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皇帝-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伸手攥住汐盈的小手,轻轻地捏了捏,说道:“朕都知道,你们受委屈了。”

    汐盈摇了摇头,说道:“只要是陛下你没事,我们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赵桓伸手挂了一下汐盈可爱的小鼻子,说道:“我这次受伤,倒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将那些潜藏的危险都给暴露出来,这样你先不要表现出我已经苏醒过来,我倒是要看看,究竟那些人想要置我于死地。”

    赵桓醒来了以后,汐盈也就有了主心骨,小声的问道:“那母后呢,也不告诉吗?母后可是为你担心了一夜。”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这事就只能让母后受些委屈了,兹事体大,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汐盈点了点头,她知道赵桓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你就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会从大庆殿离开以后,你持朕的这枚玉扳指去找张宪,让他调五千飞羽军埋伏于宫中,随时听候朕的调遣。”赵桓对汐盈说道。

    汐盈知道这事的重要性,用力的点了点头,说道:“臣妾这就去办。”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告诉他,这件事,一定要绝对的保密,除了他之外,不允许有第二个人知道。”

    汐盈赶忙应下来,所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登基称帝,那不知道要踩着多少人的尸骨往上走呢。

    汐盈出来以后,脸上喜悦的表情被他收了起来,又是一脸的严肃,此时时间尚早,但是这大庆殿门口已经围了一大群人,其中有不少是朝中上朝的大臣,昨天来过一次的八王爷赵棫赫然在列。

    见到汐盈以后,八王爷赶忙迎了上来,笑眯眯的说道:“盈妃娘娘,陛下可否已经清醒过来了?”

    汐盈面色一沉,但是紧接着又强颜欢笑着说道:“陛下已经清醒过来了,只不过身体还是比较虚弱,刚刚吃过汤药已经再次睡下了。”

    八王爷听后,一脸不相信的说道:“陛下又睡下了?你可是不要骗我们啊?”

    汐盈瞪了他一眼,说道:“陛下身体的大事,我怎么可能会撒谎,你要是不相信,大可等陛下醒来,亲自去问他。”

    “那也得他醒过来才行!”八王爷小声的低估了一句。

    “你说什么?”汐盈皱着眉头说道。

    “哦,没什么,我们这些人都在等着陛下上朝议事呢,陛下可得快点好起来。”八王爷装作很是关心的说道。

    “八王爷费心了,陛下吉人天相,自然是不会有事的。”汐盈认真的说道。

    赵越听到汐盈这般说,心中反倒是高兴不少,在他看来,汐盈越是这般说,赵桓肯定是伤的越重,只有伤的越重的人,才会祈求上天的保佑,因为御医都已经没有办法了。

    汐盈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只见远处远远跑了一个传令兵,他一边跑一边大声的喊道:“关中八百里加急,急呈陛下!”

    “关中八百里的加急,这得抓紧时间呈给陛下啊。”其中一个大臣说道。

    “可是陛下现在昏迷不醒,这事可怎么办?”另一个大臣顺着他的话说道。

    “这关中的军事紧急,事急从权,此事必须得交给陛下批阅。”有一个人说道,紧接着他又对汐盈说道:“盈妃娘娘,劳烦你向陛下通传一声,这八百里的加急急需陛下的审阅啊。”

    “陛下已经休息了,这八百里的加急,你们就先呈给李纲李大人吧。”汐盈提议道。

    汐盈一开始还以为这关中的八百里加急战报也是赵棫等人伪造的呢。

    不过李纲此时并不在大庆殿门口,此时正在大庆殿门口的都是支持赵棫的那一系人马,所以听到汐盈说的话,立刻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李纲只是兵部尚书,枢密院枢密使,论级别和地位,都不及八王爷,以臣只见,事态紧急,八王爷这八百里的加急文书,还是应该你来批阅。”

    这句话,可是很有僭越的嫌疑。

    这奏折虽然不是必须得皇帝审阅,但是由谁审阅,那也必须是得皇帝批准的,而现在他们这群人居然想要撇开赵桓提出的由李纲批阅,而是由赵棫批阅,那意思还是非常明显的。

    “对,事态紧急,还请八王爷以大局为重,批阅关中地区送来的八百里加急战报。”一众大臣齐声劝解道。

    赵棫心中暗爽,当上皇帝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不得不说,这种感觉真的很爽。

    “承蒙各位的厚爱,那我就僭越一次,替陛下批阅一下这八百里加急的战报,日后就算是陛下怪罪下来,我愿一力承担。”赵棫说的大义凛然。

    在场的众臣无赞誉赵棫。

    赵棫打开战报一看,脸色却是难看起来。

    “汉中守军大败,西夏军队二十大军围攻汉中,富平城失守!吴玠带领两万余名镇西军突围,现驻守在大庆城,请求支援!”赵棫一脸严肃的说道。
………………………………

第104章散布消息

    “这可如何是好?”大庆殿外的一众大臣议论纷纷。

    “单是一个金国我朝都不足以应付,更何况现在还又加了一个西夏国,失守也是在所难免的。”另一个大臣说道。

    众人本来还沉浸在顺昌大捷的喜悦当中,没想到才过了没两天,这关中就失守了,关中失守,就算是顺昌大捷也没有用,到时候西夏和金国合兵一处,那顺畅城的四万守军又该如何自处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让开,我们要面见圣上,关中失守,急需陛下决断。”其中一个大臣说道,就想要往大庆殿里面闯,却是被大庆殿的守卫给拦了下来。

    “现在外有强敌环绕,陛下却是生死未卜,依我看,咱们还是请太上皇重新出来理政吧。”其中一个大臣说道。

    “此提议甚好,如果不能尽快与西夏和金和谈,到时候两国两军合力来袭,则我朝危矣。”有一个大臣在旁边说道。

    众臣议论纷纷,在场的都是支持和谈的官员,以前赵桓凭借着自己的铁腕,将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但是现在赵桓不在,他们就又跳出来了,并且妄图让赵佶重新执掌朝政。

    赵桓躺在床上,他的身体还依旧有些虚弱,不过精神状态却是极好,外面的消息,都被内侍给一一传达了过来,所有参与的官员,都有内侍给记录在列,这些人,都是需要秋后算账的。

    御医跪在赵桓的面前,见到赵桓醒来以后,他悬着的心终于算是放了下来,现在看来,自己的这颗脑袋就算是保住了。

    “一会你出去以后,放出风声,就说朕估计是醒不了了。”赵桓对御医说道。

    “臣……臣罪该万死!”这下可是把那个御医给吓坏了,不停地向赵桓求饶,这种话,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就算是给他十个脑袋,他也不敢这般出去乱说。

    “你就按照朕说的去办,办好了朕不但恕你无罪,还会给你封赏,但是你如果办砸了,走漏了风声,那就小心你的脑袋。”赵桓厉声说道,这个时候既然火已经点燃了,那就再加把火,看一下究竟能把谁给烧出来。

    御医战战兢兢的从赵桓的房间里面出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将自己的情绪给平复了下来,为了自己的小命,他必须按照赵桓吩咐的事情去办。

    刚从大庆殿出来,立刻就有不少官员围了上来询问赵桓的伤势,御医摆了摆手,分开众人,就准备离开,却是被众人给拉住了。

    御医自然是不敢说赵桓已经不行了,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各位大人,我真的是尽力了。”说完这句话,他便谁问也不再说话,转身离开了。

    御医的这个消息,可算是炸开了锅,这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赵桓不行了,这个时候,一些有想法的人就开始动起了自己的心思。

    到了站队的时候了。

    所以早朝的时候,一众官员分成了两队,一队支持立赵桓的儿子赵谌为储君,一队支持请太上皇赵佶重新站出来执掌朝政,两队官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早上一直争吵到了晚上,也没有一个结果。

    张宪此时跪在赵桓的面前,他已经按照赵桓的吩咐,将五千飞羽军调集了过来,随时听后吩咐。

    “你找一个可靠点的人,传旨给吴玠,让他据守大庆城,援兵已经出发了,不日西夏军队便可撤兵,让他找机会反扑,但是有一点,西夏军队未撤退之前,就算是战之一兵一卒,也不允许再后退半步!”赵桓对张宪说道。

    张宪领命而去,布置完了这些,赵桓这才算是放下心来,想来这西夏军队也快要撤军了吧。

    这富平城的失守,完全是出乎了吴玠的意料,富平城易守难攻,按理说是不容易这么容易被攻破的,尤其是西夏军队派出的还是李昌起这样的棒槌将军,实际上富平城一开始也却是是这般,吴玠每天就是坐在城墙上晒着太阳,见到西夏军队来进攻的时候,就下令众将士放箭,然后就会死一波西夏士兵。

    而等到西夏军队撤兵以后,吴玠又派人去城外收集还可以使用的箭矢,日子过得毫不潇洒,到了最后,西夏军队好像也学聪明了,进攻都不进攻了,来了一个围而不攻,想要生生困死吴玠等人。

    对此吴玠哈哈一笑,不以为意,却是没想到发生了意外。

    封仁多保忠来了,封仁多保忠那是西夏的为数不多的名将,他亲自率领了二十万大军到来以后,李昌起立刻去找他,想让封仁多保忠立刻攻城,一举攻陷富平城。

    封仁多保忠观察了一下富平城的地形,却是摇了摇头,否决了李昌起的提议。

    “大将军可是害怕了?”李昌起一脸不爽的说道,现在他都有些后悔了,当初为何要听信封仁起买力说的话,这都已经围困了富平城七天时间,但是富平城依旧是固若金汤,并没有出现缺水和缺少食物的情况,就更别说有人投降了。

    李昌起后悔当初没有一股脑带人攻城,虽然他已经折损了一万余人,但是李昌起不在乎,只要是能把富平城给攻破了,死个几万人,那又算得了什么。

    “小王爷不必如此说,这富平城易守难攻,就算是我将这二十万大军全都填进去,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封仁多保忠对李昌起说道。

    “哼,那怎么办?难道我西夏二十万大军就要被富平城这个小小的地方给挡住了不成?”李昌起气急败坏的说道:“我不管,大将军你如果没有好的办法,那就请你下令,全军攻城,我就不相信,富平城乃的弓箭是用不完的。”

    封仁多保忠笑着说道:“小王爷不必着急,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呢,其实这富平城,也没有那么难攻破,我这里有一计,倒是可以试验一下,如若不成功,那么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

第105章最坚固的堡垒

    李昌起敢对封仁起买力摆架子,但是面对西夏国这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是不敢托大,尽管心中不爽,但只能询问道:“不知道大将军是何计策?”

    封仁多保忠说道:“我也学习一下小王爷,张榜!”

    李昌起听到封仁多保忠提起他张榜的事情,忍不住有些脸红,上一次他就是张榜凡可以奉上吴玠项上人头者有重赏,所以才被吴玠用一头毛驴来戏弄,这个时候听到封仁多保忠旧事重提,就有些不悦,气呼呼的说道:“大将军何故取笑与我。”

    封仁多保忠哈哈一笑,说道:“小王爷你真的是想多了,我绝无此意,我打算张榜求破城之计,凡是可以提供破城之计者,给予重赏!”

    李昌起听到封仁多保忠说的话,无所谓的说道:“就这个啊,我看贴了也是白贴,咱们这么多人都想不出来的对策,难道还能指望那些宋人给咱们出主意?”

    封仁多保忠暗道那是你不懂宋人,不过这句话他是不会和李昌起说的,封仁多保忠笑着说道:“小王爷不要着急,反正这张榜也不会浪费咱们多少时间,不如咱们就长个榜试试,万一能成的话,倒是省了咱们不少的力气。”

    李昌起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于封仁多保忠说的话,他只能点头同意,心中却是不以为然,要是这种计策能成,他以后名字倒过来写。

    榜很快就被贴了出去,第一天,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人来献计,李昌起就忍不住去找封仁多保忠,“大将军,咱们一直这样等着也不是个办法,要是一直没有人来献计,咱们就一直这样耗着?”

    这可是二十万大军呢,二十万大军每天的消耗,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当然李昌起来找封仁多保忠自然不是考虑这消耗的事,他只不过是觉的是在浪费时间,他现在太想要破开富平城了。

    “再等等!”封仁多保忠的回答还是很干脆,就是继续等。

    第二天的时候,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消息。

    李昌起就有一次来找封仁多保忠,想让他发兵富平城。

    “再等等!”封仁多保忠还是那句话。

    “等等等!究竟要本王等到什么时候?”李昌起被激怒了。

    “小王爷不要着急,时机到了,这富平城自然就破了。”封仁多保忠倒是一点也不着急。

    “大将军,明天必须出兵,本王已经等了太多天了,不想再等了,我西夏大军的铁骑难道会被这样一座小小的城池给挡住?”李昌起已经彻底的失去了耐性,前面他已经等了太长时间,好不容易等来了封仁多保忠,以为要出兵灭了这富平城了,却是被告之还要等着,他怎么还能耐得住性子。

    “小王爷不要着急,这行军打仗,最忌莽撞行事,咱们不等着,难道小王爷你有更好的计策不成?”封仁多保忠反问道。

    李昌起被封仁多保忠噎了一下,他嘴唇哆嗦了一下,怒哼了一声,说道:“大将军你如果还不出兵,小心小王到陛下面前,参你一本。”

    “小王爷,我还是那句话,时机未到。”封仁多保忠淡淡的说道,这就算是彻底的无视了李昌起的威胁。

    “哼!”李昌起见到封仁多保忠没有理会自己,怒哼一声,拂袖而去,准备去告御状了。

    封仁起买力见到李昌起离开,有些担忧的对自己的父亲说道:“爹,小王爷薄情而寡恩,父亲你如此抚了他的面子,只怕他会在陛下面前说父亲的坏话。”

    封仁多保忠说道:“一个纨绔子弟而已,何惧之有?”

    封仁起买力听到自己父亲这般说,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转而问道:“爹,真的会有人来向我们献破城之计?”

    封仁多保忠对封仁起买力说道:“记住,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打破的,这行军打仗其实就和两个人的战斗一样,是人便有破绽,只看你怎么找到这个破绽,然后击破他了。”

    封仁起买力听到封仁多保忠说的话,若有所思,这些东西,虽然听起来很是明白,但是真正的运用到战争当中,就需要实践的积累了。

    第三天的时候,李昌起派人给西夏皇帝李顺乾送去了一封信,指责封仁多保忠畏敌,不敢出战,致使西夏二十万大军被阻截在富平城外。

    封仁多保忠自然是知道了李昌起的小动作,却是并不在意,皇帝李顺乾将这个纨绔子弟安排到自己的军中,一方面是想要给这个纨绔子弟一个历练的机会,另一方面,不也正是让他监视自己嘛。

    第三天中午的时候,军营里来了一个樵夫。

    “是你们张榜说凡是可以提供破城之计的人,就赏黄金千两,绸缎千匹,粮食万担的?”那个樵夫见到封仁多保忠说道。

    封仁多保忠点了点头,对这个樵夫说道:“没错,只要是能够提供破敌之计的,这些本将军都会给你。”

    “那你先把这些东西给我。”那个樵夫对封仁多保忠说道。

    “哈哈哈!”封仁多保忠大笑着说道:“你放心,本将军从不食言,你的计策如果可行,答应给你的东西,我是一点都不会少了你的的。”

    “废话少说,你到底说不说,不说小心我砍了你的脑袋!”李昌起见到这个樵夫这般的腻歪,忍不住威胁道。

    “你这话什么意思?”樵夫听到李昌起说的话,愣头愣脑的问道。

    “意思很明显,把你知道的,都给我说出来,不然就杀了你!”李昌起现在就想杀宋人泄愤。

    “小王爷不得无礼,本将军答应的事情,自然不会食言。”封仁多保忠一脸不满的看着李昌起,然后对这个樵夫说道:“你放心,用你们宋人的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本将军答应给你的,自然全部都会给你。”

    说完这句话,封仁多保忠就命人将准备好的赏赐抬到了樵夫的面前,说道:“只要是你的计策可行,这些都是你的。”
………………………………

第106章黄袍加身

    樵夫见到这满满的几大箱子黄金,立刻被那黄澄澄的颜色给吸引住了,乐呵呵的指着这些黄金说道:“这……这些都是我的?”

    封仁多保忠点了点头,说道:“只要你的计策可行,这些都是你的。”

    那个樵夫伸手将其中的一块金子拿到了手里,又放到了嘴里面咬了咬,然后说道:“我告诉吧,在富平城的后山,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你们顺着那条小路往上走,就能攻破富平城了。”

    封仁多保忠闻言大喜,说道:“那条小路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带我们去吧?”

    “这些金子都给我,我带你们去。”樵夫指着几大箱子金子说道。

    于是,这名樵夫得到了几大箱子黄金以后,就带着西夏军队从小路爬上了富平城。

    吴玠根本就没有想到西夏军队会从富平城的后方杀进来,根本也没有在后方设伏,所以这一战吴玠败了,而且败的很是彻底,六万大军,他最终只带着三万余人突围成功,退守到了大庆城。

    而西夏军队攻破了富平城以后,宋国西南的大门也算是彻底的打开了,金夏联军完全可以从这里长驱直入,进攻汴京。

    所以富平失守的这个消息,立刻就在朝廷里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此时又传出了赵桓已经不行了的消息,所以宋朝的朝廷就乱了套了,原本主战派是占了上风的,但是现在,又变成了主和派占了上风。

    而且主和派到龙德宫请命,让赵佶重新执掌朝政。

    众官员以王黼为首,跪在龙德宫面前请命。

    赵佶坐在龙德宫自己的龙椅上面,秦桧跪在他的面前,赵佶轻声问道:“已经查证了吗?陛下已经不行了?”

    秦桧赶忙回答道:“陛下,御医刚才从大庆殿出来的时候已经传来了消息,太子这一次恐怕真的是凶多吉少了。”

    秦桧现在直接称呼赵佶为陛下,而称呼赵桓为太子,那其中的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

    赵佶脸色有些悲痛,说道:“桓儿,你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如果你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那不是让朕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皇家骨肉亲情缘薄,赵佶这么说,更多的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既然太医那边已经传来了消息,那么看来赵桓这一次真的是凶多吉少了,在那个地位呆过的人,深知退下来的滋味不好受,所以现在有一个重新回到那个位置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弃。

    “陛下,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国家正处内外交困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振作起来,执掌朝政,实乃万民之福啊。”秦桧趁机说道。

    赵佶听到秦桧这般说,这才面色一阵,对秦桧说道:“你说的有道理,现在国家危难,必须要尽快度过眼前这个危局,马上派遣使臣向金国求和,以求的原谅,只要是金国可以退兵,我愿意向金称臣!”

    秦桧在历史上做宰直长达十七年之久,可以说非常会揣摩皇帝的意思,这个时候听到赵佶说的话,他赶忙说道:“陛下,现在朝中反对和议者众,求和之事恐难实行。”

    赵佶闻言,怒道:“现在富平失守,金夏联军可从西大门长驱直入,如果不能和谈,难道又要让金军的铁骑围攻到汴京城下?”

    秦桧赶忙说道:“陛下,现在主战派以李纲为首,意欲征兵十万,增兵关中。”

    秦桧非常的聪明,他跟皇帝说话,从来也都是只说一半,留给皇帝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而当了皇帝以后,本就是生性多疑,所以这说了一半的话,也是致命的。

    赵佶皱着眉头,说道:“既然是要和谈,那自然就要拿出和谈的诚意来,这增兵一事,就此搁浅吧。”

    “陛下,臣曾听闻,李纲曾对部下言,中兴大宋者,非太子莫属也。”秦桧轻声说道。

    李纲自然是真的说过这句话,赵佶当时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在位的时候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李纲说的这句话倒也不算什么,不过此时赵佶听到了耳朵里面,难免也有些不爽。

    “李纲指挥汴京城内军民抗金成功以后,曾对外扬言,如果不是他击退了围攻汴京城的金军,此时宋国早就已经灭亡了。”秦桧紧接着说了第二句话。

    赵佶闻言,眉毛挑了挑,这句话李纲说没说过,无从去考证,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赵佶会不会相信秦桧说的这句话,很显然,赵佶已经相信了秦桧说的话。

    紧接着秦桧又说出来了第三句话,这句话才算是要命的。

    “李纲曾扬言,太祖皇帝当年继位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件黄袍加身罢了。”秦桧轻声说道。

    这句话可是说的赵佶心中一震,抬起头来盯着秦桧,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起来。

    其实这三句话,李纲或许都曾说过,不过那肯定就是随口说着玩的玩笑话,但是现在秦桧将这三句话连起来说,那意思可就完全变了味道了。

    能够中兴大宋的,只有太子,那就是你赵佶当皇帝不行。

    能够击退金军铁骑进攻的,只有我李纲。

    想当年太祖皇帝建立宋朝,也不过只是在自己的身上披了一件黄袍。

    这三句话连在了一起,就变成了李纲想要谋反的证据。

    秦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根本不向陛下说李纲想要造反,但是却用这样意思很隐晦的三句话,来引起皇帝的猜疑,宋朝本就是重文轻武,就是担心像是陈桥兵变那样的事情再次重演。

    如果李纲身上披上了黄袍,是不是也要当皇帝了,那现在自己这个皇帝要去哪里?再说或许你不想当皇帝,万一你的部下想让你当,把黄袍披到你身上可怎么办?

    所以赵佶紧张了,他沉吟了一会,突然下定了决心,对秦桧说道:“传朕的圣旨,为了金宋两国和谈能够顺利进行,免去李纲的兵部尚书、枢密院枢密使一职。”
………………………………

第107章夺权

    赵佶此时,其实已经把自己重新摆到了皇帝的位置上。

    “臣遵旨,马上去办。”秦桧心中高兴,脸上却是没有表现出来,能够把李纲扳倒,他的机会就来了。

    赵佶甚至都没有去大庆殿确认一下赵桓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或许是他根本不想去确认,亦或者此时的他,早已经被重登皇位的喜悦给冲昏了头脑。

    所以赵佶从龙德宫出来了,被文武百官簇拥着,再一次来到了朝堂之上,坐在那熟悉的龙椅之上,赵佶忍不住有些感慨,这兜兜转转的一圈,自己终于又重新坐上了这龙椅。

    “令王伦为使臣,出使金国,共商和谈之事。”赵佶颁布命令道。

    王伦乃文正公旦弟王勖的玄孙,说起这个王伦,众官员对他的非议很多,因为这家伙,实在是大错没有,但是小错不断,经常触犯法律,不过好在受到了祖宗的庇荫,所以才能够相安无事。

    现在赵佶命他出使金国,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人胆子大,换成是别人,很有可能会推诿不敢前往,另一方面,王伦也确实是有才能,能言善辩,让他出使金国,自然也是希望能够促成两国的和议。

    “陛下,臣此次前往和谈,底线是什么?”王伦上前一步,请示道。

    “只要金国能够退兵,岁币、割地、称臣,这些朕都可以答应。”赵佶对王伦说道。

    闻听此言,李纲大急,赶忙站出来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割地求和这种事情,犹如抱薪救火,今日割五城;明日割五城,我大宋又有多少城池能够满足金国的贪欲呢?”

    赵佶瞪了一眼李纲,说道:“就是你一直在蛊惑桓儿用兵,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来人,给我将李纲拿下,免去他兵部尚书、枢密院枢密使一职,压往大理寺候审。”

    李纲没想到赵佶第一个居然会对自己动手,心下惊讶,赶忙说道:“陛下明鉴,现在我朝对金战争整体占据上风,只要再征兵十万人增援关中,到时候定可解今日之困局。”

    “压下去!”赵佶根本没有给李纲继续说话的机会,直接摆了摆手说道。

    王伦见此情形,对赵佶说道:“陛下,李大人一心为国,力主抗金,并无过错,现在国内上下抗金热情高涨,贸然抓捕李纲,恐怕会引起四野不满。”

    王黼听到王伦说的话,摆了摆手说道:“这些事情都不是你需要考虑的事情了,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对金的谈判,现在关中失守,朝廷的西大门已开,你若是不能谈判成功,我朝局势危矣。”

    王伦被噎了一下,其实他也是主张抗金的,但是现在朝中主战派为首的李纲被啷当下狱,自己人微言轻,朝政现在已经重新被王黼把持,或许他能做的,真的只有促成和金国的和谈,以及尽量的能在和谈过程中为宋国争取更大的利益。

    “朕亲自手书一封,你交给完颜宗翰,由他代教给完颜吴乞买,只要金国能够撤兵,朕愿意对金称臣。”赵佶对王伦说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这下朝中的众臣很多人都站出来反对起来。

    这皇帝称臣,那其实就相当于赵佶成了金国的奴才,而他们这些做臣子呢,难道是奴下奴?从秦皇汉武开始,这在天朝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所以这些朝臣都难以接受这一点。

    至于割地赔款,他们倒是不在乎,钱嘛,宋朝富庶,最不缺少的就是钱,地嘛,天朝地大物博,给出去一两座城池又算得了什么?

    众臣只在乎称臣,这是关系他们面子的大事。

    “哼,如果金国大军长驱直入,到时候国将不国,朕又何以自居?”赵佶气呼呼的说了一句,转身离开了。

    这下众臣都面面相觑,赵佶说的话的意思很明显,如果等到金国的大军长驱直入,宋朝被灭亡,那时候估计自己连这个做臣子的机会都没有了。

    赵佶从朝堂之上出来,这才想着要去看望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