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后唐兴衰-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一点,孔谦早就看出来了。

    ******

    单说郭崇韬。

    这天,郭崇韬就回到了洛阳。

    郭崇韬心说:我见了皇上可怎么说呢?

    郭崇韬正为难呢,有人来说:“皇上有请!”

    郭崇韬就见皇上去了。

    郭崇韬去了后,他见皇上给他准备了不少的好酒好菜。

    郭崇韬脸一红:“皇上,臣……。”

    皇上说:“郭爱卿,一路操劳,辛苦你了。”

    皇上也听说郭崇韬这次南方一行不顺的事了。不过,皇上可半点也没怪郭崇韬的意思。因为郭崇韬是股肱之臣。再说这事也本来就难办。这事让郭崇韬去,郭崇韬办不好,要让别人去,恐怕更糟糕。

    这时,郭崇韬叹了一口气:“唉,惭愧啊,惭愧。”

    这时,皇上问郭崇韬:“郭爱卿,以后的事,我们该怎么办呢。”

    郭崇韬说:“臣早了想好了,想好了一条敲山震虎之计!”

    皇上问:“什么敲山震虎之计呢?”

    ******

    这时,郭崇韬就向皇上说出了他的敲山震虎之计。

    郭崇韬一说,皇上“哈”“哈”大笑。

    郭崇韬也确实是够聪明的。他好处是胜不骄败不馁。早在他会见高季兴失败的时候,他就开始在他脑海里酝酿他这个敲山震虎之计了。能够在失败的时候想着极力挽回,把损失降到最低,也是郭崇韬的长处。

    郭崇韬会见高季兴失败以后,他就想:看来想让南方几国把西蜀排除在他们几国联盟之外,是不好办了,我怎么才能极力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呢?

    这时,郭崇韬就想出了一条敲山震虎之计。

    郭崇韬心说:我虽然不能出兵打西蜀,我给他来个大兵压境,我吓唬吓唬他,总可以吧?

    所以,郭崇韬才会极力在高季兴的面前,在南方几国其他几国的面前要求,要求他们把西蜀是否受到威胁界定到了西蜀国土真正受到入侵。那样的话,我虽然不能出兵打西蜀,我就可以给他来个大兵压境吓唬他了。

    ******

    这时,郭崇韬把他的计策跟皇上一说,皇上笑了。

    郭崇韬说:“这回西蜀就是不疯,咱也能把他逼疯了。”

    皇上说:“好!”

    郭崇韬说:“臣的计策是,先把西蜀逼疯,然后再说西蜀是疯子,然后再说西蜀是疯子我们就有理由打他!”

    这时,皇上又一次“哈”“哈”大笑。

    皇上说:“我们什么时候出兵为好啊?”

    郭崇韬说:“再等一个月吧。一个月以后,也到秋后了,咱下放的那些士兵们所种的粮食也都收下来了,臣以为那时出兵最好。”

    皇上说:“好!”

    郭崇韬说:“另外,臣还要对皇上说一句。”

    皇上说:“说吧。”

    郭崇韬说:“刚才臣对皇上所说的那些话,特别是‘先把西蜀逼疯,然后再说西蜀是疯子’之类的话,皇上最好不要对别人说。此类话最好只是皇上知臣知。因为那样的话如果公布于众,会对皇上声誉都有损。”

    郭崇韬献计害西蜀,这才真把西蜀逼疯。
………………………………

第七十二回、敲山震虎计(一)

    “先把西蜀逼疯,然后再说西蜀是疯子。”

    郭崇韬设计害西蜀。

    皇上就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皇上就开始准备了。

    从此,皇上也不干别的,他就在那儿等着秋后出兵。

    ******

    这天,皇上正在那儿等呢,突然有人说,说有个人要见他。

    皇上说:“让他进来!”

    很快,说要见皇上的那个人就进来了。

    皇上一看:是孔谦。

    皇上一见是孔谦,他不由就是一愣。

    因为对于孔谦,皇上可太熟悉了。

    而且近来皇上对孔谦的熟悉程度还与日俱增。在以前,孔谦在皇上眼里只是孔子的后人,爱妃的父亲,自上次孔谦向皇上献谋以来,皇上对孔谦就越来越看好。

    *******

    自上次孔谦向皇上献计以来,皇上就很想提拨一下孔谦的官职,皇上觉得孔谦是个人才,皇上不想冷落了这个人才。

    可很快皇上就收到郭崇韬的信了,郭崇韬在信中说,让皇上最好不要过早地提拨孔谦,因为孔谦这个人的身份现在还不十分清楚。

    ******

    之后,皇上也暗暗问过李嗣源。

    李嗣源是皇上的长兄,皇上对李嗣源也非常信任,李嗣源也有很高的才学。

    说到这里,我顺便说一句,李嗣源怎么会是皇上的长兄呢?皇上不是先祖李可用的长子吗?

    是这么回事。李嗣源是先祖李可用收的一个干儿子,因为他岁数比皇上大,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李嗣源是皇上的长兄。可从血缘关系上说呢?从血缘关系上说,李嗣源与皇上毫无半点血缘关系,与皇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只有李存霸、李存孝等人,李嗣源就不是皇上的兄弟。

    不过,李嗣源的才学还是非常高的。

    就因为李嗣源的才学高,李嗣源也曾是先祖李可用眼里的太子人选。“太子人选”,那是非常了得的。“太子”就是将来继李可用位的人。要真被选为太子,说不定今天坐龙椅上的人就是他,就不是现在的皇上李村勖。当时要不是先祖李可用见朱温想用干儿子朱由文,而朱温送了命,而亡了国,说不定先祖李可用还兴许真用他这个干儿子李嗣源。

    书说到这里,我还顺便说一句后话,到后来皇上李村勖少年夭折死了以后,李嗣源还真做上后唐王朝的皇上。

    要说起李嗣源的才学,那是不次于郭崇韬的。只不过郭崇韬是李嗣源义父先祖李可用的好朋友,李嗣源在郭崇韬的面前是晚辈,有些时候李嗣源不爱抢先。

    *******

    这天,皇上就问李嗣源来了。

    皇上知道李嗣源非常有才学。

    皇上说:“朕见孔谦这人非常有才,朕想提拨提拨他。可是,郭丞相给朕来信,他在信上说,让朕最好不要过早地提拨孔谦。郭丞相说,孔谦这个人的身份不十分明确,他的身份还有待查证。朕想问问你对这个事的意思。”

    李嗣源说:“既然郭丞相已经那么说了,自然有他的意思。臣想,郭丞相的话不会有错的。臣也认为,皇上对孔谦这个人,是应该慎重考虑。”

    皇上说:“可是,朕发现孔谦这个人真有才啊!”

    李嗣源说:“臣可不这么看。以臣看来,孔谦的才学并不见得比郭丞相高。”

    皇上说:“是吗?”

    李嗣源说:“郭丞相的才学,那是人所共知的。谁都知道郭丞相有才学。孔谦的才学呢,孔谦的才学,臣以为就现在而言还很难说。”

    皇上说:“是吗?”

    李嗣源又说:“皇上不要以为孔谦一时之间显了一下才,就断定他才学一定比郭丞相高。他的才一时之间超过郭丞相,臣认为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诸葛亮还曾失过街亭呢,能说因为诸葛亮失了一个街亭,就说诸葛亮的才学不如司马懿,就把诸葛亮之前的所有亮点全都否了吗?”

    皇上又点了点头。

    李嗣源又说:“就算孔谦真有才学,臣认为皇上也应先了解了解他的身世,先了解了解他是否对皇上一定忠心,然后再说。”

    皇上说:“好吧。”

    ******

    郭崇韬从南方回来以后,皇上也曾问过郭崇韬。

    皇上说:“朕见孔谦很有才学,朕想重用孔谦。可你给朕来信说,让朕最好不要过早地重用孔谦。朕也问过李嗣源,李嗣源也那么说。你在给朕的信里,你没十分说明白,现在朕想听你详细说说。”

    郭崇韬说:“臣是这么想的。皇上是否重用谁,皇上首先应该考虑的不应是谁的才学,皇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谁对皇上的忠心。皇上应该见谁对皇上忠心无二后,皇上再按才用谁。皇上见谁对皇上不够忠心,就算谁有再高的才学,皇上也绝对不能用。”

    *******

    今天,孔谦又到皇上这儿来了。

    皇上见孔谦来了,他满脸是笑。

    皇上说:“孔爱卿,今天来此,有什么事吗?”

    孔谦说:“皇上,今天臣为郭丞相前几天给皇上您献的那个计策而来。”

    皇上说:“有话就说吧。”

    孔谦说:“臣看……。”

    孔谦突然不往下说了。

    皇上说:“你怎么不说了?”

    孔谦说:“臣不敢说。”

    皇上说:“说也无妨。”

    孔谦说:“那臣就说了。”

    皇上说:“说吧。”

    孔谦说:“臣看……,臣看郭丞相的计,也有些太毒了!”

    皇上说:“什么?”

    孔谦又不敢往下说了。

    皇上说:“说吧。说也无妨。”

    孔谦说:“皇上请想,郭丞相这计,说白了就是逼着西蜀犯错,逼着西蜀对老百姓不好啊!如果皇上您真听郭丞相的话,皇上您真对西蜀大兵压境,那样的话对咱大唐是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咱大唐的地盘大人口多,咱大唐拿出二十万人来没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对他西蜀来说就大不一样了,他西蜀地盘小,人口少,如果他拿出二十万人来,对他国内老百姓的很苦的。皇上是有道明君,皇上能这么做吗?”

    “这……。”

    孔谦一句话,可真深深说到皇上心上了。

    自从郭崇韬向皇上献计以来,皇上也认为郭崇韬的那计有些毒。

    郭崇韬那计的意思是,给西蜀来个大兵压境,逼西蜀用过多的人马守卫边境。我大唐拿出二十万人马来,算不了什么。我大唐的地盘大,人口多,我大唐有二百万人口,我大唐从二百万人口中拿出二十万人马来,是算不了什么。可西蜀就不同了,你西蜀地盘小,人口少,你西蜀一共才五十万人口,如果他西蜀从五十万人口中拿出二十万人来,老百姓必然会很苦。如果西蜀国内老百姓真的苦不堪言了,我再说西蜀不会治理天下,我再出兵打它。

    今天孔谦一句话,可深深说动皇上了。

    皇上心说:孔谦的话对啊,朕是有道明君,朕应给朕国内的老百姓,乃至现在还不在朕国内的老百姓制造幸福才对啊,朕能故意给西蜀老百姓制造痛苦吗?

    这时候,皇上还在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朕一直认为孔谦的才学高,朕想重用孔谦,可李嗣源、郭崇韬就一直反对,李嗣源和郭崇韬是不是在嫉贤妒能?
………………………………

第七十三回、敲山震虎计(二)

    皇上听了孔谦的话之后,皇上可就想开了:郭崇韬和李嗣源是不是在嫉贤妒能啊?

    皇上心想:孔谦说的对,朕是有道明君,朕应给朕国内的老百姓,乃至全天下的老百姓制造幸福才对啊,朕能故意给西蜀老百姓制造痛苦吗?

    *******

    第二天,皇上召见郭崇韬。

    皇上问郭崇韬:“郭丞相,你给朕出的那个敲山震虎之计,可有人说不妥啊?”

    郭崇韬吓了一跳。

    郭崇韬也猜出是孔谦说的了。

    皇上接着说:“朕也认为你那个计有些不妥。是啊,朕是有道明君,朕能故意给西蜀老百姓制造痛苦吗?”

    郭崇韬说:“皇上,您先听臣说。”

    皇上说:“说吧。”

    郭崇韬说:“无论什么计,都是有三分毒的。诸葛亮的计谋高,诸葛亮的计谋不毒吗?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以及以后的伙同周瑜火烧赤壁,以及以后的火烧孟获藤甲兵,以及以后的火烧上方谷,烧死多少人啊?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坏吗?都说前唐李世民是明君,他的计就没有毒的时候吗?他不也屠杀过他的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啊!”

    皇上点了点头。

    郭崇韬又接着说:“皇上您要想做全天下的皇上,您就必须得用计征服全天的下人。您要不用计征服全天下的人,全天下的人都不能听您的,您怎么做全天下的皇上啊?”

    皇上又点了点头。

    郭崇韬又接着说:“皇上您今天用臣给您献的那计,比起当时李世民来,还是善得多的。当时的李世民是亲手拿刀的,可今天皇上您呢,今天皇上您,是不用手里拿刀的。”

    ******

    郭崇韬说着,他就给皇上拿出了一张他早已写好的讨伐西蜀的檄文。

    “檄文”,就是在预先讨伐西蜀之前为了美化自己,而写的一张为什么要讨伐西蜀的言论。

    不过,郭崇韬笔墨,可是分量相当重的。

    皇上接过那檄文来一看,他见上写道:

    “大唐开国以来,贞观天子、开元天子英明治天下,万民乐业。后不幸,安史之乱,黄巢之乱。

    黄巢以后,各地官吏纷纷夺城占地。朱温占冀、鲁、豫、秦,王剑、杨行密、高季兴、马殷、刘隐、钱镠、王审之占南诸地,并朱温弑君。

    庄宗,虽非帝室胄,但唐皇室已遭朱温尽诛,太祖乃干殿下,故庄宗理应天下主,况庄宗已得国宝玉玺。

    高季兴、马殷、杨行密、王剑、王审之、刘隐、钱镠,本大唐官吏,本食大唐俸禄。故高季兴等理应对大唐俯首称臣,高季兴等不臣,庄宗理应图之。

    然,庄宗乃仁君,庄宗不忍动刀兵。

    西蜀王衍,其父尚可。其父亡后,其治理之下之西蜀万民涂炭。今庄宗不忍久见西蜀黎民之涂炭,故庄宗图之。

    故,庄宗做以下之决定:王衍若降,庄宗愿念其年幼,不以屠之,庄宗愿学当年之司马昭善待刘禅,善待其,封其为安乐王,使其学当年刘禅乐不思蜀。若不降,若导致刀兵,后果自负。”

    郭崇韬这篇檄文的意思是:

    大唐开国以来,天下黎民先后在英明天子贞观天子(李世民)和开元天子(李隆基)的治理之下,万民乐业。后来不幸,遇上了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以后,各地的地方官们就纷纷夺城占地。朱温占了冀、鲁、豫、秦,王剑、杨行密、高季兴、马殷、刘隐、钱镠、王审之占了南方各地,并且朱温还把皇上杀了。

    庄宗,就是他们的皇上李存勖,虽然不是大唐皇上的后代,但现在大唐的皇室成员都已被朱温全杀净了。太祖,也就是庄宗的爹(李可用),是大唐的干殿下。所以太祖理应继承大唐朝曾经的基业,所以庄宗(李存勖),也应该是全天下的主人,就是理应做全天下的皇上。况且庄宗(李村勖)还已经得到了传国的玉玺。

    高季兴、马殷、杨行密、王剑、王审之、刘隐、钱镠,本是大唐朝的官员,本是吃大唐朝俸禄的。所以,高季兴等就应该向我们的皇上(庄宗)俯首称臣。如果高季兴等不那样,我们皇上(庄宗)理应讨伐。

    然而,我们皇上是仁义的君主,我们皇上不忍动刀兵,所以我们皇上没那么做。

    西蜀的王衍,他爹还算可以。可他爹死了以后,西蜀换他治理了,他把西蜀治理了个乱七八糟,弄得西蜀万民涂炭。我们皇上不忍见西蜀万民长期受苦,所以我们皇上决定讨伐他。

    所以,我们皇上决定:如果西蜀王衍肯归降,我们皇上愿念他年幼,愿给他一条生路,不杀他,愿学当年司马昭善待刘禅,封他做安乐王,让他也像当年西蜀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如果他不降,如果导致许多人受刀兵之苦,那就说不着了,那就一定要要他命了。

    皇上看了郭崇韬写的檄文后,他一笑。

    郭崇韬又补充说:“皇上,您可以给王衍一条路,让他走,就是让他投降。您别把所有的路都给堵死,让他无路可走。如果他真能投降,您也别亏待他。如果他不肯归降呢,那导致刀兵,导致西蜀万民涂炭的罪过可就是他的了。”

    皇上说:“郭丞相,你在檄文里说,如果王衍能归降,你让朕别杀他,你让朕像当年司马昭善待刘禅那样善待他,这是什么意思?”

    ******

    这时,郭崇韬就给皇上讲了一下当年司马昭善待刘禅的故事。

    当年,刘禅投降司马昭以后,司马昭就想把刘禅杀了。

    可这时他手下一个大臣说:“那样做不好,现在的情况和几个前朝的情况不同。几个前朝的情况是:周灭商之后,周曾大肆屠杀过商的皇室成员;项羽灭秦的时候,项羽曾大肆屠杀过秦的皇室成员;刘邦灭项羽的时候,刘邦曾大肆屠杀过项羽的家族成员。可现在的情况与几个前朝的情况都不同,几个前朝的情况是,灭就完全灭了,现在您的情况是,天下三国您仅灭了其中的一个,还有两个您还没灭呢,如果您在这个时候就大肆屠杀,后两个一定会拼死抵抗垂死挣扎。您要杀他,他能不害怕吗?”

    司马昭说:“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位大臣说:“您应善待刘禅。如果您能善待刘禅的话,您要再灭另外两个的时候,另外两个也就不会再怎么拼命抵抗垂死挣扎了。”

    司马昭就听了他那个大臣的话,他就善待刘禅了。

    司马昭给刘禅修了安乐王府,让刘禅做了安乐王。

    后来不是留下了那么一句话,叫“乐不思蜀”吗?

    司马昭善待刘禅,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不到三年后,他儿子司马炎就把曹奂给灭了,并且他儿子司马炎也取代了曹奂当了皇上。数年后,他儿子司马炎又把东吴灭了,他儿子真正地统一了天下。

    郭崇韬的意思是:皇上您现在的情况和当年的司马昭的情况差不多。当年司马昭所面对的是三国,现在皇上您所面对的是七国。您不应头一炮就杀杀杀的。如果那样的话,余下的就会奋力抵抗。

    郭崇韬向皇上献计,皇上这才对西蜀敲山震虎。
………………………………

第七十四回、敲山震虎计(三)

    郭崇韬向皇上献计,让皇上对西蜀敲山震虎。

    皇上采纳了郭崇韬的计。

    皇上决定秋后出兵。

    很快就到秋后了。

    这时,皇上曾下放的那些士兵们也把他们所种的粮食收下来了。

    皇上在春天的时候,不是曾让一些士兵们去开荒种粮吗?现在他们所种的粮都已经收下来了。

    皇上见到士兵们种的这些粮食,他非常高兴。

    因为这些粮食可以充当一部分军饷。因为有了这些粮食,就可以少向老百姓征些捐税。因为有了这些粮食,就可以减轻一下老百姓的负担了。同时,自己也可以在老百姓眼里有一个更好的印象了。

    皇上见这时候该起兵了,皇上就下令起兵了。

    几天之后,皇上的二十万大军就浩浩荡荡向西蜀开去了。

    就这样,郭崇韬的敲山震虎之计就拉开帷幕了。

    *******

    很快,西蜀的探报就把李唐出兵西蜀的事报到了西蜀。

    现在西蜀在干什么呢?

    现在的西蜀很乱。

    自从上次西蜀兵发长安,他们失败以后,他们的国内就开始乱开了。

    因为他们在这次兵发长安的时候,他们的皇上王衍受重伤了。他们皇上王衍在好长时间里都是昏迷不醒。

    他们皇上在好长时间里都昏迷不醒,有些事不能处理,怎么办呢?有些事就由他们的元帅德一海处理。偏偏他们元帅德一海又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弄权的人。你说西蜀能不乱吗?

    ******

    这次德一海从长安败回来以后,他见他们皇上王衍一直昏迷不醒,早已对夺权垂涎三尺的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对他来说的好机会了。

    从此,德一海就策划夺权了。

    想夺权,当然得先培养他的势力了。想夺权,当然得先将他认为不合适的人全都想方设法排除了。

    德一海就开始行动了。

    那些德一海认为不合适的人,他就想方设法在其身上找错,想方设法将其赶下台,甚至像高俅害林冲一样设白虎堂害人家。那些德一海认为合适的人,他就一个劲地提拨。甚至他认为合适的人杀了人犯了错,他也会说证据不足,不将治罪。

    *******

    现在,德一海刚把他想要处理的事处理完,就在这个时候,消息传来了,说李唐的大队人马向西蜀开来了。

    德一海一听这个,他刚刚平静下来的心,就又提起来了。

    德一海心说:这可怎么办呢?

    接着,又有一个探报来了:“报!李唐的大队人马已经接近了我们西蜀的边界!”

    “这……?”

    没把德一海急死啊!

    ******

    德一海就急忙招他手下几个人商议。

    有人说:“咱不是和楚、吴、闽、汉、吴越、南平几国有《七国联盟》吗?这时候咱可以去求他们啊!”

    又有人说:“就是有《七国联盟》,就是楚、吴、闽、汉、吴越、南平几国肯帮咱也不行。七国的力量加起来,也未必是李唐的对手!”

    因为他们都清楚,就算另外几国肯出兵帮他西蜀,他西蜀也未必能躲得过这场灾祸。何况另外几国还不一定出兵!

    西蜀就乱开了。

    ******

    再说西蜀的皇宫。

    这时,也已经有人把李唐大兵向西蜀开来的消息报给了西蜀的皇上王衍。

    现在王衍怎么样了?

    这几天王衍刚刚好点,他吃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些了,他也能下床走几步了。就在这个时候,李唐大兵向他们西蜀开来的消息就传来了。

    王衍一听这个消息,他又差点吓躺下。

    王衍心说: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来报,说李唐派使臣求见。

    王衍说:“让他进来!”

    李唐的使臣进来了。

    这时,李唐的使臣把一封信交给了王衍。

    王衍接过那封信来一看,他见信的意思是劝他趁早投降,如果他能趁早投降,西蜀就会像当年司马昭善待刘禅一样善待他,也会像当年司马昭对待刘禅一样让他做安乐王。不然的话,如果他不降,如果导致刀兵战争,让他后果自负。

    后果自负,当然是让他死了。

    你该投降的时候不投降,导致战争,导致众多人死,还不杀你啊?

    王衍一见李唐使者的这封信,他还真有投降的心了。

    反正王衍也明白:现在我不投降李唐,我迟早有一天也会投降德一海。

    现在德一海已经趁王衍养病的时候把许多忠于王衍的人免职的免职,杀的杀。现在台上已经净是德一海的人了。

    王衍心说:反正现在我就是再当皇上,也没多少意思了。

    *******

    王衍有意投降的事,很快让德一海知道了。

    现在王衍的身边有好多是德一海的人啊。

    这时,就有人把皇上有意投降的事报给德一海了。

    德一海一听:投降?投降哪儿行啊?

    德一海就找王衍来了。

    德一海到了王衍的身边,他就对王衍说:“皇上,我们不能投降啊。如果我们投降,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你别看现在李唐说得挺好,你如果真投降了,他就要杀你了。历史上前朝把后朝灭了以后,有几个善待前朝皇上的?”

    王衍一听这话,他差点哭了。

    王衍心说:德一海,真想把我逼死啊!

    但是,没法。

    王衍明白:现在我要硬去投降,德一海就能让人把他抓回来!

    德一海吩咐皇上身边的人:“现在皇上需要静养,以后任何人都不能打扰皇上!”

    *******

    然后,德一海就研究他是事去了。

    现在李唐大兵压境,可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就给德一海出主意,让德一海拿着《七国联盟》去求南方的其他几国。

    德一海见这时候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了,他就真派人去求其他几国了。

    ******

    之后,德一海就积极练兵。

    同时,德一海也在关心着李唐的大队人马。

    还好,几天来德一海所得到的消息还好。李唐的大队人马只是大兵压境,他们并没有大兵入侵。

    德一海得到的消息是,李唐的大队人马开到李唐与西蜀交界的槐树林的时候,他们不往前开了,他们在那儿停住了。

    虽然德一海得到的消息是,李唐的大队人马停住不往前开了,可德一海仍然心里非常地紧张。李唐的大队人马现在是不往前开了,你知他什么时候会往前开?老虎爬家门口,能放得下心吗?

    再说,德一海一听“槐树林”这个地方,他心里还非常地那个。因为他们上次兵发长安的时候,他们倒霉就倒霉在槐树林上。因为槐树林对他来说,是个不祥之兆。

    *******

    又过了一些日子,德一海派去出使其他几国的人就都回来了。

    结果,其他几国几乎是一个声音说话:“如果李唐真的大兵入侵,我们一定会帮你,如果李唐大兵并没有入侵,恕我们不能为你出力。”

    因为在李唐的郭崇韬在前些日子出使南方的时候,南方几国都对郭崇韬表示过:如果李唐的大队人马不入侵西蜀,他们是不会管的。

    再说,其他几国对西蜀做的事也都十分反感:你没事招惹人家李唐,你没事兵发人家长安干什么?现在把鬼引来了,你又想让我们帮你去驱鬼,我们又不是你的奴仆,我们凭什么为你出力,受你使唤啊?

    所以,其他几国对这事都不十分积极。

    *******

    这时,德一海可真发愁了。

    德一海心说:这可怎么办呢?

    好几个郭崇韬,好一个敲山震虎计!

    李唐的大队人马大兵压境,吓得西蜀胆战心惊,这才西蜀起内乱,这才李唐坐收渔利。
………………………………

第七十五回、如此地害人(一)

    李唐二十万大兵压境西蜀。

    可把西蜀紧张坏了。

    德一海马上派二十万人马去应对。

    接着,德一海就忙收租收税的事。

    二十万人马不是小数目,每天得消耗很多的粮食,这些粮食从哪里来呢?

    就是收租收税。

    ******

    这时,可把德一海忙坏了。

    收租收税就那么难吗?

    当然了,西蜀人少啊。西蜀供养二十万大军,当然和李唐供养二十万大军不同了。西蜀的人口仅是李唐人口的五分之一,二十万大军的消耗是从一个人手里出,还是从五个人手里出,当然大不相同了。

    之前西蜀不是二十万大兵发过长安吗,当时西蜀不也是二十万大军吗,那时西蜀军收税就不难吗?

    其实,那时西蜀收税也是挺难的,只是当时没顾得说。要说当时,当时还差点。当时西蜀有很多兵是临时从老百姓中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