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看动机,如果吕不韦想通过这种方式篡取秦国的王权,那么后来他就应该和秦始皇一条心的治理好秦国。但实际上他却和秦始皇因为权力之争而翻脸,最终被处死。所以吕不韦的动机只是想自己独揽大权,根本无暇顾及下一代的问题,何况这样做还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嬴异人发现,将会失去对吕不韦的信任。
再来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吕不韦讨好嬴异人是计划内的事情,机会是刻不容缓的,他不可能等到赵姬怀了孕才送过去,而且能查出怀孕的话就应该有妊娠反应了,嬴异人不可能蠢到连这都看不出来。还有一点,如果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孩子,他的长相肯定和吕不韦多少有些相似,当然也可能像赵姬,但肯定和嬴异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嬴异人难道不产生怀疑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可以肯定:秦始皇绝对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就是在赵国遭遇“长平之败”后,被秦军趁势进军围了国都邯郸,当时吕不韦及嬴异人一家都在邯郸,形势对嬴异人非常不利。关键时候,吕不韦想法带着嬴异人潜逃出了邯郸,投奔秦军阵前才回到秦国。而赵姬母子则被抛弃在了邯郸,如果不是她们命大,估计早被赵王杀死泄愤了。直到嬴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才从赵国接回赵姬母子(此时两国停火)。如果秦始皇真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作为吕不韦计划的一部份,他不可能将秦始皇抛弃在危险的赵国,这样岂不是前功尽弃?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又被贬谪到蜀地。吕不韦接到旨意后,矛盾万分,明白秦王嬴政生性暴戾高傲,自己难再活命,眼看自己费尽心机几十年的功绩宣告破产,吕不韦绝望之中饮鸩自尽。
而秦王嬴政看着将要自裁的吕不韦,问出了天下人都好奇的话。
“究竟你到底是不是寡人的生父?”秦王嬴政双眼通红地看着曾经风光无限的秦相吕不韦。
“怎么可能?当年大王出生之时,我和先王曾经当场滴血验亲,证实大王的确是嬴氏血脉,从此君臣之间再无芥蒂。”吕不韦苦笑地解释道。
“既然如此,你为何从未公开辩解?”秦王嬴政大惑不解地追问道。
“大王曾经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当场滴血验亲,不是已经证实了么?老臣的辩解还有用吗?谣言止于智者,就像樊於期和成蛟,他们为了造反,只不过想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罢了。”吕不韦接着唉声叹息道。
“两代先王的去世是不是你下的毒手?”秦王嬴政立即又问道,双目爆发出仇恨的火光。
“大王也太看得起老臣了,谋害两代秦王可是诛九族的死罪。再说嬴姓宗室历来不缺体弱多病而早逝的,只不过有人想对付老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吕不韦彻底叫屈起来。
“你权倾朝野,可曾想过取而代之?”秦王嬴政接续问道。
“老夫有没有想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夫根本没有机会成功。秦国排外势力太强了,无论是商鞅、公孙衍,还是张仪、范雎,哪怕是芈姓外戚,都没有机会胜过秦国本土势力。这就是现实!”吕不韦苦笑道,“老臣不过是一个商人,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去谋取根本得不到的东西。”
“看在你这么多年的苦劳份上,寡人会放过你的家人,你安心地去吧。”秦王嬴政默默站了一会,留下一杯毒酒,飘然而去。
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听闻秦王嬴政颁发《逐客书》,李斯立即给秦王上书,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嬴政明辨是非,醒悟过来,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而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终于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廷尉只是他的起点,终有一天他会为万人瞩目!”蒙毅看着历史依旧如同正常的转动着。
不过蒙毅却发现了意外地发现了屠龙王的踪影,此次嫪毐之乱中就有意外因素的加入:戎狄公。
秦国的戎狄主要指义渠人。义渠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存在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郡国(公元前772年到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直到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后义渠王同宣太后暗通款曲,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34年后(公元前272年),宣太后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亡,领土并入秦国。义渠国灭亡后,逐渐被秦国人同化,但是为了安抚戎狄人,历代秦王还是加封一些戎狄首领。
蒙毅猜测此次应该是屠龙王暗中说服了秦国国内的戎狄首领谋逆!可惜戎狄首领都死于兵荒马乱,无从查起。
“屠龙王,你终于路出马脚了。我还以为你成了千年的王八,打死都不动了呢。”蒙毅仰天开心地吼道。
骊山脚下,骊城蒙府。
“朝堂已经逐渐平静下来,我们蒙家是否重回咸阳呢?”蒙武将军召集蒙家骨干,群策群力地问道。
“父亲如今接替成为蒙家家主,事事应当秉承中庸之道,秦国即将东出,我们蒙家应该听从大王的安排,而不是去索求什么。”蒙毅发表了自己看法。
“静观其变么?这样会不会错过振兴家族的机会?”蒙武有些不高兴地说道。
“非也非也,如今大王亲政,最怕有人像吕不韦一样处处掣肘自己。所以如果大王想再次重用蒙家,不用我们请战,大王自然会有恩典。”蒙毅解释道。
“二弟如今掌控黑衣卫,不算大王重用吗?兄长我可是坐了好几年的冷席位。”蒙武有些不满地情绪。
“哈哈……兄长勿恼!我虽然名义掌控黑衣卫,但是实际掌控权早就被大王收回,我只不过挂着名义上的黑衣卫尉而已。”蒙毅索性将事情公开化,详细地解释道,“这就是大王的高明之处,明面上处处重用人才,暗地里处处提防,谁也无法像吕不韦那样权倾朝野。”
“原来如此,我说福伯最近也被升调至骊山大营,看来大王早就在暗暗布局。我们只需要静心等待即可。”蒙武将军苦笑着说道,“任何小看大王的人,都会倒在他前进的道路上,谁也不会例外。”
“自古君心两面,我们应当明哲保身。”蒙毅见父亲蒙武已经彻底看清,趁机再加一把火,否则蒙家在秦朝大厦倾倒后,也会随之陪葬。
“为臣子,怎么如此揣测君王?”蒙恬十分气愤,离席而去。
“痴儿,痴儿……日后定会吃亏在此。”蒙武见状也无可奈何,“毅儿,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测,你可得多多照看恬儿。”
………………………………
第51章 舌尖上的先秦
最近天气越发炎热起来,而蒙府的福伯、喜姨开始张罗起“伏日”节。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伏日一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属于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举行祭祀活动的,正是因为节日很重要,所以才会有伏日专属节令食品的出现。在古人那里,夏天这三伏期间,是被视为一个节日的,通常被称为“伏日”,伏日节庆,大致应该是从初伏第一天开始算起的。三伏天,大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共有45天左右。
“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
饼是我国古代面食的总称,面食而带汤的,统称汤饼。汤饼包括今天的面条、面片儿、饺子、馄饨和汤圆。先秦的汤饼大多就是指面条,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我国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孔子曾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在《道德经》里甚至用做菜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天就是伏日的第一天,看看先秦的美食:
第一道菜:岐山臊子面,既带“岐山”之名,自然出自关中,是秦人的特色面食。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不过面里面还掺有其他菜料:蛋皮、萝卜、蒜苗等等。臊子面历史悠久,据说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
第二道菜:太湖全炙鱼。这道菜来自吴国,和春秋一件有名的刺杀事件有关系。春秋时伍子胥欲助吴国公子光夺王位,而当时的吴王僚防备严密,没有机会下手。伍子胥便找来专诸,打算行刺杀之事。专诸到当时的名厨太湖公处学习炙鱼之法。后来在公子光宴请吴王僚之时,专诸以献鱼为名,抽取藏于鱼腹内的鱼肠剑,一举刺杀吴王僚成功。这就是名传后世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而专诸所做之鱼叫做全炙鱼,一直流传到现在。
第三道菜:鱼腹藏羊肉。这道菜来自齐国,据说是春秋时易牙所创,就是那位曾经烹子进献齐桓公的著名厨师。虽然他的品行为后世所唾弃,不过厨艺方面确实是大师级别的,甚至被后世厨师奉为祖师爷。而这道鱼腹藏羊肉是将鱼肉和羊肉两鲜并用,互相搭配,烧制而成。据说“鲜”字写法本是三个“鱼”,鱼是鲜中之最,三个“鱼”在一起,其鲜可想而知。而易牙的鱼腹藏羊肉一出,比鱼肉更加鲜美,“鲜”字写法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如今的“鱼”加“羊”了。
第四道菜:太公红焖鸡。这道菜同样来自齐国。太公自然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据传武王克商后,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君,他便带领人马前往营丘建都。路上长途跋涉,将士们都疲惫不堪,饥饿难耐。傍晚他们在离营丘不远处扎营休息,准备第二天赶往营丘。手下抓来几只鸡,姜太公便将鸡和随身带的草药一起焖制,没想到香气扑鼻,将士们吃了以后精神大振,于是姜太公便命令人马连夜赶路。天刚亮时军队到达淄水,正看到莱国人也准备渡河往营丘去。这莱国原是东夷古国,自然不愿让姜太公在自己家门口建国。于是双方拉开阵势准备一战。太公何许人也?临阵指挥镇定自若,再加上焖鸡的辅助加成,将士们斗志昂扬,一举将敌人击溃,齐国也就此建立。后来将士们给这道菜起名“太公红焖鸡”,这样“红焖鸡”就在齐国流传开来。
不过回想起来,蒙毅觉得这道菜甚为可疑啊!莫不是太公的草药里掺杂了兴奋剂之类的东西?再参考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人四万五千人击溃纣王七十万奴隶兵……真是细思极恐啊!不管怎样,姜太公文韬武略相术治国,无所不精,连做菜也这么有水平,不愧是七十岁才娶到老婆……咳咳……天下奇才啊!
其余的像肥牛蹄筋、清炖甲鱼、火炮羊羔肉、醋溜天鹅肉、煲煮野鸭块、煎炸鲫鱼、炖煨山雀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天是伏日,蒙毅特地请了董夫人母子来蒙府赴宴。
“为何今天如此铺张浪费?”天机阁阁主董夫人有些不满地说道。
“夫人莫要见怪,小子这些年来突然看开了很多事情,比如祖父必然被牺牲、吕不韦必然被清算、周朝必然被取代等等,莫不如是。”蒙毅请客吃饭,当然料想到鬼谷一脉主张节俭爱民,“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能够改变的。”
“这话都是实诚,所以你打算干脆及时行乐?”天机阁阁主董夫人柳叶眉一挑,继续逼问道。
“非也非也,其实美食也透露着国家兴衰、个人荣辱之事。”蒙毅缓缓道来。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洪范》中,就将“食”列为了惠民治国的“八政”之首,《礼记·礼运》更是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从古到今在“吃”这件事情上,中国人都是极其讲究、极其重视的。尽管先秦时期食材没有今天那么种样繁多,但是先秦人在美食研发上的热情绝不输给今天的人。《楚辞·招魂》里就罗列很诸多先秦的名菜,比如肥牛蹄筋、清炖甲鱼、火炮羊羔肉、醋溜天鹅肉、煲煮野鸭块、煎炸鲫鱼、炖煨山雀等等。
有这么多名品佳肴,自然先秦的时代也绝不缺少吃货。先秦的资深吃货们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针对各种稀有食材的优劣做了一番点评,其中提到:这天下最好吃肉呢,莫过于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燃鸟的尾巴肉,述荡这种野兽的腕肉,弯曲的旄牛尾巴肉和大象鼻子。而最好吃鱼呢,莫过于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醴水有一种鱼,名叫朱鳖的鱼。还有萑水有一种叫鳐的鱼。
然而,在历史典故中最让后世人难忘的佳肴,并不是猩猩唇,也不是洞庭的鳙鱼,而是熊掌。孟子曾经曰过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除了孟子外,先秦时代爱吃熊掌的人真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和熊掌的故事,得从明代人的一首讽刺说起,诗云:“楚昔日弑熊艰;今日商臣报叔冤。天遣潘崇为逆傅;痴心犹想食熊蹯。”
熊蹯,即是熊掌。话说楚文王死后,他的长子熊艰继位了。楚国的贵族们却不完全支持他,还有一派人支持楚文王的次子公子頵,也就是后来的楚成王。于是,楚国上演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玄武门之变。楚成王和他的支持者们通过“弑君”的方式掌握了楚国的政权。到了楚成王的晚年,他过度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公子职,打算改立太子。而当了多年太子的长子商臣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便听从自己老师潘崇的谏言,决定效仿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于是,商臣选一个月黑风高夜的晚上,他带着自己太子府的私卒发动了兵变逼宫。被儿子逼到绝处的楚成王,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他对儿子说:“让庖人给孤王做一份熊掌吧。待孤王吃完再死。”结果,商臣回了一句:“熊掌难熟。您要不还是先下黄泉吧。”
从此,中国的成语字典里多了一个“熊掌难熟”的典故。尽管商臣不愿意给自己临终的父亲准备熊掌是因为他急着继位,但是熊掌确实是很难煮熟。同南方的楚成王一样,北方的诸侯晋灵公也是一位爱吃熊掌的老饕。一次,晋灵公的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烂就进献了上去,原本喜欢吃熊掌的晋灵公吃一盘七分熟的熊掌后,倍感失望。晋灵公气急败坏地接下令把厨师给杀了。赵盾的厨子以及纣王的厨子也因为没有炖烂熊掌而丢了性命。可见,伴君如伴虎,先秦的厨子不好当,熊掌真的不好炖,吃货惹不起啊!
“其实做臣子也何尝不是君王桌上的美食呢!”蒙毅无奈地说道,“最近秦王明面上安抚蒙家,实际上处处防着蒙家,我打算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追查神秘人?”天机阁阁主董夫人神色终于缓解下来。
“对,我称呼他,‘屠龙王’!”蒙毅坦然承认道,“我已经无法大规模调动黑衣卫了。所以想借助鬼谷一脉的力量。”
“有什么线索吗?你可别让我们大海捞针!”一直在品尝美味的女侠董柔终于肯放下手中的美食,插入了话题。
“有的,上次嫪毐之乱,戎狄之中就有一些蛛丝马迹。我想你们帮我查查乌氏族人。”蒙毅请求道。
………………………………
第52章 畜牧大王
秦朝北地郡乌氏县人。夏、商、周至秦朝,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瓦亭一带,聚居着大量的戎族,史书称他们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37…公元前310年),在乌氏戎族的主要居牧地设立乌氏县。现任的族长是乌氏倮。
古代的六盘山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畜牧经济。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牛牧马,发展畜牧,养了大量的牛羊。乌氏倮拥有的牲畜多得无法计数,据史籍记载,说他的牲畜多到只能用“山谷”进行计数的程度,即简单的头、匹计数已无法统计准确,只能以一条山沟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聪明的乌氏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他就把马、牛、羊贩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然后收购珍异物品、丝绸等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一来一回,做着利润十分丰厚的绢马交换生意。乌氏倮还常向居住大山深处的戎王进献丝织品,戎王也高兴以价值相当于丝织品十倍的牲畜和畜产品酬报她,使他的财富不断增值。这种不等价的绢马交易,使乌氏倮成为西北地区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首富而闻名于朝廷的人。
“乌氏倮居牧在乌氏县境内,属于戎族,是秦国著名的大牧主兼商人。大概是因为乌氏倮饲养的马匹也为秦国提供了大批军马,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有极大的贡献,所以才受到历代秦王的恩宠。”天机阁阁主董夫人自然对这些地方实力派人物的情况一清二楚。
“所以夫人是担心我卷入朝堂纷争?”蒙毅听出了话外之音。
“你不如直接向秦王坦白这件事情,想必秦王也对这位神秘人很感兴趣!”天机阁阁主董夫人建议道。
“我在考虑考虑。”蒙毅心想:你们够义气没有多问事情的来源,可是秦王嬴政就没有这么好打发了,说不定把我当成危险人物。
终于吃饱喝足的女侠董柔洗了洗手。先秦的人们已经有筷子了,但是只作为分菜的礼器,而几乎所有人包括王侯将相都是净手后,直接用手吃饭的!
“光是这几道菜,就知道你们王侯将相有多奢侈了。”女侠董柔皱着眉头说道,“平常人家能够三天一顿肉食,就谢天谢地了。”
先秦时代主要有黍、稷、稻、麻、豆、麦等杂粮的。其中黍、稷是先秦时期人们最主要的主食,尤其是“稷”那可是五谷之长,其中品质最好的黍、稷也称“嘉谷”。所谓“嘉谷”,其实就是小米。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而且江河湖泊众多,鱼虾鳖蛇等水生食物也不缺。这时代没有铁锅,但是瓦罐蒸煮食物还是挺普遍的。富裕家庭还能用青铜容器加工食物。
“秦国百姓日子还算过得去,六国百姓可就遭殃了。一遇到灾荒,到处是流民,易子而食都算什么新鲜事。”天机阁阁主董夫人接过话题,缓缓地说道。
东方六国的各大城池都有数不清的乞丐和流民,其中最多就是无数衣衫褴褛的孩子,他们到处乞讨一口吃的。他们一个个小脸蜡黄,脸上沾满污泥灰土,身上的衣服那简直就不能称之为衣服,就是两片麻布披在身上而已。他们头发擀毡成一个个小片片儿,太阳底下可以清晰看见一只只小寄生虫在里面爬来爬去。
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拢上来。操着邯郸口音,向云玥讨吃的。他们一个个小脸蜡黄,脸上沾满污泥灰土。身上的衣服那简直就不能称之为衣服,就是两片麻布披在身上而已。头发擀毡成一个个小片片儿,太阳底下可以清晰看见一只只小寄生虫在里面爬来爬去。
平常百姓家都是在用石锅。平常百姓家目光呆滞,眼神涣散眼仁的焦距都不在一起。刚刚四十岁的人便开始驼背,三十出头的人鬓角已经有了白发。
一袭麻衣用麻线粗枝大叶的缝几下便是身上的衣着,已近深秋好多人还打着赤膊。脚上穿的大多是草鞋,有些人甚至赤着脚连草鞋都没有。这是一群从精神到物质完全赤贫的人,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
“六国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秦国一统天下后,这种情况会改善的。”蒙毅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比谁明白,日后的秦朝徭役繁重,虽然那不缺吃穿,但是命都保不住,不缺吃穿又有何用!
“对了,董大小姐最近和蒙笑一起学习医术,不知道学到何种程度了?”蒙毅见大家酒足饭饱,索性岔开话题。
“别提了,学习医术真枯燥,还不如仗剑天涯,救人更快!”女侠董柔大大咧咧地回答道,一点也没有羞愧的神情。
“可我听说蒙笑的医术尽得神医扁安的真传,看来任何事情都是讲究一个缘分的。”蒙毅打趣地说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战国末期的扁鹊,原名秦越人。医疗经验丰富,长于脉诊。治病随俗应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中华医术经过黄帝、扁鹊等人研究、归纳和发展,到了神医扁安这一代,已经颇具功效。平常百姓或许还相信一些巫术能够治病救人,但是王侯将相等有识之士,都喜欢寻访名医治病,可见中华医术已经深入人心。
吃饱喝足的蒙毅在后院转悠,居然碰到“白衣天使”。
没错,的确是白衣天使!
少女蒙笑,如今已经十六七岁,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粉脸恍若闲花照水,又似月绕轻云,身姿婉婉婷婷,尤其是一双又大又亮的双眼,明亮如繁星,令人一见难忘。她今天穿了一件素白的衣裳,可不就是白衣天使嘛。
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看病是很困难的。往往都是各地的江湖郎中或者族中老人随便找几味草药,胡乱吃下去,能不能好全看老天爷开不开眼。甚至还有草菅人命的巫医到处骗吃骗喝的。
真正的神医是很少的,不仅仅是中华医术难学,而是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一个人往往有很多病痛,一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治不好的。
“悬壶济世医苍生, 妙手回春解疾疼。 沿用至今四疗法, 望闻问切好传承。”蒙毅看着少女蒙笑,心中一片温暖,默默在心中念叨着。
………………………………
第53章 乌家堡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
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
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
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