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衣,姑娘含羞投进了他的怀抱拉米罗百般阻挠疏通港口,并亲赴该州
首府说服州长反对。蒙迪尼奥则利用哥哥的影响奋力反击,最后还活动总统
干预此事,工程师终于来到伊列乌斯。后拉米罗施出种种手腕进行破坏,但
均未得逞,疏通港口得以顺利进行。蒙迪尼奥决定进一步向拉米罗挑战,宣
布竞选联邦国会议员。他把表面上听命于拉米罗,实质上不满拉米罗家长式
专横作风的伊塔梆市市长拉到自己一边,争取获得两市市民的支持。拉米罗
获悉后恼羞成怒,策划暗杀市长。市长遇刺受伤住院。消息传开,舆论大哗,
形势对拉米罗极为不利。纳西布时竞选中两派斗争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
加布里埃拉如何能具备一个贵妇人的气质,如何经营他的新餐厅。哪知加布
里埃拉在与纳西布结婚之后因不惯所谓“上等人”的生活而与他的好友托尼
科有私,纳西布盛怒之下把加布里埃拉痛打一顿逐出家门。加布里埃拉很为
自己使纳西布伤心而难过。虽然不少男子这时纷纷向她表示爱慕,并许以重
金、土地和旁产,但均被她一一回绝,她一心想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纳西布
的厨房继续为他洗衣做饭。纳西布的新乐厅就要正式开张了。他虽然从首都
用高薪雇来了一名新厨师,但当地人却一点也不喜欢他做的饭菜,何况,就
在餐厅正式开业的前一天,厨师突然被从首都来的一伙人强行押走。一筹莫
晨的纳西布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决定重新雇用加布里埃拉。烹饪技艺高超
的加布里埃拉重新回到纳西布的厨房,二人重温旧情。竟选激烈进行,拉米
罗猝然去世。其支持者们感到至此已尽完了朋友们的义务,就一致决定也支
持蒙迪尼奥。正式选举前的第三天,港口
………………………………
第147节
工程竣工,蒙迪尼奥和拉米罗主前
最好的朋友阿曼西奥两人在全市欢腾声中把第一袋直接从该市出口的可可装
进船舱。伊列乌斯市从此更加兴旺。
作品鉴赏加布里埃拉原著书名为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
里埃拉出版于1958年,是亚马多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作家50
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小说面世后,立即受到巴西文艺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和读
者的热烈欢迎,很快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连环画,还被编排成音乐
舞蹈节目在狂欢节上演,几达家喻户晓的程度,旋即,又被译成别余种外国
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本篇小说以1925年巴西东北部地区盛产可可的伊列乌
斯市为背景,通过主张革新的进步力量与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之间的一系列
斗争,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了伊列乌斯市的发展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俗
方面的变化。20世纪初期,从巴西各地来的冒险家们纷纷涌人伊列乌斯,为
了争夺土地,彼此间展开了令人恐怖的、激烈而又野蛮的搏斗。一些家族雇
用凶残的武装打手,通过杀人放火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暴行,占据了大量的
土地,在无数的尸首上面开辟出一片片可可种植园,成了当地为所欲为、主
宰一切的大庄园主。小说中的拉米罗上校就是这样的人物。以他为首的一批
大庄园主一直以伊列鸟斯开创者自居,控制市政大权,他们顽固保守,对新
生事物看不顺限,对革新派恨之八骨。以蒙迪尼电为代表的革新力量反映了
巴西社会中下层阶级迫切要求改革的愿望。作家把进步力量和保守势力之间
错综复杂的斗争编织成全书的一条主线,而蒙迪尼奥的成功与拉米罗的失败
则雄辩他说明,凡是企图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终究是要垮台的。而这正是小说
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小说还有一条副线,即作家有机地安插了酒店老板纳
西布与他的厨娘加布里埃拉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纠葛,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生
活气息。加布里埃拉虽非小说中的主角,但却被作为书名,地位也很突出。
据作家自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名字好叫罢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
入胜,许多事情都发在1925年春天之雨初晴的第一天:连结两市的公共汽车
试车成功,即将正式运行;运输公司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地方头面
人物,以示庆贺;蒙迪尼奥从首都回到伊列乌斯,决定参加市长竞选;酒店
老板纳西布在人市巧遇加布里埃拉,等等,都紧紧吸引着读者。时隔一天,
故事便向纵深发展:伊列乌斯日报载文抨击拉米罗,赞扬蒙迪尼奥,新
旧两派之间的斗争正式公开化:宴会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纳西布和加
市里埃拉开始了甜蜜的爱情生活。小说的前两章员然只讲述了两天的活动,
然而作家通过众多的线索,开合自如地把各种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随
着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把他们介绍出场,把伊列乌斯的历史和现状、
社会风貌和风俗极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故事情节更为紧张,矛
盾层层激化,更为扣人心弦:伊列乌斯日报被焚;伊塔布纳市市长被刺;
纳西布与加布里埃拉结婚三个月之后分手,从首都聘请来的高级厨师在纳西
布的新餐厅行将开业的前一天突然失踪,竞选市长的工作激烈进行;加布里
埃拉戏剧性地再次成为纳西布的厨娘,两人言归干好,等等。小说情节跌宕
起伏,悬念迭生,使读者爱不释卷,非卒读不可。这正是亚马多文学创作的
艺术魅力。本篇的人物刻画细腻、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幅幅栩栩
如生育血有肉的群像跃然纸上:立志改革创新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专横
保守的老庄园主拉米罗上校,不畏强暴、勇气十足的上尉,心地善良,但又
一心想发财的纳西市,等等。但加布里埃拉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她个性
独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勤劳朴实;她不会装腔作势,不为金钱所动,
心灵纯洁无邪。她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宁可继续当老板的厨娘,和他同居,
也不愿做他的附属品,受到约束。巴西很多文学评论家把她赞为“巴西人民
的化身”,“巴西整个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妇女形象”,是公允扣中肯的,
绝非“溢羡之词”。另外,在文体结构和布局上,本篇小说也颇为新颖别致。
作品分两卷,由4大章8节组成,每卷卷首均有内容提要,而每章前面都有
抒情诗文,每节又有醒目的标题,令读者一目了然。作品的章节之间相互照
应,每一波谰的兴起都有预先的伏笔,用来烘托和突出主要人物。通过对比、
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全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国情调,一如原著
书名描绘加布里埃拉的形容词那样,真个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
林一安
若亚马多金卡斯之死1959
作者简介见“加布里埃拉v条
内容概要金卡斯究竟死于何时何地,临终前究竟有无留下遗言,至今
众说纷绿。死者亲属断言,他是在清晨安静地死于床上的,并有医生开具的
死亡证明为凭。临终时没有任何人在场,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死者生前的
一些好友却坚称,他是在其亲属们所说死亡时间的20个小时之亏,从船上纵
身跳过大海而身亡的、当时有不少人在场,他们均可作证。金卡斯原在国家
某机关供职。工作上忠于职守,在家里也称得上是个温顺的好丈夫和慈祥的
好父亲,因此,颇受同事及邻里们的敬重。50岁离职退休的那一年,不知何
故,在与妻子、女儿和女婿大吵大闹一顿之后离家出走,并且一去不再复返,
甚至连他的妻子去世竟也未肯回家看她一眼,离家之后,他成了一个有名的
流浪汉,当地报纸都刊登过他的照片,称他为“流浪汉之王”。整整十年,
他那放荡的流浪汉生涯不知给原来的家庭带来多少难堪与苦恼。女儿女婿从
不肯在孩子们面前提起外祖父的名字,对孩子们来说,几年前金卡斯早已不
在人世了。当金卡斯的女儿万达从前来报信的圣像商人口中得知他已死去的
消息时,顿时感到如释重负地深深松了口气。据圣像商人讲,是一个黑人妇
女清晨来到金卡斯住处时,发现他已经身亡的。万达立刻随同圣像商人第一
次来到父亲生前居住的窄小而简陋的房间。金卡斯能在一张又脏又乱的床板
上,满面胡须,脸上露出轻浮的微笑;衣衫破烂,一只脚的大拇指露出袜子
外面。看到父亲这副流浪汉的狼狐相,衣着华丽的万达感到十分难过和尴尬。
她立即着手料理后事,请来医生开具了死亡证明,通知滨仪谊准备棺枢与寿
衣。她准备第二天将遗体运回家中,做完沂祷仪式之后和母亲合葬一处。万
达的丈夫莱昂纳多、叔叔爱德华多以及姑姑马罗卡斯也先后赶来。协商结果,
他们三人都不同意万达的意见,主张就地埋葬了事。金卡斯生前已经给全家
带来无数难堪与痛苦,死后何必受他的牵连让全家再受一次拆磨,丢一次丑
呢况且这是要花一大笔钱的。万达终于让了步。于是他们决定万达和姑姑
白天守灵,女婿和叔叔夜里替换,第二天就在当地入葬。死者已经整过容,
浑身上下都换上了崭新的衣服,房间里还点起了守灵用的蜡烛,万达十分满
意,她已尽了作女儿的义务,同时金卡斯给全家带来的耻辱与苦恼也终于彻
底结束了。金卡斯突然死去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傍晚下工时分,金卡斯四
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来到死者房间。万达和姑姑天黑前就回家去了,莱昂纳
多和爱德华多留下来守灵。晚上10点钟,莱昂纳多托词回家,房间里只剩
下爱德华多和金卡斯主前的四个好友。当爱德华多得知这四个人将整夜守在
这里之后,嘱咐他们天亮之前不要离开,自己先回家休息去了,金卡斯的四
个好友围着棺柩做了沂祷,但金卡斯却对此无动于衷。为了使他高兴,他们
把金卡斯扶坐起来给他喝酒。酒一落肚,金卡斯的脑袋便一摇一摆,鲁笑颜
开。他们又对他议论说,新衣服与其埋在地下烂掉,不如留给他们穿用。金
卡斯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把他的新衣服扒去,又换上了原来的服
装。恢复了旧貌的金卡斯此时更加高兴了。突然,他们想起水手曼努埃尔今
夜要在船上请客,就扶起金卡斯,五个人一起走出房间前去赴宴。主卡斯十
分开心,不时地向路上遇到的行人吐吐舌头。今晚与往常不同,酒店和妓院
都失去了昔日的喧闹。他们派出一个人前去看个究竟,其余的人就在教堂的
台阶上坐下等候。金卡斯躺在台阶上望着月光微笑。一会儿功夫,派出的人
跟着一伙人欢呼着向他们走来,为首的是金卡斯的相好、妓女基特利娅。她
穿着一身孝服,由两个女人搀扶着。一见到金卡斯,她立刻挣脱她们的胳膊
向他跑来。金卡斯还活着她就势坐在金卡斯身边,一个劲地抱怨他为什么
用假死吓唬人。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一起向海边走去,到曼努埃尔的船上
去赴宴。半路上,他们在卡祖扎酒店停下来,想搞一点酒带到船上去。这时
酒店里一群烟鬼正在吞云吐雾。金卡斯的头倚在基特利娅胸前,两条腿直挺
挺地伸出挡住了过往顾客的道路。据说有个女人走过时曾碰到他的腿差一点
绊倒。几分钟后,又有个烟鬼要从这儿走过,请金卡斯把腿收一收。金卡斯
佯装没有听见,这个人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什么,还用力推了他一下。金卡
斯勃然大怒,一头向他撞去。酒店里立刻发生了一场混战。金卡斯的一伙人
大打出手,把烟鬼们统统赶出了酒店。这时人们发现金卡斯躺在地上,头撞
在走廊上的一块石头上。他们立刻给他灌了一大口酒。酒一落肚,金卡斯又
振作起来。他们离开酒店来到码头。水手曼努埃尔根本不相信主卡斯会死在
陆地上,他正在这里等着他们。众人上了船。然后,慢慢驶离码头来到一望
无际的大海。人们又吃、又喝、又唱,只有全卡斯和基特利娅两个躺在船头
上。基特利姬吻着盒卡斯的眼睛向他情意绵绵地窃窃私语。突然,乌云涌起,
把月亮和星星遮掩了。阵阵海风过后,一场暴风雨立刻降临海上。谁也不知
道金卡斯是怎么站起来的,他靠在桅仟上微望地青着翻滚的海浪冲刷船头。
一个巨浪劈头打来,把船打入旋涡。船上的人们不禁失声惊叫。一道闪电划
破黑沉沉的夜空,人们看到盒卡斯一下子纵身跳进大海,并且听到他的最后
的遗言:“我已下定决心,按我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
作品鉴赏金卡斯之死原名死与盒卡斯贝罗达阿爪之死,
子1959年4月初版,是亚马多的一部内容比较严肃的中篇小说。小说自问世
至今,印行逾40版,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阿拉伯等
十余种文字,并曾先后搬上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亚马多在创作手法
上的独到之处,是他能不拘文体,而着墨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形
象饱满、性格鲜明。金卡斯之死已体现了作家的这一艺术风格。他通过
对主人公金卡斯及其家人和流浪汉朋友的勾勒,相当主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当
代巴西社会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自长篇小说加市里埃拉以来,亚马多
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或者说主要描写对象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40年代作品
中的所谓英雄人物逐渐为妓女、流浪汉等一类被人们所不齿的人物所代替。
作家曾不止一次他说,“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人民,特别是巴伊亚州的贫
困人民,是我创作的对象。”作家的这一倾向,在中篇小说金卡斯之死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读者不难看出,作家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
倾注着深切的同情。作家启迪人们:在病态的社会里,正常的人已经失去人
性,而疯疯癫癫的流浪汉以及浪迹烟花的妓女倒还保持着真正的人性。金卡
斯原本生活在一个满不错的家庭,成员极为简单:妻子、一个已经嫁人的女
儿和他自己。他本人是州财政厅的一位模范的政府公职人员,走起路来斯斯
文文,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他工作勤奋,生活检点,简直可以为人师表。但
是,就是这么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在一次和家人吵架之后,一气之下,毅
然出走。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越来越看不惯他的家人的虚伪、自私、贪财
和对劳动民众的偏见。他们既看不起流浪汉等下层人民,不屑与之为伍,也
反对全卡斯和他的流浪汉朋友来往,更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们知道有这么一位
“不体面,的外祖父,免得“辱没家”,金卡斯“死”后,他们先是吃了一
惊,但旋即流露出内心中的真情:死了更好,从此,压抑在他们心头的那种
耻辱仿佛一块巨石落地,永远也不会折磨人了,可金卡斯毕竟是他们的长辈,
表面上还要尽点孝道,在埋葬金卡斯之前,几个还保持着亲缘关系的家属还
要守灵,起码让人觉得,他们还出自体面知理之家,可等他们一旦知道全卡
斯身边还有他四个生前友好在那里傻乎乎地苦熬黑夜时,便一个个托词溜之
大吉了。作家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状如剥笋一般,一层层地把这些“上等人”
卑鄙龌龊的五脏六肺向读者清清楚楚地流露开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
是那些流浪汉和妓女的高大形象:与金卡斯亲属们冷漠无清的态度截然相
反,他们在惊悉金卡斯死讯之后,立即感到悲痛和失望。出售炸糕的迷人的
黑人妇女帕乌拉在她的货摊前哭成了泪人儿,妓女们悲痛欲绝,“流下了最
伤心的眼泪。”哭哭啼啼地像失去了亲人,大眼睛基特利娅的哭喊声更是响
彻云霄,听了叫人心肝欲裂;金卡斯生前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不是像在胸口上
狠狠地挨了一拳,就是长吁短叹,或者嚎啕大哭,总之,没有一个是无动于
衷的。对于他笔下所捅摩的人物,诚如作家所言,他是“爱憎分明”的。金
卡斯究竟有没有死小说中的人物固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就是亚马多本
人也确实运用了他那支如椽之笔,造成了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氛围,
令人回味无穷。说金卡斯死了,也非谣言,因为有人亲眼目睹,有人从大老
远来向万达通报,说他在清晨与世长辞,违有人见到他纵身跳进大海,见证
人可见是不少的。然而,说他没有死,也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更令人信服。
因为这不仅反映了朋友们良好的心愿,而且还揭示了金卡斯的家属们因虚情
假意的伪善而感到心虚的一种心态。你看,在万达无可奈何地在为他父亲守
灵时,清晰地听到他在骂她:“毒蛇”,吓得她脸色煞白。姑姑马罗卡斯则
听到她弟弟金卡斯在嘲笑他那肥大的臀部:“屁篓子”。金卡斯由他的四个
好朋友扶起来,坐好,喝过酒后,他的头摇来晃去,笑得很厉害。然后,由
他们扶着,走出家门,他走起路来跟跳舞似的。在去船老大曼努埃尔船上的
半道,大伙歇了一会儿,金卡斯则躺下来,仰望夜空。在卡祖扎酒店,金卡
斯也“参加了打斗”,他“一头向人撞去”,但后来躺倒在地,脑袋撞在一
块石板上这一切都烘托出金卡斯又生又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作家的创
作初衷,地位卑贱、心地善良、与群众共苦乐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
却为“高贵者”所不容,但在他们心里,金卡斯即便“死”,又何足惜哉
林一安
埃维利西奠大使先生1965
作者简介埃里科维利西莫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约格朗
德州的一个名叫上克鲁斯的小城里。由于家贫,中学未毕业便开始**谋生,
先后当过店员、银行职员,还经营过药店。艰难的生活并未能影响他对文学
的热爱。从少年时起,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英国的赫胥利,美国的
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爱的作家。他曾经把赫胥利的小说对比
译成葡文介绍给巴西读者。1930年,他开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
作,担任环球杂志编辑部的秘书和编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偷牛贼
就是同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三年以后,他便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933
年至1943年间,维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陆续写出了克拉丽萨1933,
十字路口1935,远方的音乐1935,太阳下的一处他方
1936,传说1940,余下的是沉默1943等一系列以南里
约格朗德州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声誉鹊起,名噪全国,
成了巴西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1949年到1961年,时间与风三部曲
问世,即:大陆,肖像和群岛。其中尤以大陆最受推崇,
被译成七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这部长达670页的小说是以联邦党和
共和党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战为线索,利用时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
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
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
西文坛。1971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
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
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
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
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
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
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
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
………………………………
第148节
界的外交圈内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
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
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
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
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他所依附的独裁政权很快处于危
机之中,这时他本可以远走他乡,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他不得不回国参
战,结果落得个被“革命”政权处决的悲惨下场。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
书巴勃罗奥尔特加,他是一个有着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热血青年。他厌恶这
虚伪的外交圈,更不愿为独裁政权卖命,以致最后毅然辞去了使馆的职务。
随后,他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参加了游击队,投入了推翻独裁政权的战斗。但
不久之后,游击队领导人的极左表现使他对未来感到优虑,他决心迫使“革
命”的领导人要履行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实现社会公正,组成民主政府,给
人民以自由。他悲愤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再受欺骗了。”然
而,孤掌难鸣,当权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监视他的行动。大使和一秘
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他俩的活动在作品中交叉进行并贯彻始终“在使馆
里,他们分属于两派,当独裁政权面临危机、使馆人员作鸟鲁散时,他俩又
都回国参加了互相对立的营垒。但在书的结尾,他俩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
列尔埃略罗多被游击队抓获了,随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审。巴勃罗奥
尔特加这时正在游击队里工作,但他对极左政策不满,坚持接法律程序审理,
便决定为前大使出庭辩护。然而,在极左政策的高压下,不仅前大使被判处
死刑,而且巴勃罗奥尔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指责。
作品鉴赏从争取民主、反对军事独裁、拥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
使先生的确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作品。代表进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
罗。奥尔特加,他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不要地位和个人好处,而是要
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可以分享他们应得的利益。”为此,他不赞成
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极左方针。而且公开批评总书记巴伦西亚,坚决反对他的
个人独裁:“今天上午,许多战友来找我,说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绝不接
受巴伦西亚的个人独裁。”“革命委员会”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反革命行径”,
除指责他“右倾”和“动摇”之外,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但他态度十分坚
决:“我不伯他总书记心毒手狠,决心对付他。我几乎把一切都献给革
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个人的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应
该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脑袋上开一枪,而是要留下来斗争。
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执得多。如果说这场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
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巴勃罗奥尔特加的顿悟绝非个人的觉悟的提高,而
是代表了进步的知识阶层。在创作手法上,善于安排情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解释说:“这部小说可以比做一枚火箭,点燃之后,它是缓缓上升的,
但很诀便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冲上天际,最后在高空爆炸作为悲剧式的结束。”
作品是从大使先生在华盛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的那天上午开始的。通过这
一天的活动,读者对主要人物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
各种政治力量展开负逐,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游击队
进军首都并推翻独裁政权是全书的**,而审判前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
则是悲剧式的结尾。这样,情节发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入意外的场景,
如大使与他情妇的暧昧关系,巴勃罗奥尔特加与格伦达的爱情故事等等,
从而产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读者一经开卷,便难释手。此外,善于描写人物
的心理活动,因而使人物性格有棱有角,十分鲜明;善于运用渊博的知识对
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问题作出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善于使用寓意深
刻、充满哲理与幽默的语言,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大使先生成为巴西广大
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据统计,仅在作家的故乡阿雷格里港一个城市,从1965
年到1980年,就发行了13版,而在全国则印刷了二百万册之多。作家本人
则被认为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
赵德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