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军新出的犀利火器让大军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败,将本就因为长久的僵持而低落的士气一下打入谷底,可是面对大败的诸军李良度不仅不严惩,甚至还大肆犒军,实在是高明之至啊。

    试想一下,原本都还担心着会被严惩,结果不仅没有问罪,甚至还得到了奖赏,下次攻城试问谁还敢不用命?

    高,实在是高啊!

    安静的大帐中只剩下李良度一人,皱眉沉思半响,李良度起身走到帐内挂着的那副不是很大的羊皮地图前,细细看着。

    “可曾查明那银夏城内宋军用的是什么火器?为何此前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李良度负手盯着大帐中那副羊皮地图,头也不回的问道。

    “回亲王大人,城内细作不曾得到任何消息,不过……”

    一个干瘦的身影幽灵般的出现在大帐内,伏地恭声道。

    “不过什么?”

    “城内细作禀报,宋人犒军大使薛明到了银夏城之后就进了军器监内,直到种师道前去才从那军器监出来,再此之前军器监内不停响起爆鸣之声。”

    李良度没有说话,那匍匐在地上的身影继续道:

    “薛明命随行护卫的宋军禁军将军器监内外重重布防,防守异常森严,所以细作根本无法进入军器监内探查究竟!”

    “薛明?”

    李良度转身,眉头微挑似乎有些意外,随即脸上竟然出现几丝笑容,就仿佛看到极为喜欢的猎物般。

    “你去吧,本王希望能尽早看到那火器。”

    “谨遵亲王千岁令!”

    宣化府,本是大宋河北西路府,在几次宋辽夏之间的战争之后,就被西夏所占据。西夏人将大宋的宣化府占据之后,依旧延续宋的路府制,宣化府依然是秦风路的府治所在。

    因为宣化府是西夏最先占领的区域,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之久,所以总体来说,虽然也有零星的反贼作乱,不过相对于义旗遍地的边界各地,还是要安宁的太多了。

    不过这些日子,秦风路的安抚使6纡却是很有些焦头烂额。

    原因无他,七天前宣化府下辖的井陉县突然窜出一伙乱民,打着复兴西夏的旗号四处作乱,短短两三日时间6续攻破威县、沃县、邢县等数个县城,杀官放粮改易旗帜不说,麾下乱民的人数更是如那滚雪球般,不过四五日的时间,就已经由开始时的不过区区数千之众,变成拥兵数万之众的一股庞大势力。

    贼刘庆本就是行走在山东、河北等地的绿林大盗,此刻打着驱辽复夏的旗号振臂一呼,整个秦风西路三府、九县之地尽然有为数众多的绿林大盗、西夏臣民顿时蜂拥而起,短短不过五六日的时间,整个秦风西路顿时硝烟四起,不过几天功夫,除了宣化、彰德、中山三府外,秦风西路下辖的九县之地,已经尽皆为反贼所占。

    6纡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他以为很好解决的事情,在短短几天时间就竟然已经变成这样一种难以收拾的境地,他似乎已经可以看到,等到坐镇汉地的亲王李良度收到他的消息时,他将面临的下场。

    不过6纡也很庆幸,庆幸李良度亲自督师去了银夏城,不然现在估计他这个安抚使已经是死尸一具了吧。

    可是事情到如今这种地步,同样也是没法遮掩的。所以如今6纡唯一的选择就是赶紧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可恶的反贼给杀光灭尽,不然就算是天王老子估计也没法救他了。

    所以,6纡所有的希望都在今天他宴请的那位客人身上。

    河北西路安抚使府衙,一个顶着典型辽人的那种奇怪型、敞着衣衫露出黑黝黝胸毛的彪形壮汉端坐上,在他下手身侧陪着一脸谄媚笑容的不是河北西路安抚使6纡又是谁?
………………………………

第526章

    6纡身旁坐着的那个面白无须的中年人,则是宣化府知府许之衡。其余安抚使府和宣化府能够上得了台面的一众官吏都陪坐在大殿中。

    显然,那袒胸露乳的辽国壮汉才是今天真正的主角儿。这一点儿,辽国倒是同大宋朝是截然相反的。在大辽国内,武将的地位无论任何时候都是要过文臣的,尤其是血统纯正的辽人,哪怕是个小小的千夫长,也不是6纡这个安抚使可以随便得罪的。

    而在大宋朝中,即便种师道如今已经统兵数十万的封疆大吏,可是即便是在他地盘上,他还是要对薛明这个金紫光禄大夫要礼让三分甚至严格来说还要对薛明行礼的。

    两国对文臣武将关系定位的不同,同样也昭显了两国在攻守之势中的定位。

    “萧日将军,来喝酒喝酒!”

    6纡不是第一次同这位驻守在河北西路的西夏将军打交道,所以也很清楚这位骄狂自大的西夏人的爱好,身体微躬讨好着上前对着萧日请道。

    “嗯!不要挡住本将看舞!”

    萧日铜铃般的巨眼只是盯着堂下翩翩起舞的那些舞女,随手将贴近身前的6纡推搡到一边,眼中毫不掩饰的流露出对那些身姿曼妙的舞女的却是看都没看6纡这个安抚使一眼,随手接过酒杯,仰一饮而尽,那一双眼睛自始自终都没有从那些舞女身上离开。

    萧日的一推,也许没有用多大的力气,却是让措手不及的6纡险些一头载在地上,手中的酒水更是洒满一身。

    好不容易站稳身体的6纡申请尴尬无比,讪讪然回到坐席中坐下,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萧日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左林牙、金吾卫上将军,除了上将军的身份外,他还是统兵无数在大辽国中势力极其强大的四王子,北院枢密使、西南面招讨使赵王耶律习泥烈帐下的旁系族弟,仅仅这个身份就足够他6纡跪舔了,更不要说如今他还想着萧日能够在出兵平叛的时候多使点力,赶紧把叛乱搞定呢。

    面子和性命相比,又能值几个钱?

    一曲终了,十余个舞女躬身正准备退下,早就瞅准目标的萧日却是大步上前根本没有任何顾忌的一手抓住一个五女,搂入怀中两只大手在舞女身上摸索个不停。

    两个舞女想叫却是不敢,想推同样也不敢,只得一脸哀求的强颜欢笑着小幅度挣扎着,可是却不曾想这更是激起了萧日心中的,大笑着竟然不管不顾的直接将手伸进两个舞女衣衫中誓要探索到底。

    萧日如此奔放的行径,让殿中的一众官员无不掩面。

    都说辽人粗鄙,如今看来果然如此啊。当然,这些官员心中到底是作何之想,估计也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不过看那有几个官员从袖子下偷看的模样就知道,他们这掩面之举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眼见好好的一场宴席说不定就会变成萧日一个人在众人面前表演一龙戏双凤的无遮大会,6纡知道自己这个安抚使必须要阻止了,不然传出来还真的是没有半点脸面了。

    “萧日将军……”

    “嗯?你想挡本将的好事?”

    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气的6纡刚刚说了四个字,就被一脸凶横的萧日给吓的连退三步,面色涨红之下一时间却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因为就在萧日喝斥6纡的同时,数个跟随在萧日身后的数十个辽国亲兵已经闯入堂中,弯刀半出,恶狠狠的盯着堂中一众官吏,大有一言不合立马拔刀砍人之势。

    满堂的官吏见状无不吓得脸颊煞白,藏头缩尾紧紧贴着桌椅,生怕会被遭致池鱼之灾。

    “哈哈哈!那些美人赏给你们了!他们这些西夏狗、宋狗只要敢动上一下,杀无赦!”

    萧日讥诮的看了一眼满堂吓的瑟瑟抖的官吏,指着缩到殿中一角的剩余个舞女狂笑道。

    他的十余个亲兵听到主将话,顿时一个个双眼放光的对着那群舞女扑去。

    偌大的大堂中,瞬间女子的哭喊声、男人的狂笑声、衣衫破碎的声音混为一团。

    数十名秦风西路的西夏、宋人官员缩在殿中一脚瑟瑟抖,却是连动都不敢动上一下!

    他们,终究只是辽人眼中的狗而已!

    安抚使大堂外,被萧日赶出来的6纡和许之衡两人听着大堂内女人不断响起的惊叫和辽人兴奋的狂笑声,只能尴尬的领着一众官吏一退再退。

    反贼还没有来,豺狼到先进房了。

    “都说辽人凶蛮,此子这岂止是凶蛮,简直是于禽兽无异也!大人,这可是安抚使衙门啊。难道我等这么多读圣人教化之学的文人,就这样看着这样的禽兽为非作歹不成?”

    站在6纡身后的一个约摸三十多岁的儒生,听着大堂内不堪入耳的淫笑和奇异声响,一脸不忿的看着不断擦着冷汗的6纡道。

    说话的人6纡认识,西夏国仿大宋科举的进士,刘伟,如今秦风西路安抚是衙门监事,也算是他的副手之一了。

    科举制度一直被中原地区使用,历经各朝代的展完善,但当其被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辽国所采纳后,它的展历程仍然值得我们注意,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历经13oo多年,对汉民族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及影响。随着汉文化的同化作用日益强大,各民族间在各方面彼此交流,不断融合,一些政策及措施也被其他民族采纳、应用。

    辽国实行科举的程序有两步,先是辽太宗时,他得到以汉人为主的燕云十六州地区之后,为了拉拢汉人,从中选拔官员,于会同年间,在此地实行科举制度。其次是辽圣宗时,他通过改革基本消除了辽世宗、穆宗和景宗时期契丹贵族篡位叛乱不绝的局面,稳定了政局同时在境内进行封建化改革,十分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为选拔本国有才能的官吏,维护本国的统治,在国内普遍实行了科举制度。
………………………………

第527章

    科举制度虽然是中原地区的一种制度,但辽国是一个开放、创新的国家,当他们普遍实施科举之后,科举逐渐展,辽统治者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关于实施科举的时间。辽史圣宗纪记载,统和六年,“是岁,诏开贡举”。意思是辽代在988年才行贡举。但是参看其他资料时,指出辽代开始有科举时并不是统和六年,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在燕云十六州实行科举。由于辽国奉行的是“以国治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治国政策,而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地区主要以汉人为主,所以辽国为笼络汉人,在会同年间,在燕云地区设科举。据宋人田况儒林公议记载:“契丹有幽、蓟、雁门以北,亦开举选,以收士人。”辽史室昉传中也提到:“室昉于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所以,这些史料都证明辽在会同年间便在燕云十六州地区开始实行贡举。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这一制度在辽代实行的开端。统和六年应该是辽代各地区开始普遍实行科举。因此,辽代开始实行科举的时间是在会同年间。

    关于考试程序及考试科目。辽史王棠传记载:辽科举设乡、府、省三试,有时还有廷试或殿试。“乡中曰乡荐,府中曰府解,省中曰及第。”“殿试临期取旨。”辽史兴宗纪二载:“重熙五年1o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御试进士自此始。”给科举进士以很高的政治地位。“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说明两科分立,有各自的魁,即状元,这是辽代对科举考试的创新。契丹国志云:“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辽史圣宗纪记载:统和十二年,“诏郡邑明经、茂才异等,”正式设置制科。辽代逐渐完善科举制度。

    关于考试的对象。在没有实行大规模的科举制度之时,即统和六年以前,主要是面向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统和六年之后,辽朝的科举制度广泛扩展到全国各地,包括“一依汉法”治理的渤海人。如契丹国志卷十,天庆八年条载:“有杨朴者,辽东铁州人也,本渤海大族,登进士第,累官校书郎。”这说明,渤海人与汉人同样可以参加科举。

    起初,辽代为了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习俗,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不准契丹人应试贡举,辽史耶律蒲鲁传载,横帐季父房的耶律蒲鲁“幼聪悟好学,七岁,能诵契丹大字,并习汉文。未十年,博通经籍。重熙中,举进士。”但是,在耶律蒲鲁举进士第之后,“但契丹无试进士之例,其父庶箴责鞭二百。”但是后来由于封建化的深入,社会展的需要,对参加科举的限制已放宽,整个社会,对儒家文化的学习在各个阶层广泛扩展。我们所熟悉的耶律大石即是进士出身。后来由于参加考试人数的过度增加,辽兴宗于重熙十九年1o5o年下诏限制医卜、屠贩、奴隶及悖父母或犯事逃亡者不得举进士。这也表明对儒学士人科举专利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关于举贡年限及录取人数。会同至统和初年,似无定期。统和六年“诏开贡举”以后,至太平年末,大抵每年一次,重熙之后,直至辽亡,大抵三年一次。其间出现差异,相隔年数较多,原因可能是当时因故停开科举,或是史料不足。在录取人数上,最初放进士,每次仅几人,直至统和末,不过二十余人其后逐渐增多,兴宗时达五六十人,至道宗时增至一百数十人。增多的原因在于辽宋停战,缔结澶渊之盟以后,南北友好相处,政治较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展,文化教育也相应提高,本国封建化进一步加深,重视科举,应举者也想参加科举走进仕途,所以人数及录取数都随之增多。辽代社会晚期,由于统治者昏庸,政治黑暗腐朽,买卖官爵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响了录取人数。

    辽以武立国,崇尚尚武精神,不看重“礼文之事”。辽前期,仅在燕云十六州地区实行科举制,此时的科举制度并不被统治阶级所看重,所以其对当时的辽国社会没有起到什么重要影响。辽后期,随着崇尚中原文明的风气日盛,科举对辽国社会,包括契丹族人在内,起到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契丹统治阶级也愈来愈重视这一制度,并积极利用这一制度作为加强巩固其政权的工具。而这一制度的影响在其他方面亦有体现。

    它使辽朝的统治构架生了改变,辽廷通过任命新取进士为地方官,逐渐将藩镇的用人权收归中央。实现了辽前期对汉地及辽后期对全国的深入统治。

    其次,它使更多人学习儒学,走上仕途,提高了契丹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也是契丹社会文明的开放进步,既满足了辽廷对培养后备官吏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上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辽亡以后,通过科举选拔的大量人才转而为嗣后的金代所用,其影响甚至还可以延续到元代。

    另外,它大大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展和各民族的融合,缩小了北方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差距。辽代实行科举后所产生的辽代文明,硕果累累,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伟大古文明的一部分。辽代产生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建筑特点,在艺术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都是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科举制度的全面实施,使得大家崇尚儒学,而儒学所倡导的忠孝等道德伦理观念为辽代社会所普遍接受,等级制度得到加强,社会得到了安定,皇权较前也大为稳固。

    虽然辽朝实施科举制度积极意义有很多,但是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

第528章

    先,辽朝以武立国,后期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大家崇儒尚文,使原先尚武的契丹贵族趋于文弱,辽末时,辽军过于文弱,其战斗力大不如辽前期,难以抵制外来进攻。

    其次,辽后期契丹族人所参加的科举考试,是与汉人同样的科目,并未另立契丹字科,使得契丹文字没有广泛的流传下来。

    除了辽国之外,西夏建国之初尚未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途径。史载:“夏州自五代后不列职方。其官属非世族相传即幕府遣擢,尚无科目取士之法。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以野利仁荣主持。”

    “蕃学”的学员是从“蕃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教之,俟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所书端正,量授官职”,实际上“蕃学”已具有科举取士的性质。

    夏崇宗时期,李乾顺“命选人以资格进”,规定“凡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工文学者尤以不次擢”,这又是具有恩荫察举性质的荐官办法。西夏宗室李仁忠、李仁礼,因“先世之功”,又“通蕃汉文字,有才思,善歌咏”,都被进官封王。大约在崇宗时期,西夏已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仁宗时期的名相斡道冲,经科举进入仕途,任国相十余年。史载其八岁中童子举,约当崇宗正德至大德年间。

    史书记载西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始见于仁宗时期。人庆四年“秋八月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可见西夏设童子科,科举取士在此之前已实行了。西夏科举取士的科目主要是儒家经典,早在西夏建国初期的“蕃学”中,就由野利仁荣主持翻译汉文儒家经典孟子、孝经、尔雅及四言杂字等。

    毅宗李谅祚曾上表向宋朝求请“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典籍,供西夏人学习。仁宗李仁孝又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并于人庆三年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庙祭祀。西夏至仁宗以后,科举取士几乎成为升官进爵的主要途径。根据史书上留下的零星记载,如仁宗时的名臣斡道冲、高逸,神宗时的名臣权鼎雄,献宗时名臣高智耀等,都以进士升入官途。

    夏神宗遵顼为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桓宗天庆十年三月,“廷试进士唱名第一”,后被嗣齐王爵,不久,又擢大都督府主。西夏于天盛十三年正月,仿唐宋制度设翰林学士院,所选之人亦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为皇帝草制诏、备顾问的文学优长之士。神宗时的权鼎雄即“以文学名授翰林学士”。

    已见于史书记载的西夏翰林学士有仁宗时的王佥、焦景颜、杨彦敏、刘昭、王师信、梁宇、王禹玉、余良等桓宗时的李国安、张公辅襄宗时的梁德懿神宗时的权鼎雄等。此外,襄宗时观文殿大学士罗世昌,献宗时徽猷阁学士李弁等,他们也都是通过科举进身授职。

    西夏的科举取士延续到国亡,史载夏献宗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赐高智耀等进士及弟”。但高智耀见蒙古军已兵临城下,国将亡,不受官职,后隐居贺兰山中。献宗“策士”的前一年,宗室李桢随父避乱到金国时,还“应经童试中选”,可见科举制度在西夏已深入人心。

    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二年五月,始建学校,名为“蕃学”,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从蕃汉官僚子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同时在国内各州也设立“蕃学”,置教授训导。李元昊建“蕃学”,其本意是“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故主要学习新创制的西夏文字,用西夏文字翻译汉文典籍,如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但儒家经典的内容与精神,则通过“蕃学”直接灌输,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儒学学校的正式建立是在夏崇宗时期,由于西夏封建国家的迅展,急需大量的儒学人才。为此崇宗准备向宋朝学习,建立学校。他通过御史中丞薛元礼之口,奏请西夏建立汉学的重要:“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

    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夏贞观元年,崇宗“命于蕃学外特建国学,置教授,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以廪食之”。到仁宗时期,西夏学校制度迅展。

    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夏设立的学校主要有以下三种:小学,即州县所设学校。人庆元年六月建,全国有弟子学员3ooo人。宫学,又称小学、内学,设于宫禁中。人庆元年六月初建,五年三月复建,置教授,招收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者入学,仁宗与皇后亲为训导。太学,人庆二年七月建,尊孔读经,由仁宗亲临释奠,并对学员给予赏赐,故地位较高。

    仁宗于人庆三年三月,“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将孔子抬到了极高的地位。西夏学校制度及学校规模,汉文史籍无考。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中有一新修太学歌,全文共27行。诗歌内容提供了有关西夏仁宗时期新建太学的一些材料。

    据考证,这是一对仁宗乾祐二十三年重建太学的赞美诗。诗中开说明西夏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

第529章

    所谓“天遣文星”,使“番君子。得遇圣句圣语文”,以便治国安邦。其后描述太学建筑的形制和功用,如“沿金内设窗”、“顺木处开门”、“冬暖百树阁”、“夏凉七级楼”等,可能是继承和模仿中原汉唐传统的“太庙”而建。诗歌中有“夙兴拱手念真善,住近纯佛圣处”之句,似乎太学中还有诵读佛教经典的课程。西夏笃信佛教,仁宗时期是西夏佛教的极盛时期,在西夏儒学中增设佛学课程,或许是西夏学校的特色之一。

    而刘伟正是上一次由亲王李良度亲自主持的西夏国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两百多名进士之一。在中的进士之后,两百多名西夏国进士,除了少数背景深厚的人外,其余绝大多数进士都被西夏国主遣派到各个地方为官,虽然没有直接主政一方的人,可是这些进士们因为挂着李良度学生的身份,所以各地官员却也很少拿捏他们。

    毕竟,整个西夏国谁不知道,此次的统军大将,亲王李良度在西夏国主面前的地位,就连各位王子也是没法相提并论的。李良度可是国主最为信任的臣子。

    这些新科的进士们,虽说也许连跟李良度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可是他们毕竟都是李良度挑选出来的进士,也都跟李良度挂着学生的名份,所以,对这些自视甚高的进士们,不得罪不重用,基本上是大多数附从西夏国的官员们的共识。

    就算是西夏和辽国也不得不承认,无论科举还是别的也好,中原大宋才是正统,即便如今大宋朝已经丢了不少原本属于中原之地,可是却依然才是文明的正统传承。

    西夏和辽国一应制度都是学自大宋,对科举这个东西更是已经学了几十上百年,但毕竟不是正统。因此大宋科举出身的6纡此刻面对一直认为粗鄙不堪的西夏人举办的科举,自然是有些瞧不上的。即便他们这些人已经是判国之人了。

    6纡听到刘伟的话,老脸上顿时不由自主的冒出一股青气,心中大骂。

    你如果真是有胆子,刚刚人家在堂中寻欢作乐的时候你怎么不站出来这样说人家刚刚拿着刀赶你出来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别人跟禽兽一样?

    你装大头蒜也就罢了,为什么偏偏要点出来他们此刻正在寻欢作乐的地方是我的安抚使衙门?别人都瞎了么?看不到这是安抚使衙门,还一定要你在这提醒下下?

    “刘大人,不如现在就站在这大堂门口将刚刚的那话对着箫日将军再说一遍、我们这些人都老了,一家老小都在,实在是惹不起箫日将军,不过刘大人就不一样了,刘大人可是李丞相的高徒,有李丞相在,想来箫日大人必然会给贺大人一些颜面的,诸位同僚说是也不是?”

    6纡还没有说话,站在6纡身边的宣化知府许之衡倒是先忍不住跳了出来,看着刘伟阴阳怪气的道。

    对刘伟这个没有半点真凭实学、只会写写文章眼高手低、却一直想着坐上他这个知府位置的狗屁书生,许之衡可是没有半点好感。

    大宋朝的科举你考不上也就罢了,辽国的科举你也考不中,现在没人去考西夏国的科举,你屁颠颠的去了中了个进士,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不是?

    当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了。

    被赶出来的一众官员也都是一脸鄙夷的看着刘伟。毕竟箫日这样做,没脸没皮的不仅是6纡一个人,在场所有人都是颜面无光。偏偏这个时候刘伟跳出来还说圣人教化之学,那不典型的是说他们这些人读书都读到狗身上去了么?

    刘伟脸上一阵白一阵青,盯着许之衡恨不得生吃了他。

    他自然不傻,那箫日显然是个无法无天的主儿,当着堂堂一路安抚使的面淫辱其府中舞女,将数十官员从宴席中赶到门外听他那秽语,又岂是他一个小小的监事能够阻止的了的?

    更何况如果他真的有胆子说这样的话,在刚刚箫日刚刚动手的时候他就说了,现在人家正在兴头上,这个时候再做那出头鸟不是茅房里打灯笼,找死么!

    之所以他这个时候出头,无外乎是想彰显下他的高尚而已,可是这次的出头显然是不仅没有凸显他有多么高尚,反而因为许之衡的这番挤兑,变得里外不是人,将在场的一干官吏给得罪了个精光。

    若是等到箫日出来,有人将他刚刚说的那些话传到箫日耳中……想像,那结果,刘伟两腿已经有些软了。

    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用得着这样撕破脸皮挤兑我么?刘伟自然不会将过错记在自己身上,于是只能将所有的恨意都聚集到许之衡身上了。

    如果眼神可以杀人的话,此刻许之衡估计早就被刘伟碎尸万段了。

    “哼!”

    许之衡却是对刘伟那要吃人的眼神视若无睹,冷哼一身,侧过身竟是看也不看他。

    “好了好了,许大人,刘大人,此际正是多事之秋,我们还是少些窝里斗吧。若是再让那些反贼继续坐大下去,怕是不用等到亲王大人回来,我们就先成了那些反贼刀下鬼了。

    那箫日既然想要女人,给他就是了,本官自己都没有说什么,你们两位又何苦再这里计较。如今只希望他箫日将军能够快活玩了,早点出兵剿灭反贼才是正理啊。”

    6纡看着吃瘪的刘伟,也是想笑,不过这个时候他自然不会再撩拨刘伟,谁知道这没脑袋的货到底有没有跟李良度搭上话呢?

    其实6纡也是有苦自知,如果不是亲王大人铁了心要亲自督师南下,将中原各地的兵力包括宣化府的驻防兵力都抽调了很大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