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烟云-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泰道:“公子天sè已晚,不如立刻进城,探查官吏、水情、民情记载成册,以便回宫交旨!”
朱允炆摆手道:“既然来到苏州,有一个地方自然要去!”
齐泰问道:“公子所指的可是寒山寺!”
杨和拍手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是苏州的山水成就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是枫桥夜泊最后成就了这里,枫桥依然存在,只是不见了渔火辉映,枫桥依然存在,张继之后多少文人曾在此驻足,杜牧这样表述:“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陆游表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凝望枫桥,聆听钟声,看着离去的背影,将隐藏在心底的愁绪发挥到极点。
齐泰道:“公子确是不可,寺内人多难免有所不便!”
朱允炆笑道:“齐兄大可不必担心,你我这次本是乔装出行,若是太过谨慎反而会被人看破,何况还有柳兄等人护送,大可放心就是!”
一众人等向前,远远看到圆拱形的枫桥,经历元末战火的洗礼不免显得有些萧条破败,即便如此依然被人称颂。
齐泰道:“张继的诗中从未提过枫桥二字,只是为何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朱允炆道:“寒山寺原本住着两名得到的高僧,其中一人问道:‘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齐泰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杨和道:“我想断然不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朱允炆看着柳闻风道:“柳兄以为如何?”
柳闻风笑道:“那个人绝对不会活在人世!”
朱允炆笑道:“诸位可知另外一位高僧如何回答!”三人摇头,朱允炆接着道:“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齐泰拍手道:“不愧是少林高僧,若是人人能有这样的觉悟,天下处处岂非乐土!”
柳闻风笑道:“若是没有危机,锦衣卫有何用处,若是没有治理胁迫,要你们这些酸书生做官何用!”
杨和忍不住乐出声来,齐泰气得胡须乱颤,朱允炆只得打圆场道:“好了,二位,如今已经接近寺庙,难道忘了刚才僧人所言!”
杨和道:“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说完看了一眼气得脸发紫的齐泰,柳闻风确是不以为然,天下若是成为人人平等的乐土,这个世界要官何用,朝廷更加不负存在,那不过是一种人人所向往的虚幻罢了,遇到事情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三个,权力、金子还有刀。
钟声响起,确非应有的深厚洪亮,着实令人不解,走上石梯终于看清确是几名游玩之人敲响古钟,以凡人的心境、领悟如何能够发出敛人心魂、余音渺渺的钟声,所听到的不过是内心的虚浮之声。
佛经有言:“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虽然是暮鼓晨钟,那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寺庙内早晚都要敲钟,晓击破长夜,jing睡眠,暮击觉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钟要连击一百零八下,一百零八下的规则与“九”有关,因为在我国古代,认为“九”具有极高、吉祥之意。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极致。
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
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所以,念经或诵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就连菩萨也是一百零八尊,这些都是为了消除人们的烦恼而达到极好、吉祥之意。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一般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称为晨钟暮鼓,以jing觉修行人要当勤jing进,慎勿放逸。
………………………………
第二十三回 探江南,刀光现(三)
() yu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己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寺内简单的诗句,确是一语道破世人迷惑的生死迷津,佛门本是清净地,只是此时确是多了一些喧嚣,多少人来到此处缅怀先人的词文希望可以从中得到领悟,最后发现喧嚣的背后依然还是那颗被世俗尘封的心。
悠扬的钟声终于在夜半时分响起,余音悠悠,心中顿时清明,柳闻风放在刀柄上的左手同样放下,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敬畏,钟声所传出的力量、韵律与敲钟人自身的心境修为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寺中心境虔诚清明的僧者才能撞出这样的声响,所有人静静的听着,没有任何喧嚣,在悠扬的钟声里,天边显出一丝光芒,新的一天已经来到。
上了香烛钱,环顾一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不断的向人展示曾经的历史,院墙上不经意间留下的墨迹如今确是为后人仰慕观瞻。
一众人离开寺院,齐泰忍不住叹道:“只此一ri便已看破人生!”
杨和笑道:“齐兄莫不如请旨来这里修行,必然可以大彻大悟!”齐泰脸上顿时一红,不过是一句感慨罢了,不想确是被杨和取笑,以自己这样的饱学之士,自然为国出力。
柳闻风道:“只怕是难舍世俗牵绊!”
朱允炆道:“如今听了钟声,观了枫桥,下一步便赶往苏州,齐大人、柳千户探访水情,杨大人访民情,一切如实回报。”众人答应一声,一众人等赶奔苏州而去,一路上商旅不断十分繁华,远远看到高大的城门,上写苏州二字。
提到苏州不得不提苏州的古城门,苏州之古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年前,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依然屹立的古城,提到城门当然首提伍子胥。
苏州古八门,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闾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每一座皆是水陆双门,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聪。
因为要破强楚,所以在城西建造闾门象天门,以通阖闾门。
要南并越国,所以在城南设蛇门,上刻朝北头向的木蛇代表越国向吴国俯首称臣,内城南门刻有木幡龙,正好与蛇门呼应,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内城东门平时不开,以示绝越。
城北设齐门,意指齐国。旁设平门,伍子胥出兵伐齐、凯旋班师走的正是这座门,八门之中,最为神奇的莫过于胥门,意义已难考正,时代久远,事实早已湮没,后世所留的不过是流传下来的神话罢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更是有谋士范蠡、文种相助,说来也奇,伍子胥同样为楚国人,楚国的覆灭似乎早已成为定局,如此多的良士不能己用纷纷出逃,吴越死敌,文种与伍子胥数次交手,无论胜负如何,最终的结局皆是死在那把属缕剑下。
看着高高的胥门,齐泰忍不住叹道:“只可怜伍子胥,一生殚jing竭虑,确是落得如此下场,不仅令人惋惜!”
杨和道:“怪只怪伯嚭嫉妒伍子胥之能屡进谗言,最后昏庸的吴王终于相信伍子胥前往齐国有了反意,于是命人赐宝剑,伍子胥万念俱灰愤然自尽了却一生!”
柳闻风道:“伍子胥本就该死,原为楚人,只是为了报仇不惜兴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他所犯下的罪行远远大于死去的楚王!”
一座城,一段往事,三人确是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去衡量,历史没有所谓的对错,有的只是成者王侯败者贼。
朱允炆故意问道:“三位以为文种如何!”
三术亡吴,一身殉越,不共蠡行,宁同胥灭,这便是文种最好的写照,范蠡功成身退飘然离去,文种不听规劝最后死在年迈越王的猜忌之下,文种的忠令人敬佩,只是同样为臣文种的下场毕竟太过凄惨。
齐泰咳嗽一声故作思索,杨和脸上挂着笑意,这种棘手的问题还是由齐泰回答为妙,至于柳闻风身为锦衣卫学武出身自然可以避开这种讨论,目光落在齐泰身上,齐泰只得再次咳嗽一声道:“文种之忠令人敬佩,只是错在不懂变通,一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越王,最后导致君臣反目,文种之死,错不在越王,更不在文种,只是时代不同,两种思想碰撞最后导致的结果罢了!”
齐泰不愧为饱学之士,虽然平ri里大多喜欢直言不讳,此时确是表现出官场之人应有的圆滑,一句‘文种之死,错不在越王,更不在文种,只是时代不同,两种思想碰撞最后导致的结果罢了!’令人陷入沉思,何为思想的激情碰撞,既便不懂又不能发问。
杨和道:“自古英才得遇明主方能保全,今我等能够追随公子不枉此生!”
朱允炆被一番吹捧顿时喜笑开颜,众人护送下进入苏州城,来到一间茶楼前,顿时一股浓郁的香气从茶楼内飘出,香气扑鼻,茶楼jing致典雅,透过缝隙看到里面喝茶的人并不多。
齐泰提议道:“公子,喝口茶再走不迟!”
朱允炆点头,闻到奇异茶香同样动了心思,只是不想主动提出,今见齐泰提议点头同意,柳闻风使了一个眼sè,立刻身后走出两人率先进入茶楼,立刻有小二过来招呼,两人环视一周打出手势,店内空旷,没有任何异常。
众人进入,唤来小二方知这便是苏州名茶虎丘茶,茶sè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jing品。
朱允炆忍不住赞道:“不愧为江南宝地,如此鲜美的茶还是第一次喝到!”
小二道:“公子,一看你就是外地人,苏州茶共分六品,第一品便是这虎丘茶,这可是只有您这种身份的人才能喝得起的jing品!”
齐泰顿时来了兴趣,只听说过朝廷做官分几品,不想这茶里也有,“小二哥,只是不知这其他五品为何!”
小二平ri里多半喜欢与人搭讪,见多识广,从几人衣着上完全可以看出,这些人必定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出来游玩,小二摇头晃脑道:“第二品天池、第三为罗浮、第四属六安、五品龙井、六饮天目茶”
杨和笑道:“不想里面还有这样多的讲究!”
小二道:“茶可是咱苏州的一宝,几位爷,你们这次可是来对了,不是咱自己夸,苏州的山,苏州的水,苏州的姑娘天下第一美。”
店小二风趣幽默,众人哈哈大笑。
“赏你的!”柳闻风掏出一块碎银塞给小二,小二顿时乐颠颠跑开,再次喝上一口虎丘茶,口齿留香,不愧是第一品好茶。
这里交代明朝初年,朱元璋对苏州这座城市一直耿耿于怀。朱元璋当年打苏州化了大力气,攻下苏州后,下令将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强制迁到其老家安徽临濠,其中有著名的江南富室顾瑛。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苏州知府期间换了三十次,清朱彝尊考证过,“洪武中,苏守三十人”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者就有14人。苏州知府在当时朝廷里,真不是什么好缺,多少人一旦被委派到苏州直接挂白绫准备丧衣。
一夜无话,几ri下来,柳闻风等人四处走访,苏州政绩清明,百姓安乐,朱允炆不由得连连点头,江南之行已经数ri,远离京城不免心中有些惦念,待探查扬州之后便返回京城。
………………………………
第二十四回 探江南,刀光现(四)
() 万艘龙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所提便是扬州最为出名的古运河,提到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不得不提一人,那便是隋炀帝杨广,如果不是他一直坚持,是否还会有今ri扬州的繁华?
大运河早于chun秋时代已经开凿,最终成型于隋,杨广耗尽财力、人力开挖运河,虽被历史误以为可以顺利欣赏江南美景游玩,这不过是后人的猜测罢了,古运河同样承载大明王朝内陆航运,江南盛产的粮食大多通过运河船只运往内陆,朱允炆此次南行最为关键一处便是扬州。
当年的杨广意气风发,二十岁一举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两晋以后一百多年来纷乱不止的南北朝时代,开科举,辟儒生,修典籍,巡张掖,定西疆,就是这样的一位帝王确是最终因为扬州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他的骄横跋扈,他的奢华yin腐,千古帝王又岂是杨广一人。
离开苏州接近扬州,想起当年的隋炀帝不由得感慨万千。
朱允炆道:“扬州城乃是江南重镇,水陆相通,当年北宋被金所灭,一众朝臣带着皇帝逃往江南建立南宋,可惜虽有抗金名将,南宋之主加上朝中大臣确是只图享乐不思恢复河山,只把扬州当汴州,最后只能被大元铁骑所灭!”
杨和道:“公子似乎有些感怀!”
朱允炆道:“现在终于明白皇祖父那句得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的道理!”
齐泰道:“公子宅心仁厚,大明国力强盛,更是得百姓拥护,自是大元所不能比拟!”
朱允炆道:“以二位看,为何昔ri大元强盛如斯,最终瞬间分崩瓦解?”
杨和咳嗽一声并不做声,目光落在齐泰身上,两人虽然同为朱允炆身边近臣,不过毕竟亲疏有别,杨和自认赶不上齐泰,即便是两人官阶同样有所不同,齐泰毕竟官大一级,有时候不仅要懂得顺应形势,更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不会说错话做错事,这不仅是为人之道更是为官之道,或许两者之间本就相通,懂为官者大多懂得做人。
齐泰自然明白杨和之意,两人当年乃是同窗好友,苦读十余载,终于在大考之中脱颖而出,齐泰中得榜眼,杨和屈居探花,齐泰才华自然要在杨和之上,只是为人太过忠直,有时候令人觉得难以下台。
齐泰道:“元兴起于浩瀚的蒙古草原,原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可惜不可一世的英雄成吉思汗还是死在征伐途中,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běi jing)建立起元王朝,从此,běi jing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忽必烈在统一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ri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
齐泰jing读史书对大元历史兴衰了如指掌,如今大元虽然已亡不过提起当年的历史还是令人内心深处燃起激情,奔驰的骏马挥舞的弯刀,永不疲惫的厮杀,烈酒、弯刀、女人、牛羊、土地,所有的一切可以掠夺的东西成为大元人热衷的对象,同时埋下无数的怨恨,这种怨恨一直埋到骨子里,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
朱允炆连连点头道:“不想昔ri元朝既然如此强盛。”
杨和笑道:“那又如何,还不是被吾皇打得落荒而逃,乖乖退回属于他们的草原,若是论英雄,试问又有谁能与皇上相比。”
齐泰道:“杨大人所言极是,我大明必然可以超越大元帝国,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
朱允炆叹口气道:“从秦汉初始,隋、唐、宋、元,经历数代,始终无法做到永久。”
杨和道:“皇上乃英明之主,如今四海升平,只要皇太孙他ri可以勤勉朝政爱惜百姓,必然可以福延万代。”
朱允炆道:“还是说一说为何大元会覆灭如此之急!”
齐泰道:“第一乃是赋税。”
朱允炆道:“赋税乃治国之本,为何会导致朝廷倾覆?”
齐泰接着说道:“赋税本为国家向地方征收钱粮用以维系运转的法则,只是其中尺度极难把握,赋税太轻容易使地方富而国弱,很难掌控,太重必然导致民不聊生,元时则是如此,元朝皇帝为了笼络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银和田土分赐给他们。元世祖时,zhèng fu赐给大臣田一次不过百顷,以后增至千顷、万顷。以前赐田多在北方,后来更转向江南大部分如苏州等膏腴之区了。蒙古贵族把从农民那里收夺来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条件租给农民,用租佃的方法进行剥削。在江南地区,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勒派附加粮,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有的地主还用飞洒、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其结果是“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葢藏。”
朱允炆听完连连点头,“只是不知如何来衡量尺度是否合适?”
齐泰道:“关键在于势,天下丰合则可提,一旦欠违则应削减,其度在于民富而不奢,地满而不荒,水清而不污。”
杨和拍手道:“妙极,妙极。”
朱允炆点头道:“赋税乃国之本,民之重,允炆自当谨记于心。”
杨和道:“说到第二点应该就是天灾兵患!”杨和说完用眼角看了看齐泰,齐泰默不作声,毕竟风头不能全被齐泰抢走,杨和同样趁机显示自己的才华。
朱允炆道:“何为天灾兵患?”
杨和道:“元统元年(1333年)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二年江浙被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至元(后)三年(1337年),江浙又灾,饥民四十余万。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
击垮大元帝国的红巾之乱正是因为当年的黄河绝提,这里不再细表,连年的大水虽然有天灾之嫌,只是大元人毕竟是狩猎出身,并不懂得治水之法,同样没有见识过洪水的可怕,所以朝廷对于治水并不重视,导致河道淤积,堤坝失修。
朱允炆惊道:“早闻水火无情,不想确是如此之巨,皇祖父命我亲自巡视水情,允炆终于懂了皇上的用心。”
朱允炆说完对着京城的方向一躬到底,再看齐泰两人早已跪在地上口中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不远处戒备的柳闻风忍不住心中叹道:“这些无用的酸儒,天下败都败在这些人身上,能够得天下的无不是得到百姓拥护能征善战之人,当然身边自然少不了能人相助!”
柳闻风心中所想不无道理,从始皇统一六国,历代开国帝王无不是马上皇帝,历尽艰辛方得天下。
………………………………
第二十五回 探江南,刀光现(五)
() 那是谁的眼睛在黑暗中默默的窥探你的一切,手心为何如此冰冷,肩膀甚至发出微微颤抖,地上一滩鲜红的血迹,锋利的尖刀刺进对手的胸膛。
朱允炆一行南巡,中途休息之时谈及大元王朝的覆灭,虽然最败在朱元璋率领的大军面前,只是究其根源并非如此,如果大元铁骑依然有当ri的锋利,战局胜负的天平必然倾向大元王朝。
朱允炆道:“何为兵患?”
杨和接着道:“元朝建立以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令朝政混乱,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五年间,换了八个皇帝。由于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成内战,战事导致国库亏空百姓遭殃,更为严重的是内部矛盾持续加剧。”
“帝位之争!”多少血的历史,朱允炆再一次看到自己的皇祖父坚定的眼神,“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帮你除掉这些刺,ri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皇帝,记住绝对不能内斗。”
朱允炆毕竟是皇太孙,按照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朱允炆属于嫡孙,这样做未尝不可,只是朱元璋毕竟有二十几个同样盼着当皇帝的儿子,到时必然不服,这无疑成为朱元璋最烦恼的事,所有的一切起源于朱标的死。
一阵风吹过,天空中升起一阵黑云,天顿时暗了下来,柳闻风快步上前道:“公子,天就要下雨了,不如立刻赶到扬州城歇息。”
朱允炆依然沉浸在思索中,毕竟大元帝国覆灭的教训令人无法忘怀,最强大的帝国犹如天上的黑云一般暴风骤雨般席卷世界同样随着一阵微风消散。
“赶奔扬州。”朱允炆慢慢起身,因为沿途多是步行不免身体十分劳累,歇息一番更是不愿起步,只是碍于天气的缘故不得不动身,齐泰、杨和左右相陪,柳闻风走在最前,身后四大锦衣卫成三角护住几人,动作看似随意,实则是一种最佳防守阵型,任何一方遭受攻击都可以迅速支援。
忽闪的灯火,曼妙的身姿,动人的歌声,扬州城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这里毕竟是重镇,物产丰富更是交通要道,每天来往的商客络绎不绝,更加成就扬州的繁华。
繁华过后是否预示着沧桑!
客栈、酒庄、ji院,这些男人向往的地方早已是人满为患,依然不断有人群试图加入这场令人愉悦的游戏,活在游戏中至少要比死在游戏里强上百倍。
三名书生打扮的人摇摇晃晃从一间红绿相间的厅堂走出,原本苍白的脸上带着嬉笑,不时回头张望,大有流连忘返之意,门口的女子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只是白嫩的胳臂早已揽在别人的腰间,这样的情形早已司空见惯,不会有任何人为此心生醋意,毕竟这里的女人属于所有有钱来到这里消费取乐的男人,从进入这里开始命运已经宣示她将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
一行八人慢慢行来,扬州城城门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行原本准备出行的商旅因为天气的缘故只能选择回来,遇上大雨货物难免受到损伤,弄不好还要血本无归,还不如好好在这里享受几天天气好转再上路不迟,因为心急的缘故不停的翘脚向里看着,嘴里忍不住发出一阵阵咒骂,多半是因为焦躁的缘故。
天上不断响起的轰鸣声更加加剧了焦躁气氛,骂声渐渐大了起来,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词纷纷涌出。
齐泰道:“公子稍等,我这便命兵士放我等过去。”齐泰身上带着官印腰牌,这些都是身份的象征,莫说是一个小小的扬州城,如果扬州知府知道几人身份还不吓得屁滚尿流前来迎接,只是此行极力掩饰身份。
朱允炆道:“不必了,我等在后面等就是。”
齐泰道:“大雨将至,若是淋坏了公子的身体该当如何!”
杨和道:“齐大人所言甚是,只要不惊动别人悄悄放我们进去也就是了!”
朱允炆道:“别人能等为何我们不能,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守规矩,试问朝廷的法令还有谁会去遵从。”
朱允炆执意如此,两人无奈只得听从,不时的看看天再看看前面长长的队伍,真是有一种想要骂娘的冲动,毕竟是读书人,心里的躁动逐渐被理智压制,随着队伍慢慢向前,半个时辰过去终于轮到自己这些人,守城的兵士坚持十分仔细,朱元璋颁布的法令极为严格,但凡入城出城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担心有人私自倒卖物质谋取暴利。
兵士抬头,只见一行人虽然是普通衣着打扮,只是眉宇间透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贵气,巡城的兵士常年与人打交道,最是懂得看人,有些人空有一身贵皮囊,不过是招摇过市市井之徒罢了,有些人看似普通确是城中大户富甲一方。
目光落在身后几人身上,尤其是腰间,黄sè的刀柄已经价值不菲,这些人必然是家丁或者护卫,能够拥有这些的人地位定然不低,至少自己得罪不起,言语自然客气许多,按例检查一番放众人入城。
一道白sè的闪电划过,犹如从天际一直连到脚下,轰隆隆,霹雷几乎同时空中炸开,豆大的雨点顷刻而至,路上行人纷纷逃窜,一些商户早已关门谢客,扬州的雨来的急去得慢,有时候要下上几天,所以还不如趁这个机会回去好好休息几ri。
齐泰、杨和连忙上前用手护住朱允炆头顶,只是如何能够护住,雨点越来越急,众人只得退到民居下躲避,屋檐上顿时留下长长的雨线,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这时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妙的乐符,在这样的天气品着香茶,听着窗外的雨声不失为人生一件快事。
齐泰确高兴不起来,雨越下越大,屋檐下始终无法彻底躲避,裤脚已经被雨水打湿,自己还好,若是皇太孙因为淋雨生病自己岂不是有失职之罪,毕竟此行自己职位最高,职位高就代表你的肩上同样背负更多的责任,当然这种责任平时可以转嫁到下属的身上,然后由下属继续转嫁其他下属,这样责任的转移最后分摊到最下属的劳作人员身上,即便真的出了事自然有人替当权者扛着。
齐泰道:“柳兄弟,还不为公子找一处歇息处?”只见齐泰表情严肃,目光斜视一旁的柳闻风,柳闻风目光落在不远处,那是一处废旧的草棚,因为雨的缘故同样聚集了十几人,身上穿的服装各异,三三两两聊着天,不时有人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情况,无意间眼神瞄向自己这边,柳闻风不免心生戒备,眼神之中似乎有太多自己暂时无法看透的深意。
齐泰话音落下,杨和连忙用手捅了柳闻风一下,柳闻风回头恰好看到齐泰那张yin沉的脸,柳闻风笑道:“齐大人。”
齐泰鼻子冷哼一声道:“还不为公子找一处可以歇息之处,若是病了拿你是问!”
柳闻风道:“齐大人,外面雨如此急试问卑职又如何做到!”
齐泰道:“不要忘了你的职责。”
柳闻风只得环视四周,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抱拳道:“卑职到是有一处好去处,只是不知大人是否应允!”
柳闻风究竟找到什么地方躲避风雨,敬请关注。
………………………………
第二十六回 探江南,刀光现(六)
() 朱允炆一行人赶至扬州城,不想一声霹雷大雨顷刻而至,众人身上没有雨具只得暂时躲在屋檐下暂时避雨,齐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