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次远征,是工人协会第一次远征女真,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适应辽东的环境,朱舜还给每名乡勇发了一件白色斗篷。
火箭营的军装和步兵营的大体一致,唯一有些区别的地方,就是礼服是淡银色。
至于作战服,傻子才会搞出来区别,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建奴的八旗兵,哪个是步兵营哪个是火箭营,八旗兵肯定第一时间冲击火箭营。
搞不清楚,彻底混淆才好。
曹文耀知道朱舜的意思,还是不温不火的说道:“乡勇的服饰,最迟也是芒种时节。”
接下来,朱舜把目光投向了基建署署长李州桥。
基建署才是崇祯七年的主角。
()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全体动员!
朱舜现在最为关心的是,基建署的熟工问题:“夏至以前,培养的熟工最少要能达到两千人。”
李州桥听闻两千人的数目,面色有些沉重,基建署目前只有不到一千人的熟工:“学生不敢说些虚言,哄骗山长开心。”
“一千五百名熟工不在话下,两千名,学生只能说尽力。”
按照战略处的精密珠算,一千名熟工已经足够了,到时会抽调大批辽东军士给一千熟工当辅兵。
两千名熟工,只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熟工方面,朱舜心里有了回数,就要交代这一次致胜的关键了:“工业署储备的水泥,在夏至以前要达到八万吨,还有相对应砂子和石子。”
“扎出的一截截熟铁架,也要能达到周十六里高三丈三尺余的储备。”
周十六里,高三丈三尺余。
会首这是要把大凌河堡修筑成一座州城?
各位署政心里同时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辽东督师袁崇焕先后两次修筑大凌河堡,不过是周三里多的棱堡,都未能功成。
朱舜却要在女真腹地修筑一座属于大明的州城,东林党和晋商得知这件事,估摸着又要嘲笑朱舜了。
嘲笑他五体不勤不识五谷,别说是一座州城的修筑,就是一座县城的修筑,只是外侧的城墙,少说也要一年的时间。
州城的修筑就更长了,单单是外侧的城墙,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大凌河堡的修筑,战略处最早定下的确实是县城。
州城的修筑,却也不是朱舜一时兴起,决定把大凌河堡修筑成一座州城。
还是战略处经过精密珠算过后,得出的准确结果。
原因在于一样东西。
水泥。
硬化成一块磐石般的整体,只需七天。
只要把城墙的框架,提前分段扎好,等到地基修筑好了以后,直接浇筑,就能实现这个无稽之谈。
一个月时间,便可修筑一座州城城墙!
黄宗羲接触工人协会的时间还短,对于工业化这三个字的了解很浅显,当他亲自参与过战略处的珠算以后,拿着汝窑酒壶的手掌,出现了轻微的颤抖。
事后立即去了一趟水泥厂,亲眼见识了水泥硬化时间和硬化程度。
也就在水泥彻底硬化的那一刻,黄宗羲心里竟是产生了朱舜所说的工业革命,或许可以成功的可笑念头。
也出现了一起实现工业革命这场波澜壮阔的想法。
曹文耀突然插了一句:“数目如此庞大的水泥砂子,等到修筑时期再运过去,显然是会让时间超出一个月。”
“曹某已经给大兄写了一封书信,无论如何也要拿下距离大凌河出海口不远的一座孤岛,水泥砂子石子熟铁架可以堆放在孤岛上。”
“等到时机到来,只需两天时间就能从孤岛抵达大凌河堡。”
“另外也给郑芝龙写了一封书信,放在过去或许请不动他帮忙,他现在也是大明的一位将官了,请他调配一支水师用来运送水泥铁架,应该没有问题。”
“再者也不会让他白忙一场,答应送给他二十万匹顺天大幅布作为酬谢,估计最迟明天就会送来书信了。”
署政们听到二十万匹顺天大幅布,却是会心一笑,对于郑芝龙来说,二十万匹顺天大幅布绝对是一笔横财。
但对于工人协会来说,只是曹氏织布厂一个月的出产而已。
宋应升温和笑着补充了一句:“曹贤弟的二十万匹顺天大幅布,送的当真巧妙的。”
“贩洋布匹,基本上是被两处商团所垄断,南直隶商团贩卖的松江紫花布,和兰东印度公司的印度棉布。”
“松江紫花布又被叫做南京布,质地无需多说,印度棉布质地也很好,染色印花也有独到的地方,在万国很受欢迎。”
“顺天大幅布虽然有价钱上的优势,但是想要打开南洋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曹贤弟这是想让郑芝龙做工人协会的马前卒。”
黄宗羲瞧着两人在那里志同道合的谈笑风生,自身一腔抱负却无人认可,莫名有些心塞。
真正留下来的念头越发强烈了。
自卫处的列装问题,基建署的熟工问题,工业署的水泥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应该无缘参与这一场州城修筑大略的教育署,竟是也得到了朱舜的命令:“应星兄,教育署应该培养了不少土木方面的才子,调配二十名才子给基建署。”
“州城的修筑需要大批辽东军士的辅佐,工人们在乡野百姓间的地位很高,但在辽东军士眼里只是一群泥腿子。”
“如果让这些泥腿子指使辽东军士,肯定会引起一场哗变,换成识文断字的才子就不同了。”
“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京师大学堂学子里擅长土木的只有十五六人,其中有五人前往了江南的北洋水师学堂,距离二十人的数目还差一半。
看来,接下来一段时间,要暂停手里一切的笔墨了,亲自教授出一批擅长土木的京师大学堂学子。
朱舜为了调动辽东军士,让这帮子骄兵悍将卖力气还真是不遗余力,继续嘱咐宣传署署政:“老三,你和李渔叶时章尽快作出一曲关于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昆剧。”
“这次不能在夏至了,小满时节以前就要完成。”
“这两天为兄会借助督公王承恩的东厂督公名头,先给袁督师通通气,你带着杏园戏班立即赶往山海关,给辽东军士献艺这出昆剧。”
朱金对于大哥的话,那是言听计从,不等署政大会结束,拎着鸟笼子就冲出了公舍。
最后。
朱舜点名了黄宗羲:“黄山人,经济署的账房师爷班子也搭建好了,接下来就需要你建立工人票号,收纳各家蒸汽工厂的银款。”
“为自卫处、工业署、基建署、教育署、宣传署,全力提供银款。”
“这一次,我要整合工人协会全部力量,让天下人见识见识。”
“什么叫做工业革命!”
()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大凌河堡
芒种时节,距离夏至只有半个月了。
一辆来到辽东的马车,驶进了京城。
马车生端坐着一位头戴六瓣明盔,身穿皂色罩甲,佩戴腰刀的将官。
虽是一袭戎装。
却有一种难掩的进士气质。
戎装进士名叫孙传庭,过去是顺天府的一名府丞,在朱舜的举荐下担任了曹文诏的师爷。
堂堂一位府丞去给一名小小的游击担任师爷,这是要结下死仇的。
谁也没想到,孙传庭居然答应了。
更没想到,孙传庭在曹文诏麾下屡立奇功,只是这人心情内敛,很少有人知道曹文诏的师爷。
孙传庭喜欢独处,在僻静处写文章或是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那本《民兵训练手册》。
这本被曹文诏随手扔在一边的破烂书籍,却被孙传庭奉若经典。
另外,孙传庭手里还有一本,朱舜私人赠送的《毛概》。
朱舜只是一时兴起。
他不知道的是。
女真不知道的是。
孙传庭自身也不知道的是。
孙传庭的匡时济世之才,加上这两本书,成为了让女真八旗兵折戟沉沙的克星。
更是让整个欧罗巴,闻风丧胆。
如今只是挂着一个把总名头的孙传庭,在兵部递交了文书,马不停蹄的前往了云间会馆。
前门大街大江胡同,有一处云间会馆,开局为西洋大炮制造火药。
这里也是除了王恭局以外,唯一制造火药的地方,主要用来兜售给北平火器总局。
在这处会馆挂了一个散官的人,正是边军老供奉孙承宗。
孙承宗除了是边军老供奉,还是帝师。
孙传庭希望请出这位老供奉,让朝廷同意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堡。
马车在云间会馆府邸门口停下。
孙传庭踩在青砖街道上,四周冷冷清清,门前只有两尊镇宅狻猊。
整个大江胡同都是不见一个人影。
想想也是,这里毕竟是制造火药的地方,嫌命长了才会来这里。
孙传庭走到台阶上,敲了敲铜钉府门上的响器。
一名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棉布对襟的门子,从侧门走了出来:“副爷找哪一位。”
孙传庭性情内敛,对待任何人都十分有礼节,即便是面对仆僮下人也是温言有礼,这让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劳烦,通传一声。”
“辽东孙传庭,拜访帝师。”
门子习惯了被人呼来喝去,何时受到过这种礼遇,比起收到了十两银子还要舒坦。
门子忙不迭的把孙传庭邀进了门房,点头哈腰道:“副爷在这喝口茶,马上派人去通传。”
一盏茶功夫过后。
孙传庭在仆僮的带领下,穿过云间会馆,一直来到了后面的庭院。
走过垂花门。
一位矍铄健旺的老者,手持一杆大枪,呼啸着锤炼枪法。
老者便是一手缔造辽东防线的孙承宗,放下手里的大枪,也没有说话,走到旁边的水塔房,洗了一把冷水澡。
换上一件普通棉布剪裁的窄袖长袍,端着一大碗土豆阳春面,开始吃面。
只不过他的吃法有些奇特,在那个堪称小盆的粗瓷大碗里,倒上了半斤烈酒。
孙承宗拿起竹箸搅了几下,问了一句:“来点?”
孙传庭摇了摇头。
孙承宗端起粗瓷小盆便开始大口吸溜,二斤面条,半斤烈酒,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吃完了。
等到孙承宗喝完粗瓷小盆里的最后一口汤,放下碗筷说道:“你可以走了。”
孙传庭点了点头,离开了云间会馆。
孙承宗则是饶有兴趣的打量了几眼,孙传庭离开的背影,念叨了一句有意思。
几天后。
早朝。
只是一名小小把总的孙传庭,生平第一次踏上了那条人人向往的御道。
他那件犀牛补子官服,在一堆云雁白鹇补子里,显得格外扎眼。
正如他那一身格格不入的气质。
一股子周遭官员所没有的朝气。
孙传庭已经人到中年,却有朝气。
那是因为他对大明充满了希冀。
迈入大殿,踏上击磬如玉的临清贡砖,孙传庭下意识想去文官朝班,想到自己身上的犀牛补子,站在了武官末尾。
没过多久,崇祯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道:“辽东可曾来使了。”
孙传庭从朝班里走了出来,从大殿门口,一直走到日冕嘉量前方:“末将孙传庭叩见皇上。”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爱卿在辽东可能吃饱饭,每日土豆面粉几斗。”
一句简短的嘘寒问暖。
却让孙传庭险些猛然抬头,观望大殿之上的一身明黄。
也只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一直把‘家祭无忘告乃翁’当做警醒的孙传庭。
记了整整一辈子。
孙传庭站起来,如实回答道:“启禀皇上,自从有了土豆面粉,辽东将士们都能吃饱了。”
“加上皇上派遣方公公送去的顺天大幅布,也能穿的很暖。”
崇祯听到这两句很平常,甚至有点琐碎的言辞。
却是笑了。
坐在大殿之上,端坐在龙椅上。
欣慰的笑了。
偷偷观察崇祯表情的东林党成员,脸色却是有些阴沉。
这两样东西,全是出自朱舜之手。
孙传庭不敢直视皇上,继续说道:“督师让末将带来了一条军情,女真八旗兵大部分前往了西波尔,已经打到了沙俄的叶尼塞河,三个月以内是回不来了。”
“恳请皇上批准辽东边军,重新建造大凌河堡。”
大凌河堡对于整个辽东的意义,东林党成员很清楚,为了琢磨怎么对付袁崇焕,甚至比袁崇焕还能引经据典。
大凌河自古就是沟通辽东和中原的要冲。
先秦时期的齐国北伐山戎,曹操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隋唐平定高丽,全都是仰仗大凌河的水脉要冲。
对于当今的大明,更为重大。
此一城,关乎整个宁锦防线的安危。
所以袁崇焕才会屡次修筑大凌河,皇太极也是屡次全力阻挡大凌河堡的修筑。
至于东林党,当然不愿意袁崇焕修筑大凌河堡了。
大凌河堡一旦修筑成功,功高震主的袁崇焕势必不能在辽东待了,肯定会入朝为官,成为京官。
袁崇焕不过四十几岁,又有这么大的功绩,一旦入朝为官了,东林党谁能震的住他。
到那时,东林党的‘一统天下’就要变成群雄争霸了。
东林党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驱逐了齐党、楚党、阉党,终于迎来了满朝君子的众正在朝。
因为朱舜那个小东西,压制西法党人都有些棘手了。
绝对不允许朝堂再次出现一个袁党。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场
户部一共有十三清吏司,分别掌管各省的夏税、秋粮、鱼盐、茶钞税课等等,所有的收折料粮。
浙江、湖广两省过去一直是大明最重要的两处钱粮袋子,自从罢免了商税,浙江商贸繁荣,化稻为桑的事情大为兴起。
湖广就成为了大明勉强维持财政的赋税来源,孙传庭上奏完关于修筑大凌河堡的决策,主管湖广税课的清吏司郎中,自然成为了东林党扔出来的绊脚石。
但是朝班里迟迟没有动静,没人出来反驳袁崇焕的这项启奏,户部左侍郎轻轻跺脚,提点了身后的湖广郎中。
湖广郎中走出朝班,开口说的一句话,却把绊脚石踢给了户部左侍郎:“皇上,大凌河堡的修筑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银款粮秣。”
“这件事还需询问太仓银库的何大使,看一看国库里还剩下多少库银。”
户部左侍郎姓何,主管赋税折银的何大使也姓何,两人关系匪浅。
主管太仓银库的大使,在洪武成祖年间不是个好差遣,在如今这个世道,却是肥的流油。
各地的赈灾粮款在出京城以前,户部拦腰砍一半,这个杀猪的屠户就是太仓库大使,随便留点下水,就是一笔让人眼花的银山。
今年正好轮到户部左侍郎安插太仓银库的大使,便安排了一名侄儿,没想到还没坐稳两天,就被湖广郎中这个老不死推了出来。
太仓库大使也不怯场,刚刚步入官场没多久的他,正愁没有机会展现胸中韬略。
大步走出了朝班:“启禀皇上,太仓银库还剩下一百万两白银,只能支撑辽东边军两个月,这个大凌河堡恐怕修不成了。”
孙传庭转过脸来,看了一眼年纪轻轻的太仓库大使,难道东林党转性?
按照常理来说,最多报出五十万两白银,怎么突然多出了十成的银款。
湖广郎中只是拿他当绊脚石,顺便告诫户部左侍郎,他也不是好相与的,少在他身上动心思。
谁能想到,太仓库大使是个愣头青,五十万两白银硬是说成了一百万两。
这些年,皇上的内帑依靠北平火器总局可是聚敛了不少的银子,北平火器总局的分局,都开到南直隶了。
从内帑拿出来一百万两白银,或许拿不出来,五十万两倒是可以。
湖广郎中的脸色难看,户部左侍郎的脸色更加难看,捅娄子的那个人可是他亲侄儿。
太仓库大使反倒是洋洋得意的瞧着孙传庭,很快又收敛了那副洋洋得意,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物,和一个小小把总较什么劲。
多年以后,自己应该是主管一司的权贵了,而他,能给何府当个门子,估摸着都要偷着乐了。
还没等太仓库大使得意多久,户部左侍郎只能破例,亲自走出朝班给侄儿擦屁股了:“皇上,江西大旱,这一百万两白银急需拿去赈灾。”
“陕西山西两省大饥,需要赈济,淮扬两地的州府也是大饥,需要赈济。”
“微臣恳请皇上赈济大明各省的老百姓,而不是用来修筑一座没什么用处的棱堡。”
户部左侍郎只是叙述了人人知道的灾情,却用阳谋把崇祯逼到了绝路上,不可谓不高明。
这是明摆着让崇祯做出抉择,是要当个勤政爱民的仁君,还是当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
面对这个情况,但凡脑子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会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
崇祯立即陷入了两难。
大凌河堡的修筑,袁崇焕已经在奏章里写的很清楚了,这座大凌河堡虽然不大,修筑的目的也是出于巩固宁锦防线,并且在女真腹地插上一把刀。
却能让崇祯解决很多政堂里的问题,尤其是可以分化东林党和军头,让大明最难缠的两块顽疾,彻底对立,甚至是相互辄压。
不管是出于军事上的目的,还是政治上的意图。
大凌河堡的修建,势在必行了。
崇祯已经准备好要和这满朝的‘君子’来上一场恶斗了,没想到户部左侍郎张嘴就堵住了所有的退路,让崇祯在明君和暴君之间选择。
东林党成员立刻轻松了很多,暗道何侍郎不愧在宦海沉浮了这么多年,落下的这一子神仙手,堪称力挽狂澜了。
西法党人因为太仓库大使的愚蠢带来的轻松,当即变成了凝重,他们基本上都和工人协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很明白这一次大凌河堡的修筑,对于工人协会的重大意义。
关乎到朱舜能不能封爵。
朱舜正要借助这一次的大凌河堡大战,换来一个工业伯的爵位,建造工业之城。
正式开始把勋贵们同化成实业家,形成一股真正可以对抗东林党和晋商的阶层。
还有一点,朱舜没有给任何人说。
只要有了工业伯的爵位,朱舜就能建立军火公司了,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斗米式步枪和火箭这些火器,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制造。
一切,都要有一个工业伯的爵位。
但是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凌河堡的修筑,怕是要胎死腹中了。
朱舜却不以为然。
今天穿上绿色官服的朱舜,也在朝堂上,走出了朝班。
一步步的走向孙传庭身边。
“啪!”
“啪!”
“啪!”
硬底官靴踩在临清贡砖上,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吸引了所有东林党成员的注意。
只是一件九品官服,却让所有东林党成员如临大敌的屏住了呼吸,心里默默祈祷各路神仙佛祖,朱舜千万别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看到朱舜出场了,陷入两难的崇祯,还有西法党人,全部松了一口气。
这一连串的情绪变化,站在最前面的孙传庭尽收眼底,很是好奇这位九品官员到底是谁,能让整个朝堂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
难不成是某一位遭到贬官的内阁宰辅,看着也不像,这位九品小官的只是个年轻人。
年轻?
难不成是神交很久,却一直未曾谋面的朱舜?
或是帝师孙承宗的后手。
………………………………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要建州城
孙传庭打量朱舜的同时,朱舜也在打量他,上次本想亲手送给他一卷《毛概》,结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当时刚好赶上了建立蒸汽面粉厂,只能把《毛概》交给别人,代为转交了。
没想到再次相逢,已经是崇祯七年了。
朱舜走到孙传庭旁边,转过身子,背对着青铜日冕嘉量,注视不远处的户部左侍郎说道:“何侍郎,如果本官能在一个月以内修筑成功,又当如何。”
一个月以内修筑成功?
绝无可能!
户部左侍郎闭口不语,没有回答朱舜,而是细细揣度朱舜这句话里有没有阴谋。
一个月以内确实是不可能修筑成功,但是朱舜这五年来完成了太多的不可能。
东林党和晋商每次都在不可能里,吃了大亏,不得不谨慎对待。
户部左侍郎在揣度这句话,东林党所有成员都在揣度这句话,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阴谋。
只是他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东林党其他成员没说话,打小就是个二世祖的太仓库大使,却是毫无顾忌的呵斥道:“哪里来的跳梁小丑,竟敢在朝堂上撒野!”
“难道,就不怕皇上治你个以下犯上的大罪。”
太仓库大使呵斥完朱舜,邀功请赏般的给崇祯露出了一个笑脸,瞧见皇上还是那副君威深重,心中大喜。
看来他已经入了皇上的天眼了。
太仓库大使似是没有看见堂叔的铁青脸色,继续洋洋得意的表现道:“一个月?要是一个巴掌大的泥屋,别说一个月,半柱香时间本官都能做出来。”
对啊。
朱舜给东林党留下的陷阱,就是这个大凌河堡的周回问题,倘若是周不过一百步,高不过三尺的棱堡,一个月以内当然可以完工了。
既然抓住了朱舜的痛脚,东林党内部的一些中层官员,迫不及待的开始弹劾朱舜。
“朱舜小儿,这里是朝堂,不是乡下的草台班子,胆敢在这里戏弄天家威严,微臣建议治他一个大不敬之罪。”
“何大使当真是才智过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朱舜的阴谋,要不然朝廷又要白白浪费百万两白银。”
“高郎中此言大善,何大使立下了大功,挽回了大明的一百万两白银,微臣建议给何大使官升三级。”
朱舜都有些佩服东林党颠倒黑白的能力了,太仓库大使什么都没干,又是才智过人,又是挽回了一百万两的损失。
甚至都有官员提议给他官升三级了,不仅颠倒黑白的能力不错,见风使舵的本事也是炉火纯青。
只是多说两句话而已,不成,也没有什么损失,倘若是成了,就与户部左侍郎结下一桩天大的香火情。
弹劾朱舜和抬举太仓库大使的官腔,渐渐充斥了整个朝堂,说的太仓库大使的双脚都轻了三分,脑袋有些晕乎乎。
崇祯脸上的表情,却让东林党重臣有些摸不透,像是在绷着一股子笑意。
朱舜作为崇祯那尊宣德炉上的官员,如今落难了,崇祯不仅没有表现出一副震怒的样子,把满朝的弹劾压下去,还在绷着笑意。
难道。。。。。。。。
朱舜失势了!
想到这个可能,东林党重臣看向太仓库大使的目光,多了几分长辈看待晚辈的慈爱。
这几年,朱舜和崇祯很少见面了,或者可以说几乎不见面了,一定是有了嫌隙。
东林党内部过去就有人怀疑过这件事,没想到真的被太仓库何大使给撞破了。
京城内外对于何大使的风评,基本上就是一个二世祖,看来何府的这位小少爷,隐藏的还真够深的。
居然可以笃定很多东林党成员,都不敢确定的猜测。
难怪何府那么多子弟,老谋深算的户部左侍郎偏偏选他,就任了掌管国库的太仓库大使。
孙传庭却是对这个年轻的九品小官,有了浓厚兴趣。
一个九品小官能把殿门到青铜日冕嘉量,这段不长的路,走的不打晃,就很让人高看一眼。
身旁这个九品小官,走路时不仅腰杆笔挺,面对东林党腥风血雨般的弹劾,这么强大的压迫力,还能保持淡淡笑意。
这人,日后必成大器。
朱舜也没去反驳,等到呱噪的东林党成员说的口干舌燥了,弹劾声音渐渐减少了,轻描淡写的说道:“如果是一座州城,又当如何。”
“哈哈。”
太仓库大使突然肆无忌惮的大笑了一声,刚才一阵乱捧,让他认为自己就是未来的内阁宰辅了。
常言道恃才傲物,像他这么有才的风流才子,不发出点大动静,怎么能体现他的才干:“一座县城,你可知道一座。。。。等等。。。。你说什么?”
“一座州城!”
“你以为满朝文武都是没有脑子的蠢货,还一座州城,你怎么不说一座都城。”
东林党成员听到一座州城,这次是彻底放心了。
一座周三里的棱堡,袁崇焕前前后后修筑了两次,都失败了。
一座州城?一个出身于乡野的泥腿子见没见过州城都另说,张嘴就要在一个月以内修筑一座州城,真是失心疯了。
户部左侍郎这些东林党核心成员,也放心了。
一座州城的城墙最少周十六里,就算是修筑的城墙只有三尺高,少说也需要两年的时间。
这已经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了,不论朱舜发明了什么新式机械,都不可能在一个月以内修筑成一座州城。
一个月?
户部左侍郎这些东林党核心成员,想想都觉的可笑,朱舜分明是在把他们当猴耍。
崇祯却是有些亢奋的看着朱舜,那双眼睛,似是在说。
快点快点,快点让朕陪你一起唱戏。
孙传庭还是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朱舜,看看他怎么平息当前的局势。
朱舜处理的方式,却让孙传庭开始皱起了眉头。
朱舜不慌不忙,慢悠悠的说道:“启奏皇上,微臣愿意在一个月以内建造一座州城。”
“周十六里,高三丈三尺。”
“如果一个月以后微臣没有完成,请皇上治臣一个欺君之罪,如果完成了,臣恳请皇上赏赐一个工业伯。”
“朕。。。。。。。”
朱舜的启奏刚说完,崇祯就有些迫不及待的要配合他唱大戏了,似是感到自己这样太过心急了,放慢声音说道:“准了。”
灯笔
………………………………
第二百六十六章 远征辽东
崇祯说完这句话,期待的看向了满朝的东林党成员,希望他们再来一场血雨腥风的弹劾。
阻止大凌河堡的修筑。
等了半天,崇祯只是在遗憾中退朝了,嘴里小声念叨了一句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