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之前北宋对西夏进攻的失败和它的军事体制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先大宋朝重文轻武,都是文官掌军。而且北宋的正规部队都是在开封,而不是在地方的。它不像唐这样的王朝,一半在地方,一半在中央。行军打仗时将领临机专断的权力非常少,皇帝就差没亲自上前线了。奏折也是往来频繁,为的就是怕武将造反。而这严重的限制了北宋的军事行动。另外关于军事体制也是有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就是终西夏一代,它的领土既没有大的扩张,也没有削减的原因。换句话说,辽灭宋后,再灭西夏没有悬念。反之宋灭辽后也能灭了它,可以说它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

    或许也正是因此,再加上宋朝在与辽签订了檀渊之盟之后找准了方向,对西夏的逐步蚕食计划也是逐步生效,地堡推进流战术很成功,搞得顶不住了的西夏才急于拉个盟友,与辽朝合作要分南北两头一起夹击大宋?

    只是薛明记得历史上这个时候的大理可是没有被西夏进攻过的这么一段记载的啊?话说这一次西夏人突然举兵进犯大理国,是历史的车轮真的已经开始出现偏差,还是说只是一个意外?一个辽人为了探路造成的意外呢?
………………………………

第319章 习惯

    薛明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才担心。

    如果历史真的出现了太大的改变,提前平息了内乱的辽朝集中所有的力量并联合了西夏来全力进攻大宋的话,以两国如今的对比,薛明真不知道大宋朝能撑过多久。

    一年?还是两年?……

    难道历史上的靖康之耻还会再一次的上演?

    想到这里薛明心中一阵无奈,也深刻的感到了情报系统的重要性。

    这个时代,什么都好,吃的好睡的好,女人也好,就是信息传递的太慢了。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一些细作在西夏和辽朝那边。这个时候自己只要一个电话过去,就能够给什么都弄清楚了,那该多好!

    可是,此时的大理距离大宋那是岂止万里之遥?派人过去,等到消息传来,怕是黄花菜都凉了。更不要说,他现在手上根本没有人可用。

    如果历史的脚步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出现偏差,他自然大可乐得逍遥自在,好生享受这重活的数十年。可是万一真的出现了偏差呢?按照历史的记载,身为大宋朝高官的他估计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薛兄薛兄?”

    段和誉看到薛明拧眉思索神色不断变幻,等了半响终于忍不住出声道。

    “额,段兄,刚刚薛某有些走神了。”

    回过神的薛明歉声道:

    “薛某冒昧问一句,不知段兄兄妹两人离开大理的时候,大理国境况如何了?”

    “段某和舍妹离开大理城的时候,西夏人的前锋就已经兵临大理城城下了。”

    段和誉的眼神有些黯然。

    “大理地处西南,山高林密,毒瘴密布,蛇虫猛兽众多,西夏骑兵又无法驰骋,怎会如此迅?”

    薛明心中一紧。

    讶然的看了薛明一眼,段和誉显然没有想到薛明对大理的地理状况如此的熟悉,不过随即也就释然,自古以来似乎西南等地,都是中原帝国的附庸,有所了解倒也不算难事。

    “西夏人的时机选的很巧妙,冬天正值毒虫休眠之时,而且西夏人没有分兵,直奔我大理国都大理城而来。我大理猝不及防,加之国小势微,少有战事,所以才会如此迅。”

    薛明点点头,这样说倒也说的通了。

    不过,却依然不能确定西夏进攻大理只是一次带着冒险式的试探之举,还是真的要铁了心要拿下大理,为辽朝得到进攻大宋的跳板。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是大理国真的要亡国怕是此刻早就亡国了,而成都府至今没有任何的谍报传到临安城,虽说不能说一定没有被西夏人灭国,至少也说明可能大理国还是安全的。

    再想想,西夏人一直生活在西北的荒漠草原上,习惯了凉爽干燥的气候,显然不适应南荒湿热的气候,所以才会选择在冬天进攻大理国。如今,大宋这江南之地已经是草长莺飞了,想来大理那边的气候怕是早就热起来了,如果大理国还没有被拿下,那么想来西夏人也应该很快就会撤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如此一思量,薛明暗骂自己是不是太过杞人忧天了。真要有什么事,估计该生的怕是早就生了,以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生了也只能是干看着。

    不过,该打听的消息还是要打听才是啊。

    “通判大人,还请救救我大理国无数百姓,段某感激不尽,旦有驱策,万死不辞!”

    段和誉陡然起身,对着薛明深深一揖倒地。

    另一边,一直口不停的妹子见到段和誉如此,也慌忙将沾满点心粉末的小手在身上随便擦拭了几下,拉着薛明的手臂娇声道:

    “状元大哥哥,灵儿会看病,会看面相,还会……反正灵儿会的很多啦,你就帮帮我们大理国吧。灵儿的阿爸阿妈也都在大理城呢……”

    ……

    人来人往的御街上,依然热闹非凡。

    出了相府大门,张商英的轿子往张府走了一程,随即就调头朝着皇城行去。

    当李全德进来禀报赵佶的时候,赵佶正在屋里看着病体尚未痊愈的赵桓以及福庆小萝莉服用着太医给开的滋补元气的汤药。

    话说这汤药的味道实在是不咋滴,虽说里头也加了些去除苦味的佐药,但赵桓还是喝的龇牙咧嘴的。反倒是一旁的福庆,许是因为平日里在薛明身边喝的惯了,也不用人服侍,接过了宫女递过来的汤药之后,对着赵佶笑了笑就乖巧的双手捧着个碗“咕嘟,咕嘟”的一气儿把它给喝下去了。

    这个还没自己高的小姐姐的豪气举动,倒是把个一旁的赵桓给瞧的一愣一愣的,呆呆的瞅了她半天之后,方才弱弱的问道:

    “姐姐,你都不觉得苦的吗?”

    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拢了下自己耳边垂下来的丝之后,福庆微微的笑着对这个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长的比自己还高了一头的弟弟说道:

    “没什么,习惯了而已”

    随着离京的这一段时间,再回来之后,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小福庆已经是长大了不少呢!倒是跟在福庆身边才短短的时间而已,自己的这个大儿子貌似也是懂事了不少的样子啊!

    赵佶有些欣慰的看着喝完了汤药的姐弟两人,高兴的想到。

    “哦”

    呆呆的应了一声,赵桓有些个似懂非懂的再瞧了自己这个在他看来异常“勇敢”的小姐姐一眼,又看了看一旁正鼓励的看着自个儿的赵佶脸上的神色,也没好意思再用人服侍。伸手要过了一旁宫女手里的药碗,咬了咬牙,索性一闭眼,也学着福庆的样子一口气“咕嘟嘟”的将碗里的药喝了下去!

    “咳咳咳!”

    “哈哈哈哈!”

    伴随着赵桓一阵阵不停的咳嗽声,是赵佶在一旁出的爽朗大笑!

    直待赵佶的笑声结束,一旁正瞧的眼神有些闪烁的李全德方才乖巧的将张商英求见的事情向赵佶禀明。

    “张参知?今日休沐,他不在府中好生歇着来求见朕做甚?”

    正享受着这难得的和睦气氛的赵佶被张商英的求见弄得很是不满。

    再是不满,正事儿还是不能耽搁的。毕竟随着薛明的介入,目下的赵佶已经和原本历史上的他有所不同了。
………………………………

第320章 上眼药

    汴京皇城中的勤政殿。

    “张卿说大理国王来信向朕求援兵?”

    赵佶看着躬身而立的张商英皱皱眉,疑声道。

    “回圣上话,礼院是今日才收到大理国使节的求援文书,据说大理使节已经在礼院礼宾苑中住下三日之久了。”

    张商英没有忘记给自己的老对头,此时的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官至太师的蔡京上点眼药。

    尚书一职,不算小官,但也不算特别大的官。尚书右仆射管的是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工部、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的人事,并且纠正他们的行事。而相应的,剩下的礼部、吏部、户部三部的事情自然是归蔡京他这个目下的尚书左仆射所管辖的。

    “荒谬!”

    果不其然,听到蔡京的话,赵佶顿时大怒。

    “梁瑞当真是胆大之至。此等大事,竟敢隐瞒不报,食朝廷俸禄,却养出这等无用之辈有何用?去职查办!”

    梁瑞,正是枢密院下礼院的判院,而将段和誉送交的大理国求援文书送到蔡京手上的张波则是礼院判监事,算是梁瑞的副手。

    赵佶一句话,就已经决定了梁瑞的命运。

    “圣上,这大理国文书乃是礼院判监事张波送交微臣府中。请圣上降罪。”

    张商英不动声色的将张波点了出来。

    听到张商英的话,原本还在大怒的赵佶扭头看了张商英一眼,点点头道:

    “张波何罪之有?梁瑞无能,那就让张波接任礼院判院吧。”

    他并没有问张波为什么不将文书直接送到蔡京这个枢密院的长官的府上,而是送到了张商英这个宰相兼任的同知枢密使手上。不用问也知道,那张波就是张商英的人了。而身为尚书左丞的蔡京竟然连个小小的礼院都不能完全掌控,更是让赵佶心中不满之极。

    所以,明知道张商英这是故意在给蔡京上眼药,而且张波将异邦来使的国书送到张商英这个同知枢密使府中显然有些违制,张商英又主动请罪的情况下,却依然选择遂了张商英的愿。

    “陛下圣明!”

    这个结果并没有出乎张商英意料之外。

    “那大理国国书中,可曾说了大理国如今情况如何了?

    小小的礼院判院不过是六品小官而已,赵佶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同样,他对蔡京和张商英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懒得过问,只要不坏了大宋朝根基就好。

    “圣上,大理国被西夏人十余万大军围攻已经达数月之久,此次,据说前来汴京的使节仅只两人,而且年纪都不甚大,如今怕是……堪忧啊!”

    赵佶背着手来回走了两步,停下看着张商英道:

    “张卿,对此事如何看?”

    “微臣以为,大理国乃是我大宋成都府、潼川府、广南西路三府的胸腹屏障,一旦大理国有失,成都府就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西夏人势必会联合辽人自南北西三方同时大举来犯,以成都府一路之兵力怕是危矣。”

    说到这里,张商英顿了顿,继续道:

    “若是西夏人进犯成都府倒还好,毕竟成都府地势险要,山高林密,西夏人最为精锐之骑兵无法肆意驰骋,战力必然大减。

    微臣担心的是,若是西夏人舍难取易,继续南下,攻占大越国,自广南西路进犯我大宋西南腹地,才是我大宋朝真正的心腹之患啊。

    如今我大宋朝逾百万大军,尽皆横亘于黄河以北的河东真定、河间、太原以及凤翔一线,内里则是空虚之至。自河北、河东、永兴、成都四路开始,一直到荆湖南路、江南南路无任何大军能挡西夏以及辽人的大军,只有汴京城附近的几路御前军也仅只三十余万人而已,外重内轻,当真是我大宋朝如今最大的窘状也。

    所以,微臣以为,不为大理国,仅只为我大宋自己,也势必要驰援大理国,务必不能让西夏人占下大理国。否则,我大宋怕也危矣。”

    赵佶听了张商英的话,半响没有说话,来回踱了两步忽的转身道:

    “张卿,可是曾到过相府中?”

    张商英并不意外,他说了半天并没有拿大理国书给赵佶看,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张波可以违制,但是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同知枢密使的他却是绝对不能。

    “陛下圣明,微臣觐见之前却是曾将大理国书送到了蔡相府上。”

    “蔡卿,那是……反对驰援大理国了?”

    赵佶皱皱眉,虽说是在询问,不过心中却是已经差不多肯定了蔡京的态度。

    想想也知道,既然蔡京已经知道这件事,而张商英却还是一个人来觐见,那么显然,两人绝对没有达成一致。若是意见一致的话,这个时候就应该是蔡京和张商英一起来求见了,而不会只有张商英一个人。

    “陛下圣明!”

    赵佶听到张商英的话眉头皱的更深了。

    不用想,也知道蔡京为什么会反对驰援大理国。赵佶自然不会简简单单的以为蔡京会因为和张商英政见不合就只要是张商英反对的,他就支持,是张商英支持的,他就反对。这样的蔡京,怕是早就卷铺盖滚蛋了。

    大宋如今的境况身为皇帝,赵佶无疑还是颇为清楚的。他还没有到以后的那种完全没有了上进心天天只想喝喝酒作作乐、得过且过的时候,不然也不会答应童贯和种师道的横山之战了。更何况之前还有那个神秘的师父提前给他上了那么一课。

    蔡京说的那些原因,赵佶都能想到,而且想的还更多。横山之战如今已经是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壮大宋朝国威之举,更重要的是为大宋朝今后数十年气运赢得喘息的机会。

    正如薛明之前所说,如今辽人还没有多少水军,而大宋朝唯一对辽人占优的也就是水军了。如果不趁着辽人水军羸弱的时候先攻取西夏,一旦后面辽朝内乱平息了之后,大宋朝就要再度落到之前腹背受敌的处境了,甚至比之之前的境况还要不如。
………………………………

第321章 失踪

    汴京地处黄河边儿上,又有黄河北流直入辽朝,届时辽朝只要内乱平稳,一旦水军力量足够,随时可以挥师直下黄河。那个时候,怕是大宋朝国运也就尽了。

    救还是不救,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救,唇亡齿寒救,却是力有未逮。该如何抉择,也只有赵佶才能下那个决定。毕竟说到底,这大宋朝,毕竟还是赵氏的。

    赵佶不说话,张商英自然知道赵佶在权衡。驰援大理国的利弊,其实张商英在去相府的时候就已经思量过了,唯一需要下决心的人,说到底,还是赵佶罢了。

    “来人,传旨燕王、越王、崇国公、蔡卿、何卿、张卿……入宫议事。”

    “尔等若不放人,休怪我燕青手下无情。”

    说话的时候,燕青头上青筋一根根蹦起,显是动了真怒。

    刚刚才被自家老大托付给自己的李文山,这才刚出城的功夫就失踪了,就在自己身边无声无息的没影,燕青这时真急了,虽然他与李文山刚刚认识不久,可看着李文山总感觉很舒服,尤其是李文山与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那种平辈论交的感觉,让燕青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小朋友。

    燕青也是老江湖,这次可算是阴沟里翻船,丢人丢到家了。

    还是没反应,他再没了一向以来的镇定与优雅,整个人好似一头猎豹,反身沿着来路冲回去。

    约莫二三十丈距离,疾驰的身形猛地一顿,手上一根物事带着呼啸的风声,嗖,在地上卷起一个物事。

    这东西是一只布鞋,正是李文山换下官服之后身上的穿戴。用手上精钢短棒挑着布鞋,看看不远处的汴河堤岸,燕青的嘴角微微上挑。

    几个窜跳间,燕青已经消失在了堤岸之下。

    汴河虽然蜿蜒穿城而过,可汴京实在太大,热闹得所在就那么几处,总有城中僻静地方,这里的河堤就与别处大不相同。

    落脚处并非水面,反是一个坚实的所在,燕青心中大定又不敢托大,手上兵器卷起几个棍花。

    叮

    果不其然,从阴暗处刺出一道寒光,看看被短棍加诸,出一声脆响,在时下的所在,这个声音分外的刺耳。

    既然有人偷袭,燕青不仅不紧张,反是心中一定,打起全部心神,将根短棍耍将起来,呼呼的棍风竟是将那人整个兜住,堪堪抵挡两三个回合,手腕便吃了重重的一记,手上的短刀再没力气握住,噗的没入地上。

    燕青的短棍向前一递,一个六棱尖刺顶在那人的下颌。冰冷的感觉刺激的那壮汉浑身一哆嗦,整个人僵硬起来。

    燕青也不客气,抽出地上的短刀顶在那人腰眼上,喝令其在前面带路。

    向前走了几丈,拐过一个转弯,一片昏黄的光亮迎面而来,幸好燕青早有准备眯起双眼,一棍子敲在那壮汉肩头:“小子,不要命了。”

    本是准备趁势逃走的壮汉,见到这个情形,也不得不老实下来,乖乖的带路。

    这河堤之下从外面看似乎没什么东西,只有亲自走上来才会现,原来地洞转过弯子去,竟是别有空间,内里竟有大约十几丈大小,放着桌椅,昏黄的油灯下摆着酒菜,两个半满的杯子。周围土墙上挂着几个帘子,似乎别有空间。

    推推那汉子,燕青迈出一步,突听侧后响起冷风,看都不看,短棍反手砸出,但听一声惨叫,扑嗵的闷响,一个手拿短刀的家伙已经是被砸碎了脑袋,歪着头倒在那里。

    汉子本以为同伙可以扭转形势,孰料,扭头看看地上一滩黄的白的轰的物事,饶是他平日里逞强斗狠,也吓得瘫在地上。

    燕青没去管这个窝囊废,飞快的搜索了一圈,结果很失望,地洞不算很大,几个侧室内现了三四个被捆绑的年轻女人,有的半裸着,显见着是被人糟蹋过,还有两个面貌比较清秀的倒是衣衫整齐。此外就是些许财货了,多是些零散的铜钱铁钱,没见到姚崇孝的身影。

    大步走到还在抽搐的汉子面前,燕青手上短刀一闪,血光溅起,汉子惨叫起来,竟是被切断根手指。

    燕青脸色不变,冷声问:“说,刚才绑来的小哥在哪里?”

    经过这么一番动作,汉子哪里还敢隐瞒,当即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

    原来,这里乃是汴京城狸社鼠盘踞的所在,诨名叫“无忧洞”,这些家伙专门在里面干些偷盗抢劫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此的地方,汴河两侧堤岸还有不少。至于李文山么,汉子告诉燕青:此时已经被送进城去了。

    “送进城!”燕青无论如何没想到这个结果。

    之前出城之后李文山本是看燕青若有所思,不敢过去打搅,于是故意落后一些。谁想到,身后一道冷风,然后感觉头上重重一击,整个人便晕了过去。

    等到他清醒过来,人已躺在摇晃的车子里,身上被压了成捆的木炭,手脚被人四马攒蹄的绑上,活似一头生猪,嘴里堵着块破布,虽然可以听到车子正经过闹市,却是无法呼救。

    走了好一阵,车子才进了一道院子。感觉马车停下,李文山立时闭上眼放缓呼吸,装成还在昏厥的样子。

    就感觉整个人好似件物事似的半抬半拖的进了屋子,李文山能够听到两个人在谈笑:

    “这次的货色不怎么样啊,看不出是头肥羊,胡三怎么办事的?”

    “听说是冲着这小子一身精肉才下的手,南城外三麻子的铺子最近念叨几次了。”

    “哈哈,三麻子那个馒头铺子还当真生意兴隆,就是不知道那些专门去他店里买肉馅馒头的人,若是听说里面的肉馅都是人肉,会是个什么样子?”

    两个人一阵说笑,听得李文山是毛骨悚然,万万没想到,以前听表哥说的那什么水浒里孙二娘的故事竟然是真的,北宋时代还真有人肉包子,而且就在堂堂汴梁城内。

    想到自己未来的凄凉命运,李文山再没了装死的心思,死命扭动挣扎起来。嘴里出呜呜的声音。
………………………………

第322章 戏肉

    一见李文山乱动,两个汉子对视一眼,彼此冷笑声,将李文山猛地掼在地上。

    正在李文山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时候,另外一人取出根皮绳子,一下套在他的脖子上,死死的勒住。

    李文山一阵阵呼吸困难,手脚即便被绑住,依旧不住的挣扎扭曲。可惜,他早已受制于人,此时被绑成生猪一样,哪里有什么机会,闹了一阵,便头一歪死了过去。

    见到地上的李文山没了动静,两个汉子老练的松开他身上的绑绳,将个李文山全身衣服逐一脱下来。

    之所以用脱而不是扒下来,实在是这些家伙眼中,李文山全身上下,除了几个骨头不能卖钱外,都可以卖个干净:衣服送去估衣铺子,全身血肉早有人定下,若非人骨不好处置,怕是连骨头都要磨成粉当成肥料卖了。

    饶是两个家伙经验丰富,拾掇一个李文山多少还是费了番功夫,待到他们将其扒成白猪,正提了柄雪亮的尖刀,寻摸在哪里下手的功夫,突听前院响起一阵阵吵闹,接着还有惨叫,好似有人在撒野,两人立时撇了地上的“白猪”,骂骂咧咧的跑去前院。

    过了一阵,经由刚才两个家伙一番折腾,又被门外的冷风一吹,本是早已死过去的李文山,身子突然抽搐几下,竟是缓缓的回过神来。

    一开始,他还是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处哪里。正在犯迷糊的时候,就听隐约有燕青的声音飘来:

    “几位大哥,李知事就是被他们送来这里,据说是要杀了卖肉,他们若是心中没鬼,怎么在这里推三阻四的不让几位进铺子里检索?”

    是燕青!

    李文山立时清醒过来,也不管此时身上状况,就晃荡着身上的物件,抢步冲出房子,在几个与他状况差不多的宋人注视下,几步冲到前院门口。

    这里是个铺面,大街上围了好些人看热闹,这时突然冲出个全身光溜溜的人来,人群中立时响起惊叹声,有大姑娘小媳妇骚的两颊飞红,两手作势捂住双眼,却不知为何指缝距离极大。

    见到李文山还活着,燕青自是惊喜,几个街面上的军铺公差微微一愣,好半晌方才认出这个没穿衣服的家伙可不不是衙门里头新来的通判知事?倒是两个店铺伙计看的是脸色惨白眼神直。

    那几个店铺伙计扑嗵跪下了,直说自己开的是澡堂和茶坊,里面冲出个把光着身子的人太平常了,怎么会干那些损阴德的勾当?

    就在公差犹豫是先给这位新来的大人弄件衣服还是先去抓人的功夫,燕青已经先几步抢入店铺中,才一杯茶功夫,就从里面传出惊叫声,公差们呼啦冲进去,看到内里情形,也被吓得呆住:

    就在浴池子的一侧,燕青打开了一地洞,里面躺着两具全乎尸体,还有好些个惨白的骨头,也不知过往这里死了多少人。

    待得李文山再将自己听到的对众人一说,众人尤其是燕青,更是听得一身冷汗。

    好在路上没遇到什么耽搁的事情,不然这要是晚来了那么一会儿,李文山这家伙估计就要被做成人肉包子了!

    天子脚下,善之地,竟然有这种事情,可算是大案了,由不得那些伙计抵赖,当即一队队军铺公差甚至是开封府的官差纷纷赶来,将这里围个密不透风。

    虽说是开封府的长官,但李文山还是带着燕青跟着去衙门录下了口供并画押,直折腾到大半夜二人才算是忙完,索性就在这衙门里头睡下了。

    待到第二日醒来,早已是日上三竿,李文山想想前一天的事情,直如隔世,至今感觉很不真实。

    两人还想再躺会,却听到肚子中咕噜噜叫起来,相视一笑,索性穿好衣裳去街上的茶铺吃点心。

    坐在茶坊中,李文山诡异的左右看看,低声去问燕青,这个铺子卖的不会也是人肉馒头吧?一句话,把个燕青也说得半晌无言,两人点餐时候出奇的素,一星的肉腥都不见。

    这茶坊对过是间染坊,当街的门面里挂着十几匹刚刚染好的布匹。

    两人正在喝茶,李文山突听隔桌传来一个低低的声音:

    “我等已经看好那些布匹,等下便要动手,还请官人留情,不要声张……”

    李文山猛地抬头望向燕青。燕青眼色中告诫他不要动,他唯有偷眼去瞧:邻桌此时坐着两人,一个年约四十余岁,穿着蓝缎子长衫,脸上红光满面,举止之间有一番矜持的气派,一看就是个当官的。至于另外一人大约三十左右年纪,面色黝黑,脸色紧张,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作贼的,倒像是个地里的农夫。

    听了农夫的话,那个官员不动声色,淡淡道:

    “尔等自去行事,与我有何关系?”

    李文山有些激动,这个当官的怎么会这样,难道不是在他的治境,就不应该保境安民么?刚要开口,却被燕青止住了:

    “且慢,弟弟,有好戏看。”

    李文山一听有些懵了,怎么燕青也是这般心思,难道那个侠义的燕青没了么?

    燕青似是读出他的心思,用微弱的声音问道:

    “青天白日的,那些布匹放在大庭广众之下,你就不好奇,这些人要如何拿走么?”

    李文山也是好奇,加之对燕青非常信任,也就继续坐下去“看戏”。

    可是,这好戏看的好生无聊,过去两个多时辰,天光从午饭时候,转到了晚饭时分,也没看到那些贼人去偷布匹。不单单是李文山和燕青,便是那个官员也没什么耐心了。

    这个官员一起身,会了账走出茶坊。燕青却是立即拉着李文山跟上去:

    “快走,戏肉来了。”

    李文山心中一阵狐疑,戏肉?这出“好戏”还有什么戏肉啊,简直就是无聊的要命,根本就是一群虚张声势的骗子么,白耽误工夫。只是,碍着燕青的情面,才不得不跟了下去。

    孰料,才走到官员借宿的客栈门外,就听里面传来一阵杀猪般的惨叫,原来,那个官员是进京等候吏部调转官职的,随身带了好些贵重行李准备打点门路,今儿个为了看好戏,耽搁了回来的时辰,此时所有行李被偷个干干净净。
………………………………

第323章 海沙帮

    李文山这才明白,燕青口中的“好戏”是指什么。重新将整件事再想一次,才豁然通畅,想来,这些贼人顶上那官员已经很久了,这才抓住机会,利用了官员的好奇心拖住时间,他们从容的偷干净了官员的行李。

    想到归想到,毕竟是事后诸葛了,是以,李文山对这群贼也是大为佩服。

    汴京城的来福客栈,就是海沙帮的附属产业,平时用来接待一些江湖上的朋友,还有一些保镖的镖行以及富商。如果是寻常的过客,只要交得起一天五吊钱起的房费,客栈自然也不会拒绝。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这里宽大的后院,就是海沙帮汴京总舵的所在,总舵的帮主翁老潘就在后院的一套独立的院落中只是这位帮主一向深居简出,寻常人一般不容易见他一面。

    郭小四是在九岁那年来到汴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