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怪不得薛明之前一直那般帮衬后西夏军,兵械、金银什么的,都是没有吝啬过。
刘庆感觉自己再一次被薛明那小儿给玩了!
刘庆的突然变脸让所有人都是一愣。
倒是何强并没有太过意外,在他接到薛明传来的命他告诉刘庆李良度已经领兵回返的时候,并且提醒刘庆要提早应对的时候,他就已经料想到刘庆会有这样一个反应。
毕竟,在他最初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也是自家大人为了解决银夏城的危机,卖了刘庆。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在何强的闹钟一闪而过,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真是薛明跟李良度达成了某种协议才让李良度提前回返的话,以他对薛明的了解,那么给他的命令肯定不会是告诉刘庆还要提醒刘庆做好打仗的准备了,而是让他带着段浩赶紧跑路了。
侦缉司有侦缉司的渠道,薛明完全没有必要搭上他跟段浩两人的性命不是?要是薛明真想让刘庆死,对他能有什么好处
是个人都知道,让刘庆和李良度在秦风西路相持不下,才最符合大宋的利益。毕竟,只要刘庆这些人还在后蹦乱跳,西夏人绝对不敢放着乱糟糟的心腹之地,转而再去进攻大宋的不是?
十余个如狼似虎的刘庆亲卫从书房外抢进房中,朝着何强扑去。
段浩正准备反抗的当口,却是收到了何强的示意,再然后两人却是动也没动,任由那些刘庆的亲卫将他摁到在地。何强就只是抬头冷笑着看着刘庆。
“怎么?难道是本帅冤枉你不成?西夏人在银夏城没有讨到好?哈哈,你那大宋连西夏人都打不过,竟然还能将李良度督师的数十万西夏大军打退,这话你信么?”
何强的眼神,让刘庆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上前对着被摁到在地的何强就是两脚,怒喝道。
“我信!”
何强硬生生的受了刘庆这含怒的两脚,呕出两口血,笑着道。
“你……”
“大帅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真当西夏人还是那数十年前未曾开化的蛮夷不成?李良度以亲王之身坐镇西夏以南之地,主管一应对宋事宜,此地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大帅以为那些官员还敢隐瞒下去不成?”
说到这里何强怜悯的瞅了一眼刘庆,原本以为刘庆有了野心,会比之前长进了,可是如今看来,果然还是本性难移。
………………………………
第561章
“话说回来,要是真是我家大人跟李良度达成了某种协议,大帅真以为我还会傻到跑来给大帅报信?我家大人还会专门让我来提醒大帅当心李良度?我不早就偷偷跑路了?”
刘庆顿时为之一滞。
是啊,要是真是这样的话,薛明又何必搭上自己的两个忠心耿耿的手下?
“薛……薛郡公可曾说过李良度带回了多少大军?”
刘庆讪讪的挥手命亲卫松开何强,上前扶起何强赧然道。
“过三十万大军!”
何强揉了揉被刘庆踢中的地方,脸上不无担心,
“我家大人并没有在信中说的太过清楚,哦,对了,我家大人说过段时间他会专门命人给大帅送上一批军械来。”
“军械?粮食呢?”
刘庆听到军械倒是没有太过放在心上,毕竟攻占真定三府,他可是从三府的府库中收刮了数量不少的各式军械,再加上坑杀的那两万葛语手下的西夏骑兵,刘庆甚至组建了一支近三万人的骑兵。而且都是在他的直接控制下。
那两万匹战马,路平和周刀这两个左右将军,都只分到了不到一千匹。倒是大半都落入了刘庆手中。
“呵呵,大帅可是莫要小看了这些军械,据我家大人信中所说,这送给大帅的军械,可是跟我家大人在银夏城打的李良度不得寸进有关。”
“李良度真的在银夏城没有讨到好?而且还是不得寸进?”
刘庆听到何强的话,惊声道。到现在刘庆依然很难相信被李良度亲自督师的数十万西夏大军,会在银夏城下折戟,而且似乎还是吃了亏的。
“是与不是。过些时日大帅不就知道了吗?”
何强看了一眼依然将信将疑的刘庆,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毕竟银夏城到底了什么他也不知道,如果他这个时候说的跟后面传出来的不一样,怕是以刘庆现在疑神疑鬼的性情,怕是又有一场麻烦了。
“为今之计,大帅还需早做准备才是。李良度来者不善。”
“准备?哈哈,本帅倒觉得此刻退往祁连山中倒是恰到时机。”
刘庆皮笑肉不笑的道。
显然,直到现在刘庆也依然不太相信李良度是在银夏城吃了亏,然后秦风西路了乱事,才会被迫选择退兵回返的。他之前一直不答应退往祁连山,这个时候突然说要退往祁连山,却是在试探何强了。
“大帅言之有理。此刻西夏人势大,此刻正要暂避锋芒,择机而动。”
出乎刘庆意料的是何强听到他的话,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连连点头赞同道。
刘庆纳闷的看了何强两眼,似乎想要从他脸上看出些许端倪,可是结果却是让他有些失望。何强似乎对他这个决定甚是欢喜。
他却是浑然忘了,就算他想明哲保身,可是他盘踞在西夏地境内,李良度又怎么可能会让他如愿?任谁也不会放着这样一个定时炸弹在卧榻之侧不是?
从他起事的时候开始,同西夏人的战争,已经是由不得他来做主了。
之前何强劝说刘庆早点退往祁连山,也正是希望他能早做准备,沿着祁连山一线打造一个坚实的根据地出来。而要据守,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势必需要将后西夏军中的老弱病残剔除,精简兵员,不然怕是不用西夏人来打,后西夏军自己都要饿死了。
这个时候刘庆才想着退,怕是已经有些晚了。
井陉等地,城池很小,万大军怕是一到就被塞满了,要是李良度携大军来攻,除了往祁连山里面钻之外,就只能等死了。
“大帅,诸位将军都到了,还在门外等候,不如问问各位将军的意见?”
韩厌这个时候总算是找到插嘴的机会了,踌躇道。
韩厌的话让刘庆眼睛顿时一亮。
对啊,后西夏军虽然说他是大帅,可是并不是都是由他说了算的,这个时候大敌到来,也应该大家一起来决定敢怎么行事应对才对嘛。
“快请诸位将军进来议事!”
当左丞相张康国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薛明耳中的时候,已经是政和三年的九月中旬了。收到信报的时候,薛明才刚刚走到鄜州府。
去的时候,也正好是在鄜州,种师道派曾明领银夏水师来迎接。只是回去的时候,因为银夏、鄜州这一段水面上的水师基本上都被赵佶抽调一空,驰援秦凤和永兴两大战区,所以,薛明一行人基本上都是靠两只脚在赶路,自然没有去的时候快。
薛明收到的消息,是侦缉司的人直接送来的。别人也许还不一定能准确把握薛明的位置,侦缉司可是绝对很清楚的。
看到信报上的消息时,薛明呆愣半响,最终只是喟然一叹。
早就知道,因为他的某些动作,历史的轨迹已经开始变化。
蔡京不会在今年就失去丞相之位,李纲也没有这么快坐上金紫光禄大夫的高位,市舶总司这个事物压根就是历史上没有的,张康国不会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余深也不会丢了他左丞相的位置……
银夏城,本来不会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李良度更不会亲自督师数十万大军大举南下,秦风战区的战事应该是明年才能,而四川战区,则是应该基本上没有战事出现……
因为他的出现,因为他不经意间的扇动了翅膀,历史的轨迹已经悄然走向一个不一样的轨道。
几场不应该出现的战事,因为历史轨迹的变动,无数本不应该死的人,却是死了汴京城,也因为他的插手,许多本应该死去的人却是奇迹的活了下来……
同时,他还在努力的改变着那足以让历史巨大改变的便宜师弟赵佶的命运……
所有的改变,他不知道将会产什么样的结果,他也一直在小心翼翼的注视着,观察着……如今,信报传来,似乎一些因为他而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步展现。
张康国死了!
那个为了他而甘愿挂冠而去、抑郁成疾的老人家却是第一个命运改变的人。哦,不对,也许从张康国被赵佶推上左丞相位置的时候,他的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继续按照原本历史的轨迹,张康国应该是在三年后才会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却是整整提前了三年之久。
………………………………
第562章
放下书信,薛明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一张带着殷殷期望的枯瘦脸庞。
严格来说,两人最初开始交集的过程,实在是称不上愉快。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两人终究还是化干戈为玉帛,薛明不仅收获了张康国的友谊,同样也莫名其妙的收获了某些人的效忠。
不用想,薛明也知道,如今的汴京城,怕是已经又是一片波涛汹涌了。
左丞相的位置,太多的人惦记了。虽然他们都知道,有资格坐上那个位置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可是,那几个人哪一个不是代表着一大批人的利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场上尤其如此。
张商英的日子怕是愈的难熬了吧?
张康国这样一个张氏一派的招牌之一,突然离世,对张氏一族的打击自然不言而喻。看来,之前张商英再三来信催促自己早些回京,怕是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所以才会如此心急的催促他回京吧?
满朝文武,能够有资格又有胆量还要有足够的分量做张氏一族盟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张商英数十年的大权独掌,得罪的人太多,也似乎耗尽了张氏一族的气运,以至于张氏一族如今只能勉强的保持住局面,即便如此还有些拙荆见肘。
张康国突然撒手而去,让刚刚因为他坐上左丞相而有了几分起色的张氏一族瞬间再次被打落谷底。有份坐上左丞相位置的人也就何执中、郑居中、余深、王黼四人而已。
何执中可能性应该是最低的,余深这个人表面上看却是一直保持着中立,可是却终究是蔡京推上来的人,最后被李纲抢了位置,坐上左丞相位置后,屁股是歪的还是正的,谁都不能保证。
剩下的郑居中、王黼两人,无论哪个人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似乎对张商英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对薛明也同样如此。
郑居中么,也还好说,毕竟薛明曾经给了他郑家一个面子,而又有郑太后在,似乎还没有到撕破脸皮的地步。当然,若是真坐上左丞相的位置,郑居中是否还继续给郑太后那个早就不太管事的老太后面子,就不好说了。更何况,薛明还得罪了嗣秀王赵世将,虽然在之前的大宴上,只是惊鸿一瞥,可是薛明却也知道郑居中等一干理学中人跟赵世将却是有着各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到时候是敌是友还真不好说。
至于王黼么,不用说了。他跟蔡京两人,跟薛明之间的仇,似乎要比朝中各派跟张氏一族的仇还要大一些。快要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了。
想到这里,薛明不得不叹一声,自己升官的度可以,拉仇恨的水平,也是丝毫不遑多让的。
不过薛明还是有些欣慰的。虽然他在朝中仇人不少,至少他最看重的市舶总司这件事情上,在他离京的这段时间里,却是没有人来给他添乱,一切倒也都进行的很是顺利。
虽说他人在银夏,可是有关市舶总司的信息,隔三差五的李文星都会派人送来详细的信报,虽然因为路途遥远,薛明看到信报的时候早就是十余天之后了,可是却也让他对市舶总司这段时间的运作了然于心了。
市舶总司御银衙门这个市舶总司最重要的部分,在一月前就已经悄然在汴京城开门营业了。嗣秀王赵世将、荣王赵与芮两大嗣王,甚至是吴老王爷赵颢也基本上都去捧了场,多则几十万两、少则数万两银子也都放入了市舶总司御银衙门内赵佶呢更是直接将内库里面的银子都放入了市舶总司御银衙门内,他也想吃利息……
不说赵佶,仅仅是几大王爷的捧场,就足够让汴京城的所有人知道风向是朝哪了,所以京中的王公贵族、豪门勋贵或多或少都是存了些银子进去,不过短短月余时间,市舶总司御银衙门内的现银就已经破了五万两大关。
当然了,这五万两银子,倒有三分之二是赵佶内库的存银。
看来赵佶也是穷怕了!
“大人,鄜州知府洪文浩前来请大人赴宴,如今正在府外候着。”
书房外传来赵壹的声音。
半个月的时间从银夏城走到鄜州城,薛明的度不可谓不慢。除了主要依靠两条腿赶路这个原因外,倒是有一多半时间都用在了参加路过的府县官员们专门给他举行的接风洗尘宴席上了。
去的时候因为要赶路,薛明收了东西不吃饭,倒还说的过去,回来的时候,如果再不表示下对这些官员的亲近体恤之意,怕是就算这些官员们谁都不敢说什么,心中怨气却肯定是会有的了。
薛明白眼狼的名声怕是跑不了了。
所以,薛明这回程的一路,倒是对那些官吏的迎来送请没有太过拒绝。除了安抚这些官员们外,薛明自然也有他的打算。
这边薛明愿意在各个府县中盘桓,哪怕只有一日,数餐时间,却依然让沿途的各个州府沸腾不已。
为何?
原因很简单,回程的薛明,比去往银夏城时的薛明,分量自然是又有一番不同。
薛明执意前往银夏城犒军,确实是让很多人在心中佩服他的胆气,可是在佩服之余,嘲讽他为了声名连命都不要的人同样也不再少数。
李良度亲自督师南下围攻银夏城,即便有种师道还有二十余万银夏军驻守银夏城,虽然没有人明面上说不看好银夏城,但是基本上所有人都是那么个意思。
银夏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唯一要看的就是究竟是能坚持多长时间而已。
对这一点,就连赵佶起事也是默认的,不然他不会为了保住四川和永兴两大战区,将银夏附近的水师全部抽调一空了。
当然,赵佶之所以敢将银夏城附近的水师都抽调一空,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银夏毕竟距离皇后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有了这点缓冲,即便种师道兵败退出银夏城,大宋朝也有足够的时间在鄂州一线布好防线,毕竟鄜州和光州一线,还有二十余万的银夏军,甚至御前军也有两路大军在那附近。
相对于已经随时都可能被西夏人强渡的四川和永兴战区来说,银夏城即便是丢了,对大宋目前的形势来说,影响显然要比其余两地要小的多。
毕竟刨除银夏城的战略意义不谈,作为大宋朝粮仓的四川和西北重镇,无论哪一个丢了,都不亚于再次再已经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拆了西墙再补东墙的大宋朝心脏上开道放血的口子。
………………………………
第563章
要是眼前都无法渡过,何来谈将来?所以,赵佶放弃银夏城也就实在是没有好奇怪的了。
可是事实却总是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跟这位郡公爷有关的事情。
本来天下人都以为被放弃的银夏城必然会是最先丢掉的,当然,一个月前银夏城不还是在西夏人手中?可是,却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银夏城不仅保住了,而且似乎还跟李良度达成了某种协议,甚至于连四川和永兴军区的两路西夏大军也都因为李良度的命令而暂停了攻势,大有退兵之意。
随着种师道的报捷战报,一些在银夏城的事情却是渐渐传扬了开来。
李良度亲自在两军阵前设宴款待种师道和薛明?银夏城又出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火器?西夏人似乎为了大宋朝某样东西,竟然愿意将河西走廊及其附近的千余里土地也都纳入和谈中?
……
种师道的报捷信报,要比薛明早离开银夏城三天。也许是有心人刻意传播,也许是不小心流传出来的,又或许完全都是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可是不管怎样,却是再次让银夏城之战成为大宋朝最为让人瞩目的事情。
银夏城到底了什么,这其中恰好赶到银夏城犒军的那个年轻郡公爷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却是钓足了天下人的胃口。
在薛明没有到银夏城之前,银夏城一天数道告急的信报传往开封,普通人不知道,沿途的州府官吏们却是清楚,毕竟信道都是要过他们管辖的境内不是?
而就是在那位年轻的高官犒军进入银夏城之后不久,银夏城竟然报捷了!而且还是大捷!要是说这其中跟那位郡公大人没有任何一丁点儿关系,却是没有一个人相信的。
所以,沿途消息灵通的官吏们,心思顿时再次活泛了起来。
不管银夏城了什么,也不管这一次那位年轻的郡公大人在其中做了什么,至少有一点儿是肯定的。那就是仅仅凭着他不顾危险、坚持亲身前往银夏城犒军这件事,就已经是大功一件。
更何况后来赵佶还在银夏城最为危急的时候,为了保住四川和永兴战区,还将银夏城附近的水师都抽调一空,这已经是告诉种师道和薛明,见好就收,朝廷已经放弃了银夏城。
以薛明的身份,为何会陷落在银夏城?还不是为了皇帝?为了大宋朝?赵佶却是关键时候放弃了银夏城,虽然说情有可原,可是心中对薛明有亏欠却是肯定的。
补偿加上功劳,两相一加,一众心思活泛的官员们,心中却是情不自禁的一颤!
难道已经贵为朝中正三品的年轻郡公大人这一次回去就要入阁了吗?
不到而立之年,就入阁!大宋朝从开国到如今,似乎也未曾有过先例吧?这样年轻的高官,就算不能抱上大腿,结上一份善缘,却是必须的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薛明回返开封的行程那是异常的缓慢。
当然,薛明这样盘桓各处州府,他心中却是也有思量在其中的。市舶总司衙门,如今官吏可是还缺不少,后面若是将市舶总司辐射全国,所需要的官吏那可是就要更多了。
所以,他沿途停留明是赴宴,实则却是已经开始打算挖墙角了。大宋朝地方上的官吏,酒囊饭袋是有,可是却也有报国无门的有才之士的。
这边,听到赵壹的话,薛明眉头微皱。
看样子,张康国这个左丞相突然离世的消息,如今还没有传扬开来,不然鄜州州府洪文浩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依然大摆宴席的,毕竟在国之重臣丧考之际饮酒作乐,要是事情传出去被台谏参上一笔,他这个知府怕是也就到头了。
如果他不知道张康国离世的事情,他自然可以去赴宴,如今既然已经知道,再去,那就不太合适了。不说张康国跟他的关系,仅仅是在的面上,他也不能这样做不是?
“你去将洪大人请来此处。”
薛明想了想道,“嗯,还有去将江万申也一并叫来。”
薛明离开银夏城的时候,却是说到做到,将江万申一家老小都带上了。张康国离世,开来他的计划也必须要改变了。
不管他想不想趟汴京城的浑水,此刻却是必须要尽快赶回汴京城了。
“什么?余公离世了?”
“我舅舅死了?这么可能!你一定是骗我,一定是骗我……我舅舅这么会死?……”
书房中,听到薛明的话,洪文浩和江万申两人不由自主的同时惊呼出声。
不过从话语中,就可以看出,洪文浩和江万申两人惊讶和关心的东西显然不同。
似乎感觉到薛明带着些许冷意的眼神,再看看身边洪文浩一脸诧异的模样,江万申心中一惊,剩下的胡言乱语也是嘎然而止。”
他知道,自己刚刚的话语实在是有些乱了方寸和本分。
江万申之所以敢跟着薛明去往开封,除了薛明的要求他无法抗拒之外,银夏城他已经呆不下去了,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而他所有的依仗都是因为汴京城有张康国在。
只要有李纲在,看在他老母的面子上,李纲就不可能不管他。所以,就算薛明对他有再多的不满,种师道对他有再多的不满,也不会真的将他怎么样。
更不要说,张康国如今已经是贵为左丞相,不再是当初那个张府的那个门客师傅了。
当然也不是说那个时候张康国照拂不了他,而是他觉得汴京城水太深,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惹到了连他张康国也招惹不起的人,还真不如远离汴京城这是非之地到地方上去逍遥自在。
毕竟在地方上,张康国的招牌显然要比京城好使的多。
张康国贵为左丞相,他这个外甥的身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要不是李良度来的太快,他早就带着老母一家老小赶到汴京城了。
如今他还没有到汴京城,却不料最大的依仗、今后达的靠山却是已经没了。这怎么能不让江万申惊恐和失落?没有了张康国这个靠山,薛明还会给他脸?
薛明如今又是什么身份?他一个小小的白身举人竟然敢直接质疑薛明说的话,已经是逾越了,更不要说,除了李纲是他舅舅的身份外,李纲可还是大宋朝的宰执左丞相,江万申刚刚的话,可是实在是没有多少尊重。
………………………………
第564章
薛明见到江万申闭嘴,收回眼神,心中微叹。
江万申想什么,他大概也能猜出来,所以倒也实在是不想跟他一般见识。
“消息是由可靠的渠道传来,张公离世的消息应该是千真万确,想来用不了几天消息就会传遍各地。”
说到这里,薛明走上前拍了拍洪文浩的肩膀道:
“西夏人不消停,如今我大宋又失扛鼎之臣,值此多事之秋,今日的宴席依本官看,就算了吧,洪大人也该早做准备才是。”
“谨遵大人之命。”
洪文浩此刻也是有些心乱了,连忙躬身应道。
洪文浩,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鄜州知府的任上已经做了足足十年之久。十年时间,他鄜州知府的位置一直都是稳如泰山。
他在朝中没有靠山,出身贫寒,完全是靠着政绩一步步爬上从四品的知府位置。到了他这个年纪,本来应该是已经准备随时致仕养老了,看是任谁眼睁睁看着之前还在自己之下的官吏一个个不是也坐上知府甚至成为封疆大吏一路脑,更有直接回到汴京城进入大宋朝的权力中心,想必也是有些不甘的吧。
洪文浩不喜欢逢迎,这是他的优点,同样也是他的缺点。没有靠山,没有经营出自己的靠山,仅仅靠着口碑和政绩,他的仕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然,也不是洪文浩不想结交一下朝中的权贵走走门路。只是他领悟的有些晚了。十年前,他不屑这样做,以为可以靠着自己走出一片天地,十年后,等他在鄜州知府的位置上坐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悟透了的时候,他的年纪却是已经成为他的障碍。
一个过不了几年就将告老致仕的老顽固,同还年轻有着大把成长空间的年轻人,哪个值得投资?结果不言而喻。毕竟,大宋朝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是蛋糕也就那么大一点儿,那么多的人去分,给了洪文浩,别人就没有了。为什么不给更值得投资的年轻人呢?
原本洪文浩也确实是熄了心思,不过薛明的到来,以及张康国异军突起坐上大宋朝的左丞相之位,却是让洪文浩再次看到了一点儿希望。
薛明是年轻人,位高权也不轻,而且还跟张康国、张商英等人交情颇深。最为关键的是,薛明太年轻了,窜起的太快了,手下肯定没有多少可用之人。毕竟,年轻人阅历不够办事不牢老家伙们,地位又不低,自视甚高之下,以如今薛明这不上不下的身份,却是很难让他们投效。
偏偏,洪文浩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薛明过鄜州的时候,洪文浩几乎是倾家荡产给薛明备了份厚礼,结果薛明统共没有在鄜州呆上两天,收了东西就匆忙上船赶往银夏。
洪文浩心中大骂却也无可奈何,只以为这一次彻底的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在他看来,薛明去银夏城自身都难保,又这么能记得给他谋上一份前程?
事情总是那般奇妙,薛明不仅活着从银夏城回来了,而且还是大胜而归。当洪文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早就戒酒的他,却是罕见的一个人独酌了半夜,大醉!
薛明到了银夏城,这两天时间,洪文浩和薛明接触的可以说是很多,也终于开始对这个年轻的高官有些了解,而薛明言语中透露出的意思,也让他对将来的期盼不由再次多了几分。
本以为是一片坦途的事情,却不料,张康国不过刚刚坐上左丞相不到两月,甚至连左丞相府都没有入住过,就撒手西去,时也命也?
这郡公大人是年轻,可是在朝中毕竟还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啊。
薛明看着患得患失的洪文浩,心中自然也跟明镜儿似得。
这两天,洪文浩在试探他,他又何尝不是在考察洪文浩?综合各项,洪文浩无论是施政手腕还是办事能力,亦或是节操人品等等,都是很让他满意。
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人,正是他一直想找而找不到的人嘛。偏偏,这位老人家却是心还未死,还有上进的,而且还找上门了,薛明又这么可能让他寒心?
“呵呵,洪大人,有些事情,静观其变即可,倒也不用太过患得患失。”
说道这里,薛明见洪文浩还是满头雾水的模样,不得不再次道:
“本官可还等着洪大人到开封,好做东补上今天的宴席呢,你说是也不是洪大人?”
“啊……“洪文浩听到薛明的话,先是一愣,随即却是终于回过味来,看着眼神莫名的薛明顿时心中大定,激动万分的连声道:
”是是是!大人说的对,说的对!小老儿让大人见笑了,见笑了!”。
汴京城。
燥热的夏天刚刚过去,汴京城就立马进入了躁动的九月。
瑟苑,张府,张商英书房。
张商英有些烦躁的将手中的各地军情信报丢到案牍上,起身烦躁的书房中踱来踱去。这些天,张商英过的很不好。
左膀右臂张康国的突然离世,给了原本还准备趁着张康国和他两人把持左右丞相之位重新恢复张氏一族往日的威严的他,最为沉重的一击。
如果仅仅是张康国离世这一件事,以张商英今时今日的地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