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唐兴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虽然当时亲手杀死她们爹唐昭宗的朱温已经死了,当时袖手旁观的李可用也已经死了,可李可用的儿子依然还在,现在李可用的儿子还夺取了曾经属于她们家族的江山,她们能不怨恨李可用的儿子吗。
所以,她们才想尽一切办法害李可用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皇上。
******
桂花公主为了培养儿子孔廉和孔谦,这一年他们家还有这么一个事。
这一年,当时的孔谦还二岁,孔廉还三岁,这天到他们家来了一个人。是一个老人,看来有七十多岁了。这个老人到了他们家后,就与桂花公主的丈夫孔瑞谈上了。
孔瑞与那个老人一谈,孔瑞就听那个老人说,他叫孔玄,他是孔子的五十七代传人,也是他孔瑞的伯父。
孔瑞一听,孔瑞就是一愣。
孔瑞心说:我爹活着的时候,我倒是听我爹说过,我有一个伯父叫孔玄,在外地做买卖不在家,可我从来没听我爹说过,我们是孔子的后代啊!孔子名气那么大,如果我真是孔子的传人,我爹能不对我说吗?
孔玄看出孔瑞怀疑来了。
孔玄说:“这也难怪你怀疑。是这么回事。我们的祖上有一个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等长子的儿子有了儿子以后,才可以将是孔子后代一事告诉他的长子,其他人都不能告诉。因为你的父亲不是长子,所以当初你的爷爷就没有把那事告诉你的爹。”
孔瑞心说:是吗?
孔瑞说:“既然你是我的伯父,既然爷爷已经把那事告诉您了,您因何还要在外头过,而且还在外头一过就是那么多年啊?”
那个孔玄说:“因为我们的祖上还有一个规定,兄弟不可在一起。”
孔瑞惊奇地问:“为什么?”
那孔玄说:“原因很简单。你想,谁都想继承我们祖上所留下的东西,万一发生争抢呢?我们的祖上为了将来不发生争抢,才制定了那么两个规定。”
孔瑞还是不大相信。
孔瑞又说:“是吗?”
孔玄说:“你还不相信吗?你的父亲是不是叫孔文啊?”
孔瑞说:“是。”
接着,孔玄又说出了孔瑞母亲的名字,孔瑞爷爷的名字,孔瑞奶奶的名字。
孔瑞一听:都对。
这时,孔瑞就对孔瑞说:“我确实就是你的伯父,你我也确实都是孔圣人的后代。”
孔瑞又问孔玄:“伯父,刚才您不是说,只有等长子有了儿子之后,才可以把是孔子后代一事告诉他的长子吗,我不是您的长子,您为何还要把那事告诉我啊?”
孔玄听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他说:“我们的祖上是有那么一的规定,说只有等长子有了儿子之后,才可以把是孔子后代一事告诉他的长子,可我们的祖上之前还有半句话,如果在没有特殊情况之下。”
孔瑞说:“那?那是有特殊情况了?”
孔玄点了点头,他说:“是的。当初你的爷爷是把那事告诉你伯父的。可是……,可是就几天前,你伯父的唯一儿子你的哥哥不幸死了。这几年你伯父混得不好,你伯父的家里穷,你伯父的儿子你的哥哥娶不起媳妇没有成家,所以你哥哥一死,就注定你伯父将来没有后代了,所以今天你伯父才来找你。”
孔瑞就是一愣。
这时,孔玄就把孔子和孔子几位后人的牌位,和孔子的几本书拿出来了。
他对孔瑞说:“孩子,你伯父这儿已经没后了,将来这祖上的牌位和书,也只有你来继承了。”
孔玄说完,他就走了。
******
孔玄的话全是真的吗?
完全是假的。
这完全是桂花公主为了培养自己儿子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做的假。
桂花公主知道,儿子将来要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名人的效应非常重要。如果别人知道你是名人的后代,不管你有没有诸葛之才,将来也有人会三顾茅庐;如果别人知道你是一普通人,将来谁都不会搭理你。桂花公主这才心生一计,说他们是孔子的后代。那个孔玄,其实是桂花公主花钱雇的。
当时,孔瑞还真相信了。因为孔瑞只是一农夫,他没多少学问,他辨别真假的能力很弱。
以后,孔瑞就真把自己当成是孔子的后人了。
孔子的那几本书,桂花公主是怎么弄到的呢?
当时那样的书很多,是个教书先生就有,随便拿本抄抄就行。桂花公主知道,孔瑞没什么文化,他看不出来。
桂花公主这名人效应可真厉害。那天孔谦本来已经身逢绝地了,他哥哥是这次劫太后的总策划者,他女儿也亲自参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的很难逃过灭门之灾的,可孔谦只在皇上的面前说了一句话,说我是孔子的后人,当时就把皇上给镇住了,使得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又让他入京,又加封他女儿为皇妃。
你说着名人效应多重要吧。
******
桂花公主虽然一计惊人,可她的命运非常不幸。就在他大儿子孔廉八岁,他二儿子孔谦七岁的那年,他丈夫孔瑞不幸死了。又过了五年,她也不幸死了。
桂花公主和她的丈夫孔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太不好了,一家四口人就靠那二亩地活,还时常有土匪恶霸之类的东西来抢劫,他们哪儿受得了!也可以说,他们是为了生活累死的。
桂花公主在死之前,她就把她本是前唐公主一事,对她两个儿子孔廉和孔谦说了。她与朱温、李可用之间的恩怨,她也说了。她不想把那事带入土中。
在以前,那个事她一直没敢说。因为那是至关灭门的话。当时正是朱温的天下,朱温正到处抓前唐的皇室成员呢,一让朱温知道是前唐公主的家,那还了得!
只是,她做假说他们是孔子后人一事,她没说。她想让她的儿子一直认为他们是孔子的后人,将来好达到他们报仇的目的。
桂花公主这一没说实话,这才导致以后她两个儿子一直认为他们真的孔子的后人,这才导致恩怨更加难解,这才导致情况更加复杂。
………………………………
第十回、祸起金钱山(八)
桂花公主死了以后,孔廉和孔谦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
就靠二亩地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爹和娘都累死了,留下他们这两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又怎么能撑得下去呢?
当时的孔廉才十三岁,当时的孔谦才十二岁。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好心人就给他们兄弟出了一个主意,让他们兄弟两人中的其中一个出家,家中留一个,二亩地养一个,也差不多就可以凑合了。
孔廉就出家了。
孔廉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的家。
本来孔谦也是说要出家的,可孔廉不让,孔廉说,我是哥哥,我怎么能把苦留给兄弟呢。
孔廉出了家以后,靠二亩地差不多也能养活孔谦了,他们父母生前为人也很好,街坊四邻也很爱帮他。
******
就在孔廉出家的第七年,还有一个事。这年孔廉在山上砍柴的时候救了一个小孩。
那天,一个小孩在山下玩,没想到从山的不远处跑来了一只豹子。那豹子上去就把那小孩给扑倒了。
当时孔廉正好路过,孔廉一看不好,孔廉马上就跑上过去救那小孩。
最后,孔廉终于把豹子打跑,把那小孩给救了。
孔廉救了那小孩以后,当然人家的大人就要酬谢孔廉了。偏巧那家大人还很有钱。那家大人也姓孔,叫孔副。孔副对孔廉说了,你说吧,你说要什么,我就能给你什么。
当时,孔廉就想还俗。
孔廉心想:如果我还了俗,孔副资助我点钱,我就是有房子有地堂堂正正的人了,将来我还能娶妻生子,出家有什么好,出了家不能这,不能那的。
孔廉就把他的想法,对他老师普玄真人说了。
他老师普玄真人说,你现在想还俗,你可太对不住佛祖了。当初你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你恳求的佛祖,佛祖才收留了你,现在你翅膀刚硬了那么一点,你就想离开佛祖,你想佛祖会满意吗?
孔廉一想:也是,当初我出家的时候,是生活所迫,当时我们那个家养不了我们兄弟二人,现在我翅膀刚硬了那么一点,我就想抛弃佛门,是有些不应该。
孔廉就打消他还俗那个念头了。
他怕佛祖怪罪。
那么,佛祖真会怪罪吗?
那只是他心里上的一种怕。我说的不是神话,哪来的佛祖啊?佛祖只是一种虚幻的。孔廉当时所谓的怕,就是怕他万一惹佛祖不高兴了,将来会遇上不顺心的事。例如出门遇上强盗了,不小心失火了之类的事。就想现在的一些人一样,干了坏事惹了人家之后,人家老太太骂大街,说他出门让汽车压死,他真怕出门真让汽车压死一样。
孔廉就决定不还俗了。他决定不还俗,他也就不需要太多的钱了。孔副说,我怎么报答你呢?孔廉说,我有一个兄弟叫孔谦,我们兄弟形同一体,如果你的钱有富余的话,你就对他适当地施舍一些吧。
于是,孔廉就把孔副对他的报答,转嫁给他兄弟孔谦了。
孔副还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再说他也有钱。他就把孔廉对他的恩,报答在孔谦身上了。他给了孔谦不少土地,还给了孔谦不少钱,让孔谦盖了新房子。
以后,孔谦的生活就改天换日了。他从一个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小农民,一下子成了有房子有地的有钱人了。
这时还正是孔谦一十八男婚女嫁的时候,他也有房子,也有地了,也就有姑娘愿嫁给他了。当年他就娶了一房媳妇。没过几年,他就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取名叫孔龙,女儿取名叫孔雀。
孔谦自有了孔副的资助以后,他的生活就好多了,他也雇了几个人给他种地,他也用不着每天忙于农事了。
这时,孔谦就又把他的大事想起来了。因为他的娘告诉他了,他的仇人就是朱温和李可用。在以前,他也时常想到报仇,但是生活上没那个时间,每天得忙于农事,不然就挨饿,哪有功夫干别的,现在行了,现在有那个时间了。
为了将来报仇,孔谦就开始发奋学习了。要想将来报仇,没点真本事怎么行。为了将来的梦想,孔谦还给自己请了个老师,教他学习。
你别看孔谦的学习起步晚,十八岁以后才开始学,可他非常聪明,没过几年,他的才学就了不起了。
******
这就是孔谦的过去。
我为什么说孔谦的过去,说得这么详细,就是因为孔谦是本书的主要人物。
孔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高俅、秦桧试的人物。就由于他的出现,后来整个的后唐才会由起初的兴盛,逐渐地走向衰败;就由于他的出现,后来的后唐才会从一个起初的繁荣昌盛,逐渐变成哀鸿遍野。
我说的这部书叫《后唐兴衰》,就是由整个后唐起初的兴,渐渐地又走向衰,最后又由衰到兴的。
******
对于孔谦的这一些,皇上怎么会知道,皇上还以为他是孔子的后人很有学问呢。皇上哪儿知道,孔谦根本就不是孔子的后人!皇上哪儿知道,孔谦将来不但没给他出力,孔谦将来还成为了他身边的一只“耗子”,时时在给他搞破坏。
现在,孔谦还没有官职,他还暂时起不到破坏的作用,随着以后孔谦的官职越来越大,他的破坏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
孔谦这只“耗子”刚刚落世,还没有“出洞”,另一只“耗子”就开始活动了。
谁啊?
就是孔谦的那个哥哥道安。
那天,道安掌打了那个船家,救了他四个徒弟以后,他师徒就往西南跑开了。
他想投靠西蜀。
当时皇上由于忙于照顾太后,也没顾上到他,就给了他逃跑的机会了。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往西跑了一段路后,他们就又拐弯往南跑下去了。
道安早就想好了,如果这次行动砸了,就往西南逃。
刚开始跑的时候,他之所以不往西南逃,而往西逃,那是因为他怕被皇上劫住。因为他知道,皇上一旦得知太后被劫的消息之后,皇上必然会从这条路由南往北来救太后,如果他要是再往南走,他必然会与皇上走个一碰头。所以道安为了避开皇上,他往西跑了一段路后,他就又拐弯往西南跑开了。
这时,道安的四个徒弟钱一、钱二、钱三、钱四想起点事来,他们就问他们的老师道安:“师傅,我们光这么跑……,我们的爹,我们的奶奶呢?”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还挺孝顺,这时他们想起他们的爹、他们的奶奶来了。
他们心说:我们不能光顾自己逃命,把我们的爹、我们的奶奶扔下不管啊!
道安心说:你们的命能保住就不错了,你们还顾得了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啊!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啊,他们现在很可能已经被皇上抓起来了。
可道安没那么说。
道安心说:我如果那么说,这四个不知死的小子如果要回去救他们的爹,他们的奶奶可怎么办,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道安想了想,道安对他们说:“你师傅早就对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说好了,说如果事不顺,就马上往西南跑,去投西蜀的王衍。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当然行动比咱快了。现在说不定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就在咱们的前边等着咱们呢。”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这才放心。
道安这个出家人也够可以的,本来人家的爹和奶奶现在已经是身陷囹圄了,他还硬说人家的爹和奶奶平安无事。
这出家的高僧,也有说谎的时候。
他们师徒就往西南跑下去了。
………………………………
第十一回、重要的合约(一)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就往西南逃下去了。
他们闯了那么大的祸,他们怎么跑得那么容易啊,也没有人追他们?
因为当时的通讯设备非常不发达,抓他们的命令还没有下到这里来。
当时官府要想抓某一人,那得先让人把某人的图像画下来,然后再快马发放到全国各地,发放到全国各地以后,当地的地方官再让人把那人的像画成多分,再把那多份的图像分发给有关人,然后才抓那个人。不像现在,只要电脑“哒”“哒”一传真,那边就知道你的相貌和姓字命谁了,前边马上就有警察拦你。
道安等几人跑了两天以后,眼看就要离开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了。
所谓的“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就是皇上李存勖所管辖的地界。当时他们是自称“大唐朝”的。
这时,钱一、钱二、钱三、钱四就问他们师傅道安:“师傅,您说我们的爹和奶奶在前边等着我们,咱们都走了两天了,我们怎么还没见到他们啊?”
道安说:“我也不知道啊。也许他们还在咱的前头?”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说:“什么?他们还在咱的前头?可能吗?我们马上就要离开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到达蜀国所管辖的地界了,他们能独自去蜀国?”
道安说:“也有那个可能。”
******
这时,道安正与他徒弟们说着话呢,他们就见对面的路上来了几个人。有八、九个。全都骑着马。道安一眼就认出来了,为首的正是大唐朝的丞相――郭崇韬!
这时,道安可乐坏了。
道安心说:今天如果我能把郭崇韬给抓住,那可太好了!
道安为什么那么说呢?
因为郭崇韬这个人可了不得。这个郭崇韬是大唐朝的二号人物。也可以说,大唐朝除了皇上李存勖大外,就是他大了。他是大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之一,是现在大唐朝的丞相。
“大唐先王”就是皇上李存勖的爹。
道安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因为道安见这个郭崇韬今天没带多少人马,身边只有七、八个人,而且道安还知道,这个郭崇涛别看在文才上那么有出众,可他在武功方面是稀松平常。也可以说他不会武功。他不会武功,抓他不就更轻而易举了吗?
道安还不知道呢,现在这个郭崇韬的身上还带有致关大唐将来命运的“七王合约”呢。
“七王合约”是什么呢?
“七王合约”就是七个王子给大唐朝皇上所签下的合约文书。
什么文书呢?
就是他们将来与大唐朝友好往来互不侵犯的文书。
您说,如果这样的文书万一落入与大唐朝的仇家道安身上,那还了得!
道安心说:该当大唐朝倒霉!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就窜上去了。
道安一阵冷笑:“郭崇韬,你跑不了了!”
******
郭崇韬见道安拦住了他的去路,郭崇韬当时就吓坏了。
郭崇韬知道,道安是大唐朝的仇家!
而且,现在崇韬的身边还没多少人!
而且,郭崇韬还不会武功。
郭崇韬心说,这可怎么办?
这时最使郭崇韬所着急的是,他的身上还有对大唐朝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七王合约”!
郭崇韬知道,万一把“七王合约”给弄丢了,说不定还会有战争!
把“七王合约”弄丢了,说不定有战争?
有那个可能吗?
完全有那个可能啊。“七王合约”那是人家七个王子所签下的字!你把人家七个王子所签的字,当成擦屁股纸,人家还不领兵来打你啊!
有那么严重吗?
怎么没那么严重!现在想抢“七王合约”的人是谁啊?是大唐朝的仇家!为了让大唐朝和人家打仗,他什么法做不出来啊!
顿时,郭崇韬的脑子就是“嗡”的一声。
******
对于这次郭崇韬的任务,我还得详细说一说。
后唐朝建立以后,这天后唐的皇上李存勖就与他几个重臣在一起商议以后怎么办?
因为当时的李存勖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当时的李存勖只占了长安、洛阳、徐州、幽州、河东五州。他所占的那五个州,差不多是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几省的区域,这与真正地统一全国,还差得远呢。
当时与皇上李存勖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的,有后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还有其他的几个大臣。
后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就是郭崇韬、李思源、李存孝、李存勖。
现在,四大功臣之一的李存勖已经当皇上了,其他三位是朝里的重臣。
李存勖之所以能够当皇上,也是多亏了郭崇韬、李思源、李存孝三人。
今天,皇上李存勖就与他们在一起商议国事了。
皇上李存勖问他们,以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趁热打铁马上往南打啊,我们还是先休整一段时间?
因为现在他们的北方已经安定了,他们的西方也已经安定了,唯有他们的南方还没有安定。
李存孝说:“现在我们最好是趁热打铁马上往南打,一鼓作气把南方七王给灭了,完成我们的统一大业。”
李存孝所说的“南方七王”就是当时在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七个割据势力。当时他们都自称是一个国家。其实他们的面积都不大。长江以南一下就摆了七个国家,面积还能大得了吗。
李思源不同意李存孝的主张。
李思源说:“不可。现在我们有三个不可南进。”
皇上问:“有哪三个不可?”
李思源说:“第一个不可,现在我们刚刚与朱梁打了数年的战争,我们的兵力和财力都消耗巨大,如果我们再打仗,我们的兵力和财力都很紧,而南方七王呢,南方七王这些年来基本和平无事,这些年他们都在发展他们国力,现在他们的兵力和财力都很雄厚。”
皇上点了点头。
皇上说:“那第二个不可呢?”
李思源说:“第二个不可,现在南方七王之间已经彼此签署他们所谓的《七国联盟》,就是他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合约,我们无论是先打他们七王中的哪一王,其他的几王都不会袖手旁观,我们想把他们各个击破不可能,我们一旦和他们开战,那就是和他们七王开战,而我们现在的国力呢,我们现在的国力想对付他们七王又很难。”
皇上又点了点头。
皇上又问:“那第三个不可呢?”
李思源说:“第三个不可,现在南方七王正是一个男耕女织和平发展的环境,如果我们发兵打他们,把人家的好日子给破坏了,人家必然会群起而攻之,而我们的国内呢,如果发动战争,我们的军饷又不是多么很充足,我们必然会在我们的国内的百姓身上加捐加税充当军饷,我们国内的民众也不会满意的。”
皇上又点了点头。
皇上说:“有道理。”
这时,皇上想起点事来。
皇上问李思源:“李爱卿,你说现在我们出兵打南方七王有些不妥,可以后有朝一日南方七王出兵打我们,可怎么办?”
“这……。”
李思源没词了。
李思源心说:是啊,以后他们有朝一日打我们可怎么办?他们心里怎么想,我哪儿左右得了!
这时,郭崇韬站出来了。
郭崇韬献治国妙策,这才大唐兴旺。
………………………………
第十二回、重要的合约(二)
皇上问李思源,你说现在我们出兵打南方七王有些不妥,可日后有朝一日南方七王出兵打我们,可怎么办?
李思源被问得没词了。
李思源心说:是啊,日后他们能否打我们,我哪儿保证得了啊,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哪儿知道!
这时郭崇韬站出来了。
郭崇韬说:“皇上放心,将来南方七王打我们,不可能!”
皇上说:“为什么?”
郭崇韬说:“将来南方七王打我们,有三个不可能。”
皇上说:“有那三个不可能?”
郭崇韬说:“第一个不可能,现在南方七王其中的任何一个王,论势力都远远不如我们。我们现有五州之地,他们最多的也只不过有两州之地,有的甚至更小,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王,论势力都不如我们。”
皇上说:“那第二个不可能呢?”
郭崇涛说:“第二个不可能,他们合兵打我们不可能。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互相帮助的关系,没有一方发令,其它方无条件服从的关系。他们之间的那个所谓的《七国联盟》,也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盟。所谓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盟,只是一方的领土受到他人入侵的时候八方就会支援,并不是一方入侵别人,八方也会帮着他入侵别人。”
皇上又问:“那第三个不可能呢?”
郭崇韬说:“第三个不可能,就是现在的南方七王都是想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安乐王,他们不想打别人。因为他们的国小,他们打谁也打不了,他们都不想找那个麻烦。”
皇上点了点头。
皇上说:“虽然他们将来不可能打我们,可我们现在也不适合打他们,那朕的统一大业将来还能完成吗?”
郭崇韬说:“臣有一策。”
皇上说:“有何策?
郭崇韬说:“能否允许臣和皇上下一盘棋之后再说?”
皇上说:“可以。”
皇上就让人拿来了棋盘。
皇上就与郭崇韬下起了棋。
皇上和郭崇韬的棋艺都很高,他们平时也经常下棋。
皇上与郭崇韬的棋下了很久,也不见胜负分晓。
郭崇韬与皇上下了很久之后,郭崇韬把棋子放下了。
郭崇韬问皇上:“皇上,您发现什么了吗?”
皇上说:“朕没发现什么啊!”
郭崇韬说:“以前皇上与臣下棋的时候,皇上发现什么了吗?”
皇上说:“也没发现什么啊!”
郭崇韬说:“皇上发现皇上在与臣下棋的时候,皇上在什么情况下能胜吗?”
皇上说:“一般情况下你与朕是平手,只有在朕有失误的情况下,你才能胜。你也一样。”
郭崇韬“哈”“哈”大笑。
郭崇韬说:“这就是臣的治国之策!”
皇上没明白。
皇上说:“什么?这就是你的治国之策?”
郭崇韬说:“对。皇上好比是皇上,臣好比是皇上的对手,棋盘好比是整个的天下。皇上要想胜过对手得到整个的天下,光靠高超的棋艺是很难取胜对方的。因为对手的棋艺已经很高了,皇上想凭棋艺取胜很难。皇上要想胜过对手,只有等对手有失误之时!”
皇上说:“朕明白了。”
郭崇韬点了点头。
郭崇韬说:“将来要想治好这个国家,不能单看这个国家的兵有多多,将有多多,能打多少领土,主要看的应该是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如果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好,这个国家的臣民都能安居乐业,别人自然就会归顺你;如果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不好,这个国家的臣民都叫苦连天,这个国家就是有再多的兵,就是能打再多的领土,也没用,这个国家就是有再多的兵,也终究会有一天亡国。民不能安居何能养军,民越不安,军越需多,军越需多,越不足以养,如若那时,国将亡矣。”
皇上点了点头。
那么,郭崇韬所说的“民不能安居何能养军,民越不安,军越需多,军越需多,越不足以养,如若那时,国将亡矣。”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民不能安居乐业,不能种田打粮,又怎么能有粮食养军队呢?民越是不安,越是这儿有贼,那儿有寇,就越是需要更多的军队维持秩序。越是需要更多的军队,就越是需要更多的粮食做军饷。当然人越多,所要花费的军饷就会越多了。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郭崇韬的意思,就是劝皇上先不要打仗,先搞生产,先把国库里的粮食搞得满满的,以后再说统一的事。如果到了那时,就是再打仗,也用不着向百姓加捐加税了。因为我们国库有粮食啊,够做军饷的。不然的话,你老打啊打的,军队没军饷了,你就向老百姓加捐加税,万一你把老百姓逼得造了反,那你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
皇上终于同意郭崇韬的治国之策了。皇上终于决定先不兴兵南进,先搞农业,搞生产了。
这时,皇上还颁布了两项惠民的政策,一项是减租减税,另一项是鼓励农民们开荒种田。
这时,皇上还想颁布一个法令,就是让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