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军需来大明-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晨东刚刚与其发生了冲突不久之后,在拿下此人,那只能助涨了忠胆公的声威。从此之后,怕是少有人敢于去忤逆杨晨东了,真是这样的话,对于皇上的权威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正在聚拢皇权,还准备大展拳脚的朱祁钰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是,不能动。”金英连忙在一旁重复的说着。
“徐有贞能把事情压住多长时间?”朱祁钰虽然不想动俞士悦,但却也清楚,即然事情发生了,且还被杨晨东和王直两位重臣都盯上了,想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做为皇帝,虽然有很多的特权,但做事情也要讲一个基本的公平,如果太偏袒于哪一方的话,不仅不会服众,还会惹来麻烦。
“这个,不好说。除非有其它大的事件出现,不然的话,怕是现在有不少人都在盯着这件案子呢。”金英一脸为难的表情。他也知道现在动俞士悦时机是不对的,但杨晨东也好,还在后来提供证据的王直也罢,哪一个是好相与的呢?
金英的回答让朱祁钰看到了一丝的曙光,“很好,那就弄出其它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便是。忠胆公昨天不是打了日本的使臣们,为了这件事情,还有御史写了弹劾奏章,但都被朕给压了下来。那现在就联系更多的御史,让他们弹劾忠胆公,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还有你私自通知一下俞士悦,他会知道怎么把事情押下去的。”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又见弹劾(上)
以俞士悦是刑部尚书的身份,即然李文校的案子是由刑部办理的,那如何将影响降到最低,将自己摘出来,想必不用旁人去说,他也应该怎么要怎么做的。而只要李文校反了口,拒不承认之前所说的有关俞士悦那些话,想必事情便可大事化小了,至少这位刑部尚书还是可以保的住。
“皇上英明。”原本还没有想到什么更好办法的金英,一听到朱祁钰的这个建议,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之前朱祁钰不想动杨晨东,是因为想看看日本使者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之后在做决定。可是现在,即然出了俞士悦的事情,那一切的计划都要被打断了,把此事用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也是一招可行之棋。
“很好,金爱卿去就办吧,你可以多联系一些人,就说是朕的意思。”朱祁钰用手揉了揉额头,一脸头疼的样子说着。
借大臣对付大臣,这是皇权通用的招术之一。毕竟高位之上原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上位,不仅需要你有能力,有智慧,还要机会好,有位置才行。这也是为何其它的臣子愿意对同僚下手的根本原因。只有别人下去了,你才有上位的机会不是?
只是朱祁钰并不知道,用御史言官去动杨晨东为时过早了一点,反倒还等于帮了对方一个大忙。
金英得了朱祁钰的许可之后,当下兴冲冲的离开了,很快就找到了户部尚书金濂、兵部尚书仪铭、工部尚书石璞以及武清侯石亨等人。大家得知了皇上的意思之后,便各自动用了自己的能量开始让听于他们话的官员写了弹劾奏章。
这其中最繁忙的莫过于右都御史陈镒了。
左都御史之位空闲之下,陈镒自然就成了都御史的一把手,管理着御史们上奏弹劾的具体事宜。
而就是这一下午,突然有七成以上的御史都上了奏章,所说的都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忠胆公破坏日本使团驻地,拆其院门,鞭打使者的事情。
御史们众口一词,皆认为大明乃是泱泱大国,应该有着宽阔无比的胸怀和气度才是。这样用武力压制它国使者的事情实在是不可取,丢了大明的脸面,应当给予严惩才是。
这么多的御史同时参与,消息早就不径而走,很快就传入到了各大臣的耳中。
胡府之中,胡长宁做为杨晨东的岳丈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去了父亲的书房,在这里见到了礼部尚书胡濙。
对于儿子冒然的进入,胡濙自然知其意思,“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的冒失,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遇大事而后定吗?”
“是的,父亲。儿子错了,只是这么多人弹劾晨东,我是真担心会出事情呀。”胡长宁先是认错,接着便一口气的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要说女儿嫁给了杨晨东,他是即满意又忐忑。
满意的是,年轻中人像是杨晨东这样的俊杰实在是没有,女儿能嫁其做正室,的确是天大的福份。
但同时,正是因为杨晨东太过年轻了一些,立下的功劳也太大了一些,反倒让这个岳丈一直跟在身边担心着。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为何女婿就不知道收敛一些呢?有钱有权之下老实的呆在杨家庄中不好吗?为何要出来搞风搞雨,什么事情都要插上一脚呢?现在倒好,胆大到连外国的使臣都敢打,也不怪那些御史会联名弹劾了。
“会出什么事情?你以为你那女婿是你呢?遇事不动脑子,没有静气不成?”胡濙不闲不淡的说着。
身上尚书之位,又为官多年,几朝员老的他早就见惯了大风大浪,对于眼前之事更是一眼看透。
为何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早朝的时候未见有人说些什么,偏生的要过了一天才会有动静呢?如果说这其中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打死他都不相信。
思虑其中之事,又逢有消息传出说是徐有贞审问李文校出了结果,胡濙就想通了一切。这分明是转移之法,而目标也只能落在了杨晨东的身上罢了。
即然是转移之法,便没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即是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无非就是事情闹大的时候,杨晨东站出来道个歉便算是了事了。
当然,要说担心也并非是没有,那便是这个孙女婿杨晨东少年得志,是不是能够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才是让他关心之事。
“好了,这一次晨东不过是被波及了而已。你若是担心的话就去一趟杨家庄,告诉他,就说是老夫说的,该低头时就低头,算不得什么的,更少不了一块肉。”胡濙想着还是需要提醒一下杨晨东,这便把差事放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哦,知道了,父亲。”胡长宁虽然没有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即然这样说了,想必不会有什么大事的,这便答应了一声之后,备马直奔杨家庄而去。
吏部尚书的王直书房之中,座在那里的他是一声长叹。
凭着他的关系,有关李文校承认了一切,且还咬出了上官俞士悦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接着便听到御史联名弹劾杨晨东的事实。对此,他犯了选择艰难症。
这一次事情明明就是因为自己的孙儿王思而起。按说他应该站在杨晨东这一面的才是,面对着众御史的弹劾,他只需要有明日早朝的时候将李文校的事情捅出来,相信大家的视线很快就会得到转移,如此一来,忠胆公应该无事了。但他就要面对着皇上的不满,甚至俞士悦一系的针对。
一旦惹得皇上的不满,以后他做起事情来只会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那都是极有可能的。
反之,如果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什么也不做的话,杨晨东就会麻烦不小。至少公开道歉是必须之事,然后就要面临着代宗皇帝的惩罚,至于会到哪一步,他也无法猜到。
一个是为了自己而什么都不做,一个是为了还情而将自己陷入到危险之中。
到底应该如何做法,这一刻的王直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王直为官多年,明哲保身的道理自然是懂得的。但知恩图报也不是不知,最终他还是下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那就是与他交好的御史都尽打了招呼,让他们静观其变,不要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但同时也没有将自己拿出证据盯死李文校,李文校又攀咬了俞士悦的事情讲出来。
总之就是一句话,他两不相帮,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来的意思。
两不相帮,实际上就等于是帮助了杨晨东。毕竟相对于皇权还有四大尚书而言,王直能够保持中立就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
当杨晨东得知了王直的表现之后,在自己的卧室之中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继续保持下去的话,他有信心,终有一天,这位吏部尚书会为自己所用。而至于说御史们的弹劾,杨晨东何时又曾将他们放在眼中了,况且用不了多久,他就会用实际行动打这些人一个狠狠的巴掌。
御史台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正三品的官职。
眼看着御史台没有了左都御史的情况之下,他想更上一步的心思十分的强烈。且他资历够了,现在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拿出了不少的家当换成杨家银行的银票送给了金英大太监,铺好了路的他等的不过就是一个机会罢了。而现在,机会出现了,如此大范围内的弹劾一位国公,且还是皇上授意,四部尚书以及军方的都督石亨也参与了其中,若是表现好的话,更上一层楼那是指日可待的。
正逢右都御史陈镒对此事似乎是并不积极,看到机会的董春华主动站了出来,整合了那有御史的奏章,成为了这一次事件中明面上跳的最欢,积极性最高之人。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皇宫议事大殿之中,以董春华为首的一众约三十多名御史同时站出,声言着忠胆公杨晨东胆大包天,殴打日本国使者,破坏大明形像的种种罪行。
几十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说出类似的罪行,当真有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言词之激烈,语言之犀利,大有一种杨晨东就是最大的祸害,如果不除之的话,怕是整个大明从此难安之感。
代宗朱祁钰高座于皇位之上,神色看似平淡,但心中确是极为高兴。官心可用呀,就算是杨晨东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当风向微微一变的时候,那种风雨欲来之感依然可以轻意的击倒任何一位臣子。
一直以来,朱祁钰嘴上不说,但心中都在忌惮这位功高近乎震主的臣子。这种感觉曾让他茶不思,饭不想,也使得他连群臣之心都无法把握,并不确定如果真的针对起来的话,会有多少的臣子站在自己这一边,如果当真他成为了孤家寡人的话,那这个皇帝怕也是离下台不远了。
………………………………
第二百七十八章 又见弹劾(下)
可是今天看来,结果比自己想像要好很多,竟然有这么多的臣子反对杨晨东,如此来看的话,一旦时机合适,铲除此人应该不会引来太多的反对和朝局不稳才是。
朱祁钰的注视下,在带着一丝鼓励的目光中,御史台的御史们尽力的表演着。尤其是左副都御史董春华,更是极尽卖力的表演着。由他的口中,忠胆公似乎成为了一颗毒瘤,成为了邪恶的化身。如果不把此人治罪的话,怕是整个大明在也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了一般。
奏章之中不仅把杨晨东贬的一无是处,更是强调了明朝与日本国的友好关系,而任何在两国邦交中起到不好作用的臣子都应该治重罪。且为了表达大明以示友好之意,应该把下狱的前日本使者青木由贵给放出来等等。
对于董春华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更多官员的支持。要说这一阵子木村吉田还真没少花银子,而这些站出来说话的,大多都是之前收了其好处的,这一会自然是要尽全力的表现着。
朝会局势上的一面倒,将忠胆公杨晨东说成了一粒老鼠屎,似乎是因为他的出现,让大明蒙羞了一般。此刻,大多数人似乎都选择性的遗忘了当初瓦剌大军逼城的时候,是谁挺身而出退敌的事情。
胡濙没有说话,王直没有说话,只是在这样狂风骤起的朝局之中,同位尚书的沉默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相反一些人还认为他们是害怕了,是要明哲保身了,接下来更是变本加厉的控诉着,甚至还有人提出让忠胆公公开道歉,并且轰回封地的说法。
公开道歉,便是杨晨东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如此一来的话,多日积攒下来的威望与人气将会受到重大的打击,甚至对于杨家银行的信誉也会极大的影响。
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一年多来的努力便近乎于彻底的在这一刻葬送。如此可见,提出这个建议之人心之歹毒。
轰回福建建宁府封地,便等于是将杨晨东从权力中心给踢了出去,倘若真是如此的话,便将再难有翻身之地,或许以后他一生都只能做一个闲散的国公爷了,将再难染指大明的具体事物和未来走向。
两道建议,有如两把利剑一般,直指向杨晨东的两肋。倘若全数通过的话,后果是可以想像的。
“皇上,请三思。忠胆公毕竟救过英宗,如果现在让他离开的话,便是将其向外推,引发的后果将不堪想像。”耳听得让自己的孙女婿离开京师,一直沉默不语的胡濙眼现吃惊之色,终于再也抑制不住的一步站出。
为了自己这个孙女婿,甚至他还当堂提出了英宗朱祁镇的名头来,这本身就是有些大不敬了。只是他毕竟是几朝老臣,又是英宗时就启用的重臣,说出这些倒也合理。
“不错,皇上请三思。”吏部尚书王直吃惊之余也站出来附议而言着。今天认错明天还可以通过其它的事情将面子找回来,可是一旦离开了这里,便是很难在会翻身,当真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了。
高座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钰,在听到下面大臣的建议时,的确有些心动,想着如果杨晨东真的可以离开京师的话,那留下的这些产业他将有机会慢慢变为己用,甚至还可以与雇佣军达成通商的目地。尤记得当初金英代表着他去与雇佣军团长冷锋相谈商业合作时,对方就说过,只要忠胆公在京师一天,这个权益就不会转让之事。
可如果让他走了呢?是不是自己的机会就来了。想到如果可以取代杨晨东的话,那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军事上很可能自己都会更上一层楼的,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但这份心动,随着胡濙和王直站了出来,即宣告灰飞烟灭。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再不是集权于皇帝一人身上的大明,而是多了一个南明,皇兄朱祁镇就座镇于南京。如果自己赶轰走杨晨东的话,那无疑就等于是将他赶向皇兄的怀抱。一旦得了此人,谁知道这位皇兄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呢?
心中一震的同时,朱祁钰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是不敢放杨晨东离开的。当下就果断的做出了决定,“好了,忠胆公虽然有错,但错不致走。这样吧,董爱卿去一趟杨家庄,让其公开道歉,以平息日本使者的怒火即是。还有,为了表明我大明与邻邦交好的诚意,之前犯了重错的日本使者青木由贵亦可以放出来了,只是要提醒他以后行为要检点一下,这里是大明,不可在乱行杀戮之事。”
皇上终还是没有要轰走杨晨东的意思,选择了各退一步。让一些臣子心中难免有会失望,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可以逼得杨晨东公开道歉了,有了这个开头,以后便可以徐徐图之,破开其堡垒也非再是什么易事。
“皇上圣明。”众臣似乎都想到了这一点,当下直直称赞着朱祁钰的英明。随事在退朝的时候,刑部左副都御史董春华即大张旗鼓动的直向杨家庄而去。
满面有红光,董春华此时可谓是心情激动,兴奋不已。
这么多的臣子,便是在御史台上还有上官陈镒的存在。但最终事情还是交到了自己的手中,这岂不是已经说明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即将的重用吗?想到终于看到迈入二品官员的阶梯时,光宗耀祖就在眼前了,他的嘴角忍不住是一笑再笑。
“董大人留步。”即在董春华刚出了皇宫,要走到大街之时,身后传来了喊声。待他一回头,脸便现出了受宠若惊的表情,“原来是仪大人、俞大人、金大人和石大人。”
由不得董春华不露出这样的表情,突然四位尚书齐至,且为的还是他一人,这样的场面如何会不让人去激动呢?
官·场上,等级制度向来十分的严格。什么样的官员可以走到一起,什么样的官位可以在一起谈笑风声,那可都是极有讲究的。比如说一个二品官是绝对不会屑于和一个等级不如他的人公然在一起谈笑的,那样只会有失身份。
可是现在,四位正二品的大员,尤其在内阁已经消亡的前提之下,这四人的身份比之以往只会更高。他们齐齐出面,怎么不让只有三品官阶的董春华兴奋呢。
四部尚书齐齐走到了董春华的面前,先是用着赞赏的目光看向此人,那目光中透露的分明是用不了多久,大家都将平起平做的事实。正因为他们看出了这件事情中此人出的力,以及可能得到的奖赏,这才屈尊来此。
四位尚书中,最先开口的便是兵部尚书仪铭。或许是因为杨晨东的出现,抢了太多兵部的风头,他也是对忠胆公最为恨之入骨的人吧。“董大人,这可是准备去杨家庄宣旨吗?”
董春华躬身一礼道:“回仪尚书的话,正是如此。”
“哦,但不知道董大人准备如何去做呢?”仪铭一幅他早就猜中的表情问着。
“当然是宣读皇上的旨意了。”董春华一幅你们这是明知顾问的表情。可在说完这句话后,发现仪铭四人皆是脸色严肃,突然间就想到了什么,“怎么?四位尚书大人认为忠胆公胆敢抗旨不成?”
话一说出去,想到杨晨东年轻有为,以及以往的种种行为,顿时神色间就有了慌乱之色。别人是不敢抗旨的,但这位立下了大功的忠胆公还真不好话。
“这个倒是未必。”仪铭轻轻摇了摇头。虽然说杨晨东胆大妄为,可是说到底,他还是大明的臣子,像是抗旨这样大为韪的事情,未必就真的敢做出来。当然,如果他真的敢如此做的话,那便是主动的授人以柄,如此便有着千招万法来收拾他了。
眼见仪铭给否决了,董春华心中一松的同时,又是忍不住的问着,“即是不敢抗旨,还有何可虑?值得四位尚书大人来提醒下官呢?”
“呵呵,我们是前来提醒的。不知道董大人是否想过,即然要让忠胆公认错,当然是动静越大越好了,可是朝会刚刚结束,想必风声还没有传出去吧,这么早的就让他去认错,岂不是便宜了有些人吗?”户部尚书金濂脸挂着微笑,一幅与董春华非常熟络的样子。
“扩大影响!”能成为左都副御史之人本人自然是聪明无比,经这一提醒,很快就想到了什么,随后眼露惊奇之色。自己只是想到了要给杨晨东一个难堪,正好也去好好的耀武扬威一番。但却是忘记,即便是让对方认错也同样是可以做文章的,这个错要怎么认?要认到什么样的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是可以人为的去操控的。
想到这一点,董春华不由感叹着四位尚书的老练,脸上也表示出了一幅虚心求教的样子说道:“下官愚钝,还请四位尚书大人赐教。”
眼见董春华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仪铭四人哈哈笑了笑,随后便道:“董大人即都这般说了,我们若是不给出一点建议的话,岂不是说不过去了吗?这样,滋事体大,不如我们找一个安排的地方,好好谋划一番如何?”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很快,五人一起带着府中下人们说说笑笑的离开了皇城,直向附近的一家酒楼而去。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似是危机
杨家书院。
杨晨东刚刚以老师的身份教授了大家一堂物理课。
这一堂课中,杨晨东生动的举例说明了物理的重要性,并就一些以前大家想不明白事情做出了一些解释,首重的讲解了什么叫做地心引力的课题。
这一堂课,可谓是让大家开了眼戒。从杨晨东的讲解之中,大家也终于明白,不仅人做事是有规律可寻的,便是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只是以前他们并不善于发现罢了。
在几十名学生充满着崇拜的目光中,杨晨东走出了教室。在外面,虎芒早就一脸焦急的等待着了。
先是接过了递来的手巾,将粉笔沫一一擦去,杨晨东这才不急不缓的问着,“怎么了?可是朝堂上之上有了什么结论?还是传旨的太监来了我杨家庄?”
仅是这些话中,就可以看出杨晨东已经对事情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预判,且还相当的准确。
“回少爷的话,结论已经有了,御史们有七成以上的都参与了弹劾少爷的举动。整个朝堂之中,除了胡尚书和王尚书等有限的几位之外,其它人都出言指责着少爷的不是。最终代宗下旨,让少爷公开道歉,以获得日本使者的原谅。。。”
虎芒一脸小心的把刚刚获得不久的消息告诉了杨晨东,说完之后,还紧张的看向着少爷,做好了对方发火的准备。
让虎芒失望的是,杨晨东并没有多么激动的样子。相反神色淡然无比,好似一切的结果他早就想到了一般。仅仅是在听着虎芒复述了一切之后叹了口气,“哎,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宽容吗?”
杨晨东所说的宽容,自然不是指代宗皇帝和朝臣们对自己的态度?
想他虽然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哪一件事情不是惊天动地呢?
献上土豆,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让因为粮食不够而饿死人的事情很少会在发生;救下了英宗,保住了大明的脸面;守住了京师,打败了瓦剌,维护了京师甚至整个大明的安定,使其有时间继续的发展下去。
可当这一切都结束之后,换来的是什么?
妒忌、不满、愤恨一骨脑的全都冒了出来,这又岂是对一位大功臣应有的宽容呢?
对自己人是能踩就踩,反之对外人却又表现出来宽容与博大的一面。日本使者木村吉田仅仅只是说了一句,如果两国关系恶化的话,日本国将会由海上犯边而已。就是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呢?大明就要让自己的这位大功臣去认错?
这将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一种表现?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百姓对大明失去信心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引来大事发生时,没有人在敢于站出来为大明而战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
这一刻杨晨东的心中有如翻江倒海一般的难受,了解后世历史的他,深知汉人之强大的时候总是愿意展现着博大胸襟的一面,但往往一到脆弱期的时候就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候了。
这种代价有的让朝代更换;有的让百姓流离失所;还有的让文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还有的让许多中华隗宝落于它乡,永远的在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而这一切的开发就组成了历史,也是一本血泪史。
人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正是因为对这些东西了解的太多了,杨晨东才决定要改变一切,世界大同的思想方才占据了极为主要的地位。
了解了历史,才知道什么样的民族是不能宽容的,宽恕的。其中的日本便是最典型的一个。
这个地盘不大,地势不好的弱小民族,起源于秦末,甚至可以说与汉人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这也使得在很多习惯上,甚至是文字上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地。
但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让他们从生下的那个时候起就有了一种紧迫感,紧张感。正是这样的压力让他们可以发挥出高于自己数倍的能量来。
而也是这个汉族旁枝。每当汉民虚弱的时候,他们就会兴兵而来,占尽便宜而走;反之当汉民强大的时候,它又会摇尾乞怜,展现着自己弱小可怜的一面。
这翻来覆去,百试不爽的手段,偏偏就是能够让汉主一次次的容忍,以至于一直在养虎为患,最终导致后悔不迭的局面出现。
正是因为了解的太多了,杨晨东早就生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来。面对一个随时可能会翻脸,随时可能会反咬你一口的汉族分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靠宽宏去容忍,也不是靠胸襟去感化,而是应该取而代之,直到达到同化,达到吞噬其文明的结果方才是一了百了。
换一句话说,对日本国,所谓的宽容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反之应该直接吞掉,然后从内心中去改化他们,直到让他们正视自己的血脉,出身,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汉人的一员。唯有如此,才算是彻底的解决。
当然,想法谁都可以有,更为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才是最为重要的。偏偏拥有大仓的杨晨东目前就已经初步的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凭着大仓中先进武器,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皇族实力能够挡的住先进于他们数百年的科技。
即然在硬件上条件先被满足了,接下来就是创造机会和果断出手了。
“用八百里加急通知高雄团长,迅速就位,并按原计划执行。”心中有了决定的杨晨东,果断的下达了决定。尔后这才看向着京师的方向说道:“一味的容忍并非是最好的手段,对付有些人,原本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善念啊!只是可惜,无知的你们无法了解到这些。即然是这样,那就由我来给你们上一课好了!”
。。。。。。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很多朝代中都有的陋习。
就像是董春华等人。当瓦剌大军近逼京师的时候,他们是束手无策的,不仅如此,想的还是如何逃走,如何的平安离开。但是面对着战败瓦剌的大功臣时,构陷起来确是无所不用其极,就像是突然变了一个人般,十分的聪明,使出的手段也是繁多。
在董春华以及仪铭等四部尚书的策划之下,先是日本使者木村吉田出现在京师中最繁华的街道。他向众人诉说着日本国与大明的世代友好,还说原本这种友好是可以长存万年的。但正是因为忠胆公的鲁莽,已经破坏掉了这份友谊。而这个后果很可能就是会引起两国交兵,近尔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不仅仅会在质量上有所下降,还会死上很多人,这可都是关系到寻常百姓的重要之事。
与此同时,另一种说法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那就是年轻的东帅,年轻的军神,年轻的忠胆公膨胀了。竟然丝毫不顾忌百姓刚刚得来的平安生活,而主张兴兵日本国。这种丝毫不顾及友临之国的感觉,不顾及百姓的生死之举只是为了彰显他领兵打仗的天赋。
这种只为自己,不顾别人的做法很快就引为了不少不知情百姓的反感。原本在百姓中呼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