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商鞅自己在攻城围邑之战中都未曾达到“盈论”标准,哪怕把斩首最多的元里之战算作他的战绩,也还差一千颗首级。
不过,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商鞅在统兵伐魏时已经是军功爵级别最高的大良造了。那时候的秦国还处于爵职不分的阶段,许多爵位也正是官职。比如,商鞅刚变法时担任的左庶长,就是军功爵的第十级爵位。
大良造是秦国传统官职,秦孝公任命首席执政大臣商鞅为大良造,利于统筹军政,赢得对魏战争。由变法总设计师直接担任统兵大将,这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普通士兵逐级升迁的常规轨道,具有特殊。
至于商鞅后来因战功而得的商君封号,其实不在早期军功爵的序列中,那是秦孝公特赐的诸侯待遇。直到秦统一前后,秦国才在军功爵制了增加了彻侯、关内侯等高爵,把十八级军功爵发展为二十级军功爵。这是后话了。
新的问题来了,商鞅为什么把攻城围邑的盈论标准定得比野战高那么多呢?既然新军法以斩首授爵为核心,为什么他自己反而更多选择不战屈人的迫降战法呢?
一切都是战争形势的需要。秦孝公时代最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为此,秦军必须攻克魏国在黄河西岸设置的所有边城。
在这个背景下,秦魏的军事较量往往是围绕城池攻防展开的。魏军凭借坚固的城防能以一当十,但在野战中,兵力或战斗力占优的一方胜算更大。对于秦军而言,野战比攻城要轻松多了。
攻城战的盈论标准,连商鞅自己都做不到,野战的盈论标准却相对容易实现。所以,秦军诸将为了立功受赏,会尽可能地选择跟魏军进行野战,将敌人引出城来打。
比如,前面提到的元里之战,秦军就是先在野战中歼灭七千魏军,然后再北上进攻少梁城。商鞅攻打河西之战,也是先在野战中大破主将被俘的魏军,然后趁胜吞并大片地盘。
如果遇到了必须攻城围邑的况,比如进攻安邑与包围固阳两个战役,商鞅并不会考虑强攻硬打。那样也许能提高斩首数量,达到盈论标准,但势必会增加己方的伤亡。
秦孝公时代的秦国地盘偏小,人口也没后来多,以最小的代价来打赢同魏国的边城拉锯战,才能确保变法成果不因战损而流产。为此,商鞅攻城围邑时选择不流血的迫降战术,而不会为了达到斩首八千的指标而强攻硬打。
商鞅设计了一整鼓励斩首的军法,自己却在实战中采取了流血最少的战法,真是鲜明的反差。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秦孝公时代的战争斩首记录不多,但胜率很高,收益很大,为秦国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商君之法的引导下,秦军越来越注重强化野战能力,涌现出一批擅长打歼灭战的名将,举世皆曰“虎狼之师”。
喜欢就分享
………………………………
第140章 时代启发
商鞅变法的时代启发:新时代的钟声为谁敲响
秦孝公时代,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修建稷下学宫,为诸侯列国培养出大量贤能之才,发动政治变革和军事改革,终于打败魏国。
商鞅变法横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贯穿秦国数十个州县,彻底改变秦国格局,凡是不迎合变法的,往往受到惩罚,即便是秦孝公的弟弟太子的老师赢虔,也被施以重刑。变法时代的来临,并非起于商鞅。在商鞅之前的魏国,就曾开展严厉变法。李悝著《法经》,魏文侯重用吴起、乐羊等人,魏国盛极一时。魏国之强亦为诸侯列国所知,人才蜂拥云集,集于魏国都城,又自魏国流向列国,变法之势来势之猛,若不主动变法,似乎已无法适应新时代。
秦献公时代曾经有甘龙、杜挚等人,他们扶持熟知魏国文化的秦献公,本就是在迎合变法时代。但是这些人尚属秦人老贵族,其所秉持的角度,是要稳固家族利益,所谓拉帮结派,支持秦献公改革的目的,无非是要赢得家族的利益。他们长期生活在西陲秦国,受到魏国铁血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弱,即便秦献公在国内推行变革,如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乃至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都是在于私心有所图谋。甘龙、杜挚等辈绝非正儿八经的改革派。
“只要外部变革的速率大于组织内部的变革速率,那肯定末不远了。”秦孝公继位后,发布求贤令,就是要以外部的力量,加快推动秦国的变法趋势,是以立先破的姿态,改革秦国格局。
众所皆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最大政敌就是甘龙、杜挚等人,如果变法的主导者不是商鞅,而是甘龙,他一定会对秦孝公说:“君上,我跟随你的父辈们披荆斩棘,创立如今的秦国,最熟悉秦国的人就是我,要在秦国推行变法,变什么法,我是最有说话权的。”《史记》载:“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就是彻底的反对商鞅变法。
秦孝公的时代,中原列国已形势稳固,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以武力攻伐吞并,那些小诸侯国的生存空间已经非常狭窄,常年沦为东方六国的战场,西陲之秦国东进中原,对那些小国的命运深有同感。但秦国之幸运,在于地处中原边陲,且荒地甚多,东方列国争夺肥沃土地,争夺人口,往往对中原的富庶城池展开行动,秦国数年之间,除了过多的与魏国交战外,极少成为列国纷争的战场,这便为秦国发动变革提供机会。
对秦国而言,若国家不灭,便有机会。魏国曾数次攻到秦国雍州都城附近,但基本上从未攻进都城。这正是秦国即将变法和可能变法的前兆。而且,不管列国愿意不愿意,秦国的变法都将来,而且会以比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来临。东方列国们应该怎么办?震怒?紧张?恐惧?还是投到变法大势来?
秦孝公时代,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修建稷下学宫,为诸侯列国培养出大量贤能之才,发动政治变革和军事改革,终于打败魏国。楚宣王“广辟土地,著税伪财”,推行休养生息和对外扩张并行的政策,伺机而动,将楚国疆域拓展到当时最为辽阔。魏惠王前期任用惠施为相,庞涓为将,在与齐国前期的称霸战争中占据先机。
翻遍史书,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等东方六国,所取得的成绩多半与变法紧密相关,且也因此被称为战国雄霸之国。可见当时之大势,唯变法而已。但,商鞅变法的最终成功,令天下格局发生巨变,所谓战国六雄,终于变成战国七雄。
真实的商鞅变法,其可怕程度和丧心病狂远不只课本上那么简单!
历史课本里的商鞅变法,只强调了变法注重耕战,只讲了商鞅变法中对大家提出的惠民政策,真实内容的邪恶却没有讲。历史课中不一样的是,秦孝公继承了君主之后,对当时的现状很不满足,改变现状的想法往孕育而生,于是就把号召发下去了,广招天下大贤之辈来出谋划策。
就变成了“教科书”中讲的《商鞅变法》,于是中间有个叫商鞅的人就出现了,他从卫国入秦国,官职是左庶长,他是个很有经历也很有想法的人,主要出发点就是加快一下农耕产量。话说当时,大家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达到富民安居。因此,鼓励商业发展是不对的,得抑制!当时,大多数商人都是投机取巧致富的!
必须重塑,让百姓好好了解农业社会的好。而且在达官贵人手里的特权太大等级制度不明显,所以就分流化,还得让他们去参与农业生产,税的制度最重要,要统筹起来。变法方案早研究出来好了,但商鞅他政策根本没有人搭理。他的打击对象,主要是达官贵人。于是“为了让自己下令的时候大家都照着做,所以他研究了下地想了个方案,大概意思就是在城门口发个大木头让人去吧木头抗到井口,就给你10两黄金,结果大家不信,他就给50两于是有人就去试试了,结果赚到了,于是大家都信了。”上面这一段话就是现在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商鞅变法,这让很多人觉得变法相当高大上。其实当时颁发的不但有奖励,惩罚也出了。但是大家都去看甜头了。
但这其中的局限和实施之后的问题相当多。就比如说《尚》,就是弄一堆恶的人,以治善!坏人管着老实人,一颁发效果明显啊,但非常时期一过去,这非常方法的流言蜚语越来越多。大家要知道,这世界软弱的人不是无能的人,只是你没有触动到他的底线啊!用来迅速稳定局面还行,但这本来就是bī)良为娼么。
再有就是人不如驴,在商鞅的想法里,人民要做到专心耕战,那眼睛要蒙住,耳朵得堵上,就连嘴巴都要封住。这驴拉磨的时候也不过是被蒙个眼,到了法家这儿,这百姓的五感直接少了仨,也真的是比不上驴了。
还有,教育一事,在商鞅变法里面那可不是个受重视的事儿。相反,惩罚一事倒非常有细节,即便你只犯了事,都要接受重罚,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是今天我们可以想象的。
商鞅变法的真实内容是残暴至极的,这也给秦朝覆灭,他有大部分原因,秦始皇一统后,百姓终于受不了这些压迫。平民百姓,各地农民也!
彻底且持续的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整高效兼并机器!
商鞅变法得以被秦惠文王以后的。,导致了秦国在战国混战中具有远超其余六国的效率,进而把变法不怎么彻底的六国一步步蚕食兼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涉及维度最全面、执行程度最彻底、后辈延续最深远的一次变法运动,它为秦国从一个“西方强国”走向“超级大国”,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其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的时代,而且也贯彻到了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的时代,甚至最终影响到了汉帝国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皇权帝制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鞅变法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秦国的渐强大:从一个晚于魏、齐、楚称霸的西方霸国,升格为一个能与关东六国对峙的半天下超级大国。商鞅变法得以被秦惠文王以后的秦王所遵循,由此而来的制度惯,又最终为秦国兼并天下提供了最为中坚、最为核心的驱动力。
商鞅变法的诸项举措之中:
私斗、赏军功,大幅度提升了秦军的军队战力;
重农抑商、废井田行阡陌,大幅提升了秦国的农业生产能力;
推行县制、编订户籍、推行小家庭制,大幅推升了秦国中央对于全国民众的管控能力;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大幅提升了秦国内部的经济效率;
以上全部举措,又会综合促进秦军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
质言之,秦国的兼并天下全靠这最为彻底的制度来奖惩推动。是制度的力量把秦国上上下下君臣吏民的一个个单个**凝合了起来,导致了秦国在战国混战中具有远超其余六国的效率,进而把变法不怎么彻底的六国一步步蚕食兼并。关东六国,虽然曾经拥有魏国李悝变法、赵国公仲连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胡服骑、燕昭王改革等多次变法图强,但都因为变法并不全面、并不彻底、并不持续,而无法把一时成果落到实处,这才被秦国这个后起之秀所全面反超。
当然,我们在一方面夸赞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在战国中后期爆发出来的“制度”优势时,不能忽略掉秦国体制中浓厚的“军国主义”战争机器色彩,这也是秦朝最终败亡的制度惯所在,可谓成也秦制、败也秦制。所以,对于商鞅变法以及后续秦王对于商鞅变法成果的遵从,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肯定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兼并天下的先进,也要看到秦**国主义色彩极其浓厚的黑暗面,既不盲目吹嘘所谓“大秦帝国”,也不刻意贬低秦国、秦军与秦朝的历史功绩,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客观公正平的心来看待秦史。
喜欢就分享
………………………………
第141章 凡人皆贪婪
商鞅变法为何影响那么深远?看看这些法令就知道了!
商鞅这个人,残暴少恩,却对大秦有不世之功;未得好死,但终集法家之大成…而他的变法,往近说是始皇奋六世余烈、横扫**之根基,往远说却也堪称泱泱华夏真正进入法治社会之开端…那么,商鞅所制定的那些律法又是什么呢?
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大计…而雷厉风行如他,同年便在秦国国内颁布了《垦草令》…算是作为变法的序幕…
垦草,顾名思义,即开垦荒草,亦即开垦荒地。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要想使秦国强大,首先得大力发展经济,而以当时之社会、当时之生产力,要想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得大力发展农业…
而为了让老秦人老老实实种田开荒,商鞅也是用尽了心思:
首先,拔高农业的地位并抑制非农产业的发展,且尤其是商业,如此一来,从商无利,似乎只好种田;在此基础上,整肃吏治,令官员不得拖延公务、不得扰民,以让他们安心务农;而为防止他们心有旁骛,令中特强调农民不得学习诗书、不得同知识阶层接触…
总之,事无巨细,能想到的商鞅基本都给想到了,他极尽全力地去营造良好的务农环境,同时也费劲心思地不让农民产生务农以外的其他想法…
当然,在对权贵的处理上,商鞅也不曾含糊,削减特权,加入务农队伍,并施以统一的税收制度…
令行三年,成效顿显。也在这一年,商鞅被封为左庶长,并在《垦草令》颁布的基础上,正式开始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变法。
而这一次,商鞅主要颁布了早年魏国李俚的《法经》,但补充了一条:连坐法,且轻犯重刑。至于此前的《垦草令》则继续施行,并加以升级,确定以“农”为本业,而以商业为末业,对农耕方面也陆续补充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当然,也继续“愚民”,干脆直接烧掉儒家圣典…
在军政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禄袭制,并以军功授爵,而止私斗,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的十二等爵制…
而户籍方面也作了改革,男子一旦成年,必须和父母分家,如此一来,税收及兵源均得以扩张,而秦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也更为强大…
数年后,秦国迁都咸阳,而孝公看着变法大有成效,于是又令商鞅在此进行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彻底废除井田制,改土地为私有,并许自由买卖;废除分封制,而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设县令、县尉之职;统一度量衡;户籍方面继续细化,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变法之后,秦国大治,诸侯毕贺,天子致祚,而后来之始皇,横扫**,一统宇内…
商鞅功大矣!
商鞅变法,最后商鞅为何逃跑,又是怎么被捉住的?
商鞅被车裂后,秦国百姓争啖其,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当年商鞅一次处决七百多人的家属和朋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河东岸门取得一场小胜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太子秦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孝公是一个标志人物,在他的坚持下,秦国实行了军国奴隶主义,提高了军力,走上一统天下的漫漫长路。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事必须重新洗牌,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国商鞅,无疑是首当其冲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虏魏国公子卬之后,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实归。
商於之地由商密和於中两个地块组成,早在秦穆公时期,楚国就在商密筑城,晋国在於中筑城,针锋相对。
到了邲之战,楚庄王击败晋国称霸,晋国将於中献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成了楚国一个整体地理单元。
后来楚国被吴国攻破国都,秦国派大军帮助楚国复国,作为回报,楚国将商於之地赠给秦国。
商鞅的封地商於之地,号称六百里之大,在秦岭东部,位于秦、楚、魏三国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两头都依仗险要地形修筑了要塞,如果有几万兵力镇守,绝对可以自成一国。
不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封地不如秋时期有完整的自主权。战国的封地多是食邑,战国早期封君可以掌控一些戍守军队,到后期完全与军队划清界限。
商鞅拥有这么广大的一块封地,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商鞅入秦这近二十年,一直过得很辛苦。
商鞅入秦的前两年,不得秦孝公重用,郁郁不得志。等到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商鞅手中有权了,却发现变法的阻力非常大。
反对商鞅变法的秦人,除了秦孝公,自上而下,几乎所有秦人,都囊括其中。
秦国的大臣当中,甘龙和杜挚是坚定反对商鞅变法的,他们的理由倒是比较高尚,认为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是愚民苦民之策。
朝堂之上除了大臣,秦国宗室也极力反对商鞅变法,因为变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与其说他们反对商鞅变法,不如说他们反对变法,因为战国时代的变法,首当其冲就是要削弱贵族的利益,将权力集中到国家和国君手中。
秦国朝堂大臣和宗室一直反对商鞅变法,若不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随时可能被叫停。
不光是上层,秦国的普通百姓,也对商鞅变法怨声载道。因为商鞅变法剥夺了他们宁静的生活,绝大多数秦国男丁被武装到军队,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
商鞅在秦国的子一直不好过,朝堂中的大臣没有一个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初秦人只是排斥他,随着变法的深入,想杀他的人越来越多。
商鞅是非常聪明的人,怎能不知很多人杀他。他的应对办法,便是雇佣一批武力高强的勇士,贴保护自己。
自从得封商於之地,有了自己的食邑,商鞅府中的金库便非常充足,他出门总有几辆高大战车,数十勇士随行保护。如果要离开商於之地,便有数十辆裹着铁甲的战车,数百勇士手持利刃,前呼后拥地保护。商鞅貌似威武,却是心虚的表现。
秦国变法之后,贵族的权力被严重削弱,调动国家军队达到五十人以上,便需要秦国国君的虎符。因此只要秦孝公不杀商鞅,其他人要杀商鞅,只能动用自己的私人武装,要在数百勇士严密保护下杀商鞅,几乎是不可能的。
商鞅在秦国如此不受欢迎,人人想杀之而后快,秦孝公是否在去世之前,给商鞅安排好了一条生路呢?
答案是否定的,秦孝公不但没有给商鞅留一条活路的打算,他甚至亲手给商鞅安排了一条必死之路。
秦孝公与商鞅,这一对秦国变法的君臣,在外人看来,是雷打不动的最佳拍档,秦孝公又怎么会置商鞅于死地呢?
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商鞅的封地与郡县制背道而驰,二是商鞅必须作为变法的替罪羊。
商鞅的封地,地方六百里,商鞅入秦以来,秦国总共也没有扩张六百里地,然而商鞅却获得六百里商於之地。
历史发展表明,秦国最终是要实现国君直辖的郡县制,商鞅的封地,与秦国的郡县制背道相驰,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不仅商鞅有封地,另有几个大佬的封地,都不比商鞅的差多少。
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封在当时天下最富裕的地方陶郡。这是原宋国一个郡,各路诸侯都想得到这个富甲天下的地方,齐国、魏国、秦国为了争夺陶郡,都付出过惨重代价。
不过魏冉最后没有善终,他的陶郡被秦昭襄王收归国有。
秦国历史上得到最多封地的是吕不韦,他的功绩不用多言,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庄襄王,更没有秦始皇。吕不韦的封地有三大块,第一块在洛阳盆地,十万户,人口不下七十万。第二块在关中的蓝田,号称十二个县。第三块在东部的河间,由燕国赠送的十个城和赵国赠送的五个城组成。
吕不韦封地广,最终的命运也不过如此,流放到四川,封地充公。
嫪毐,秦始皇母亲赵姬的男宠,获封太原郡。嫪毐最后的下场与商鞅一样,车裂而死,封地充公。
魏冉、吕不韦、嫪毐等人,作为商鞅的后来人,即便知道封地与时代格格不入,还是阻止不了内心的贪,抱有侥幸心理,当然也保不住他们的封地。
商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有资格得到封地,却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
秦国获得封地的人远不止以上这些,若所有人的封地得以保留,那么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秦朝会变成第二个周朝,秦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还是会被林立的诸侯所瓜分。
这种局面是秦孝公绝不愿意看到的,只有收回商鞅的封地,秦国的郡县制才能执行下去,否则削弱老贵族,又扶持一批商鞅这样的新贵族,秦人的努力就白费了。
喜欢就分享
………………………………
第142章 替罪羊
商鞅毫不客气地受封商於之地,这是自取灭亡的第一个原因,而自取灭亡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责骂声一片的变法,需要一个替罪羊。
在军国奴隶主义之下,商鞅将秦国的百姓,全部武装成了国家的奴隶,男人负责打仗,女人负责农业生产。稍有怠慢或不满,杀之。
商鞅曾经在渭水河畔,一次处决七百多“犯法”的百姓,当时渭水尽赤,罪犯家属的号哭之声动于天地。
商鞅的刑法,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屠杀借口!如此好杀,商鞅在秦国不得民心,人人喊打,就属正常了。
不但秦国的百姓,秦国的旧贵族,也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国的变法,除了商鞅自己发明的这部分军国奴隶主义,其实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照搬魏国的变法,限制贵族的力量,将权利集中到魏王手上。
自魏国率先变法之后,秋时期那种公卿势力庞大威胁到国君的事,几乎就不存在了,包括封君和封地,也逐渐不再世袭。这限制了贵族的权利,对国君是好事。
秦国变法也在做同样的事,在商鞅的严格执行下,旧贵族遭到严厉的打压,商鞅也得罪了一大批权贵,包括被他削掉鼻子的公子虔。
在民愤汹汹之下,秦国变法必须有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不可能是秦孝公本人,他只能是商鞅。也就是说,杀了商鞅,秦人对变法的抵触绪将大为降低。
可是秦孝公不能杀商鞅,至少他自己死之前不能,因为他当年写的招贤书上明确有这四个字:“与之分土。”秦孝公招揽东方人才入秦,如果他杀了商鞅,谁还敢到秦国来效力。
秦孝公不能给后来即位的秦惠文王留一个大难题,他必须为秦惠文王继续变法减轻压力,但必须等自己过世之后再杀商鞅。
那么杀商鞅的重任,就落到了秦惠文王的肩膀上。果然秦孝公刚过世,秦惠文王第一件事就是准备铲除商鞅。
秦国咸阳,王宫之内的密室。
秦惠文王与几个秦国宗室重要成员,商议用什么理由处死商鞅。秦惠文王还没有正式即位,他高鼻深目,脸如冠玉,站在密室之中。
一位秦国宗室成员道:“卫鞅割据六百里地,雇佣勇士,心怀不轨,不如治其谋反之罪!”
谋反?就凭商鞅那几百个雇佣兵,简直就是笑话。
又一人建议道:“卫鞅割据六百里地,造成国贫民困,不如治其贪贿之罪!”
商鞅的封地是秦孝公封的,虽然并非心甘愿,若以这个作为理由,后怕是没人敢来秦国了。
其他人也陆续发表意见,但他们提出的罪名,都令人觉得有些牵强,这些罪名不足以给商鞅治罪。
秦惠文王有个异母弟弟,叫公子疾,智计多端,人称智囊。此人与惠文王从小一起长大,哥两亲密无间,他年少老成,深有城府。
等众人发表完看法,都没了主意,公子疾不慌不忙道:“主公,可曾记得太傅所受之刑?”
几年前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犯了一些小错误,按照秦法应该受到惩罚,结果商鞅给太子免罪,却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给削了。
秦惠文王咬咬牙道:“怎敢忘记,太傅此后再未出过府门!”
公子疾问道:“以此为理由杀商鞅如何?”
密室中立即炸开了锅,众人本来很有秩序,轮番表达意见,公子疾一说完,众人议论纷纷,难道秦惠文王还没有正式即位,就要背一个公报私仇的黑锅吗?
秦惠文王却没有说话,若有所思的样子。
等局面稍微平静下来,公子疾接着道:“以国仇而治商鞅之罪,列国人才必远遁。以私仇而治罪商鞅,只损一时之名声尔。”
话说的很有见地,如果秦国以任何国家罪名来给商鞅定罪,比如谋反,比如割据封地,那么列国的人才都不敢再来秦国任职,害怕最终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以秦惠文王公报私仇作为杀商鞅的理由,那就好多了,谁让商鞅曾得罪太子呢?列国的人才只会认为给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一阵躁动之后,密室当中每一个人,都在细细品味公子疾的话,若秦惠文王肯背上一个公报私仇的黑锅,确实是给商鞅定罪的一个好办法。
秦惠文王也是这么想的,他嘴角斩钉截铁地说出一番话:“此事就如公子疾所言去办,众卿一定谨守消息,待国丧完毕,即可发兵捉拿商鞅!”
商鞅留在自己的封地,秦孝公去世,他不敢去咸阳吊丧。
商鞅通过各种途径,收到秦惠文王要对付自己的消息,他不知秦惠文王会以何种罪名给自己治罪,但他还是害怕了,恐惧了,于是决定逃亡。
商鞅究竟犯了什么罪,导致他放弃封地,远走逃亡呢?要说商鞅犯了什么具体的罪,谁也说不上来,或许商鞅犯的罪就是:犯众怒,得罪了秦国所有人。
既然决定要跑路,商鞅绝不坐以待毙,他一直做着死里逃生,或者胜利大逃亡的尝试。
商鞅的封地商於之地,地方不小,处于秦、楚、魏三国的交界上。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国的关中,东南是楚国的南阳,东北是魏国的上洛,西南是秦岭。
商鞅如果逃跑,似乎只有楚国方向和魏国方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