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2-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不满自己的浙江士绅、失意的投机者、失败的光复会残党们背地里都称自己为‘梅毒都督’,对自己光顾青~楼场所大加指责,这些陈其美都是知道的。然而知道归知道,陈其美依然是我行我素。
一来,陈其美并不觉得去青~楼场所有何处可以指责的。英雄丈夫爱美本就再正常不过!二来,现实是陈其美手下之得力干将多是青帮出身,是社会之底层。自己若不与他们打成一片,如何建立自己的班底?又如何争雄于天下?
实质上,与陈其美同去青~楼寻欢的多是陈其美手下的心腹干将,一切花费也自然是陈其美买单。这也是其收买人心、拉拢手下的一种手段措施,倒并非是陈其美本人好色如命。
喝了些酒、又荒唐了一晚上,陈其美坐在马车内有些昏昏沉沉,闷得慌。
一时间,陈其美只觉得自己有些喘不过气来,下意识地就抬手去拉开车帘……
一阵清风吹入车厢,陈其美在舒了一口气的同时,头靠向车窗边上。也就是在随意观察着沿途街景时,他忽然察觉到在街巷旁,一个年轻女子朝马车死死地盯了一眼。
嗯?怎么那么熟悉?
陈其美欲再仔细看,却见那个女子已掉头离开了。
车厢内,陈其美绞尽脑汁回想,只觉得那女子的模样非常眼熟……想来想去,自己所认识人中……难道是尹氏姐妹的姐姐,尹锐志?她们这些光复会余党看来还留在杭州城,难道有什么盘算吗……?
陈其美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直觉告诉他尹锐志的出现绝不是什么好事情。自己已经与光复会完全的撕破了脸皮,这些人恐怕是恨自己入骨呢!
死死咬紧牙关,陈其美心中忽然烦躁异常!
浙江省内蒋尊簋这么个大威胁还没有解决、省外江苏刘继业还在虎视眈眈,现在光复会余党也要来搅局,就不能给老子乖乖歇停歇停吗!?
一个人生了一会儿闷气,不久陈其美就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或许……对付蒋尊簋的计划要提前了!先解决蒋尊簋、再回头对付这些光复会残党……而在此期间,这青楼还是少去几次为妙了……
########################################
就在陈其美准备将针对蒋尊簋的计划提前的同时,距离杭州城百里之外的江宁城内,江苏都督兼长江巡阅使刘继业正在自己的都督府内与审计司司长陈光甫商量1912年下半年的财政预算问题。聊的正专注的时候,办公室外响起了敲门声,随后一个侍从就拿着一份电报走了进来。
“报告大帅!机密电!”
虽然陈光甫早已加入了国社党,进入了刘继业的核心圈子,但是他平日依然很在意细节。他觉得自己是文官,负责替刘继业办事和出谋划策,机密电则超出了自己所应知道的范围。然而就在他准备起身先告辞的时候,却被刘继业一把拦住了:“光甫先别走。”
“你过些阵子就要与蓉儿订婚,也算是一家人。”刘继业微笑着说完,然后接过了电报直接摆在桌上,也不回避陈光甫。
草草数行字看过之后,刘继业忽然大笑了出来。
“这个百器!真是……哈哈哈哈!”
………………………………
第382章 皖督入宁
第三百八十四章皖督入宁
安徽都督关启平在侍从的带领下步入江苏都督府,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他在江宁光复之役的时候,率先攻入的两江总督府、此后也曾一度在这里与江苏革命军的高层一并办公。陌生,则是他派往安徽后,如今将近一年时间,这座官署早已大变了模样。
时间已是1912年的7月10日了。
算来,关启平成为安徽都督,执掌一省军政大权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了,形态也变化不少。首先是身体体积似乎增加了不少,小肚子都有了。面容上,或许是担任了上位者后显得更加严肃了不少,原本就茂密的大胡子更是遮住了大半个嘴唇。
身穿一身北京中央政府下发的陆军上将常服,一把佩剑斜扣在牛皮腰带左侧,关启平穿得非常正式,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
而领路的侍从也是默不作声,只是以平稳的步伐将关启平默默领向目的地点。
终于,在穿过不少办公楼、小花园、路过几处新建建筑后,关启平来到了此行江宁的终点,江苏都督府内位于正中的前都督厅、现巡阅使楼。这里是刘继业日常居住和办公的地点,同时也是他会见较为亲密客人的地方。
这座新修建的四层洋房完全由钢筋水泥建成,从外表看装修并不奢华、许多装饰性的置件都没有、墙体外也没有什么华丽的雕刻,非常朴实。
那名领路的侍从快步走上大门台阶,向站在两旁看守的卫兵递上通行文件,然后再快步走下台阶,侧开身向关启平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关大帅,请。”
关启平点了点头,迈开脚步踏上台阶,略微好奇地打量了一番两旁卫士后,很快就进入了洋房内。
上一次关启平过来,还是大半年前召开国社党大会的时候。那时的会议是在都督府另一侧的大会议厅内进行的,所以现如今他还是第一次踏入这栋江苏、乃至东南核心的洋房内。
侍从小心翼翼地走上楼梯,在二楼的一处橡木门前停下了脚步,轻轻敲了敲门。
“禀告大帅,关大帅到了。”
屋内传来脚步声,随即房门就从里面被打开了。
刘继业穿着无肩章的将官军服,领口随意地敞开。他亲自打开房门后朝急忙敬礼的侍从挥了挥手,然后笑着将有些发愣的关启平拉入:“从安庆来江宁顺流而下,三日可到?”
“……四天……时间。”关启平进入房间后,有些不知所措,此前脸上淡淡显露的威严早不知道去了何处,望着颇为热情的刘继业一时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刘继业却似乎没有注意到对方的神色,亲自拿来水壶准备给对方加水,那边关启平急忙来抢水壶,一个江苏都督、一个安徽都督就为了一个水壶而争抢了一阵子。
最后畏首畏脚的关启平不敌上司刘继业,只能乖乖地让对方给自己倒上了茶水。
“总理如此……属下……”
官职上,关启平的安徽都督是归刘继业所兼任的长江巡阅使‘监察’,党务上,作为国社党安徽分部的主席,关启平直接由国社党总理刘继业管辖。
当然,由于国社党的原则是所有党员身份一律平等,因此从身份地位上,关启平与刘继业并无区别,都可以以同志相称,区别‘仅仅’在于党内负责的职务不同而已。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国社党先后在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四省设立了分部,江苏则为总部。各分部骨干一部分是江宁派遣、一部分是招笼当地的有志之士加入。而在这四个分部中,得益于关启平的安徽都督身份,安徽分部是人数做多、工作开展最为顺利的。
刘继业与关启平多聊了一会儿叙旧的话,让对方的心情稍微平复下来。
“回来江宁后可是见了熟人了?”
“属下抵宁就直接来见总理了,未曾有时间去见其他人。”关启平此刻还是有些拘谨。虽谈不上毕恭毕敬,但是相比一年多前与刘继业以字相称,差距却是非常明显的。
这一现象不光是关启平。就连关系与刘继业最紧密、长期担任刘继业副手、与之并肩作战、如今身为国社党的协理、理论之上仅次于刘继业本人的张孝准;与刘继业同学一场,而且颇有些文人风骨的蒋方震;刘继业最忠实的手下并且将刘继业以兄长视之的王光照,与刘继业对话时也都自称属下并以总理相称。
随着刘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他在党内的威望不断的攀高,如今也只有偶尔在跟几个老伙伴喝醉了酒的时候,才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一句久违的‘文鹿’。
刘继业知道这就是人攀升到高位的代价,所以古人有云高处不胜寒。他因此亦不曾指望相对张孝准和蒋方震等人关系稍显疏远的关启平有什么不同。相反,由于对方长期处在安徽、无法与刘继业保持紧密联系,对方只会更加的恭敬。
在国社党内,刘继业与这些老伙伴的身份已经从战友、上级变成了领袖,变成了一言而断的独~裁者。
对此,刘继业在获得无与伦比的威望的同时,也只能忍受一种孤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他从一开始选择道路后的必然结果。
“安徽你处理的非常好,党务的顺利展开也实在有你的功劳,若说党内有某人贡献最多,你文泰绝对是其中之一啊。”
面对刘继业的夸奖,关启平表露出很谦虚的态度,连称只是尽职尽责而已,当不起夸赞。完了后,关启平哪怕是之前在无数份电报中都有详细汇报,此刻还是认认真真地将安徽之情况向刘继业汇报。
“安徽之财政有江苏省每月七十万的资助,基本上维持财政持平,财政开支基本维持江苏模式,即行政经费、教育经费、发展实业费用各占二成,军费占六成。”
“安徽之军队经过裁军后,现有二万一千人。基本可分为我革命军骨干所建之一个师、以及由原安徽新军所编制之一个混成协。这几个月大力开展党务以来,基本上我们的骨干部队营级及以上之军官都成为了我党党员。有了金陵制造局的军火,战斗力也有所提升,我们也扎实研究落实了百里发派过来的经验总结。而安徽新军部以前清安徽新军混成协协统,投诚之胡万泰为首……我们对其的掌握程度上虽不如老革命军底子,不过还是在他们那里掺了许多沙子,也发展了不少党员来……”
早在刘继业担任长江巡阅使之前,安徽的军政大权就实质上掌握在他的手上了。刘继业对关启平乃至安徽省的了解和控制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这一切都是通过党务这条与政务并行的线完成的。
军队方面,安徽的部队中半数以上是来自江苏革命军的当初‘援鄂军’组成,与江苏本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至于后来投诚的新军部队,尽管保留了部分的**性,但在军饷和军资都把握在关启平手上的时候,大部分的命令也都能得到遵守。
而与江苏不同,安徽不光是军队控制在国社党手中,就连文官团体也多是由国社党员担任,这就使得刘继业得以通过自己国社党总理的身份,通过国社党安徽分部的方式委派命令。当然,具体的情况都是刘继业先下达一个大框架,由关启平等分部主席和副主席去落实执行。而刘继业则通过党务的各种渠道,去时刻监督目标执行的情况,以此来时刻把握安徽的态势、在给予关启平足够放权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坐大。
不过在江苏和安徽分成两个系统的时候,彼此之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在名正言顺地建立中央政府之前,刘继业也没有什么太多好办法,也只能先尽量在现有的框架内维持控制力。
“那位倪嗣冲最近有什么动作吗?”
刘继业所问的倪嗣冲是安徽人,袁世凯的北洋系老人、前清时曾担任黑龙江民政使兼巡防军翼长、河南布政使帮办河南军务,以及安徽布政使。辛亥后,作为刘继业与袁世凯达成的协议之一,前来安徽担任民政长。
根据关启平及其他党务组织传来的电报,这位倪嗣冲上任后倒是很老实,各方面都很配合关启平的行动,也并未如此前想象那样与各方人士接触。
不过若说这就能让刘继业轻视倪嗣冲乃至袁世凯,那他也未免过于幼稚了。
关启平摇了摇头:“依然是安静的很……除了处理文件公务外,几乎是所有时间都呆在自家宅子里,连出去会见好友的时候也很少……”
“多加关注……面子是要给的,但是反常即为妖,此人回到故乡连亲朋好友也不怎么走动,恐怕是有所图谋啊。”刘继业咳嗽了两省,最近难得地略感风寒。
与关启平聊了一会儿后,刘继业便站起身子一拍手笑道:“走,咱们去见见百里和闰农去!”
………………………………
第383章 国会胜选
第三百八十五章国会胜选
关启平从安庆赶来参加的这场军事会议开会地点距离巡阅使楼并不远,出了小洋房后刘继业与关启平只是漫步了大约三五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一处中式建筑前。
“都督府内新建的建筑有三处,剩下的都是修缮前清的一些厅堂。”路上一边走着,刘继业一边与和自己差半个身子的关启平介绍。
经过一年时间的整理,前清两江总督衙门、如今的江苏都督府兼长江巡阅使府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总的来说花园和游廊变少了、办公场所变多了,整个府邸从享受风格朝务实方向转变。
而这也是刘继业及他率领的国社党给江苏官场带来的改变。
相比几乎是一切照旧的北京北洋政府,刘继业在江苏哪怕有立宪派的掣肘、还有一定的顾忌,但是在贪腐和失职方面的打击力度却是世所罕见。通过对江苏民政系统拥有‘监察’之权的总督府审计司开始对各项工作开展业务审核制度、并且开始创新地下发绩效考核,大量碌碌无为、或者贪污受贿的官员被裁撤和斥责。这一点在张謇北上担任工商总长后,更为明显。
别的不说,起码经过审计司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江苏的行政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相应的降低了行政成本。
当然,这中间许多的复杂关系和处理,刘继业自是不会与关启平或其他不相关的人道哉。
被刘继业所绝对控制的军队领域且不提,如今在文官系统方面,刘继业一方面是借助从军队转业为文官的少部分国社党员,另一方面、也是目前最为重视的还是以陈光甫为首的一批都督府直属心腹。
都督府直属官吏都是辛亥后征聘的,所选中的多是有新式教育背景、敢大胆去想的年轻人,而且去留全在刘继业一念之间。这些年轻才俊进入岗位后,受到刘继业的刻意笼络、享受着优质的物质条件,更何况自身仕途与刘继业所相连,自然对刘继业忠心满满,办事也非常认真。
两相结合,使得江苏的民政大权也越来越集中在刘继业手中。对此,由袁世凯派来、与张謇是世交好友的现任江苏民政长韩国钧是有些微词的。
不过韩国钧这位素有名望的晚清新派官吏长期从事实业发展,在兴办实业方面的观点与张謇不谋而合,因此在刘继业对兴办发展江苏实业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后,也与刘继业达成了某种默契。
所谓实业兴办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减税、免除苛捐杂税、甚至进行补贴鼓励某些行业的实业发展。第二种则是由江苏政府采取与地方实业家合办的形式置办实业,设立新的厂房等。在兴办实业这一领域,刘继业从1911年底时每月不到十万苏币的投入,到韩国钧上任后加大到百万苏币就可见一斑了。
走进了会议室内,只见里面江苏军界高层都已到齐了。
野战部队团级及以上军官、参谋部和军政部各科科长及以上军官总共数十人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刘继业进门的瞬间就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敬礼。
刘继业来到了主座,看着关启平绕到自己一旁极为靠前的位置,这才手掌微微朝下道:“让诸位久等了。都坐下吧。”
众人入座后,刘继业摆出了略显严肃的表情:“诸君应该知道,国会选举的结果已经公布了。”
半年前,当时还是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和《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并成立了一个办事临时机构“筹备国会事务局”。根据《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
经过三个月的选举,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终于唱票完毕了。
对比三年前前清的咨议局选举,此次国会选举的变化可谓非常重大,尤其是急剧减少选民资格条件:首先,民国的这场选举把选民的年龄限制从25岁降低到21岁。由于议会政治是晚清新政不到十年间大举引入的新思想,衷心接受这种新思想的大多数是同期发展起来的新式学堂学生,又由于通常越是年轻的人群激进的倾向越明显,所以年龄限制的降低不仅使选民人数大大增加,而且也增加了选举过程及选举产生的国会的激进倾向。
其次,是把教育程度限制从中学毕业降低到小学毕业。在清末民初的中国,中学毕业是很高的教育程度,通常一个省只有一所或几所中学,毕业学生数量有限、非常名贵,而小学则要普及得多,一般每个县都有所小学,所以教育限制从中学降到小学,使因受教育而获得选举权的选民人数增加几十倍。
第三,是把财产限制从五千元降低到五百元,由于拥有一定财产的人数分布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财产限制每降低一个级别,因财产而获得选举权的人数都会有几何级数的增加,财产限制降低十倍,此类选民的人数恐怕也要增加几十倍,而且通常财产较少的人群激进的程度加强,所以此举也增加了选举的激进程度。
很明显,由于选举权从人群分层的金字塔尖端向基座扩展,选民的人数必然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1909年咨议局选举全国选举人总数不过一百七十多万人,到仅仅三年之后的1912年,国会选举的选举人总数猛增到四千多万人,翻了二十四倍,按照全国人口大约四亿人计算,选举人比例从0。4%,猛增到10%。经过这样一次选举权急剧扩张的******,民初第一次国会选举成为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会选举之一。
在这场选举当中,哪怕是风气最为开放、新式知识接受度最高的苏南地区,每天汇报到都督府的关于选举中间发生了特殊状况都有数十起。许许多多上千万计平生第一次拿到选票的选民要么是根本不知所措、机灵点的更是将选票换作三、五角的钞票。而举办选举的地方官府亦闹出不少笑话,什么选票不足就由票站官吏自行填写等等,如同一场闹剧一般。
最终,根据此前颁布的国会组织法,全国22行省将各有十名参议员名额;内外蒙古、**、青海,各设选举会,分别选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学会选出8名;各地华侨选出6名。按法定名额,则参议员共有274人。仿照美国制度,六年一任,两年一选。
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80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然每省至少有众议员10人,人口不足800万的小省份亦照选。唯蒙古、**、青海则参众议员人数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隶人口最多,有众议员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龙江,各选众议员10人。其他各省多寡不等。任期三年为一届,三年一选。选举分初选和复选,条例滋多,不俱载。按法定名额,全国共有众议员596人。参、众两院合计共有议员841人。
而在这场耗时三个多月,牵动了全国目光的大选,其最终的结果也于三天前公布了。
宋教仁所领导的国~民党获得众议院253个席位,占总席位的43%,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会第一大党。相比之下,张謇与梁启超合并而组成的第二大党共和统一党‘仅仅’获得155各席位,相当于总席位的25%。
这个结果也就意味着,宋教仁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内阁总理并负责组阁。
“……宋钝初组阁将毫无悬念。此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之重大胜利,成为国会之多数党派,必然会增强他们与大总统袁世凯相抗衡的信心。”
只有刘继业一个人的声音在屋内响起。
“这亦意味着,同盟会与袁世凯之间的博弈将逐渐往白热化方向发展。理论上,由于临时约法约束了大总统过多的权势、又给予了国会广泛的监督权力,一旦国会落入有组织力、有才干的宋钝初手中,则袁世凯将处处受到掣肘。同盟会完全将可以合理合法地用国会逐渐逼迫袁世凯……”
刘继业指了指墙壁悬挂的地图上,重点描红的北京的位置:“本质上,同盟会人从来都只是把袁世凯视作过渡性人物,是同盟会真正控制中国之前,需要摆在台面上平衡各方利益的一个人。现在,他们已经控制了国会,他们即将打算控制整个政府,真正形成由宋钝初为领导的责任内阁制,而届时袁世凯也将沦为空有名而无一实的大总统。”
“诸君,袁世凯不会坐以待毙,两者之间的较量将越来越激烈……而那时,就是我们国社党的机会了!”刘继业随即指向了徐州位置,那里根据协议驻扎着三千多人的北洋军……
“江苏、安徽之部队,现在就可以准备秘密动员了。我需要在一个月内看到能够出征的五万部队出来!”
………………………………
第384章 备战
第三百八十六章备战
刘继业在都督府内召开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涵括了江苏军队的几乎全体高层,再加上刘继业不惜借着叙职的名义将关启平从安徽调来参加会议,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而在会议最后,经过各方讨论后,参谋部开始秘密制定一南一北两个作战计划,军政部则按部就班地一方面暗中集结退役军人、另一方面开始调配部队位置。
最终,为一场很有可能要爆发的内战做准备。
当刘继业说出‘准备战争’的时候,在场众人无不一脸凝重。
或许此时此刻只有刘继业知道,一场内战将以谁都不会意想到的方式发生……届时,胜利将属于有准备的一方。
而这一切,都只有三十多名与会人员知道。这些人在身为江苏陆军高层的同时,也都是国社党的骨干分子,是值得刘继业绝对信任的人群,并且在参会与离会时都被下达了封口令,不得透露半个字的信息。
在组织力度方面,刘继业的国社党比起其他势力还是有着显著的优势的。
更何况,与那些在财政上苦苦挣扎的势力相比较,坐拥三联集团以及整合了整个上海金融界的刘继业可谓手头宽裕。在供养二万七千人的兵力、每个月投入行政、教育和实业的经费都高达百万以上,而且一个月下来还能有十三万苏币的结余,这一点足以让为了筹钱而弄得焦头烂额的赵声等地方都督、为了维系政权不惜大借外款的袁世凯嫉妒不已。
以江苏现有的每月近五百万的收入,一旦全面投入军费中,能够完全供养一支十万人以上的部队。再加上刘继业手上掌握了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廉价军火的金陵制造局和江南制造局两个全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可以说如今刘继业在全国各路势力中,其根基是最扎实、也是最全面的。
也正是有此实力为基础,逐鹿中原才不再是单纯一种梦想而是一种可能。
7月14日,经过数个月的谈判,最终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委任三联集团代办的善后大借款总共四千六百万英镑的款项最终全部谈成。其中,比利时一家财团、意大利一家财团、英国两家财团前后通过抵押路权和筑路权获得了将近一千三百万的贷款、德国的一家财团以东北路权以及部分中央海关关税和盐税为抵押贷款七百万,最后美国的梅隆集团获得盐税税款抵押,借款金额两千六百万英镑。
而随着这笔大头的敲定,当周学熙与虞洽卿在上海正式与梅隆集团代表约纳斯・梅隆签字,被袁世凯期望已久的善后大借款终于圆满落下了帷幕。
在这笔涵括了数笔、涉及不同财团、不同抵押的谈判中,总共已有一千二百万英镑,相当于一亿二百万银币的款项打入了中国银行户头中。而德国财团的七百万英镑将在8月之前打入三联银行账号、并在次日转入中国银行。至于款额最大的二千六百万英镑贷款,其分两笔划拨;第一笔共一千万英镑应于8月22日汇入三联银行,第二笔一千六百万英镑则应在10月1日前汇入。
与袁世凯此前与四国银行商谈借贷时,对方对中国方面使用贷款进行严格限制并且尤其规定贷款金额必须首先支付清廷欠缴的对外赔款不同、这次的善后大借款由于采用商业模式,又与不同的财团分期或同期展开谈判,使得对方并未提出过多过分条件。对贷款金额的使用方面,也是采用了尽量模糊的语句,如‘中方所贷之款项,应尽量满足外债之偿还,并协助改善中国之民生与实业发展云云。’
这使得袁世凯对所获得的款项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能够更灵活地将钱花到他所认为有燃眉之急之处,比如军费……
虽然明面上有国会的牵制袁世凯在扩充军队方面无法有较大动作,但是根据消息显示,袁世凯已经通过先期借贷获得的数百万英镑中拨了一部分在其控制下的河南巩县一带修建了军工制造厂。在广泛向国外订购武器制造机械的同时,已经先期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建成了简易的军械修理所、能够月产日本三八式步枪八百杆和能够月产子弹二十万的流水线。
由于清末时中国的大规模兵工厂:汉阳兵工厂、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都落入南方地方派系手中,袁世凯手头上的军工生产就只剩下天津与唐山的小规模生产基地,不仅无法扩充手中军备、就连补充弹药都成问题。在辛亥革命时,北洋军只能通过高价从俄国人和日本人手中购买弹药才能满足战斗需求。
这种军备的匮乏,袁世凯上位之后就一直试图解决。而有了巩县后,再加上先期储存的近千万发子弹,北洋军才终于勉强能做到弹药补给自足。
与在武器弹药等装备上面非常竭蹶的袁世凯正成反比的,是同时坐拥中国两大兵工厂;金陵制造局和江南制造局、并且拥有中国最大煤钢混合重工业基地的刘继业。
两厂已经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和江南兵工厂,其中金陵兵工厂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更新设备后,产量达到月产德国mg08/15型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五十挺、美国勃朗宁1911型手枪二百三十把、从德国引进的1898式毛瑟步枪三千五百杆、重机枪与步枪通用7。92x57mm步枪弹一百二十万发、手枪子弹十八万发、黄色**一百六十公斤。
更注重重火力装备生产的江南兵工厂则能够月产法式施耐德mle189775毫米野炮十三门、炮弹五千六百发、无烟**二百公斤、水雷四十三枚,同时据说刘继业专门要求制造局内的技术人员模仿日俄战争时期俄军从海军军舰上临时拆下来使用的高角度臼炮,准备专门研制一款轻便、供步兵使用的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的新型火炮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