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宫中赐宴王钱李等五家,哦,对了,那扈成也在赐宴之列。”

    “此事万万不可!”薛明豁然而起。

    李纲有些疲累的摆摆手,示意薛明坐下。

    他是最清楚薛明打算的,毕竟作为户部尚书还兼着户部侍郎的张宾老张康国是他们这保守一派的人,可以说,大宋朝的钱袋子都是他们说了算。虽然这钱袋子,其实是空的不能再空了。

    薛明想要对付囤积粮食低买高卖的王、李、钱等人,自然要先取得李纲等人的支持。当然,他也可以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将那几家给抄家了。他不是没有想过。毕竟这是最为快捷的方式。

    可是,赵佶都没有干的事情他又怎么可能做的了?他相信,如果可以,赵佶绝对不会手软的。毕竟,赵佶能够为了粮食和钱答应他给扈成盐铁专营之权甚至给他重设市舶总司的权限,只为了每年薛明答应上缴的几百万两银子,又怎么可能甘心眼睁睁的看着王、李、钱等家大国难财?

    如今看来,王、李、钱等家要远比他想像的要狡猾的多。更重要的是,他知道的显然只是王、李、钱两家靠山的冰山一角而已。

    大厅内的气氛几近凝滞。

    薛明可以理解赵佶的心情。国库已经没多少钱的事,谁都知道。做为皇帝的赵佶又怎么可能不清楚?

    关键是,这其中谁给赵佶和温钱等人牵线搭桥呢?

    “余公可知,是谁说服陛下用国库余下的这些钱买下这些粮食的?”

    薛明坐下来,缓声道。

    这个时候,他也明白,着急是没有用的。

    面的这样大的事情,赵佶没法拒绝,蔡京没法拒绝,大宋朝朝野上下谁都没有办法拒绝。显然,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李纲对薛明能这么快平静下来,而且还能马上就抓住问题的关键,很是欣慰。赞赏的看了薛明一眼笑着道:

    “是王黼。”

    “不可能。”

    “呵呵,老夫也认为不可能。”

    李纲脸上有些无奈。

    听到舅舅李纲的话,薛明算是明白,就连他也不知道真正在其中牵线搭桥的人是谁了。

    薛明的脸色异常难看。

    他苦心谋划了太长时间就是为了要给李召忠等人一个好看。可是如今看来,却似乎是要前功尽弃的吃个哑巴亏了。

    这些都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召忠等人是绝对不会跟朝廷那样还知道不能竭泽而渔的,那一千万贯到了他们手中,为了挽回损失,他们会想尽办法的。那么他们的办法在哪?还不是那些老百姓?

    可是这件事表面上看吃亏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终伤害的却是大宋朝的国本。

    赵佶不可能不明白李召忠等人打的什么主意,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无视,连他自己都不关心本就日薄西山的大宋朝。自己还在这里坚持什么?薛明有些茫然。

    “明轩,老夫据理力争之下,却是没有丝毫作用。陛下和蔡京等人已经被那三百万石粮食谜了心窍。”

    李纲这话倒是有些大不敬了,此刻的他显得异常的疲惫。

    “舅舅,明轩明白……”

    “张宾老张公已经向陛下上表告老,据说今日他老人家就会离开开封回扬州。”

    “啊!舅舅……”

    “明轩,在陛下还没有选定新的户部尚书前,王、李、钱等家却是暂时还不会将粮食交给朝廷的。可是一旦新的户部尚书选定,一千万贯的铜钱要不了多久就会出来。张公说,这是他老人如今唯一能为我们,能为明轩你……为大宋能做的事情了。”

    “张公……”

    薛明怎么也没有想到张康国竟然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这一刻,想着之前不久才在朝堂上见过的那个满面疲惫白苍苍的老人,他的心底突然变得异常的沉重和柔软。

    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这样一批人。正是因为他们,才撑起了这个民族最后的脊梁。

    李纲起身拍拍薛明的肩膀,笑着道:

    “明轩,今后……大宋朝就要靠你们了,看着你,就让人感到时光的无情啊,不知不觉之间,舅舅也是老了啊。”

    说罢,李纲长叹一声,缓步走出大堂。

    李纲离去的背影有些萧索,可是那脊背却是异常的笔直。
………………………………

第450章

    一辆小车、三匹老马从汴京城西城门缓缓驰出,在踏上西行官道的时候,马车缓缓在路边停下,一个须皆白的老人颤巍巍的自那简陋的马车中钻出,遥望巍峨的汴京城久久。

    “真的不用去送送?”

    城墙上,薛明看着回遥望的张康国,忍不住道。

    “算了吧,徒增伤感。他老人家要的也不是这些面上功夫。”

    李纲看着那道模糊的有些佝偻的人影,沉默半响轻声道。

    张康国看着这座巍峨而古老的城池,思绪万千。

    在这座城池中,他足足呆了大半辈子。从当初跟着父亲来到京师做那教习开始,一直到如今挂冠而去。这座城池中有他太多记忆。

    就是在这座城池中,他从小小教习,一步步成为大宋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重臣,享那万般荣耀。为了大宋朝呕心沥血数十载,可是最终还是人难胜天。

    老了,想的自然也就多了些啊。

    几点黑影在城墙上若隐若现。

    两道眼神似乎在这一瞬间跨过空间的限制。张康国似乎已经看到了城墙上的那个年轻人眼中的肯定,而薛明似乎也看到了那个老人眼中的嘱托和欣慰。

    “走吧。”

    张康国深深的看了夕阳笼罩下金黄的汴京城最后一眼,似乎要将这座留下他半生记忆的城池所有的点点滴滴尽皆都烙刻在眼中,然后毅然转身。

    “驾!”

    伴着那清脆的鞭鸣和车夫的吆喝声,简陋的马车辘辘而行,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太阳落下的地方。

    没有任何的故交好友,没有三十里长亭送别,甚至连一杯践行酒都没有,为大宋朝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这位老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汴京城。

    也许没有人想到,张康国这一去,却是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城池中,一朝离别,却终成永远,世间之事,又有几人能说清楚看明白?

    直到第二天,当赵佶下诏命张康国进宫面圣的诏书到达张府的时候,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张康国挂冠而去的消息才被人所知、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对张康国的突然挂冠而去,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正的内幕,也只是少部分知道而已。

    据说,在看到张康国的留信之后,赵佶又一次在勤政殿内将心爱的玉杯给砸了几个。一边命人带着诏书追赶张康国,一边紧急召见朝中诸臣商讨购粮之事,却是自始自终都没有对新任户部尚书所属提过半句。显然,即便是张康国已经挂冠而去到,赵佶依然对张康国抱有一线希望,希望能够将他找回来,继续掌控户部。

    这个时候赵佶自然不知道,在他打算从国库中拿出千万贯的铜钱购粮之后,户部尚书乃至户部侍郎,都已经成了百官眼中的埋雷之地,实在是没有一个人想去接这样现在不爆将来一定会爆的雷的。

    不过这些事情,跟薛明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赵佶召见群臣的时候,他以城外灾民营帐中有事,轻易的脱身而出,他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掺和这些事情。

    赵佶还在为那一千万贯购粮的铜钱愁的时候,薛明却是正在城外市舶总司五万团练兵的营地中在赵壹、林冲和卢俊义三人的陪同下观看着五万团练兵的操练。

    从开始招募团练兵到正式给团练兵给上编制,已经有了近两月时间。可是,这还是薛明第一次到这营帐中看看这些从被他救下的流民中招募的精壮们。

    也许是因为知道那个背负着双手带着点儿笑悠悠然前行的年轻人就是那救活了逾百万人全家老小的府尊大人、郡公大人,所以这些团练兵的喊杀声是格外的宏亮。

    两个月的时间,这些之前只摸过锄头扫帚的人,身上却是终于有了点儿那么一丝属于军人才有的肃杀之气。可是,对薛明来说,这跟他想要的兵还差的太远太远了。

    “从这五万中挑选身强力壮的精锐一万人,勤练骑术。稍后不久,本官会着人送来一批马军铠甲和兵械。用本官送来的马军铠甲和兵械来选人。我只要最好的骑兵。哪怕是只能选出一千人。”

    薛明站在高高的望楼上,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阡陌有序、喊杀震天的五万新兵,心潮无端的有些小澎湃。

    如果说,后世的万炮齐能够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凶险的话,那么纯冷兵器时代人与人的碰撞,才能真正的表现战争的波澜壮阔和雄浑。

    别人不清楚,可是薛明自己却明白,只要他不刻意的拒绝或者进行改变的话,终有一天,他会亲自领着无数的披坚执锐的甲兵走上战阵。

    五万人已是如此的壮阔,数十万人厮杀又该是怎样一种夺人心魄之景?

    “末将遵命!大人尽管宽心就是。”

    听到薛明的话,赵壹、林冲、卢俊义三人并没有觉得什么。虽说大宋朝是缺战马,不过区区一万马军所需要的战马还是能够拿出来的,以郡公大人如今的身份,想来没有人敢故意为难。

    不过,后来当他们真正的看到薛明命人送来的那批专门为骑兵所打造的铠甲的时候,才明白,他们今天的包票打的是多么的错误。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团练营中逗留了小半个时辰后,薛明就匆匆离去。这一次离去,除了段誉和段浩之外,他却是将李逵、鲁智深俩人也带在了身边。

    已经有人狗急跳墙了,小命还是很重要的。段誉毕竟还是大理国国使,即使他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也得为人家的安全考虑一下不是?

    薛府他倒是没有太过担心,在刘庆事了之后,薛府中就多了十余个内殿直禁军,都是赵佶特意赐下保护他的,只是都被他扔在了薛府中。

    出了团练营,薛明就匆匆赶往流民安置大营。

    见到薛明过来,早就收到消息等候在营寨外的李文星、方和、李邦彦等人以及一干大大小小的开封府官吏就匆忙迎了出来。
………………………………

第451章

    “芽了?”

    见礼之后,薛明摒退了一干官吏让他们继续去各忙各的,抓着李文星急声道。

    三个多月时间,原本风度翩翩的李文星却是黑了不少。不过也许是因为身居要职的缘故,身上的书生意气却是已经都快消磨光了,比之前要稳重的多也要凌厉的多了。

    “回大人话,整整十亩,都芽了。”

    李文星不明白薛明为什么会对那个小东西那么上心,甚至专门命他来负责那十亩田地不许其他闲杂人等接近。不过,已经习惯了薛明安排的他,虽然心中疑惑,却是依然尽心尽责的安排好。

    “走,看看去。”

    对着方和和李邦彦打个招呼,薛明一马当先的大步离去。见到薛明如此,李文星、方和和李邦彦、刁文东几人对视一眼,苦笑着只得快步跟上。

    也许是因为一起共事久了,原本不太瞧得上李邦彦、刁文东他们的方和和李文星,如今同李邦彦也是渐渐熟识了,彼此间多了许多的了解,却是要比之前的关系融洽的多了。

    ……

    不太大的一汪青翠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新垦农田中,显得别样的突兀。

    薛明小心翼翼的扒开那泥土,府下身子仔细看着那从泥土中拼命挤出来的几抹嫩绿,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后世的老人在这里,一定马上就可以认出,这些大小不一的嫩芽不是后世在荒地中种植最多的红薯又是什么?

    没错,这就是红薯。也是薛明对付李召忠、王尔愈等人的重要底牌之一。

    这红薯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而且还要感谢段誉。

    因为薛明能够现这红薯,完全是托了段誉的福气。那颗用育种的红薯就是薛明从段誉包袱里面现的。而那红薯却是段誉准备丢掉,而被他现又检回来的。

    据段誉说,这红薯是他跟钟灵从大理国赶来开封的途中,路过泉州的时候买来用做干粮的。在薛明看来,应该是大食商人带到泉州被那个商人买下来了。

    当然,这红薯到底从哪来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本应该是在几百年后才出现在华夏大地的红薯出现在如今的大宋一朝,无论是对大宋,还是对薛明来说,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段誉和钟灵只是觉得红薯口味独特,当做新鲜来吃,而且价钱不贵,可是对了解红薯这个植物特性的薛明来说,简直是上天送来的意外之喜了。

    这颗红薯是钟灵留下的最后一颗,一直不舍得吃。等她想起来的时候却是放在包裹中不知道怎么弄得,竟然直接芽了。

    见到红薯芽,本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的钟灵,犹豫了一下,就直接将这红薯扔在了花园中,却是恰好被薛明看到,让他那是欣喜若狂。

    红薯种植简单,只要一棵芽,将生出来的藤蔓剪下插入泥土中就能存活,更重要的是,它的产量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更容易吃饱。

    这样一种食物的出现,对连年大战、连连遭灾的大宋朝来说,简直是绝配。

    “大人……”

    见到薛明整个人都恨不得趴到了地上,李文星实在看不过去,小声提醒道。

    “文东、文德,从即日起,你们俩就亲自守在这十亩田上,你们手中的公务我会命人来跟你交接。这些小东西,出了任何事,我可是唯你们是问。”

    薛明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看着李邦彦正声道。

    刁文东兄弟俩人怔了怔,随即慌忙应是。心中却是暗自下定主意,等等就命人在这十亩青苗旁边打个草棚,以后就吃住在这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建立在薛明愿意用他们兄弟俩的基础上的。如果连薛明都放弃了他们俩,那么他们俩以后的人生就将是真正的一文不值了。

    已经在汴京城中名声臭漫天的他们兄弟俩,除了薛明敢用外,已经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给他们机会。

    虽然不知道这些青苗是些什么东西,可是只要薛明重视就已经足够说明他们的重要性了。还有什么事情,比恩主的需要最为重要的事情呢?

    “明轩,你现在可以说说这是什么东西吗?我知道你认识、”

    段誉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道。

    他的这句话算是问到了所有人心底去了。听到段誉的话,所有的人包括李文星和李邦彦、刁文东他们,也都是一脸好奇的看着薛明,显然,这句话他们也是早就想问了,只是一直不敢问出来罢了。

    “这?你带给我的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珍贵了。甚至堪比数十万大军。”

    “什么?”

    段誉难得的瞪大着眼睛,惊声道。旁边的李文星、李邦彦、刁文东等人听到薛明的话,却是不自觉的悄然将步子紧紧并拢,能顶的上数十万大军的东西就在自己脚下啊,压力实在是山大。

    “你又骗我!”

    过了片刻,段誉呛声道。不过他的表情却是表明他已经相信了,只是他想要让薛明原原本本的将这个东西的来龙去脉说出来罢了。

    “这东西我给他取名叫红薯,你吃过,你应该知道这是能救人命的东西,而在我手中,它就是能救数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命的东西。你说它重要不重要?”

    薛明正色道。

    “可是,你连种子都没有怎么会结出粮食?”

    别人不知道,段誉可是知道,这个东西确实能吃的。不过想到吃,段誉无端的有些惆怅。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话,一颗那东西就能救数十万上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的性命,那他和钟灵一路吃了整整两包裹,那得是能救多少人命?

    “此乃秘密,我就不告诉你了。唉……不要生气,等上两三个月你就都明白了。哦对了,这个东西,如果你想要,等它出了粮食,我就交给你带一部分回去到大理。”

    薛明对段誉脸上的那惶恐之色看的明白,心中好笑之余,却是再次卖了个关子。
………………………………

第452章

    小样,让你天天想着走。这下不见到这东西出来,想来你是不会走了。大宋朝需要,刚刚被西夏人涂炭了大半江山的大理国显然要比大宋朝还要需要啊。

    “好!”

    段誉显然等的就是薛明这句话。

    “你们不用这么紧张,这东西命硬的很,只要你们不直接踩上它,它就能活。”

    薛明扭头看着战战兢兢似乎连脚都有些不敢落下的李文星、方和、李邦彦、刁文东等人,无奈的扶额道。

    众人齐齐对着他苦笑,却是依然不敢乱动。

    薛明见状,也就懒得再说,让他们明白这东西宝贵也好,至少不会怠慢这些东西。要知道,整个大宋朝如今只有这十亩,每一颗红薯秧苗都是千金的说。

    “那些即将回返故籍的和要留在开封府的百姓可都登记造册完了?”

    带着众人走出红薯田,薛明终于问出了他今天来的主要目的。

    “回大人,如今仅剩两成的百姓还没有造册完成。府中吏员正在加班加点的完成。”

    这个事情是方和来安排的,所以听到薛明的话,连忙应道。

    汴京城周围虽然开垦了近五十万亩农田,可是这其中还有二十余万亩将会在灾后都交给殿前司的兵卒屯垦,也就是说真正能给百姓的田地只有不到三十万亩而已。

    而且逾百万的流民显然是不可能全部都留在汴京城的周围的,这样的话,对汴京城的各项压力都会骤增。不过一部分还是可以的。

    所以,开封府按照薛明的要求,在给那五十万亩新垦田地播种的时候就开始在做这件事情了。一部分留下,剩下一部分人而且还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要遣返回原籍的。

    当然,即便是薛明不遣返,那些百姓流民也是想要回到原籍的。毕竟是故土难离嘛,更不要说,他们的房舍什么的都还在故土,而且薛明已经在之前就开始着人安排以市舶总司的名义在蔡州、光州、寿州各地准备土地,只要他们回去,有地的就依然耕种原本的农田,没有的,就从市舶总司手中租赁土地,而且头三年都是不要任何租子的。

    这样的话,方方面面都考虑好了,无论是走的还是留的,至少生计都能保证了,算是皆大欢喜。

    “那好,我再给你们今明两日的时间,两日之后,本官就会向陛下上表遣返八十万流民归乡。”

    薛明没有给方和太多时间,直接出声道。

    流民遣返回归原籍,这个事情在他的一系列安排中,算是最为重要的第一个开头了。可是他的时间已经不多,只能压榨压榨这些个开封府吏员的劳动力了。

    好在,这几个月,虽然那些吏员都很累,薛明也并没有亏待他们。

    “下官遵命!大人放心,下官今日就能完成!”

    方和显然也是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因此咬咬牙道。

    “不急这一天的,子由不用太过焦灼……”

    “老大,那人来了!如今正在帐中等候!”

    段浩钻到薛明身后附耳低声道。

    听到段浩的话,薛明眼中浮现一抹冷笑。

    哼哼,这都两天了,现在才来么!

    “你们自去忙吧,国事维艰,明轩就拜托诸位兄长了。”

    永兴军路平西城,宋军大营,西北战区、种家军上上下下数十员大大小小的将领齐聚帅帐。凤翔制置使、平西军节度使、宁西军承宣使、都督行府参谋官种师道高踞帅帐之上。

    “大帅,如今我各路大军连番大战,兵卒尽皆疲惫不堪,再加之粮草不济,为何不等朝廷将粮草解送到达、各路大军休整完备之后再行进占银夏城?末将想不通。”

    说话的是宁西军节左路大军都指挥使、轻车都尉王远。

    在一炷香之前,种师道击鼓聚将,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极为意外的消息。那就是平西军、宁西军等数路大军,三日之后拔寨起兵,进攻银夏城。

    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平西军和宁西军以及西北战区的一众将领无不惊诧莫名。

    因为,各路大军就地驻扎平西城休整,等候朝廷解送的粮草到达之后再伺机进宫银夏城的命令也是种师道下的,这才不过小半月时间,种师道却是又将之前的命令给完全推翻了,怎么能不让这些手下的将领们惊讶。

    前面一个月多月时间,西北战区的各路大军基本上就没有停歇过,沿着西夏人布下的银夏防线全线突进,二十多天转战数百里连克重镇,虽说确实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可是各路大军却也都是减员严重,更重要的却是都已经疲惫不堪后继乏力了。

    对这些情况,连他们这些统兵大将都清楚,种师道这个主帅又怎么可能会不清楚?

    如此疲兵冒进,实在是不符合种师道的用兵之道。更重要的是,军中粮草已经不多,若是一鼓作气能够拿下银夏城还好,万一没有拿下,反而被西夏人给拖在了银夏城,本就是疲兵若是再在那个时候断了粮草,军心一乱,那最后的后果没有人敢想像。

    这聚拢在平西城的数十万大军一旦溃败,那么大宋朝的西北战区就完全成了空城。西夏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直入大宋腹地,要是朝廷动作够快能够将西夏人赶回去还好,如果朝廷动作缓慢,等到西夏人过了渭水站稳了脚跟,那个时候怕是再想要将西夏人给赶回去可就难了。

    到时候,西夏人进可攻退可守,距离大宋国都汴京城不过区区数百里之地,两三日就能兵临汴京城城下,那他们这些人,就将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了。

    “是啊!大帅,要三思啊!”

    “此事若是朝廷的命令,我等可联名上书给皇上,请皇上收回成命!”

    “就是啊,大帅!”

    ……

    有了王远带头,其余一干自觉能有份在种师道面前说的上话的将领,纷纷出言劝道。

    端坐在帅座上的种师道默然不语,眼睛只是紧紧盯着面前案几上的那封薄薄的书信眉头紧锁。
………………………………

第453章

    他何尝不知道手下众将多担心的情况?正是因为清楚,所以他才在拿下平西之后,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在平西城安营扎寨整军备战。

    可是事情总不会尽如人意。

    那封薄薄的书信是今天刚到的,是薛明的亲笔信。

    五天时间,戴宗、时迁等四人累死了八匹战马,从汴京城彻夜不停的赶路,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封信送到了种师道手上,种师道能够想像的出,事情的紧急。

    薛明的来信没有说别的,只是大概的将如今朝中生的大事简略的说了一遍,包括张康国张宾老为了抵制赵佶一千万贯铜钱买粮的消息挂冠而去。最后薛明给种师道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请种师道用最短的时间进占银夏城,最好是能够将银夏城内的粮食全部保留,以资军用,以此来减轻朝廷的压力。

    信的最后,薛明甚至还给种师道提了些在攻占银夏城之后以银夏城为中心、大修堡垒要塞布置成一道防线并在防线内银夏城周围屯垦等等想法,堡垒要塞本来就是却是用来限制西夏骑兵的机动性的,只要西夏人失去了战力最盛、机动性最强的的骑兵帮助,仅仅是靠步军的话,依托着众多的堡垒和要塞,想要攻占银夏城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些东西,本就是原本历史上种师道重新占领银夏城之后所采取的战术和战法,也是大宋朝能够将西夏一步步压垮的不二法宝。薛明呢,不过是将种师道本来就要做的事情,在他还没有思虑成熟之前就提前说了出来,自然是一下说到了种师道心中。

    虽然不知道薛明为什么要反对皇帝用铜钱购买粮食,可是种师道却是对张康国还有所了解的。张康国能够跟薛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甚至不惜为此挂冠而去,已经足够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

    所以,种师道在看完信之后略一思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应允薛明的要求,提早动银夏之战。

    帅帐内的数十名将领,见到种师道沉吟不语,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种师道低咳一声,帅帐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本将也不瞒你们,此次提前提兵进占银夏,不是皇上的命令,而是本将……还有朝中薛学士的意思。”

    种师道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将薛明的名字说出来。

    “薛学士是如今的开封府知府、殿前司指挥使、龙图阁直学士……”

    说到这里种师道见下面的一众将领要插话,挥手打断道:

    “听本帅说完。”

    “是,大帅!”

    “本帅遇刺之事,也是薛郡公抓的刺客。”

    下方一干本还心中不满的将领听到种师道如此说,心中顿时有些了然。

    “当然,本帅无论如何也不会用手下弟兄们的性命来还他薛郡公的人情,本帅的为人想必诸位将军还是信得过的。”

    “大帅说的是!末将等人不信谁也是不能不信大帅的。”

    “就是就是!”

    王远等人听到种师道的话纷纷七嘴八舌的道。

    种师道抬手,帅帐内再次安静下来。

    “其实,此次我等能顺利的进行横山之战,如果没有这薛郡公将聚拢在汴京城的逾百万流民都给安置好了,让他们吃饱吃好了,怕是皇上根本不会有粮食给我们进行这横山之战,本帅还有你们准备了足足一年有余的横山之战,也只能就此作罢。

    此次当是皇上无力给我们粮草了,不知道打起了什么主意,所以薛郡公当是遇到了难事,需要我们提早进行横山之战,攻下银夏城,用银夏城的粮食来养活我们自己。

    横山之战,本帅还有你们一个个都加官进爵,是不是该给那一直在背后支持我们的张相爷、张公、李公、何公还有这薛郡公还还人情并施以援手?哦,对了,户部的张康国张公为了阻止皇上,已经将户部尚书都辞去,在七日前就挂冠而去告老还乡了。”

    “这……”

    下方的数十名将领听到种师道的话,无不面面相觑。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们连番的大胜之后,朝中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了。朝中副相、稳坐了六七年之久的户部尚书张康国都直接挂冠而去,已经足够表明汴京城中混乱而严峻的局面了。

    而在想到张康国的时候,所有人又不约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