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拒绝的话。
没有提前告诉过赵末,而赵末竟然说出了拒绝的话,这要是让赵世将知道,赵末如此背叛,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就连薛明听到赵末自辞的话,也不由得暗叹,烂泥终究是烂泥,就算这么扶也是上不了墙的。
赵佶听到赵末的话明显也是一愣,显然没有想到赵末竟然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掉链子反水了,这实在是太过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既然赵卿自己都认为资历不够,那此事就此作罢。至于郑卿家举荐的李爱卿,跟李相的关系是在是太过亲近了些,于制不符,诸卿可还有合适的人选……”
说到这里赵佶询问之后只不过是过了两息吧,眼见殿中有人身体微动,立马自问自答道:
“既然诸卿都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台谏之事就暂且放下容后再议。相府可有合适的人选?”
赵佶根本没有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很明显的有些迫不及待的直接将台谏御史大夫的事情轻轻带过了,却是一下堵住了那些有着准备还想要进言之人的路,让他们不得不将到嘴边的话又缩了回去。
显然,赵佶也是担心如果继续在台谏御史大夫的事情上纠缠下去,谁知道宗室和别的一些人又会整出什么样的幺蛾子。
太子已经立下了,宗室中人眼见之前一直巴望的大宝之位无望了,这个时候颇有些图穷匕见的意思了。如果赵末的事情真是嗣秀王赵世将的主意,那么赵佶可以肯定,接下来他们肯定准备的还有后手,因为赵末做为跟宗室有那么点儿关系的人,赵佶无论怎样也是不可能答应让他做这个御史大夫的三点鬼下班。这一点儿赵佶明白,他不相信赵世将等人会不明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将他们的路都堵死,然后抛出一个更有诱惑力的诱饵,让他们去争抢吧。诚然,应天知府这个位置赵佶也是不想让宗室中人拿下的,可是相对来说应天府虽是陪都却又要比御史大夫要强的太多了。至少应天府不在汴京城,不在赵佶的眼皮底下,不会让他如鲠在喉。
………………………………
第595章
至于都说应天府好升迁,虽说赵佶对朝堂上的掌控力远远到不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可是若是赵佶真铁了心想要阻止某个人的升迁之路,最后还不是要赵佶点头?
再怎么说赵佶也是大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是?
而眼下赵佶没有直接问殿中群臣,明确点名问相府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接任应天知府的位置,其实也是在变相的堵死其它人尤其是跟宗室有牵连的大臣们对应天知府的事情插手。
当然,赵佶也知道,余深毕竟才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不久,对相府根本谈不上什么掌控,可是余深再怎么说也是大宋朝的左相,一国宰执,话终究还是有些分量的。
而有张商英、郑伯举等人在,想来就算理学一派和宗室联手,怕是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得手的。毕竟,盯着应天知府位置的人,可也不仅仅是宗室或者理学一派两家。
之前的事情,余深自然都看在眼里。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博弈,如今又参杂了理学一派在其中,虽说赵佶最终用皇帝的威严将御史大夫的议题给压了下去,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赵佶其实已经在刚刚小落下风了。不然,赵佶也不会用处直接点他的名字来举荐人选的办法了。
说实话,余深还真是没有多少准备。他本身也没有多少帮手在朝中,可是眼下已经被赵佶点了名,不管怎样都要推出一个人来不是?踌躇了片刻工夫,余深却是终于想到了合适的人选。
“臣以为礼部侍郎梁玉贤,忠心可嘉,行事公允,颇有才名,可为圣上代掌应天府!”
梁玉贤,张商英手下心腹梁成大之子,梁成大在蔡京执政不久就被理学一派等人上书罢黜,之后更为台谏的言官所论赵佶甚至将他居住的祠堂都给夺了,无赖之下回到老家潮州府居住。梁成大从刑部侍侍郎的位置上罢黜,当时已经是礼部员外郎的梁玉贤无奈之下也只得跟着老父梁成大回乡。
到了后面,张商英起复之后不久,在赵佶、蔡京有心平衡理学一派的纵容下,梁玉贤又被张商英从潮州府召回朝中,直接迁任礼部员外郎,直到如今。
礼部,在大宋朝进入末期的时候,除了需要签一些丧权辱国的合约以及每年祭天等各项大礼的时候有些用之外,是在是没有多大的权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礼部其实也只能是做一个跑腿的罢了。
这个时候,余深将梁玉贤推出来,显然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回答赵佶的问题,另一个用意却是有些为了还张商英当初跟郑居中两人力荐他为左丞相的人情了。
梁玉贤能不能做这个应天知府对余深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左丞相在朝中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单薄了一些,而以他的年纪,左丞相也实在是做不了几年的,所以不管朝中哪一方他都是能不得罪那是最好的了。
“梁卿家么?唔,爱卿有心了。”
赵佶摸了摸下巴,心情却是好了不少。也许梁玉贤这个人并不是让他很满意,可是至少余深的举荐却证明他还是站在他这个皇帝一边的。
“臣,以为相国大人此话大大不妥!”
赵佶声音刚落,殿中群臣一人出列躬身沉声道。
余深的脸色有些难看。殿中丞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同他这个左丞相的地位那可是差了不知多少,如今却也敢在这样的场合下直接出声反驳他的话,说好听点是为了国事,说不好听点那就是根本没将他这个左丞相放在眼里。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不要说已经是左丞相的余深了。
之前的礼部侍郎王全安和枢密直学士康则仕为什么会出头会争论,群臣包括赵佶也都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毕竟双方屁股歪的方向都不一样,可是唯独这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根本看不出立场的殿中丞王夏柏这个时候突然冒头,而且一出来就直接呛声左丞相余深,却让殿中群臣有些弄不明白状况了。
就算余深如今在朝中还没有多大的势力,可是却也不是王夏柏这个小小的殿中丞能够呛声的不是?不是王夏柏脑子进水了,就是有恃无恐啊。
赵佶对王夏柏出列显然也是有些意外,眉头微皱道:
“莫非王卿家有更合适的人选举荐不成?”
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赵佶此刻心中的不耐。没错儿,王夏柏突然冒头,让赵佶心中很是有种不好的预感。原本他自觉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却不料事情似乎有要向比预料之中更不利的方向展。
“回圣上话,微臣以为太常卿钟不离忠贞为国,勤勉有加,可为圣上分忧。”
王夏柏举荐的人再次让包括赵佶在内的大殿中的众人齐齐一愣。
太常卿是从三品,位虽高权却不重。比之大理寺卿自然更是逊色太多,至于太常卿钟不离也算是朝中老臣了,按资历做那应天知府却是足够了,只是从太常卿到应天知府,这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嘛。太常寺平素里做什么,谁不知道?应天府可是要管应天府上百万生计的,岂是占卜之学可以解决的?
这水是搅合的愈的浑了。
薛明无奈的揉了揉脑袋。
无论是王夏柏还是钟不离,平素里在朝中倒是甚少露出过明显的派系,当然,他们两人的位置,实在算不得什么有分量的,就算站队了也没有什么分量,倒还真不如在某些关键的时候出现,却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的,就譬如如今。
不过薛明倒是隐约有些明白了,王夏柏和钟不离两人,若是所料不差的话应该都是宗室中的那些人埋下的暗子了。
就是不知道是赵世将这三大嗣王系的人还是宗室中的那些个郡王们的就是了。又或者说,三大嗣王系跟其余那些个郡王嫡系血脉根本就是联手了呢?
应天知府看来宗室中的那些人还是非要拿下不可了!
………………………………
第596章
赵佶眼中的阴霾之色更浓,挥挥手让王夏柏退下,轻声道:
“诸位卿家可还有其他人选?……若是没有,那朕就来点一人如何?”
听到这里,殿中群臣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位皇帝是心中早就有了人选,想必也是早有了别样的安排,只是此刻却似乎没有了多少耐心,欲要亲自点出来了。
只是不知道圣上心中属意的到底是谁。
“侍御史郑浚之,朕以为就很不错,诸卿以为如何?”
郑浚之,前左丞相、今申国公郑居中的幼弟!
殿中群臣无数道各样的眼神不断的在一直低眉垂目的张商英和薛明身上游弋着。
“圣上圣明!老臣以为郑大人……足担此重任!”
果不其然,赵佶话落,一直低眉垂目的张商英立马出列躬身朗声道。
“圣上圣明!”
“圣上圣明!”
……
随着张商英话,枢密院的众人还有跟张氏一族有些关系的大臣们纷纷躬身高呼道。
事情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谁还不知道,赵佶、郑居中、张商英等人早就已经准备好了人选。只是,不知道为何先前却是没有任何人出声提荐郑浚之。
“老臣附议!”
待到大殿内安静下来,左丞相余深适时的再次出声道。
“圣上圣明!”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紧接着余深出声不是谢举报也不是薛明,而是理学一派的袁成和杜范、杨时三人。
之前不就是理学一派的人跟宗室人联手想要拿下台谏之位么?这个时候,宗室已经将好不容易埋下的两个暗子都给推出来了,理学一派怎么在这个时候倒戈了呢?
郑伯举和薛明两人虽然还没有说话,不过群臣都知道,他们两人附议不附议根本不用考虑的,这个时候就算他们不附议,郑浚之做这个应天知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不过这个时候再想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群臣都知道,这一次宗室众人和理学一派联手想要打赵佶一个措手不及,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都捞不着了。
原本皇帝对这张氏一族还有些戒心,担心会让张商英走上王安石的老路。
不过,如今看来,事情已经开始生了一些变化了。皇帝明显是已经有了再次重用张氏一族的想法了。
原因么……
似乎除了那个在朝堂上没有说过一句话,却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薛郡公外,不会再有其他的原因了吧。
薛明的崛起似乎已经是必然,而这也让赵佶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借用张氏一族的力量而不用再担心会被张氏一族一家独大了。
至于理学一派……原本赵佶不是不知道理学一派跟宗室跟嗣秀王赵世将一直在勾勾搭搭,不过理学一派毕竟只是一个学派,而不是一帮官僚,他们只想着让理学一派成为大宋朝的正统,仅此而已,再加上赵佶也比较喜欢理学一派提倡的那些个东西,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过今天,袁成等人的背叛,却是让赵佶从心底恨上了。所以,他压根就没有将理学一派放在眼里。毕竟,理学一派跟张氏一族不同,也跟宗室不同,没有了他的支持,被压制了那么多年,又跟张商英闹的不可开交,还真是翻不了多大的风浪。
而张商英呢,既然选择了跟随他,也就代表着再也不可能跟宗室那些人之间有任何联手的可能了。除非,有天大的利益能够让他们放下今日的龃龉。
天大的利益……出了皇位还能是什么?可是赵桓活蹦乱跳的,太子已定,除非张商英脑袋被门夹了,否则断然不会做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
更不要说,还有薛明呢。
“既然诸卿都认为郑浚之可担此重任,那就下旨吧,擢郑浚之为应天知府、沿江制置副使,即日赴任接掌应天府诸事。”
赵佶脸上的阴霾之色云消雾散。虽说今日的开头有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不过最后的结果却还是他赢了。而且还是这些年来赢的最为舒坦和轻松的一次。
“臣等遵旨!”
赵佶旨意都下了,群臣自然不敢再多说什么,齐齐躬身应命。
诸事既了,赵佶突然将目光停在了一直没有说话的郑伯举身上。
低眉垂目的郑伯举似有所感,上前一步出列道:
“臣,有本要奏!”
“讲来!”
赵佶转身回到龙椅上坐下,笑着道。
郑伯举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却是让殿中已经准备下朝的群臣们再次一愣。难道今天还有什么事未了么?
“前右相、广东安抚使崔老大人,离世已经多时,陛下悲天悯人,政事缠身,一直未曾命吏部就广东安抚使之职做出安排,老臣窃以为大大不妥。广东等地乃我大宋朝心腹之地,若有意外毕竟导致我大宋东南、西南腹地动荡,臣恳请陛下早日决断,以安崔老大人在天之灵,安广东百万军民之心。”
听到这里,群臣总算是明白过来了,原本以为今天只是讨论御史大夫和应天知府两职的,如今看来却是皇帝留了一手,早就盯上了广东安抚使那个位置了。
这么说来,广东安抚使的位置,肯定不会落到崔许之的那些门生手中了?众臣的眼神不由自主的瞟向工部尚书游似、太学博士李昴英等十数名一直未曾出过声的官员。
游似、李昴英等人,都是崔许之的门生。
“郑卿若是不说朕还真是忘了,今日郑卿提及,莫不是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了?”
赵佶摸了摸下巴,意味深长的道。
“回圣上,臣以为开封知府薛大人,有功于社稷,虽然年幼,却屡屡挽朝廷于狂澜之中,才识过人,可当此重任!臣力荐薛大人为国计民生计,担纲此重任,为圣上狩牧东南诸地!”
郑伯举抱拳朗声道。
郑伯举话落,听到他这些话的殿中群臣顿时一片哗然,所有人都弄不明白郑伯举此举到底是为了什么。莫非,郑后和福庆公主真的只是貌合神离不成?
………………………………
第597章
就连一直自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张商英,听到郑伯举的这话,也是瞬间变色,猛然回头目光灼灼。
太过意外了些!
要是比较开封知府和广东安抚使哪个更重要,还真是很不好比较的一件事情。对崔相这样门生满天下的老人来说,无论在朝堂上还是在地方上,似乎都没有什么两样,而地方上似乎更容易让他大展手脚,同时又不像在朝堂上时那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钳制。
可是薛明不同。
他还太过年轻,虽然如今已经在朝堂上占据高位,可是资历毕竟浅薄。更重要的是,他这么快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走完很多人也许用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走完的宦途,最为重要的是,他做的那些事情都在汴京城,都在赵佶的眼皮子底下。
银夏城中生的事,那也是因为有种师道和张商英两人在背后支撑着并且相信他,若是没有种师道的支持,怕是换做任何一个人,在银夏城那种情况下即便有着再多的手段也是莫可奈何的。
开封是大宋朝的都城,同样也是薛明的根基之地。
在汴京城,上有赵佶和福庆公主的照拂,下有张商英、郑居中等一帮盟友,所以薛明在朝堂上可以嬉笑怒骂不看任何人脸色,可是出了汴京城呢?
广东等地,可是崔许之经营了十数年之久的地方。崔许之何许人也?门生故吏遍布大宋朝野上下,在此之前不是没有人觊觎广东的富饶和那封疆大吏的位置,为什么无论是宗室还是理学一派亦或是张商英都没有任何的动作呢?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广东安抚使的位置,若是没有崔许之门生们的支持,怕是安抚使的位置都不能坐得安稳,更不要说做出点比较出彩的政绩用作晋身的资本了。
崔许之连赵佶的面子都不卖,放着堂堂右丞相和枢密使的位置不要,却偏偏要守着广东,就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能知道他在广东倾注了何等样的心血。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崔许之是这样的人,他的门生故吏也大多如此,所以,没有人愿意无端的树敌,跟一帮死脑筋的书生死磕。
薛明离开汴京城,以他现在的实力,到了广东怕是先就要面对崔与之的那帮门生们的各样刁难了。束手束脚之下,还能有何晋升的余地?到时候灰溜溜的回到开封,怕这广东之行就将会是他一辈子的污点吧?
张商英很清除薛明的性格,若是真在广东吃了亏,他跟崔与之的门生故吏怕就是不死不休之局了。
至于功成身退,将广东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收服崔与之留下的门生故吏……张商英还真是从来没有想过。
郑伯举这是想做什么?
张商英神色变幻不定,盯着郑伯举看了半响,随后将目光移向真正的当事者薛明,却现薛明正也看着他。现张商英的带着寻问之色的眼神,薛明心中微暖,笑着对张商英缓缓摇摇头,随后再点点头。
薛明的这个动作,让张商英心中一震。
联想到刚刚赵佶的态度,再想想郑伯举这没有道理的力荐,张商英终于明白,这不是郑伯举的挖坑之举,而是薛明主动要求要到广东那个是非之地的么?
只是,汴京城有什么不好吗?却非要去趟广东那浑水?
张商英心中满满的纠结和无奈,最终化作颓然一声长叹,收回准备跨出去的右脚,不想也不愿再有任何的动作。
看着神色复杂中带着几分无奈和不满的张商英,薛明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愧疚。
想想这近十个月的风风雨雨,如果没有张商英等人的大力支持,他真要想这么快就爬上现在这个已经隐约能够窥视相位的高位,就算是有赵佶的照拂,怕是也没有可能的。
虽说张商英也是为了自保,重新获得赵佶的信任减轻赵佶对张氏一族的提防才选择跟他结盟,可是,仅仅就目前能够看到的结果来说,两人的目的都差不多达到了,只是薛明获得的更多罢了。
可是这愧疚,并不能成为让薛明改变的主意的原因。
没错,去广东,是薛明主动跟赵佶提出来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薛明不是不懂,他同样也知道,在汴京城中,他有着赵佶照拂,有着太子亲妹福庆长公主的照拂,只要他不做出卖主求荣的事情,只要熬到一定的年限资历足够的话,往上更进几步那是顺理成章之事。
不过汴京城里面这浑的不能再浑的水,薛明还真的不想再趟了。就算有赵佶和张商英从旁帮衬,不过薛明却不想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没用的内斗之中。
张商英想要什么,薛明很清楚。张商英最后是个什么结果,薛明也知道。现在李邦彦已经被她笼络到手下,杜范虽说立场不明,不过理学一派的影子深浓,只要保证张商英不会像原本历史上的那样被赵佶扫地出门就足够了,至于其它,没有实力的话,李良度还是随时想来随时想走。
银夏之战,告诉薛明,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目不见耳不闻,不是不可以,可是他却做不到。蔡州等地的惨状薛明亲眼见过,他清楚如开封这样的繁华之地若是落入西夏、辽人手中会是什么结果。
更何况,历史书上的那些数字,他更是清楚无比……
为了跳出汴京城这浑水,为了说服赵佶等人,薛明这些日子可是没少费功夫。好在,最终赵佶和等人都耐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松口了。
于是,也就有了今天郑伯举的突然举荐。满朝上下,要找个足够分量又不让太多人起疑心还能让他们疑神疑鬼的人来办事,薛明和赵佶也算是费尽了心思了
要知道,郑伯举在被赵佶召去说这件事的侍候,可是吓的当场跪伏于地。他把赵佶的画当成了对他或者说对郑皇后的试探了。
这件事,从头到尾,薛明都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自然也包括盟友张商英。
………………………………
第598章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告诉张商英,张商英怕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刚刚生的事情薛明都看在眼里。也许再此之前,赵世将确实跟袁成等人有过默契,甚至还议论过一些东西,不过从袁成的神色来看,无论是御史大夫的位置还是应天知府的位置,似乎都跟他同赵世将的商量有出入,而且这出入还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无论是余深、张商英还是袁成等人,都不知道,今天这朝会,无论是御史大夫的人选还是应天知府的人选,都不过是陪衬而已。
今天这场从开始就波澜不断、诡异万分的朝会,其实真正的重头戏不是宗室亦或是理学一派的联手难,也不是张商英的反攻,而是郑伯举对薛明那看似不合常理的力荐。
刚刚短暂的交锋,如果说是张商英大获全胜,却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薛明知道,张商英不想让他离开汴京城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今天这朝会上生的种种了。
薛明能够看出来,今天的这朝会,张商英用了不少的心思,准备的也很多。若是袁成真的没有演戏的画,薛明甚至于还在隐约怀疑王全安、王夏柏两人很是明显的失常之举背后都隐约有张商英的影子在。
毕竟,王全安和王夏柏的举荐,表面看来似乎都是张商英一人得利了。赵世将是傻子么?显然不是袁成是傻子么,显然也不是。
既然他们都不是傻子,今天却是让手下人做出了傻的不能再傻的事情,引得赵佶如此强烈的反弹,而且后面赵佶也许还会有更大的动作,从哪看都完全是得不偿失之举。若说这中间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猫腻,薛明是不怎么相信的。
张商英准备了这么久,甚至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余深的帮助,只为了讨好赵佶,消除赵佶对他的戒心,在薛明看来,却也是付出了不轻的代价了。今天他摆了赵世将等人一道,算是彻底的得罪了那些对现状一直不太满意的宗室了。
接下来可以预料的是,张商英很快就会面临理学一派和宗室的联手打压了。在薛明没有异军突起之前,张商英对理学一派也只是能够勉强做到自保罢了,正是因为薛明的突然入局,彻底的搅乱了朝堂上那勉强保持的脆弱平衡,在薛明为了自保的反击下,理学一派不能说是损失惨重,至少却是让张商英意外的做了渔翁,以有心算无心,张商英在憋屈了那么久之后,今天总算是牟足了劲来了一个漂亮的反击。
当然,不管是漂亮还是不漂亮的反击,张商英到底是得利还是没有得利还要看以后了。
可以说,薛明的突然离开算是彻底的打乱了张商英的算盘。而这也是薛明想要脱离汴京城这滩浑水的主要原因了。
张商英想要拉着他一起面对理学一派和宗室的压力,所以今日的朝会事先他一点儿也没有给薛明打过招呼,如果不是赵佶说,薛明也许今天还真可能呗拖下水。正是因为张商英如此,才让薛明下定决心离开汴京城,离开这是非之地。
面对随时都会有的亡国之危,薛明实在没有兴趣在朝堂上陪着张商英跟袁成、赵世将等人斗来斗去。而且,今天的朝会不管宗室是真的有安排还是假的有安排,可以预料的是,赵佶和那些不满足宗室现状的皇族中人之间,勉强维持的脆弱和谐怕是也要彻底的打破了。
想要抗衡将理学一派拉上战车的宗室中人,赵佶必然会倚重张商英,不然他独木难支之下,怕是政令也只能在汴京城内有些威力了。
虽说少了薛明的帮衬,不过今天王夏柏呛声余深,已经让余深心中有了疙瘩,再加上之前张商英和郑居中良人对张商英的举荐,这对张商英来说显然是个机会,以薛明对张商英的了解,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就算余深不愿意趟浑水,想必也不会跟张商英做对就是了。
有赵佶倚重,有不会成为敌人的左丞相余深,还有已经再次勾搭在一起的郑居中帮衬,得罪了宗室的张商英日子想必也不会太过难熬就是了。
这也让薛明心中的愧疚少了不少。
大殿中哗声大起,震惊万分的群臣纷纷交头接耳,在惊讶这会不会是皇后和福庆公主彻底撕破原本的温馨开始正式交恶的开始。
“咳!”
龙椅上的赵佶一声清咳,群臣顿时收声。
“郑卿力荐明轩为朝廷狩牧东南腹地,诸位卿家可有话说?朕倒是觉得,明轩还是太过年少了,广东等地事涉我大宋心腹之地,明轩应该在汴京城多磨砺磨砺,更佳!”
赵佶瞥了一眼神色淡然的薛明,眼中流露出几分复杂之色。
他知道如果在汴京城,以薛明如今的表现,怕是会活的比任何人都要滋润,他根本不用如此千里迢迢的去啃广东那块难啃的骨头。
不过赵佶也知道,如今大宋朝的局势正如当初薛明说服他的那般,外患日益严重,朝堂上的内斗也是一刻未停。薛明留在朝中,确实能够减轻赵佶的压力,却是对大宋朝的大局没有任何的帮助。
广东那块地方崔许之根深蒂固经营了太久,薛明冒然进入,在最初必然会是寸步难行的局面,即便他是朝廷明令的封疆大吏,政令若是出不了府衙要个封疆大吏的头衔又能有什么用?高太后主政的那近十余年,赵佶自家都有过切身体会,却是最能理解的了。
半响,大殿内的群臣还是没有一个人接话。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人不想说话,而是他们都还在犹豫该怎么说。是个人都知道,薛明的开封知府可是要比广东安抚使要逍遥自在的太多了,更莫说开封才是大宋朝的龙主之城不是?跑到广东,也就意味着脱离了朝堂的中心,一旦失势,只需朝中一道诏令,还不是要乖乖的听调听宣?
………………………………
第599章
今天,郑伯举的这个突然举荐,倒是让袁成、王黼等人的心思都活泛了起来。天籁小说
也对啊,自己这些人开始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如薛明这样的祸害,放在汴京城根本奈何不了他,而且还让他越爬越高,为什么不将他丢出汴京城?让崔许之门下的那些个死脑袋书生们来磨他?
恶人就是要恶人磨才对啊。
赵佶的意思显然是不想让薛明走,若是在平日里,怕是没有人敢轻易开这个口,如今么,可是不一样了,既然郑伯举已经在前面做了恶人,我们在后面不加把力岂不是太对不起这送上门的大好机会了?
袁成和王黼对看了一眼,同时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窃喜和那坚定之色。
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那各祸害丢到广东去。&;amp;amp;amp;amp;amp;amp;1t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