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无涯、无始无终的三维空间,使人从有限的诗行中领悟到了世界的无限。

    长诗中的这三个远方又有如三重合奏,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共同交织成了

    一首华美壮丽、激越深沉的乐章,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阵阵的共鸣。

    陈先元

    弗阿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1952

    作者简介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19121973,

    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在诺夫戈罗德度过自己的童年和早期的

    学生时代,后到列宁格勒读完中学。从事过多种体力劳动,在造船厂和列宁

    格勒船坞当过造船工人。1931年毕业于农业技术学校,成了农技师。在莫斯

    科、列宁格勒的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工作过几年,敝过列宁格勒附近一个农

    业实验站的研究员。1934年开始创作,经常向报刊投稿,1938年到巴夫洛夫

    斯克一家报社工作。一年后担任列宁格勒真理报驻格多夫的记者。卫国

    战争时期任战地记者。战争的第一年,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极端艰难的日子

    里,他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热情歌颂列宁格勒保卫者英雄业绩的中篇小说在

    涅瓦平原上1946。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市郊1947描与战区人

    民的生活。1944年加入苏联**。战后,柯切托夫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作

    品甚多,大多是描写他所熟悉的劳动和劳动者。中篇小说太阳照耀着谁

    1949,1961年改名为、麦鲍罗多夫教授、涅瓦河和长篇个说在

    祖国的天空下1950,1961年改名为衣艺师同志反映了战后的农村

    生活,短篇小说集育性格的特征1949、十字街头的住宅
………………………………

第23节

    1951

    等。1952年发表代表作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长篇小说青春常在1954

    是以科学与生产、科学与人的关系为主题,表明了人最可宝贵的是青春的活

    力,写出了人应如何永葆革命青春。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1958通

    过叶尔绍夫兄弟的不同遭遇,反映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社会生活中的深刻矛

    盾和冲突,歌颂了苏联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长篇小说州委书记1961

    写的是党的领导作风问题,进一步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的变化。1964

    年,柯切托夫还写了长篇回忆录战时札记。长篇小说落角1967

    和你到底要什么1969,被评论界认为是着眼现实带有强烈政治色彩

    的作品,但存在着概念化的缺陷。柯切托夫晚年致力于长篇小说雷电击顶

    的创作,描写苏联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柯切托夫曾当选为列宁格勒作协

    书记、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和苏联作协理事。先后主编过文学报19551959和十月杂志19611973,担任星、涅瓦杂志的编

    委19611973。1957年,曾率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柯切托夫一生

    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十月革命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内容概要五一节晚上,伊里亚茹尔宾为庆祝孙子诞生,鸣放礼枪,

    邻居、朋友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兴高采烈,在茹尔宾家,没有比“工人”更

    值得骄傲的了。正当伊里亚鸣枪祝贺孙子诞生之际,他的父亲马特维和弟弟

    华西里在“老庄宅区”的小屋里下棋。马特维是这个世代工人之家的家长,

    已经78岁了,曾在彼得堡造船厂当过钳工,在远洋轮船上当过伙夫,游历过

    很多国家。20岁时当过骑兵,和一位波兰姑娘结婚,生了两个儿子伊里

    亚和华西里,1941年应征到舰队当水兵。十月革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退伍

    后响应党的号召,带了两个成家的儿子离开彼得格勒到遥远的拉达河参加造

    船厂的重建工作。他和伊里亚在船锚街安家,华西里在“老住宅区”定居。

    伊里亚有4个儿子、1个女儿,大儿子维克托是模型工,由于发明万能机床

    而荣获斯大林奖金,但夫妻生活不美满,妻子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满,离

    家参加地质勘探队;二儿子安东是工程师,与当演员的妻子住在莫斯科;三

    儿子柯斯加是电焊工,也就是新生婴儿的父亲;四儿子阿列克赛是个出色的

    铆工,爱着建筑局的绘图员卡嘉,小女儿托尼亚还在上学。茹尔宾一家有着

    共同的“茹尔宾性格”: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在

    造船厂不同的部门担任不同的工作,一家人简直可以造一艘船。就在茹尔宾

    一家庆祝一个“工人”诞生时,他们得到安东的消息,说他在战争中失去了

    一条腿,但他并没有灰心,战后考进造船学院,刻苦学习,成了一名造船专

    家。他在别洛夫教授帮助下,拟定了改造拉达河造船厂的计划:从建造小吨

    位的船只转到生产远洋轮船。这就得改变原有的作业方法和技术。安东和别

    洛夫教授到了拉达船厂后,改造计划立即付诸实施。在这种新形势下,阿列

    克赛向哥哥柯斯加学习电焊技术。他改行后既学习书本知识,又进行实际操

    作,最终在竞赛中超过柯斯加。他还想走安东的道路,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

    马特维老爷爷年近耄耋,不能胜任划线的工作,欣然接受了在厂长办公室值

    夜班的任务。他经验丰富,勤勤恳恳,值夜班时发挥出“厂长”的作用。工

    人们戏称他为“夜班厂长”。伊里亚虽年近花甲,但每天晚上向年轻的工程

    师齐娜学技术,终于跟上了新技术前进的步伐,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齐娜

    刚到船厂就要求到艰苦的船架上工作,经过锻炼,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受到

    工人的欢迎。造船厂的技术改革成功了。在远洋巨轮下水前,拉达河水位猛

    涨,全厂工人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战斗,终于使巨轮来被洪水冲走。水位下

    降后,轮船下水了,它向遥远的国家驶去,骄傲地带给人们幸福与和平。

    作品鉴赏柯切托夫以善于描写现代生活而著称。战后,他作为新闻记

    者,多次回到以前工作过的造船厂进行采访,逐步加深了对造船工人思想品

    德的了解。工人阶级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在他脑海中越来越高大、清晰,使他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茹尔宾一家是柯切托夫的成功之作。小说初看

    起来是讲一个改造旧船厂的故事,实际上描写的却是一个世代相传的造船工

    人家庭的命运。描写了从爷爷到孙子三代人在造船厂的劳动和主活,他们对

    工作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抛弃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大胆迎接时代

    的挑战。小说也反映了他们的爱情和友谊,心地的善良和坦诚。维克托家庭

    生活不和谐,阿列克赛爱情几经风波,他们苦恼,倍受折磨,但没有丧失崇

    高的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表现出工人阶级特有的优秀品质和新的生活、

    新的道德、斩的世界观。茹尔宾一家堪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相

    结合的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柯切托夫创作风格的主要特点是能抓住时

    代最尖说的问题,揭示工人阶级思想中的本质内容,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

    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作品着眼于关系社会命

    运的大事和人物命运转折时的心理变化,以揭示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创造精

    神和心灵美,从而使作品充满革命、乐观和亢奋的精神。柯切托夫创作风格

    的这些特点在茹尔宾一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说首先是围绕“人

    应该怎样生活”展开的。安东身残志不残,发奋读书,刻苦钻研造船技术,

    成长为杰出的工程师,大胆提出革新船厂的方案,并且历尽艰辛使它付诸实

    现。阿列克赛全心全意投人工作,精通铆接技术,改进气压铆鎚,使气鎚生

    产能力成倍提高,荣誉地位接踵而来,可是船厂的改革,要使他最拿手的铆

    接技术变得无用武之地,为了适应新的要求,他毅然向柯斯加扣厂里的朋友

    学习电焊技术,而且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在革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未婚妻卡嘉上当受骗离开了他,有了身孕后又被遗弃。她带着没有父亲

    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在这不幸的时刻,阿列克赛不顾世俗的观念,把她和

    孩子接到身边,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他对卡嘉的真情实意,从而得

    到了失去的爱情和幸福。为了生活得更充实,他又到列宁格勒上大学,开始

    了新的追求。伊里亚这位般厂的装配工场主任,为了懂得造船原理,假装钓

    鱼,偷偷请年轻的女工程师齐娜为自己上课。老爷爷马特维已有65年工龄,

    曾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火,猛攻冬宫,现在仍不愿退休享清福,不

    怕劳累值夜班。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柯切托夫在整个造船厂进行火热建设

    的背景之下,把以茹尔宾一家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写得

    有声有色。柯切托夫不是概念化地描写主人公如何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而

    是从人生信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情绪起伏、个人气质这些方

    面来加以描述,从而使人物性格熠熠生辉。如伊里亚的性格主要就是从他的

    内心风暴中表现出来的。当别洛夫教授到他家辞别时,批评他不上大学是错

    误的,伊里亚辩解说,著名的工程师吉托夫连乡村学校都没有读完,别洛夫

    欲言又止,一言不发地起身告辞。伊里亚对此大发脾气,对一切都挑刺责备,

    说南瓜放得不是地方,靴子挤脚,晚饭迟了,吃完饭走进卧室,说再也不去

    看戏了。可是一到7点,全家准备上戏院时,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出来了,

    头上还洒了点香水,说:“我还得等多久快点走吧”从这里,可以看到

    一个年近60的老人的固执,他竭力要在未来生活中走在排头,又不肯失去家

    长的威风,更看到他变革旧习的自信。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柯切托

    夫非常懂得在情节安排上掌握时空关系,在茹尔宾一家的开端,通过五一

    节晚上不同场景的描写,引出主要人物伊里亚、阿列克赛、马特维、华西里,

    间接提到安东,使小说的框架大致定型。接着柯切托夫围绕这个格局,扩大

    情节线索,引进新的人物。以后,尽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五光十色,

    都可以从开端定下的格局中找到线索。柯切托夫在茹尔宾一家中还成功

    地使用了同心圆扩散法,他以茹尔宾家的主要成员为轴心,沿着技术革新的

    过程,向四周扩散,刻画了党委书记茹科夫、厂长斯切潘诺维奇、女工程师

    齐娜等人物,使读者感受不同类型的种种典型人物、同一典型的不同色素人

    物和同一色素的不同气质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柯切托夫在

    茹尔宾一家中以其优美的文笔、清新的风格,真切、感人地歌颂了工人

    阶级,歌颂了劳动与创造,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因

    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好评。

    陈智仁

    伊格爱伦堡解冻19541956

    作者简介见“暴风雨”条。

    内容概要解东分二部,第一部发表于旗杂志1954年第5期,

    第二部发表于1956年第4期,同年9月23日出版单行本。小说第一部的情

    节发主在1953年冬至1954年早春。第二部写19541955年间的事。在伏尔

    加河畔某城市的一个大型冶金厂里。厂长茹拉甫辽夫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

    者。他刚刚37岁,人已发福,皮肉松弛,面颊下垂,开始谢顶。眼神中不再

    有幻想的光彩,而是安详自信的。他只关心生产,关心完成任务,见物不见

    人。对周围人们的内心生活漠不关心,他还把专门用来建造职工宿舍的专款

    用于造精密铸造车间,让工人们长期住在破旧的草棚里。老布尔什维克、中

    学教师普霍夫说:“茹拉甫辽夫是个典型的官僚。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人而痛

    苦流泪呀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踢掉1个这样的人,马上会冒出10个来,

    象雨后春笋”在一次工厂党的会议上,工会主席提出,该着手建筑三栋

    宿舍了。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支持这个意见,并说去年就该开始了。茹拉

    甫辽夫不考虑意见的合理性,而是根据档案材料,怀疑他别有用心。原来索

    科洛夫斯基的妻子由于他在困难的年代里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够

    关心,便与新认识的一个比利时藉的侨民结合,带着孩子出国了。而索科洛

    夫斯基却落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有海外关系,不可信任。工程师柯罗捷耶

    夫是个有才华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也有一部苦难史。1936年他的继父成了肃

    反对象,还是中学生的他就被开除共青团。在卫国战争中又失去了心爱的女

    友,至今孤身一人。他对茹拉甫辽夫的作风也很不满。厂医薇拉舍列尔受

    秘密警察策划的“医生的阴谋”案牵连,孤独而坚强忍受着折磨。茹拉甫辽

    夫的妻子莲娜是个正直热情的教师,她逐渐发现丈夫在变化着,他们之间的

    感情距离越来越大。最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柯罗杰耶夫。1953年严冬

    的一次暴风雪中工棚倒塌,造成事故,于是厂长茹拉甫辽夫被撤职查办。1954

    年春天终于到来,受诬告的得以平反,监禁流放17年的柯罗捷耶夫的继父释

    放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书名解冻的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

    间。作品结尾是,茹拉甫辽夫在降职改造中一旦站稳脚跟,又原形毕露,因

    为在他的上下左右还存在着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作品鉴赏解冻没有直接提到1953年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甚

    至连斯大林的名字也没有出现。而是象作者自己在谈谈作家的工作一文

    中所主张的那样,主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勾画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生

    生的人”的真实面貌。小说写出了柯罗捷耶夫、索科洛夫斯基、舍列尔这些

    知识分子所受的不白之冤,他们的心灵创伤;写出了莲娜的没有爱情的家庭

    生活和新的追求。他们或者相互爱慕着,却都感到无法愈越鸿沟,以冷淡的

    外衣来掩饰真情实感的流露。这就是1953年的严冬气氛。主人公们期待生活

    发生重大变化的急切心情,他们渴求心灵的温暖,要冲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

    不信任的壁障的热烈愿望,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共鸣。当然解冻的意义

    并不限于书名所具有的概括性。作品最早触及了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

    社会中抓生产与关心人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问题,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还

    有作家最关心的关于艺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后一问题上爱伦堡的

    观点是矛盾为,一方面他正确地批判了以个普霍夫为代表的,为配合每一个

    具体的政治任务和政策需要而祖制滥造,牟取金钱名誉的庸俗倾向,另一方

    面却提倡以萨布罗夫为代表的完全脱离社会,过着隐居生活,只以家门口的

    风景和妻子为创作源泉和题材的所谓创作自由的道路。这种“矫枉过正”的

    片面性,因强调针对性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可以说在初期

    “解冻文学”中不乏其例。在人物塑造方面,爱伦堡企图把自己的文艺主张

    体现在形象中,描写正面的**员时不仅写他们在工作中,在党的会议上

    的表现,而且着重写了他们时诗爱情、家庭的态度,把他们“内心的冲突和

    矛盾表现出来”。写反面人物,如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等,着重“揭示隐

    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有意识地强调茹拉甫辽夫在战争

    年月和遇到特殊情况如工厂失火、工棚倒塌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私,以

    及他对小女儿的爱。揭示了小普雷夫在认识到自己道路的错误,但又无力自

    拔的苦恼和矛盾心理。这样,作家对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的批判没有停留

    在个人身上,而是要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类型人物的社会原因。解冻也

    许称不上是一部完美无缺的艺术杰作。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这方面的弱点。

    小说因它的政治敏锐性而轰动国内外文坛,也因为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受到批

    判。解冻,作为苏联新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的开拓者和命名作而进入史册。

    西方苏联文学学者称5060年代的苏联文学为“解冻文学”。他们对这一概

    念的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斯大林逝世后10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

    来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对“斯大林主义”,要求创作自由趋向。他

    们所理解的对斯大林的批判,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恶果,而是

    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提并论的。苏联国内,一则由

    于对西方偏颇的政治倾向不能同意,再则,如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一最

    后的遗言中所说:“我们领导成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是赞成解冻的。但我们

    害怕解冻可能引起洪水泛滥,这将使我们无法控制它,并把我们淹死。

    洪水会溢出苏联河床堤岸,并形成一股冲破我们让会的所有堤坝的浪潮。”

    然而,“我们要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

    的创造性力量。”所以,苏联长时期不承认“解冻文学”的提法。而爱伦堡

    的原意是苏联已进入冰冻融解时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这还不是真正的

    春天,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精神气候“解冻感”。

    倪蕊琴

    康米西蒙诺夫生者与死音三部曲19541971

    作者简介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俄

    罗斯作家。苏共党员。1952年以来为历属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监察委员。出

    身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

    任军事记者,主要从事军事题材创作。40年代以多种体裁描绘了苏维埃人的

    精神面貌,曾6次获得斯大林奖金。如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俄

    罗斯人1942、俄罗斯问题1046等。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14,诗集友与敌1948,抒情诗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在

    战争期间广为流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

    从黑海到波伦支海4卷,19421945和异邦阴影1949等。

    1949年10月西蒙诺夫访问我国,次年出版写解放战争的作品战斗的中国

    6070年代创作剧本第四名1961、中篇小说南方的故事1961、

    洛巴金札记1965、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2和你我不会再

    柏逢1978等。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三部曲是西蒙诺夫的氏表

    作,它以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从1941年战争突发,写到莫斯科保卫战、斯

    大林格勒战役、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大反攻为止。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苏联卫

    国战争撤退、相持、反攻这三个阶段的全过程。在战争题材文学中是“全景

    性”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三部曲创作历时16年,最后一部于1971年问世,

    1974年获列宁奖金。西蒙诺夫不仅是一个多产作家,还是苏联文坛活跃人

    物,历任文学报主编1938,19501954、新世界杂志主编19461950,19541958,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19461954、书记19541959,19671979。西蒙诺夫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与苏联文学的发

    展进程和基本特点紧密联系的。

    内容概要三部曲为标题分别是: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541959,

    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19631964,第三部
………………………………

第24节

    最后一个夏天19701971。重点概述第一部的内容。1941年夏希特勒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突

    然袭击。斯大林判断失误,上层领导不知所措,苏联大片土地失守。主人公

    辛佐夫是一个州报记者,战争象晴天霹雳,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做为

    一名随军记者来到驻扎在莫吉寥夫城的由旅长谢尔皮林指挥的176师某团。

    沿途他目睹苏军节节败退,人民遭殃的悲惨情景。同时也亲历谢尔皮林领导

    下军民奋战从莫吉廖夫突围东下的场面。谢尔皮林战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

    教,他对希特勒军事实力和战术观点提出科学分析,却被同事巴墓诺夫诬告

    为长敌人志气,1937年被捕,已监禁4年。战争开始他等不及为自己平反就

    上了前线。而这时身为集团司令部副处长的巴基诺夫反而当了逃兵,正好为

    谢尔皮林碰上,把他降为列兵,巴基诺夫羞愧自杀,突围时谢尔皮林受了重

    伤送庄莫斯科治疗。十月初上级命令所有突围人员都必须上缴武器,然后送

    后方审查整编。遣送途中遇到一个小桥被炸,车队一分为二,分成了主者和

    死者。未过桥的后半队100多人由于武器被缴,无法自卫而后活让赶上来的

    德国坦克兵射死,少数人跑进树林。辛佐夫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几昼夜的

    跋涉又被炮弹震昏,同行的士兵无法带走他,只得脱下他的军报、拿走证件

    以免被敌人发现时受害。辛佐夫醒来后被俘,又侥幸逃脱,历尽千险万难,

    终于在10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家中。而妻子玛莎在第二天就要空投到敌后去收

    集情报。失去证件的辛佐夫到处奔波都不彼承认,他到入党时的区委会去磨

    了许久才彼编入志愿上前线的**大队,参加莫斯科附近的战斗。辛佐

    夫在一个砖厂坚守阵地,击毁多辆德国坦克,立功后提升为炮兵班长。激战

    半个月,德军在离莫斯科25公里的西北部被阻住。上级为辛佐夫的战功颁发

    奖状,却不同意恢复他的党籍。辛佐夫匀愤地说:“什么更重要些,是人还

    是纸片”11月7日,斯大林照常主持了红场的阅兵式。谢尔皮林伤愈后领

    到党证、勋章和新的将军级身份证并参加了观礼。他和副总长伊凡阿历克

    耶维奇谈到目前苏德军事力量悬殊的根源在于肃反扩大化,斯大林不信任有

    文化知识的军官。1940年秋步兵抽样调查225名团长中没有一个是从伏龙芝

    军事学院毕业的,只有25人受过正规军校教育。其余200名只在少尉短期训

    练班或者团队的学校里受过锻炼,而德国团长一级的军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的军官。谢尔皮林又与妻子讲到这一问题,她却认为1937年的肃反和目

    前还在发生的坏事都是因为斯大林不了解情况,受错误汇报的影响造成的。

    12月初谢尔皮林以31步兵师长的职务参加了莫斯科附近的全面反攻。经过

    短暂战斗,夺回了叶尔尼亚,这是谢尔皮林打了5个月仗的第一个战果,辛

    佐夫所在营在战斗中受到重大损失。第一部结束时人们还都深陷在“万恶的

    生活”中,战争继续着,每天有大量死亡。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写19421943年苏联军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活,谢尔皮林取代辛佐夫成为第一号人

    物。小说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三条交错的情节线索。一线以谢尔皮林为

    中心,这也是主线,描叙了袭击高地,解救苏军战俘。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

    林格勒方面军的会合、德国鲍留斯集团被切成两半等重大事件,也更充分刻

    画了谢尔皮林的性格。他在指挥中时刻考虑如何减少牺栓,爱护士兵他,不

    惜失去职务而违背必须在建军节之际发动准备不充分的进攻的命令,为了指

    挥重大战斗,他没有及时探望病童的妻子,为在肃反中蒙冤的战友申诉,他

    敢于冒险向斯大林上书。第二条线索通过辛佐夫在战斗中如何从一个文弱记

    者成长为真正的军人,点明书名军人不是天主的的含义。辛佐夫在谢尔

    皮林集团军中从排长升为营长,还亲自率领侦察兵潜入德军指挥部俘虏了一

    名少将军官,立了功。第三条线索通过军医塔尼准的经历展开。她在莫吉廖

    大部队突围后送往后方整编途中和辛佐夫一起在林中逃散,因病被安置庄一

    个伐木工人家里。后在敌占区当了游击队员,受伤后先在莫斯科治疗,后回

    塔什干家中休养。战时后方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妇女儿童都从事力不胜任的

    劳动,父亲累死在车床前,母亲挣扎着工作。伤愈后来到谢尔皮林的部队,

    被派往刚解放的一个苏军战俘营去接收伤病员。恰巧辛佐大有事来到医院,

    他和塔尼雅相会。三个主人公在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胜利会师

    时会合了。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写身为中将衔集团军司令的谢尔皮林在

    1944年夏组织白俄罗斯战役,收复战争一开始的撤退地莫吉廖夫和明斯克,

    把德国法西斯赶出国土。这就是卫国战争的“最后一个夏天”,在这一部中

    谢尔皮林和辛佐夫的个人命运上升为主线,谢尔皮林在妻子去世后与军医巴

    基诺娃真诚相爱,在解放明斯克的日子里谢尔皮林在巡视前沿阵地时中炮弹

    身亡。斯大林亲自下令以隆重的军队仪式把集团军司令员葬在莫斯科新处女

    公墓,和他的发妻葬在一起,井授予新的上将军衔。而辛佐夫则升任伊林团

    的参谋长,他和塔尼雅结合后又发现妻子并没有死,处于矛盾状态。接替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