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相处久了,薛明也算是看出来,这就是个没什么心机的大男孩。
做事也算是堂堂正正,不会耍什么阴谋诡计。跟这样的人相处起来薛明也觉得挺安心。
至于李文星,李文山二人,自打上次薛明演了那么一出后,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乡下来的穷亲戚,自然是善意结交。众人言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吃完了饭回到李府,此时离奔赴考场尚有整整三天的时间。李纬作为考过好几次了的老油子,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几人在这几天要抓紧休息,养精蓄锐。
要知道这可不是现代,一连三天的考试是什么概念。你想想把两个小时的数学改成三天试试?
考试的时候晚上谁也不能好好的睡觉,所以得预先把觉睡足,以储备充沛的精力熬过这三天。
薛明他们这将要科考的四个人,就被李府像养猪一样的养了三天,浑浑噩噩的到了考试前夕。
凌晨,天还没亮,薛明就被父母从床上拖了起来,梳洗之后,来到前厅。此时李纬,李文星兄弟都在,边上还有似乎比他们更加紧张的李府长辈,外公李蘷,三舅李纲竟然也都在。
对于宋朝的读书人来说,科举可是比成婚还要重大的事情,所以至亲之人都会在考前送考。
对着几位长辈行礼过后,外公李蘷就指着厅内几张桌子上分别摆满的几十样物件说道:
“都看看,心里好有个数,没什么少的话就装箱吧!”
三天的考试要准备的东西不少,笔墨纸砚是必须的,食物什么的也不能少。因为是初秋时节,天气仍然稍显燥热,食物都是些月饼,糕点之类存放时间长的硬食。还有像是头痛脑热之类的药丸,睡觉的铺盖林林总总的东西不少。
清点无误后,用考箱装好,背在身后,薛明此时忽然有一种自己在拍戏的感觉,这是要上演倩女幽魂吗,一下多了四个宁采臣?或许一会会更多。
收拾停当,众人纷纷入席,为即将踏上考场的四位壮士践行
今夜的汴京,提前了不少苏醒。四更鼓才响不久,大街上纷纷传出车马脚步声,从京城的各个角落汇集向国子监。这就是此次解试的考场了。
由于离的并不远,众人都是步行去的考场。薛明来到开封府的考场前,与前来送行的家人道别后,进了栅门。而前来送行的家人便只能止步在栅门之前,里面满眼望去,皆是等待入场的学子。
五更鼓响后,有礼部官员手里举着一块块牌子,把考生按号分好后,就引领相应的考生依次进了考场。
薛明的名状上写的是“天字十八”,考场里诸多的学子薛明也没一个认识的,便自己按照号牌排队进入了考场。
………………………………
第17章 进入考场(求票)
薛明往里走的时候,模糊看到有个人影好像是刁文德,难道他也是自己这一组的?看他没理自己,薛明也不以为意。
手下败将而已,得瑟个啥。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那手持“天”字牌的礼部官员,引导着他们这一组的人进入开封府考场的大门。里面有官员对照手册,严格盘查考生年龄,姓名,籍贯,相貌等,以防有人替考。直到检查完毕,薛明他们才得以继续往里,拐到左侧临时搭建的一个棚子里。
之后是沐浴更衣,参拜孔子,孟子等至圣先师,这都是常例,以防备夹带。
嗯,这个法子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不再需要解开头,掏耳摸鼻。薛明给这个法子点三十二个赞。
虽然大庭广众的脱衣服有些不雅,总比被男人摸好吧。也不知道戏文里那些女扮男装的英雌,究竟是怎么过的这一关。
薛明只想对着她们说一声:
“你们都是好样的!”
简单冲洗了下,擦干身子,薛明觉得领取的儒袍穿在身上十分别扭,总不如平时自己穿的舒服。
因为宋代没有府县试,取解试就是第一级考试,任何人只要符合条件、审查合格就能报考,所以考生人数十分恐怖。单是开封府的考场中,就涌入了八千多名考生,据说李纬他们所在的国子监的考场中,也会有至少五六千的考生。只是那边的是“锁厅试”,与薛明他们这边不同。
所谓的“锁厅试”,是宋代科举中,针对有官人的特殊考试。所谓有官人,是宋代官员中的特殊群体……比如靠父辈恩荫、以军功、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官职的,总之一句话,就是那些没考中进士,就当上官的。
按说,考进士也是为了当官,当了官何必再考进士?然而在宋代官场,进士才是正途,提升快、面子大、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
而所谓的有官人,则被称为杂途出身,多半被闲散置之,或者困顿于底层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现问题,背黑锅的总是他们。
没办法,谁让他们不是正途出身呢?
所以这些有官人纷纷参加进士考试,以求提高政治地位,获得更好的展。而朝廷对有官人参加进士考试的态度,也是经过一个从禁止到限制、到允许直至放任的过程。
宋初,开国君臣总结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所造成的政权更迭、民不聊生,开始有意识的用文人治国。作为广纳天下才俊的主要手段,开科取士便成为重中之重。
为了以避免权势之家,侵害平民士子的利益,树立科举考试的公平形象,禁止有官人参加科举。
然而这与官员们的利益相悖……宋朝对官员的恩荫之滥,前无古人,当官的只要别犯错误,再不济,到末了总能荫上一子。至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升朝官,更是能荫上好几个子弟。
所以历代官员前赴后继,一点点撬动了这项祖制,直至将其变为权贵们的盛宴。
先是到了太宗朝,有官人可以锁厅应举,即在单独的考场考试。考完后由礼部单独批阅,并呈皇帝过目,以避免徇私舞弊。
但当时合格后只能迁转官阶,并不能获赐科名,以表示朝廷对科名的珍惜,不轻授与的态度。而且不第者还将被取消本身的官职,推荐保送他们的长官,也要受到惩罚。显然朝廷对有官人参加科举,还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这样苛刻的规定下,许多官员都不敢要求应举,即便愿意冒险一试,地方的解试官及举荐官也不敢轻易同意。这样的规定显然对官员应举不利,自然遭到反对。
后来到了真宗朝,才对及第者一视同仁,但有官人不授状元,以示朝廷对寒门士子的爱护。
到了前朝,趁着孤儿寡母好欺负,在官员们不懈的呼吁下,对锁厅应举的限制开始放松。先是不再处罚落第者及其保送人,又将有官人应举的次数,从一次增加到两次,直至无限次。
到如今,有官人除了要单独考试、且不能中状元之外,已经与普通士子没有任何区别了。
而且当初为了保护平民士子,命有官人锁厅应举,单独阅卷、单独录取的措施,也随着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激增,变成了一项特权……
要知道,在文教达的江南地区,取解试的录取率,达到一百中一,一百个人里,才能中一个。哪怕在文化最不达、应试人数最少的西北,也要十个里才能中一个。
而锁厅试的录取率是十中取三……是在江南考试的三十倍,在西北的三倍。并且我们知道,对有真才实学者,录取比例越高,取中的概率便成倍增加。而且官宦子弟两极化严重,固然存在那种优越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尖子,却也存在大量不学无术,想碰运气的二世祖,这就更增加了真才实学者的录取几率。
对于李纬他们和自己不在一个考场,要说薛明心里没有想法那是假的。只是薛明并不是担心科考的事情,录取率高又怎么样,自己有系统在手,要是连这点自信都没有的话,那他真的可以考虑去看心理医生了。只是这树立在自己和李纬他们之间的无形的墙,还真是处处都在啊。
等到诸多考生洗漱好,检查完毕,再排好队,时间已经过午了。
要说这个法子除了费力费时外,还需要大量的物力支持,也只有不差钱且宠爱读书人的宋朝,才会一直这样做。
待本次开封府的主考官王震穿着官袍出现,先给至圣先师上过了香,又祭拜了神明后,便是对诸多学子的训话,之后当众开封试题,把那用黄绫裹着,贴满封条的卷筒打开。然后边上的考官们就忙着誊抄卷子。
是的,试卷不是印好的,而是让人现抄的。还好没有英语,数学之类的考试,不然要是抄错了几个字母,符号什么的,拿到这张卷子的考生就醉了
顺着两边布告上注明的考生考场和座次,薛明被分到了东边厢的考场,在门口领了卷子后,方才得以进入考场。
………………………………
第18章 科考进行时
进去考场一看,薛明不禁乐了,这跟明清时期蜂窝似的号房不同,反倒像是上辈子的考场。四十副桌椅整齐摆放,每张桌子右上角,贴着张纸片,上面写着考生的姓名、籍贯、年甲。任何人不得乱坐。
薛明的位子在左手里面的那一排,他把考箱搁下,把卷袋挂在桌边。从中拿出笔墨砚台,又找出水杯,到门口贴着饮水处的地方,斟了一杯温开水。一来润润喉咙,二来,待会儿也好磨墨。
坐下之后,看着考场的环境薛明有些感慨,不是身临其境的话,很难相信千年之前的考场就已经如此正规了。不得不佩服先辈的智慧啊。可惜这些好东西传到后人手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不是感慨的时候,趁着考生还没就位,他赶紧拿出些吃食填饱肚子。等他吃了半只酱鸭、五块月饼,把五脏庙填饱后,现屋里已经坐满了考生,也都在吃着东西,大家确实都饿了。
这时负责监考的官员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两名穿青袍的低级官员,还有三名穿直裰的军汉……四十个考生,六名监考,还有流动巡视的,完全是防贼的架势。
考生们赶紧把桌面收拾干净,正襟危坐。
考官又宣布一遍考场纪律,诸如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擅自离座,任何行动都必须先达报告等等,然后才把考题贴在了迎面墙上。
薛明本以为,三天时间很宽裕,谁知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是黄昏了。而且在唐朝时,还给考生提供蜡烛。到了本朝,为避免考生趁黑作弊,是不许点蜡烛的,即是说,天黑了就得停笔。等到天亮再作答。
既然时间宝贵,那就抓紧时间吧。把所有题目都看了一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薛明先把论语十帖作完……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
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学子们把前、后补齐。这算是最基础的考题,也是考官判卷时,先要审查的,如果考生连论语都背不过,平曰下过多少功夫,也就可想而知。后面连看都不需要看……
对有系统里的诸多资料的薛明来说,这自然是小意思,提起笔来,不打草稿,直接在考卷上作答。
等他写完六条之后,现已经要看不清了,怕写坏了字,影响卷面,薛明只好搁笔。
倒不是他过于多虑,而是交卷之后、誊卷之前,会有人专门挑出卷面污损、字迹潦草、或者有特殊记号的卷子。这些卷子会被登记、用蓝笔写在一张榜单上,连见到阅卷官的资格都没有。
其它考生也6续放下笔,监考官在门口点起一盏油灯。灯光昏暗,只能让人看清个轮廓,不至于摔跤、或者碰倒了砚之类。但谁也看不清自己的卷子,更别说考试了。
凭着这个光,考官说,吃饭睡觉请自便,要上厕所的可以排队去。
薛明等着出去上了个茅房,回来后便把铺盖卷往桌子底下一铺,倒头便睡。这么多爷们睡在一个屋里,那呼噜声可想而知,要是不抢先睡着,这贡院头一宿,没准就得报销了。明曰还有什么精神考试?
因为提前睡了会,薛明休息的还不错。等他第二天醒过来,揉揉眼,看到外面已是天光大亮。再看考场中,已经有一半人起来答卷了,还有一半终于睡着了的,此刻正做着美梦呢。
出去上了个茅房,打水洗了把脸,又吃了几块月饼,薛明才重新提起精神回到了考场,开始第二天的答题。等他把帖经题做完,考官才把那些睡死过去的家伙叫起来……接着做墨义题。
所谓墨义,是从春秋或礼记中选出十条经义,以笔作答。这个也不难,只需要牢记十三经注疏即可。尽管近些年来,十三经注疏被学者们批得体无完肤,但科举考试中,还是将其作为标准答案,不然这卷子就没法批了。
不到上午,薛明就抄完了答案。但大头还在后面呢诗赋论各一、策五道。一般来说,诗赋论是真正的重点,至于策论……一帮子书生妄论国政,只能贻笑大方。
但秋闱主考官的裁量权很大,万一脑子抽筋,要以策论为主,不好好写的可就坐了蜡,所以也马虎不得。
好在薛明先是被岳不群在华山教育了好几年,又有上辈子十年的正规学校教育,更有诸多系统中的资料作为后盾,哪种类型都能驾轻就熟。
趁着状态正佳,薛明先把三道诗赋论作完。所谓论,就是考官给出一段经典,你来阐一番议论。这个因为见仁见智,不好评价高低,因此在阅卷过程中,不太受重视,只消观点别太偏激就好。
重点是诗和赋,为了便于评判,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而且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赋,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就用律赋。但宋代的律赋又与唐不同,它不仅限韵,而且要限用韵的次序不仅要讲究起承转合,而且要八韵贯通体贴,十分严格。一字不慎,便入黜格。故有人将它比作填词,实际上比填词还难。
应试的格律诗也是一样,十分考验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基本功。
应试诗不是一般的诗词,它是淘汰考试的科目之一,越是思想内容缺乏,就越是要在艺术形式上较真。作出来的诗必须要合乎规矩,贴题、用韵、对仗,一点错误不能犯,还得写得美轮美奂,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比如薛明正要作答的这诗,要求以题中平声字为韵,限五言六韵咸。如果你用错了韵,则万事休矣,直接就黜落。
好在,对经过充分的薛明来说,他需要的只是在资料中找出类似的题目即可,最好是找到原来的卷子。
只可惜薛明在笑傲江湖世界能够找到的资料只是部分,他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这一年的原卷。
………………………………
第19章 大宋侠客行
还好,薛明的运气不错,居然真的被他找到了原题。认真的誊抄完毕,他看沙漏,离着天黑还有一个时辰,便把试卷小心的吹干,收入囊中。然后抄下五道策论题,再仔细的对照脑海中的答案打算先抄写到稿纸上,一直到天黑都还没有抄完。
晚上吃过点干粮,薛明躺在铺盖上,养养精神。不一会儿,考场里便鼾声如雷。考生们昨晚大都没睡着,今天自然睡得沉,鼾声也比昨日高出一截。
当然也有那连续两晚睡不着。红着眼想杀人的……
薛明这次没有马上就睡着。但他心里有底,也不着慌,直到下半夜才迷糊的要睡过去。就在这时,薛明隐约注意到有个人影从眼前晃过,不由提起精神抬头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薛明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刚过去的是考场的流动巡视人员,按理来说,他们巡视考场很正常。但从薛明面前晃过去的这个神情却有些慌张,再看他走去的方向,是在薛明身后不远的一张桌子。
薛明心中一动,运起一直坚持修炼的紫霞内功,功聚双目,眼睛隐隐出紫色的光彩,悄悄的转头看了看,居然是个熟人,正是刁文东的弟弟刁文德。这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薛明真没想到这么多的考生,自己偏偏就能和他分到一个考场。
再看那刁文德,此时他正紧张的看着那个走到他面前的巡视人员,那人也没说话,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随即薛明就看到刁文德脸上露出胜算在握的笑容,还得意的看了薛明所在的方向一眼。
当然,距离那么远,天又黑,他是看不到薛明确切的位置的,只是下意识的往这边大概的方向瞅了下。然而,薛明此时正功聚双目,却是把刁文德脸上的表情瞧了个清清楚楚。
不对劲,绝对不对劲。薛明有种不好的预感。
自己前几日才扫了这个刁文德的面子。以他那看起来小肚鸡肠的样子,难道会就这么算了?看来前几日的平静只是表面上的,暗地里他的小动作早已实施了。只不知道他们打算怎么动手。作弊?还是准备诬陷我?
薛明虽然前世看了不少小说,无奈手头的信息太少,一时也无法准确的猜出来刁文德的打算。索性也不再多想,先考完再说。不一会儿,薛明就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
等到天亮。监考官叫早,他出去简单的洗漱了下,赶紧回到桌前。把昨晚没写完的答案继续抄在稿纸上,再仔细斟酌修改一番,誊抄到试卷中。
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错别字,也没有忘记避讳,薛明长舒口气,看天色才刚刚中午。也不急着交卷,出去的早了,难免会被家人问这问那的,而且李纬他们那边的是锁厅试。
顾名思义,锁厅试就是把他们锁在一间屋子里考试,不到时辰是绝不开门的。薛明索性也留在了考场,继续思索着昨晚看见的那一幕。想着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去探探虚实。
直到申时,考场中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锣声,薛明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此时考生们基本早就都答完了卷。考官收了卷后,把十个考场的考卷都捆扎封好,才打开贡院的门,放考生离场。
薛明背着考箱,提着自己的铺盖,食盒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出了考场,和迎来的家人一起跟小舅舅李纬他们汇合后一块回了李府。
而就在薛明跟着家人回到李府的时候,他的卷子在被送到收卷所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暗暗做了个记号。
在收卷所,是有收卷官检查每份试卷,是否有不合乎规矩的地方的,特别是有记号的,现的话,就会被挑出来,彻底没戏。所以,就在薛明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卷子就已经被黜落了。
还好的是,薛明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然的话,他就要迎来刁氏兄弟的二连重击了。
当天晚上,吃过了晚饭,整个李府早早的就陷入一片黑暗。此时薛明的房中却独有一点烛火微明。昏暗的房间中,薛明穿着小衣站立在自己的床前,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床上自己仅有的几件衣服,嘴里还不时嘀咕着什么。最后,终于觉定道
“嗯,还是穿这件以前的衣服好了,虽然旧了点,胜在朴素,不容易被人现。”
说完,薛明就麻利的将床上的那件土黄色的麻衣套在了身上,又将其他的几件衣服团起来放到带来的箱子里,独留下那件母亲新近给买的衣服叠好放在床头,准备明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穿。又看了一眼自己腰上别着那把木剑。这是前几天中元节上给妹妹薛玲玲买的,被薛明偷偷的拿了过来。
概因宋朝兵器监管严格,平时大都保管在甲仗库,军士操练所用的也都是木枪弩弦,需要用的时候要到甲仗库借支,只有戍边者才不禁私蓄兵器。虽有私市,无奈薛明也不知道去哪儿买,况且他身上也没多少钱,这些还是上次父母给的,没花完剩了一些
好吧,有总比没有强。况且以薛明目前的身手,估计碰到普通人也用不着兵器,身上的木剑也就算是拿来装装样子罢了。毕竟武林人士出门怎么也得别点东西在身上吧。
收拾完毕,薛明又上下审视了下自己的装扮,总觉得好像还少了些什么。想了半天,薛明一拍脑袋道
“对了,面巾!夜行衣有了,怎么能少了蒙面巾呢?这可是武林高手夜晚出行的标准装备!”
在屋里转了半天,薛明总算是找到一块不明用途的黑色布块。
“怎么好像有股怪怪的味道?”
薛明抽了抽鼻子,有些疑惑的打量着手中的布块。又不甘心的重新看了下自己不大的房间,最后认命道
“算了,事急从权,看来一时之间也找不到替代的东西了,将就着用吧。”
还没开始行动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了困难,薛明颇为无奈。但他怎么会在这小小的困难面前屈服?皱了皱鼻子,薛明还是将这块黑布剪裁了一番,做成面巾的样子带到了脸上。
忽视那股怪怪的气味,感受了下身上的装备,夜行衣,蒙面巾都有了,意气风的薛明握紧了拳头,给自己打气道
“武装就绪,准备出!”
………………………………
第20章 潜入皇宫
悄悄打开窗户,在这只有蒙蒙月光的夜晚,寂静一片的李府上空突然多出一道黑色的人影。悠忽之间,人影便已消失不见,再看时,已是出现在距离李府几十米处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了。
站在高处,薛明强自忍住自己想要狼嚎一声的,环视了一圈周围的风景。一户户屋顶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汴京的夜色此时在薛明的眼里一览无余,极目远望,遥遥可见皇宫所在的位置有一片黑影耸立。犹如一头狰狞的怪物陷入了最深沉的睡眠。
体味着这种逍遥,自在,又带着些孤独的感觉,薛明深深的沉醉其中。直到一道清亮的梆子声传来,才将薛明惊醒。深沉的夜空遥遥的传来打更人的呼喊声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原来不知不觉已经是三更天了,光是准备装备就费了半天的功夫,又在这不知谁家的屋顶装了会儿逼,这一不留神就到了半夜了。薛明也不再耽搁,趁着夜黑风高,运起华山轻功,轻车熟路的向着刚才就已经注意到的誊录所的方向跃去。
之所以如此确定,概因此时的誊录所大方光明,有书吏约百人,正用红笔誊录着考卷呢。每份必须原原本本的抄,一笔一划不能有误……包括错别字。在誊写完的卷子上,还要注明誊抄人的姓名。
并且为了保证誊抄准确无误,考卷还要被转到对读所。对读所中两个人一组,你读我对开始阅错,确认无误后,也要注明对读人。一份誊抄的试卷,共有三人签名,将来出现问题,这三人都要被追究责任。
这就是大宋朝的反舞弊机构,这么明显的目标,薛明怎么会找不到。
避过巡查的军士,薛明轻巧的落在目标房顶,待确认底下暂时无人后,薛明便从屋檐边缘一个翻身从一处没关的窗户跃进了屋子里。然而仔细的找了半天,薛明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卷子,既然誊写完的都没有,那么考卷那边呢?
正在这时,薛明耳朵微微动了动,模糊听到了门外传来的脚步声,忙跃上房梁。
刚藏好身形,底下的门就被人从外面打开了。待门外站着的两个官员说说笑笑的走进屋子。
趁着他们背对大门的那一瞬间,薛明双手在房梁上微微借力,一个鹞子翻身从二人头顶跃了出去,紧接着足尖在地上微微一点,人就跃上了屋顶,屋里只剩下两个一无所觉的官员。
顺着光亮,薛明又摸到了考卷那边,一路上巡查的军士不少,巡视的也很频繁,然而面对着真正的武林高手,这样的巡视并没有什么卵用。
只是薛明找遍了屋子,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卷子的所在。最后还是看到两个誊抄官把几张卷子随手扔在了地上,由书吏收拾在一起统一抱到了杂物房,薛明才恍然大悟。
待杂物房没人后,薛明果断的潜了进入,很快的就在被黜落的那一堆卷子中现了自己的考卷。丫的没想到姓刁的这么狠,这是准备让我的卷子连考官的面都见不了啊。果然是好计策,简单,实用。
对刁文德的计谋点了个赞,薛明将自己卷子上有记号的那张重新抄了遍,然后悄悄送到了誊录所,顺便将刁文德的卷子也作了个记号。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这么好的主意像薛明这种三观伟正的少年自认为是决计想不出来的,只好勉为其难的将人家的拿来用用了。
在屋顶上亲眼看着自己的卷子被誊写,读对完并送到了内帘官处,薛明才施施然的准备潜回李府。嗯,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任这宋朝的防舞弊机构有多么严格,也挡不住武林高手的脚步啊。估计这些官员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有个话本里才有的类似空空儿,精精儿的游侠之类的人物刚刚光临了他们所在的地方。
离开了誊录所,站在外面最高的房顶上,薛明打量着眼前近在咫尺的皇宫景象,又转头看了看李府所在的方向,不由苦恼的踌躇道
“我是直接回李府呢,还是顺便到这皇宫转转呢,还是到这皇宫转转呢,还是转转呢?还是……”
也是因为之前行动的太过顺利,给薛明增添了不小的信心。想想也是,这么重要的科举阅卷场所,防守应该是不可谓不严密。然而这一切所谓严密的防守对薛明来说都是出入如无人之境,那么皇宫就算是防卫的再严一些,对薛明来说应该也没太大差别,无非就是多费些功夫的事情。
打定了主意,薛明也不磨叽,又转头向着勾引了自己大半天的皇宫就跃了过去。
皇城即“大内”,又名“宫城”。原为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署,后梁都汴时改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宋太祖建隆三年又增广皇城东北隅,周七宋里余约今8里多,形制略作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约428o米。辟乾元、拱宸等六门。
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总计约四十余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则文德殿,圣寿赐宴则紫宸殿,试进士则崇政殿等等,规模极为雄伟壮丽。皇城为砖砌城墙,四面开6门,其中南墙开3门。
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
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北宋皇宫内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宫的规制也不很大。
后宫有皇帝的寝殿数座,福宁宫,除后妃的殿宇外,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