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命运-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信陵君即刻回了一句,将平原君的“养士”真面目给揭穿:“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并不是真的好宾客。毛、薛是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就听说了,所以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的。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件羞耻的事,看来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喜欢就分享


………………………………

第134章 功高震主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这点上,恰是信陵君所不能苟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

    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

    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我们应该会熟悉,张耳和陈馀。

    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军事上,信陵君干得也不赖,曾经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军,从而将处在危难中的赵国和魏国拯救出来,其中一次还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典故,诗仙李白在名作《侠客行》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

    因为是名声太响,功绩太大,信陵君受到了魏国老大魏安釐王的猜忌,在秦人的离间计运用下,信陵君在郁郁不得志中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从来英雄多寂寞,唯有贤者留其名。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刘邦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后来的人们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中,难以得到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正是他们的存在,搅动了战国风云,影响了历史进程,或多或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他们是那个时代环境下的特殊产物,由他们点缀下的战国时代更为亮眼,他们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战国四君子中名望最高的信陵君,为何最后沉迷酒色而亡?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中后期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是正儿八经的王族公子。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争之世,人人皆有争心,国国皆有霸志。

    此时的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早已过了谋取些许土地、民众等财富的时期,而是相互敌视,伺机攻灭他国,像郑国、鲁国、宋国、陶国、邹国、莒国等小国已经相继被大国吞并,仅留下了号称战国七雄的七个较大的国家。

    秦国一国独大,成为让六国既害怕又嫉妒的国家。魏王为了抗衡秦国,支持信陵君仿照齐国孟尝君那样招贤纳士,得门客数千人。信陵君充分发挥自优势,进而纵横捭阖,组织起两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合纵运动,将秦国击败,名扬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国之栋梁,为何晚年郁郁而终、死不瞑目呢?

    这一切还得从他发动的两次合纵运动说起。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撤换廉颇,改让赵括主持军政,在长平被白起统率的秦军打得惨败,赵国士卒战死和投降后被坑杀的多达四十五万余,精兵强将经此一战几乎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赵国惠文王在位三十多年积蓄的财力、物力经此一战耗费的也基本上所剩无几,赵国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危机。

    正在此时,秦军在王陵的带领下,硬是不依不饶地杀了过来,将赵国邯郸城团团围困,大有不灭赵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赵孝成王被迫起用廉颇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邯郸城的防务。邯郸城的守军几乎全是老弱病残,赵国精壮士卒十之七八死在了长平。赵国一方面由廉颇率领残军拼死抵抗,一方面让平原君赵胜出使魏国、楚国等国,试图发起合纵,联合攻秦,以解国家危亡之急。

    因为平原君赵胜娶的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魏安僖王尽管从内心深处害怕得罪秦国,不想出兵相救,却又不好拒绝姊夫平原君的相求。魏国答应出兵救援赵国,派晋鄙领兵十万北上。平原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楚国,楚王原不答应出兵,多亏了平原君的一个门客毛遂,胁迫楚王就范,圆满完成了使命。

    可是,正当魏军向邯郸行进的过程中,秦国通过细作得知后,就派人威胁魏王:若救援赵国,下一步秦军锐士将直下大梁城。魏王害怕了,慌忙下令晋鄙停止前进,驻扎在黄河边上的邺城,静观事态变化。

    此时的邯郸城已被秦军围城两年多,城内早已绝粮,饿死的人很多,易子而食、析骨为炊的人间惨剧再次上演。回到邯郸城的平原君天天派人来魏国催,希望魏王早发兵救援。信陵君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劝谏他的魏王哥哥让魏军赶快进军,偏偏魏王被秦国吓破了胆,硬是不同意。

    在这种况下,信陵君坐不住了,毕竟自己的亲姐姐还在邯郸城,而且天下人都知道,这次合纵是由他鼓动魏王发起的,若是就此宣布失败,魏国将失信于天下,以后谁也不会再相信魏国、再相信他魏无忌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利用魏王哥哥宠的一个女人如姬——因为他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是她家的救命恩人——窃取了调兵的虎符,之后率领门客进入邺城,杀掉企图反抗的晋鄙,督军杀向邯郸,与楚军、赵军一起击败秦军,还迫使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此次合纵攻秦运动取得成功。

    赵国邯郸保卫战取得胜利后,由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触犯了魏王的权威,罪在不赦,他只好在赵国住下。而这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间,是信陵君一生过得最清闲的一段时期,在赵国被尊为上宾,表面上他无忧无虑、满足现状,实际上他仍心怀故国,只是无法回国继续报效,等待着时机,而这一等就是十个秋。

    十年后,秦国屡次出兵进攻魏国。魏国自从魏惠王在位后期便逐渐衰弱,此后一代不如一代,再难恢复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霸权,在秦军的打击下,国力弱。秦王恨当初魏王不顾秦昭王的极力反对而向赵国伸出救援之手,致使秦军失败,就命令蒙骜、蒙武父子督军猛力进攻魏国。魏国不敌,企图与秦国议和,但是秦国迟迟不回信,明摆着要灭掉魏国。魏王见有亡国之虞,只好派人请魏无忌回去,挂帅出征,抗击秦军。

    信陵君魏无忌却“摆起谱来”,声称不愿回去,并对下边的人下令:“谁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杀无赦。”显然,在内心深处,信陵君还在惧怕哥哥,怕哥哥不是真心请他回国,而是为他下的圈:一回国,便由不得他自己了。所以,尽管他的魏王哥哥急切盼望他回国救难,而他也早就迫不及待地想为国效力,可就是无法回去。

    正在此时,他的忘年交毛公和薛公来了,对他说:“足下之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是因为魏国。现在秦军攻魏,国家危急而足下毫不顾念,若大梁城被攻拔,秦军夷平足下的宗庙,足下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话尚未说完,信陵君脸色立即变了,决定立刻回国。

    魏王见到久违的弟弟归来,十分高兴,当即拜其为上将军,指挥全国兵马全力抗击秦军。

    信陵君主政魏**事后,立刻利用他的影响力,发动了又一次的合纵攻秦运动。

    魏安僖王三十年,魏、赵、楚、韩、燕五国联军在信陵君的指挥下发起了战国历史上第四次合纵攻秦运动,向秦军猛力反击。蒙骜率领的秦军被击败,狼狈逃窜回国。五国联军一路向西,收复了一些被秦军占领的地区,并一直追杀到了秦国函谷关下。秦军见联军势大,只好紧闭关门,不敢迎战。

    此次合纵攻秦,使信陵君名声大振,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他的人生步入了辉煌的顶峰。

    古语云:“盛极而衰。”用在信陵君上竟十分贴切。

    信陵君发动两次合纵攻秦运动,均声势浩大、取得了一定成效,给予秦国一定的打击。在秦国当政的吕不韦明白: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统一天下将很难实现。于是,吕不韦就不吝万金,派间谍到魏国搞破坏,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兄弟关系和君臣关系。

    他先是派人到魏国故弄玄虚,要庆贺信陵君登基称王,在大梁城闹得沸沸扬扬,引起魏王强烈不满。而后收买晋鄙的旧部,利用晋鄙的死,激发他们为主将报仇的恨心,再在朝中收买一批投降派,极力向魏王进谗,宣称:世人皆知魏国有信陵君,不知魏王是何人,信陵君当为魏王。

    喜欢就分享


………………………………

第135章 养士之风

    任何一个君王,最难以容忍的不是敌国的威胁,而是国内有人威胁到他的王位。一旦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他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反击,以保住现有的地位。

    不久,魏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明白自己被废弃不用的原因,更对自己的魏王老兄绝望透顶。他没有去找魏王老兄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谢病不朝”。

    此后,无官一轻的信陵君,与宾客们天天笙歌燕舞,放纵自己醉生梦死,得过且过,什么天下大事,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忧患意识,什么保家卫国,都被他丢弃一旁,不!不是丢弃,而是深埋心底,当夜里梦醒时分,他抛一把浊泪,再将它们从心底放出来,与之紧紧相拥,绝望而又不甘地失声痛哭起来……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243年,信陵君“竟病酒而卒”。众人皆说他是纵酒色而死,难道是真的吗?

    信陵君的噩耗传出,秦国吕不韦得知这一好消息后,立刻下令蒙骜督军进攻魏国,攻拔二十座城,新置一个东郡。秦国用夺取的魏国的城池设立自己的郡县,对魏国来说无异于莫大的讽刺。

    对于弟弟信陵君,魏安僖王心中极其矛盾:弟弟在世时,他唯恐威望很高、能力很强的弟弟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心中时时提防;弟弟死后,秦军来攻,魏国又无人能出征败敌,若是弟弟在,秦军断不会如此肆无忌惮。弟弟活着的时候,他寝食难安,弟弟死了,他又忧愁不已。

    信陵君死后不久,魏安僖王魏圉气急败坏的病了。临死前,不知道即将去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尤其是要去面对自己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他是否有愧,抑或有些许悔意从心底生出?

    十八年后,魏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城陷国亡。信陵君强大的个人能力,在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信陵君两度救国,两败强秦,堪称“国士无双”。李白有诗赞:“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战国四公子格鲜明、有血有,个人的能力受限于环境,国家的命运束缚于时代,潮起潮落,飘忽不定,不能用简单的成败作为标准衡量。他们的智慧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养士用人的风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是战国时期杰出人才的缩影。他们也有不足之处,正如边普普通通的“社会人”一样,这正是二千多年来吸粉无数的原因吧。

    离开了这些贤士,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还能所向披靡吗?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秋战国,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各诸侯不得不广纳贤士,以此在战乱中分一杯羹,而这些“贤士”,也都用尽浑解数,为主人消灾解难。

    上述贤士,亦称门客,养士。秋战国时期,士是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出现在社会上的,在当时,士人的去留甚至能决定一国的兴衰,由此养士之风慢慢形成,并逐渐分化成两种:一种是国君养士之风,如魏文侯师子夏、礼段干木等,这些国君养士数量成百上千;另一种则是贵族的私人养士之风,而这其中以战国四公子所养之士为典型。

    战国四公子,系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君。“四公子”的叫法较早源于西晋张华的《游侠篇》:“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食客三千余。”其实在历史上对战国四公子的介绍与评议不胜枚举,所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今天,笔者要做的,是揭开“食客三千余”的神秘面纱。

    在很多历史剧中,大多数的门客都以足智多谋或能言善辩的形象出现。然而历史上的养士,他们所有的才能并不仅仅拘泥于言谈计谋之上,但凡你有一技之长,并善于自荐,金子总会发光的,那么在战国四公子的门下,主要有如下几类:

    第一种、武士。四公子门下皆有武士,但以孟尝君门下武士所占比重最大。“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他大量招揽武士、侠客的目的,实则是为了扩充个人势力,另外,武士还可以充当保护封地的角色,保护城邑、部曲,《战国策》中有载:“孟尝在薛,楚人攻之”,而此时,孟尝君所养的这些武士变成了他的保护力量。

    第二种、策士。四公子门下为其出谋划策之士数不胜数。其中,孟尝君门下出类拔萃者当属冯谖,替孟尝君收租,帮孟尝君树立威信;后孟尝君受到齐王猜忌,他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游说君王,替孟尝君解决困境,由此见得,孟尝君所拥的庞大政治势力,最得力于冯谖;再如平原君之李同,曾在国家危亡关头,说服平原君破家为国,亲赴国难,实为平原君门下第一策士;以及黄歇之朱英,朱英曾数次劝说黄歇杀李园,黄歇却未曾采纳,最终死于李园之手。就连司马迁都感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三种、辩士。秋战国最有名的辩士当属平原君门下的毛遂、公孙龙以及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公孙弘等,此外还有《战国策》中“以毁为誉”的夏侯章;“坚先为薛公得平陵”的夏后,这些都可以归为辩士一类,而这些人的作用,大都是四处游说,借此宣扬主人的名声,扩大四公子的影响力。

    了解完了养士的种类,那么这些养士的待遇如何呢?这三千食客在四公子的门下都是一视同仁的么?

    首先,以孟尝君为例,孟尝君对待来投奔之人,皆舍业厚待之;还有平原君,他原本门客无数,一,有一躄者从平原君楼下经过,却被平原君一小妾耻笑,于是此躄者要求“得笑其者头”,平原君不应。谁知数后,平原君门下宾客离去过半,正当平原君费解之时,有人告诉他,是那躄者为之,平原君为得到士人,不惜“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此外,像信陵君对侯嬴,申君对李园,都是深信不疑的。

    虽然四公子对有识之士亲厚,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但门客三千,也并非是一视同仁的,就如同后宫之中的妃嫔,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史料有载,“门客有上客、中客、下客之分,与之相应的是饮食,器用,坐卧上的显著差别。”

    以冯谖为例,初为孟尝君客时,冯谖的生活待遇极低,“食以草具”;因其才能不久便升为“门下之客”,食有鱼;后不久又升为“车客”,出入乘车。《烈士传》中也有记载:“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此外,在生活居所上分为传舍,幸舍及代舍,分为供给下客、中客和上客居住,由上可知孟尝君对门客在其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别对待了。

    虽说四公子门下客分为上中下三等,但这等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主要看的是个人的本领,能否得到公子的赏识或立下重大功劳。以毛遂为例,他原本是平原君门下一下客,三年来默默无闻,连平原君都称其为“泛泛之辈”,即便如此,毛遂依然自荐,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最终促成楚、赵合纵,并获得“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誉。信陵君门下侯嬴,年已七十,家境贫寒,信陵君慕名拜访,并亲自为其御马驾车。由此见得,门客的待遇完全是依自才能而定的。

    门下养士如此众多,吃穿用度方面的花销不容小觑,那么是否有所成效呢?

    作为平原君门客的公孙龙长于辩论,曾与孔子后裔孔穿在平原君家聚会交流,孔穿对公孙龙说:“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久,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由此可见,公孙龙使得平原君声名远播;信陵君亦因养士而名冠诸侯,各诸侯以魏公子信陵君贤;申君待门客恩厚,其上客皆蹑珠履,使赵国使者惭愧,由此宣扬了自己的厚客名声。此种养士做法,虽不可立见成效,但都是间接的扩大了公子的影响力。

    四公子养士不但利己,对国家也有直接的贡献。信陵君“多客”,使得各国一时不敢有谋魏之心,可以称的上是护国有功;申君门下朱英,就曾对申君说,把楚国的国都从陈迁走,这样就能避免和秦军正面交锋,其作用一能减少楚国的防守压力,二能减少外界对申君为相却屡丧国土的埋怨,申君最后采用了朱英的建议,这对楚国今后发展有着的巨大贡献。

    这些门客不仅在平时为公子出谋划策,在危难之时更是与公子同进退,实为坚强的后盾。

    养士之风在秋战国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才能的重要,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此举也影响至先秦时期的吕不韦、李斯等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风尚。

    喜欢就分享


………………………………

第136章 中原战略

    秦王嬴政继位后,秦国内部五大势力的强弱发生很大变化。

    第一大势力为嬴氏宗室,嬴氏宗室借助吕不韦等势力打垮芈姓外戚,迫使华阳太后退养深宫。使得嬴氏宗室重新控制了朝堂的高官显位。

    第二大势力原本为芈姓外戚,但是由于吕不韦的刻意巴结笼络,军功新贵已经取代芈姓外戚,掌控了秦国大部分的军权,此举引发了嬴氏宗室的高度警惕。军功新贵,其中又以蒙氏父子、王氏父子风头最劲。

    第三大势力原本为军功新贵,功勋世族通过和嬴氏宗室的联合,再次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对军政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其中以冯去疾兄弟、赵佗、任嚣为首。

    第四大势力为百家学派,为首的自然是风头无二的秦相吕不韦。

    第五大势力沦为实力大减的芈姓外戚,从排名第二跌落谷地。但是芈姓外戚在秦楚两国有很广的人脉关系,以后是否能够翻牌还未可知。

    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之下,还有左丞相、右丞相。

    所以秦国相国的权力其实很小,任何事都要经过朝堂决议,而相国人选一直波动很大。比如,昌平君芈启、上卿大夫蔡泽就当了时间很短的秦相,就轮到吕不韦接替相位。而昌平君芈启、上卿大夫蔡泽这些当过秦相的人,自然不把吕不韦放在眼里。至于那些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武将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的秦相吕不韦有名无实,食客三千却无法一手遮天。因此一直以来,吕不韦都在讨好王家和蒙家,对抗嬴氏宗室。

    此时又出了一些新况,使得秦相吕不韦很被动。

    秦相吕不韦所有的权力都是来源自秦王嬴政和太后赵姬的信任和支持,但是如今秦王嬴政很生气,原因很简单:最近咸阳全城都在流传秦王嬴政其实是秦相吕不韦的私生子。

    此时五大势力的态度也影响着秦王嬴政的态度,睿智的秦王嬴政最终选择了听从了秦相吕不韦的建议。此举令秦相吕不韦更加得意,促使他更加紧锣密鼓地对付长安君成蛟以及其背后的支持势力。

    成蛟败名裂,作为他的支持者、秦国五大势力之一的芈姓外戚自然受到巨大打击。芈姓外戚起源于秦楚历代通婚,所以有一部分芈姓外戚获得重用,例如秦宣太后芈月为首的楚系外戚。除了秦宣太后芈月外,最出名的就是这位华阳夫人。

    不过昌文君芈灵、昌平君芈启、华阳夫人弟弟阳泉君芈宸则因为种种原因,逃脱了此次惩罚。

    而嫪毐叛乱平定之后,秦相吕不韦也随之倒台。正应了“相权源于王权”的历史潮流!

    而经过平定三晋,军功新贵的实力已经可以和嬴姓宗室并列前茅,功勋世族和百家学派成为中层力量,唯独芈姓外戚成为垫底力量。

    “秦国地处西陲,得中原者,必先取三晋。”三晋把守着中原的西大门,如今秦国已经获得三晋,中原大部也暴露在秦国兵锋之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我们时常听说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的经验也不断验证这个命题,现在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原在历史上的富足,但是这个富足只是一段历史时间的富足,并不是长期的富足,在中国南宋以后,江南的财富就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其后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经济均依赖南方的漕运支持,所以富足不是导致这个命题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们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历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诸侯从中原的混战后脱颖而出的,所以这个原因也不是问题的全部。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要认识到战争和统治最关键的力量之所在,这个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还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而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愿的事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外,基本都是带有强迫质,江南的地理况通讯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难集中战争资源的。而中国的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区省份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

    所以历史上的征服者一旦占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征集大量的人口进行战争,当年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建议安抚河南结果被杀,已经成为李自成失败的历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cāo)等占有了中原,就占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这些战争资源,有了它才能够得天下,这是中国版图区域内最好的战争资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因为郑州地处中国的中部,连接着东西南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句话意思的最初表述,是在战国末期,秦制定统一六国战略时,战略家向秦王献策:“韩国、魏国地处中国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必须先占据这个中心地带。”这是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说明。从战国时期以至秦汉,经魏晋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战、北伐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逐鹿中原”演绎了历史兵家定鼎中国的英雄神话。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当时范睢向秦昭襄王献统一天下之策,言道: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

    意思就是说,韩国和魏国处在天下的中心地区,如果秦国想要称霸,就必须夺得这个地区。

    至此以后“涿鹿中原”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代名词。那么何谓中原?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战略价值能让古人说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名言呢?得中原者真的能的得天下吗?

    自古“中原不过淮,自江以南则曰越”。中原地区广义上指的是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因为看中了中原地区富饶的民生经济和地理位置:

    第一、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地形平坦,农业相当发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