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头靠在沙发背上,佩德迈紧闭双眼,足足缓了有十分钟,这才睁开眼睛,坐直了身体。

    不想再说话了,佩德迈站起来要走,考麦斯又道:“佩德迈先生,他们给了七天时间,如果七天内不给答复,他们将在报上公开他们的要求。”

    佩德迈又闭上了眼睛。

    送走了佩德迈,考麦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沉思。

    韩立洪真是太厉害了!

    这件事一开始看上去很莽撞,连他都把黑神军跟义和团划到一块去了,对与黑神军的合作有了很深的疑虑,但现在看来,韩立洪把每一步都算计到了,绝不是什么义和团可以比的。

    而且,这个人也太难缠了,谁碰上谁就得倒八辈子血霉。

    ――――

    天大地大,洋人的事儿最大。

    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几乎变成了一种本能的制式反应。

    蒋委员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不会例外。

    对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蒋委员长每每算无遗策,银弹钢弹肉弹,纵横捭阖,那是怎么打怎么有理,可一遇到洋大人,智商就往往归零,洋大人一提什么抗议要求,蒋委员长最多是装装嫩,撒撒娇,然后便尽量予以满足。

    这次之所以没有尽力让洋大人满意,只是因为实在没咒念了,但就这,也是瘦驴拉硬屎,强撑着呢。

    所以,尽管强敌近在咫尺,百忙百焦中,对这事儿,蒋委员长也是时刻在心,想忘也忘不了。

    外交部长王宠惠全程跟踪,随时汇报。

    刚刚开完国防军事会议,确定了弃守南京的决定,蒋委员长正生闷气的当儿,王宠惠来了。

    王宠惠的脸色很差。

    一看到王宠惠的脸色,蒋委员长的心就咯噔一声,有了非常不好的预感。

    坐下之后,蒋介石问道:“亮畴,怎么样了?”

    王宠惠道:“委座,黑神军勒索三百万两黄金。交赎金,他们才放人。”

    三百万两黄金?蒋介石的眼珠子差点没努出来,缓了一会儿,这才问道:“英国人怎么说?”

    迟疑了一下,王宠惠道:“委座,英国人要我们替他们支付这笔赎金。”

    “什么?”蒋委员长一听,差点没从沙发上出溜到地下去,他脑袋嗡嗡直响,眼前金星乱喷,全身的血液好像一瞬间都冲到脑袋里去了。

    不行了。

    跟佩德迈一样,蒋委员长也头靠在沙发背上,闭着眼睛,在那儿好一通缓。

    麻痹的,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

    佩德迈走后的第五天,电报如期而至。

    看过电文,考麦斯嘴角露出了一丝笑纹,电文的内容和他料想的一样,丝毫不差。

    佩德迈请他跟黑神军沟通一下,被俘的士兵和侨民吃猪食、干苦役的事儿延迟一些日子见报。

    考麦斯轻轻叹了口气,韩立洪不过二十几岁,但却像个千年老狐狸,把佩德迈和英国都看了个通透。

    韩立洪料定,即便佩德迈认识到了应该屈服,英国政府的那帮老爷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决定。

    英国人真是越来越蠢了,竟然让国民政府替他们支付赎金,这怎么可能?

    三百万两黄金,就是南京政府想拿也不一定拿得出来,何况,不说那三百万两黄金,就是这个影响,南京政府也负担不起。

    这边,黑神军对英国人大嘴巴子、通天炮、腚跟脚,一通狠揍;那边,英国人却要南京政府跪下去舔他们的菊花。

    这种对比,亏英国人想的出来。

    再说,有黑神军这么好的榜样立在那儿,南京政府怎么可能大出血,拿出三百万两黄金?

    没人会这么蠢,所以,最蠢的自然就是英国人。

    这非常好,影响非常好。

    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南京政府一般首选是英国,但像类似的影响多一些,慢慢地,这种情形就必定会发生变化。

    这次,英国人一定把蒋介石得罪狠了。

    什么也没做,过了一个小时,考麦斯给佩德迈回电,说黑神军向来言出必行,从不改变,所以,他们不同意。
………………………………

二七九章 丘吉尔要借刀杀人

    二七九章 丘吉尔要借刀杀人

    短短几天,黑神军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三岛就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当然,这不是什么好名,而是恶名,黑神军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更是当然,普通的英国人不会知道黑神军为什么会成为他们眼中的恶魔,他们只知道,诚实善良的英国人在异教徒的土地上传播福音,却遭到了异教徒无耻野蛮的加害。

    英国人愤怒了,彻底愤怒了,尤其是在知道无耻野蛮的异教徒要他们的士兵和侨民吃猪食、干苦役之后。

    但是,愤怒之后怎么办?英国人却很茫然。

    此时的大英帝国已然不再是一次大战之前的大英帝国,一次大战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是让日不落帝国迅速下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

    英国虽然是胜利者,但其损失也是惨重之极,仅仅直接损失就达一百二十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从一九二一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一百二十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区区百分之九,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一九三二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一九二九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百分之八十八,机器制造减产三分之一,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

    一九一九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十年无大战”的规定,实际上不仅仅执行了十年,而是执行了十四年。

    而且,即便“十年无大战”的规定结束之后,英国因为国内问题重重,对军事领域的投入依然极其有限。

    这一期间,英国经济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这就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国内政局的动荡,政权更迭极为频繁,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必然影响到了经济。

    总之,英国一直处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至今还没有从中解脱出来。

    为此,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大英帝国,公党领袖艾德礼竟然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这种话从大英帝国的***领袖口中说出来,未免让人感到分外滑稽。

    除了经济上的因素,还因为一次大战的记忆过于惨痛。

    一次大战,英国直接参战六百万人,伤亡二百四十四万,战争双方开支达一千八百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

    一次大战之前,英国人的生活极为安逸富足,所以,一次大战的惨痛对整个英国影响极其巨大,这使得英国人对战争非常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极其恐惧,从而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而这,也正是后来英法等国对希特勒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

    所以,面对黑神军恶魔般的暴行,整个英国社会除了愤怒之外,也很是茫然。

    这几天,下议院简直是吵翻天了。

    哪儿都有见识浅薄的人,议院里也是如此,这些个议员老爷,有不少人的见识甚至还比不上普通的村夫村妇。

    自从一次大战以来,第一次,在下议院里,战争的叫嚣是这么强烈。

    温斯顿-丘吉尔坐在后排的椅子上,他脸色阴沉,始终一言不发。

    对丘吉尔的态度,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因为丘吉尔一直是议会里最强硬的主战派,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却不说话了。

    一战大战后,在英国,和平主义是绝对的潮流,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们都以为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

    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

    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实力,而不是裁减军备,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当最能说的议员都停住不说的时候,丘吉尔站起身来,走到讲台上,他看着那些主战的议员,问道:“你们了解中国吗?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吗?在中国发生的这些事,哪些对我们有利,哪些又损害我们的利益?如果出兵,你们知道要出多少兵,要花多少钱吗?出兵的后果是什么?对我们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有利的地方是什么,损害又是什么?”

    “***正在进攻中国,我们可以跟***人联合,逼迫中国把事情解决了!”一个议员挥舞着手臂大声喊道。

    丘吉尔脑袋疼,即便是以他的智慧和才华,要跟这些***解释清楚这件事也实在是太难了。

    丘吉尔道:“***进攻中国,对我们的利益损害极大,但是,我们一来没有力量阻止***进攻中国,二来***进攻中国之后,可能会转而进攻苏联,所以对***进攻中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顿了顿,他继续道:“但是,即便***征服了中国,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就一定会进攻苏联。***如果不进攻苏联,而是跟着进攻东南亚,那将是我们绝不能允许的。”

    看着那些主战的议员,丘吉尔问道:“请问,诸位大人,我们还要帮着***进攻中国吗?”

    “那你说该怎么办?”情绪激动过头的议员老爷们,这会儿都慢慢平静下来。

    这个问题,丘吉尔的脑袋更疼,他道:“在中国,黑神军是一群土匪,只不过这群土匪的力量极其强大,如果我们自己派兵过去,至少得出兵二十万,而且还得准备付出至少一半的伤亡才行。”

    底下,冒出了阵阵的惊呼声。

    丘吉尔又道:“事情拖下去,我们每天得付给他们一万美元,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诸位,继续拖下去,将对帝国的声望造成极其严重的打击,会使我们在东方的殖民地蔑视帝国的权威。”

    那些被黑神军抓去的侨民,大都是很有身份的人,所以,即便英国政府不支付每天一万美元的生活费,这些人的家人亲朋也会支付的。

    而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正如丘吉尔说的,如果那些殖民地一旦开始蔑视帝国的权威,那问题可就大了。

    大英帝国之所以能够统治如此广大的地区,至少在现在,真正依靠的并不是军力,而是威慑力。

    任何一个地方的殖民地起来反抗,那都不是问题,但很多个殖民地一块起来反抗,那大英帝国就会面临真正的麻烦。

    丘吉尔又道:“诸位,世界并不和平,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不在欧洲,也可能在别的地方爆发。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那么,这种事儿今后就会越来越多……”

    丘吉尔开始了长篇演说,主旨就是要加强军备,但直到演说完毕,他也没有说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因为,用不着了。

    ――――

    英国人屈服了。

    看着手里的电文,考麦斯陷入了沉思。

    英国屈服,既难以置信,又在情理之中。屈服,是英国人目前唯一理性的选择。

    考麦斯沉思,他想的不是英国,而是韩立洪。

    韩立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德国、***、英国,这一个个世界强国纷纷折戟在韩立洪脚下。

    韩立洪一个人生生压服了三个世界强国,这有多么不可思议,任何人都清楚。

    德国,纯粹是因为商业利益屈服;***,是因为国内政局屈服;英国,是因为东方殖民地的稳定屈服。

    尽管屈服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每一次出手,不管事前看来多么不可能,或是多么胡闹,但最终,胜利者都是韩立洪。

    考麦斯想不通韩立洪这个人,他想不明白韩立洪到底是什么人。

    韩立洪和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韩立洪对扩军,对抢地盘似乎毫无兴趣,却对工业制造的兴趣异乎寻常。

    显然,韩立洪虽然给了英国人两个选择,但他早就清楚英国人会如何选择,他根本想要的就是那些机床、发动机和钢铁的制造工艺。

    韩立洪要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或者说都是列强即将要淘汰的技术,所以英国人如何选择是很清楚的。

    但是,这些技术对落后的中国,不,对一无所有的中国却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韩立洪索要的发动机制造工艺,其中竟然有航母发动机,考麦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一旦中国实现了统一,这些技术能让中国的工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英国人不是不清楚这件事的分量,但英国现在自顾不暇,所以就顾不上这些了。

    希特勒德国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容,而英法两国现在只能躲在家里瑟瑟发抖,祈祷着魔鬼希特勒去进攻苏联。

    这次,照例,美国又成了保人,保证这批技术资料真实可靠。

    考麦斯心里升起过一个念头,他想同英国人联手,在这些技术资料中篡改一些关键数据,但念头刚起,就又熄灭了。

    数据改的少,没什么大用;改多了,又容易被发现。

    一想到韩立洪发现被骗,考麦斯就感到脖子凉凉的。

    韩立洪不遵守任何他们熟悉的规则,一言既出,九死不悔;韩立洪只信人一次,对背叛绝不原谅。

    韩立洪对美国或许没什么办法,但对他,甚至是对他的家族,那绝对是噩梦中的噩梦。

    那个被千刀万剐的酒井隆,他死了就死了,但他的三族以内的亲朋家人却再也睡不了一个安稳觉了。

    追杀令没有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而这恰恰是最可怖的。一年是它,十年是它,百年还是它。

    考麦斯有一个感觉,黑神军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大黑帮,即便被打败了,地盘没了,这个大黑帮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他可不想自己的家人子孙生活在如此恐怖的噩梦之中。

    不怕流氓武功高,就是流氓有文化,而黑神军这个大黑帮,有的又岂止是文化这么简单?

    黑神军的见识,别说是哪个人,就是一国的政府又有哪个比得了!

    黑神军有了这批东西,军工制造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用不了几年,就有得***人头痛的了。

    突然,想到这儿,考麦斯心头一震:***人!

    对这个变化,***人会怎么反应?

    ***人阻止不了英国人把这批东西交到黑神军手里,这既是因为同英国人交恶,也就等同于与美国人交恶。而且,只要英国人想给,即便***人全力阻挡,英国人也总有办法把东西交到黑神军手里。

    所以,***人不会强力阻挡。

    ***人阻挡不了这批东西落入黑神军的手里,但是,***人也绝不会坐视,所以,接下来,消灭黑神军就是***人唯一的选择,***人为此一定会不顾一切。

    狡猾,英国人真是大大地狡猾,这一手借刀杀人玩的太漂亮了!

    如果***人剿灭了黑神军,这既为英国人报了仇,雪了恨,同时又等于黑神军的勒索对英国人而言毫无损失。

    而且,就算这批东西最终落在了***人手里,英国人也同样毫无损失,因为那批东西对***人毫无用处。

    高,实在是高!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考麦斯越想心里越亮堂,突然,他站起身来,走到办公桌后坐下,开始给国务院写报告。

    ――――

    三月二十五日,东京,大本营。

    大会议室里,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王、陆相杉山元、海相米内光政、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等俱都在座。

    在***,真正有权势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参谋总长载仁亲王,一个是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王,他们两个人一个实际上掌控陆军,一个实际上掌控海军,而且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分子。

    这次会议将决定战局的走向,也将决定***的走向。

    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石原莞尔也在。

    支那战事之艰困,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最不看好支那战事的石原莞尔。

    在座的,包括石原莞尔,没有人把中国当作对手,他们之间的看法,唯一的差别就是征服中国的难易程度。

    石原莞尔认为,中国虽然不配作为帝国的对手,但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征服中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有苏联这个大敌的情势下,不应该把力量消耗在征服中国这件事上。打服苏联之后,中国就是帝国碗里的肉,怎么吃怎么是。所以,暂时不妨做出些退让,除了满洲,其他的都可以归还中国。

    这种意见自然不会被采纳,但支那战事出乎意料的艰困,帝国最优秀战略家的光环重又套在了石原莞尔的大脑袋上。

    大会议室里,气氛异常凝重,这会儿,往昔的叫嚣一句也听不见了。

    上海会战,伤亡十万,而且,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却并没有摧毁支那军队的有效抵抗。

    接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就只能取南京,攻徐州,与华北派遣军施行南北对进。

    原本这个方案是备用的,是第二方案,第一方案是取南京,下武汉,迅速逼迫南京政府投降。

    现在,第一方案是绝无可能了,因为要想实施第一方案,只有在支那军队不堪一击的基础上才行。

    但是,就是执行第二方案,结果如何,这些位叫嚣三个月灭亡支那的帝国精英,现在心里也全都没底了。

    会议开的很沉闷,因为今天大家集体都没打鸡血,所以精神都有些萎靡不振。

    载仁亲王坐在一旁,神色看似云淡风轻,但心里实际上极为焦虑。现在,支那之战,已经势成骑虎,可这个局又必须破解。

    没有人想放手,但打下去,结果又实在堪虑。

    上海会战虽然胜了,但实际上,这是对帝国的一次重击,因为战果与原本的期望相差太远,而支那放弃南京不守,就是对帝国的第二次重击,这使得帝国失去了大量歼灭支那军队的大好机会。

    接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必然要进行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帝国虽然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最终获胜也是必然的,但与上海会战相比,优势却又弱化了很多,而这也就是说,徐州会战要比上海会战更艰难,伤亡更惨重。

    支那有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而帝国不行,帝国消耗不起。
………………………………

二八〇章 形势陡变

    二八〇章 形势陡变

    听了一会儿,载仁亲王便失去了兴趣,这些人的话全都没什么营养,他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默默坐着,一言不发的石原莞尔脸上。

    这时,陆相杉山元刚刚发表完意见,载仁亲王开口了,他对石原莞尔道:“石原君,你的看法呢?”

    石原莞尔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给载仁亲王施了一礼,然后道:“殿下,卑职认为,这一仗必须打下去。”

    “哦。”载仁亲王吃惊地看着石原莞尔,问道:“石原君,理由呢?”

    这些人,除了石原莞尔,其他全都是支持征服支那的激进派。虽然形势所迫,不得不把调门放低,但心里对石原莞尔这样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是很反感的。可谁都没想到,现在,他们的气焰被打下去了,石原这小子却反而扛起了主战的大旗。

    人人都把目光盯在了石原莞尔脸上。

    石原莞尔道:“殿下、诸位大人,我以前之所以主张除了满洲,放弃所有在支那的利益,苏联并不是最根本性的因素。”

    包括载仁亲王,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大了。

    “最根本的因素是因为那时我认为支那不足虑,但现在,不一样了。”

    “石原君,你这是什么意思?”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问道。

    “阁下,”石原莞尔道:“支那这些年的经济虽然所有发展,但那都是皮毛的发展,不足为虑,因为支那没有发展重工业,一丝一毫都没有。没有重工业,支那就是没有牙齿的老虎,不管他们从外国买回来多少武器,都不会对帝国构成根本性的威胁。”

    载仁亲王点了点头,他明白了石原莞尔的意思。

    石原莞尔继续道:“黑神军虽然是一群土匪出身,但他们极有战略眼光,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军事重工业上。他们从美国买了榴弹炮的技术,从我们这儿勒索了制药的技术,而这次,更是从英国人那儿勒索了全套的关键性的工业制造技术。支那人有了这些,只要给他们几年时间,支那就会成为帝国真正的对手。”

    “这种局面,是绝不能容许出现的!”

    人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仿佛又打了充足的鸡血。这些人,没人愿意撤兵,但面对现实,他们又不得不低头。现在好了,石原莞尔这小子又给了他们把战争进行下去的理由。

    “但是,这一仗虽然必须打下去,可方式也必须要改变,而且要严格控制规模。也就是说,苏联依旧是第一位的,在摧毁支那发展军事重工业的能力之后,帝国在支那战场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收缩。”

    眉头微微皱起,军令部部长伏见宫博恭王问道:“石原君,你这是什么意思?”

    石原莞尔道:“殿下,我们必须跟蒋介石,跟南京政府和解。”

    所有人都傻了,都不明白石原莞尔什么意思。

    “这一仗,如果就这么打下去,徐州会战必将极端惨烈,但如果我们跟蒋介石和解,或许就可以避免徐州会战。”

    微微点了点头,载仁亲王道:“石原君,你说下去。”

    石原莞尔继续道:“我们放弃上海,让蒋介石放我们去华北剿灭共产党跟黑神军。”

    很多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在日本,尤其是在高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长江观点,认为上海以及长江流域是支那的经济中心,掌握了上海也就掌握了支那。

    这个观念深入人心,现在终于夺取了上海,又让他们放弃,这如何舍得?

    众人不语,都想载仁亲王看去。

    沉思良久,载仁亲王抬起头,问道:“之后呢?”

    石原莞尔笑道:“殿下,之后华北就是帝国的,只要我们不再冒进,不扩大战事,华北就能为帝国所用。”

    又沉思片刻,载仁亲王点了点头。

    ―――――

    黑神军强剃英国人的头,最关心这事儿的自然少不了谢晋元和他手下的四百多弟兄。

    虽然被英国人软禁在租界里,但谢晋元依然严格要求部队,每日的训练都一丝不苟。

    寝室里,谢晋元沉默不语,在他对面,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此人叫赵国礼,是谢晋元的同乡,他来找谢晋元是衔命而来,为的是劝谢晋元带着手下将士回归国民政府军的行列。

    谢晋元和手下这一营士兵本就是国民政府军,回去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很多人对国民政府很失望,所以不愿回去,而想去参加黑神军。

    实际上,知道黑神军动了英国人之后,争论就开始了,而谢晋元一直没有表态。

    这事儿很快就让蒋委员长知道了,于是,蒋委员长亲自下令,务必不能让这些人去参加黑神军,因为要是这些人真的加入了黑神军,蒋委员长的这张脸就又得被揍个鼻青脸肿。

    谢晋元是陆军第八十八师的,师长是孙远良,赵国礼不仅带来了孙远良的亲笔信,也带来了蒋委员长的亲笔信。

    谢晋元的心里很不好受,他们被英国人软禁之后,不论是蒋委员长他这位校长,还是孙远良这位长官,都一直对他们不闻不问,可现在倒好,一下子全都来了。

    而最令谢晋元心头愤懑的,还是蒋委员长和南京政府对外国列强卑躬屈膝的态度。

    还有,跟着蒋委员长打仗,能把人急死,更能把人恨死。

    赵国礼苦口婆心劝了半天,腮帮子都说木了,谢晋元最终还是没表态。

    赵国礼无功而返之后,谢晋元这儿就热闹了,真是门庭若市。最后,几天的功夫,他就从旅参谋主任一路升到了少将师长。

    升官发财是连在一起的,除了升官,还有重奖,奖金高达五十万法币。

    谢晋元越来越失望,如果说一开始他很犹豫,但随着官、财一路狂飙,他心里的犹豫越来越少。

    谢晋元清楚,蒋委员长之所以如此卖力,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去黑神军会给蒋委员长脸上抹黑。

    三月二十九日,当英国人来询问他们的去向时,谢晋元表示要去黑神军。

    黑神军虽然没有来人,但英国人既然来问他们的去向,这也就表明黑神军跟英国人提了,去哪儿让他们自己选择。

    四月三日,谢晋元带领二百八十九人登上了英国军舰坎姆斯号,而其他人则选择回第八十八师。

    ―――――

    “娘希匹!”蒋委员长脸又气青了。

    谢晋元是黄埔第四期的毕业生,而黄埔毕业生,只有前四期才是分量最重的,也只有前四期的学生,才有资格称呼他为校长。

    所以,谢晋元的行为在蒋委员长看来,那就是背叛!

    蒋委员长很生气,但没什么后果,所以他就更生气。

    蒋委员长正气的不行呢,小委员长陈诚来了。

    坐下之后,陈诚压低声音道:“委座,大河桥作刚刚来找过我。”

    蒋介石知道大河桥作这个人。

    大河桥作是生意人,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他属于民间外交人士。

    所谓民间外交人士,就是官方不方便出面的时候,这些民间外交人士往来穿梭,为两国政府穿针引线。

    日军占领上海,却迟迟没有动静,蒋介石正奇怪呢,所以一听大河桥作去找了陈诚,就立刻问道:“他想干什么?”

    陈诚道:“他说日本政府并不想与我们为敌,之所以中日之间爆发大战,完全是黑神军、共产党挑唆宋哲元等人造成的。所以,他们想报复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