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手中拿着柄小巧的玉如意本应是贵气逼人的他,也因为这双眼睛显得有些阴森。
不用想,薛明也知道,这个中年男人就是今天的主角儿嗣秀王赵世将了。
让他惊讶的自然不会是嗣秀王赵世将,赵世将他之前没有见过,可是赵世将身后的几个人,他却是很熟悉。嗣秀王赵世将的身后两侧站着的四个人,分别是袁成、周度、范文定以及一个白苍苍的半百老头儿。
那半百老头儿站在赵世将左手位,袁成则是在赵世将右手位,周度和范文定则是分别的在两人落后一步的位置站定。这样的位置排列很清楚的表明,这个薛明根本不认识的老头儿地位却是还在袁成之上。
如果说袁成、周度、范文定三人会出现在这嗣秀王别院里薛明还有几分心理准备的话,那么站在他们这几人身后的李召忠、钱嘉辉甚至还有王尔愈的出现,则是让薛明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深深的看了一眼垂头而立的王尔愈一眼,薛明上前一步对着淡笑着看着他的赵世将深深一揖道:
“微臣薛明轩拜见嗣秀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哈哈,早就想见见已经被京中交口称赞的薛郡公,今日终于得见,果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快起身快起身。”
赵世将眯着眼睛盯着躬身行礼的薛明看了数息之后才陡然放声大笑上前两步扶着薛明手臂朗声道。
站在他身后的袁成、周度、范文定三人悄悄对视一眼,却是同时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赵世将虽然只是个嗣王,可是只要沾着王字又有谁敢忽视?今天能够亲自出来这门楼出等着薛明,已经表明了他刻意拉拢的态度,如今这亲自出手相扶更是让他们明白,薛明在这嗣秀王心中的分量,已经隐隐有过他们的态势了。
三人对视之后却是不约而同的看向了那个依然古井无波的半百老头儿。似乎察觉到袁成三人的问询之意,老头儿看着薛明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袁成三人见老头儿摇头,只得再次无奈的对视一眼,默默的看着赵世将挽着薛明的手臂走过来。
“来来明轩,本王给你引荐一下。袁大人、周大人、范大人想必明轩早就认识了。呵呵,这位是提举开封洞霄宫、观文殿大学士龟山公。”
赵世将拉着薛明走到半百老头儿的面前笑着道。
龟山公?薛明微一疑惑,随即脑中猛然浮现一个人。
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被学者称之为龟山先生的理学一派宿老字中立的杨时。
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就是年已四十多岁的杨时与游酢二人诚心求学的故事。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1
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常在明溪县城东龙湖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程颐说:“杨君最会得容易。”程颢也说:“自信如此,谁能御之”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符年间,学者多从佛学,但杨时只衷心理学,所以程颢叹曰:“学者皆流于夷狄矣,惟有杨谢显道二君长进”两年后,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
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明道先生去世,设灵位并于寝门大哭,作有哀辞并序。后来,丁继母忧。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思想上,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
………………………………
第459章
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之久不说,他的哲学思想还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也很大。
如今的杨时,确实是跟历史上写的那样,在过去几年,杨时可一直都是理学一派在朝中唯一的支撑。如果不是杨时,袁成、周度、范文定等人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因为司马光的下台,对饱受新党绍述一派打压的理学一派而言,杨时对理学一派带来的不亚于另一场重生。若不是他在,蔡京是不可能放任跟司马光有莫大关系的理学一派,继续存留在朝堂上的。
理学一派能够成为今日大宋朝谁都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杨时这个终生都在为理学奔走呼告的老人,实在是居功至伟。
怪不得袁成、周度、范文定这三个如今理学一派在朝中的扛旗人物心甘情愿的站在这个老头儿身后。严格来说,杨时对他们三人不仅有提携之恩,更是有恩师之情在。
“学生薛明轩,拜见杨公!”
薛明不敢怠慢,恭恭谨谨的对着杨时深深一揖。
他可以不甩袁成等人,可是对杨时却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折了袁成等人颜面,只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朝廷攻讦他而已,可是若是对这老头儿不敬,怕是就要得罪整个理学一派了,这些个大宋朝的文人,如果团结起来攻讦他,怕是赵佶也只能退避三舍,他自然不会给人抓住这么明显的口实。
更何况,理学一派到底于国于民有没有好处,这先不说,仅仅是冲着杨时终其一生都能为之奋斗,已经足够让人对他报以足够的敬意了。
谦虚勤奋好学并且敢于为理想奋斗一生的人,本身就是值得任何人尊敬的人。
开始他还在疑惑就算是赵世将有着嗣秀王的身份在,也不可能让袁成等人如此大转弯,如今却是明白,敢情是这老头儿出面了吧?
对理学一派来说,嗣秀王虽然贵为王爷,可是说出来的话却绝对没有杨时的话好使。这也算是大宋朝文人的风骨特色了。
“此次大灾,圣上心焦,朝中诸位大人作壁山观,不良奸商囤粮抬高粮价,明轩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是老夫替那逾百万的灾民感谢明轩才是。”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杨时见到薛明之后说出来的第一句话竟然会是这样。说罢,杨时竟然真个儿的躬身对着薛明躬身行了一礼。
满场皆惊。
既是因为杨时的行为,同样也是因为他刚刚说的话。
在杨时身后的袁成等人面有忏色,而李召忠、钱嘉辉等人却是脸色无不有些白。一直都保持着淡笑的赵世将也是神情微微一滞。
虽说杨时的这番话也许是说者无意,但对听者来说却是尽皆有心了。
“呵呵,明轩之功世人皆知,改日本王就上表请圣上大大封赏明轩,不知龟山公意下如何?”
赵世将很清楚杨时这个老顽固的性格,所以即便是心中对杨时说的话很是不满,却还是强忍怒意,附和着趁机将话题给转移开来,他知道如果继续让老顽固杨时和薛明这个他根本还没有把握的年轻权贵深入这个话题,怕是今天的这宴席还没开始就要崩了。
正搀住了杨时的薛明听到赵世将的话,眉毛不禁一跳。
“王爷当真是国之柱石。老夫谢王爷抬爱,在昨日就已经上表给圣上了。”
杨时老脸上浮现一抹微笑,对着赵世将抱拳一礼道。他没有继续在之前的话题上纠缠下去,亦或是说他也根本不想在那个让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些赧然的话题上继续纠缠。
“龟山公谬赞谬赞了,本王只是闲散王爷罢了,龟山公才能称之为我大宋柱石。”
赵世将听到杨时的话,神色微僵,勉强笑着道。
他刚刚提出说要上表给薛明请功,其实只是半真半假而已。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说改日,而是说明日或者是今日了。这个改日可是很有学问的。
可是杨时这样一说,却是等于直接将他给自己的余地给一下给堵死了。如果他不上表的话,他堂堂嗣秀王怕是就要失信于人了。但是如果他上表的话,在他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前,就这样白白送给薛明一个天大的机遇,助他一臂之力他又实在不甘心。
毕竟,在赵世将看来,如果今天的目的无法达成,也就是跟薛明做不了朋友的话,那么他跟薛明之间很有可能就会是敌人了。替对手说话,让敌人升官财,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堂堂嗣秀王,又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的吃这个暗亏?
想到这里,赵世将心中对杨时的不满顿时更甚。他已经在后悔自己怎么会鬼迷心窍的将这个连皇帝的账都不买的顽固又讨厌的老头儿给请来做说客了。
如今看来,虽然他已经答应为自己做说客,解决接下来的麻烦,难道说杨时这个老顽固已经看出来了自己今天设宴的用意,所以才会用言语事先挤兑自己。难道说,杨时已经料定薛明不会答应自己?
看了看依然是一副垂垂老矣之态的杨时,又看了看面色平静根本看不出任何异常的薛明,原本信心满满的赵世将心头无端的多了几分不确定之感。
杨时听到赵世将的话,只是对着赵世将笑着欠身一礼,却是没有继续接口的意思。
“来来,明轩,这四位本王也要给你介绍一下。”
………………………………
第460章
赵世将笑着继续挽着薛明指着有些尴尬的李召忠、钱嘉辉还有神色苍白的王尔愈道。
“王爷,李大官人和张老板明轩倒是早就相识了。呵呵,李大官人、张老板,真是好久不见,这些日子过的可还好??”
薛明接过赵世将的话,看着脸色苍白神情尴尬的李召忠以及站在李召忠身边笑的跟个弥勒佛似得张德笑着道。
说话的同时,薛明眼睛却是一直看着王尔愈和钱嘉辉。可惜,他并没有从李钱两人身上看到他想要的答案。显然,两人再此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薛明心中自嘲一笑,终年打雁,奶奶个熊却还是被雁啄了眼睛。虽说一直没有真正相信过李召忠,但是薛明自始自终只是将李召忠当成了袁成的人,如今看来,显然他却是小觑了李召忠的背景,竟然会是赵世将的人。背后站着位王爷,这李召忠倒也确实是抱了跟金大腿啊。
没错,李召忠确实是跟王尔愈等人想的那样,确实是早早的就找到了下家。在此之前,薛明之所以能够事事洞察先机针对性的进行布置,李召忠确实功不可没。
在薛明在流民营中杀了王黼的外甥,殿前司的步军指挥使王通而放过袁成侄子袁先之后,薛明曾经秘密的跟袁成见过一面,这次会面是袁成邀的。当然,袁成不是那么容易放下身段的人,是借着给袁通皮谢罪的机会临时到的。而在当时跟随袁成一起的还有悦来楼的幕后老板张德。
薛明和袁成两人随意的交谈了几句,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倒是张德说有人愿意免费提供给朝廷三十万石粮食,于是就有了李召忠。
当时正着急从哪弄来粮种的薛明对这样送上门来的粮食自然不会拒之门外,欲拒还迎的应了下来。接下来的事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李召忠顺理成章的见到了薛明,这中间的种种交换自然不用多说。
一直以来,薛明对李召忠只当成袁成还袁通人情的一次牵线而已。毕竟,他要对付打压带头囤积粮食的王钱李三家,三家人如果说一点儿消息不知道,那么薛明只能说他们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纯属老天庇佑了。但是显然,三家不仅仅是靠老天的庇佑。
李召忠主动向身为开封府尊的他示好也很正常。毕竟商人逐利,后世现代社会商人都不可能跟官斗,更不要说这封建王朝了。李召忠反水给他自己留条后路无可厚非。
只是如今看来,李召忠其实还是听从了赵世将的授意才会通过袁成和张德来给他送来粮食。毕竟李召忠在透露了王钱等粮商的底子的同时,只要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都能通过自己采取的对策来反推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等于说,李召忠其实是充当了双面间谍的角色。
那么,现在想想当初李召忠等了两天才上门告诉自己朝中有贵人想要用一千万铜钱来买下汴京城大小粮商手中的粮食,这其中也是赵世将的授意了?
难道赵世将就是李召忠等人口中的朝中贵人?
如果没有张康国挂冠离去来抗旨,是不是说就不会有今天的宴会了?看来今天的宴会,赵世将所图不小啊。毕竟自己是坚定的反对用国库中剩余的钱来买粮食的一派,只要自己改了口,到时候自然是皆大欢喜。
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嗣秀王所图,看来非小啊。只是难道他不担心自己将这事儿都告诉赵佶吗?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担心自己告诉赵佶?
心头百转间,薛明已经将身边笑的跟个狐狸似得赵世将危险度瞬间提升到了最高。
咬人的狗向来是不叫的。赵世将显然要比狗高级无数倍。好在如今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倒是自己先跳了出来,让薛明有了防备,他再想要下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边听到薛明的话,李召忠无奈的躬身对着薛明深深一礼道:
“小的见过大人。”
李召忠很清楚,这一次不管别人如何,至少他是将薛明给得罪的死死的了。像薛明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任由别人将他耍的团团转?更不要说,李召忠很清楚,这一次如果薛明不能将王尔愈等人的招数给拆解了,那么不说他的下场会如何,至少是对他在大宋朝的官场中的名声会是个很大的打击。
堂堂当朝郡公、显赫一时的当朝年轻权贵、开封府府尊,却是对着几个囤积粮食的小小商贾莫可奈何,这必然会让很多人对薛明的能力有所怀疑,甚至是诟病。
毕竟,老百姓能够了解的真相,都是那些真正掌握真相的人想让他们知道的真相,其实也就是用舆论来引导名义呢。千万不要小这个时代舆论的威力,道德上的约束所带来的后果甚至要比律法还要严苛。
一旦薛明真的被有心人传出德行有亏,那么他的仕途不说完全终结,至少这数年乃至十余年内却是要到此为止了。
天下的文人士子不会让一个德行有亏的人做上朝廷的高位。赵佶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跟那些文人士子们对抗的。毕竟,他的天下,还是要靠文人来撑着不是?
袁成本身跟薛明就不太对付,这谁都知道,薛明自己更是清楚。张德本就是袁成的人,即便是想要坑一坑薛明也只是在旧恨上再加上新仇罢了。
听到李召忠的话,薛明只是深深的看了一眼他,然后笑笑不再多说,看着王尔愈和钱嘉辉两人道:
“王爷,这两位是开封府有名的粮商,王尔愈和钱嘉辉,微臣也是曾见过的。”
“哈哈,原来明轩早就认识,那就是本王多此一举了。”
一直在旁边笑而不语的赵世将,听到薛明的话,大笑着道。
赵世将确实有笑的资格,而且他也确实需要得意的笑。借着李召忠的手,就着薛明的势,他或许可以说是这一次藏在水面之下暗斗的最大赢家了。
………………………………
第461章
成功的将已经走投无路找上门的王尔愈、钱嘉辉等人全部拿下,成为他嗣秀王王府下的马前卒不说,还顺便的让他嗣秀王府的势力又随之扩大了不少。八8八1一
而在其中,薛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是出了大力,所以赵世将看薛明那是愈的顺眼了。今儿个要是将这薛明轩也收到门下,那就真正是圆满了啊。想到这里,赵世将眯着眼睛瞥了一下神色恭敬的薛明笑着继续道:
“既然明轩认识迥逸、凤仪,想必也听说了迥逸和凤仪等人想要将府中存粮……献给朝廷的想法,如此深明大义之举,可是朝中却是阻力甚多,不知明轩以为如何啊?”
赵世将说到献给朝廷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的停顿,显然也是在斟酌着措词。
听到赵世将的话,一直站在后方冷眼旁观的杨时花白眉毛陡然一跳,乍现的精芒在薛明身上一闪而过,随即又回复先前古井不波的模样,就连跟在他身边的袁成、周度等人也都没有看到这位老人刚刚的异状。
“回王爷话,三位开封府最大的粮商位卑而不忘国,愿为朝廷慷慨解囊,有心为陛下解忧,微臣自然是喜不自胜,只是……”
薛明躬身对赵世将躬身一礼欲言又止道。
“只是什么?”
赵世将微眯的双眼瞬间睁开,紧盯着薛明。
“三位虽说富可敌国,家财万贯,可是那银子却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祖宗家业代代薪火相传始有今日,吾皇仁德,岂能置各位有心为国的商贾于不忠不孝之地不是?”
薛明一脸正气凛然的看着王尔愈等人笑眯眯的道。
“……”
赵世将、李召忠等人听到薛明的话,无不一愣,嘴巴张了张却是不知道该怎么接口了。
谁说是要将家财都献给朝廷了?谁说那些粮食不要银子了?当我们真是凯子还是脑子集体被门夹了?真正是个什么情况你会不清楚?看着明显睁着眼说瞎话的薛明,王尔愈、钱嘉辉等人只敢在心中齐齐大骂。
“……明轩,这个……圣上已经说了要给付那些买粮食的银子了。”
赵世将脸上青了青,勉强笑着道。
“哦?王爷既然如此说,那想必必然是真的了,只是如今国库空虚,哪还有银子给付?圣上乃九五至尊,让圣上欠我大宋商薛的银子?圣上颜面何在?圣上臣子无数,却不能为陛下分忧,还有何用?这更是万万不可的!”
薛明依然是一脸正气凛然的信口胡诌道。
“那你说该如何?”
赵世将盯着薛明,再次眯起了眼睛,沉声道。
站在一边的李贺如见到赵世将这个模样心中不禁暗道要遭。做为赵世将身边的近人,两人亦师亦友十余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赵世将的性情和为人了。
这位嗣秀王看似极好说话,整天笑眯眯的,实则脾气极为火爆,心胸狭隘,是典型的睚眦必报之人。他今天能够接二连三的忍着薛明在这里胡说八道胡搅蛮缠已经是奇迹了,这个时候却是已经是真的有些怒了。他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顾甚至连薛明的字都不叫了,就是个明证。
拉拢薛明,是他李如给赵世将提的建议。所以,在此之前,李如对薛明很是进行了一番了解。刚刚在上山的时候跟薛明的那番试探就已经更让他确信薛明自负加骄傲的性格。
嗣秀王看似地位尊崇,可是按照祖制,他毕竟还只能是个不能参与任何政事的闲散王爷。
这样的闲散王爷,对朝中那些掌握着实权的朝中重臣能造成的影响其实极为有限,因为有皇帝看着,嗣秀王对朝中重臣下手或者说拉拢那是要做什么?
王爷之位是很尊贵,可是却也是赵世将无法摆脱的障碍。
其实在此之前李如已经跟赵世将商量过,如果薛明真的不愿意给赵世将面子,那么赵世将需要暂时忍耐。后面再找机会慢慢坑死他。
可是如今看来,赵世将已然怒了,而且显然已经忘了之前两人商量过的事情了。
“呵呵,下官倒是有一策,既可成诸位商薛拳拳为国之心,又能让圣上颜面有光,不知王爷和诸位可愿一听?”
薛明对着赵世将躬身一礼笑着道。
如果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看出来今天赵世将请他来赴宴是为了什么,他真的可以搬块豆腐撞死算了。
宴无好宴,果然诚不欺人。赵世将这般礼遇和示好,甚至不惜以王爷之尊亲自出府相迎,看来却是为了替王尔愈等人擦屁股了。
为了那几百万石眼看就要卖不出的粮食来做说客了!
王尔愈、钱嘉辉等人手中的粮食是不少。朝廷确实也需要。可是在种师道已经打下西平缴获百余万石粮食、数十万西平战区兵卒能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说实话,朝廷对粮食的需求根本不像之前那么急迫了。
最为关键的是,薛明已经6续遣返了近八十万的百姓回乡,这些百姓回乡之后日常所需的口粮,除了户部责令各地开仓酌量供给外,市舶总司也还在运用总总能拿的出手的手段在之前就开始筹备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句话,那就是尽量将时间往后拖,最多两三个月,数十万亩紧赶慢赶种下的粮食就会进入成熟期,还有那千余亩的红薯。
那些开垦出来的农田粮食成熟的时间不是秘密,薛明清楚,赵世将、王尔愈、钱嘉辉等人也都清楚。这才是为什么原本稳坐钓鱼台的温良恭等人会这么着急的原因。
谁都没有想到,扈成会将他酿造御酒的粮食都给了薛明用来赈灾,他们同样也没有想到,薛明跟之前那些赈灾的官员根本不一样,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变相压榨这数十万的精壮劳力,平白给开封府给大宋朝开垦增加了数十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都赶上了最后的春耕。
当然了,那用来做种子的粮食,还是李召忠提供的。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没有李召忠那三十万石粮食,薛明也同样会想办法将粮种弄来的。
………………………………
第462章
毕竟汴京城内的高门大户、豪门勋贵多如牛毛,哪一家府中、别院里没有储藏个十来万石的存粮?只是过程也许不是那么顺畅和便捷罢了。
这种种王尔愈等人没有料到的变化,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而这个时候,又传出薛明准备拿他们这些囤积粮食刻意抬高粮价的粮商开刀的消息,自然更让王尔愈等人慌了。
虽说他们背后都有朝中大臣撑腰,平日里的供奉也都没有停下过,可是如果在大宋朝中正如日中天的薛郡公真的铁了心要收拾他们,可以预料的是,那些拿了他们供奉的官员肯定不会为了他们这些商薛跟薛明斗个你死我活的。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王尔愈等人都很清楚。小事上也许还可以靠上那些人,可是一旦碰到让他们感觉棘手的存在,那些人根本不可能为了他们这些小人物将自己的前程搭进去。所以,当赵世将伸出橄榄枝到时候,王尔愈等人才会屁颠屁颠的立马靠上来。
银子什么终究只是身外之物不是?要是人死了,要再多的银子有什么用?
此刻听到薛明的话,一干人等先是一愣,随即面色各异。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李纲、薛明等人强硬的反对,怕是户部早就下了千万铜钱买下王尔愈等人手中的粮食了。
这个时候薛明竟然说另有一策,而且听那口气还是两全其美的办法,难道说薛明这是要改变态度了?还是说,是迫于嗣秀王的压力准备改变态度了?
杨时听到薛明的话,皱纹密布的面庞上却是露出既像失望又像欣慰的复杂之色。让身侧一直小心翼翼观察他脸色的袁成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哦?明轩有何良策?快快说与本王听上一听。”
赵世将扫了一眼王尔愈、钱嘉辉等人,眼睛再次微微眯起,看着薛明道,言语中带着些许轻松。都说这薛明轩骨子中自负之极,如今看来,却也不是传言中说的那么不好相与,还是很识趣的嘛。
“是,王爷。”
薛明对着赵世将微微躬身一礼,起身又对着杨时轻点了一下头,然后扫视了一圈轻声道:
“圣上下诏新设市舶总司取代以往市舶司职责之事,想必王爷和诸位大人也都清楚。明轩蒙圣上恩宠,提点市舶总司。市舶总司将会负责我大宋朝今后江河湖海等各路商薛行商货物查验和税赋征收职责,以我大宋朝商业之繁盛,万国商薛由我大宋朝商路牟利,市舶总司衙门中必然会有大批银两进项。
据明轩查验市舶司账册,市舶司之前每年向朝廷向户部运送的税银大约在八百万两银子左右。市舶总司衙门取代市舶司之后,第一年应向朝廷运送的税银会在一千六百万两银子左右,这是明轩向圣上立下过军令状的。”
“这么多?”
“就是,能有这么多银子吗?”
“果真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啊。”
……
听到薛明的话,周围的一干重臣无不色变,无不议论纷纷。当然说什么的都有了,不过归根结底却是信的在少数,大多人都是持着怀疑之态。
赵世将和杨时、袁成等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不过脸上的神色却也都是将信将疑。尤其是在听到薛明说他已经在赵佶面前立下军令状的时候,杨时脸上的失望之色却是更浓。
“好了,尔等稍安勿躁,听明轩将话说完。”
赵世将虽说心中也是将信将疑,可是通过刚刚短暂的接触赵世将却也能看出来,薛明显然是个极为知进退的人,一个知进退、识趣的人,怎么会傻到将自己逼上绝路?
在赵佶面前立下军令状,以薛明如今的地位,再加上赵佶的宠爱,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兵行险招不是?
“呵呵,第一年一千六百万两银子,第二年市舶总司的税银会是两千万两……起步……”
薛明一个大喘气,让周围听的人更是险些齐齐惊掉了下巴。
两千万两银子,大宋朝现在一年所有的税赋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