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士的哥哥回乡探亲,在哥哥的鼓动下,巴乌金加入了白军,因为他受不了
巨大的诱惑。匪首们许愿:国内战争胜利后,都会得到优厚的待遇和奖赏。
巴乌金想借此来恢复他那破落的家业。但事与愿违,白匪失败了,巴乌金不
得不躲了起来。后来他又参加了以克洛奇科为首的匪帮。巴乌金与克洛奇科
长期不和,因为他认为可以抢劫合作社,但不应该骚扰农民。而城市商人之
家出身的克洛奇科却袭击所有居民百姓,到处制造恐怖气氛。在这次黄金谷
的战斗中,匪首克洛奇科被击毙,巴乌金被活捉。但巴乌金不肯老实招供,
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是冷嘲热讽,破口大骂。连刑事调查局的局长也拿他
没办法,只是命令把他单独关押。局长秘密行动助理维尼阿明马雷舍夫审
讯巴乌金时,巴乌金认出了这就是被自己打伤的侦察员。因为马雷舍夫戴着
全局唯一的一顶蒙古式皮帽参加了黄金谷战斗,而当时巴乌金就是瞄准这顶
帽子开枪的。马雷舍夫整天和巴乌金等人在一起,用自己分到的罐头食品招
待他们,甚至还用没收来的私酿白酒给巴乌金喝。马雷舍夫还和巴与金拉家
常,问起他妻子和孩子的情况。审讯就是在这样一种谈话的气氛中进行。有
一次,巴乌金问起马雷舍夫肩上的伤口长好了没有,还说谢天谢地,只打中
了肩膀,并告诉马雷舍夫怎样用草药治伤。马雷舍夫想搞清楚巴乌金是怎样
的人,他认为“人与人可不一样”,巴乌金是个“有头脑的人”,通过他可
以了解沃隆佐夫匪帮的消息。在马雷舍夫的努力下,平时生性暴躁、目中无
人、鄙视一切的巴乌金在被捕的三天后开始招供了。一个周末的晚上,巴乌
金趁洗澡的机会逃跑了。侦察员们追捕了整整一夜,但毫无结果。马雷舍夫
冒着严寒来到了泰加森林的深处,人迹罕至的沃耶沃德角,这里是匪首沃隆
佐夫的老巢。马雪舍夫见到了巴乌金,并得到他提供的重要情报。巴乌金虽
然逃了出来,但却回不了家,他妻子挥着炉叉子对地大声喊道:“走开,你
这魔鬼”沃隆佐夫对他也不放心,要考验考验他,这就使他的处境很不妙。
但巴乌金没有接受沃隆佐夫对他的考验,即没有杀害马雷舍夫。相反,让马
雷舍夫扮成土匪联络员住进了沃隆佐夫最宠爱的情妇克兰卡的家,从而摸清
了沃隆佐夫的行踪。马雷舍夫回到了县城。春天来了,土匪开始下山活动。
为了摸清土匪的情况,马雷舍夫又到沃耶沃得角去了几次,与巴乌金接头。
巴乌全还用草药治好了他的肩伤。夏天来了,在巴乌金的帮助下,马雷舍夫
已完全掌握了沃隆佐夫的情况。并向局长作了汇报,巴乌金和马雷舍夫周密
地制定了活捉沃隆佐夫的计划。行动开始了,包括局长在内的6名侦察员冒
着酷暑向泰加森林进发。侦察员们埋伏在沃隆佐夫情妇克兰卡房子的附近,
等待信号。当沃隆佐夫来与他的情妇幽会的时候,巴乌金活捉了沃隆佐夫,
并把他捆了起来。侦察员们跑进克兰卡的院子,局长作了些指示便骑马走了。
巴乌金对马雷舍夫说:“你不用担心。你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信义比金
钱还重。我让人们把你们一直送到地方,然后我自己就到杜达里去自首。”
巴乌金指挥沃隆佐夫的卫队押着沃隆佐夫向县城走去。沃隆佐夫对巴乌金
说:“你别高兴得太早”,他们“饶不了你的。”突然,从驿道两侧的林子
里走出了一队骑兵民警。局长也穿着从杜达里换上的崭新的民警服,成风凛
凛地骑在马上,并用鞭子捅了捅巴乌金,命令他站到被捅的土匪中。马雷舍
夫为巴乌金不被信任而向他道歉,并与巴乌金走在一起。回到县城,巴乌金
被留了。马雷舍夫来到饭店喝酒。他感到害臊,认为欺骗了巴乌金。特别是
当局长已经在全城造遍舆论说,活捉沃隆佐夫是他们干的,是他亲自干的时,
马雷舍夫全身哆嗦起来,他流着泪说:“我打生下来就没当过奴才,也决不
会当奴才决不”说完便开枪自杀了。
作品鉴赏冷酷是苏联文坛50年代中期的产物。青年侦察员马雷
舍夫对土匪巴乌金进行感化教育,巴乌金有了悔改和赎罪的表现,协助马雷
舍夫抓获了匪首沃隆佐夫。但局长仍把巴乌金看作土匪,把他关押了起来。
马雷舍夫看到自己的努力失败了,又没能说服局长,便开枪自杀了。作者通
过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了人道主义的温暖与反人道主义的
冷酷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应该相信人,做人的教育转化工作这一重要问题。
巴乌金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土匪,有一头又粗又硬的红发,熊一般的小眼睛露
着凶光。被捕以后,非但不招供,还大骂局长是头“骗猪”,气焰十分嚣张。
但他又是一个与沃隆佐夫之流不同的人。他原本是个焦油工人,还是个猎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也是炼焦油和打猎的。他聪明能干,可头脑糊涂。用马雷舍
夫的话来说,是“形形色色的白匪军官们把拉扎尔巴乌金搞昏了,使他的
头脑里塞满了糊涂观念”。他身为土匪,但非常想干家务活,还担心“孩子
们长大不认他这个爹”。他还反对骚扰农民。由此可见,巴乌金的本质并不
坏,只是一时糊涂而当了土匪。在马雷舍夫的感化教育下,巴乌金有了转变。
他庆幸自己没有打中马雷舍夫的脑袋,还为马雷舍夫治伤。他提供了有关沃
隆佐夫的重要情报,使沃隆佐夫被捉拿归案。在押送沃隆佐夫的途中,当沃
隆佐夫讥笑巴乌金的胸前也刺有“消灭**”的字样时,巴乌金气愤地说:
“你是条狗,根本不是什么皇帝,你是富衣的走狗。富农用你来吓唬人,
蒙骗人”他决心用自己的血来洗刷耻辱与罪过,他说:“谁也没有教我,
我自己有脑子。四周的事我都亲眼看到了,我又不是瞎子。老百姓都在耕地
种田,炼松脂干活。可我同你,康斯坦丁伊万内奇,好象把杀人放火当儿
戏,不让老百姓去干活,残害老百姓。可这是为了啥”他还表示回到县里
就去自首,“有多少罪,就判什么刑”。作者在这里要告诉人们的是,即使
象巴乌金这样的土匪,只要还有人性,就要唤醒其沉睡的良心,使之悔过自
新,重新做人。作品还涉及到无产阶级专政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什么是
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什么是革命的人道主义,作者虽没有进行明确的概括,
但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得到这个答案。在黄金谷的战斗中,只会
“在当官的面前爬来爬去”的侦察员戈卢布奇克冷酷无情地砍死了一个才十
五岁的孩子、匪首克洛奇科夫的侍从。对此,马雷舍夫骂道:“这只蠢猪
谁让他伤害小孩的”在共青团会议上,从省团委来的苏拇斯科依和省报记
者乌泽尔科夫蓄意迫害共青团员叶戈罗夫,要把他开除出团,理由是叶戈罗
夫曾参加过舅舅女儿的洗礼和喝过两杯酒。用苏姆斯科依的活来说,叶戈罗
夫“离背叛无产阶级利益只有一步之差”。为什么要对叶戈罗夫大动干戈呢
乌泽尔科夫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有时,为了政治的需要和利益,需要
惩罚一个人,这样做可以杀一儆百对此不应当表现出所谓的怜恤和
小资产阶级的软弱”马雷舍夫挺身而出,为叶戈罗夫辩护,保留了他的
团籍。马雷舍夫虽然年轻,但却懂得如何从心理角度去做人的工作。对待巴
乌金,他不是训斥,而是从关心他的生活、家庭着手,与他拉家常,以此感
化他。虽然巴乌金心狠手辣,但他怎么也没想到马雷舍夫会把他当个人来对
待。马雷舍夫不仅争取了巴乌金,就连被捕的沃隆佐夫都带着钦佩的口气对
他说:“好样的,没说的,好样的。”马雪舍夫之所以能征眼这些强悍的农
民,“不仅是凭着他恰如其份、亲切的言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的
力量,而且也是凭着为悍卫自己的信念在这伙以胸前刺上消灭**,为
最大勇敢的人中间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胆识。”巴乌金信守诺言,活捉了沃隆
佐夫。但局长却把他给关了起来,马雷舍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屈辱和愤怒,
他说:“在一个人努力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要尊重他。”马雷舍夫感
到害臊,感到欺骗了他们,愤而自杀,他不愿让自己的良心向没有人性的冷
酷行为妥协。
丁吉平
安安沃兹涅先斯基工匠们1957
作者简介: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1933苏联俄
罗斯诗人。其父是水电站的设计师,喜欢文学。家庭给予诗人科技和文艺的
双重影响。他在建筑学院读书时写的一些诗得到帕斯捷尔纳克的赞赏,认为
很象自己的诗。年轻人开始恨高兴,随后对诗作感到不满意,因为他想写出
属于他的诗。1957年大学毕业,他掌握了不少理工科和文科的知识,例如数
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学,音乐、绘画史和诗歌史等,这些综合知识为他以后
的创作打下与众不同的基础。尤其建筑学给他的诗歌带来极大的影响,他自
如地将二者融汇在一起,称他的缪斯为“建筑诗神”。第一部长诗工匠们
1957在诗歌界引起很大反响。同期发表的还有表现战争在诗人内心留下
深刻印象的短诗戈雅1957。从他在诗坛崭露头角之时,他的作品就
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与他追求独特新颖的诗风有关。1960年他的第一本
诗集镶嵌玻璃画和第二本诗集抛物线出版。1962年他出访美国归来
发表了长诗的40首离题抒情诗,引起关于“当代文体”、艺术家
的公民立场等问题的争论。他在50年代后期被看成是新潮诗歌“大声疾呼”
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但在1964年他写出的抒情诗静被视作具有“悄声细
语”派的风格其实也不尽然,他的“我要静”仍然是用大嗓门喊出,隐含
着自嘲。6070年代他出版的诗集还有隆日莫196263、反世
界1964、奥扎1964、阿喀琉斯的心1966、声音的
影子1970、一瞥1972、把小鸟放走吧1974、大提
琴形的橡树叶子1075、彩绘玻璃大师1976、获1978年苏联国家
奖金。80年代他又尝试采用不寻常的手法创作出中篇小说也有人称之为
散文式无体裁作品01982还出版了诗歌三卷集1983、散文作
品集精神工长1984等。他的诗歌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烈,注重形式
与内容的契合,追求音响、色彩和立体化的效果,擅长运用复杂跳跃的联想、
抽象奇特的隐喻,有些诗作比较晦涩难懂。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向陈规旧
套挑战,与平庸僵化作对,因此他总在探索、在变化、在创新。他是当代苏
联最有现代感的诗人。他还获得法国马拉梅诗院、美国艺术院和巴伐利亚艺
术院名誉院士的称号。
内容概要这首长诗是根据俄国16世纪工匠们在红场修建瓦西里布
拉仁奈大教堂后被弄瞎眼睛的传说而写成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
“献词”,有两个篇章,第二部分是长诗的主体部分,由7个篇章组成,第
三部分是结尾“安魂曲”。“献词一”钟声阵阵,此诗献给世世代代的艺术
家们,献给那些无论是有名有姓的,还是无名无姓的工匠们。诗人赞美他们
用手中的鎯头砸掉君王的皇冠,使宝座摇晃,他们是代言人和革新者,怀有
翻天覆地的信念,永葆创新的精神。只是革新者不愿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因而遭受惩罚,或被封死在墙内,或被烧死在火堆上,然而死刑和拷打扼杀
不了艺术,工匠们创造的非凡艺术永存。“献词二”钟声齐鸣,此诗献给世
世代代的野蛮人独断专行的沙皇与暴君。他们为了保住权力和财产,将
艺术视为邪端,把雕刀和平铲看成眼中钉,甚至迫害敢于创新的艺术天才,
但是被他们弄瞎的工匠们的眼睛好象“烙印在黑夜里仍大放光明”,残忍的
施暴者必将受到审判,他们卑鄙可耻,遗臭万年。正题7个篇章:一、古代
有个沙皇,手中权力无限,常常把百姓搅得不安宁,他下了圣旨,要用彩陶
在广场上建造一座7顶的教堂,7个顶要有7个头的龙王,用它可以恐吓百
姓,保护自己。二、蓝海之滨有7个能干的工匠,他们沿着白色海滩堆石砌
砖,造起7座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城市:“这一座红砖瓦,有塔楼,
蓬蓬勃勃,不知忧愁。那一座苗条淑女一个,白嫩的胸脯,高高的身
材仰着头。第三座是绿色的城市,恰似树林悠悠”,于是他们被禁
卫军抓来修建教堂。三、刨子推出一朵朵刨花,这些身穿红衫的俄罗斯大汉
们咬紧牙关,使出全身的劲儿,拼命干活。四、他们没有按照传统的样式、
也没有按照沙皇的要求建造教堂,而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祈祷倾注在教堂的造
型和图案上。他们盼望丰收之神能赐予百姓恩惠,教堂的塔顶呈现出16世纪
的米丘林的所作所想:有的象椰子,有的象南瓜,还有的象叶子张开的卷心
菜,塔楼象螺丝钻,塔尖象玉米棒棰伸向白云,大教堂的7个顶好象一座异
教徒的大菜园。五、这座不守本分的教堂引来一片喧哗。贵族富商们大骂这
几个工匠是骗子、叛匪和强盗,说他们亵渎神灵,反对基督,不满现实,大
逆不道。唯唯诺诺的牧师们吓得直往后缩,口中念念有词:“这是耻辱,不
是教堂。”奇异叛逆的教堂仿佛是“愤怒的火焰”,“起义前的口号”,令
那些咒骂者惊慌不已,只有农夫吹着口哨,站在一边观望着。六、工匠们干
完活开怀痛饮,逛集市,找姑娘,招呼木匠明天将开始新的劳动。七、谁知
明天等待着他们的却是监狱的高墙。他们被弄瞎了眼睛,仿佛教堂的7个顶,
站在黑夜中,站在断头台上。刽子手们最后用衣衫擦了擦手上的血迹。“安
魂曲”是为这几个工匠而写的。独裁者不许这,不许那,不许花纹塔楼出现,
不许建筑城市,不许生活中有任何色彩,“梦中不许有,眼前不许存哪
儿也不许有,永远不许有”诗人怒斥道:“你们胡说八道,畜生们城
市会出现”诗人发出誓言,“我,沃兹涅先斯基,要把城市建起来”
他认定自己和7位工匠同属一个作坊,”20个世纪在血管里沸腾有了你
们的手,我就有了千只手,有了你们的眼睛,我就有了千只眼睛。你们
所幻想的和没有幻想的,我都要用玻璃和金属实现”,他不仅要让高楼
象100级的火箭刺入青天,还要赶着去修建布拉兹克水电站。工匠们后继有
人了。
作品鉴赏这首长诗发表后,其中的有些情节曾引起不同的看法,诗人
就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否相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者们有意识地
改变某些事实,正是为了反映现象的实质,它的精神,以期达到艺术的真实,
也就是历史真实。因此,这首长诗并非在复述一个久已流传的故事,而是意
在表现一位当代诗人对艺术精神的追寻和思考。长诗的结构与表达的内涵十
分协调相配,从中可见建筑学与诗学的和谐结合。对诗人以后的一些诗作有
人批评是追求形式主义,诗人在后期作品普利谢茨卡娅的肖像中曾予以
反驳:“形式主义者是那些没有掌握形式的人们。所以形式才如此使他们
关心,引起对旁人的嫉恨。”在他最早发表的长诗里,已经可以发现他对形
式的理解,他找到表达内涵的恰当的形式,使二者相辅相成,形式在他的诗
中成为内涵的组成部分。“献词一”和“献词二”都是以钟声开头,都是献
词,形式上的对称却传达出内涵上的对立。“献词一”是献给诗人所热爱、
所尊崇的历代工匠们,他们都是艺术大师,弥撒的钟声含有告慰这些艺术创
新者的敬意。“献词二”实为反语,尽管诗人没有加引号,实际上是反讽他
所憎恨、所不耻的历代暴君,丧钟正是为他们而敲。把他们称为野蛮人,是
因为他们愚味残忍,用**独裁绞杀文明。从这两篇献词的外同内异,就可
体悟到诗人构思的艺术匠心之所在。正题的7个篇章与诗人赞美的7个工匠
和他们建造的7座城市以及大教堂的7个顶都一一暗合。尤其7顶教堂与7
个工匠简直融为一体。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睿智创造了大教堂,大教堂同时也
成为他们艺术精神的物化,永留世间,启迪后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绘
画、雕塑等艺术的综合结晶,沃兹涅先斯基深谙此道,他又是诗人,于是用
语言文字来表现色彩、线条、音响,描绘出教堂建筑的光彩夺目。他用虚实
相间的比喻来形容工匠们的艺术杰作,7座不同风姿的城市,有的蓬蓬勃勃
虚写,有的象苗条淑女实写,有的似树林悠悠虚实结合,而7
顶教堂所蕴含的自由和反叛的精神,既象实体可见的“火焰,”又如抽象可
想的“口号”。他还用独白来刻画商贾贵族的恼怒和惊慌,用动作表现工匠
们的劳动和快活,达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形象性。在结尾的“安魂曲”里他以
暴君的口气铺排了一连串的“不许”,非常真实地揭示专横独裁本质的荒谬
性,紧接着诗人对暴君的怒斥及他的誓言也就具有历史的、逻辑的威力,起
到震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重视联想,认为诗歌的未
………………………………
第28节
来属于联想。他在长诗的
最后用联想纵横古今,从古代到当代,他与7位工匠共处对话,16世纪的大
师似乎来到20世纪的诗人身边,与他一起为未来服务。这种联想隐喻了艺术
精神在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民族血脉中绵延流传。有人因诗人反传统而对
他颇有非议。确实,诗人是反传统的,他不愿继承已经定了型的艺术定论,
而要磨砺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结晶。而诗人却又是最能继承传统的,他继承的
正是艺术中反传统的传统,否则他就不会与7个工匠如此心心相印。这部长
诗似乎是诗人诗歌创作的宣言书,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真谛的理解:艺术是创
新的,因此它受到僵化守旧者的诅咒;艺术是自由的,因此它遭到独断专行
者的残害,艺术是反叛的,因此它要突破不合理的规范;艺术是心灵的,因
此它永远是人类灵智遨游的广阔天地。真正的艺术是任何强权外力都扼杀不
了,任何陈规旧套都约束不住的,即使一时会被埋没,但总有一天它会复活,
放射出永恒的魅力。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诗人仍追寻着7个工匠的艺术精
神,不断变革诗艺,勇于创新,尽管他的探索和实验并不全都成功,但他不
愿重复前人,也不愿重复自己,这种永不满足现状的艺术追求需承担风险,
也极有难度,因而是难能可贵的。
王圣思
谢谢斯米尔诺夫布列斯特要塞1957
作者简介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斯米尔诺夫19151976苏联俄
罗斯作家。出身于工程师家庭。苏联**党员。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
工程学院。1941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卫国战争后
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的主要时期,先后发表的代表作品有第聂伯河上的斯
大林格勒1954、布格河上的要塞1955、布列斯特要塞1957、
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们1959、在意大利1961、古巴之行
1962、无名英雄的故事1960等。卫国战争期间,作者在前线担任
战地记者,多次听到关于布列斯特要塞中英勇斗争的传说,深为激动。1954
年起,斯米尔诺夫开始深入研究当时尚无人了解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查
阅大量文献和档案,访问有关的见证人和知情者,逐渐找到散居各地的保卫
战幸存者,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过多年艰苦的工作,斯米尔诺夫终
于弄清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真相,补写了卫国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同时,
根据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创作了长篇小说布列斯特要塞,
于1957年出版,后经补充又于1964年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次年
该书荣获列宁奖金。斯米尔诺夫曾任文学报主编19591960,苏联
作家协会书记19751976,莫斯科作家协会第一书记1974年起,俄
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书记1976年起等职。
内容概要全书共分三部。第一部传奇变成了现实描写了战争爆发
之初苏军突遭袭击后所处的被动局面,叙述了作者寻访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
幸存者的过程,并根据他们的回忆和有关文献资料概述了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始末。第二部无名英雄和知名英雄热情讴歌了保卫战参加者可歌可泣的
英雄业绩。第三部大家族补充叙述了作者如何进一步查询探明保卫战史
实,描写了幸存者战后重逢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重点突出了广大苏联人民对
殉难烈士的缅怀之情和继承英雄事业的决心。小说从苏德战争爆发写起。6
月22日拂晓,德寇发动突然袭击,猛烈的炮火片刻之间将整个要塞笼罩于烈
火硝烟之中,营房坍塌,士兵大量伤亡,部队建制被打乱。6月21日又正值
周末,大部分指挥员住宿在市区住宅或要塞北面的军官宿舍中,到要塞的通
道已被德国空投特务切断,只有少数指挥员冲破火力网,赶到要塞。要塞很
快就陷入德军优势兵力的层层包围之中,同外界失去一切联系,弹药粮秣供
应中断,甚至饮水都无从取得。形势虽十分严峻,指战员们仍毫不犹豫,拿
起武器,奋起抗击。某团政委福明主动承担起指挥中央城堡各分队的任务,
召集战士,整理队伍,部署阵地。他的副手某团共青团委书记马捷沃扬率领
共青团员们端起刺刀,冲向敌人,打退了一次又一次的猛攻,给予猖獗不可
一世的德寇第一次沉重打击,开始了历时五六个星期之久的要塞保卫战。马
捷沃扬英勇顽强,虽多次负伤,仍继续战斗,后遭炮击,失去知觉,不幸被
俘,囚于战俘营中。3个月后,伤势略好,他即与其他6名战俘一起逃出战
俘营,进入森林,参加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他再度身负重伤,根据游击队
指示,留在某村养伤。痊愈后,辗转前往卢茨克,参加地下斗争,并很快成
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苏军解放该市后,马捷沃扬重返部队,指挥强击连,
转战南北,最后还参加了攻克柏林的战斗,在德国国会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姓
名。6月底,德军炸毁福明部队据守的营房大楼,绝大部分战士英勇牺牲。
少数幸存者被德寇从废墟中拖出来时均已奄奄一息,成了俘虏。福明也在伤
重被俘者之列,因遭叛徒出卖,被当场枪决。当夜,该叛徒就被其他战俘秘
密处决,落了个可耻的下场。与中央城堡一样,在要塞的其他地区也在进行
激烈战斗。加夫里洛夫少校组织了数百名战士坚守东堡,多次重创迸犯之敌。
6月29日,德寇发出最后通牒,守军置之不理。德军调来大批飞机,狂轰滥
炸,工事大半被毁,苏军士兵多数阵亡,少数人伤势沉重成了俘虏。加夫里
洛夫和一名战士射完了所有子弹后藏入一道土墙下的洞穴中,躲开了德军的
几次搜索。几天后,他们离开洞穴,准备突围。这时,他们发现土墙上还有
十二名战士。他们同加夫里洛夫一样,全隐蔽在地下的一同掩蔽所里。德军
撤出该据点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防御阵地。加夫里洛夫同他们会台后,决
心率领他们,冲出重围,进入别洛维查森林。但突围尚未开始,忽被德寇发
现,遭到猛烈围攻,大部分战士为国捐躯。加夫里洛夫同两名战士幸免于难,
深知次日敌军必大事搜捕,遂于当夜强行突围。几经周折,少校终未能脱离
险境,最后陷入包围,身负重伤,失去知觉,成了战俘。在战俘营里,加夫
里洛夫面对死亡,坚贞不属,表现出苏维埃军人的高贵品质。他一直打算出
逃,但因伤病,无法实现,直至胜利前夕才获得自由。在这些难忘的日日夜
夜中忘我战斗的还有被称为“布列斯特要塞的加夫罗什”雨果小说悲惨
世界中勇敢机智的巴黎少年的彼得克雷巴。当时,他还不满15岁,是
某团器乐排的学员。在保卫战中,他表现出惊人的机智灵敏、无畏气概和忘
我献身精神。他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出没于最危险的地区。他找到半倒塌
的卫生所和军火库,及时补充了业已告罄的弹药和医疗急救用品,使战斗得
以继续有效地进了。当干渴折磨着重伤员时,彼得奋不顾身,多次前往被敌
人机枪火力严密封锁的布格河边,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