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確認密碼

    电子啵

    用於找回和修改密碼

    輸入昵稱

    縱橫中文網唯一身份標識,中英文均可,不超過6個漢字或12個字符。

    驗證碼


………………………………

第五章 总算落脚

    卷四汴京篇第五章

    总算落脚

    眼前这一幕让张大郎三人惊得目瞪口呆,这个惊喜更是让他们一扫先前的沮丧、高兴得语无伦次,巧娘更是激动得拉着妙儿连连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妙儿你身上的首饰不都被那些山匪给抢光了吗?这只簪子怎么会是空心的,里头还藏了这么一张救命的银票!这些都是你事先偷偷准备好的吗?”

    “这支木簪子不过是木头做的、值不了几个钱,那些山匪当时瞧不上眼、所以没有抢去,”妙儿说着顿了顿,才笑着补了句:“我当时把银票藏在这木簪子里,也是为了以防万一、为我们大家多做个准备,没想到竟真的派上用场了!”

    妙儿说着从包袱了拿出一朵不值钱、同样没被山匪瞧上眼的绢花,仔细的把绢花拆开后,从里头拿出了一块铜钱大小的玉佩,见玉佩完好无损才松了一口气,道:“幸好这块玉佩也逃过一劫、没落入那些山匪的手中!否则徐家给我们家的定亲信物就会从我手上丢失,那我就对不起我们死去的娘亲了。”

    徐家那门亲事是尤氏临死前、费尽力气替妙儿张罗的,因此妙儿即便心里不是很乐意,她也打算将来光明正大的把信物退回去,双方客客气气的把婚约解除,而不是就这样不清不白的把信物给弄丢了、然后让徐家找到借口退亲。

    张大郎等人自是不知道妙儿心中的想法,张大郎更是一见玉佩完好无损、就语带欣慰的说道:“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娘亲在世时心心念念的想让妙儿能有个好归宿,如今娘亲已经不在了,我这个做大哥的就一定要把这门亲事保住,无论如何都要让妙儿嫁个好人家……”

    张大郎说着把妙儿拿出来的那块玉佩拿在手中,一边小心翼翼的塞进前襟里、一边说道:“妙儿,这定亲的信物今后就由大哥来替你保管,这件信物关乎着你一辈子的幸福,是万万不可弄丢的!”

    妙儿不以为然的点了点头,随即又从另外一朵不起眼的绢花里挑出了一块玉佩,见那块玉佩同样是完好无损、脸上不知不觉的多了一丝笑容,更是马上从包袱里寻了根红线出来,把玉佩绑紧后直接挂在了脖子上。

    一旁的巧娘盯着那玉佩瞧了半天,突然惊呼道:“妙儿,这不会是当年你从徐四郎手里偷来的那块传家之宝吧?!”

    “去去去!什么叫‘你从徐四郎手里偷来的传家之宝’?!!这明明是他自个儿掉在我们家的床上,我不小心拣来的!再说了,当年徐四郎也亲口说过要把这块玉佩送给我,那怎么能算是我偷的呢?!坏丫头,你再故意拿话挤兑笑话我,我可就真的对你不客气了哦!”

    巧娘闻言却是笑嘻嘻的躲到张三郎身后,十分八卦的把那块玉佩的来历给爆了出来:“大少爷和三少爷肯定不知道妙儿手里那块玉佩,也是那徐四郎的吧?说起来这块玉佩不但是信物、还是妙儿和徐四郎之间的定情信物呢!妙儿曾经和我说过,说当年……”

    原来这块玉佩就是当年妙儿抓周时抓到的、徐四郎挂在身上的玉佩,也就是丁氏口中那块传说要送给徐四郎将来娘子的玉佩。当年那块玉佩来来回回的在妙儿和徐四郎手上转了几圈,最后尤氏虽然把玉佩给还回去了,可妙儿却意外在自家床上又发现了这块玉佩。

    当时妙儿和徐四郎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因此妙儿才会偷偷的决定扣押那块玉佩当做精神损失费,于是奶娃张妙儿当年悄悄的把玉佩藏到了一个隐蔽的角落。于是慢慢的、时间一长,妙儿自个儿也把玉佩这件事给遗忘了,要不是离乡上京前妙儿把属于她的物事都清了一回,这块玉佩只会一直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

    这个玉佩让妙儿想起了小时候发生的那一幕幕,想起了还是奶娃的她当时是如何和、同样还只是个小屁孩的徐四郎斗智斗勇。这个玉佩也算是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让妙儿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正是因为如此,妙儿才会小心翼翼的把它藏到不起眼的绢花里,打算从此将它带在身边、让它陪着她继续成长。

    且先不说玉佩一事,却说有了妙儿施了妙法藏下来的那张银票后,他们几人便不用再发愁租房屋一事了,于是几人简单的商量了下一步该如何后,马上列出了最便捷的方案———分头行事!

    定下方案后,妙儿几人很快就兵分两路,张大郎兄弟前去打探离州桥最近的钱庄,然后去钱庄把那张两百两面额的银票、兑换成小额银票和一贯贯铁钱;兑换完银瓶后再顺道去买些洒扫用的物事,以及被褥、茶盏等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物事;买齐了这些物事回到州桥附近后,最后再买几个烧饼回来充饥果腹。

    当然,妙儿和巧娘也没闲着,她们一起去找了那刘明,仔细的看了屋子后和刘明这个中间人谈了价钱,最终砍下十文钱、以每月七贯四十文钱成交。

    而房屋租下来后,妙儿一行人才算是在汴京城有了落脚之处,扫扫洗洗把屋子收拾干净整齐后,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在圆桌旁就着茶水吃烧饼,虽然日子暂时过得十分清苦,但妙儿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更是一起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且先不说妙儿他们如何憧憬未来的小日子,却说妙儿他们在汴京城度过第一个夜晚后,第二天大家伙儿都不约而同的起了个大早,草草的买了几个馒头填饱肚子后,几个人便凑在一块儿再次开了回“家庭会议”。

    这次家庭会议的主题自然是挣钱了,在这方面最有经验和点子的妙儿自然掌握了主导权,于是妙儿很快就给大家伙儿派发了不同的任务:“大哥,这头几天我们几个得天天都出去四下转转,先认认路、把州桥这一带给混熟了,免得连自个儿住的地方都绕不出去!”

    张大郎几人齐齐点头、表示对妙儿的安排没有异议,妙儿见了十分满意,于是紧接着说出了第二步计划:“等把州桥一带转悠熟悉了后,大哥你负责到更远的几条街转转,仔细的瞧瞧有没有什么适合我们大家伙儿做的活计,顺道再打探、打探这附近有没有好的书院或是私塾……”

    “我们之所以离乡上京,就是想让大哥和二哥到京城的书院读书,我听说这京城书院的夫子本事都十分了得,大哥和二哥若是能学个几分,以后自是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妙儿说着微微侧了脸看着张大郎,一脸俏皮的问道:“大哥,我给你安排的差事你能完成不?”

    妙儿身为妹妹都如此懂事,张大郎自是不能落后,只见他马上一脸正色的向妙儿保证道:“能,这都不是什么难事,大哥一定会用心把这些事打探清楚!”

    妙儿闻言一脸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转而对张三郎说道:“三哥,你性子机灵圆滑,我们家由你出面和左邻右舍打交道再适合不过了!只要你和这些地头蛇混熟了,咱们今后再遇到什么不懂的事儿,好歹也能找他们支上几招不是?三哥你还可以打探下租住在这附近的百姓,平日里都是做些什么营生养家糊口,我们也好参考一、二……”

    第五文学

    阅读无止境、创作无极限!第五文学d5x

    贴心的功能,方便您下次从本章继续阅读


………………………………

第六章 兄妹齐心

    文秀网注册用户请直接登录

    用户名:

    验证码:

    没有文秀网账号?

    文秀网注册用户请直接登录

    用户名:

    验证码:

    没有文秀网账号?

    保存设置

    卷四汴京篇第六章兄妹齐心

    张三郎自是拍着胸脯应下了妙儿给他派的差事,而嘱咐完张大郎兄弟后,妙儿才对一脸期待的看着她的巧娘说道:“我们两个也得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适合我们这些小娘子做的活计!哪怕是逛逛绣铺和首饰铺子,指不定也能挖掘出别人没挖掘出来的商机,好好的赚上一笔!”

    巧娘自是举双手赞成妙儿的提议,于是一家人说干就干、马上就兵分三路,按照妙儿先前的嘱咐各自打探去了……

    张大郎知道打探学府书院一事最为重要,因此他出了门后首先向人打探的便是和书院有关的事,只见张大郎客客气气的问了几个人后,总算打探到龙津桥附近有一条长街,上面不但有有名的太学、国子监,还有不少开在这两座学院附近的私塾,那些私塾同样是历史悠久、口碑极盛。

    于是张大郎很快就在旁人的指点下、一路往龙津桥而去,先出朱雀门东壁,后去东大街经麦秸巷、状元楼。张大郎到了那东大街,发现除了这麦秸巷和状元楼,长街上全是各色妓馆,那些穿红戴绿、搽脂抹粉的妓子,把一向十分正派的张大郎吓得择路而逃,一直跑到保康门街、见到别的铺子了,张大郎才敢停下来喘气。

    随后张大郎的脚步不敢有所停滞,快步走到了朱雀门外,转悠了一圈后发现那里西通新门瓦子、杀猪巷,亦有些零零散散的妓馆、但已不似东大街那般夸张吓人。以南东西有两教坊,其余皆是民房或茶坊。

    张大郎在路人的指点下过龙津桥、一路往南而去,很快就发现御街的大道中心设有朱红漆杈子,同大内前边设的杈子一样,听说这国子监就在御街附近,于是张大郎一路细细的打探了一番,先走到御街东边的刘廉访宅,再往南走了几步、便见着了张大郎寻了一路的太学和国子监。

    张大郎找到太学和国子监后,马上便上前拉着一个管事模样的人询问一、二,很快就把这两座汴京城最有名的学府打探清楚,牢牢记下入学的条件和门槛后,张大郎才满心欢喜的打道回府,出了龙津桥后一路直奔州桥,回到州桥附近后便在街上逛了起来,打算瞧瞧这附近有没有什么活计适合他干。

    话说外出找活计干这事儿,张大郎已不是头一回做了,早在尤氏还没去世、家里情况拮据时,张大郎就曾经拉着张三郎出去找活儿干。不过当时张大郎兄弟年纪还小,那些读书人做的活计他们都暂时干不了,于是最终只能去酒楼给人家当那跑腿的闲汉。

    可如今张大郎已经十七岁了,不但读的书比当年多了许多、学问也比当年长进了不少,于是张大郎在街上转了几圈后,马上选出了两样他觉得适合他做的活计———当捉刀人代人写书信,和到酒楼茶馆里头卖酸文。

    所谓的“捉刀人”,其实就是专门代人作文字以赚钱糊口的人。这“捉刀人”除了替人写书信、立契书外,还有代人写状纸的本事,不过这汴京城的捉刀人因实力不同而细分好几种,收的价钱也分好几种。

    张大郎细细打探过后,决定做那最简单的一种,最简单的那种也就是帮人写写家书、或按照格式写些契书等等,赚几个小钱糊口应是不成问题。

    而所谓“卖酸文”,有一种是指有些识文断字之人,依其机敏智慧,针砭时弊、制造笑料,写出文章或诗句来出售,赚钱以糊口;还有一种是指伎艺人,专以滑稽、讽刺的表演取悦于人,也谓之为“酸”。

    张大郎寒窗苦读多年,早就有了参考科举的实力了,因此一转几年、卖酸文这活已是难不倒张大郎了。于是为了担起长兄的责任、多赚几个人养弟妹,张大郎很快就决定早上在街边支个摊子当捉刀人,下午和晚上则到各大酒楼寻找合适的机会卖酸文。

    这该办的事都办得差不多了,张大郎马上就兴冲冲的往家里赶,想赶紧把自个儿的想法告知大家伙儿,若是大家伙儿也都觉得可行,那他马上就可以出去挣钱了!毕竟无论是当捉刀人、还是到酒楼卖酸文,都是无本生意、只要有学问就成,这让一直用功苦读的张大郎自信满满、恨不得当场就大展身手一回!

    且不说张大郎这头如何,却说这张三郎还真是擅长同人打交道,只见这才半天的功夫,他就和左邻右舍打成一片———年纪大的他就说些好话和有趣的八卦来逗他们开心;年纪和他相仿的,他便和他们称兄道弟、分享南北见闻;而一见那些正值花样年华的小娘子、三五成群的聚在门口做针线活,张三郎就一个劲的夸人家貌美如花、美若天仙等等!

    如此一来,张三郎这个八面玲珑的家伙很快就在左邻右舍里混得十分吃香,也从和这些人闲聊的过程到不少有用的消息,更是暗暗的记下了几个对妙儿可能有用的、做小本生意的门路。除此之外,张三郎刚刚结识的一个哥们还自告奋勇的说要带张三郎混,而那哥们口中所谓的“混”,就是带张三郎到各大酒楼里当闲汉。

    张三郎以前就和张大郎一起当过闲汉、给人跑过腿,对这差事他可谓是熟门熟路,因此他很快就和那新结识的哥们约好———等张大郎彻底安顿好了、把这周遭的情况摸清楚了,就和他一起去当闲汉挣几个零花钱。

    且先不说张大郎兄弟如何,却说妙儿穿越到北宋后,其实总想捣鼓些现代才有的小吃来挣钱,因此眼下碰上了这个机会,妙儿自是要重点观察汴京有名的小吃,并暗暗的琢磨她记忆中的现代小吃,有哪些是能拿得出手、“偷”到现代来赚钱的。

    而妙儿既然想要做些新奇的小吃来卖,那自然是一等到天黑、州桥夜市的大小摊子都支起来后,就拉着巧娘到那有名的州桥夜市逛上一逛!逛了几回州桥夜市后,妙儿对这北宋的夜市总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牢牢记下了夜市最常卖的吃食有哪些———自州桥南去,沿街有卖水饭、熝肉、干脯等吃食的摊贩。

    王楼前则有卖獾儿、野狐、肉脯、鸡等肉类吃食,再往下走还有卖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等等。妙儿拉着巧娘上前问了问价,发现这些看着让人馋涎欲滴的各色吃食,每个不过才十五文、十分便宜。

    这些吃食既然都不贵,妙儿自是马上掏钱给她和巧娘买了几个,用油纸包了后边吃边继续沿着熙攘热闹的长街往下走,一路又见到了不少摊贩———有盐铺曹家从食、旋煎羊白肠、鲊脯、炸冻鱼头,还有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并辣脚子姜和辣萝卜。

    眼下正值盛夏,因天气闷热、长街上也有不少卖解暑甜品的,妙儿粗略数了数、并上前指了几种物事问了几回,很快就发现汴京城的凉品种类繁多———有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还有生淹水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以及荔枝膏、广芥瓜儿、杏片、梅子姜、芥、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并间道糖荔枝、越梅、金丝党梅、香枨元等等。

    这些吃食皆用梅红匣儿盛贮,一样样的码得分明,叫人见了直流口水,哪怕是不饿也想拣几样尝尝解馋……

    阅读过该作品的读者还阅读过

    枚兰一族在返回封地途中遭遇暗杀,全族死伤殆尽,枚兰世家小姐枚兰芳舒侥幸逃脱。为查出幕后黑手,枚兰芳舒。。。

    江山可以拼,可以打,甚至可以用抢,可是要留住一个人呢?

    三国乱世群雄并起,江山如画谁主沉浮?

    叹美人。。。

    初见,他是翩翩少年郎,她是连中文都说不好的“洋鬼子”

    再见,他是名校归来的高材生,她是无忧无虑的大小。。。

    标题:评价:

    内容:

    :0/5000验证码:看不清?换一张

    注意:

    ·文责自负,有权删除一切妨碍正常评论的主题及回复。

    ·贴子严禁使用程序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不支持贴图与链接。

    本书评论区

    评论读取中。。。

    作者加精评论

    请回复

    您最多可以输入2000字验证码:看不清?换一张

    文秀网


………………………………

第七章 灵光一闪

    卷四汴京篇第七章

    灵光一闪

    妙儿打探过后,得知这州桥夜市一直热热闹闹的开至三更,但凡在这儿支个小摊子的商贩,只要他们卖的物事不难吃到极点、还算是有点口碑,一个晚上下来倒也能挣上几个钱,足够养家糊口。

    且妙儿很快就发现这州桥夜市、和现代夜市的不同之处———现代夜市除了卖些小吃、小玩意儿外,还会卖许多价廉物美的衣服和包包等饰品,可这州桥夜市却只卖吃食、不见卖衣服首饰等物事。

    意识到这点后,妙儿下意识的生出在州桥夜市摆摊卖衣服的念头,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妙儿自个儿给掐灭了———在北宋,这成衣并不是太好卖,因为但凡有几个钱的人,都想自个儿扯了整块布、按照自个儿的身形大小做衣裳,就是那剩下的边角料也都会掂量着做些别的物事。

    再说了,这周围都是卖吃食的小摊,妙儿要真是摆个地摊卖成衣,那衣裳还不被那些衣裳熏得全是味儿?谁还敢买?

    于是妙儿马上把这个念头给打消了,并且着重在小吃上下功夫、费心思,一心一意的想捣鼓出个新奇的小吃来———只要占着“新奇”这两个字,然后这吃食的味道也还算是过得去,那就十有八九能让妙儿赚个满盆钵!

    可做什么小吃好呢?

    这古代的小吃,有名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那州桥夜市没有十家在卖也有八家在卖,竞争异常的激烈!妙儿就是在那些有名常见的小吃上动些手脚、加点别的新元素进去,也不一定能抢走那些老字号摊铺的生意……得想个眼下还没人卖的小吃来卖才行!

    可这现代才有、北宋没有的小吃实在是太多了,妙儿一时也没丝毫头绪、不晓得把哪样现代小吃“偷”过来北宋比较合适、且具有可执行性!于是妙儿只能把主意揣在心里,然后继续拉着巧娘四下闲逛、搜罗商机,想着指不定在街上瞧见某件物事受到启发、这点子便会冷不丁的蹿到脑袋里!

    话说这一日艳阳高照,已经各自找到路子的张大郎兄弟早早的就出门挣钱去了,他们还说男子汉必须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让妙儿和巧娘不必担心饿肚子,尽管在家里多歇息几日,只不过妙儿和巧娘却是都闲不住……

    不过妙儿和巧娘暂时没什么活计干、这几日也不必起的太早,于是等张大郎兄弟出了门后,她们才不紧不慢的起床洗漱、收拾屋子,把自个儿拾掇齐整了、屋子也打扫干净了,两人才挽着胳膊高高兴兴的出了门。

    这妙儿和巧娘还没吃早点呢,因此她们一出了门就先走到街上卖各色早点的地段,打算先买些包子、馒头、豆浆等物祭五脏庙,等把五脏庙祭饱了再继续四处闲逛、搜罗商机。

    这妙儿前世最爱“豆浆加油条”这个完美的早餐搭配,因此今儿妙儿特意在长街上仔细的找了找、想买豆浆和油条,可妙儿见这长街上有卖烧饼、炊饼、汤饼以及各种馅料的馒头的,有羊庵生面、盐煎面、笋菜淘面的,甚至还有七宝棋子、百宝棋子、糯米团子等各式甜点的,可偏偏就是没卖现代最常见、妙儿最喜欢吃的油条!

    豆浆是能买着,可油条就是怎么找都没找到!

    这人有时候啊,想吃什么东西却偏偏找不着的时候,往往会一直想着、惦着、牵挂着,牵挂到内心痒痒的、恨不得自个儿把这个东西给做出来!

    于是妙儿不死心的在长街上来回兜了几圈,甚至还向卖炊饼的小贩打探了一番,可惜大家伙儿都不晓得妙儿所说的“油条”是何物,更是不明白为何这豆浆就一定得和油条配着吃才美味,有的甚至还嘲笑了妙儿几句,说妙儿想在京城找那些乡下小地方才会有的土吃食!

    可这油条在现代乃是家喻户晓的东西,就连首都北京都随处可见,怎么会是那乡下小地方才有的小吃呢?

    于是这天早上的早餐妙儿吃得十分纠结,并且吃完后妙儿逛起街来也心不在焉的,脑海里一直想着“油条”这个在现代十分普通的小吃!妙儿就带着这样的心思在街上兜转了几回,转着、转着无意中一抬头,意外看到一家卖芝麻葱烧饼的摊铺、和一家卖油炸糯米团的摊铺,这两样吃食让妙儿灵光一闪、记起了心心念念着的油条的来历,并记起了前世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传说……

    那个传说让妙儿顿时满脸兴奋、马上激动难耐的拉着巧娘的手,道:“巧娘,我想到我们可以卖什么小吃食了!”

    巧娘见妙儿神游了一早上就有了点子,忍不住啧啧称奇:“这就想到了?你打算卖什么?赶紧说出来叫我也跟着高兴、高兴!”

    妙儿兴奋的用手比划出油条的形状,并吞着口水说道:“我们就卖整个汴京城都没人卖的物事———油条!”

    巧娘蹙着眉头思忖了半天,最终一脸迷茫的问道:“油条?那是什么物事?我怎么听都没听说过,那玩意儿能吃吗?”

    “当然能吃了,不能吃我们怎么拿它来挣钱,”妙儿说着便拉着巧娘往街东奔去,并飞快的在脑海里列出炸油条需要的材料:“走,我们先去买口大铁锅,再去称几斤面粉、打半斤油并几两碱和盐回家,先试着炸几条油条出来尝尝!”

    巧娘虽然不晓得妙儿口中的油条是何物,但她见妙儿兴致勃勃、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很快就跟着欢喜起来,心里也对妙儿口中说的那个名为“油条”的物事十分感兴趣,更是期盼妙儿这回想出来的物事,能真的成为他们挣钱的路子。

    且先不说巧娘心里如何想着,却说妙儿之所以突然打算炸油条、全都是因为那个在民间流产广泛的传说,那个传说也可以算是对油条来源的一种解说,也正巧提醒了妙儿、油条出现在民间的具体时间……

    妙儿根据这个传说细细的推敲起来后,才知道原来这油条最早是临安人发明的,也就是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百姓发明的。当时的临安府是南宋的都城,可外忧内患交叠在一起,让那临安府远远不如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繁华。

    且先不说临安府如何,却说相传在南宋年间,大奸臣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因妒嫉和贪婪,外通金国,在东窗定下了毒计、把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风波亭,让南宋损失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

    消息一在临安府传开,老百姓们纷纷义愤填膺、并对秦桧这个大奸臣恨之入骨,彼时临安府酒楼茶馆、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此事。说来也巧,那时在从安桥河下有两家卖小吃食的摊贩,一家卖芝麻葱烧饼,一家卖油炸糯米团。

    这一天刚刚散了早市,做烧饼的王二通通火炉,理好灶上卖剩的最后一迭葱烧饼,见没上门的主顾便坐在条凳上歇息。这时,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已收拾好油锅,蹲在那里抽袋烟。

    两人彼此打过招呼后就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聊来聊去话题自然便聊到了秦桧害死岳飞的这件事上头。王二和李四和所有善良的老百姓一样,对这件事都感到非常的愤懑,于是两人便想用一种法子来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也想发泄下堆积在心头的怨气。

    阅读无止境、创作无极限!

    贴心的功能,方便您下次从本章继续阅读


………………………………

第八章 有趣的传说

    卷四汴京篇第八章

    有趣的传说

    王二一捏完面人儿,就指着它们示意李四观看,见李四明白他捏的两个面人便是那秦桧和王氏后,王二才抓起切面刀,先是往那吊眉无赖的颈项上狠狠的打横一刀,再往那歪嘴刁婆的肚皮上重重的竖划一刀,以这样的方式来解气消恨。

    李四见了后觉得这样还不够解气,于是便跑回自己的摊子,把油锅端到王二烤烧饼的炉子上来,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烫的油锅里去炸。

    那李四胆子比王二大些,只见他一面炸面人,一面大声叫着:“大家来看油炸桧喽!大家来看油炸桧喽!”

    过往行人听见有人油炸大奸臣秦桧,立时觉得新鲜解恨,于是很快便都围拢过来。大家看着油锅里有这样两个丑人,被滚烫的油炸得“吱吱”直响,很快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便有人跟着喊了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喽!看呀看呀,油炸桧喽!”

    这事儿说来也巧,这时秦桧正坐着八抬大轿、从皇宫里退朝回府,大轿也正好经过从安桥。秦桧在轿子里听见吵杂的喊声,觉得这声音直刺向自己的心窝,于是就命人停下轿子,并立刻派出亲兵去抓人。

    亲兵挤进人群后把王二和李四抓来,连那油锅也端到轿前,秦桧看见油锅里炸得焦黑了的两个丑人,气得络腮胡子根根都朝上,并走出轿来大声嚎叫:“好大的胆子!尔等想要造反?!”

    王二听了心里却是异常的平静,只见他毫不畏惧的回答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小老百姓,对造反不敢兴趣。”

    秦桧说:“既然如此,怎敢乱用本官的名讳?”

    王二说:“哎哟,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桧’,我是火旁的‘烩’哩!我哪有乱用你的名讳?”

    围观的百姓一听王二这话,马上都跟着叫起来:“对啊、对啊,音同字不同!”

    秦桧顿时无话可说,只能等瞪着油锅里浮起的那两个丑人,胡乱给王二和李四扣了顶帽子:“不要啰唆!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如何吃得!分明是两个刁民聚众生事、欺蒙官府!”

    听秦桧这么一说,人群中立刻站出两个人来,道:“就要这样炸,就要这样炸才好吃!”

    那人一面说、一面把油锅里的面人捞起来吃,边吃还边连声赞道:“好吃,好吃!我越吃牙齿越畅快,真想一口把它吞下去哩!”

    如此一来,把那秦桧的脸气得象紫猪肝,可秦桧一时拿这些百姓没有法子,于是他最后只能瞪瞪眼睛,往大轿里一钻,灰溜溜的走了。

    无赖秦桧被当众吃瘪,这件事情一下哄动了整个临安城,于是男女老少纷纷赶到从安桥来,都想吃一吃这“油炸桧”来解气,那王二和李四见大家伙儿都喜欢吃,索性两人便合伙做起了“油炸桧”的生意。

    后来,由于捏面人很费工夫,让主顾总得排长队等候,因此王二和李四想出了一个简便的法子———他们把一个大面团揉匀摊开,用刀切成许多小条条,拿两根来,一根算是无赖秦桧,一根算是刁婆王氏,用棒儿一压,然后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