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枭途-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末,朝廷派太监黄经臣来颁布圣旨令金吾军班师还朝,太学博士李若水一同而来。

    在这道圣旨中,朝廷还正式升蔡仍为金吾军统制、京东西路兵马副总管,将宋江义军定名为“金吾右军”归于蔡仍统制(原来的金吾军变名为“金吾左军”),金吾左右两军的驻地也变为济州府边上的大野泽一带,与广济军一块镇守京东西路,也协同淮阳军镇守京东东路。

    对宋江等人的升赏也一并下来了。

    赏赐就不说了,在蔡仍的斡旋下,宋江等人所获得的赏赐是非常丰厚的,让他们挑不出半点礼来。

    这里只说一下升官:

    升宋江为济州安抚使、武德大夫、兼金吾军通判。

    升卢俊义为庐州团练副使、拱卫郎、兼金吾左军副统领。

    升吴学究为从事郎、并金吾军参议官。

    等等……

    新眼见证这一幕的李若水,写下了一首诗:

    大书黄纸飞敕来,二十四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
………………………………

第一百零五章 回京赴阙

    …

    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在募兵制的军制下,北宋朝廷反正是拿钱养兵,能拿钱把土匪招安过来,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军费不说,还招到了更多的兵,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在这种思想下,宋江义军融入到了金吾军,成为金吾右军。

    不过——

    这是在外人看来的。

    真实情况是,蔡仍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将宋江义军中有能力和有潜力的将士挑选出来,对其特训,让其彻底成为金吾军的一部分,然后将金吾军一分为二,变成金吾左军和金吾右军,分别任命张宪和王德为金吾左军和金吾右军的代统领,卢俊义和牛皋分别任金吾左军和金吾右军的副统领。

    另外,蔡仍分别任命关胜、张清、花荣为指挥,孙立、呼延绰、杨志、鲁智深、武松为副指挥,朱仝、徐宁等十个宋江义军出身的人担任都头。

    因为有守卫大野泽之责,蔡仍特意奏请北宋朝廷组建一支水陆两栖营,并奏请北宋朝廷拨付一些战船和船匠,然后由蔡仍的心腹爱将李宝担任两栖营的指挥,阮小七、阮小二、阮小五、李俊、张顺、张横等擅长水战的士卒全都编入其中。

    除了这些武官以外,蔡仍又通过蔡翛、高俅斡旋,将张悫和蒋兴祖以及赵鼎调入金吾军,成为自己手下的文官。

    当然,也不可能所有东西都顺蔡仍心意。

    很快,北宋朝廷就开始限制起蔡仍来。

    就在蔡仍壮大自己的同时,蔡仍得到蔡绦的通知,北宋朝廷正在研究派一个文官来知金吾军——从名义上来说,这个知金吾军的文官才是金吾军的老大,而不是蔡仍这个济州观察使、金吾军统制、京东西路兵马副总管。

    另外,北宋朝廷将原本隶属于淮阳军的泰宁军和隶属于广济军的兴德军画归到金吾军,由蔡仍统制,晋升原泰宁军统领温宗建充任蔡仍的副手,也就是金吾军副统制。

    按说,能多统制两军人马,自然是蔡仍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对象是泰宁军和兴德军就不一定了。

    先说后者。

    兴德军本来也是北宋禁军中的一支劲旅,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兴德军早已经名存实亡,这次剿宋江义军,兴德军竟然连八百人马都没凑齐,原来的统领高懿因兜不住严重吃空饷的事而被北宋朝廷免职刺配沙门岛,换上了副统领李大钧代统领。

    但这事并没有因此而完,高懿固然得死在沙门岛那个人间地狱,可他留下的窟窿并没有因为他的背锅而完全堵上——那一两千禁军的空额就先不说了(上下齐手,是不可能查出来的),只说,兴德军还剩下的数百将士,都已经快三年没拿到军饷了,现在他们天天在闹,说不准哪天就哗变了。

    这就导致,没有人愿意接手兴德军这个烫手的山芋,因为不论是谁,只要是接手兴德军,都必须要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也是兴德军最后划归到蔡仍名下的原因之一。

    再说前者。

    泰宁军倒是没有兴德军这么严重的吃空饷问题,相反,泰宁军的编制还挺全,据说是中央禁军中数得上数的劲旅。

    可泰宁军有一个谁都不愿意收留的刺头,这个刺头就是泰宁军统领温宗建。

    这温宗建,乃是当朝大内总管杨戬的表弟。

    杨戬年轻时在后宫做事,主管后花园,善于揣测皇帝赵佶的意思。

    自崇宁以后,日益受宠,担任知入内内侍省。

    北宋朝廷立明堂,铸九鼎,修大晟府、龙德宫,杨戬都担任提举官。

    早在政和四年,杨戬就被赵佶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首倡设皇帝出行的护卫军,以此来巩固他的权力。

    后来,杨戬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使,由检校少保升至太傅。

    这么说吧,杨戬的权势与梁师成基本上是相等的,两人打年轻时,就一路斗过来。

    梁师成不是一直护着太子赵桓嘛,杨戬就站边郓王赵楷,阴谋动摇太子。

    连太子都敢动,可见这杨戬的权势之大。

    除了是杨戬的表弟以外,杨戬在京东大量吞并土地敛财,温宗建还充当杨戬的爪牙。

    杨戬暗使官员制定法令求取民众的田契,从甲到乙,从乙到丙,辗转追究,直到没有证据,就推测土地的产量,增加租赋。从汝州开始,慢慢地扩展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租额确定后,土地虽被河水冲荡,不能耕种时,租额也不减免,号称“西城所”。

    另外,梁山泺也就是大野泽附近数州的百姓,依靠捕鱼为生,杨戬也按船定租税,有违犯的,就以盗窃罪抓起来。一县一般在常赋之外又增加租钱达十多万缗,按规定,遭水旱灾害时可免税,这里却不能免。

    换而言之,杨戬就是造成宋江起义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为有杨戬罩着,温宗建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屡屡顶撞上官。

    可即便是这样,温宗建还能不断受到升赏。

    最近,温宗建更是因为跟着蔡仍等人的屁股后面剿了一波宋江义军,立下了所谓的大功,而一举越过别的武官极难越过的武官的最大瓶颈进入了横行行列。

    不过——

    知广济军丁顺,也不是一般人——他背后也有高俅在。

    为了不被温宗建架空,也为了不再看到温宗建这个一直恶心他的人,丁顺干脆使了招移花接木将温宗建踢出广济军,让温宗建到金吾军来祸害蔡仍。

    这些事,都很让蔡仍头疼。

    不过,最让蔡仍头疼的还是,蔡仍只有统制泰宁军和兴德军的权力,没有插手泰宁军和兴德军整编这两支军队的权力,否则,蔡仍完全可以将泰宁军和兴德军整编重建,使其跟宋江义军一样成为金吾军的一部分,然后壮大自己——如果不是因为宋江义军的情况特殊,几十年前王安石变法时又推广了将兵法,在宋制下,蔡仍都没有机会一人独自统领两军。

    泰宁军和兴德军,一个战斗力低下还听调不听宣,一个战斗力低下还问题多多。

    这直接影响到金吾军的整体战力,更影响蔡仍争霸逐鹿,让蔡仍如何不头疼?

    然而——

    再头疼,蔡仍都得面对,否则又能如何?

    所以,一到大野泽,遣散好被刷下来的宋江义军的人之后,蔡仍就一边经营金吾左军和金吾右军、一边谋取泰宁军和兴德军、一边建设金吾军。

    建设金吾军,并不单单是指建设金吾军军队,还指建设金吾军军州。

    因为发生宋江在大野泽起义一事,在蔡仍斡旋下,北宋朝廷决定大野泽这里新建一个军州,以“金吾军”为名。

    军州是指战略上的军事要地,一般地处边境,或战略要地。由统兵大将、军事主官为主,政务大臣为辅,行军管执法,城坚器利,雄兵镇守。

    不过——

    北宋一朝,行事多于其他朝代不同。

    在北宋,军州的行政最高长官多称“知X州军州事”或“权知军州事”,三年一任,不能连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职务,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

    除知州外,每个军州还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级别并不高。但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监督知州的权力。

    至于蔡仍这个济州观察使、京东西路副总管、金吾军统制,在非战时,理论上来说其实只有训练金吾军(包括金吾左军、金吾右军、泰宁军和兴德军以及附近厢军、乡军)的权力,并没有调动也没有整编金吾军的权力。

    从权力大小上来说,非战时,就连金吾军通判宋江,都比蔡仍大。

    从这些,也不难看出,北宋一朝对武官的限制有多大。

    而怀有不臣之心的蔡仍,在这样的框架下,经营自己的势力,有多难,也可以想象。

    不过——

    话又说回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蔡仍与宋江、吴用等人一商量,就找到了解决兴德军的办法。

    这个办法是宋江和吴用给蔡仍建议的。

    简单来说,就是用钱砸,将原属于兴德军的将士买通,让他们配合蔡仍从新招募一支军队,借兴德军的壳诞生。

    说实话,这个方法有点凶险,一旦被人发现,蔡仍除了揭竿而起以外,别无它法。

    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北宋乱糟糟的一片,未来将会越来越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会注意到蔡仍的小动作?

    再退一步说,真要是被北宋朝廷发现了,蔡仍真可以揭竿而起,然后跟即将起义的方腊南北呼应,或是干脆向南杀去跟方腊合兵一处。

    蔡仍相信,有自己相助,自己和方腊绝对可以跟问题多多的赵宋划江而治,然后再伺机吞并方腊,等到赵宋的问题集中爆发,再杀过长江与赵宋、金、西夏逐鹿中原。

    当然了,这是最没办法的办法,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则蔡仍是绝不会现在选择这条路的。

    总而言之,蔡仍经过深思熟虑了之后,决定采用宋江和吴用的建议。

    对于蔡仍的选择,宋江和吴用高兴不已,也非常积极,吴用甚至主动请缨要去为蔡仍办这件事。

    蔡仍考虑到,自己手上确实没有比吴用更适合做此事的人了,便将此事交给吴用去办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蔡仍突然接到圣旨——赵佶宣蔡仍回京赴阙……

    ……
………………………………

第一百零六章 纲领

    …

    回京赴阙?

    接到这道圣旨的一瞬间,正准备搞小动作的蔡仍,不禁有些心虚!

    可蔡仍转念一想:“老子还没动手呐,只不过才与宋江、吴用商量一下,就算赵佶有锦衣卫,也不可能发现吧,所以,此次进京赴阙应该是我晋升高级武官的常规召见,并不是骗我回京囚禁我……”

    想通这些,蔡仍将赵鼎、宋江、张悫、蒋兴祖、张宪、王德等人叫来。

    蔡仍明确交代:“我走以后,行政方面的事皆由赵鼎负责,财政上的事皆由张悫负责,军事上的事由张宪和王德商量决定。”

    对于蔡仍将金吾军交给赵鼎、张悫、张宪、王德没有交给他,宋江不禁有些失望!

    不过——

    宋江并没有绝望,因为他知道蔡仍最大的秘密。

    宋江心道:“只要你往那条路上走,就一定会重用我。”

    还真让宋江猜到了。

    交代完了众人之后,蔡仍又将宋江及蔡仍另外两个亲信李未(李和的儿子)和孙忠(最早追随蔡仍的人之一,箕山寨一战中,失去了左臂,后来先后在军情部和政治部任职,蔡仍的绝对死忠)留了下来,并交给了宋江一本小册子。

    宋江有些不解的接了过来,一看。

    只见小册子上写着两个大字:纲领。

    这是蔡仍已经准备了很久的东西,目的就是给追随自己的人建立信仰,让追随自己的人全心全意的跟自己走。

    在这份纲领中,蔡仍结合了国民政府的《建国大纲》、**的《二十五点纲领》、日本的《五条誓文》、《资本论》以及我党的纲领等等纲领而编著的建立以自己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一个纲领。

    野心、欲望、或者说理想,在后世大概被叫做主观能动性的这种东西,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人或者是一批人能否干成一件大事的决定因素。

    一群没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绝成不了大事的。

    纵观整个历史,真正成功了的起义,首先一点,必须是大势所趋,而第二点就在于起义者能否将让追随自己的人听从自己的命令,而不是问“我们去抢什么”。

    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诸多农民起义,有因饥荒,有因瘟疫,有因暴乱,而促使大量农民活不下去了,然后有人振臂一呼,几万人几十万人就起来,他们如蝗虫一般的奔突,随后沉寂。

    但几乎所有的起义高层,都没有真正去想过该怎样动用起每一个人的全部力量。

    而真正将主观能动性用在了农民身上的起义,古往今来,在蔡仍所知的整个历史长河、所知的所有事例当中,仅有区区的一次。

    那是后世我党所率领的起义。

    无论后世对于那次革命后来的评价如何,至少在当时,那一帮农民发出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也创造了或许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为清廉的一只革命队伍。

    而除了我党建立的队伍,还有两支队伍对他们的精神领袖高度服从。

    它们分别就是日本的皇军和德国的**党卫军。

    不要觉得蔡仍这是过度抬高这两支被打败了的军队。

    蔡仍在写小说的时候曾读过一些有关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资料。

    那是二战将要结束的时候,日本人高喊着“一亿玉碎”的口号,预备将美国人拒之门外。

    当时的日本飞行员以轻型的轰炸机或是战斗机绑上炸药,甚至只带上单程的燃油,直接冲撞美国的飞机或船只,由于这样不要命的战法,当时甚至有一部分美国的王牌飞行员心理都受到影响,有的在自家母舰上降落时心情不稳,导致飞机坠毁。

    而除了这种神风敢死队,那时在日本的沿海,他们将鱼雷上装上方向盘,训练水兵驾驶,预备以这样的的方式直接冲撞美国的船只——当然,这样的战法是为了防备美国的大规模登陆而准备,后来美国并未登陆,这些鱼雷也并未派上用场。

    日本人如此可怕,让他们的天皇,那个发动战争侵略诸多国家的刽子手,都免于受到战争的惩罚,因为没有人敢惩罚他,套用麦克阿瑟的原话:如果天皇被废除,日本民众将与美军血战到底,到时候美军得多牺牲一百万。

    而**党卫军的忠诚绝对是史上第一名,其忠诚程度还要在日本皇军之上,他们更加悍不畏死,他们更加维护他们的元首,甚至是到了盲从的地步。

    当然,中国也有这样悍不畏死、勇于牺牲的军队。

    抗美援朝时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正遇上严酷的冬天,冬装严重不足,当时为了对美军打狙击战,我军派出军队提前在阵地上埋伏,在零下四十度无比寒冷的情况下,整连整连的人就那样在阵地上冻死,而直到冻死,这些人都保持着射击姿势,没有放开过武器——他们只是没等到他们的敌人。

    那时由于各种科技的发展,单纯的人力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如果能将这样的军队复制到人力依赖极强的古代,哪怕将这种方式只复制一小部分,即便是同样狂热的将战火一直烧到了欧洲的蒙古铁骑在这样的军队面前恐怕都不算什么。

    拥有这样的军队,哪怕只是单纯用刀枪,蔡仍都能横扫天下。

    当然,后世那种精神的出现,有许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想要完全复制,极其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

    不过,话又说回来,只复制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是不难的。

    总而言之,蔡仍结合他所知道的所有纲领创造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以所谓的公平为基点的纲领。

    现在,这个纲领就在宋江手上。

    宋江逐字逐句看过了之后,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他忍不住想:“我如果能想到这些,那么这个天下……”

    刚想到这里,宋江眼角的余光就看见蔡仍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宋江的心顿时就是一凛!

    宋江是聪明人,他明白,蔡仍既然将这样的东西交给他、让他去推广,那么他要是敢生出别的心思,结果只能有一个——死。

    想通这些,宋江顿时就将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全都掐灭,道:“将军放心,卑职定会极力推广这个纲领的。”

    蔡仍点点头,道:“那推广纲领的事就由你负责好了,李未和孙忠辅助你,要注意尺度和保密,毕竟,咱们现在还没有脱离赵宋。”

    宋江道:“卑职明白。”

    蔡仍又道:“此事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咱们的成与败,而且工作量巨大,所以,我准许你们自行招募人手,不过,你们所招募的人手,必须全部无条件备案,并且必须找时间接受政治部的教导和训练,另外,鉴于你们变得无比重要,我再派一队亲卫保护你们。”

    说到这,蔡仍冲门外喊道:“张俊。”

    随着蔡仍话音落下,张俊就推开门从外面走了进来。

    蔡仍对张俊说:“从今以后,你们要寸步不离的保护宋江大人他们,如果他们有个三长两短,我唯你是问。”

    张俊干净利索的应道:“诺。”——显然,张俊早就知道了他要“保护”宋江他们了。

    宋江心里十分清楚,张俊名义上是在保护他,实际上是在看官他。

    不过这没关系,因为宋江还知道,只要他将这个纲领推广出去,他对蔡仍也就没有威胁了,到那时,蔡仍也就不会再这么防范他了,相反,因为他办事得力和需要他继续推广纲领,他也会在蔡仍这里变得重要,进而取得他所渴望的权力和地位。

    ……

    九月末。

    蔡仍应旨回京赴阙。

    让蔡仍万万没想到的是,北宋朝廷竟然给蔡仍准备了一个还算隆重的迎接仪式,甚至就连太子赵桓和郓王赵楷都亲临景龙门,让蔡仍着实是有些受宠辱惊。

    景龙门在东京很有名,它位于皇城角宝箓宫的前面。

    每年元宵节,这里都是华灯齐放,绚烂璀璨,前来观灯的市民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赵佶每年也都会来此游玩,与民同乐。

    因此,在景龙门这里受到如此迎接,让蔡仍多少有点飘飘然。

    但蔡仍毕竟不是寻常之辈,他很快就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了出来,然后跟赵桓和赵楷见礼道:“臣蔡仍见过太子殿下、见过郓王殿下!”

    赵桓刚想过来搀扶蔡仍,赵楷就抢先一步将蔡仍扶起,随即亲热道:“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子因壮哉,壮哉啊!”

    蔡仍客气道:“殿下谬赞,蔡仍实不敢当。”

    赵桓笑道:“子因当得,以一己之力,灭掉宋江叛匪,实乃狄汉臣再世!”

    赵桓和赵楷这么夸赞自己,让蔡仍有些莫名其妙,不禁心道:“只不过是剿灭了宋江一伙,用得着这么拉拢我吗?”

    这还真是蔡仍小觑了自己。

    没错。

    蔡仍是只有六品。

    但问题是,蔡仍已经向世人展示出了自己能征善战的一面,让世人知道了,他蔡仍堪大用。

    更关键是,蔡仍的金吾军离东京汴梁城不远——快马加鞭的话,金吾军只需两三日便能进京。

    再加上,蔡仍能征善战,至少在中央禁军中应该是难逢敌手。

    如此一来,一旦朝中发生大事,比如赵佶突然驾崩什么的,那蔡仍也许就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了。

    这也就不怪赵桓和赵楷想要拉拢蔡仍了。

    赵桓笑道:“父皇近几日有事,应该无法召见子因,子因不若在本宫府上小住几日,本宫也好与子因请教一下治国良策。”

    赵楷不甘示弱道:“小王组织了一场诗会,赵德甫、易安居士夫妇亦会到场,小王为你们双方引荐一下,咱们共同探讨一下诗词歌赋,如何?”

    见赵桓和赵楷摆开的架势,蔡仍心道:“这两个家伙该不会是想逼我站队吧?”

    ……
………………………………

第一百零七章 赐婚

    …

    赵桓一回到太子府,朱琏就看出来了赵桓的脸色很不好。

    朱琏赶紧上前问道:“殿下这是怎么了?”

    赵桓立即爆发道:“还不是蔡仍那个不识好歹的家伙!”

    朱琏有些诧异道:“蔡仍回京了?”

    赵桓随口答道:“父皇下旨召他回京赴阙。”

    朱琏听了,更加诧异,要知道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让皇帝下旨召见赴阙的。

    朱琏微蹙蛾眉,道:“这才大半年不见,蔡仍竟然就已经成长到了这种地步,竟然连官家都已经注意到他了!”

    赵桓也不禁有些感慨道:“谁能想到这蔡仍真是文武双全,不仅能提出印花税、遗产税这些治国良策,还能征善战,竟然以一己之力将宋江一伙给剿灭招安了!”

    顿了顿,赵桓又道:“现在,他的金吾军就驻扎在京东,离京师也就两千里,快马加鞭,两三日就能进京,他这么能打,那些只会修园子、养花种草、喂养飞禽走兽的中央禁军哪里是他的对手,所以他手上的金吾军可能是京师左右最强一军了,如果能将他招揽到本宫的麾下,那本宫的登基之路,无疑将多一个保障。”

    朱琏听了,道:“那殿下无论如何都要将他收入麾下,有他在,殿下就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了,将来登基为帝,兴许他就是第二个蔡京。”

    赵桓道:“本宫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得知他回京,本宫就组织了一大堆人去迎接他班师还朝,还邀请他来府上小住几日,跟他当面请教治国良策,不想,他竟然拒绝了!”

    听赵桓说蔡仍拒绝了他的邀请,朱琏也是眉头紧锁,道:“他这么不识抬举?”

    赵桓道:“可不是嘛,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将本宫拒绝了,让本宫颜面何在?”

    朱琏想了想,道:“这不应该啊,他不是拒绝过郓王的邀请嘛,应该不会再去投郓王吧?”

    赵桓道:“他不会投靠老三的,他也拒绝了老三的邀请。”

    朱琏道:“郓王也去迎接他了?”

    有些话,赵桓也只能跟他的太子妃朱琏说,因为在外他要假扮宽厚、要假扮大度,有些话根本就不能说,甚至都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赵桓跟朱琏吐露心扉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最近本宫去哪,他就去哪,还处处都想表现得比本宫强,这次迎接蔡仍的事,闹得这么大,他能不去吗?”

    朱琏道:“殿下跟我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桓道:“我们一块邀请蔡仍,我邀请蔡仍来府上小住,他邀请蔡仍参加诗会,还说赵明诚和李清照会去,结果,蔡仍以他父亲已经不在,蔡京就是他唯一的长辈,哪有回家不先拜见长辈而直接去访友为由,把我们一块拒绝了。”

    朱琏一听,轻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殿下也没必要大动肝火,蔡仍大半年未归,先去拜见蔡京,也是合情合理。”

    赵桓道:“蔡京已经致仕,就是一个无用的老头,如何能重要过本宫?”

    不想,朱琏却摇摇头,道:“殿下此言差矣,如果蔡仍回京不先去见蔡京,直接就接受殿下或是郓王的邀请,这样的蔡仍才不值得殿下拉拢,他对唯一又刚刚致仕的长辈都尚且如此,又怎会对殿下忠心耿耿?”

    经朱琏这么一开导,赵桓顿时也想通了,蔡仍的做法并没有错,是他自己有些小心眼了。

    赵桓道:“如此,确是本宫有些孟浪了。”

    这是赵桓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那就是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可同样的,这也是赵桓最大的毛病,他若不是这样的性格,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也不能发生。

    朱琏道:“殿下英明。”

    赵桓想了想,又道:“本宫还得继续拉拢蔡仍,至少不能叫他倒向老三一边。”

    朱琏道:“殿下所言极是,咱们不得不防郓王狗急跳墙啊,我听说,郓王最近跟曾驸马走得很近,怕是他在打曾驸马手上左卫的主意。”

    这曾驸马,是嘉德帝姬赵玉盘的驸马曾夤,他在殿前都指挥使司任左卫将军,统领一军亲军。

    朱琏又道:“殿下绝不能叫郓王得逞,也要与曾驸马多亲近,另外,殿下要多跟曹驸马走动,毕竟他是殿下的亲妹夫,殿下与他天然亲近,退一步说,就算叫郓王拉拢到了曾驸马,殿下手上有曹驸马,亦可与他抗衡。”

    这曹驸马,是荣德帝姬赵金奴的驸马曹晟,他在殿前都指挥使司任右卫将军,也统领一军亲军。

    另外,赵金奴是赵桓同父同母的亲妹妹,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赵桓与曹晟都是天然的盟友,这也是朱琏让赵桓多跟曹晟走动的原因。

    赵桓道:“我省得,只是……耿学士说,不论左卫,还是右卫,现在战斗力都极其低下。”

    顿了顿,赵桓又道:“其实,也不用耿学士说,也不看看左卫和右卫天天干什么,不是修园子,就是种花植草,要么就是喂养飞禽走兽,这样的军队哪能打仗?高俅罪该万死,他竟敢将强大的皇帝亲军变成一群匠人,我若登基为帝,必将他千刀万剐!”

    朱琏道:“此等祸国殃民的奸臣,等殿下登基之后可以慢慢处理,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遏制住郓王的野心,最近这段时间郓王似乎已经明着跟殿下竞争了,关键是官家的态度含糊,这不是好现象。”

    赵桓有些烦躁道:“本宫又何尝不知,据梁师成说,在杨戬的蛊惑下,父皇差一点就封老三节钺,幸好在最后关头被他拦了下来。”

    节钺,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说得简单直白一点,节钺其实就是封节度使。

    在宋朝,节度使其实已经有名无实了,更多的就是一种象征。

    但这象征,也代表皇帝的态度,尤其这节度使被封到一个皇子的头上,那意义可就太不同了。

    这也就不怪赵桓如此在意了。

    朱琏实在是忍不住怨道:“官家到底是如何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