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枭途-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颜宗翰又道:“今后,咱们两家都不要与契丹通和,要联合夹击,互通音讯。为表达诚意,不久之后,我们也会正式派使臣持国书去回访大宋。”

    临离开之前,赵良嗣又去拜见了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说:“以前,契丹曾派人来要与朕和好,就因为争兄夺长,以至于朕领兵讨伐。你们大宋是大国,如今我大金也是大国,我虽比贵国皇帝年长一些,但我希望我们将来好好相待,谁也不要争做兄长。朕自出生以来不会说半句空话,今日既然将燕京许给大宋,假如日后燕京被我大金攻下,朕也不留,也还给你们大宋。”

    赵良嗣谢罢完颜阿骨打,带人回到了大宋。

    刚一回来,赵良嗣就得知一件大事——三起三落三度为相为北宋王朝掌舵了十六年的宰相蔡京,因年迈致仕了……

    ……

    ……

    PS: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

第八十九章 六贼之首

    …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宁元年七月。

    那一年,蔡京五十六岁,赵佶二十一岁。

    当时,已经立国百年的大宋,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走改革之路,要么走保守之路。

    新党与旧党为此展开了激烈斗争。

    刚开始执政不久的赵佶,迫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绍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并选择蔡京作为首辅大臣。

    蔡京对赵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决心尽死以报。

    蔡京上台伊始,便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崇宁变法热潮,国家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蔡京的政治作风,一贯雷厉风行,有时候气势咄咄逼人,这让赵佶感到很不舒服,赵佶也开始怀疑蔡京有专权之倾向。

    对于蔡京的强势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直接崇宁五年正月,西方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尾巴很长,横亘于天际,每当夜里,照得皇城宫殿窗户一片明亮。

    赵佶有些惊慌不安。

    一些人看准机会上书,说朝廷政策有阙失。

    中书侍郎刘逵劝赵佶毁掉元祐党籍碑,停止蔡京推行的变法举措,他信誓旦旦的对赵佶说:这样天象就会正常,人间就会太平。

    赵佶采纳了刘逵的建议——一天半夜,赵佶派出一群宦官至文德殿,将东壁上的石刻全部毁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时,蔡京忽然发现石刻被毁,遂厉声说道:“石可毁,名不可灭!”

    蔡京的激烈对抗态度,让赵佶实在是无法容忍。

    二月,蔡京罢相,任中太乙宫使闲职,留居东京。

    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被任命为右仆射,刘逵继续为中书侍郎,他们二人紧密配合,将蔡京推行的各项变法改革事业全部废止。

    朝廷内外又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

    而当时社会上则开始广泛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数日之后,彗星消失了。

    赵佶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满意,并对罢免蔡京之举有些后悔。

    赵佶的心事被郑贵妃(即后来的郑皇后)发现。

    郑贵妃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她父亲郑绅。

    郑绅又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

    郑居中感觉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见的好机会,他于是立即进宫,对赵佶说:“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赵佶深以为然。

    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进宫向赵佶进言,与郑居中说法相同。

    仅仅十个月之后,即崇宁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复出,第二次任相。

    第二次任相之后,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也更加稳固。

    蔡京意识到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方面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甄别与平反。

    蔡京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赵佶大赦天下。

    蔡京又召集百官议政,朝中政治斗争的严峻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蔡京第二次罢相,跟童贯有很大的关系。

    童贯因能征善战,而身价倍增。

    慢慢的,童贯掌控起西北军政大权,然后开始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奏明赵佶。

    这既伤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五月,赵佶念及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

    对于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并且拒不执行,他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态度,让赵佶感到很恼怒。

    皇权又一次遭到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上朝弹劾蔡京,他又鼓动郭天信进宫对赵佶说:“太阳中出现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赵佶任端王时,他曾预言过“王当有天下”,因此,赵佶对他的话比较信服。

    赵佶又产生了罢相之意。

    蔡京屡次进宫求见,均被赵佶拒之门外。

    蔡京何等聪明,如何能不明白赵佶想罢免他?

    于是,不久之后,蔡京上表主动请求辞去相位。

    赵佶很快同意,让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

    又过不久,赵佶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其致仕,仍提举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这是蔡京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第一、第二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因为出现了“天变”。

    古人认为,出现天变,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

    其实,这只不过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罢了。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而第二次罢相之前的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然而,赵佶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能为他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蔡京一点颜色瞧瞧。

    而打击蔡京,实质上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赵佶的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赵佶要让满朝文武明白:朕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到了此时,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这年蔡京已六十三岁。

    这年冬天,蔡京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告别政坛了。

    虽然已经下台,但因为对蔡京的忌惮,蔡京仍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

    蔡京被迫离开东京,到杭州居住。

    如果蔡京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蔡京或许就不会被明代小说《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奸臣形象,或许也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灭亡的替罪羊了。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要尽死以报赵佶对他的知遇之恩。

    蔡京要兑现他自己的诺言,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童贯动了收复燕云的念头,而当时的宰执(张商英、郑居中与何执中)都不堪大用,于是童贯便助蔡京复相。

    那时,赵佶也受够了一众无能的宰执将北宋弄得乱糟糟的。

    于是,赵佶给已经赋闲接近三年的蔡京下了道御笔手诏。

    在这道御笔手诏中,赵佶先是肯定了蔡京这些年的功绩,然后赐给蔡京一座位于东京汴梁城中的豪华宅邸(即鸣銮堂),令蔡京复太师,仍旧楚国公致仕。

    收到赵佶的御笔手诏之后,蔡京立即带着全家老小从杭州搬回东京汴梁城。

    不久,蔡京落致仕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直到今年六月才第三次致仕。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顶峰最鼎盛的时期。

    在这九年间。

    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蔡京在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蔡京的第三次复相,与收复燕云有关,蔡京的第三次罢相,也与收复燕云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且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个原因是,蔡京对童贯挂帅很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蔡京见天下已匮乏,边境又无备,心里有所忧惧,不想打这场国战。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大家一张纸片,让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蔡京其实已经察觉到大宋军政腐败不堪,如果此时发生战争,胜败真不可预料。

    蔡京甚至多次劝赵佶放弃燕云之梦。

    但赵佶不以为然,赵佶觉得,蔡京随着年龄增长,胆子却变得越来越小。

    赵佶将蔡京找来,对蔡京说:“当年,太师一再劝朕收复青唐,结果,朕一出兵就把青唐给收复了,可现在,太师怎么变得缩手缩脚了呢?”

    蔡京苦笑了一下,说:“官家,不是老臣变得胆小,而是形势不同啊,如果当年也是今天这样的形势,老臣也不会主张收复青唐的。”

    听了这话,赵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从此,赵佶便不太愿意搭理蔡京了。

    今年六月,也就在蔡仍在五马山剿宋江义军的时候,蔡京被罢相,现在朝廷大事均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负责处置……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

第九十章 吾乃金吾军大将张哮!

    …

    接到蔡绦的来信说蔡京致仕了,蔡仍沉默了许久。

    好半天过后,蔡仍才默默地说了一句:天宝之末,姚宋何罪?

    这话并不是蔡仍的,而是蔡京门人吕川卞说的——蔡京死后,吕川卞出面凑钱将蔡京安葬,并为蔡京写了墓志,文中有“天宝之末,姚宋何罪?”之质问。

    天宝是唐玄宗盛世年号,姚崇和宋璟是天宝年间的贤相。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怎能归罪于姚、宋二人呢?

    其言外之意是,蔡京为相时天下也是盛世,当时称蔡京为“太平宰相”,后来金军入侵造成靖康之耻,怎能让蔡京来承担责任呢?

    然而——

    话也得从两方面说。

    蔡京执政期间,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教育上、民生上都有很大的建树,是将北宋王朝推到了巅峰。

    但赵佶挥金似土、穷奢极欲也的确是蔡京纵容甚至是鼓励的,这也成为最后导致清康之耻发生的原因之一。

    而蔡京之所以这么纵容和鼓励赵佶花钱,只不过是为了让赵佶离不开他,归根结底,蔡京还是为了从赵佶那里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罢了。

    为了获得权力,为了一展他自己的政治抱负,蔡京可以说是没有下限。

    从这一点上来说,将蔡京打入奸臣行列,也不算过分,因为蔡京真不是那种不留恋权力、有原则、敢于跟赵佶这个皇帝刚到底的臣子。

    可话还得再说回来,花不花钱,并不取决于蔡京,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赵佶。

    站在赵佶的角度上,难道,你蔡京赚到钱了,国家有钱了,你鼓励我花钱,我就是不花,我就是要发展大宋,就是要将钱买在富民强军上,你蔡京还能敢说个“不”字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蔡京鼓励赵佶花钱了,导致赵佶挥金似土、穷奢极欲了,如果赵佶最后不将江山交到赵桓那个蠢货的手上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以蔡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怎么也不会落得一个六贼之首的下场,这“六贼之首”之名就算给他儿子蔡攸都比给他实至名归。

    这也是熟知历史的蔡仍,为什么会不自觉的说出“天宝之末,姚宋何罪?”的原因。

    蔡仍默默的将蔡绦写给自己的信收了起来,一边收、一边说:“蔡京算是领饭盒了。”

    虽然在历史上四年后赵佶觉得离开蔡京实在是玩不转了又将蔡京请了出来让蔡京第四次复相,可那时的蔡京,已是八十岁高龄了,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而当时的北宋王朝,国外金人虎视眈眈,国内盗贼蜂拥而起,要钱无钱,要粮无粮,你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怎么救这样的国家?

    将信收好了之后,蔡仍提笔给蔡绦写了封回信,然后叫蔡绦派来送信的小厮带回去。

    做完这事之后,蔡仍来到了医护营。

    王继先被张宪掳来为金吾军将士看病之后,蔡仍许诺将来为王继先谋个一官半职,再加上蔡仍时不时的就给王继先透漏一些后世的医学思路勾引着王继先,王继先最终选择留在蔡仍身边为蔡仍组建医护营。

    蔡仍有钱、有远远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王继先有本事、学习能力超强、又有很好的人脉。

    蔡仍和王继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在他们二人共同努力下,医护营,也可以说最早的医院,就这么在金吾军中诞生了。

    托医护营的福,金吾军的伤兵有很大机率能活下来,这机率高到别的军队的人都不敢想象。

    而活下来的伤兵,蔡仍都会一管到底。

    首先,只要是受了伤的,蔡仍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救他们性命,不惜成本。

    伤好了没有形成残疾的,通常都会受到更高一档的升赏——在金吾军中,因功受伤,在凭功的时候,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一提。

    而形成残疾的。

    愿意复原的,蔡仍都会为其在北宋朝廷的政策下争取最大的利益,还会私人补贴一部分。

    不愿意复原的,蔡仍都会为其安排事做,像进入金吾军的教导处,像进入金吾军的政治处,像进入金吾军的后勤处,而金吾军但凡是有什么好处和福利,就像不久前分女人,都是优先这些伤残兵的。

    蔡仍在金吾军中的威望之所以这么高,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蔡仍善待这些伤残兵,毕竟,在这个冷兵器盛行的时期,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最后会不会变成伤残兵中的一员。

    至于那些伤残兵,他们是切身的受益者,因此,他们对蔡仍的忠诚度更高,也更拥护蔡仍。

    离医护营还有一段距离时,蔡仍就听见阵阵的呻吟声。

    蔡仍的脸色也因为这些呻吟声而变得不太好看,甚至有些怒火中烧。

    别误会,蔡仍当然不可能冲这些伤残兵发火,他们全都是英雄——全都是为自己而受伤的英雄,蔡仍怎么可能冲他们发火?

    蔡仍的火是冲黄潜善那群人发的。

    两个月前,蔡仍率领金吾军解决了张良山上的叛匪过后,就率领金吾军驻扎在了张良山上,然后就一边吃瓜、一边看着官军和宋江义军交战。

    当时,官军中,不论是河北禁军,还是中央禁军,都不想已经立下大功的金吾军再出手了,害怕金吾军把剩下的战功(在那时的他们看来已经是到了他们嘴边的战功)也都抢走。

    蔡仍也乐得不打那种必须得拿人命往上堆的攻坚战,便一边当吃瓜群众、一边到处挖墙角、一边继续经营金吾军,没事的时候再玩一玩花宝燕和程婉儿,生活过得好不惬意。

    哪成想,黄潜善和梁方平率领五万大军、十万民夫攻打堆粟山寨,连攻了一个月,都没将其攻打下来,自己反而损兵折将伤亡近两万。

    这样的战果,让吃瓜群众蔡仍的下巴都快惊掉了。

    蔡仍不仅暗暗侥幸:“幸亏老子当初直接就把张良山上的宋江义军给连窝端了,要是只打着牵制的主意,我上哪给他们牵制这一个月多时间?”

    黄潜善、梁方平率领五万大军、十万民夫没能打下堆粟山寨,固然有他们是废物的原因,可更多的还应该是守寨的人了得,否则绝不可能是这样的战果,要知道,那五万大军、十万民夫中也不乏英勇敢战之辈,像张俊、杨沂中,可都是悍将。

    有人可能会说,张俊、杨沂中他们是能打,可他们不是被你蔡仍挖走了嘛。

    是,事情的确是这样的。

    可即便是这样,那五万大军、十万民夫中仍不乏英勇敢战之辈,像梁方平手下大将王宗濋、田师中,像黄潜善手下大将杨惟忠,都算是挺能打的——以蔡仍现在的级别,只能挖到一些低级将校,王宗濋和杨惟忠都跟蔡仍级别差不多,田师中是梁方平的爱将,他们这些人,蔡仍是无论如何都挖不来的。

    但就是有王宗濋、田师中、杨惟忠这些还算能打之将,官军还是没能攻下堆粟山寨。

    这就很能说明,守卫堆粟山寨的宋江义军很不一般。

    后来,蔡仍将穆横和燕青叫来一问才知道,守卫堆粟山寨的宋江义军头领是:没羽箭张清,病尉迟孙立,拼命三郎石秀和铁天王晁盖。

    自那以后,蔡仍就将这四个人的名字记下了。

    后来,黄潜善、梁方平等人一看,这堆粟山寨也攻不下来啊,便与驻守在白菇沟—竹林寨一带的增孝蕴等人一商量,决定:派一万大军和两万民夫锁住堆粟山,直接进行下一步,也就是攻打五马山、瓦龙山以及万花山,企图先剿灭这三座山上的宋江义军,然后再回过头来处理堆粟山上的宋江义军。

    黄潜善、梁方平、增孝蕴他们的计划非常简单,甚至都没变,他们先以四万大军、八万民夫隔开五马山、瓦龙山与万花山,然后以四万大军和八万民夫攻打万花山。

    这回,双方调换了一下任务,乾宁军、永静军、保定军、信安军、安肃军、永宁军负责攻万花山寨,广信军、顺安军以及中央禁军负责切断两方的联系。

    结果,乾宁军、永静军、保定军、信安军、安肃军、永宁军的表现还不如广信军、顺安军以及中央禁军——他们打了二十多天,没打下万花山不说,自己还死伤了三万多。

    这让在一旁吃瓜看戏的蔡仍,不禁大摇其头,心道:“北宋真是没救了。”

    也不知是谁注意到了,他们在前线流血流泪,蔡仍和金吾军在后面吃瓜看戏,竟提议让金吾军去攻打一下万花山。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而且,有人说:金吾军只会打一打伏击战,根本打不了残酷的攻坚战。

    对于这样的声音,蔡仍本不想理,可金吾军的将士不干了,纷纷向蔡仍请命,请求去攻打万花山寨,让别人看看金吾军到底能不能打攻坚战。

    另一边,黄潜善和梁方平也命令蔡仍率领金吾军攻一次试试。

    不得已之下,蔡仍只能带着前、后、左、右、中五营人马去打一场他最不愿意打的攻坚战。

    这一战之惨烈,可以说仅次于淇山寨那一战。

    当时,蔡仍亲临指挥第一线,派张宪、张哮、高师旦分别率领前、左、右营从三个方向同时攻打万花山寨的前、左、右三面寨墙,命牛皋和王胜率领中营和后营接应。

    战斗一打响,金吾军的将士就在蔡仍的指挥下有条不絮的往上冲。

    双方一接战,观战的杨惟中等人就看出来了金吾军的不同。

    金吾军的将士,跟其他禁军的将士完全不同,金吾军的将士,有一个算一个,既训练有素,又全都悍不畏死。

    这让杨惟中等观战之人,无不动容,不明白蔡仍的兵到底是怎么练的!

    可即使金吾军的将士如此悍勇,面对困兽犹斗一步也不敢让的宋江义军,金吾军将士也是攻了半宿没能建功。

    突然!

    在最前方指挥左营人马往寨墙上冲的左营副指挥吴敌,被宋江义军发射的巨石砸中脑袋,当场身死。

    见此,张哮突然脱下自己的战甲,手拿双斧,带着自己的五十亲兵,冲了上去。

    刚刚接过吴敌一线指挥权的一都都头翟兴见状,忙去阻止张哮乱来。

    可张哮不听,将翟兴甩开,继续亲率亲卫往寨墙上冲。

    翟兴无奈,只能跟上一块往寨墙上冲。

    张哮天生神力,又悍不畏死,谁能抵挡?

    在张哮身先士卒之下,左营的将士争先恐后的冲上了寨墙。

    张哮率领左营的将士在寨墙上厮杀了一阵,见宋江义军的人越杀越多,他们这些冲上来的金吾军的人的空间越来越小,大喊一声:“吾乃金吾军大将张哮!”,然后纵身一跃跳入万花山寨中!

    翟兴见状,赶紧跟着一块跳了下去,然后和张哮背靠背与围上来的宋江义军厮杀。

    随着张哮和翟兴跳入,左营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往万花山寨里跳。

    他们中有人直接就摔死了,有人刚一落地就被下面等着的宋江义军的人一枪戳死了。

    可这些都不能阻止左营的人前仆后继。

    而活下来的人,则在张哮和翟兴的带领下舍生忘死的往寨门处厮杀,宋江义军顿时大乱,也顾不得去守寨墙了!

    蔡仍见状,忙命牛皋带着中营去接应左营!

    等牛皋带人冲上寨墙,张哮已经身中重创十几处,左营的人也已经死伤了十之七八,可在翟兴的提醒下张哮等左营的人仍舍生忘死的往寨门处冲杀!

    最后,张哮战死在了离寨门只有不到五十来远的地方。

    张哮死后,翟兴大喊:“吾乃金吾军大将翟兴!”,接过了张哮的位置,率领左营和后跳下来的中营将士继续杀向寨门,最终他们将寨门打开将一直在正面攻寨的前营和后被蔡仍派来从前门接应的后营给接应进来。

    万花山寨破,守将九文龙史进、插翅黑虎雷横分别被张哮和翟兴击杀,青面兽杨志和铁鞭呼延绰见大势已去,率两千多宋江义军投降。

    乾宁军、永静军、保定军、信安军、安肃军、永宁军四万大军、八万民夫攻了二十几天都没攻下的万花山寨,金吾军只两千多人只用了一夜就攻破了。

    这一战,让所有人都服了蔡仍、都服了金吾军,承认蔡将是懂兵善战之将、金吾军是一等一的强军,蔡仍和金吾军不只是运气好而已,蔡仍和金吾军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了军中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

    战后,蔡仍因功升武经大夫(武官第二十级),步入正七品武官的行列,真正成为中级武官中的一员。

    “宋皇不德,强霸大泽,民失业,宋京东路人民起事,帝率军剿,战于万花,帝卒悍不畏死,宋将皆惊容,曰:“名将也!”,遂服。”——《中纪》·卷一·太祖东皇大帝本纪。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

第九十一章 一将无谋累死三军

    …

    看到张哮尸体的那一刻,早已见惯了生死的蔡仍,眼睛不禁红了!

    太壮烈了!

    张哮全身上下创伤竟多达近百处,从他身上拔下的箭镞竟有一升多!

    蔡仍身旁的杨惟中、王宗濋等一块看到张哮尸体的人无不满脸肃容道:“真勇士也!”

    战后,蔡仍派李未回阳武县去张哮家报丧,李未代蔡仍传话给张哮的家人,说蔡仍愿意收张哮的两个儿子张虎和张猛为义子。

    除了收张哮的两个儿子为义子,蔡仍又收了吴敌的儿子吴畏为义子。

    其他战死的金吾军将士,蔡仍也都为他们争取到了最大的抚恤,而除了朝廷给的抚恤以外,蔡仍又私人给他们各补贴了一笔不菲的抚恤。

    至于那些受伤的将士,蔡仍将他们全都安排到了医护营,让王继先等金吾军的医师和护工尽全力救治。

    而且,蔡仍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亲自过来看看他们,亲自查看他们缺什么。

    蔡仍对金吾军的烈士和伤残人员如此无微不至,让金吾军的将士对蔡仍更有信心,蔡仍在金吾军中的威望也变得无可撼动,甚至,如果蔡仍站出来高喊一句:“谁愿为我去死。”,一定会站出来一大群人。

    蔡仍走进医护营,所有人都跟蔡仍见礼,蔡仍则逢人就停下与其聊几句。

    花了一个多时辰,蔡仍才来到他想来的地方——翟兴的病房。

    翟兴在此战中也受伤了,而且受得还是重伤,后来王继先用蔡仍传给他的输血之法才侥幸把翟兴救活。

    翟兴虽然已经年近五旬,但他状貌魁伟,丝毫不像垂暮老人,上了战场之后,比年轻人还英勇,可以说悍不畏死。

    人又懂兵,学习过兵法战策,有一定的韬略。

    另外,翟兴对人和善,又有一众英勇善战的翟氏族人相佐,因此,在左营当中,翟兴的威望很高。

    蔡仍综合考虑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