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凤雏-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将离去,唯太史慈留了下来,太史慈见周瑜神情灰败,轻叹一声道:“公瑾,那刘备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我江东兵马修养三年,又何惧堂堂正正攻伐合肥?公瑾这般计策,虽可大减我江东军马战损,可是依在下看来,此战未起,我等便已输了气度。”

    “子义,莫非你以为那关羽,诸葛亮乃易与之辈?”周瑜闻言,惨笑一声道:“诸葛亮智计百出,关云长世之虎将,若不破这二人联手,攻伐合肥,何人敢言胜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no。533 修书救刘备,君臣不相和

    刘备被带往驿馆之中严加看管,见难以逃离,索性静下心来,思索周瑜这般图谋,其中有何破绽。

    荆襄新得合肥,立足未稳,合肥遭江东算计,并不奇怪。

    回想之前周瑜劝言,刘备也大抵知晓江东欲请他去合肥说降关羽,可是那周瑜如今又如何知道,他这结义兄长与二位兄弟之间,还有多少情分尚在?

    当年金戈铁马,刘备得关张二人相助,也成就过诸侯霸业,战阵之上,二人多番救其性命,就算兵败势微之时,二位兄弟也不曾离去,后不得已入了荆襄,又是靠二位兄弟保全他家眷性命,刘备非铁石之心,对二人往日所为,多有感激。

    后被庞山民遣往江夏,为政一方,刘备心中虽有怨忿,可时间久了,刘备却发现心中怨念也在渐渐消散,主政江夏的这段日子,刘备也发现荆襄正如庞山民之前所言那般,蓬勃的发展着,就算昔日灵帝当政,天下未乱之时,百姓们也不曾有过这般丰衣足食。

    于是不经意间,刘备也奇怪着自己争霸天下的念头越来越淡,刘备心中有数,就算奋斗一生,将来有机会取庞山民而代之,统御荆襄,可这荆襄的百姓们,会认可他这位大汉皇叔么?

    争霸天下对于枭雄而言,或许已成为本能,周瑜起初劝刘备时,刘备亦有所心动,只是这个念头转瞬即逝,刘备早就明白,以他的能耐,即便加上关张二人,也不足以对荆襄产生任何威胁。

    既然如此,又何苦再作无用之功?

    如今被周瑜掳掠而来,刘备却不太关心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更多却是如何保全关羽的节义……

    一旦关羽中周瑜计策,被那玉佩骗来庐江。庞山民怕是对关羽再无一丝信任,想到此处,刘备不得不暗骂周瑜歹毒,关羽本是降将,庞山民如今大胆任用,已是足够仁德,然而就算庞山民对关羽再是喜爱。怕也不愿见到关羽接二连三的为他兄长之事,枉顾荆襄大业吧。

    刘备心中暗自悔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答应周瑜所邀?若不是野心作祟,又如何看不出周瑜邀约,必有所图?

    只是如今悔恨无用。刘备苦思许久,也没能想到如何破解周瑜的这番毒计,只得寄望于诸葛亮可看穿周瑜计策,阻止关羽前来庐江,一旦关羽中计,就算关羽心中毫无反意,可木已成舟。谁又能挡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届时不要说是关羽,就连远在洛阳的张飞怕是也要受不少牵连,二位义弟好不容易才在荆襄得五虎名位,刘备这做兄长的,实在不忍因一己之私,牵连二人了。

    刘备“做客”庐江的消息不过半日便抵达襄阳,庞山民得知之后,不禁大怒。

    心中盘算半日。庞山民召二蒯前来,尽数将信使带回的消息告知二人,二蒯闻之,尽皆失色。

    蒯越忙对庞山民道:“主公,当遣人速往江夏,接管城池!”

    庞山民闻言却摇了摇头,对蒯越道:“如今庞某并不知晓。刘备去往庐江是否自愿……若是被那江东所逼,庞某这便将刘备去职,岂不令云长,翼德二人寒心?”

    “若无反意。刘备怎会与江东之人相见?”蒯越话音刚落,蒯良却道:“异度勿急,为兄倒是以为主公之言,有些道理。刘备虽有些智慧,可其智计又怎及那江东周郎,只要周瑜有意让刘备放下戒心,刘备怕是难以逃脱,如今刘备只身去往庐江,倒是让蒯某心中有些好奇,若刘备投了江东,为何不献上城池?”

    蒯越闻言,稍稍冷静下来,思索片刻,亦点了点头,半晌以后,蒯越所有所悟,对庞山民道:“江东先是送还财帛,后又掳走刘备,这一应所为,皆为合肥!想必那江东周郎,欲取合肥,捉走刘备也是为了乱云长之心。”

    庞山民闻言,点了点头,轻叹一声道:“庞某也如异度先生一般想法,庞某欲休书一封,送往庐江,斥责周瑜掳人之举,若其不早些将刘备送还,庞某便以我荆襄兵马直取庐江来要挟于他!”

    “不可……”蒯良闻言,急忙摇头,对庞山民道:“如今刘备在周瑜手中,为防江东狗急跳墙,主公不可以兵威相胁!”

    “这是为何,莫非先生以为,江东可挡我荆襄大军?”庞山民一脸疑惑,蒯良见状,摇头叹道:“若周瑜格杀刘备,后对外称被主公所迫,云长,翼德二人心中,岂会毫无芥蒂?主公勿要忘记,如今翼德屯洛阳,云长屯合肥,此二处皆为要地,军中大将何敢分心?”

    庞山民闻言微微点头,蒯良此言倒是不假,如今刘备于周瑜手中,若周瑜执意泼污荆襄,庞山民还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应对,思索许久,庞山民对蒯良道:“那子柔先生,可有应对以教庞某?”

    “当对外宣称,此番刘备入庐江乃是出使江东,以安云长,翼德之心……”蒯良说罢,微微一笑道:“主公再修书一封,送往建业朝堂之上,斥那孙权,主公要挟周瑜,心有顾忌,威胁孙权,却理所应当!”

    “臣子的失策要主公承担么?”

    庞山民闻言,神情大悦,对蒯良道:“先生所言极是,庞某此番便依计而行,告知那孙权,早日将我荆襄‘使节’送还!”

    “另外主公还当再作书一封,送往合肥……”蒯越闻庞山民之言亦道:“江东周郎此番动作,昭示其进取中原之心不死,依越看来,合肥不日便成险地,当叫孔明早作准备!”

    庞山民闻言连连点头,当下依二蒯之言,作书两封,召来信使,命其速速送出。

    不过一日有余,孙权便于朝堂之上,得庞山民书信,看过之后,孙权一脸莫名其妙,口中喃喃道:“刘备出使庐江?此事孤怎不知?”

    鲁肃闻言忙对孙权道:“刘备非是出使,而是被公瑾所掳,主公难道忘记公瑾先前设计,欲夺庐江之事?”

    鲁肃说罢,孙权依旧心中疑惑,对鲁肃道:“可公瑾先前有言,欲劝刘备反叛荆襄,依公瑾之计,江夏应当被刘备所掌才对!为何如今,江夏那边毫无异动?”

    鲁肃闻言,心中苦涩,轻叹一声道:“或许公瑾与刘备还未商议妥当,如何去取那江夏……”

    孙权闻言,眉头大皱道:“之前公瑾信誓旦旦,可不是子敬这般说辞,今日观这庞山民书信,孤怎么觉得,这刘备不会背弃荆襄呢?我那妹婿如何不智,也不会为一叛将,大费周章!”

    鲁肃闻孙权之言,不知该如何作答,孙权见状,心中暗怒,寒声对鲁肃道:“子敬以为,孙某当如何答复山民?如今荆襄大军集结,本是当往北地,应对曹操的,若荆襄调转兵锋,来我江东,子敬可有计策,以作应对?”

    鲁肃一脸苦涩,对孙权道:“或许这只是唐侯威胁之言,荆襄并未有入侵我江东的计划……”

    “可一旦有了呢?”孙权不理会鲁肃的推诿之言,对鲁肃道:“一旦荆襄尽起大军,不要说公瑾会占下合肥,就连我江东土地,怕是也难以保全!子敬以为,孤这般言辞,对是不对?”

    鲁肃闻言,愕然无语,孙权见状,冷哼一声道:“告知公瑾,速速放人!他若真有本事,就去合肥捉来诸葛亮,关羽!数日用谋,只掳一无用刘备,手段还极为下作,我江东都督这般能耐,还真如庞山民所言,叫天下人耻笑!”

    鲁肃见孙权恼怒,急忙劝道:“公瑾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主公可请荆襄使者饮宴,拖他一段时日,没准那刘备改变决意,起兵自立呢?”

    “子敬当孤昏聩不成?”孙权见鲁肃还敢再劝,不禁破口骂道:“刘备于荆襄微臣,若欲起兵自立,当须隐秘,如今天下皆知晓此人出使江东,便是有自立之心,又何来自立之胆?之前公瑾信誓旦旦,可得合肥,却连一刘备都劝说不成,若公瑾智穷与此,孤当考虑这江东都督是不是要换人而为了!”

    孙权暴怒,鲁肃不敢多言,长叹一声,领命而去。

    一叶轻舟横渡大江,鲁肃与周瑜相见,将朝堂上孙权所言,尽数说了,周瑜闻鲁肃之言,神情阴郁,半晌不言,鲁肃心中惧怕周瑜再如数年之前那般心灰意冷,不理朝政,急忙劝道:“主公也是被那庞山民信上激烈言辞,逼得急了……”

    深吸数口气平复心情,周瑜叹道:“不怪主公,乃是周某筹划不利,只是事到如今,刘备已被我江东所质,正可用于节制关羽,张飞!那庞山民堪堪数语,便想将刘备讨回,主公同意,周某这边还不同意呢!”

    “公瑾勿要一意孤行,一旦我江东群臣不合,必遭那荆襄所乘!”鲁肃见状,急忙劝道:“事已至此,公瑾就索性服从了主公命令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no。534 周公瑾一意孤行

    当今天下三大诸侯,江东最为力弱,只不过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方式,江东倚仗长江天险,虽进取无望,可是无论荆襄抑或中原,若非下定决心,横扫江东的话,都不会主动挑衅与他。

    究其原因,也只是因为付出的代价与所得的利益,不成正比罢了。

    周瑜与孙权二人,屡屡在江东事务上意见分歧,鲁肃却是知晓,这二人所作选择,皆非过错。江东基业原本就是孙权弟承兄业,孙权得江东后,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一改孙策大开大合的施政方略,这般转变,也使得江东日渐富庶。

    可周瑜却是江东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其心思与昔日孙策野望别无二致。挥军中原,不仅是孙策的遗志,也是周瑜的梦想。

    江东若是完全按照孙权的计划发展,扫平内乱,囤积兵马,稳扎稳打的发展十余年的话,就算日后不再进取中原,荆襄之地,庞山民与曹操拿这乌龟壳一般的江东,也不会有太好的办法,江东极擅水战,即便是荆襄水军,也不敢说稳胜江东。

    只是这般避让的态度,周瑜又怎能看惯?孙权自入主江东,何曾上过战场?眼见着中原与荆襄两家,日益壮大,周瑜心中怎能不急?孙权虽有问鼎之志,可其心底最为在意的,却是保全父兄留下的这份基业,在孙权看来,这天下能得最好,若取不来,总不能把家底丢掉。

    所以孙权在面对强势的荆襄之时,总会先行避让,非是孙权未有一战之力,而是他不敢将江东基业,置于险地。

    然而诸侯相争天下,便是庞山民与曹操二人,亦会四处亲征,以身犯险。二人皆知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所以像孙权这等惜身如命的家伙,二人心底终究还是看不起的。

    只不过这也是诸侯的立世之道,昔日张鲁,刘璋,陶谦。孔融等,皆如孙权的做派别无二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孙权这般处世,对那两家诸侯而言。却实好事一桩,庞山民即便与孙权乃是姻亲,也不会在这件事上,提点于他。

    周瑜这些年来,也尝试着向孙权妥协,周瑜深知君臣不和会为江东带来灭顶之灾,只是许多时候孙权的抉择会让周瑜忍无可忍。在周瑜看来,如果完全按照孙权的规划,经营江东,江东纵使能够日渐富庶,可于那两家诸侯而言,江东也只是一块更大的肥肉罢了。

    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周瑜与孙权争执多次,只是孙权仍固执己见。诸侯罢战三年期间。江东富足,军中士卒也得到了巨大的补充,孙权对江东有如此盛况沾沾自喜,而周瑜却是知道,江东虽发展的不错,可那荆襄与中原两家,又岂会停滞不前?

    从之前张辽进取庐江便可看出。中原顶着荆襄巨大的压力,只出一旅军马,便可逼的江东精锐尽出才将其逐回。中原军马尚且进步如此巨大,那荆襄军马今日连夺数城。其兵锋更是不敢让人小觑。

    所以周瑜迫不得已,为保留江东日后进取中原的最后一丝可能,冒天下大不韪欲夺合肥,在周瑜看来,也只有占得新城,拼死保全,从实战中检验其余诸侯的战力,江东才会看到与其余两家诸侯的巨大差距,知耻后勇,迎难而上。

    可周瑜这一番算计,中间最重要的一环却出变数,周瑜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往日两面三刀的刘备,今时今日竟如乌龟吃秤砣了一般,再不敢相争天下,如此一来,周瑜先前的万般打算,尽皆成空……

    周瑜原本便因刘备之事,恼怒异常,如今孙权又拖他后腿,鲁肃也劝他妥协,周瑜心中,如何不气?

    想到此处,周瑜怒视鲁肃,对鲁肃道:“子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此番进取合肥,于周某看来,乃是我江东日后能否争霸天下的最后机会,若是错过,我江东北进,再无可能,只偏安一隅之地,子敬莫非心甘情愿?”

    鲁肃闻言,一脸苦涩道:“甘心又如何,不甘又如何?只因公瑾计策未成,主公才下如此决断,公瑾又不是不知主公性情,主公欲得合肥,却不愿担任何风险……”

    见周瑜怒气冲冲,久久不言,鲁肃叹道:“不如将那刘备送回,坐守江东,静观那两家诸侯相争天下,待两家争斗后继乏力之时,再觅良机,入主中原?”

    “那两家诸侯兵马雄壮,国力强劲,子敬说的轻松,静观其二虎相争。”周瑜闻言,冷眼盯着鲁肃道:“只是子敬可有想过,那庞山民与曹操,皆非短视之人,即便大战一场,仍留后手无数,况且如今我江东北进道路,皆被那庞山民所阻,诸葛亮于合肥立足未稳,周某对合肥才敢起这窥视之心,若其经营数月,合肥亦是坚城一座,牢不可破,周某亦无手段,算计此城!”

    “或可如之前那般,跨海一战?”鲁肃思索片刻,仍不愿支持周瑜忤逆孙权,对周瑜道:“待两家相争,我等攻略青,徐二州!”

    “曹操先前已中此计一回,若周某再用,其怎肯轻易就范?”周瑜闻言嗤笑一声道:“且此计乃庞山民所授,其中细节,其比之我等知之更详,之前借用此计,乃是我两家诸侯皆与曹操为敌,如今江东与中原既不接壤,也无利益纠葛,心腹大敌乃是荆襄,周某何苦再去招惹曹操?”

    “那便出使邺城,联曹抗庞!”鲁肃闻言,对周瑜道:“借中原曹操之力,我江东也可与荆襄暂作抗衡,一旦曹操同意结盟,公瑾取合肥,寿春,当不在话下!”

    “子敬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周某却怕。”周瑜闻言,长叹一声道:“那曹操先侵我庐江,后又将合肥,寿春,授予荆襄,诸多举动,视我江东于无物!与此般诸侯结盟,如何肯尽信其结盟诚意?况且应付一个吴侯,已令周某身心俱疲,再添一曹操,周某实在是应对不来……”

    “可毕竟中原与我江东,有着共同的敌人。”鲁肃似乎颇为倾向于结盟曹操,忍一时之气,可重挫荆襄一遭,在鲁肃看来,大有可为,鲁肃正欲开口再劝,却见周瑜叹道:“子敬,你勿要忘记,庞山民乃仲谋妹婿,若联曹操,你教天下人如何看他?”

    鲁肃闻言,恍然大悟,见周瑜目光坚决,苦笑一声,对周瑜道:“莫非公瑾一意孤行,非要取这合肥不成?”

    周瑜一脸坚定的点了点头道:“至少刘备还在周某手中!”

    “那公瑾何以应对主公怒火?”

    “他怒他的,我打我的!”周瑜闻言,冷言冷语道:“占下合肥,便是给他交待!”

    “公瑾就未想过,若占不下合肥,又当如何?”鲁肃闻言,眉头大皱道:“那关羽与诸葛亮二人,也不见得乖乖中计!”

    “拿不下合肥,周某告老还乡,便让仲谋将一切罪责,安在周某身上便是!”周瑜说罢,鲁肃勃然色变,对周瑜道:“公瑾何苦与仲谋这般赌气?若公瑾不在朝堂,何人可代都督一职?莫非公瑾不知,我江东用兵之才,后继无人?”

    “子敬也知晓我江东后继无人,所以周某才尽心尽力,为主公开疆拓土……”周瑜闻言,惨笑一声道:“江东世家,多被那荆襄所诱,心思只在商贾贸易,寒门之中,又少有俊杰,周某此战合肥,一旦破城,便可继续挥军北望,既然江东本地,英才稀少,周某大可入中原腹地,广招英才,为我江东效命!”

    鲁肃见周瑜万般答复,只在攻伐合肥,思虑许久,对周瑜道:“那鲁某这便回去,与主公晓以利害,还请公瑾再等待些时日!”

    “子敬何必回去?”周瑜闻言,冷哼一声道:“即将攻伐合肥,周某军中缺人,子敬当留下帮衬周某才是!”

    “公瑾莫非掳人还掳上瘾了?”鲁肃闻言哭笑不得,对周瑜道:“鲁某速去速回,总要与主公言明利害!”

    “子敬回不去了!”周瑜闻鲁肃之言,不为所动道:“子敬当心中知晓,便是偏安一隅,仲谋亦心满意足,既然我等皆知其志向短浅,子敬何必再做这徒劳无功之事?”

    鲁肃闻言,眉头大皱,对周瑜道:“便是看在伯符面上,公瑾也勿要如此行事,既然公瑾欲攻合肥,朝堂之上的稳定也与我大军征伐,息息相关,公瑾也不希望看到我江东朝堂混乱,群臣不和吧……”

    “那也是孙仲谋负周某,非周某负孙仲谋!”周瑜说罢,思虑许久,对鲁肃道:“子敬且速去速回,告知仲谋周某态度,周某心意已决要一意孤行一回!无论他是否答应,这合肥城,周某取定了!若拿不下合肥,便将周某当作两家交战的罪魁祸首,送往荆襄便是!”

    鲁肃见状,一脸苦涩的摇了摇头,黯然离去,周瑜遥望鲁肃远去的背影,长叹一声道:“也不知仲谋能否领会周某苦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no。535 孙仲谋怒不可遏

    鲁肃一路舟车,沿途毫不停歇的赶往建业,至孙权府上,鲁肃便斟酌言辞,将周瑜打算,尽数与孙权说了,孙权闻言,勃然大怒。

    在孙权看来,周瑜的这番动作,着实忤逆,即便是曹操麾下郭嘉,贾诩,荆襄的卧龙凤雏,也不敢与其主公,如此放肆。孙权咒骂连连,鲁肃却神情坦然,对孙权劝道:“主公当知,公瑾一片公心,如此行事,也是为了我江东大业!”

    “莫非子敬当他江东之主不成?”孙权见鲁肃竟站在周瑜一边,不禁喝道:“江东大业,孤自有打算,用不着他周瑜操心!”

    “可江东都督乃主公亲授,庐江大军也整戈披甲,时刻准备北进合肥。”鲁肃并不理会孙权暴怒,轻叹一声道:“公瑾且说了,若此战未能全功,他自会往荆襄负荆请罪,绝不牵连主公分毫……”

    “欺人太甚!”孙权闻言,神情更怒道:“诸侯罢战三年,孙某还以为他终于安下心来,勤勤恳恳的打理江东军务,如今再看,却是孙某被其所骗!此战若胜,倒也好说,若是败了,岂不是叫天下人笑孙某毫无担当?往荆襄负荆请罪?这般打算倒是不错,他既然愿意负荆请罪,子敬便再往庐江,将其召回,孙某等着他负荆请罪!”

    “鲁某若去,若不得合肥,亦不归返。”鲁肃神情不变,孙权闻言,颇为讶异的看了鲁肃一眼道:“你也反了?”

    “非是反叛,而是为全文台公与伯符遗愿!”鲁肃说罢,孙权冷笑连连,对鲁肃道:“说的倒是好听,可子敬勿要忘了,如今的江东之主何人!且周公瑾之前于孙某面前妄言,我江东欲得合肥,不费吹灰之力,如今呢?合肥未得。却要引来荆襄水军,大举攻伐!你当我那妹婿是易与之辈?”

    见鲁肃躬身侍立,不发一言,孙权怒道:“孙某此番,也去庐江!孤倒要看看,那周瑜敢不敢将孤也扣在庐江!”

    “主公不可这般肆意妄为!”鲁肃闻孙权之言,大惊失色。对孙权道:“若主公去,公瑾一应算计,尽皆成空!”

    “就是要让它成空!”孙权说罢,便命人备马,引亲卫一路往渡口而去,鲁肃见状。紧紧跟上,心中暗道:若主公去庐江兴师问罪,公瑾必对江东心灰意冷,若其致仕,何人可统领江东军马?

    鲁肃与孙权一道,沿途劝说连连,可孙权对鲁肃言辞皆不予理会。又过两日,孙权入庐江城,与周瑜相见,孙权怒不可遏道:“周公瑾,汝欲反耶?”

    周瑜闻言,冷笑一声道:“该说的周某皆已说过,若主公不信,周某也毫无办法。总之这合肥城,周某必取!”

    孙权闻言,心中更怒,对周瑜道:“且交回虎符印信!”

    孙权说罢,堂上将领尽皆惊愕,太史慈回过神来,急忙劝道:“主公此举却是为何?都督于庐江兢兢业业。并无错处。”

    “都欲反了,还说无错?”孙权闻太史慈之言,对其怒目而视道:“尔等当遵孙家号令,而不是周瑜号令!孤并未允周瑜攻伐合肥。然而其一意孤行,视孙某为无物!此番举动,不是反心已生,还是什么?”

    太史慈也隐约知晓周瑜与孙权二人纠葛,思索片刻道:“主公与都督之间,或许有什么误会……”

    “没有误会!”

    孙权还未待答复,周瑜抢道:“虎符印信,周某这便奉上,吴侯心愿达成,还有何吩咐?”

    见周瑜一脸平淡,孙权眉头大皱,心中火起,对左右道:“且将此人,押入大牢之中!”

    “主公不可,公瑾乃我江东肱骨!”鲁肃之前也未曾想到,二人之间的对抗竟如此剧烈,见孙权欲治罪周瑜,鲁肃忙道:“主公,公瑾功勋卓著,多年来少有错处,主公若如此行事,朝中群臣不服!”

    “原来尔等只服周瑜,不服孙氏?”孙权闻言,冷眼看了鲁肃一眼,鲁肃顿时不知该如何作答,见一众将校还欲再劝,孙权又道:“勿要忘记,尔等乃我江东将校,不是周瑜私兵!”

    周瑜闻得孙权此言,心如死灰,再看孙权,那目光就如看一陌生人一般,孙权与周瑜目光所触,对周瑜道:“若公瑾认罪,孤自当从轻发落,公瑾此番诸多过错,也当予孙某一个交待!”

    周瑜冷笑一声,对左右道:“且押周某去往大牢。”

    见左右将校,皆无动作,周瑜长叹一声,离府衙而去,孙权见周瑜死不悔改,对诸将道:“你们看看,这是臣子该有的表现么?”

    厅堂之上,鸦雀无声,许久之后,堂上诸人便听鲁肃轻声叹道:“还请吴侯命人,押鲁某同去……”

    “鲁子敬!”

    孙权原本见周瑜离去,心情稍好,如今闻鲁肃这般言辞,焉能不怒,怒视鲁肃,对鲁肃道:“子敬知道自己适才说的什么?”

    “鲁某数年来调和主公与公瑾二人纷争,事到如今,身心俱疲,无论是主公抑或公瑾走到今时今日这般地步,皆鲁某无能所致……”鲁肃惨笑一声,对孙权道:“鲁某为了主公,数次违心枉顾与公瑾的情义,还请主公念在鲁某为江东兢兢业业,有些功劳的面上,允了鲁某所请,就让鲁某与公瑾二人一道患难,做个同伴也好……”

    堂上诸将闻鲁肃之言,皆不知所措,以往孙权与周瑜争执,还有鲁肃从中斡旋,如今鲁肃再进了大牢,莫非二人之间,已不可调和?

    孙权闻鲁肃之言,却不为所动,对鲁肃道:“江东还有诸多要事,离不得子敬,还望子敬公心为重!”

    “仲谋私心作祟,逼迫公瑾,为何鲁某还要公心为重?”鲁肃见事已至此,孙权还无丝毫悔悟之心,不禁怒道:“仲谋,江东是你孙家的江东不假,可是未有公瑾,江东何来如今基业?便是昔日伯符也不敢这般对待公瑾,鲁某不知,仲谋何来这般胆气!莫非仲谋心中,还有这都督人选?若非公瑾,何人又有那能耐,制衡荆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no。536 公瑾子敬牢中对

    虽鲁肃临行之前所言令孙权jing醒,可二人依然不欢而散,孙权怒火未平,自然不会向鲁肃道歉,更何况孙权发现,尽管这些年来努力经营,可朝堂之上的将士对于周瑜的信服令他心悸,孙权一直以为江东乃孙家人之江东,周瑜这个外姓之人,有何资格于他面前指手画脚?

    臣子当有臣子的自觉。

    庐江大牢,周瑜与鲁肃二人于牢中对座,四周并无士卒看守。

    周瑜交付虎符印信前便统管江东军马,军中又有何人敢关押于他?况且即便周瑜去职,威望仍在,孙权虽命令收押周瑜,周瑜如今已自行入了牢房,自然无士卒敢于周瑜面前往来惹他不快。

    鲁肃与周瑜四目相对,许久之后,周瑜缓缓开口,对鲁肃道:“子敬,你不该来。”

    “数年来鲁某只顾惜君臣之情,却枉顾朋友之义,今ri痛快一回,公瑾何必再劝?”鲁肃苦笑一声,对周瑜道:“如今别家诸侯皆不知晓仅仅半ri,我江东朝堂几乎分崩离析,先前鲁某还以为,仲谋即便无yu北进中原,图谋天下,好歹也能偏安一隅,自保有余,可事到如今,鲁某甚至连我江东自保,都不看好……”

    “所以你不该来。”鲁肃洋洋洒洒的说了半天,周瑜神情依然不喜不悲,对鲁肃道:“周某去职,子敬可担当大任,暂代周某之职。””

    “交由德谋,子义费心费力吧。”鲁肃闻言,微微摇头道:“公瑾已心灰意冷,鲁某又何尝不是?要说伯符的知遇之恩,我等已经报了,为兴旺江东,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不少……既然仲谋如今都认为,这江东乃孙家江东,与我等皆无关系,你我又何必自讨苦吃,为江东奔忙?”

    周瑜闻言,默然不语,鲁肃见状笑道:“鲁某家中颇有资财,这天大地大,无论去了哪里,皆可为富家翁,公瑾不如与鲁某一道,隐居柴桑,届时游山玩水,岂不畅快?”

    周瑜心知鲁肃此言只为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