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歌声,突然领受到惊喜和慰藉,她早已沉入茫茫的孤寂。但她有一份独特的

    灵感,她在沉思着什么,她在幻想着什么,一切似平朦朦胧胧,飘忽不定,

    这一开头立刻在读者心中勾起强烈的悬念。于是主人公开始回顾自己,小说

    便断断续续的展示全部的故事。这里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哀怨的故

    事,穿过主人公塔玛拉的心灵,缓缓流淌而出,时而清晰完整,时而朦胧零

    碎,有时纯粹是一种诗意的感觉,有时是深深的反思,无论是对格列布的爱

    情和崇拜以及永别的辛酸,还是与萨尼亚的感情纠葛。都是以一种任意驰骋

    的联想,梦幻式的回忆而再现出来,这恰恰符合主人公孤独凄凉的特定处境,

    也正是具有艺术家禀赋的主人公一颗易感而脆弱的心灵的写照。在生活的打

    击之下,她难以把握自己,她崇拜格列布,但是他早已牺牲,她的生活失去

    了依托;她无法和萨尼亚产生心灵的契合,但她是个弱女子,难以独自承受

    孤寂、单调、沉重的岁月。她凭直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她凭良心懂得

    什么是正义和高尚,但是她却无力面对现实。于是她转向了内心,只能在暗

    夜面对星光和飞雪对自己倾诉,在睡梦中哼唱自己年轻时代的歌曲。在迷离

    的意识流中,那太阳神祈祷曲以宽阔悠远的旋律渐渐揉合了进去,构成

    一种诗意朦胧的背景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油然而生。主题也伴着它的旋律

    而升华。作者描绘音乐确是别出心裁,他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艺术手

    法,着力将难以言传的听觉转化为具体清晰的视觉,“听,音乐已经充满了

    周围的一切,黑色天鹅绒般的夜空中的星星,下面的稀疏灯光,统统化成了

    音乐”“她听见了翅膀的呼哨声,仿佛两只有力的、呼呼作响的翅膀舒

    展开来轻捷地飞上云霄”,“那悠长的、坦率的狂喜的一道道北极光的闪光

    似的声音,”作者努力将音乐幻化成灿烂的星光和彩云,幻化成一对飞翔的

    翅膀,这本身将音乐注入了活泼泼的生命,同时细腻贴切地传达出女主人公

    在倾听音乐时真切和独特的心理感受。作品的标题为黑鸟,这本身就是

    耐人寻味的,它似乎与情节无关,但整个氛围,整个景物描写,都可以感到

    其中蕴含的深意,这分明是一种象征。小说中作者暗示我们,那“打开的钢

    琴宛如一只笨拙的屈着翅膀的黑鸟”。大自然中的黑鸟是自由飞翔的,钢琴

    中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正如黑鸟一样自由奔放,直冲云天,黑鸟不是柔弱、

    不是花哨、不是卑贱的,黑鸟象征着苍劲,朴素和高贵的品格。同时格列布

    家族传下的这座巨大的钢琴打开时形似黑鸟。由此读者会自然地感到黑鸟与

    格列布间隐约的契合。结尾处萨尼亚梦寐以求的格列布留下的珍贵乐谱,眼

    看已经到手。这时作品插入了魔幻的场景,突然格列布的亡灵现身。萨尼亚

    窃取的乐谱,只经格列布轻轻一抹,变成了一张张空白的稿纸。在惊愕中,

    萨尼亚神经失常了。这里的魔幻处理,富有哲理意义。作者暗示在现实生活

    中萨尼亚这类市侩的阴谋往往能够得逞。塔玛拉之辈是斗不过他们的,她只

    有在幻想中,在道义上才能战胜他们,另一方面却揭示了一个真谛:庸才是

    不可能走向艺术峰巅的,而艺术之神永远拒斥那些卑鄙的市侩。

    汪一新

    叶阿叶夫图申科妈妈和中子弹1982

    作者简介叶甫盖尼阿列克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1933苏联

    俄罗斯诗人。是“大声疾呼派”的重要代表。他在1933年生于伊尔库茨克州

    济马镇。父母均为地质工作者,父亲酷爱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叶夫图申科

    在少年时代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诗歌作品。他的外祖父原是红军的一名高

    级将领,祖父则是颇有声誉的数学家,然而在1938年两人均以莫须有的罪名

    被捕入狱,惨遭杀害。亲人的遭遇对他日后的整个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叶夫图申科崛起于苏联重大社会变革的五千年代,他声称:“我们是

    精神上成熟于斯大林逝世和第二十次党代会以后一代人的代表”,“我把自

    己比作社会变革时代里进军的号手”,“于是急剧变化的时代,通过我的倒

    呛的嗓子喊出声来。”他的诗歌大胆触及敏感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坦诚揭示

    当代青年人在理想、政治、道德、爱情诸方面价值观念的嬗变,真切反映苏

    联批判“个人崇拜”后普遍的社会情绪;题材上冲破禁区,视野开阔;风格

    上以雄辩的政论性见长,诗歌一经发表,常常产生强烈的反响。他已出版诗

    集20余种,主要有热情者的道路1956、诺言集1957、挥

    手集1962、白雪纷飞集1969、清晨的人行,1978等。

    长诗有布拉茨克水电站1965、妈妈和中子弹1982,禁忌

    1985等。他现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格鲁吉亚文学委员会主席。

    他曾获1981年苏联格鲁吉亚的加塔比译文学奖和1984年苏联国家文学奖

    金。

    内容概要这是一部集叙事、抒情、政论于一体的长诗。诗人始终站在

    读者的面前,向我们娓娓地叙述,热烈地抒情。长诗分为12个章节,以诗人

    在国外访问的所见所闻和一系列联想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虽然散布

    在世界各地:意大利、美
………………………………

第56节

    国、白俄罗斯,但总的线索是围绕着叶夫图申科的

    家族:妈妈、爸爸、祖父、外祖父、加娜婆婆等。长诗从描写妈妈当年穿过

    的皮夹克开始,引出她的革命斗争的经历。这件皮夹克已经破旧了,满是褶

    皱,但它异常珍贵,因为它是妈妈参加卫国战争这一非凡经历的见证和标志。

    当年妈妈是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共青团员,总是朝气蓬勃,英姿飒爽。卫国

    战争时期她以出色的歌喉在战地慰问,在卡车上,在坦克上,在行军路上,

    到处回荡着她嘹亮、美妙的歌声。后来妈妈得了伤寒,头发脱落了,嗓子也

    损坏了。虽然妈妈失去了歌喉,但她已自豪地为卫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

    的力量。战后妈妈在莫斯科游艺场当儿童部的负责人。如今她已退休拿养老

    金了。虽然她年逾70,可她仍是闲不住,她还在报亭出售报刊、杂志,与各

    行各业的顾客交上了朋友,顾客中间有卖菜的、卖肉的、卖牛奶的。他们感

    兴趣的是体育报、健康报、美国画报。爸爸是位颇具个性、风

    度翩翩的地质学家。他在学校时,因为系上“资产阶级派头”的领带,险些

    彼开除学籍。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70年代,爸爸又因为没有系上“有

    派头”的领带而被拒斥在“苏维埃”餐厅的大门之外。我把长诗布拉茨克

    水电站的手稿给妈妈看时,妈妈激动得哭了,她又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相当初的美好理想。她从自己珍藏的小盒子里取出一张褪了色的照片,照片

    的背面留有爸爸的题字:“在未来的美丽的布拉茨克水电站上。1932年。”

    妈妈指着照片对我说:“就在这篝火旁我怀上了你。”妈妈低下了头,

    象个小姑娘似地脸红了。父亲结过两次婚,我爱父亲所有的妻子。我爱所有

    爱过我父亲的女人,包括那个喜欢戴饰有缎带的黑帽子的女人。她已有50

    多岁了,现任全苏运河设计局局长。我的妈妈当然不欣赏我对这些女人的感

    情,有时她指责我:“跟你父亲一模一样。”我从父亲最后一位妻子那里得

    知,他如何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而死去。当时医院里病床紧张,爸爸被安

    置在穿堂凤很厉害的走廊里,值班医生不耐烦地嚷着:“反正没救了,在哪

    儿还不一样”祖父汉格努斯是位学者。30年代肃反时期对他的著书立说,

    宣布为替拉脱维亚效劳,结果被远远流放。只因为我姓汉格努斯,小学体育

    老师便视找为异己,离间挑拨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回家问祖母:“难道

    我是德国人”祖母问清了事情的原委,怒不可遏,她冲进学校,对那个体

    育教员厉声质问:“即使真是德国人又怎么样在你看来,难道贝多芬是乌

    兹别克人吗”外祖父是位得过乔治十字勋章的将军,有自己的专用小卧

    车。可有一次他突然彼另一种小汽车拉走了,从此一去不返,杏无音讯。听

    妈妈说,她从未到过自己的老家白俄罗斯的穷乡僻壤霍米契村,那里有

    她的两个姑姑叶夫佳和加娜。在当今世界上,全球性的战争灾难正威胁

    着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此时每个人都会关心和惦念着自己的父亲、母亲、

    孩子和所有的亲人们。我并不是担心人们会忘记我,而优虑的是人们会失去

    对残酷战争的记忆。正由于如此,我才决定到白俄罗斯家乡去作一次探访。

    我乘直升飞机来到了霍米契村。我刚到村里时。妇女和儿童都下地挖上豆去

    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没有上锁。我在收土豆的地里见到了加娜婆婆。等我

    回到村里时,屋子里大约有60多个老老少少的叶夫图申科,这时我才知道这

    里有个不小的叶夫图申科家族。加娜婆婆在卫国战争时期为掩护游击队员,

    被法西斯匪徒在胸部残忍地烙下了永不消失的伤痕。她还掀起衣服让我看到

    那痛苦的印记。我还知道在战争中每4个白俄罗斯人就有1个死去。而在未

    来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会死去呢我由此想到,原子弹和中子弹会让世界不

    再存在任何生命,不会再有成年人,也不会有儿童。当然亲爱的妈妈也不会

    留在人世间了。全球将变成一片废墟,死寂会笼罩着一切。只有“原子的凤”

    狂暴施虐。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加娜婆婆先后饮了5杯“苦酒”,每一杯

    都引出一段生活经历,每一杯都唤起悲与喜的无限感慨,她告诉我:叶夫图

    申科家族的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问我:你在国外见过别的叶夫图申科

    吗当她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时,又连忙说:“不是指血统,而是指心灵。”

    长诗的结尾呈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托尔斯泰、耶稣、爱因斯坦和著名的

    丹麦物理学家原子量子理论奠基人尼里斯鲍尔手托着加娜在人类和世纪的

    上空庄严地行进着。加娜婆婆不愿把原子弹“蘑菇”收进自己的柳条篮子里。

    而她的后面是白色、黑色、黄色和棕色人种的儿孙们。加娜婆婆觉得他们都

    是叶夫图申科家族的人。而妈妈正在出售“后天的报纸”,上面醒目地印着:

    “从今以后永远取消战争”

    作品鉴赏妈妈初中子弹不愧是一部气势磅礴、意蕴深邃、联想大

    胆、艺术创新的非凡作品。全诗12个章节,舒展自如地把叙事、抒情、政论

    融为一体。这里有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描绘,还有假定、虚构的场景。它再

    现了妈妈的战斗的青春年华,娓娓奏出了父母当年的爱情浪漫曲,刻画了祖

    父的刚强个性,哀伤于外祖父的不幸遭遇,赞颂了加挪婆婆的爱国热忱,揭

    示了叶夫图申科家族的美好心灵。这似乎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它绝不是枝

    枝节节他讲述故事的始末,而是在叙事中倾注了奔放的抒情和不时地插入了

    诗人富有哲理性的政论。长诗的视野和境界是开阔博大的,它容纳了诗人在

    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和随时触发而生的思想火花。长诗的视角从妈妈开始,

    一直到祖父、外祖父、加娜婆婆,最后扩展到全世界有着一颗善良美好心灵

    的人们。诗人认为,在当今的世界上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国籍、不同职业的

    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赖着,共同生活在日益变小的世界村落

    地球上。诗人力求在历史、现实、未来这三者的关系中揭示人类的命运

    和现代人的使命。为了适应这一深邃博大的立意,诗人引进了电影蒙大奇手

    段。他指出:“无疑,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曾经有过影片战争与和平,

    在陀思妥耶大斯基的意识里曾经有过影片卡拉玛佐夫兄弟,因为伟大的

    文学作品,看来不是别的东西,乃是把头脑里已经拍摄下来的影片反过来写

    成电影剧本,固定在纸上。”诗人确实进行了有意识的大胆的革新尝试,他

    把表面孤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场景,强制性地置放在一起,初看突兀,细悟

    则觉令人惊警,富有极强的逻辑力量。诗人把假定性手段介入诗中,把臆想

    中的场景变成清晰可怕的现实放在读者面前,产生了强烈的电影化效应。最

    突出的是虚构了中子弹爆炸,核战争之后地球上一片死寂的惨象。这种虚构

    的惨象一下子把读者的心灵震撼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无限忧患一下子集中

    在这个场景里了。核战争之后,地球上没有了一个人,只有物,而物与物之

    间又因为政治上的分歧产生敌视,产主磨擦,产生激烈的对抗,以致从中又

    产生了中子弹,最终世界上一切化为乌有。长诗的蒙太奇手法更多地是自由

    轻松地进行了时空的跳跃,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从一个国家跳到另

    一个国家,从妈妈晚年出售报刊跳到青年时代的初恋。这种电影艺术手段的

    功效在于,诗人在题材处理与主题提炼中获得最自由的选择,最有力的概括,

    最直观的阐述。长诗富有艺术腕力的另一个特征是象征手段的成功运用。标

    题妈妈和中子弹,本身就是一个内涵深这的象征,妈妈象征着母爱、生

    命、仁慈、象征着创造和幸福。而中子弹只能象征着毁灭、破坏与战争,象

    征着全球性的灾难。而标题将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并列在一起,十分突兀,

    十分醒目,令人忧患,令人猛醒。而长诗的象征性结尾,带给了我们莫大的

    安慰,托尔斯泰、那稣、爱因斯坦和尼里斯、鲍尔,他们代表着人类的良心

    和理智,他们和富有爱国热忱的加娜婆婆在一起,他们引导着人们,在他们

    后面浩浩荡荡走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在加娜婆婆的柳条篮里是不允许

    放进那可恶的原子弹“蘑菇”的,这里只应放入勤劳善良人们的劳动硕果。

    因为在未来“后天的报纸”,庄严地宣布:“从今以后永远取消战争”

    长诗还在诗歌韵律上进行大胆革新,诗人一向重视韵律,然而由于这部长诗

    的思想丰宏博大,务必寻求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他本人指出:“妈妈和

    中子弹实际上是俄罗斯诗歌中以韵律完全自由的诗体且无韵脚而创作的第

    一部大型诗歌作品。与汉语不同,俄语有格和词尾变化的变格,所以说,开

    拓新的、从前不曾用过的韵脚的可能性要多几倍。惟其如此,俄罗斯诗歌不

    押韵的自由体诗尚未战胜押韵的诗歌。应当承认,诗人这一突破传统的革新

    尝试取得非凡的成功。诗人思维本身的跃动构成了内在的节奏,诗歌激荡的

    情绪构成了内在韵律,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诗行与长诗恢宏博大的内蕴与

    气势,真正地获得了动态的和谐。

    汪一新

    弗瓦卡尔波夫统帅19821984

    作者简介弗拉基米尔瓦西里那维奇卡尔波夫1922苏联俄罗

    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生于奥伦堡。1939年中学毕业后,入塔什

    干高级步校学习,因议论斯大林被人告发被捕入惩戒营。1942年,经多次要

    求获准上前线,当过侦察员,战争中3次负伤,1944年获苏联英雄称号,上

    尉军衔。1947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54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65

    年以上校军衔退役,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81年任新世界杂志主编,1986

    年当选为作协第一书记,同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著有短篇小说集侦

    察员生涯中的二十四小时1960、秘密1966、从前有一群侦

    察员1970,特写集团队标兵1962、侦察员的故事1965、

    政论集源泉:关于勇敢的沉思1977、功勋的接力棒1980、

    他们不单在战斗中成长1981,中篇小说指挥员们早生华发1963、

    中尉的照片1972、这样的工作1975、不是单靠剑1979,

    长篇小说永恒的战斗1967、元帅杖1970、抓活的1975,

    中长篇小说集士兵的美1973等。作品以卫国战争和和平时期军队生

    活为题材,提出了继承卫国战争的精神和道德问题。19821984年作家发表

    了三卷集纪实作品统帅第1卷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之战1982,第

    2卷高加索战役1983,第3卷最后的战役1984,作品以大量的文

    献档案资料、回忆录、谈话记录、书信、日记为基础,以卫国战争期间彼得

    罗夫将军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为主线,真实地、史诗般地再现了卫国战争

    的艰难历程和波得罗夫大将这一统帅人物在战争中的功果、性格特征和精伸

    风貌,受到高度评价,并获1986年苏联国家奖金。1989年卡尔波夫又发表

    了另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朱可夫元帅,他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战友和敌

    人。

    内容概要1941年7月,希特勒为了扫清从南方通往高加索地区的道

    路,调动四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大批飞机坦克,气势汹汹地向滨海城市敖德

    萨扑来。就在这个时候,原任塔什于高级步校校长的彼得罗夫少将奉命来到

    敖德萨,指挥正在组建的骑兵师。守卫敖德萨的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的配

    合下,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各防区不断出现险情。8

    月下旬,彼得罗夫受命担任局势恶化的南部防区的司令。他采取主动出击的

    积极防守战术,巩固了自己的防御阵地。10月1日,统帅部根据形势发展的

    需要,命令滨海集团军向克里米亚半岛撤退,历时73大的敖德萨保卫战结

    束。但在撤退前夕,集团军司令员索弗罗诺夫将军病倒,彼得罗夫受命指挥

    撤退。为了减少损失,他果断改变原司令员的撤退计划,于10月16日顺利

    将部队撤至克里米亚。10月下旬,上级命令彼得罗夫率部向半岛纵深的中间

    地带撤退。在与上级司令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将滨海集团军

    撤往军事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并率领广大官兵,与曼施泰团的优势兵力进行

    了250天艰苦卓绝的长期战斗,直至1942年7月1日奉命撤离。刚从塞瓦斯

    托彼尔撤出的彼得罗夫,未等稍事休息,就被调至位于北高加索西南部的克

    拉斯诺达尔的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部,被任命为第44集困军司令员。为了摧

    毁苏联的工业中心,夺取高加索的石油资源,德军向高加索地区发动了强大

    的攻势。第44集团军的任务是在通向格罗兹内依和巴库的要冲建立纵深梯次

    防御,不让敌人强渡捷列克河。彼得罗夫在极短时间内巡视了纵深600公里

    的防御地段和各部队,动用各种力量完成了防御。8月31日希特勒的第一坦

    克集团军下达了消灭捷列克之敌,向格罗兹内依挺进的命令。但是敌人的进

    攻失败了,人员装备遭受巨大损失,李斯特将军被撤职。为了摆脱困境,希

    特勒决心集中所有兵力打击图阿普谢方向,切断黑海兵团同高加索方面军的

    联系。这样在图阿普谢方向,德军同苏军的兵力比例,步兵为2:1,炮兵3:

    1,飞机5:1。9月25日德军发动了图阿普谢战役。为了对付德寇新的进攻,

    彼得罗夫被任命为黑海兵团司令员,统率5个集团军,防御广阔的战线。由

    于双方兵力悬殊和原司令员制定的防御计划存在严重缺陷,于危难之中接任

    的彼得罗夫几乎面临失败。秋雨连绵,山路泥泞,弹药给养运输困难,彼得

    罗夫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克服困难,他还派出许多小分队到敌后进行袭扰活

    动,在山地与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冬季战斗,使敌人始终未能占领图阿普谢。

    第二年3月,彼得罗夫被任命为北高加索方面军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5月

    升任该方面军司令,统率8个合成集团军和两个航空兵集团军,以及黑侮舰

    队和亚速海分舰队。彼得罗夫上将决心摆脱单纯防御的被动局面,选择德军

    兵力集中的战略要地诺沃罗西斯克作为突击目标。经过周密计划和充分准

    备,于9月初发动了诺沃罗西斯克战役。苏军英勇奋战,与敌激战5天5夜,

    解放了位于黑海东北岸的这一重要港市。彼得罗夫乘胜扩大战果,又于10

    月中旬一举收复塔曼半岛,彻底粉碎了希特勒夺取高加索的计划。彼得罗夫

    晋升为大将,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这时,波得罗夫又开始考虑横度刻赤海

    峡、消灭克里米亚之敌的计划。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足够舰船运送部队

    和装备。但是,大本营于11月1日下达了进攻令,登陆部队和舰船在横渡海

    峡和登岸时,遭到德空军、舰艇和大炮的猛烈阻击,伤亡极大,经过40余天

    的激烈战斗,苏联才得以在对岸建立了前进基地,但解放克里米亚的任务并

    未完成。1943年底,他被召回莫斯科,遭到斯大林严厉训斥。彼得罗夫不服,

    当面顶撞斯大林,认为他和他的部队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彼得罗夫因

    此被降为上将和第33集团军司令。1944年春,他又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二

    方面军司令员。但斯大林并没有恢复对他的信任,大本营召开研究白俄罗斯

    夏季战役的军事会议,他未能参加。但彼得罗夫仍积极为战役作准备,不计

    较个人得失。方面军政治委员麦赫利斯暗中给斯大林写信,称彼得罗夫身体

    有病,难以保证战役的胜利,于是他被免职养病。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

    军组建了乌克兰第四方面军,以突破德军在喀尔巴阡山的坚守防线。无病养

    病、具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的彼得罗夫被总参谋部推荐于1944年8月担起了

    该方面军司令员的重任。他不负众望,指挥部队越过东喀尔巴阡山,挥戈西

    进,于1944年11月解放捷克重镇古梅涅,又不畏严寒完成了穿越西喀尔巴

    阡山的艰苦战斗。但是,1945年3月,正当他率军乘胜前进时,麦赫利斯又

    进谗言,说他指挥无方,被撤职,调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任参谋长。他与部

    队一起直捣柏林。战后,他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直至1958年病故。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纪实作品,纪实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所有事

    件、所有人物,包括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情节的细节都必需有事实根据,不允

    许虚构和杜撰。作家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用来搜集材

    料,又埋头笔耕4年,才得以完成。比如,作者为了说明彼得罗夫受命担任

    北高加索方面军第44集团军司令员时,高加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采访了原

    北方区党委宣传部长、现居塞瓦斯托波尔的安娜彼得罗夫娜等许多当事人,

    援引他们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对彼得罗夫临危不惧、以弱胜强的评价;查阅

    了大量缴获的德军总参谋部文件,说明希特勒与他的将军们对德军的主攻方

    向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拿下首都莫斯科,苏联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希特勒及其另一些将领则认为必须进攻南方,摧毁苏联的工业中心,夺取

    高加索的石油资源。为此,德寇在1942庄7月占领罗斯托夫,并向顿河挺进

    时,即制定了代号为“火绒草”的新的作战方案。在彼得罗夫所辖各部的防

    御正面集中了a集团
………………………………

第57节

    军群的40个师的兵力,外加第1坦克集团军、第17集

    团军和第3罗马尼亚集团军,并由空军第四方面军提供空中支援,左翼b集

    团军群作四侧翼保障;引用苏军元帅格列奇科的文件表明,当时斯大林乃认

    为德军的主攻方向为莫斯科,尽管各种情报都通报了德军的新的战略意图。

    作者以图表说明当时莫斯科部署了苏军全部师团数的一半,坦克的80,飞

    机的62,而作为德军主攻目标的高加索则只有苏军师团数的54,坦克

    的29。因此,要进行这样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彼得罗夫需要克服多么

    巨大的困难。但是,如果作品中仅仅只是这些估燥乏味的资料的堆砌,那么

    这样的纪实作品必然是不成功的。统帅的成功,首先是作者利用这些绝

    对真实的材料塑造了一个胸怀博大、能征善战、刚直不阿的军事统帅彼得罗

    夫大将的形象。作家在获奖后,发表谈话说:“从童年时代起,我们每个人

    都有一个理想,而且如果幸运的话,还想成为一个自己竭力要模仿的那样的

    人。伊万彼得罗夫将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他

    性格坚强,富有教养,善于朴实地谈论复杂的事物。”文学报1986年11

    月12日不过,作者并不仅仅把彼得罗夫将军看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

    而且也把他当作当代青年的榜样。他说,“我们作家的职责是为现在的年轻

    一代塑造英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