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野利越严希望夏州城的宋军停下来用点诡计的主要原因,如果宋军真的要一门心思逃跑,就算是有那几万宋人拖累,他这三万西夏军想要跟在屁股后面赶上他们还真的不太容易,要是耗费的时间太长,他担心要是夏州城内的大军派出大军接应,碰头了,那估计宋军就要过来反咬他一口了,他可就变成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这绝对不是他想看到的。
很快的,本就是长途来袭的西夏军就开始显露出了疲态来,原本还是一窝蜂的往前跑的西夏军慢慢的也开始有了出现掉队落后的现象,渐渐的在、官道上被慢慢的拉成了长长的一条线。
野利越严等一干将领因为骑马,自然是跑在第一梯队,在他身边跟着的除了一些将领外,还有野利越严的五千亲兵,这是野利越严手下最为精锐的兵卒,他们平常的待遇要比普通兵卒要好的多,纪律还有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要比普通的西夏兵要高的多。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大约一两千耐力比较好的西夏兵,第一梯队的总兵力不过七八千人左右。
然后是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应该算是人数最多的了,有大概两万人左右最后的第三梯队应该就属于老弱病残了,只有两三千人左右。
由此可见,野利越严的这支三万大军确实算的上是精锐了。换做一支同等人数的普通宋军,怕是第三梯队有两万多人才正常吧。
通红的火把燃起,将整个官道都渲染城一条正在移动的长长火龙。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从天上往下看,就会现,在这条火龙再前方一点儿,最多不过五十里地左右,一团汇聚在一起却要凌乱的多的火团也在移动,虽然度不满,可是同那条移动的火龙相比,却是要慢的太多了。最多不过一两个时辰,火龙必然会追上那团好似龙珠的火团。
前方官道突然变得越来越窄,官道两边山岭崎岖密林丛生。
“将军,是不是要小心宋人在此地设下埋伏。”
一个亲近的将领驱马赶上苊善,低声道。
“传令大军放慢度,前锋一千人先过,随后大军分批而行,传令给后面的那些废物,让他们加快度赶来汇合。”
野利越严并不傻,沉声下令道。
很快野利越严的一千亲兵就过了狭窄地带,没有任何异常,很快又是第二批亲兵过去,依然没有异常。野利越严心中在放松之余,却是又有些小失望。宋人既然没有在这样利于偷袭的地方设下伏兵,那么显然是都逃了。
“梆!”
就在野利越严准备下令命大军加通过这不太长的狭窄官道继续追赶宋军的时候,官道右侧的密林中陡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梆响,让野利越严猛然一滞。
“敌袭!”
随着野利越严这声声嘶力竭的嘶吼,无数的厉啸之音陡然从官道两侧的密林中迸射而出。紧接着,战鼓齐鸣,滔天的喊杀之声响彻整个官道,就着火把的光芒,野利越严能够清楚的看到,无数模糊的黑影挥舞着寒芒四射的刀兵从两侧密林中狂扑而下。
“列阵,守住!稳住!”
在野利越严身边的一众西夏将领心惊胆颤之下,并没有慌神,催动着胯下战马一变躲避着密集如雨的利箭,一边大声的呼喊着安抚因为突然遇袭而有些骚动的西夏兵卒。
箭雨落下,无数的惨嚎声陡然响起,血花四溅,给这个漆黑的夜晚凭添了几分血色。
率先通过这块不过数十丈长短狭窄官道的一千野利越严亲兵遭受到了最多的照顾,无数的利箭从密林中扑下,绝大多数都是冲着那一千孤悬在另一侧的西夏兵卒而去。
喊杀忽至,密林中扑出来三彪宋军,第一路扑向了孤悬在外的一千野利越严亲兵,第二路却是直接从官道两侧扑向野利越严等人站立之处,阻断了野利越严救援那一千亲兵并合兵一处的可能第三路则是阻断了野利越严的退路。
夏州军指挥使王远一马当先,挥舞着手中长枪迅疾无比的挑翻几个迎上来的西夏兵,领着两千多亲兵直扑野利越严中军而来。
对夏州军指挥使王远以及折返匆忙设伏的夏州军兵卒来说,其实这并不能算是一场伏击,至少是不能算一场准备充分的伏击,最多只能算是一场以命相搏的阻击而已。
如果不是野利越严等人因为骄傲自大再加上有恃无恐脱离了大队,野利越严等人面临的最多也只是一场来自少数用来断后的夏州军的骚扰而已。不过即便如此,这一场对夏州军来说是伏击的厮杀,依然一开始就进入了焦灼状态。
野利越严那脱离大队探路的一千亲兵王远派了侄子王劲亲率三千夏州军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将这一千野利越严的亲兵一口吃掉,至于王远自己则是亲领两千亲兵外加五千夏州军拖住野利越严这剩余的五千西夏兵第三路截断野利越严后路的大军人数最多,是由夏州军都指挥使赵猛亲自统帅的近万夏州军,赵猛的任务也最重,他不仅要拦住野利越严的退路并协助王远进攻野利越严,同时也要顶住后方近两万西夏兵的疯狂反扑。
可以料想的是,一旦后方那落后不过数里之遥的西夏兵收到野利越严被困的消息,定然会拼死来救。用一万夏州军来挡住为了救主将而疯狂的西夏兵,各中艰险不问自知。
………………………………
第486章
给王远、王劲、赵猛的时间都很少。数里的距离只要西夏兵狂奔,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想要解决掉拥兵七千有余的野利越严,如果王远用两万多大军全力来攻,也要至少一个时辰才有可能完成,如今么,王远也不求能够一战就斩下野利越严的人头,只想着尽量杀伤野利越严这身边的数千大军,让他无力再继续追赶夏州军就好。
说到底,其实此战最重要的部分就在王劲那三千夏州军,只要他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将那一千野利越严亲兵给吃掉,回身帮助王远,夏州军两面夹攻之下,运气要是够好的话,倒还是有几分可能将野利越严给留下。
这种运气,尤其还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就连王远自己都不太相信。他只是有些懊恼为什么夏州军中没有多备一些弓手,多一些弩箭也好啊,那样的话,至少不用像现在这般,一轮箭雨之后就必须贴近厮杀了。
野利越严虽然恼怒于印象里一向软弱可欺的宋人如今竟然敢真的在半路上伏击他,甚至还敢陷阵冲锋了,不过他倒也不是个完全的蠢货,一面的命令手下的将领带兵稳住阵脚,一面的亲自带兵朝着王远所在的方向就扑了过去。
王远的服饰和凶悍告诉他,这个人就算不是宋军的主将,至少也应该是在这股伏击的宋军中地位极高的将领。王远想要拿下他,野利越严同样也想要取下王远的人头来洗刷他的耻辱。
这一战他要是胜了还好说,若是败了,那么估计他这万户也不用做了。大战未启,他轻兵冒进,折了士气,李良度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
野利越严和王远这两个两军主将如此凶悍,自然给麾下的兵卒凭添了许多的勇气。宋军冲杀之势更显凶猛,而西夏兵呢也在短暂的惊慌之后终于稳住了阵脚,并开始了防守反击。
战况一时陷入焦灼。
接连砍杀数个冲上来的宋兵,野利越严杀的性起,翻身跳下碍事的战马领着一干亲兵扑入宋军阵中大肆砍杀,一时间竟然将宋军杀的连连退却攻势不由自主的为之一缓。在这官道上,到处都是人的情况下,他骑着战马那是最明显不过的靶子了,野利越严自然清楚。
王远清楚,如果不是夏州军中的许多兵卒都是夏州本地人,知道前面离开的百姓中有他们的父母兄弟的话,怕是野利越严西夏兵的这一次反冲锋,就将夏州军给打的溃散了。王远嘴角浮现一抹苦笑,如果跟着他的是种帅麾下的种家军怕是今日还真能将野利越严给留下了,如今么……顺手劈死一名冲上来的西夏兵,任凭那滚烫的鲜血浇满头脸,王远百忙中回头看了下不远处的战场。
一千野利越严的西夏兵虽说已经少了大半,可是却还在凶猛的扑杀着。夏州军往往要付出一两条人命才能杀死一名西夏军,如果不是王劲冲杀在前,如果不是前面十余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亲人,如果不是出其不意的伏击,怕是一千西夏兵还能击败这三千夏州军。
后方的喊杀声越来越激烈,显然落在后方的西夏兵已经听到了前方的战况,正在拼命赶来。再看看处处都是纠缠在一起的人影,想走也已经走不了啊。
王远的眼神猛然停在不远处领着一干亲兵凶悍无比的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的野利越严,眼神渐渐坚定。那边正在劈砍的野利越严似有所感,一双有些泛红的眼睛顺着王远的眼神看来,送给王远一个残忍的笑容。
“传令王劲,半盏茶时间若是无法杀尽那千余西夏兵,提头来见传令赵猛将军,命他派出五千兵卒即刻去骚扰拦截赶来的西夏兵卒,务必拦住后方西夏兵卒半个时辰,否则提头来见。其他人随本将全力擒杀野利越严此獠。传令全军,本将将冲杀在前,舍身成仁在所不惜。”
身边的亲兵在短暂的失神之后,飞快的应命而去。
王远这是要以命搏命了!
一红一黑的两团庞大人潮,挟着无尽的刀光剑影在黑夜中,轰然相撞,迸射出无尽的血花!密林间的官道,很快就变城红色的泥泞。
夏州军舍命相搏,加上后方赵猛军终于全力进攻,顿时让西夏兵的压力大增。万余人的夏州军将野利越严仅剩不到五千人的大军团团包裹在方圆不过数里的狭窄空间中,在王远的带领下起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冲杀。
在两军接阵不足一里之遥的后方,不知何时也已经杀声四起,并在逐渐朝着战场的中心移动着。再看看跟个贵客一般缩到一块的野利越严等人和尸横遍地的战场,王远知道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许盏茶时间,原本前后夹攻的他们就将面临数万如狼似虎的西夏兵的前后夹攻,也许……用不了盏茶时间。
野利越严早就缩回了本阵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悍不畏死的宋军,而且还是杂牌军。他亲眼看到那些被数柄长矛刺中身体的年轻宋兵圆瞪着双眼任凭长矛洞穿身体也要将手中的刀送入长矛主人身上,这样的情景很多。
好在,那些废物们就要到了。这些宋人羔羊们,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尝尝激怒自己的后果。
野利越严自然不会承认他怕了!
突然,无尽的喊杀声从官道前方传来。那冲天而起的喊杀声,甚至让正在疯狂拼杀的夏州军和西夏军都有那么一瞬间的失神。
抬头望间,官道前方无数火把仿佛天上的繁星,正在漫山遍野的朝着两军厮杀之地快的扑来。
野利越严的西夏兵卒都在后方,那么此刻从前面赶来的显然只能是宋人援军了。一瞬间,所有西夏兵包括野利越严的脸色都变了。而夏州军则是瞬间士气大振,攻势更显凌厉。
“突围!”
野利越严终于不再掩饰心中的恐惧,下令了。
………………………………
第487章
原本野利越严还想着在这里拖住夏州军大部,只要后方的西夏兵能够冲破拦截的宋军,他就有把握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这股讨厌的夏州宋军全部留下,可是如今看来,即便后方的西夏兵卒能够突破宋军的拦截,赶到战场,看宋军援军的声势,怕是也不一定会是宋军的对手。
不对啊,要是高进和张余两军应该也是从后方来才是啊?王远看着官道前方赶来的援军,脑中闪过一抹疑惑。难道是种帅料敌先机提前派了种家军来接应?这个念头刚刚冒出,就被王远自然脑补的采纳为可信答案。
援军已至,王远自然不会再有任何顾忌,士气大增的夏州军前仆后继的疯狂扑杀。夏州军的动作倒是让原本还有些怀疑的野利越严终于认定宋军真是有援军来了,原来是有恃无恐,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股宋军能够这样凶狠和顽强了。想至此处,野利越严的突围逃命之心却是更加坚定了。
一方铁了心要逃,一方因为援军的到来铁了心的要将人给留下,战场上瞬间进入更为激烈的生死搏命状态。
后方的厮杀声越来越稀疏,前方赶来的援军依然声势浩大,却只是看见火把和听见喊杀至今没有见到人影。王远心中闪过一抹不妙。
援军半天未至,就连夏州军也开始产生了一些疑惑,而逃命的西夏兵爆出的战斗力更甚先前,在再次丢下三千余具尸体之后,终于艰难的将夏州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条口气,仓惶而逃,王远来不及多想,催动大军趁势掩杀。
终于有了生路,这仅剩不到千余人的残兵败将此刻却也没有了继续厮杀的勇气,只顾得拼命保护着野利越严亡命逃窜,连带着将好不容易冲破赵猛阻拦的后军汇合后也止不住惶恐,跟着一块儿调转方向仓惶逃窜,都说兵败如山倒,想来莫过于是了。
这一场突然生又莫名其妙结束的厮杀,虽说没有留下野利越严,却终究还是以夏州军的惨胜而告终。
来不及打扫战场,王远就带着夏州军和那漫山遍野的“援军”匆忙撤往银夏城,另一方面野利越严的西夏兵,则是足足奔出了五十多里地后方才在仓惶中安寨扎营,军中一片人心惶惶。王远自然不知道,在乱军中,野利越严虽说没有死,却是被流矢所伤。
是役,亲自统军断后的夏州军都指挥使赵猛以及数十位夏州军军将阵亡,伤者近万。
……
当薛明收到李良度亲自督师统帅数十万西夏大军南下银夏的时候,距离夏州之战已经过去两天了。而这个时候跟随他犒军的大队人马距离安延安府已经不足百里。
三天时间,带着大批赵佶赐下的犒军所用的物事,走了近五百余里,薛明已经将行军度提到了极限。沿途所有迎接的州府长官,基本上都是寒暄一番之后就穿城而过,少有进城的,连带着一路路过的州府长官们无不议论纷纷。
为了讨好这位皇帝身边的年轻宠臣权臣、朝中新贵,路上的州府长官们可是挖空心思准备了不少的供奉和节目,美人、各类珍奇古玩还有金银等物种种不一而足。
虽说薛明没有接受他们的宴请,可是对那些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送上来的礼物除了美人不收外,其余珍奇古玩金银珠宝倒是来者不拒,这才走了五百余里,队伍中就多了五六辆马车,这些马车中装的都是薛明收的沿途各个州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送来的礼物。
如果他要是每到一地都赴宴的话,如今怕是连汴京城两百里都出不了。不过薛明也不好太过打击那些州府官员们积极性,更不想显得自己特立独行,就连李纲之前到颖昌主持赈灾都没有拒绝过那些官吏们的送请,在这沆瀣一气的官场中他又何必故作清高?
当然,触及到他底线的事情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的。就譬如那些美人,他都一个没收不是?
薛明碰到的是种师道从银夏派往汴京城的八百里急报,当然这急报他是没有资格拆的,不过好在种师道还专门给他带了信,而且这信要比给朝廷的急报上还要详细。
赵佶下旨薛明犒军的事情,早就遣派使者传旨各地了,种师道那银夏城虽说距离汴京城最远,不过却也早就得到了消息,种师道也很清楚薛明就在路上。
放下种师道的信,薛明半响沉默不语。
在种师道的信中除了详细的说了说李良度提兵南下的事情以及银夏城的准备外,虽然没有明说不过心中话里话外的意思却是都透露了一个意思,那就是银夏城准备不是很充足,如果李良度真是铁了心要将银夏城拿下的话,就连种师道自己都不知道他到底能够守住多长时间。
是守住多长时间,而不是守住。显然,对这一战就连种师道本人也是不很看好的。所以,种师道希望薛明能够等候赵佶旨意,最好直接回返汴京城,等待大战完了之后再前往银夏。而且他已经在给朝廷的信报中明确说了希望朝廷撤回犒军的大使。
种师道显然是并不想让薛明陷入危险中。
可是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薛明也不是赵佶能够决定的了。薛明知道,自己又将面临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薛明很清楚赵佶的尿性。
一旦李良度提大军南下的消息传到汴京城,即便种师道已经提出让赵佶下旨命犒军的薛明回返汴京城,等战事了结再议犒军的事情,以薛明对赵佶的了解赵佶最大的可能是将这个棘手的难题直接抛给他,而不会舍得让自己折了颜面主动下旨命薛明回返。
如果再加上朝中那些想着他早点死的人从中推波助澜的话,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即便还没有出现,不过薛明已经可以肯定赵佶一定会将这个难题推到他身上,让他自己来选择去还是不去银夏犒军。
………………………………
第488章
想想看,要是赵佶遂了种师道的意见亲自下旨命薛明回返,那么赵佶寒的将会是银夏前线还在为大宋朝拼命的数十万兵卒的心,这对如今边患未停的大宋朝来说,失了兵心实在不是好事。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赵佶出言拒绝种师道的意见,种师道那边倒还好说,皇帝么,否决臣子的意见很正常不是?可是赵佶就会寒了薛明的心。更重要的是,赵佶还要考虑日后见到那个神秘的师傅要怎么交代不是?
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似乎就是将这个选择的难题推到薛明身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不管薛明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因此引的一切良性或者不良后果,也都将是薛明自己来承担,跟赵佶那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所以,在看到了种师道的来信之后,薛明就已经直接的忽略掉了赵佶的态度,身为皇帝,赵佶这个时候选择做甩手掌柜可以说是最为明智的做法,他并不怪他。
去,还是回,这对薛明来说也确实是个难题。
在大战将起的时候,来自皇帝的犒军特使出现在银夏城,这对驻守银夏的数十万大宋兵卒士气的激励不言而喻,反之,亦然。
就连种师道这个主将都自觉没有多大把握能够从李良度的手中占到多少便宜,那么如今银夏城周围数十万大宋兵卒此刻的状态不言而喻。
如果薛明真的选择折返,那么就将会对本就低糜的士气以更重的打击。想想看,西夏大军还没有到,朝中前来犒军的大臣,就直接被吓的缩了回去,这背后代表着什么?是个人都懂。
去?薛明摇摇头,苦笑不已。
原本的历史上,种师道同样也拿下了银夏城,可是西夏人根本没有将银夏城放在心上,起码的没有现在这么看重。所以并没有采取比较激进的应对措施,双方只是在边界的局部地方生一些零星的战事,根本就没有出现如今这样的局面。可是如今西夏人在银夏城重新回到大宋手中采取了极为激进的措施,更是遣了在西夏军中积威甚重素有贤名的亲王李良度来亲自督师南下,这俨然已经同原本的历史大相径庭了。
薛明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原本的历史将生什么巨大的变化。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怕是从此之后大宋朝的日子要难熬了,如果不是……那么西夏人如此大动干戈是为了什么?又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数十万大军调动,对如今人口不多,甚至是全民皆兵,如今又将战线延长了许多的西夏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这里面定然会有很多大宋、金国、西夏等地投降西夏的仆从军,可是大军调动粮草什么的不一样需要银子?数十万大军,每日里的花费仅仅是粮草,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如果说这只是单纯的西夏人打算要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大宋朝的身上,倒还说的过去,但如果这里面并不单纯的只是西夏人一方的事情,还有大辽甚或是其他的国家在里面搅和的话,那么问题可就大了,而且他们此次的所图想来也绝对的是非同小可。
薛明并不是没有怀疑过,这后面是不是其实还有辽国的事情在里头,是为了惩罚大宋朝明里谈判暗里却是下手夺城的举动,可是军国大事,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意气之争就提兵数十万,岂不是太过儿戏?
在没有办法弄清楚此次西夏人大军南下想要达到的目的之前,薛明根本无法肯定这次大战将会持续多久。如果他去了银夏城,大宋朝又倾全国之力同西夏一战,加上西夏背后又有辽国的支持,这场战事必然会无限制的拖延下去,直到一方撑不住或者说一方彻底的战败为止。
如果所料不差杨媚儿怀身孕已经差不多两月时间了。要是真是在银夏城呆个一年半载,怕是连儿子出生都赶不上了。更何况,薛明很清楚,一旦他陷入银夏城中,杨媚儿肯定会寝食难安,这对怀了身孕的人来说,当真是大忌。
目光停留在桌案上的种师道信上,薛明苦笑不已。去?还是回?当真是个两难的抉择啊。
平心而论,虽然薛明如今并没有称雄一世篡朝夺位的想法,可是为了自保,他已经将种师道的银夏战区当成了自家物事,连带着那数十万种师道麾下的银夏各路大军,也都被他看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
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想要活的快活,将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这感觉实在不是太好。
……
政和三年才过去不过七八个月,本就不太平静的大宋朝已经热闹之极,兵事、民事、祸事、官事、喜事、阴谋事各种各样的事情依次上演,轮番上台竞技。而左丞相蔡京突然的请辞更是将这热闹的大宋戏台上添了一把火,直接将这出大戏推上一个。
而且蔡京选择上表的请辞的时间也太耐人寻味了。恰恰是朝中新贵薛明离京前往银夏城犒军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添堵来形容了。来带着,汴京城中对薛明离京的关注度也降低了不少,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汴京城里头那深深的宫闱皇城。
出人意料的是,赵佶收是收下了蔡京的请辞奏表,却没有直接表态,没有挽留,也没有同意,态度之古怪实在是勾得所有人心痒难赖之极。没有人知道赵佶在想些什么,即便是袁成这些一直自以为最懂皇帝心思的侍讲近臣,也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汴京城内诡异的气氛在酵,而赵佶这一拖就是三天,等到所有人都等的要疯了的时候,皇城内终于有了旨意传出来。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佶神色淡然,看不出任何不同,等到群臣山呼万岁依次就列之后,扫了一眼侍立在身前的李全德一眼,一直在等着皇帝授意的李全德连忙出列,从袖子中取出一卷金黄绢帛。
………………………………
第489章
太和殿内的一众群臣看到李全德手中的那卷金黄绢帛,神色无不一肃。所有人都知道,煎熬了众人数天之久的那件事情看来今天终于要有个结果了。
作为绝对主角儿的左丞相蔡京今天也是破例“拖着病躯”来参加朝会了。他是最后一个到的,似乎这也是他跟赵佶之间的默契一般,蔡京刚刚进入大殿,赵佶就紧接着出现了,以至于群臣尤其是蔡京门下的那些大臣们根本没有机会跟这位似乎即将离任的左丞相说上话,探探底。
这些天,蔡京抱病不出,一直没有见客,甚至于连门下的那些学生求见,也都是一概被拒之门外。这也更增加了蔡京门下那些大臣们心中的惶恐情绪,可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朝会刚刚开始,赵佶说过任何话,李全德就直接捧出了圣旨,朝堂之上大半的朝臣都不由自主的将眼神集中到了蔡京的身上。
可惜蔡京始终都是低眉垂目,一脸恭敬之状,神色上无悲无喜,根本看不出任何的异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左丞相蔡京元长公政和三年禀承圣意为执政……”
接下来是一长串对蔡京这些年在执政位置上所做的种种事情,无论之前是有功还是有过,此刻出现在圣旨中的一切事情,都是经过粉饰之后的褒奖。
大殿内鸦雀无声,只有李全德带着些尖利阴柔的声音在不急不缓的传出。
“……圣上仁德,体念臣心,特许左丞相蔡京元长公致仕……”
洋洋洒洒数百字之后,即便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此刻听到圣旨中的这句终于代表着一切都尘埃落定的话,无不为之一震,各种复杂难明的眼神尽皆汇聚在依然如老僧入定般的蔡京身上。
“以蔡京元长公加封太师、鲁国公……”
念到这里李全德陡然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停滞,似乎就连他自己都被后面的内容所震惊了。
“……张康国宾老公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哗!”
殿中本就因为赵佶对蔡京致仕之后的加封而震惊的一众群臣听到这里,顿时无不哗然。就连一直老神在在的蔡京、何执中、张商英、李宗勉、王黼、袁成等人听到皇帝竟然将已经挂冠而去的张康国擢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的时候,也是无不一愣。
在这短短的愣神之后,各人脸上的神色自然又有不同。
蔡京脸色晦暗,整个人顿时犹如老了十余岁,再也没有往日里挥斥方遒之态何执中则是神色复杂,有庆幸同时也有苦涩余深、王黼和袁成则是很干脆的脸色直接难看之极。
这些人中,当属张商英神色最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兴奋之色。张商英在他被擢升为右丞相的时候就已经绝了对左丞相的念想。大宋朝历朝历代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右丞相转升为左丞相的事情出现,他也没想过赵佶会为他破坏这些在大宋朝内早就约定成俗的规矩。
蔡京请辞,能够有份坐上那个位置的只有何执中、王黼、余深还有他了,他已经自动退出了,那么左丞相只能在这三个人里面选择。
本来张商英以为左丞相的人选只能是从何执中和余深两人之间出现的,甚至朝野上下大多数人也都这样想的。
要是何执中接任左丞相还好说,严格来说当初推何执中出来的蔡京除了想要给曾经追随过他的何执中一份香火情外,更多的还是看重何执中是一个中间派,没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恰恰何执中的资历又足够,这才是蔡京向赵佶举荐何执中为参知政事的主要原因。
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没有倾向的人如果成为左丞相,不仅赵佶更容易接受,其余如张商英、袁成等人反弹也不会太多厉害,虽然说,左丞相的事情上朝臣实在是没有多少插嘴的份,可是虽然如此说,在决定左丞相的人选上,赵佶身为皇帝也还是要综合考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