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末唐当军阀-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册封谁做皇后的事情,赵凡也是头疼了许久,毕竟皇后的位置只有一个,总不能轮流当吧?一番思索之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乔伊。

    倒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赵凡只是单纯的觉得,严格来说,乔伊才算是自己的原配,所以皇后之位也应该由乔伊来坐才对。

    而魏如倩,则被册封为贵妃,也算是荣宠至极。魏如倩本人也并未多想,毕竟她只是一个后来者,她也从来没想过,要跟乔伊去争夺正妻的位置。

    整个洛阳城都陷入了一片狂欢,百姓们纷纷张灯结彩,庆祝着皇帝大婚,而来来往往的商队,也各自给洛阳府送去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充当赵凡大婚的贺礼。

    而由洛阳城三大家族牵头的各大商会,更是以庆婚为由,献上了巨额的财富,充当赵凡训练新军的经费。

    而那些个藩镇们,也纷纷遣人给赵凡送来各种各样得贺礼,毕竟赵凡现在还是大唐名义上的皇帝,没必要为了这种事情闹矛盾。

    赵凡自是跟群臣喝的昏天暗地,原本酒量不大的他,在这喝了这唐朝的酒之后,竟变成了千杯不倒,将杜让能等人活生生的灌到了桌子底下,这才放过了众人,晃晃悠悠的回了寝宫。

    顿时后宫之中,洞房花烛,春情荡漾。

    ……

    天和元年九月,在杜让能的协商下,朱枚部将王行瑜率军抵达洛阳面见天子,赵凡虽对其掠夺长安不满,但在众人的劝阻下,赵凡并未为难与他。

    从此长安、河中、邠州、商州等地,均落入赵凡的洛阳政权手中,而众藩镇对此也并未有太多意见,毕竟这几块地方,向来都是归长安所辖。

    同年,秦宗权大军全力攻打汴州,朱温在天平节度使朱瑄和泰宁节度使朱瑾的支持下,和四镇兵力,在汴州城北郊向秦宗权发起进攻,大破秦宗权军,杀敌两万余人,秦宗权乘夜逃跑。

    经此一战,秦宗权军军力大损,只得缩回蔡州,默默的舔着伤口。

    而赵凡,也将目光放到了邓州,若是能拿下邓州,对赵凡来说,意义也是巨大的。

    赵凡并不期待着那样藩镇哪天就突然想通了,主动将军权交出来,然后等候发落。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赵凡只能将自己也当成一个藩镇,一个占据了大义的藩镇。

    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赵凡就不用那么麻烦了,他自己就是天子,从根本上,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赵凡很明白一点,在这乱世之中,只是依靠政治手段,肯定是不行的,他还要有强大的武力,才能维护好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

    这也是他为什么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招募十万新军,因为有实力,才能走话语权,历史上的唐昭宗犯过的错误,他不能再犯。

    没有任何的犹豫,赵凡力排众议,将马建应的破军旅派了出去,直击邓州,赵威则带领着神兵旅换防到了邠州、长安一带,陕州、商州则由刀疤的神赐旅驻守。

    天和元年十月,马建应攻下邓州,杀敌五千余,俘虏八千余人,邓州回到洛阳政权手中。

    同年,秦宗权麾下赵德諲奉命进攻荆南,攻陷荆南全境,杀死荆南节度使张瑰,留下大将王建肇把守荆南首府江陵,偌大的荆南地区,战后存活的,竟只剩下几百户人家。

    地盘越来越大,赵凡的烦恼却越来越多,还是有杜让能,韦昭度这些大能在一帮协助着赵凡管理,要不然他真的头都要炸开了。

    而作为大唐的天子,赵凡诏书一出,这天下便涌出无数可用之才,供赵凡挑选,倒也不用担心基层官员会有所缺失。

    可能这就是赵凡唯一的优势了,他作为大唐合法的继承人,所拥有的名望是其他藩镇所不能比拟的。

    现今的大唐,皇室对藩镇的控制力是比以前减弱了,但却并没有完全失去。只要全国还打着“唐”字大旗,没人敢称帝,就是有控制力,但是赵凡也不能操之过急,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而赵凡真正放在案头的藩镇名单,其实只有五个,那就是宣武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西川节度使王建。

    但是赵凡并不是太担心,现在藩镇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只要赵凡不要轻易的去打乱这个平衡,天下便不会大乱,他赵凡依旧还是天下共主。

    至于其他的藩镇,赵凡还真不放在眼里,哪怕现今闹的最欢腾的秦宗权,在赵凡眼里,也不过是死人一个而已。

    自己手里有兵,便不用担心哪个藩镇敢没事就跑来洛阳胡闹,赵凡可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唐昭宗,手上没兵没权,被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之流没事就来欺负一下。

    仔细想想,其实唐末的情况也没有那么糟糕…

    (本章完)


………………………………

第127章 …军阀混战

    天和元年十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屡招田令孜养子王建前往兴元,王建担忧被其所害,不从。

    在龙州司仓周庠的建议下,王建招募八千士兵,顺嘉陵江袭击阆州,并大败阆州刺史杨茂实,自封阆州防御使,并在阆州大肆招兵买马,扩大实力,并在部将的劝说下,上表洛阳朝廷,坚守尊奉皇室的大义名分。

    而赵凡接到消息后,也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虽对王建此人有所顾忌,但在朝廷众大臣的劝阻下,也并未有太大的动作。

    先不说远水难救近火,就算此时去针对王建,效果也并不是很大,反而会招其记恨。

    于是在杜让能的建议下,赵凡册封王建为西川节度使,而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拒绝奉诏,并加强了属地防御,以防发生意外。

    当然,赵凡并不是想真的把西川给王建,他只是想给天下人看看,只要忠于洛阳朝廷,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他们,而暗地里,赵凡却让韦昭度偷偷给陈敬瑄写了一封密信,大体的内容是不是我想把西川给王建的,是王建这小子上表要求做西川节度使,你可得小心点,他干爹可是你弄死的。

    赵凡这一顿骚操作,不但安了王建的心,还给陈敬瑄提了个醒,为了防止王建这小兔崽子来偷鸡,陈敬瑄在鹿头关和汉州、射山、德阳一线布置了大量军队。

    这下彻底是改变了王建成为蜀王的命运,现在他只能龟缩在阆州一带,每天操练着手下的大头兵。

    而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又正好曾和王建同在神策军中,私下关系也是非常好,倒也不用担心王建会被陈敬瑄一口吃掉,暂时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而东边,秦宗权虽在朱温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但却实力犹存,双方打的算是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在北面,李克用之子李克脩大举进攻昭义节度使孟方立,并在琉璃坡大败孟军,俘虏大将马溉、袁奉韬,将孟方立的辖地占领了大半,而孟方立不但不思进取,却反而怀疑起手下的将领来,最终将士离心,不再服从他的军令。

    孟方立绝望之下,竟选择了饮鸩自杀,其弟孟迁接任之后,略做抵抗便选择了投降,从此昭义全境皆落入李克用手中。

    此时大唐的局势开始逐渐明朗起来,一轮相互吞并之后,一些实力弱小的藩镇纷纷离场,只剩下几方声势浩大、兵强马壮的大军阀。

    而这些个大军阀们,也暂时没人敢轻举妄动,对洛阳的赵凡指手画脚,抛开大义的名义不说,洛阳的十几万天命军也不是泥捏的。

    赵凡穿越过来后,蝴蝶的翅膀便开始慢慢煽动,许多事情提前发生了,轨迹也已经开始逐渐改变,许多本应该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没开始绽放便已经落幕。

    洛阳城里,往日的旧都经过各种各样的修缮之后,慢慢的开始具有一些帝都的气势,磅礴大气,气势恢宏。

    特别是洛阳城的城墙,经过一次次的加固之后,更是变得固若金汤,柳梦涵的指导下,不但重新修建了外墙,更是在洛阳城外活生生挖出了一条四五米宽的护城河,将整个洛阳城都包裹在了其中。

    而所有的建材,使用的都是赵凡发明出来的新式材料——红砖。

    说起红砖这个东西,赵凡还是前世无意中跟家里的老人聊起,才学会的这种土制烧窑法。

    将泥土放到一个个长方体的模具里,然后用力压实之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最后将泥砖贴在一起,中间塞入混合了煤炭的煤土,搭成一个土窑,中间留下通风的通道,最后再在土窑底下加入木材,将土窑里的煤土点燃,几天的燃烧之后,红砖便就制成了。

    相比起唐朝所使用的青砖,红砖的优势极为的明显,耗能低、产量大、成本低廉,虽然不如青砖耐用,但却胜在价格便宜。

    不但洛阳城的建设使用了红砖,就连屯田军所居住的房子,也大批量的使用了红砖,毕竟相比之前的茅草屋,红砖加石灰盖起来的房子,实在是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一时间整个洛阳治下,到处都是烧窑的浓烟,还好这个年代没有环保部门,不然赵凡就要被罚到破产了。

    红砖的发展,不但给洛阳治下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极大拉动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在赵凡的带领下,百姓们也不再觉得煤炭是什么冒着黑烟的邪恶之物,而是一种可以用来取暖做饭的宝贝疙瘩。

    赵凡更是因为红砖和煤炭这两个东西赚的盆满钵满,数不尽的财富疯狂的就去赵凡的腰包里,唐宝实业也是意外扩大,从最开始的家具行业,开始涉及房地产建筑业和能源业……

    而柳梦涵对赵凡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男人的奇思妙想,都快要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傻子了。

    他总是能捣鼓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出来,这些东西不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更是异常的简便实用。

    在柳梦涵的呼唤下,数百墨家子弟纷纷来到了洛阳城,帮助赵凡建设洛阳城,研制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

    唯独有些遗憾的是,枪管的研发工作,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任何的进度,在柳梦涵和乔伊的通力合作和赵凡的指导下,虽然他们尝试了许多种方法,但最终却依旧没能完成目标。

    要不就是钻歪了,要不就是钻的不够深,要不就是根本钻不进去…看来想要实现部队换装火器,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最让赵凡有危机感的是,在天命军的示范下,许多藩镇也纷纷在战争中,开始小规模的使用火药武器。在秦宗权军中,竟然出现了类似轰天雷的武器,而朱温在吃了几个小亏之后,也迅速的制造出了同样的火药武器,虽然威力并不如天命军所使用的那些,却也足够给赵凡提个醒了。

    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觊啊。

    (本章完)


………………………………

第128章 …郑从傥出太原

    郑从谠没有让赵凡失望,这个垂垂老矣的大唐栋梁,在一番来回奔波之后,从太原带回了李克用的秘信。

    信中内容比较简单,大体的意思是他李克用绝对不会对大唐有二心,沙陀军永远都是大唐最锋利的宝剑云云,在信尾还附上了一句话,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陛下,李大人托臣给陛下带句话。”

    郑从谠咳了几声,身子有些颤颤巍巍的逛了逛,声音中充满了疲劳。

    “李大人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郑从谠咳嗽两声,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啊,老臣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赵凡看着眼前满头银发,还不停咳嗽的老人,暖声说道,“老大人,有什么是事你尽管说。”

    “陛下,李克用此人,虽是沙陀人,但对我大唐也算得上是忠心耿耿,陛下勿要因为他不是汉人,而仇视与他。老臣跟他也算是共事多年,对他的秉性还是了解的。”

    “此人虽有些豪放不羁,不服管教,但却是真正将大唐江山放在心里的,若是…若是陛下真有心,此人或许也算可用之才。”

    赵凡点了点头,没有反驳郑从谠的话,他当然知道李克用属于可用之才,此人要说有多忠心,他或许比不上历史上那些贤臣良将,但是和当下那些个藩镇相比,他就要优秀的多了。

    若是平叛,此人会是一个优秀的排头兵,但是若要削藩,恐怕此人也会成为最大的阻力。

    “爱卿所言,朕都明白,此人朕会慎重考虑的。爱卿作为大唐的栋梁之材,也要多多注意身体,莫要操劳过度,爱卿可不能倒下,大唐还有无数的问题等着爱卿去解决呢。”

    “这是朕上次大婚时,李克用给朕送来的贺礼,里头有两支百年野山参,据太医说可以顺气养血,延年益寿,爱卿且拿着。”

    赵凡有些担心的看了一眼眼前有些摇摇欲坠的老头子,心里颇有些担心他会不会突然倒下,从身后取出一个早已准备多时的木盒,递给了郑从谠。

    “多谢陛下关心,老臣这把老骨头,老臣自己心里清楚,一时半会的还死不了,这百年山参老臣不能要,还是陛下留着吧。”

    郑从谠闻言,顿时有些老泪纵横,对于赵凡对自己的重视,颇有些受宠若惊。

    “行了,朕让你拿着你就拿着,你若是不拿,小心朕治你欺君之罪。”

    赵凡将装着人参的木盒,强行塞到了有些手足无措的郑从谠手里,虎着个脸瞪了他一眼。

    “这…老臣收下便是,这陛下赏赐!”

    郑从谠战战兢兢的将木盒收入了怀中,脸上一脸的无奈,眼神中却充满了感动。

    “沙陀人曾常年徘徊在吐蕃与大唐之间,众大臣对李克用的感官都不太好,唯有老大人你,能够看的清现今的局势。”

    “现今的沙陀军,包含了沙陀、契必、吐谷浑、回纥、汉等多个民族。其中仅汉人所占的比例,可能就不低于从西北迁移过来的异族,所以朕的意思是,李克用此人,可堪一用,才会派老大人前往太原,和他一见。”赵凡回到座位上,缓缓的说着。

    他说的也是事实,满朝文武,出了赵凡最开始的班底,其他大臣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沙陀人不屑一顾,对李克用很是仇视的很。

    “陛下能如此想,那就是最好不过了,如果陛下信的过臣,臣愿回到太原,协助李大人,以免李大人听信谗言,误入歧途,给陛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郑从谠抬头看着赵凡,毫不躲闪跟赵凡对视着,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诚恳。

    赵凡有些惊奇的看着郑从谠,要知道去太原这个任务,可不是一个什么美差,实际上反而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任务。

    首先,郑从谠代表的是皇权,他去了太原,去了李克用身边,先不说李克用本人是怎么想的,光他身边的那些人,就会觉得郑从谠是皇帝派来监视他们的,不自觉的便会排挤他,这是根本就不用怀疑的事情。

    再来,他作为一个外人,突然出现在沙陀军高层,还指手画脚的,自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老大人,你可考虑清楚了?此去太原,任重道远,路途崎岖,恐怕……”

    “陛下不必多言,老臣心意已决,若是陛下信得过老臣,此事便就这么定了。”

    郑从谠一脸决绝,那表情绝对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这下反倒让赵凡有些为难了。他倒不反对郑从谠再去太原,只是以什么名义去,这个让他有些头痛。

    要知道郑从谠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小官,这个老头儿可是真正的五朝元老,先后跟随过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和如今的赵凡,也曾出任过多地节度使,刑部尚书,在僖宗时期,更是拜相封爵,出任过司空、司徒、太傅!

    就这样的一位大牛,你让赵凡如何安排职务,让他去太原跟李克用呆一块呢?若是安排的不好,反而会让李克用多想,以为自己是想要夺他的权,那岂不是糟糕?

    “老大人,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便不再多劝你什么了,那便这样吧,朕册封老大人为太尉,前往太原协助李克用,镇守边境,至于其他的事情,老大人可见机行事。”

    赵凡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安排,只能给了郑从谠一个虚职,让他自己看着办。

    “老臣遵命,必不负陛下期望。”

    郑从谠点了点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朝着赵凡恭敬的行了个礼,轻声说道,“既如此,老臣便不叨扰陛下了,待老臣回去收拾一番,这几日便出发太原。”

    “爱卿且去吧。”赵凡挥了挥手,也站起身说道。

    “老臣遵命。”

    郑从谠再次行了个礼,颤颤颠颠的走出了大门,枯瘦的背影,似乎随时都会倒下。

    赵凡看着郑从谠离去的背影,内心里五味杂陈,这老头儿本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是很好,此次分离,不知此生还有没有再相见的机会。

    赵凡深知,大唐风雨飘摇了那么多年,却依旧还能屹立不倒,依靠的,都是这些忠心耿耿的老臣。

    (本章完)


………………………………

第129章 …启蒙教育

    刚刚送走郑从谠,赵凡马上又将几个尚书招进了宫中,商量起大唐的规划。

    现在赵凡最上心的事情,便是大唐的教育问题,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完善的基础教育,才能有效的提升国民素质。

    所谓的国民素质,并不只是单纯的讲礼貌,或者不乱扔垃圾这种小事,这样来概括太过狭隘。

    真正的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用后世的观点来看,国民素质包含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国民素质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根本,就像二战之后的德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国家都备受摧残,甚至可以用一片废墟来形容。

    但是在战后,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便完成了浴火重生般的重建,这一切都是因为,德国人有着极其高的国民素质。

    可是提升一个民族的国名素质,是一个非常缓慢和痛苦的过程,在这个年代,富人的孩子才能读书,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都是不识字的,连字都不认识,谈何国民素质呢?

    大唐的官学体系中设有“二馆六学”。弘文馆和崇文馆只招收皇亲国戚的子弟,国子学只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太学只招收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四门学只招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通其学者”。

    可如今的大唐,百姓生存艰难,官场腐败成风,藩镇之间乱战练练,来活下去都成了困难,还谈什么国民素质呢?更何况在这个年代,朝廷根本就没有什么关于教育开支的国家预算,读书也成为了一个异常困难的事情。

    倒是后世的那个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赵凡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确实可以解决许多的问题,可是问题是,如果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那去哪里找这么多的老师呢?还有就是,义务教育的经费预算又去哪里弄比较好……

    而且若是要推行全民教育,必然会触及各大家族的利益,这些世家们以往几乎垄断了科考,就像杜如晦的杜家,到了杜让能这一代都不知道是第几代了,杜让能却还是能出任宰相,自己此事想要搞全民教育,估计难度很大。

    “臣参见陛下。”正在赵凡思考如何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时,杜让能已经带着孔玮和韦昭度几人匆匆走了进来。

    “杜相你们来了,快请坐吧。”

    “谢陛下。”

    “陛下眉头紧锁,可是有何烦心之事?”杜让能坐了下来,一脸恭敬的说道。

    “是这样的,朕想要普及一下咱们大唐的国民教育,真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嘛,这个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适用的。但是我们大唐一无教育的专项资金,二无足够的师资力量,此事怕是有些困难啊。”赵凡给几位尚书倒上了热茶,缓缓的说道。

    “陛下,此事说难不难,但是说容易它也不容易,若是陛下真有心,臣等必将为陛下解忧。”杜让能笑了笑道。

    “朕是这样想的,咱们大唐每年出生的孩子那么多,但是却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他们,这时间一久了,孩子们整日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难免就会有很多人误入歧途,那不如这样子,由国库出钱,给这些孩子们开办一些学校,把他们都给集中起来,然后安排先生给他们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样一来,我们大唐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而且也可以给百姓们一个希望,无论他们是穷是富,他们的孩子将来都有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读书,去获得更好一些的生活,从而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赵凡捏了捏有些发涨的额头,缓缓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然后便静静的看着众人的反应。

    出乎赵凡意料之外的是,自己这几个尚书台的尚书大人,不但没有表现出要反对的意思,反而似乎很高兴。

    “陛下英明,此事若能推行,对我大唐社稷百利而无一害,让天下想读书的人都有书读,这是真正的千秋大业啊!”孔玮一脸兴奋,高兴不已的说道。

    “诸位大人,朕说的可是让所有百姓都读书,甚至优秀的还可以出任官员,这不会触及到你们世家的利益吗?”赵凡呆了一下,有些好奇的说道。

    “陛下未免将臣等想的太过狭隘了。”户部尚书韦昭度笑了笑,打趣着说道,“陛下可能不知道,咱们朝中就有许多官员,都是寒门出身,自从推行了科举之后啊,世家门阀或许还是占据着一些优势,但是却远远谈不上控制科考。”

    “韦大人说的是,我们这些臣子,谈不上什么世家不世家的,咱们都是陛下的人。”礼部尚书李磎也是跟着笑了笑,轻声的说道。

    ……

    赵凡一脸的无语,他准备了很久的说辞,竟然一句话都没有用的上,这些个大臣们就纷纷表示了对推行全民教育的支持,甚至刑部尚书张濬还提出,愿意捐出一部分的家财,支持赵凡的计划。

    “朕的想法是,先将五岁到十一岁的孩童集中起来,进行六年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就包括了基本的识字、算数,等这些孩子启蒙教育结束之后,挑选少数部分极为优秀有潜力的,进行继续教育,作为大唐官员的储备人才进行培养,剩下的则分别进行三年的职业化教育。”

    “所谓的职业化教育,便是各行各业的专业教育,比如医术,比如木匠,比如铁匠等等,朕的目的是让这些孩子们,在接受教育之后,能够有一技之长,未来也能有个更好的生计,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大唐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各位爱卿觉得呢?。”

    赵凡一口气说出了他所有的打算,他也明白,如同前世那样的教育,是不适合目前的大唐的,做教育也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他只能一步一步先慢慢来。

    (本章完)


………………………………

第130章 …职业无贵贱

    “陛下,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若真的做起来,恐怕会有一定的难度。”韦昭度皱了皱眉头,喃喃自语道。

    “首先是一个钱的问题,现大唐国库空虚,藩镇们又不纳税上供,如此一来,咱们去哪弄这笔钱?其二就是先生的问题,咱们去哪里找这么多先生?”

    “是的陛下,而且这办教育,大伙也没个经验,还得找个合适的人来管理这个事情。”孔纬赞同的点了点头,同意了韦昭度的说道。

    赵凡闻言皱了皱眉头,他也知道两人并不是反对办学校,只是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钱的事情倒还好,自从他将洛阳打造成为贸易之城后,每天产生的税收都高的很,洛阳城外已经盖起了新的东西两市,未来主要就用于商人们进行大宗交易。

    唐宝实业发展的也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成立了无数的工坊,加工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意,生意更是遍布整个大唐,在解决了辖地无数贫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

    唐宝实业的代理商更是鱼龙混杂,除了那些来自各地的世家家族之外,更有许多的藩镇也派人拿到了唐宝实业的代理权,成为了唐宝实业的下游产业。

    这一切都归功于唐宝实业新颖的产品,已经多元化的经营理念,最重要的,还是唐宝实业那高超的防伪技术,曾经也有人想要模仿唐宝实业的产品,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在钱这个方面,赵凡倒是暂时不缺,但是这个先生的问题,确实让他也有些愁眉。

    原本最合适来负责这个事情的,自然是乔新超无疑,但是乔新超目前已经负责了太多的工作,情报机构的建立也才刚刚起步,赵凡可不想把他给累死…

    “钱的事情诸位爱卿不用担心,目前虽然国库不太富有,但是朕腰包里有钱啊,只是这个先生的事情,就要诸位爱卿来负责了。”

    “孔爱卿,你是孔圣后人,学生更是遍布天下,此事便交由你来负责,你看如何?”

    赵凡思索了片刻,最终还是决定将办学的事情交给孔纬来负责,毕竟这老头儿在育书教人方面,确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臣遵旨。”

    孔纬倒也没有推脱什么,毕竟教书育人在,也算是他的一个爱好,而且类似这种开办学校的事情,对负责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美差了,虽然不一定能捞着多少油水,但是却能获得崇高的声望。

    对于孔纬这种老顽固来说,没有什么比声誉更重要的了。或者说在这个年代里,文明还没有被腐蚀,把名誉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几乎是一种常态。

    最终这办学校的事情,就交给孔纬几人去捣鼓,赵凡作为皇帝,不可能凡事都亲力亲为的。

    至于先生的事情,就让孔纬去头疼去吧,赵凡相信他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学校的事情,在赵凡的张罗下,很快就轰轰烈烈的落地了,皇榜也很快就贴了出来,洛阳朝廷治下的几个州,凡是到了适龄的孩子,待学校建成后,都可以免费就学,朝廷不但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的午餐。

    不但如此,为了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所有的学生,由政府出资,每天提供一碗牛奶,一个鸡蛋的营养早餐。

    一时间,数百所学校拔地而起,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百姓们听说皇帝要广盖学校,还要让每个穷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纷纷都爆发出了狂热的拥护。

    许多闲置在家的百姓,纷纷拿起了工具,前往学校工地帮忙,乡绅土豪们也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百姓甚至将家里的横梁都捐了出来,如此一来,几乎没怎么动用朝廷的专项资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