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医-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小乐就趁此机会转向众人,说起马家娘子如何积劳成疾,如何不幸染上肺痨,却幸运地逃脱了被卖去妓院的厄运。又说起这位妇人是何等地心地善良,既觉得对不起丈夫,又不想恩将仇报……其中自然添加了许多小故事,别说那些跟马家娘子不熟的人,就算是她的闺蜜好友,都不得不信!

    等徐小乐发挥完了,马兴文已经被人打倒在地,呻吟不止。

    徐小乐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道:“将他捆起来,送官法办。”

    众人见正义获得了伸张,轰然叫好。

    *

    *(未完待续。)
………………………………

255、余波

    诚如张成德不需要有证据才能对徐小乐下手。徐小乐也不需要有证据才能控诉马兴文。虽然他阐发了许多自己的臆想,但关键却是没错――马兴文的确拿了人家的银子,答应要搅徐小乐的事业。

    公堂上,房知县刚喊了一声“用刑”,夹木还没碰到肉,他就全招了。

    马兴文只知道给他银子的那人是个街头混混。那混混显然也只是传话跑腿的小角色。房知县知道再问也没用,派人去缉拿那个混混,却发现此人早已经不知躲哪里去了。

    徐小乐直接就怀疑上了葆宁和堂的张成德。他没有证据,甚至没有线索,但是以他短暂的工作阅历而言,但凡有不好的事发生,就是这个张成德在背后捣鬼。不过他现在却没有办法对张成德进行报复。

    张成德能执掌葆宁和堂还可以说是赘婿的身份使然,终究不能叫个女子出来抛头露面。不过他能坐上苏州药行会首的交椅,就足以证明此人的手腕和能力了。药行是个暴利行当,哪个掌柜不想自己在行会里说一不二?身为赘婿,他的阻力比别的掌柜更大,却能技压群雄,足以表明实力了。

    徐小乐虽然略有薄名,但是跟赵、周、顾这样的豪门只是人情往来,比不得张成德借助药行行会、葆宁和堂,跟大户们利益纠缠。在利益面前,人情就显得很单薄了。以人情去斗利益,真是好比以卵击石。

    徐小乐自己看不到这么深远,谭公超却是人老成精,看得透彻,建议徐小乐“至此而止”。徐小乐想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就听从了谭老的劝诫,没有再闹。

    料理了马兴文之后,山上的情形立刻就安稳下来。贪欲是人之常情,不过眼看着没有前途,很多人立刻就服软了。这种时候没人会跟徐小乐耍个性,各个都当没发生过这事,继续安心过之前的日子。

    徐小乐需要病人配合治疗,就此告一段落,不再追究。不过他还是找了个机会把话说开了,但凡要走的并不劝阻,想留下继续试着治病的人,就得守规矩讲道理。如此约法三章,山上的事就算彻底平息了。

    韩通智和戴浩歌很赞叹徐小乐的硬气。

    这两人常年背井离乡,在外地讨生活。若是碰到这种事,只能早早离开,正所谓人离乡贱,锐气早就消磨殆尽。徐小乐却是当惯了地头蛇,穹窿山可是在他家门口呢!还有上真观做后盾,自然是十分硬朗。

    就凭着这份硬气,就叫韩通智和戴浩歌很是服气。

    然而马兴文的老婆终究是死了。

    人命关天,这事绝非一个县令能够抹过去的。房知县找仵作查明死因,配合马兴文的供状,穹窿山诸人的证词,然后上交府衙。府里同知、推官要根据案卷进行查证,需要的时候还要召证人过堂,询问细节。

    徐小乐作为最重要的证人,自然是动辄要去府衙报道。好在他现在已经是惠民药局大使了。身穿官服,理论上与知府、同知、推官都是同僚,见面只是打个躬而已,省了不少力气。

    这起人命官司一直到了十一月方才由南京刑部存档告终。知府老爷照例是要做最后一次召见,该宣判的宣判,该移交的移交。徐小乐这天接了府衙的知会,再度穿上官服,前往府衙。

    这一任的知府姓高,正是顾叔谦的同年。从他履任以来,已经烧过了三把火,如今有些懒散,常常打着巡视属县的名义去下面的州县游览。

    太祖皇帝当初就怕这样的官员扰民,在《大明律》里严格禁止官吏下乡。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知府打着文会的幌子,每次都要府县学里考评优异者同行,这就是成了振兴本地文教,属于勤政有为的亲民好官了。

    高知府前一日才回到府衙,游兴尚未全然退去,心中还惦记着写上几首诗文来纪念这次的出游。他坐在二堂上颇有些心不在焉,想早点打发了那个不入流的药局大使之后就回书房写两封信,看能否出个集子。

    徐小乐站在门口整理了一下暗青色的圆领袍服。虽然已经穿了几次,但还是有些不适应。他常想着:如果能穿便服就好了。可惜药局大使虽然不入流,到底也是朝廷的人,仪容仪表总得时刻注意。

    高知府听得徐大使报门而入,方才抬眼看去,登时整个人被吓了一跳:真是白日见鬼,这不是自己已故的好友么!他定睛一看,这徐大使年纪尚轻,面上稚嫩,胡须都没长,绝不是自己那位故人,方才摆出一副从容的姿态道:“你就是徐大使?”

    徐小乐道:“卑职徐小乐,见过老黄堂。”他这话说完,差点笑场。这话是谭公超教他的,从谭老先生嘴里说出来就十分切合,可是由徐小乐说来就显得无比滑稽。

    高知府一脸茫然,心中暗道:有什么好笑的么?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袍服,没有问题呀,难道是冠巾歪了?他就不动声色地整了整冠巾,道:“徐大使,马氏殒命一案刑部已经下了照会,就此了结。不过日后你在穹窿山,还是要看顾得紧些才好。”

    徐小乐暗道:我怎么个看顾法?又不是官府的公务,难道还能调动差役么?

    高知府说完,又看了看徐小乐的脸,忍不住问道:“徐大使是医户子弟?”

    徐小乐颇有些奇怪:这老爷问得好奇怪,不是医户子弟怎么出任医官职司呢。

    他就道:“正是。”

    高知府“哦”了一声,叫徐小乐更加莫名其妙。他想着知府老爷训完了话,自己也该告退了,但是看高知府一脸欲语还休的模样,似乎还有话说。一时吃不准该怎么办。

    二堂上冷场许久,高知府终于开口道:“徐大使家在哪个县?”

    徐小乐道:“卑职家就在吴县。”

    高知府追问道:“哪个都图?”

    *

    *

    *(未完待续。)
………………………………

256、亲事

    徐小乐就心里暗道:木渎算哪个都哪个图?没听人说过呀。他就直截了当道:“卑职家住木渎镇,就在灵岩山脚下。”

    高知府心里咯噔一下,装作若无其事道:“听说木渎有位名医,也是姓徐……”

    徐小乐登时乐了,虚荣满满,道:“卑职曾祖本为太医院御医,侍奉过太祖太宗,后因年迈方才蒙太宗皇帝赐归。”

    高知府说的并不是徐小乐的曾祖父徐子陵,而是徐小乐的父亲徐荣。不过木渎只有一户人家出过御医,正是徐荣的祖父。

    如此看来,徐小乐真是故人之子了。

    高知府回想起跟徐荣的相交莫逆,更蒙有徐荣的救命之恩。当时他就住在徐荣家里,两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同游太湖,如今想来真是叫人唏嘘。等徐小乐出生后不久,高知府也得知自己喜得千金,于是就跟徐荣定下了娃娃亲,只等徐小乐长大就迎娶自己的女儿,将这段友谊变成亲缘。

    真没想到,再次来到苏州之后,好友早已故去,而故人之子都已经一表人才,自己挣得了个冠带。

    高知府看着徐小乐十分欣慰,道:“不错不错,果然好家风。”

    徐小乐却不知道高知府肚子里的这些故事,茫然暗道:这是在夸我家代代行医的意思么?

    高知府又笑着点头道:“徐大使你的事迹,本府也略有所闻。很好很好。”

    徐小乐被夸得十分意外,暗道:这位老黄堂净说些废话干嘛?我当然是很好很好啦。

    高知府看着徐小乐,越看越为自己的故友高兴。他与徐荣后来没有往来,主要是自己醉心科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中举之后又赴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不甘之下再闭门苦读三年,方才中了进士。等他选完官,兢兢业业干完了第一任,总算有了些许闲暇,再来找这位故友的时候,徐荣已经去世了。

    如今的高知府已经做完了两任官,选派苏州府这么个海内大郡,仕途上顺风顺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游山玩水,在苏州正是如鱼得水。而且他是松江府人,简直就是在家门口做官。若是这样都还不算得意,那也就太贪心了。

    高知府自己轻松愉快,见了徐小乐,难免就兴起了提拔栽培的心思,也算是不愧对自己的故友。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到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徐小乐从来没登过门。要么是他太过清高,不想攀这个交情;要么怕是他压根不知道自己与他父亲的关系。

    高知府一念及此,突然之间心口砰砰跳了两跳:这么说来,他不知道婚约的事吧?

    高知府就试探道:“徐大使,看你年纪轻轻,家里可给你定了亲么?”

    徐小乐大奇:你不会想招我做女婿吧?他就道:“我年幼失怙,嫂嫂把我养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没来得及定亲。”

    他说完就想到了唐笑笑,隐约间觉得大概嫂嫂要说亲事也是找唐三叔他们去说。不过他又想到那天跟笑笑在墙头偷看桃花的事,总觉得有些遗憾――笑笑胸前的那对馒头又小又硬,远不如胡姐姐的赏心悦目。

    高知府见徐小乐神游物外,心中暗道:他大概是想起了去世的父母,这孩子还是有些孝心……是了,他这么说就是不知道自己已经定了娃娃亲,这么看来倒是不错,我家亚男可以另寻一门好亲事了!

    高知府虽然与徐荣友善,也很记挂着徐荣,但是当日定下的亲事却是叫他如鲠在喉。他是什么人?他是朝廷命官啊!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即便不能入阁为相,也能做个封疆大吏,部堂大佬。而徐家只不过是一介布衣,这门第相差得也太大了点。

    想到自己女儿只能嫁给布衣白身的穷小子,高知府就心头发闷。只是今天见了徐小乐,发现徐家人似乎并不知道,这如何叫他不喜?

    为了加以确认,高知府就着意打听起徐家这些年的近况。然后他自然知道了徐小乐的哥哥采药失踪――很可能是滑落山崖尸骨无存。在此之后嫂嫂佟晚晴才嫁进来主持家事,实际上连徐小乐的哥哥都没见过,更别说公婆了。

    高知府回忆了一下徐小乐他哥,当年他在徐家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刚刚启蒙读书,如今想来全无印象。以他那个年纪,肯定也不会知道父母给弟弟定亲的事。

    高知府越想越高兴,乍然想到了当日还有见证人,正是徐荣家的邻居。他就问道:“你家这么困顿,就没有左邻右舍帮忙么?”

    徐小乐道:“也就隔壁的唐三叔三婶常常周济我们。”

    高知府想起来了,那见证人正是姓唐!

    这如何是好?难保那个姓唐的邻居不会多嘴!

    高知府登时又为难起来。

    徐小乐见他不说话,终于难熬冷场的尴尬,提醒道:“老黄堂,您日理万机,我这儿耽误您太久啦……”

    高知府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似乎有些失态,连忙点了点头,道:“我看你也是年轻俊杰,未来必定大有所为!你先去忙吧,咱们日后再谈。”说着便端茶送客。

    徐小乐如蒙大赦,连忙告退。

    高知府目送徐小乐出去,就觉得如坐针毡,连忙起身往后宅去找妻子讨个主意。

    一般官员在外任上是不会带妻子的,因为要留在家里照顾父母。不过高知府家就在松江,实在是太近了,所以他妻子也常来苏州与他团聚。这回还带了女儿高亚男一起,顺便浏览姑苏美景。

    高知府进了内宅,正巧妻子在院中赏花。夫妻两人眉目一对,就心知肚明,齐齐往内室去了。

    进了内室,高知府方才压低了声音,道:“你猜我今天见的惠民药局大使是谁?”

    “谁?”高氏捏着手,也被丈夫的紧张情绪所感染了。

    “徐荣的儿子!”高知府压着声道。

    高氏到底是做母亲的人,立刻想到了自己女儿婚事。她低呼一声:“他可提到了亲事?”

    高知府微微摇了摇头。

    *

    *(未完待续。)
………………………………

257、黑店

    高知府夫妇在为女儿和徐小乐的婚事发愁的时候,徐小乐却很兴奋。

    他被张大耳拉去了一家黑店。

    所谓黑店,就是建在荒山野岭,没在衙门上挂过号的客栈。这种客栈并不会做人肉包子,之所以说他黑,主要是黑在价格昂贵。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开价高,服务自然也跟一般客栈大不相同。

    这里最大的服务特色就是没有服务。

    客人从进门开始,柜台后面的伙计和掌柜甚至连头都懒得抬一下。客人自己找位置坐定,喊一嗓子“来人”,才有个半梦半醒的伙计神情呆滞地走过来,话也不说,就干站着。

    客人得自己说清楚来意,是打火还是住店。

    打火就是生火做饭,源自北京土话,随着永乐帝的燕军流传到了南方,是如今十分流行的江湖唇典。在这种客栈,店家不怎么欢迎打火的客人,所以招待就会很敷衍。青菜里兼炒几条青虫,或是饭里夹着黑色甲壳的米虫,都是惯例要有的添头。

    对于住店的客人,店家就要上心一些了。他问清楚几人入住,要什么屋舍,至关重要的就是提前收足房钱。至于寻常客栈那些端茶倒水,随叫随到,这里不屑于从俗,肯定是一概没有的。

    听了张大耳介绍完黑店的“服务特色”,徐小乐大惑不解:“这样还有人来住宿么?”

    当然有!

    因为寻常客栈接了外地客人,必要查验路引,向官府汇报。若是没有路引的旅人,还要受到官府的捉拿。轻则遣返原籍查验真身,重则被人扣上一顶盗匪的帽子,不明不白命丧刀口――苏州土话叫“斩白鹅”。

    在这种黑店,就完全不用担心路引的问题啦。

    店家既然连话都懒得跟你说,自然不会来盘你的来历,问你要路引。即便是江湖上名声在外的巨盗,只要没在当地做过案,他们就假装不知道。如果在本地犯过案子,那就得看官府的重视程度了――悬赏高的话,还是有可能去换个赏金。

    总而言之,黑店只认银钱不认人,这是身上背着事的江湖客最终不得不选择它的原因。

    徐小乐听张大耳解说完毕,有些心慌:“不会是哪位江湖大哥生病了,不方便进城吧?”

    张大耳只管给自己倒酒,却不说话。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

    徐小乐正想再问,突然有位客人直愣愣走了过来坐下。

    徐小乐看向那位客人,颇有些眼熟的感觉,只是来客戴着一顶棉帽,遮住了大半个额头,阴影直盖到了鼻梁上。身上穿得比江南人要明显厚实得多,看上去很有些臃肿。

    来客抬起手,微微扶了扶帽子,露出一双眼睛,精光四射。

    徐小乐当即喊了出来:“何大叔!”

    来客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何绍阳。

    何绍阳朝徐小乐笑了笑:“小郎君别来无恙。”

    徐小乐听到“小郎君”这三个字就不免浑身寒栗,鸡皮疙瘩落了一地。这听起来像是戏文里的话,对于何大叔来说却是很正经地打招呼。他就道:“何大叔叫我小乐不就行了,小郎君听着肉麻。”

    何绍阳哈哈一笑,接过张大耳递上的茶水,低声道了一声“生受”,又对徐小乐道:“再次见我,是不是有很多事要问我。”

    徐小乐摇了摇头:“我虽然很好奇,不过嫂嫂说过:待人以诚,交人以信。我既然诚心为你做了事,就该信你。无论你做什么勾当,我都不想问。”

    何绍阳有些意外,道:“你嫂嫂确是侠义之人。”

    徐小乐听人夸奖嫂嫂,比夸奖他自己还要高兴,笑道:“她可是木渎第一侠女!”

    何绍阳笑了笑,望向张大耳:“就算小乐不想问,你是肯定想问的。”

    张大耳垂下头,言辞间格外恭谨,道:“我们弟兄对何大哥只有一个‘服’字。水里来火里去,绝不皱一下眉头!不过弟兄们也折了好几个,我总想求个心里明白。”

    徐小乐不知道何绍阳是怎么收服张大耳的,不过听他这话的意思,其实他真不知道到底跟着何绍阳做了什么买卖。徐小乐不由对何绍阳更加崇拜了,暗道:这是什么样的手段,竟能叫人稀里糊涂又心甘情愿地去做杀头买卖?

    徐小乐回忆自己与何绍阳的交往,好像一见如故,又好像始终隔着一层薄雾,真是看不透这个男人。

    何绍阳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似乎不相信,又像是很满意这话。他道:“其实这个案子,说起来很简单,听起来却有些骇人。”

    这话一出口,无论是徐小乐还是张大耳,立刻满脸严肃,作出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

    何绍阳顿了顿,道:“我就打着比方来说吧。”他喝了口茶,像是讲故事一般,悠悠道:“老朱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家业之后,来了伙歹人砸他家店铺商号,他就带着家丁护院去镇场子。”

    徐小乐和张大耳听着如此贴近生活的比方,毫无障碍地接受了。

    何绍阳道:“结果他反叫那帮歹人抓住做了肉票。歹人跟朱老二说:给些银子给些财帛,我就把你哥放回去。朱老二却不答应。”

    徐小乐想到了自己失踪多年的哥哥,不由替朱老大担心道:“莫非是要价太高了么?”

    何绍阳摇了摇头道:“朱家的家业原本都是朱老大的,如今他一出事,朱老二就掌管了家产。若是哥哥回来了,他岂不是还得把到手的家产还给哥哥?因为这个缘故,他心里就想着让哥哥死在歹人手里。他既不用背负手足相残的恶名,又得了实惠。”

    徐小乐一听,不由低声骂道:“真是恶毒!”

    张大耳也道:“就算他不喜欢自家哥哥,也不该如此绝情。”

    何绍阳心道:他们还没有明白这老朱家是何等人家。他就继续道:“那歹人一看朱老二如此决绝,很不满意,但又不想真往死里得罪老朱家――老朱家的家业可不容小觑,真要来个不死不休,他们也吃不消。”

    *

    *

    祝大家中秋快乐~健康幸福~!

    请别走开,还有一章~!

    *(未完待续。)
………………………………

258、迎驾

    徐小乐、张大耳两人凭着市井常识也知道:欺负人得有个底线,否则匹夫一怒血溅五步,一命换一命,自己能有什么好处?

    何绍阳道:“于是那伙歹人索性就不为难朱家大哥了,答应放他回去。奈何朱老二既不能说:你别放我大哥回来。又不想他大哥回来,于是自己不肯派家人去接他大哥,又不叫家中管事知道有这么回事,百般遮掩,仍旧想着霸占住家业。”

    徐小乐和张大耳微微点了点头,都觉得这朱老二没有丧心病狂买通歹人杀他哥哥,总算还是有一丝良心。

    何绍阳说完了背景,就道:“我正好认识这位朱家大哥,他人还不错。于是我就替他奔走,联络朱家有良心的管事,好将他从歹人巢穴迎回家中。为这事,朱老二就动用家里势力,叫官府四处通缉我,说是我江洋大盗。”

    何绍阳说得十分从容,好像是个很平淡的故事,边喝着茶边说道:“还好有些老管事还记着老东家的好处,暗中帮我,又给我金银财帛招徕义士,好奔走联络,促成朱老大回家的事。”

    徐小乐这才知道,原来张大耳他们并没有打劫府库,而是为人伸张正义的义士。他自己救义士于危急之中,显然也是在行侠仗义。他虽然没有想过做个侠客,不过以嫂嫂平日里的潜移默化,还是为自己做了这桩事体而自豪。

    不过嘛……徐小乐脑筋微微一颤,问道:“这朱家多大的家业?官府这回真是下了大本钱呢!”

    张大耳的见识要比徐小乐高出一筹,已然猜到了何绍阳的隐喻。他想到自己竟然参与到这么大的事件之中,只觉得口干舌燥,浑身发颤。

    张大耳好不容易才撸直了舌头,不自信地问道:“何大哥说的朱家……就是那个朱家?”

    何绍阳微笑着点了点头。

    徐小乐还没反应过来:“你们说的是哪个朱家?我认识么?”

    张大耳吞了口口水,想想自己最早接这个活本是为了寻个大门槛,好作靠山。万万没想到靠山是找到了,可靠山的对头更厉害!他强忍着晕眩,道:“就是那个本来家在南京,后来北京那边生意做大了,举家搬去北京的朱家。”

    徐小乐更迷糊了:“南京的?你们怎么都认识?大耳哥哥去过南京?”

    何绍阳呵呵笑了,毫无敬意道:“就是现在坐龙庭的朱家。”

    徐小乐一愣:“啊,你说的是皇帝家呀!”

    张大耳差点吓尿了,道:“你小声点吧!”

    徐小乐左右一看,客栈里并没有别的客人,只有一个戴着脏兮兮棉帽子的店伙计趴在柜台后面打盹。他就放心道:“没事,没人听到。”

    张大耳半惊半怒,可对徐小乐却没丁点办法,只觉得心口发痒,恨不得挖出来挠一挠。

    ――这都什么事啊!

    ――杀头买卖做了就做了,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这他娘是诛九族的买卖啊!你们怎么能够像没事人一样呢?

    张大耳心中咆哮着。

    徐小乐的确不知道这是诛九族的买卖。他现在勉强搞清楚朱老大就是正统皇帝。

    从徐小乐记事开始,就活在这位皇帝治下,平日里说起来都是正统某年。朱老二应该就是新皇帝景泰帝――去年官府通告,今年改元景泰。如今景泰元年已经快过去了,翻过年就是景泰二年了。

    ――难怪他家势力那么大呢!原来是皇帝家啊。

    徐小乐心中感慨一声,又暗道:皇帝家争家业果然不太平。啧啧,这也难怪,这份家业是挺大的,谁拿了肯放手?不过为了个皇帝的宝座,就连兄弟情义都不要了,这值得么?

    他心中这么问,旋即自嘲道:是啦,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觉得不值得。不过人家争的可是万里山河,这恐怕就值得啦。

    他又想起前朝那些要江山不要亲情的皇帝们,有些风评还很不错呢,看来皇家果然跟寻常人家不一样。

    张大耳口干舌燥问道:“何大哥,那这事……办成了么?”

    如果办成了,正统皇帝回到北京再坐龙庭,自然万事大吉。自己不敢奢望有个救驾之功,起码能得一场富贵。若是没办成,那自己可就是乱臣贼子,这辈子恐怕只能隐姓埋名了。

    张大耳虽然没读过什么书,成王败寇的道理还是很清楚的。

    何绍阳轻松道:“办成了。”

    张大耳听了浑身一松,刚才紧闭的毛孔猛然张开,冷汗登时泉水一般涌出来。他转念又觉得太不可置信: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说得好像上街打了一瓶酱油那么随意呢?

    徐小乐却喜滋滋道:“恭喜何大哥!”他本来是叫“何大叔”的,见张大耳叫“大哥”,就偷偷给自己抬了一辈。

    何绍阳好像从未注意过别人怎么称呼他,微笑道:“不过现在却有个麻烦。”

    张大耳的心都提起来了:“什么麻烦!”

    何绍阳道:“朱老大病了。瓦剌人那边只有巫师,没有大夫。若是从北京找,又都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总叫人不放心。我这回南下,就是想来江南找个大夫,北上迎驾。”

    张大耳觉得有些错乱:你都直说“瓦剌人”、“迎驾”这样的话了,还叫皇帝“朱老大”,这合适么?

    徐小乐却恍然无觉,道:“何大哥准备找谁?”

    “你。”

    “我?”

    徐小乐既惊且喜。他虽然对自己的医术很有自信,却不敢相信自己有资格跟御医一样,给皇帝号脉看病。在他的认知里,御医还是很厉害的角色,就像自己的曾祖父,凭着精湛的医术会被几代人牢记在心。

    何绍阳道:“朱老大养尊处优日久,不耐塞上风寒。病因虽然简单,我却治不好。”他毫不介意道:“我不通医术。”

    徐小乐仍旧当他谦虚,只是不信。

    何绍阳直言道:“你的医术要根治这病并不难,关键是你很可靠。”

    *

    *

    中秋快乐~!

    *(未完待续。)
………………………………

259、吵架

    徐小乐一向只关注治病本身,并不关心病人是谁。无论是形迹可疑的何绍阳还是名声不佳的张大耳,他都不会拒绝施治。光从这点上说起来,真不知道算是人品瑕疵还是医德高尚。

    “若是前两个月,我肯定二话不说就跟你走――唔,还是得跟嫂嫂说一声的。”徐小乐为难道:“不过现在我却实在走不开。”他就把自己在穹窿山做的事,又担任了惠民药局大使,长期医治的病人,都一一说给何绍阳知道。

    话虽这么说,徐小乐天性之中却有一股力量蠢蠢欲动,很想离开姑苏去北方看看。

    何绍阳默不作声,脸上一如平素。

    徐小乐又问道:“何大哥往来塞北江南,这一程要多少日子。”他并不清楚塞北到底有多远,只担心风寒拖延日久,病入膏肓自己去了也没用。

    何绍阳叹了口气,只以为徐小乐已经看穿了他的用意,道:“好吧,其实我只是想让你北上,风寒云云不过是借口。他在那边过得很好,只是有些疲惫而已。”

    徐小乐大为疑惑,奇怪道:“何大哥这么做的用意是?”

    何绍阳道:“因为我非但要送他回宫,日后还要帮他夺回皇位。”

    徐小乐皱了皱眉头,心中暗道:这是人家的家事,我们身为外人,真不好参与。再说啦,皇帝身边有那么多文官武将,这皇位归谁的大事哪里轮得到我等白身决策。

    何绍阳道:“你们现在随我北上,该见的人要见一见。”

    张大耳的大耳朵一竖,又是期待又是害怕。期待的是自己终于摸到了翻身富贵的边,此去能见到真正的大人物,可谓鲤鱼跃龙门了。怕的则是这种谋反复辟的勾当实在不好做,万一失败就是死无葬生之地。

    徐小乐没那么复杂的心思,只是摇了摇头,道:“何大哥,我只想做个好医生,对这种事毫无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