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村花的北宋市井生活-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什么门路都赚钱!”

    张三郎听了后十分兴奋,当下就一脸激动的附和道:“妙儿说的没错!我们想些新奇的点子、做些新奇的物事,一定能轻轻松松的捞上不少钱!到时就不用愁没盘缠上京赶考了!”

    张大郎一向比张三郎成熟稳重,考虑问题也总会考虑得比较多、比较全面,因此他略微一思索、便面色凝重的摇了摇头,道:“新奇不新奇倒是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我们想做什么买卖,它最先需要的就是一笔不小的本钱……”

    “我们兄妹三人,几个铜板子儿兴许还能轻轻松松的拿得出来,可若是要拿出一笔数目不小的银钱来做小本买卖,那可就拿不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做小本买卖这一条,我们可以暂且不去考虑———考虑了也没用,我们还是没用做小本妹妹的本钱!”

    妙儿既想要做小本买卖,本钱这个问题她自是早就仔细琢磨过了,因此妙儿马上接了张大郎的话茬、说道:“这点大哥不用担心,我自有法子弄到做小买卖的本钱!”

    “你一小姑娘能弄到几个钱?”张大郎一脸不信,摇了摇头重新提议道:“妙儿,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容易一些的赚钱法子吧!这一口也吃不成胖子,眼下我们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来,走一步算一步了。”

    妙儿却没用气垒,而是委婉的提醒了张大郎一句:“大哥你忘记了?娘临去前,可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物事。”

    张大郎闻言皱着眉头回想道:“娘留下的物事?我记得娘除了给你留下了一套赤金头面给你当日后添箱嫁妆,就只留下几亩收成一直不大好的田地……”

    张大郎自是不会考虑动用妙儿将来压箱底的那套头面,因此他直接把注意力放在了尤氏留下的几亩田地上:“那几亩田地我听大舅父说,这些年来一直都种了甘蔗,但收成却一直都不大好!兴许我们可以考虑换点别的物事种种,指不定收成会好些。”

    ——————————————————————7。7号第一更,晚点还有一更——————————————


………………………………

第三十章     轮作种植

    妙儿闻言秀气的眉头微微皱在一起,暂且先把如何利用那套赤金头面一事搁下,先追问起尤氏留给他们的那几亩田地的状况:“大哥,你说娘留下的那几亩田地,这些年来一直都种甘蔗,从没换种过别的物事。”

    “嗯,大舅父是这样和我说的,我记得外祖母村子那一带的人,家家户户都往田里种甘蔗,且虽然大家伙儿年年都种,但十户里头有七、八户收成都不大好”张大郎说着顿了一下,才补了句:“咱家那几亩田地本就算不上良田,收成和别人家相比就更不好了,几乎没能换回几个钱来!”

    妙儿闻言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脑海里也开始苦苦回想当年上生物课时,生物老师曾经教过的一个名词的具体意思……

    妙儿记得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和种植农业产品有关的词,叫做“轮作”。“轮作”的具体意思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的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把作物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妙儿很快就记起了更详细的内容,记起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采用轮作的方法种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不同的作物根系下扎深度也不一样,利于作物吸取不同深度的养分,不但抗重茬的效果十分明显,还减少了土传病害等的发生。

    不同的作物秸秆还田、归还到土壤中的养分也不一样。轮作作物选择合理的话、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的轮作模式可以节水、增产、高效,对环境也有好处!

    妙儿把当年为了冲刺六十分、而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回想了一遍后,一边感谢当年那个极其严格、喜欢卡人家分数的生物老师,一边把那些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简单来说,“轮作”实际操作气垒、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让农民轮着往田里种不同的作物!

    至于作用就是能产生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环保又赚钱!这样好的法子妙儿自是十分乐意采用的,毕竟眼下尤氏留给他们的几亩田地、急需改革。只是妙儿心里有些奇怪,她记得当年生物老师说,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实行休闲轮作了,怎么泉州一带却没人采用轮作这种方法?

    如果有,尤家那片村子不可能年年种甘蔗、不换别的物事种啊!难不成闽地一带虽因靠海而繁华,但在种田这一块技术上还是比不上北方,还是属于蛮夷之地、不懂得合理开荒和利用技术,所以才没用轮作这个法子种田?

    不过妙儿连门都没出过,也不可能到北方去实地考察和借鉴,因此妙儿只能凭着零碎的记忆、对张大郎说道:“大哥这么一说,我们今年是该想想改种点别的什么物事,总不能老是种卖不到什么银钱的物事啊!”

    “我记得听村里的老秀才说过,说《齐民要术》那本书里头有不少教人种田的好法子,只不过大多庄稼汉都目不识丁,所以不懂得从书里挖出些法子来改变收成的数量!大哥,我记得三叔以前经常看《齐民要术》,我明天就去找他借来翻翻,指不定能翻出什么好法子来、让咱家那几亩田的收成上去!”

    妙儿第二天就到隔壁二房的屋子里去,找到张耀把来意一说,张耀当下就十分爽快的把书借给了妙儿,并嘱咐妙儿要是有哪些地方看不懂,大可来请教他。妙儿客客气气的道了谢,随后便拿着书回了自个儿家、偷偷的躲在屋里翻了起来。

    妙儿是报着目的翻看《齐民要术》的,因此很快她就翻到了这么一段话———“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妙儿简单的把哪些文言文翻译过来,很快就把书里记载的那段话的意思给弄明白———这本《齐民要术》里,清清楚楚的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他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妙儿也是仔细的翻看了《齐民要术》,才得以知道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来轮换,或与绿肥作物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

    既然《齐民要术》上有记载,那妙儿只要把书扔给张大郎,并指出上面有关的文字给张大郎看就行了,不用再费心思给生物老师教的知识找出处了。

    而张大郎看完《齐民要术》上记载的内容后,果然郑重其事的把妙儿、张三郎、刘婶、禾花等人都召集在一起,郑重其事的讨论尤氏留下来的那几亩田地,今年改种什么物事好……

    刘婶年纪最大、自然最具有发言权了,因此在张大郎谦虚的请教下、刘婶很快就开口提议道:“大少爷,我看改种稻谷吧!稻谷能出米,而无论哪里、家家户户都要吃米,种这个好卖!就是卖不完剩下的米也能堆在仓库里留着自家吃。”

    妙儿也觉得种稻谷最实在、最保险,因此点头赞同了刘婶的提议:“我也觉得种稻谷保险,我们还是改种实在些的物事吧,别冒险种别的物事了!”

    张三郎和禾花都不是什么有大主见的人,因此他们一听妙儿和刘婶说话,也都连连点头表示是没有异议。

    张大郎见大家伙都同意,当下就拍板定案、说道:“那我明天就去找大舅父,说今年咱们不再种不赚钱的甘蔗了,改种一些稻谷!至于置办种子的银钱,除去今年地里的收成、我们再凑一凑应该足够了。”

    张大郎的办事效率一直都很快、也是说做就做的人,因此他第二天就寻了个空挡、去了尤家一趟,把他们几兄妹商量出来的主意和尤大牛提了提。

    尤大牛也正为张大郎他们那几亩田地、收成不好而发愁,因此他一听张大郎说想改种稻谷,虽然开头还有点儿犹豫不决,但一想到反正种甘蔗也赚不了几个钱,尤大牛索性就支持张大郎改种稻谷,心想反正也是拿死马当活马医……

    尤大牛支持了张大郎的提议后,张大郎当下便把一并带来的银钱掏了出来,一面塞给尤大牛一面面惭愧的说道:“这是我们三兄妹的所有积蓄,大舅父拿了后看着办,替我们置办些谷种吧!若是银钱不够买太多的谷种,那少买一些便是。”

    尤大牛见了,当下一脸不悦的把钱推还给张大郎:“买谷种这点子钱,你舅父我还是出得起的!你们几个小的哪有什么钱?还不是平日里省吃俭用的从牙缝里抠下来的?这些钱你们留着给自个儿买点好吃的,谷种的事不必你们操心,你们还有我这个舅父呢!”

    “这怎么行?舅父替我们打理娘留下的几亩田地,已是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们怎么能再让舅父贴钱买谷种呢?这事实在是说不过去,舅父您还是把这些钱收下吧!”

    张大郎一脸感激说道,并执意要把银钱塞再给尤大牛,让尤大牛越发的不悦、语气也变得有些严肃:“大郎,你要是非把这钱塞给我,那就是不把我当自己人看待!就冲你们几个孩子喊我一声‘舅父’,你们的娘不在了、我难道还能不多多帮衬着你们吗?”

    ——————————————————7。7号第二更奉上,终于写好了,不容易啊————————————————————


………………………………

第三十一章     苦劝大郎

    第三十一章苦劝大郎

    第三十一章苦劝大郎

    ()“大舅父……”

    “好了,不要再啰嗦了,婆婆妈妈的哪像个少年郎?你赶紧兜着银钱回去,再把银钱塞给我,仔细我翻脸不认人了!”

    张大郎见尤大牛坚持不收下钱,最终只能一脸感激的连连道谢,随后把钱重新袖了后仔细的和尤大牛聊了聊改种稻谷一事,一直聊到日头偏西张大郎才婉拒了尤大牛留饭,急忙忙的往家里赶。

    张大郎回到张家后,自是马上和荣升为、他们两兄弟的小管家的妙儿汇报情形。妙儿见改种一事算是办妥了,便开始和张大郎商量起另一桩事来:“大哥,昨日我们不是还谈了做小本买卖一事吗?过了一夜了,大哥有没有想到什么好点子?”

    “妙儿你还惦记着这件事啊?不是说了本钱我们筹不出来吗?”张大郎说着便把刚刚想要塞给尤大牛的那些银钱交到妙儿手里,无奈的说道:“我们三兄妹所有的积蓄加起来就只有这么一点,还是大舅父硬是不收下、这些钱才能还在我们手中。”

    妙儿闻言不以为然的摆了摆手,道:“不是还有娘留给我的那套赤金头面吗?我想把它暂且先典到典铺里,换些银钱来作为做小本买卖的本钱。这个法子大哥你觉得怎么样?”

    “不行!”

    张大郎想都没想就一口否定了妙儿的提议,并一脸严肃的说道:“那是娘留给你的嫁妆,也是我们剩下的最后一点念想,我们就是饿得吃不上饭了,也不能把它给典了!那套赤金头面一定要等到妙儿你出阁时,才能拿出来用!”

    妙儿能够理解张大郎的意思,也知道尤氏留下来的那套头面、对他们三兄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但妙儿觉得这件事其实还可仔细斟酌、可以做一些变通的———北宋典铺多由私人独资或几人合伙经营,当户大多是些像妙儿他们这样有急需、但又拿不出银钱来的贫苦老百姓。

    物事拿到典铺里典了后,典价一般不超过原价的一半。赎回当时须付给典铺利息,期满不赎,则由典铺变卖……

    这些典当物事的规矩妙儿早早的就打听清楚了,因此她才会想着冒险把尤氏留下来的那套赤金头面拿去典当,换了钱来做些稳赚不赔的小生意。只要这小生意能做起来、慢慢的就能赚到钱,那妙儿就有钱在约定的当期内把头面赎回来。

    这样做虽然有点冒险,但却不失为一个筹钱的好法子。妙儿倒是敢去冒这个险,可她就怕张大郎性子太过古板谨慎,不愿意做这个变通、拿那套头面来冒险。

    但无论如何,妙儿都要试着说服张大郎、为他们以后的日子博一次,于是妙儿很快就半是撒娇、半是劝解的对张大郎说道:“大哥,你先听我把话说完嘛!我们只是先用娘留下来的那套头面当抵押、借些银子出来使而已,这典铺也有它的一套规矩,我们只要……”

    妙儿一五一十的把典铺的规矩说与张大郎知晓,说完还不忘补了句:“大不了我们把典期定得久一些,定它个三、五年够长了?我就不信我们干个三、五年还不能赚回本钱把那套头面赎回来!做小本买卖本就不是个容易事儿,我们要是不冒点风险,哪能尽早赚到银子凑齐你和三哥今后上京赶考的盘缠?”

    这张大郎一向是个保守派,做事也秉承谨慎稳重的原则。且因张大郎身为长兄,身上背负的担子和责任也比别人重的缘故,他做什么事都要再三思虑、大部分时候都不愿意冒险,以此让自己绝不能出一点差错、连累了弟妹……

    因此哪怕妙儿把道理都说透了,张大郎也依旧摇头、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典当那套头面,似乎把尤氏留下来的头面卖了、比砍了他的头还让他难受!

    妙儿见状倍感无奈,心里也忍不住有了丝丝感叹———其实大部分时候,妙儿都觉得张大郎这个兄长很不错、很靠谱,不但富有责任心、还很有兄长的风范,对他们这些弟妹也都十分照顾。

    但这张大郎好是好,但有时候却太过固执迂腐、不懂得变通了!尤其是要做某些较为冒险的事时,身为保守派的张大郎一般都会投反对票,让妙儿每次都颇为头疼、总是要变着法子说服他才行……

    于是妙儿苦劝无果后,最终只能私底下偷偷的把张三郎找来商量。而这张三郎的性子则正好和张大郎相反———张三郎平日里虽然总是嘻嘻哈哈、没个正形儿,但实则是个性子圆滑、有着几分痞气的小子,可以说是张大郎眼中的反面教材。

    而张大郎太过老成守旧、迂腐古板;张三郎却活泼得过分、天天没个正形儿,有时让人觉得他鬼点子很多、有时则让人觉得他十分不靠谱……

    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哥哥,时常会让妙儿觉得头疼,心想明明都是一个娘教出来的,张大郎和张三郎的性格怎么就相差这么多呢?

    甚至有些时候,妙儿还希望两个哥哥能够中和一下、取长补短,这样就很完美了!

    比如妙儿把典当头面换钱做小本买卖一事、一对张三郎说了,张三郎马上不假思索的拍掌赞同,并拍着胸脯打包票、说不用三年就能把本钱赚回来!还自夸说脑子灵活好使,真做起小本买卖来他一定会多想几个点子。

    妙儿其实早就料到张三郎准会答应,她找张三郎来其实不是为了商量做什么小本生意,是想和他商量怎么说服杨大郎这个大哥……

    于是妙儿很快就打断了张三郎的高谈阔论,给他泼了一盆子冷水:“三哥,大哥不同意典当那套头面,你出再多的主意也没用!”

    张三郎闻言非但没被妙儿说得沮丧,还自信满满的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对付我们这个古板迂腐的大哥,我们只要对症下药、抓住他的软肋就行了!只要他的软肋被我们抓住,那他什么原则都会放弃、什么事都会愿意做!”

    妙儿斜眼看着自信满满的张大郎,持怀疑态度问道:“你晓得大哥的软肋是什么?”

    “等我把他找来当着你的面劝说他,你就知道我晓不晓得了!”

    张三郎说着马上兴冲冲的奔去找张大郎,不一会儿就把他给拉进了屋,少见的收起嘻嘻哈哈的神色、故意摆出了一脸严肃的样子:“大哥,妙儿已经把想典当头面一事和我说了,我仔细的想了想、觉得妙儿的主意可行!我们是得想个法子挣点私房钱了,不能就这样干耗着!”

    “不行!这件事我早就和妙儿说清楚了———娘留给妙儿的那套头面我们绝对不能典当!否则我们这两个当兄长的就太过无能了!”

    “大哥你别急着反对,先听我把话说完!你难道不想上京赶考了?你难道想日日挑灯苦读、到头来连考场都进不去?你别和我说爹和二娘一定会凑齐盘缠给你,更别说你想再继续向大舅父借钱!”

    张大郎不假思索答道:“我没这样想过!”

    “那你想怎么做?你不是早早的就和我们保证,说你将来一定会考取功名、出仕为官,让旁人不敢再小瞧了我们三兄妹吗?你不是说一定要让弟妹以后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被人欺负吗?你连上京赶考的盘缠都没,今后如何实现这些诺言?”

    “我……”

    ——————————————————7。8第一更,晚点还有一更————————————————


………………………………

第三十二章     启发

    张大郎才艰难的开口说了一个字,张三郎就摆了摆手示意他别多说,随后自顾自的往下说道:“还有妙儿的嫁妆怎么办?那徐家也不是寻常的人家,我们能让妙儿寒寒碜碜的嫁过去吗?难不成你还期望爹和二娘能给妙儿准备份像样的嫁妆?他们不把娘留给妙儿的那套赤金头面抢去就不错了!”

    “妙儿今后的嫁妆,自然得由我们两个当兄长的来准备,我们不能委屈了妙儿。”张大郎语气坚定的答道。

    “我也是这样想的,可问题是我们从哪来钱?这筹备嫁妆得花上不少银钱呢!还有就算大哥和我可以不在意成亲一事,那小弟呢?小弟将来不但要读书、还要娶亲,这些哪一样不需要花钱?”

    “这个家现下我们都指望不上了,更别提以后!”张三郎一口气把他们兄妹三人将来要面临的困境都说了一遍后,才面色凝重的拍了拍张大郎的肩膀,苦口婆心的劝道:“所以我们只能想个长远一些的赚钱法子,让我们能有源源不断的、稳定的进项,这样才能解决这一大串问题!”

    这张三郎还真是抓住了张大郎的软肋,明白张大郎可以不用为自己着想,但却不能不替三个弟妹打算,而这些打算偏偏哪一样都离不开钱!甚至张大郎想让自己变强大起来,变得有能力张开羽翼保护弟妹,也率先得有钱上京赶考、有钱打点关系才行……

    于是张三郎的话张大郎沉默了好一会儿,最终为了弟妹他终于退让了一步,无奈的妥协道:“小三你不用再说下去了,你的意思大哥都明白!典当头面一事就按妙儿说的办吧!只要我们今后有出息、能把头面赎回来就行,暂且把头面寄放到当铺去也没什么不好。”

    妙儿和张三郎见张大郎终于松了口,一起微微的松了一口气并相识一笑,随后提出这个提议的妙儿马上主动说道:“我们也不急着拿头面去当,这段时日先仔细打探、打探,商讨出什么小本生意风险小,我们决定做了再把头面拿去当也不迟!”

    “妙儿说的对!我们做什么小本买卖好呢?”

    随后妙儿三兄妹马上各抒己见的讨论起来,但一连讨论了三天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不是张大郎嫌这个点子风险太大,就是张三郎嫌那个点子赚不到钱,而妙儿则是苦于没想出什么推陈出新、别人还没做过的新奇物事儿来做,毕竟推陈出新的点子、一炮而红的概率很高,做得好了通常也能赚到不少钱。

    于是到了第三天,当妙儿兄妹再一次讨论失败后,妙儿马上摆出管家婆的架势、宣布道:“明儿我们一起进城去瞧瞧,看看城里都有些什么新鲜物件儿,兴许这瞧的物事多了、眼界宽了,我们便能想出发家致富的好点子来!”

    张大郎兄弟眼下也已经没辙了,因此只能接受了妙儿的提议,打算明天兄妹三人一起进城瞧瞧去……

    第二天一早,妙儿三兄妹就一起进城去了,对家里只说张大郎兄弟想带妙儿到城里去逛逛,张光和崔氏并未起疑。

    这泉州城里的确是热闹非凡、各行各业也都十分繁盛,妙儿仔仔细细的在泉州城里逛了一圈后,最终只得出一个结论来———在泉州城里只要你想得到,那就一定能买得到!你想到什么新鲜的、稀罕的物事,早就有人拿出来卖了!

    且因泉州城靠海、拥有一个很大港口的缘故,妙儿甚至还看到了许多非本土、从海外流传进来的新奇物事!

    这泉州城里的物事一多,做各种各样小本买卖的人也就多了,竞争自然也就十分激烈,于是妙儿跟着张大郎兄弟逛了一圈后,除了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外,没挖出任何可以加以利用的门路!

    于是妙儿走到又累又渴后,便想了一个偷懒的法子,指着一间茶舍提议道:“大哥、三哥,我们到茶舍里坐坐,边要碗大碗茶来喝,边听听聚在茶舍里闲聊的人都说些什么,指不定能从他们的闲聊中找到什么路子。”

    张大郎自是心疼妙儿、舍不得妙儿受累,因此他马上点头同意了妙儿的提议,随后率先走到茶舍里,掏出几个铜板子儿要了三碗大碗茶。兄妹三人得了茶后寻了处角落坐下,一边喝茶歇息、一边听周围那些老百姓天南地北的闲聊。

    张大郎进了茶舍后倒是真的只想歇息,而张三郎虽然竖着耳朵听庞旁人闲话,但却这挑那些奇奇怪怪的新鲜八卦来听。唯有妙儿看似端着茶碗喝茶,实则细心的过滤耳边各种各样的八卦,力求能过滤出有用的消息来。

    很快,东边一桌客人对话渐渐的吸引了妙儿的注意力,让妙儿忍不住集中精神偷听他们的对话,只见客人甲眉飞色舞的吹嘘道:“你们晓得广南东路、最近最受人津津乐道的是什么大事不?”

    围观的客人均摇头表示不知,更有心急的人出声催促了客人甲一句:“武三郎,我们都晓得你经常走南闯北、见识比我们这些窝在一处的人广多了!你要是打探到了什么大事,就爽快些说出来让我们也跟着开开眼界啊!别回回都要卖关子、叫人着急!”

    “就是!武三郎你不说我这就走了!”客人乙附和了句。

    马上又有一人疑惑的质疑道:“广南东路最近好似没出什么大事啊?我侄儿才从那边回来,我没听他提起岭南一带有出什么大事……武三郎,你不会是在故弄玄虚糊弄人吧?”

    那武三郎被围着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挤兑后,马上就急了:“谁说我故弄玄虚的糊弄人了?!你们都不知道吧?听说南海和顺德两县相邻的西江沿岸,修筑了一大片桑园围!那桑园沿着江岸一路修了数十里,那叫一个壮观啊!你们没亲眼见着的人,自是无法想象出那番状况的景象……”

    客人乙闻言眉头微皱,随后顺着客人甲的话往下说道:“南海和顺德那一带修了桑园?听说顺德龙江、龙山两地的土丝卖得不错,顺德人定是赚了不少银子,才会大规模的修筑桑园、想要狠狠的大捞一笔!”

    客人甲见有人对他说的事感兴趣,马上兴致勃勃的说起那种桑的好处来:“可不就是这样!这一担百斤左右的桑能换回一担子同样是百斤重的白米,但我听说每亩桑地每年可采桑七、八造,合计起来足足能换二十担米哩!这可比一亩种了稻谷的田地出了米还多,顺德人自是都抢着去种桑了!”

    “这桑真这么值钱?可惜我们不懂种桑的法子,我们这里种的桑出产量也都不如稻谷,不然我也学那顺德人种桑去!”马上有人唏嘘的感叹了句。

    那几人的对话马上让一个老者摇了摇头,慢慢的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地儿适合种什么物事,那都是老天爷早早就定下的,强求不得哟!虽然我们这里种桑不如岭南一带,但我们闽南一带种的甘蔗却比岭南一带要好上不少,出的蔗糖不但多还很甜……”

    “吴老汉说的对,种什么好不是我们说的算,得看老天爷怎么安排!”

    接下来那几个客人的对话妙儿没再继续听下去,因为妙儿已经从“种桑”这两个字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也许能让她发家致富的好法子!于是妙儿也顾不上再听八卦了,小脑袋瓜马上迅速的转动起来,努力的回想她想知道的现代知识……

    ——————————————————————7。8号第二更奉上————————————————


………………………………

第三十三章     桑基鱼塘

    (文学度)

    一听人谈论种桑,妙儿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桑基鱼塘”这四个字,毕竟这是后世人工养鱼最常用、收益最高的方法。

    所谓“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广南东路(今广东省)一带,因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

    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所以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于是慢慢的,当地居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常被水淹过的地方挖深为塘。挖出来的土一般用来堆垒筑基、填高地势,用深塘则用来饲养淡水鱼;而挖出来的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后,也可以用来减轻水患。

    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慢慢的,当地百姓便会在塘基上栽种各种作物,且大多人都选择种桑。既种桑那就定会养蚕产丝,当地百姓大多把蚕粪直接扫进鱼塘里,时日一久、他们发现鱼塘里的鱼竟比别处圈养的要鲜肥许多,也就发现蚕沙(蚕粪)用来喂鱼的妙处。

    于是慢慢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广南东路一带的田地,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当地百姓利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带来两项收益。

    不过妙儿记得桑基鱼塘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兴起,在此之前的古人虽然也兴种桑养蚕,但却都没挖掘出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广南东路一带的人,现下虽然大兴土木的修筑桑园,但却还没把种桑和养鱼联系在一起,纯属是因蚕丝价高才种桑养蚕的。

    而如何才能让蚕吐出能卖高价钱的好丝来呢?

    先必须让蚕宝宝吃上好的桑叶,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它们才能吐出好丝来。

    闽南一带因土壤不够肥沃的原因,种出来的桑远远比不上岭南一带,这桑不好蚕不肥,出产的土丝质地自然也就差了一些。

    而妙儿受到启发回想起来的“桑基鱼塘”这个法子,却正好可以用鱼粪肥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