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技师-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不成问题。
禁军押送颉利可汗前来,李牧偷偷瞄了一眼,只见颉利虽然衣着干净,也是可汗服色,但整个人已经像是丢了魂般,面色蜡黄,早已不复在突厥大帐时的神采。李牧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颉利也算是一代枭雄了,自他当上突厥可汗以来,统一了突厥诸部,让突厥达到了百年来最兴盛的时候,屡屡入侵中原,逼得李世民忍辱签下渭水之盟,如果他能果敢一点,也许大唐现已不复存在。
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今日突厥已灭,颉利到底是没有殉国的勇气,做了李世民的俘虏。被押解的这一路,在大唐军民人等的注视之下,他的心里该比死了更难受吧。
李牧寻思的工夫,禁军已经押着颉利跪在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轻轻摆了摆手,道:“颉利虽战败,但不当此辱,松绑。”
禁军闻言松绑,颉利拜服于地,不敢抬头。
李世民俯视着这位曾经的劲敌,心中快慰。忍辱多年,今日他心中所有戾气都消散了。就是这种感觉!劲敌覆灭,江山在手,这便是天子,这便是帝王!
虽然李世民很想拔剑斩下颉利的人头,但是这些日子以来,他已与朝中重臣商议过多次,颉利不可杀。盖因突厥国家虽灭,但是西域突厥人口还有很多。若杀了颉利,群龙无首。这些四散的突厥人,下马是民,上马是兵,滋扰边境,再想治理就难了。而且漠北还有一个薛延陀,得把这些突厥人聚拢起来,加以控制,作为中原的屏藩才行。这些事情,都少不得要利用颉利这个可汗。
因此,颉利不可杀,还要善待。
但即便如此,亡国之君,败军之将,也必然要受到一些折辱。就算李世民宽宏大度,不愿做这种事情,当下也必须得做,渭水之盟人尽皆知,他要顾脸面,且要给大唐百姓一个交代。
李世民沉默半响,沉声说道:“你有五罪:过去你父亲国破,依赖隋朝得以存立。但当隋朝有难时,你却一兵之力都不帮助,以致隋朝覆灭,此其一;与我为邻而背信侵边,此其二;连年征战不止,致使部落生怨,此其三;掠夺我国中百姓,践踏我庄稼,此其四;许你和亲而迁延逃走,此其五。朕要杀你并非没有理由,只是渭上的盟约未忘,朕不愿做失信之人,所以不想苛责。朕赐还你的家人,让他们免受为奴之苦。择郊外良田,给你盖一座府邸,以后的日子,官府供你用度。朕待你不薄,望你好自为之。”
声音扩散,承天门外百姓听得一清二楚。虽有非议,但无不赞颂李世民胸襟宽阔,有容人之量。
颉利泣不成声,只是不住叩头,心里到底怎样想的,就不得而知了。有禁军将他带下去,随即李世民焚表告慰天地祖宗,百官也随之行礼,一套流程下来,李牧累得是腰酸背疼。
就在他以为要结束的时候,阶梯之下竖起一座华盖,高公公唱喏道:“恭请太上皇。”
自李世民以下,皆鞠躬行礼。御撵抬着李渊来到台阶之上,站到了刚刚李世民讲话的地方。李世民见到李渊,忽然抽动了一下鼻子,眼圈通红,李牧见状,心里一惊,暗道,这该不会是要哭吧?三十多岁的大男人哭?这戏可有点过了呀!
事实证明他猜对了,李世民见到李渊,哇地一声就哭了,哭得是荡气回肠,哭得是撕心裂肺,跪在地上抱着李渊的大腿,眼泪噼里啪啦的掉:“父皇,儿子履行了诺言,灭其国,擒其人,大仇得报,终有颜面对父皇,面对祖宗了!”
李渊轻轻扶起李世民,面对满朝文武,承天门外的百姓,道:“诸位卿家,诸位臣民,今日我儿太庙告俘,朕心甚慰。多年心结今日也解开了,朕很高兴!朕生了堪当大任大任的好儿子。朕没有看错人,他是一个好皇帝。”
“有一件事,今日朕要说与尔等。昔年朕传位之时,世民立下誓言,不灭突厥,绝不入太极宫。朕虽觉得胡闹了些,但毕竟是他的一份孝心,兼之也算是一种激励,便应允了他。今日突厥已灭,颉利已降,当日誓言也履行完毕。朕决定明日搬出太极宫,迁居于大安宫,以度晚年。”
李世民闻言‘大惊’,哭泣道:“父皇,可是儿子有未尽孝道之处?!还请父皇明示,儿子当改之!”
“非也,太极宫乃是皇帝的寝宫,你既已登基为帝,当居太极宫。朕心意已决,毋庸再议。”
李世民‘无奈’道:“既然父皇决心已定,儿子不敢不从。儿子当另择福地为父亲修建新宫,迎父皇居住!”
李渊‘怒’道:“为君者,怎可为一己之私而劳民伤财耶?修建新宫所费不知几何,今天下初定,当休养生息,岂能重蹈前朝覆辙?你当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若国泰民安,朕看在眼中,便是你最大的孝顺了!”
李世民拜服于地:“儿子谨遵父皇教诲!”
群臣山呼:“谨遵太上皇谕示!”
承天门外百姓高喊万岁,只有李牧注意到了,李渊在说话的时候和李世民父子之间微妙的眼神交换。
李牧不禁摇了摇头,这便是天家父子之情,也太累了吧!
………………………………
第134章 加冠入籍
仪式结束,百官列队而退。李牧也跟着人流往外走,忽然有人拽了他一把,李牧看过去,发现是太上皇身边的小陈公公,赶紧停下脚步,拱手道:“小陈公公叫我有事?”
“是太上皇叫你,跟我来。”
说罢,小陈公公在前面引路,李牧跟在后面,绕过人流,来到了太庙侧门。从侧门进去,只见李渊和李世民都在,除了他俩,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唐俭、程咬金,这是他认识的,还有几个他不认识的,李牧猜测,应该也都是朝中重臣。
相比之下,李牧只是一个小虾米,赶紧低下头,跟在小陈公公身后,来到了李渊身边。
“把头抬起来。”李渊看到李牧这副怂样,皱眉说道。李牧抬头瞄了一眼,头倒是抬起来了,只是眼神还是在地上,气得李渊加重了声音,道:“把头给朕抬起来!”
李世民知道李牧是不敢,道:“太上皇让你抬头,你就抬头!”
“欸,臣领旨。”
李牧把头抬了起来。
李世民问道:“父皇,您留下儿子和朝中的重臣,又叫李牧过来,所为何事?”
“啊,也没多大的事情。”李渊轻描淡写道:“朕与李牧投缘的紧,想更进一步,认他做个义子!”
“什么?!”李世民闻言差点晕过去,各位朝臣也是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太上皇想认干儿子?就眼前这个小子?太荒唐了!
李世民本来正因李渊给面子而高兴,瞬间心情跌落到了谷底。他刚刚还在奇怪,今日老爹怎么会如此的配合,把一场戏演得是淋漓尽致,没想到在这儿等着呢!
要是寻常事情,即便过分一点,李世民忍一忍也就答应了。但是这件事,他实在是答应不了。李牧自来到长安起,爵位,官职,一升再升,别说是大唐,就算往前数几朝几代,都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已经是荣宠至极了,现在李渊要认他做干儿子,这还了得,若真答应了,以后他跟李牧岂不是要称兄道弟了?
李世民深吸了口气,稳住心神,道:“父皇,当着列祖列宗的面,您可不能说笑啊!”
李渊把脸一板,道:“你看朕像是在说笑么?”
“太荒唐了!”
见李世民生气了,李牧不得不开口了,道:“太上皇,实在是不合适。臣已经有义父了,臣的义父是李绩,没办法当您的儿子。”李牧求救地看向李绩,李绩站出来道:“太上皇,确有此事,李牧与犬子李思文结拜,臣是他的义父。”
李渊看了看其他重臣,道:“你们也不支持朕么?”
群臣都躬身施礼,道:“请太上皇收回成命,此事有违礼制,实在是不合适。”
“哼!太上皇就是没皇帝管用啊,说的话都没人听了。”李渊冷着脸道:“朕喜欢李牧,引为忘年之交。但是有一些人,仗着自己出自高门大姓,不把我这小友放在眼中。冲撞他的家眷,欺负他没有根基。这件事,让朕非常生气!”
“父皇,容儿子解释……”
李世民还没说完话,李渊便打断了他,道:“朕没说你错,你身为帝王,考虑的事情多,判罚也合乎律法,没错。但朕很生气,高门大姓?呵!谁给他们的胆子,敢不把朕放在眼中?”
李世民还要说什么,被长孙无忌眼神阻止了。李世民一愣,旋即也明白了过来,李渊这是一石二鸟,明着是为李牧出头,实则是找高门大姓的茬,给李世民日后的政策做铺垫,明白了此节,他便保持缄默,没有言语了。
“朕要收李牧做义子,你们都不同意。好啊,朕如今已经是太上皇,说的话你们不听,但朕总归还是陇西李氏的人吧,李牧不被高门大姓放在眼中,是看不起他出身卑微。朕今日要将李牧纳入宗族,这可与朝政无关,尔等还要阻止么?”
群臣都看向李世民,李世民叹了口气,道:“父皇若执意,那……那便赐李牧入陇西李氏。”
“好!”李渊不等群臣说话,直接道:“今日朕便要把李牧纳入宗籍,来人,笔墨。”
小陈公公端上笔墨,请来宗籍,李渊拿笔把李牧的名字填上去,忽然问道:“你加冠了没有,可有表字?”
“啊?”李牧压根连听都没听过,李绩赶紧道:“太上皇,李牧出身边城,那里没有这许多规矩,应该是还未行冠礼,不如改日再……”
“改什么改,朕已想到了。”说着对身边小陈公公示意了一下,小陈公公转身取来了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个梁冠。
李世民与群臣一见,心中皆苦笑不已,原来太上皇早就把什么都准备好了。
“今日双喜临门,一、李牧加入陇西李氏宗籍,二、也是李牧的加冠之礼。李牧,加冠之后就是大人了。大人当有表字,朕今日便赐你一个表字,你且来说说,平生有何志愿么?”
“志愿?”李牧楞了一下,他本想说些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话,但是话到了嘴边,忽然有些哽咽,半响吐出一句:“臣的志向有很多,但若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臣只期盼与家人一起安度此生,无忧无虑,自在逍遥。”说着李牧苦笑道:“臣臆想了,太上皇莫当真。表字您随意取吧,臣没有什么意见。”
“无忧无虑,自在逍遥……”李渊念了一遍,忽然大笑了起来:“好一个自在逍遥,好一个无忧无虑。朕也盼能做一个这样的人,但朕这一生恐怕是没有机会了,但是你还很年轻,朕期盼你能做一个自在逍遥之人。既如此,朕就赐‘逍遥’二字做你的表字,从此之后,你便是李逍遥了!”
李渊边说,边把李逍遥三个字,写在了宗籍之上。
李牧呆若木鸡。
李世民皱眉道:“还不谢过太上皇恩典?”
“啊!臣李牧谢过……”
“嗯?”李渊不悦道:“还自称李牧?可是对朕给你取的表字不满意?”
“不不不,臣满意,满意。”李牧赶紧道:“臣李逍遥,谢太上皇赐表字。”
“好!”李渊亲手给李牧带上梁冠,上下打量了一番,颇为满意,道:“诸位都是见证,今日之后,李牧便是陇西李氏的人了,替朕传出话去,列位高门大姓,做事掂量着些,朕虽然已是太上皇,但还没驾崩呢!”
群臣应诺,李渊大笑数声,拉着李牧走了。
………………………………
第135章 忌惮者何?
从太庙出来,李牧跟在李渊身后,愣愣地打量着他。小陈公公瞧见了,问道:“逐鹿侯在看什么?”
李渊闻言站住脚,回头看了李牧一眼,道:“怎么了?”
“啊、”李牧摇摇头,道:“没、没事。太上皇,要是没别的吩咐,臣就先回家了。”
“回什么家,今日便歇在宫中,陪我这老头子喝酒吧。”
“这……”
见李牧面露犹豫之色,李渊立刻皱起了眉头,李牧哪敢惹他生气,赶紧答应了下来。
三人继续往前走,李牧忽然冷不丁问一句:“太上皇可见过飞机么?”
“飞鸡?”李渊懵道:“还有会飞的鸡么?”
李牧长出一口气,道:“臣在草原时候见过,肉可好吃了,等以后有机会,臣抓来给您烤着吃。”
“什么东西没头没脑的……”李渊没听明白,摇了摇头,上了撵,几个小太监抬着,奔太极宫去了。
李牧跟在后面,心里暗道,太上皇不知道飞机是什么,应该不是穿越者,可他怎么比我这个穿越者还穿越啊,前有李嘉诚,后有李逍遥,难道只是巧合么?
东宫。
李世民回到殿中,长孙无忌跟在他身后。与众臣作别之后,李世民的脸色便十分难看。长孙无忌瞧见了,知道李世民心中所想,便跟了过来。
他有他的打算。
李牧近日太过于出挑了些。殴打了博陵崔氏的长孙,仅仅是禁足十日,反观其他涉及之人,都大小不等地遭到了责罚。这已经引起了门阀世家的不满。长孙无忌当时帮李牧说话,并非是因为李牧,而是他知道李世民的心思,而李牧那边,自有门阀世家去针对,也用不着他做恶人。
在长孙无忌彼时的盘算中,李牧是绝对斗不过门阀世家的,就算有李绩和唐俭的帮衬恐怕也是无济于事。唐俭做了多年的老好人,自保有余,但若论争斗,他不是这块料。而李绩虽然智谋超群,但他生性谨慎,所虑甚多,真到了关键时刻,他不一定会为了李牧去得罪门阀世家,毕竟他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家族。
长孙无忌就是看到了这些,所以才决定不出手,借刀杀人。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见识了李牧演示的印刷术与新式耕犁之后,即便是心中对李牧有所忌惮的长孙无忌,也不得不承认李牧是一个奇才。印刷术尚且不论,就单新式耕犁一项,就足以让李世民保他。
农事,千百年来都是国之根本。李牧能发明出两倍效率的耕犁,对百废待兴的大唐来说,重要性无需赘言。
更重要的是,李牧才十七岁,未来他还能发明出什么,无人知晓。可以这样说,凭借着新式耕犁,李牧只要不犯大错,未来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如果说原来的李牧,在长孙无忌心里的忌惮是一分,新式耕犁一出,至少也有六分了。虽然目前,还不至涉及到打压,但是必须防患于未然。
但李牧又没有什么可以攻击的地方,虽然他做事莽撞些,但都误打误撞地合乎李世民的心意,令长孙无忌多少有些头痛。就在这个时候,李渊闹了这么一出,正中了长孙无忌的心思。他跟过来,就是为了给李牧上眼药。
“陛下,可是为了李牧动气?”
“非也。”李世民叹了口气,道:“朕是气父皇,怎可如此荒唐啊!李牧是个人才,这朕心中有数。对他屡屡加恩,这满朝文武也都是看在眼中的,他才十七岁,就已封侯,朕还特进他护军,恩宠已极了!那些门阀世家又不是傻子,怎会看不出朕的意思,谁敢轻易对付他?”
“父皇可好,要认他为义子!让朕与他称兄道弟么?这岂止荒唐啊!且不论年齿,他曾是茂公义子,辈分也对不上啊!”
长孙无忌瞧着火候差不多了,悠悠道:“臣也觉得奇怪,太上皇怎会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没能实行,但也将李牧加入了宗籍,这太不寻常了。也许其中……陛下,臣曾听闻,昔年逐鹿之时,****召民间女子侍寝,这……”
说到这长孙无忌停了下来,李世民蹙眉看过去,长孙无忌躬身道:“臣不敢说。”
“呵!”李世民拿起桌上的一个折子,丢给长孙无忌,道:“要是没这封折子,朕怕是会跟你有一样的想法了。你看看吧,朕派出去的人,八百里急传回来的。”
长孙无忌把密折打开,从头至尾看完,合上,双手放回桌案,道:“臣胡言乱语,诽谤朝臣,还请陛下责罚。”
“责罚什么,此处又没有外人,你也是替朕着想。”李世民道:“朕派出的人到了马邑,找到县令,查问出李牧三代,皆是马邑本地人。再寻访他的邻居,与他同龄者,与他父亲同龄者,马邑城中比比皆是。还有关于他婚约之事,马邑城中也是无人不知。又在马邑县查到了他的父亲李敢做执戟长的记录,与他所言一分不差。昨日朕犒赏三军时,还特意问了游骑将军苏定方,他所言也与李牧所言吻合。诸多证人,足以证明,李牧没有撒谎,是朕多疑了。”
长孙无忌一听这个话音儿,知道今天的眼药是上不得了,道:“天降奇才与陛下,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李世民凝眉道:“朕只是想不明白,一个边城僻壤的蠢笨少年,缘何忽然像换了个人一样,难不成真如袁天罡所言,这世上有宿慧之人么?”
“这……臣便不知了。”长孙无忌想了想,又补了一句,道:“臣以为,陛下无须忧虑。李牧即便天赋其才,也是为我大唐效力,得遇明主,也是他的福气。陛下不是常言,疑人不用,用人而不疑么?”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看向长孙无忌道:“辅机所言有理,胸襟宽阔,能思己过,实乃宰相之才也。只是皇后那边……”
长孙无忌赶紧道:“臣并不看重官职高低,能为大唐尽力即可。”
“朕必不负你。”李世民打了个哈欠,道:“今日折腾了一天,想必你也乏了,早点回去歇息吧,父皇闹了这么大的动静,明日朝堂之上,又该热闹了。”
“诺,陛下也早些休息。”
长孙无忌施礼而去,李世民怔怔地呆坐了会儿,拿起桌上的密折又看了一遍,然后就着烛火,点燃烧成了灰烬。
………………………………
第136章 昔年秘闻
“太上皇……太上皇,您慢着些,太上皇,您还是下来吧!”
太极殿,一群太监宫女担惊受怕地看着李渊爬梯子,已经劝了好几遍了,但是无人可以劝住。想要去找李世民,也被李渊喝止了,众人无奈,只好簇拥在梯子下面做肉垫,生怕他跌下来摔跤。
“休要聒噪,朕还没老到那种程度!”
李渊骂了一声,仰头看了眼骑在脊兽上的李牧,道:“臭小子,你等着,我马上就能上去!等我抓到你,你就再喝三杯!”
“哈哈……太上皇莫着急,我等着呢。”李牧醉眼迷离,抱着脊兽,迷糊地说道,他是爬上来躲酒的,今天李渊也不知是发了什么疯,喝完一坛又一坛,逼着李牧一起喝。李牧喝了足有一斤多的白酒,实在是喝不下去了,也是酒劲上来了,竟异想天开要顺着宫墙要爬出去。
他当然是爬不出去,守卫也不可能让他爬,李牧抱着柱子爬到了大殿的房顶上,抱着脊兽不下来了。李渊喊他他也不听,气得太上皇叫小太监搬来了长梯,他要亲自爬上去抓李牧。
可把宫人门吓坏了,但是谁也劝不听,如之奈何?只好尽力保证李渊不要出事,要是出事了,大家明个一起都得死。
“哈,朕爬上来了!”李渊终于爬到了大殿屋顶上,但没高兴多大一会儿,瓦片光滑,站立不稳,一屁股坐了下去。再想站起来就费劲了,李渊试了两下,站不起来,索性放弃了,对李牧道:“臭小子,过来陪朕说说话。”
“啊?”李牧打了个哈欠,道:“太上皇,臣困了。”
“那也得过来,抱着那东西睡觉,掉下去摔死你!”
“哦……”李牧慢慢往后退,退到瓦片上,试着站起来,也一样滑倒了,傻笑了一下,翻滚倒了李渊旁边。李渊看着他的样子,哈哈大笑:“你这个臭小子,最能做怪,像什么样子!”
李牧滚到李渊旁边,爬起来挨着他坐下,忽然有些头晕,支撑不住,躺了下去。李渊见他的样子,也躺了下去。俩人就这么躺在了大殿屋顶的瓦片上。
李牧努力睁开眼睛,但睁也睁不多大,哈欠连连,道:“太上皇,我好像没劲儿了,下不去了。”
“就像朕有劲儿似的。”
“那咱们怎么办啊……”
“等会喊人抬下去吧。”
李牧傻笑一声,道:“好像有点丢脸。”
“你还知道丢脸?”
李牧是真的有点醉了,忘了平时的小心,拍了一下李渊的肩膀,指了下天上,道:“太上皇,你看天上的月亮,多圆啊,好像就在眼前似的。”
李渊盯着天上的月亮看了会儿,道:“可不是圆么……今日是十五。”
顿了一下,李渊又道:“朕还记得,那年也是十五,也是这么大的月亮,朕领军攻入长安,一晃十五年了,朕住在这座殿中,已有十五年了。”
“哦……”李牧挠了挠头,道:“太上皇可是舍不得?”
李渊摇了摇头,笑了,道:“没有什么舍不得,只是颇多感慨。”李渊此时看上去,比往日都要更加清醒几分:“当年晋阳起兵之时,朕何等的雄姿英发,彼时彼日,朕怎会想到,今时今日,朕会变成一个垂暮的老人。”
酒精让李牧的脑子变得有些迟钝,道:“谁都会这样啊,人都会变老,哪有不老的人呢?”
“是啊、”李渊叹了口气,道:“今天是朕住在这座殿中的最后一天,明天这里就会迎来一个新主人,朕的儿子,当今的皇帝,呵,也好,也好!”
李牧看着李渊的神色,忽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来这个话题比较犯禁,再者,这件事谁对谁错实在是难说得清,他也说不明白。
李渊似乎没有想跟李牧聊天,而是在自说自话,道:“打江山的时光,朕非常怀念。那时我父子同心同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良臣辅佐,猛将来投,顺心顺意……可是等天下初定,一切就都变了。”
“逍遥,你可知朕当年为何更倾向于建成?”
李牧懵了一下,他对‘逍遥’这个表字还是没适应,等他反应过来李渊是在跟他说话,赶紧道:“可是因为他是长子?”
“有这个原因,但不仅仅与此。”李渊又叹了口气,道:“世人皆知世民的功勋,但却少有人知建成的才干。作为他们的父亲,朕对此却非常清楚。”
“昔年起兵之时,世民尚且年幼,也就你这般年纪,虽聪慧骁勇,但毕竟缺少历练,经验不足。可为将,却不可为帅。当时朕坐镇中军,外出征战,皆以建成为主,世民为辅。初战进兵西河,建成制定法度,与兵士同甘共苦,对百姓秋毫无犯,得军心,亦得民心,前后只用了九天,就平定了西河。”
“后来抗击突厥,平定山东,皆是他的功劳。他的能力,在我看来,并不在世民之下。”
李牧疑惑道:“但为何大家都觉得陛下的功劳要比他大呢?”
李渊道:“天下初定,朕定国号为唐,登基大宝。立建成为太子,辅佐政务。太子不可轻动,自此对外的征战,大多都是世民领兵,建成负责后勤。世民四处征战,是在明处。而建成的功劳,则在暗处。但为将者都知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当时天下烽烟四起,筹措粮草,稳定后方,要比打仗更难。世人皆看到秦王冲锋陷阵,却鲜少有人知道建成遇到的难处,而朕是看在眼中的。”
“原来如此……”凉风一吹,李牧也清醒了不少,心中暗道,历史果然是胜利者书写,世人称赞李世民丰功伟绩之时,恐怕想不到还有这些秘闻吧。
“都怪朕,朕当年思虑不周,让世民立下了太多功勋,使得建成心中不安,也让世民心里也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最后兄弟阋墙,不可挽回。朕每每思及,都悔恨不已。至今心中仍有愧疚,也不知来日见面之时,该如何面对他。”
………………………………
第137章 御史弹劾
李牧抿嘴想了半天,也想不到什么安慰的话,只好道:“太上皇,逝者已矣,您今日的忧思,于事无补。现在陛下已经证明了,他会是一个好皇帝,也许冥冥之中,这便是上天做的选择,为百姓做的选择。人的心意如何能与上天相抗?太上皇,当年的事情,臣觉得您无需愧疚什么。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作为父亲,换做谁,都难以抉择。他们兄弟相残,已经是不孝了。您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年岁,何不就此放下,余生怎么高兴怎么来,岂不美哉?”
李渊沉默不语,良久,道:“你说得对啊!”
“朕这一生,七岁袭爵,因文帝独孤皇后是朕姨母,得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荣宠无加,炀帝即位,欲攻高句丽,苦劝不听,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分崩离析。遂有解救黎民,拯救苍生之志,兵起晋阳,逐鹿天下。只用了五年,便平定天下,也算是志愿得偿了。”
“现在朕老了,江山也托付给了一个还算靠得住的儿子,也没什么值得忧愁的了。往后余生,是该怎么高兴怎么来了。”
李渊笑了笑,对李牧道:“你快点把天上人间建好,等建好了,朕就搬到那里去住。这深宫禁院,朕住够了。”
李牧赶紧答应。
李渊想了想,又道:“朕没做过买卖,不知道规矩,这做商人,是不是就不好称朕了?”
“呃……”李牧心说这不是废话么,但还是答道:“买卖讲究是和气生财,平等交易。太上皇做买卖自然是不行的,故此才商量起个化名,您不是已经起好名字,叫李嘉诚了么?”
“对对对,朕起好了名字,陇西李氏、嘉诚公……”李渊忽然一拍大腿,道:“朕决定了,等搬到天上人间时,便不再称朕,免得露出马脚。”
李牧心道,没想到这太上皇还是个角色扮演爱好者,只是不知道这股新鲜劲能保持多久。
“还得多久完工?你这些日子禁足,怕是也不清楚吧?”
“回太上皇的话,臣是清楚的。负责监工的主事,每日都来向臣汇报。依照目前的进度,月底差不多即可完工。只是太上皇要搬过去住,还需得修建一个别院,这样伺候的人才住得下。地方倒是够用,只是这工期恐怕就要延长了。”
李渊微微皱眉,道:“除了跟随我多年的宫人,其余的,朕打算给他们一些钱,遣出宫去。应该也不会有多少人,十余个吧,这样也住不下么?”
“这倒是可以,但是别院还是得修,毕竟这些人与太上皇您的身份不符,住在一处不合适。”李牧已经看出李渊是着急开业了,道:“可以慢慢的修,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