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技师-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觉。兴奋得整宿没有睡着觉,到现在眼睛都是布满血丝的。

    李世民昨天也琢磨了很久,如何能够得到倭国的大银矿。白银这东西,没法糊弄,倭国虽然不知晓他们有那么大的银矿,但若知晓了,肯定也不会轻易地献出来,毕竟谁不知道白银是‘钱’呢、他们一定有所图,李世民召见遣唐使,便是想知道他们要什么,看看能不能商量出来一个对大唐相对有利的交易。

    至于打,李世民冷静下来之后,倒是没想过了。他虽然对海路了解不多,但也知道倭国位于东海,在李世民的意识中,离岸的岛屿,都不值一提,一块飞地而已,大费周章地去打,得不偿失。

    “你国国王派尔等过来,所为何事啊?”

    李世民的态度颇为傲慢,实则也不能算是傲慢,这就像是一头猛虎在与一只哈巴狗在对话,即便猛虎已经拿出最和蔼的姿态了,在哈巴狗的眼里,还是吓人可怖的。

    “舒明天皇使臣犬上三田耜参拜天可汗大唐大皇帝陛下,请收下我国国书。”

    “天皇?”李世民的眼皮耷拉了下来,李承乾、李泰、魏征等人的脸色都不好看了。小小番邦蛮夷之地的国王,也敢自称‘天皇’,都说这倭国人狂妄而自大,如今看来果真是如此。

    李牧察言观色,瞧见李世民不悦,登时暴怒,他抓起小太监拿着的糕点盘子,扣到了犬上三田耜的脑门上,骂道:“小小倭国使节,也敢在我大唐皇帝陛下面前放肆?天皇?你们也配,不怕折寿么?”

    犬上三田耜吓得赶紧跪在地上,不敢把头抬起来,求饶道:“说错了,说错话了,是倭国国王,不是天皇,不是天皇!”

    “你明明说了,还不认?看来是个巧言令色,油嘴滑舌之人,好呀,耍嘴耍到皇宫里了,本侯岂能容你?来人,把他的舌头割了!”

    “侯爷开恩,下国岂敢有对大唐皇帝陛下不敬的意思。只是一个称呼罢了,大唐皇帝陛下如何称呼,下国就如何接受,这样行吗?”

    喜欢大唐技师请大家收藏:()大唐技师更新速度最快。


………………………………

第747章 挫其志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低了头的,李世民、李承乾等,俱都缓和了面色,正要说话,李牧却仍不依不饶:“人,要清楚自己的身份,早在春秋时,中原就有礼制,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如今我大唐何止万乘,自然是大国中的大国,便如此,我们大唐皇帝也只称天子,号天可汗而已。你们倭国可有百乘么?千乘才可称‘国’,一个百乘都没有的撮尔小国,也敢称‘天皇’,岂非贻笑大方么?”

    “是是是,下国知罪,还望上国念在下国无知,不要怪罪。”犬上三田耜浑身战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也不知他是真的抖,还是假的抖,反正看起来是抖得很匀乎。一休小和尚看着也浑身发抖,但他不是害怕,他是被气的。在他眼中,李牧这便是在仗势欺人,有道是杀人不过头点地,我们都已经跪在地上了,还依依不饶的,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一休便要开口,被惠日法师死死拉住。他年纪小,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轻重。但惠日老和尚却知道,如今说话的人,叫做李牧,他的权势,如日中天。即便与当朝国舅相斗,最后都是他赢了,此等人物,是万万得罪不得的。

    “你们倭国,的确无知。”李牧看似稍稍的消了点气,伸手接过了犬上三田耜手中的国书,随意看了一眼,哼道:“这是什么东西,也敢启奏我皇陛下?”他指着国书上的一行字,给犬上三田耜看,道:“来来来,你给我解释一下,请求更改封号是什么意思?”

    “啊!”犬上三田耜急忙又叩头,道:“侯爷容禀,倭国上下,仰慕天朝上国,自天——”见李牧眼睛眯了起来,犬上三田耜急忙改口:“自王上至庶民,无不以习天朝文字为荣。此前也曾派遣使团来到中原,学习中原文化音律等。得知在中原,多称倭国为倭奴,此语稍显恶意,因此王上便想借贺上国平突厥之际,恳请更改封号。倭国近日所出,不妨就以日——”

    “本”字还没出口,就被李牧打断了:“你刚刚说什么?你叫犬上是吧?”

    犬上三田耜赶紧应声:“侯爷,正是下使。”

    “你当这是在哪儿?”不等他回答,李牧厉声道:“这里是太极殿!”

    李世民气得翻白眼,心想,臭小子你还知道这儿是太极殿,人家外人倒是没敢冒犯,你却喊起来了!

    犬上三田耜跪地不敢抬头,李牧又把国书丢在他面前:“这是什么东西?国书?你们倭国的国王,是没什么正事儿说了么?要改封号啊?正当理由呢?就因为封号不好听?你当是在集市上买菜,还能讨价还价的?”

    犬上三田耜弱弱地小声道:“侯爷,这称呼着实不好听——”

    “如何不好听了?是怎么变得不好听的?”李牧冷哼一声,道:“这都是你们自己作的,活该!”

    一休实在是忍不住了,挣脱开师父的手,开口道:“侯爷,你说这话好没有道理。”

    “小孩子闭嘴!”

    惠日赶紧扑过来捂住一休的嘴巴,无论一休怎么挣扎都不肯放开。犬上三田耜也露出惧色,看向一休那边,似乎非常的紧张。李牧见状,心中暗道,莫非这小子身份不一般?否则为何连身为正使的犬上三田耜都如此在意他。

    但这事儿毕竟不着急,也不值得分心,李牧继续按照既定的节奏,对犬上三田耜道:“既然要问道理,那本侯便给你讲讲这个道理。你们倭国无知,没有文化,我这大唐第一才子,便给你们来一个说文解字,好好听着,记在心里。大唐乃是礼仪之邦,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听不懂道理,是你自己的事儿,从自己身上好好找原因。”

    这样的话,也就李牧能说出来,李世民听着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坐在桌案后装没听见,倒是魏征颇感兴趣,他对李牧的无礼,已经见怪不怪的,这回是对外人,他自然没什么意见,就是好奇李牧能说出什么来。

    “倭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四牡騑騑,周道倭迟。你们就算再没文化,也应该知道《诗经》吧,《诗经》在中原称为‘雅’,而且是‘大雅’,出现在《诗经》中的章句,都是再雅致不过的,倭字指的是曲折深远之意,并无半点恶意之处。后汉朝时,倭国使者第一次见到中原皇帝,明确表明了臣服之意。汉皇念其远道而来,特赐金印一枚,上书“汉委奴国王”五个字,这里的倭,指的也是路途曲折之意。倭奴一词,便从此而来。当时使者曾言,倭国“冀其臣服”于汉朝。从此这倭字,便也有了顺从之意,也没有丝毫的恶意。此后数百年,一直相安无事,并没有什么恶意。”

    “但为何到了近代,便有了恶意?”李牧逼近犬上三田耜,道:“这里头的问题,你当真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么?”

    犬上三田耜冷汗淋漓,不敢抬头,道:“下使不明白侯爷的意思。”

    “本侯研究过这事儿,盖因前朝时,遣隋使曾上国书,言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字句,倭国不臣,胆敢与中原上国相提并论,触怒了朝野上下,自此倭国之名声便持续走低了。本来对于这个前朝的故事,本侯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此事太过于荒谬,本侯实在是想象不到,像尔等这样的小国,弹丸之地,怎么鼓起勇气与中原天子相提并论,但看你口中说出‘天皇’二字,本侯明白了,前朝故事不假,汝等着实是夜郎自大,狂妄至极!”

    “本侯说你们是自己作的,难道说错了么?”李牧冷笑一声,道:“不要以为你们居于海外,天高皇帝远,拿你们没有办法,听说万石船的事情了么?待万石船造成之日,扬帆出海,小小倭国,弹指一挥间即可灰飞烟灭,看你们的倭国王还怎么做‘天皇’的梦!”


………………………………

第748章 倭国的谋求

    李牧翻了一下国书,更加来气:“瞧瞧,瞧瞧这说的都是什么?想要书籍,典章,碑刻,古董,还想派遣人员在三省六部旁观,学习?你们当大唐是什么?你们当你们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我怎么不记得大唐欠你们钱!”

    犬上三田耜欲哭无泪,李牧这顿连消带打,竟是把倭国国书中的两大诉求都禁止了,遣唐使来大唐的目的,一共就三个,改封,求学,朝贡。前两个为主要,朝贡为次要。原因是,大唐与倭国隔海相望,倭国没有大船,想要朝贡贸易,也运不了多少货物,基本上也就是使团随身带些,成不了规模。

    最主要的,还是改封和求学。而改封,在之前几个朝代,都没能成行,实质上也是不指望的,最最重要的,便是求学了。

    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宗教、法制、教育,从根着手,改良倭国人,强盛国家,这是倭国上下既定的方针。

    “欸?”忽然李牧发出了惊疑之声,他拿起国书仔细地看,表情变得有一丝奇怪,众人见他这副样子,都好奇他看到了什么,竟然是这副表情。

    “终于让本侯看到一点有意思的了。”

    犬上三田耜急忙抬头,难道说这国书上还有什么,是这位挑剔的侯爷能够接受的么?若有,那可真是太好了。如今能成一个,这趟就算不白来,也算是完成使命了,下回再有这种事情,说什么自己也不来了。谁说这是好差事,遇上洛阳侯这样的人,好差事也变成坏差事了。

    “这最后一条、”李牧指着国书上头的字,给犬上三田耜看,道:“你说要献三百少女供给军中,每半年一换,这供给军中的意思——”李牧嘴角微微翘起:“是本侯所想的那个意思么?”

    “这……”犬上三田耜闹了个大红脸,李牧的语气,讽刺的意味已经很浓厚了。话语中虽然语焉不详,但只要是个成年人,谁看不懂其中的意思呢?

    三百少女,供给军中,还半年一换。明摆着这不就是要借种么?这让李牧想起来他穿越之前,在某门户网站的推荐新闻里头,看到过的一篇营销文章。那文章说的是宋朝的事情,宋朝时期,倭国禁止民间与宋朝来往,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和尚想来中原,都得需要偷渡。但却有一种船只,可以堂而皇之地来中原,不受任何的限制。

    这些船只,无不载满了女子。她们来到中原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宋朝的美男子或者高大魁梧的男子一度春风,怀上他们的孩子。史书中称之为‘度种’。倭国人‘度种’是为了改良基因,因此必得是倭国最优良的女子才能胜任,因此这些女子,全部都不是普通人,她们大多是倭国贵族的女儿,受到过倭国最好的教育。

    这些女子回到倭国之后,受到的待遇也是极好的。不会有人歧视她们的行为,相反,很多大家族为了她们肚子里的孩子,会重金求娶她们。她们的后代,会得到特殊的照顾,长大成人之后,还会得到一个最好的伴侣,以确保来之不易的优良基因能够健康地延续。

    这是宋朝的故事,没想到早在唐朝,便开始实施了。

    犬上三田耜吃不准李牧的心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没想到李牧却大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这个少女啊,本侯是很喜欢的,若是有这一条在,前两条也不是不能商量。”

    众人差点没闪了腰,什么玩意儿啊这是,刚刚还一副为国为民慷慨陈词的样子,怎么转眼就变了嘴脸了,为了几百倭国少女改弦更张,这要是记在史书上,还不叫后人笑话死了?

    魏征便要忍不住:“李牧,你——”

    话还没出口,被李世民用眼神拦住了。魏征只好忍住,继续看李牧怎么说。

    犬上三田耜已经乱了阵脚,见李牧对少女感兴趣,急忙打蛇随棍上,道:“侯爷若喜欢,您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下使一定择选倭国最美丽的女子,献给侯爷。”

    “欸,说得什么话,本侯是那样的人么?”李牧狠狠瞪他一眼,犬上三田耜暗道苦也,难道又说错了么?没想到李牧话锋一转,道:“最美丽的女子,自然是孝敬陛下,本侯免为其难,第二美丽的就行了。”

    犬上三田耜心领神会,嘿嘿陪笑道:“那是自然,下使方才没说,是不敢妄想,若陛下喜欢,下国定当竭尽全力。”犬上三田耜心里一阵激动,若是有倭国女子能怀上李世民的龙种,那还了得么?自己这趟哪怕什么事情都没办成,只这一件,功劳便是大大地了。

    眼见俩人越说越下道儿,李世民不得不出声了:“李牧,说正事儿!”

    “诺、”李牧赶忙答应,又摆出一副正经的样子,道:“这事儿咱俩私下说,在这儿就不说了。至于前面的两条,封号的事儿别想,改不可能改。学习的事情么,那个小和尚不是在慈恩寺学么?慈恩寺乃是大唐寺庙之典范,好好学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若嫌不够,可以再派几个和尚过来。”李牧说完,对犬上三田耜眨了下眼睛:“好了,事情说完了,走吧。”

    犬上三田耜正要再争取一下,忽然看到李牧眨眼,愣了一下旋即便心领神会,看来有些事儿,不能在台面上说,但这事儿却不一定不能办,只是这位侯爷,想要从中谋点利益。

    倭国虽穷,但满足一人,还是能维持的。犬上三田耜现在也看出来了,大唐如今最有权势的,便是眼前这位了。巴结好他,即便国书上的三件事不能全部应允,也能完成一半儿,如此这次来唐的目的就算是成了。

    “下使告退。”犬上三田耜什么也没说,恭敬向李世民行礼,然后向李牧行礼,带着一休和惠日退了出去。这次面圣,虽说没打成什么目的,但能与李牧搭上线,也是极难能可贵的了。

    殿门关上,李世民盯住李牧,道;“你小子打的什么鬼主意,还不从实招来?”

    “臣一心为国啊!”李牧喊起了屈,李世民瞪他一眼,道:“别跟朕来这一套,到底怎么回事儿,给朕说个明白。”

    “陛下问的是哪件事儿?”

    “两件!全说!”

    “欸。”李牧乖巧地应了一声,道:“玄奘法师的事儿,臣是故意为之。大乘佛法的故事,臣是编的,但大乘佛法的事情,却不是假的。臣诓玄奘法师西行,也不算完全诓骗了他,算是双赢。他得了佛法,我呢,也得了我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什么东西?”

    “臣已经明说了呀。”李牧循循善诱道:“陛下回想一下,臣不是说了么,向往西域风土人情,让玄奘法师沿途记录一下。”

    “是这么说了——”李世民念叨着,一下恍然,道:“你是想让他做细作?”

    “欸,别说这么难听么。”李牧连连摆手,道:“大唐势必要经营西域,虽说现在大家一团和气,但是保不齐哪天,就有不知死的家伙有那不臣之心,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一定打,但打之前,咱不能两眼一抹黑吧,必要的消息,还是需要收集的,派出细作,费时费力,正好法师要西行,顺道帮个小忙,算不了什么大事儿。”

    “哼,就你心眼儿多。”李世民瞥了眼自己的俩儿子,心道,这样的心眼儿,我的儿子怎么就不能长一个,瞧瞧这俩东西两眼放光的样子,显然都没想到那么深。

    “至于倭国的国书么、”李牧琢磨了一下,斟酌语句,道:“陛下您觉得,在回答陛下这个疑问之前,臣想问陛下,大唐疆域,多大算是够大呢?”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李世民给难住了。他忽然发现,好像自己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道:“疆土谁会嫌小,自然是越大越好,但人力有限,朕这辈子能平定四夷,也就满足了。”

    “臣再问陛下,您是想平定四夷,还是想占领四夷呢?”

    李世民蹙眉,道:“这有什么区别么?”

    “自然有区别。”李牧解释道:“例如,吐蕃地处高原,咱们中原人到了高原,几乎生活不了。而突厥所占之地,很大一部分是沙漠戈壁,不毛之地,万物不生,也不适于生存。而高句丽,半数疆土苦寒,冬日漫长,皑皑白雪,与中原腹地之气候大不相同。这样的地方,占之何用?”

    魏征忍不住插话进来,道:“大国威服四海,难道还有不占比占了更好的道理么?”

    “说着了!”李牧接过话道;“这里头便涉及到一些事儿要说明白了,道理也很简单。请魏公答我,若是占了吐蕃,吐蕃的人,你杀还是不杀?”

    “自然是不杀,天子兴仁义之师,岂能妄动杀戮?”魏征话里有话,显然指的是李牧屠城的事情。

    李牧也不恼,像是没听出来似的,继续道:“若是不杀,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吐蕃数百万人口,便是数百万张嘴巴,大唐占了吐蕃,就要养活这些人,怎么养活?谁来养活?”

    魏征一愣,旋即反应过来,道:“原本他们也活着,怎么换了大唐统治,他们就活不了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难道不比从前活得好?”

    “自然不能。”

    “怎么不能?”

    “就是不能!”李牧直截了当地指出来,道:“试想一下,若大战起了,首先便是耗损了两国的国力,双方都要死伤,都要消耗粮草。一战之后,吐蕃国灭,大唐也损失不小。若是不占,大唐可掳掠吐蕃剩余物资填补己身,但若占了,不但没有补给,反而可能面对一国承担两国损耗,倍伤元气。”

    “且,吐蕃如今还是上层贵族,底层奴隶的结构。吐蕃的奴隶,生活不如猪狗。而在大唐,基本上已经没有这样的奴隶了。若占了吐蕃,对待吐蕃的奴隶,是以什么标准?若按照从前的标准,大唐与吐蕃无异,谈何王者之师?若按照大唐的标准,从猪狗变成人,这多出来的花费,谁来填补呢?”

    魏征不说话了,算账这件事上,他永远也说不过李牧。

    李牧看向李世民,道:“这也是臣为何不主张打仗的原因,若非必要,在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只要打仗,无论输赢,都是输。还有,臣想请陛下思考的事情是,即便这些问题都不出现,大唐把四夷都灭掉,纳其民,占其地,便可以长久么?”

    “那西边说,大唐以西是突厥,突厥以西有西域诸国,而在西域诸国更西,有波斯,有大食,这天下何其广阔。陛下打败了现在的四夷之后,还会有更加强大的四夷,难道要连年征战无止无休么?大唐的皇帝,世世代代都要去打仗,不顾百姓的死活么?陛下,这显然是不对的。”

    李世民紧皱眉头,有些不悦。他是一个战场出身的人,骨子里留着军人的热血。若不是国力牵扯,他早御驾亲征,平定四方了。但李牧现在却说,这是一件不对的事情,他即便理智上认可,心里也接受不了。

    “那你说,怎么做是对的?”

    “陛下,四个字,以德服人。”李牧认真正色说道:“就这倭使这件事,臣想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臣想请陛下成立一所专供外国人读书的学馆,教化这些蛮夷。让他们学习大唐的文字,礼仪,制度,典章等等,陛下试想,若是这些番邦小国,一切都如大唐一样,那即便大唐不占领他们,他们不也如同大唐的属地一样了么?”

    “等等、”李世民打断李牧的话,道:“可是刚才朕怎么听你说话的意思,好像是不想答应倭使,怎么又改主意了?”

    “有分别的。”李牧解释道:“臣想给他们的是文化和礼仪,但有一些东西,臣并不想给,也不能给。”

    “你指的是什么?”

    “比方说,技术!”


………………………………

第749章 创办军校

    “技术?”

    技术的概念,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脑袋里还没有。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从历代遣唐使从唐朝获得多少东西,就能够判断一二。

    唐朝时期,倭国前后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当时的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倭国,推动了倭国社会的革新。

    倭国的“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甚至礼仪方面,也“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倭国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倭国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倭国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但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养虎为患的,是传过去的技术。

    冶铁术,让倭国有机会打造出更超中原的钢材。模仿唐刀样式打造的倭刀,实用性更胜一筹。到了明朝中叶,倭国浪人横行沿海,依仗的便是这锋利异常的倭刀。

    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基本都被搬运到了倭国,成为了‘具有倭国特色的文化’,以至于后世中原失了传承之后,倭国竟堂而皇之的,大言不惭地说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高丽。因此,李牧说的话,也不仅仅指的是倭国,防备的也不止是倭国。

    李牧把缘由说了一遍,李世民等人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在骄傲的大唐君臣心中,倭国这种撮尔小国,怎么可能对大唐造成麻烦,相反,他们觉得李牧有点小气了。天朝上国,当有天朝上国的气度,斤斤计较能叫天朝上国么?

    怎么说都说不通,李牧也有点恼了,气急败坏道:“反正我就是不给,管不了别人,我管得了自己。”顿了一下,李牧又道;“还有内务府和工部,陛下要是还用臣,就得听臣的,要是陛下不用臣了,爱给谁臣都不管!”

    李世民见李牧真的急了,虽然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激动,但是不用他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为了此事,让他憋一肚子气。毕竟跟这些‘撮尔小国’相比,李牧的重要性显然是更大的。

    “好了,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朕不管你就是了。”李世民把话往回拉了一点,道:“朕要的是银矿,把银矿给朕搞过来,你想用什么交易,自己定夺吧。做生意还是你擅长,怎么都不会吃亏。”

    “臣谢陛下了。”李牧余怒未消,谢恩也谢得十分敷衍。李世民却并不在意,转而看向魏征,道:“魏公不是有话说么?时候不早了,说吧。”

    李牧听着话中有话,看向了魏征,道:“魏公有事说?”

    “为锦衣卫的事情。”魏征正色道:“听闻你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

    李牧皱眉道:“谁是你啊,什么就你啊,我没有爵位吗?”

    魏征嘴角抽了抽,道:“你是侯,我是公,不称你的爵位也不算无礼,别回避我的问题,你是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么?”

    “没错!”李牧理直气壮地承认了,道:“锦衣卫乃是我一手创建,所有的用度——”提起这事儿,李牧就生气,盯着李世民,一副指桑骂槐的语气:“所有的用度,都是我自己掏的钱,找谁要谁都不给,走内务府的账也不成,自己花钱养的兵,为何不能带走?”

    这叫人话?

    魏征气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指着李牧颤抖道:“李牧,你自己琢磨琢磨,这话说得通么?要是有钱就能养私兵,天下还不乱了套了?”

    “怎么就乱了套了,我——”李牧正要反唇相讥,忽然停住了,他看了眼李世民,又看了眼魏征,回想刚刚李世民说的话,心里头一突,为何李世民特意让魏征说出这件事?难道这是他的意思,魏征只是被他当枪使了?

    李牧眼珠转了下,躬身向李世民施礼,道:“当然了,若是陛下需要锦衣卫,臣也没二话,陛下留下便是了。”

    “朕可用不着。”李世民连连摆手,道:“是魏公非得要跟你说说这件事,朕也不好不让他说。”李世民看向魏征,道:“魏公,朕跟你说了吧,李牧这小子准这么说。行啦,也别较真了。朕为他破例的还少么?不差这一回,而且他以后要坐镇东都,危机四伏,有锦衣卫帮衬,朕也放心不少。”

    不等魏征说话,李世民又道:“不过,若是有锦衣卫在你身旁,你的那一营禁卫,朕可要收回来了。苏定方是个将才,朕另有他用。”

    李牧恍然,原来在这儿等着呢。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然已经有苏定方的八百人,再加上锦衣卫的数百人,合起来可真像是有谋逆的嫌疑了。李牧也并不想非得把苏定方留下,苏定方与这些锦衣卫不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人,锦衣卫做的这些侦缉捕盗的事情,他并不擅长。若他跟在自己身边,反而会辱没了他的才华。

    但毕竟相识一场,李牧还是惦记苏定方的前途,便问道:“不知陛下所指的另有他用,是想用在什么地方?”

    “朕打算让他去定襄、”李世民微微眯眼,道:“朕收到消息,经历了上次的事情,李思文从中得利不少。大军留下了不少的器械辎重,全都便宜了他。他趁机扩大了折冲府的规模,如今可用之兵俨然超过了两千。”

    李牧忙道:“陛下,臣以性命担保,李思文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

    “朕不是不放心他。”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是担心定襄,李思文的表现,已经有人告知朕了。李牧,你自己说,他算是个帅才么?”

    “呃,这个么……”李思文甭说不算个帅才,他就连个将才都够不上,但毕竟是自己的兄弟,他怎好意思说?忽然,他灵机一动,道:“臣的这个弟弟,虽然不是什么帅才将才,但他在后勤方面,颇显才干。陛下,兵法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啊。李思文也是有他可取之处的,陛下可千万不能换了他啊。”

    李世民笑了,道:“你可是真护短儿、”

    “朕没想换了他,只是定襄乃是大唐西边的门户,需得一个得力的人才行。李思文手下原有一个叫王虎的,是李绩帐下老兵,朕问过李绩,他说此人不错。能得李绩‘不错’二字,做个果毅都尉够格了。如今定襄有两千兵力,还需一个果毅都尉统领。朕打算让苏定方带他的八百人过去,与定襄的兵马合在一处,跟他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