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卫殽函之险的东方出口新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天下万民的民心,等到天下各省得知了西北的情况,还不知道要冒出来多少野心勃勃之辈。”

    “所有当务之急是稳住人心,只要辽东第一悍将曹文诏镇守京城,各省有野心乱臣贼子就会保持观望的态度。”

    崇祯看向了迈步走进大殿的孙承宗,工业派琢磨出一些新式火器是把子好手,涉及到军事还得询问这位老督师。

    这位老督师一手构建了宁锦防线,可是挡住了建奴南下的铁蹄。

    一身酒气的孙承宗,把羊皮囊扔给了朱舜,站在大殿中间说道:“孙侍郎的想法是对的,但正是因为曹文诏是辽东第一悍将才不能动。”

    “建奴还不清楚西北战局的情况,一旦调走了曹文诏,皇太极很快就会明白西北守不住了,闯贼也成了气候。”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皇太极立刻就会抽调一支人数最少在五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山海关。”

    “臣的建议,曹文诏不动,满桂也不能动,湖广总督卢象升需要镇住江南这块财赋地,还是不能动。”

    大明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还没能找到一个解决的策略,东林党没有半点的心急如焚不说,还出现了窃喜。

    看向太子朱慈烺的目光出现了嘲弄,就是因为你的不守规矩,这才让大明陷入了亡国的危机。

    太子朱慈烺可不是大明历史上的皇帝,为了一个身后名,对于文官最大限度的容忍。

    瞧见东林党竟敢用嘲弄的眼神看着他,毫无顾忌的回瞪了一眼,骂骂咧咧道:“再看,老子把你们的眼珠子扣出来。”

    一名精通八股文的大儒在国子监很有威望,终于受不了太子朱慈烺对官僚规矩的破坏了,愤慨道:“有辱斯文!堂堂储君竟像个乡野匹夫一样,真是有辱斯文!”

    太子朱慈烺可不是一个人过来的,照例会带几名东宫护卫,这些东宫护卫一般都是锦衣卫里的官宦子弟。

    自从建立了陆军讲武堂以后,全部换成了陆军讲武堂的学子。

    太子朱慈烺顺手一指,嗤笑道:“把他给孤拖出来。”

    换成一般的官宦子弟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对八股文大儒有半点不敬,陆军讲武堂学子们经过吕大器的宣讲,绝对忠于太子。

    几名陆军讲武堂学子在文武百官愕然的神色里,真的把一位皇帝见了也要敬三分的八股文大儒拖到了太子朱慈烺面前。

    不是押着,

    是一脚踹翻,拖着一条死狗一样拖到了太子朱慈烺面前。

    太子朱慈烺看着按倒在金砖上拼命挣扎的八股文大儒,抬起沾染了鲜血的金线靴子,踩在了八股文大儒的脸上,冷笑道:“你给孤谈斯文。”

    “宋老太爷把全部家业捐出来赈灾的时候,你怎么不谈斯文。”

    “孙传庭一介书生孤身杀敌的时候,你怎么不谈斯文。”

    “你个老不死的东西,除了会纳小妾,无病呻吟的抨击时政,还会干什么!”

    “还大儒,孤看你就是一个老蛀虫,有什么资格让老百姓敬称一句大儒。”

    “一生行善的宋老太爷才有资格叫做大儒,孤身前往战场的孙传庭才有资格叫做大儒。”

    太子朱慈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杀了一个文人,东林党勉强还能接受,把一位精通八股文的大儒踩在脚底下,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了。

    甚至感到了极大的羞辱和愤慨,这是对整个官僚乡绅的挑衅,更是对东林党的侮辱。

    对于礼法极为看重的礼部右侍郎直接站了出来,他不敢去否定宋老太爷,毕竟宋老太爷在民间的香火太旺盛了,比寺庙里的神佛还要旺盛。

    不过区区一个孙传庭,礼部齐侍郎却能拿他当借口教训太子朱慈烺几句:“太子这话恐怕不妥,宋老太爷勉强可以称上一句大儒。”

    “这个出身卑微的孙传庭可就不够资历了,敢问太子,孙传庭写过几首诗,作过几首词。”

    太子朱慈烺都懒的搭理这个齐侍郎,又在看出身,又在看无病呻吟的诗词歌赋。

    太子朱慈烺一脚踹在了八股文大儒的脑袋上,本来是想一脚把他踹开,造出来一点声势。

    可惜他不是铁塔汉子,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只是把八股文大儒踹的哀嚎了一声,没能挪动一点位置。

    太子朱慈烺也不在意,拿出那封从秦兵手里抢来的战报,直接‘啪’的一声脆响甩在了齐侍郎的老脸上,回头看了一眼先生朱舜。

    朱舜一直平静的看着自己造成的这一切,瞧见太子的眼神,点了点头。

    太子朱慈烺庄重的整理了一番衣冠,看向大殿之上的崇祯,郑重道:“启禀父皇。”

    “孙传庭以数千大明军士击败了闯贼的二十万大军。”


………………………………

第四百二十三章 孙传庭的封赏

    数千官兵击败了二十万闯贼大军?

    东林党的第一反应这件事一定是假的,一定是太子为了哄骗文武百官编造出来的谎言。

    崇祯、王承恩、温体仁等虽然没觉的太子会说谎,对于这个战报还是抱有一定的迟疑。

    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敢相信。

    那可是击败了洪承畴的二十万闯贼大军,还拥有一万多精锐骑兵,不是一击便溃的流民。

    孙传庭又不是老督师孙承宗,这件事要是放在老督师孙承宗身上还有一些信服力,毕竟老督师的国士之才是天下公认的。

    就连死敌满清提起老督师也是人人佩服,八旗旗主们敢讥讽山海关所有的武官,却不会对老督师孙承宗有半点的不尊敬。

    孙传庭还不是将门出身,只是一介书生,怎会有那堪称青史第一流帅才的本事。

    这个第一流站着的可是霸王项羽,兵仙韩信,军神李靖等一个朝代只有那么一两个的超世之杰。

    崇祯的呼吸突然有些粗重,倘若这件事是真的,岂不是说。。。。。。。。

    孙传庭就是大明的兵仙韩信!

    想到这里,崇祯真的是有些坐不住了,认真的看向了太子朱慈烺:“皇儿,这件事涉及大明的安危,莫要胡言乱语。”

    太子朱慈烺没有继续解释,他说再多也没用,上前几步走向了齐侍郎。

    齐侍郎想到那名闯贼使者的惨状,又看了一眼凄惨的东林党大儒,平日里不屑于顶撞皇帝没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他。

    面对一个只是太子的朱慈烺,竟是吓的后退了几步。

    太子朱慈烺捡起那封战报,里面详细的记录了潼关卫的作战情况,交给了老督师孙承宗。

    孙承宗接过来太子双手奉上的战报,仔细看了起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朝堂上所有人都在等着老督师孙承宗给出一个答复。

    东林党不希望这件事是真的,区区一介书生孙传庭要是真的击败了二十万闯贼大军,不就瓜分不了西北数省的田产了。

    东林党还指望着这一次的封王,大发一笔横财。

    二十万闯王大军如果真的土崩瓦解了,别说西北数省的田产没了,以后也贪墨不了粮饷军械了。

    孙传庭这是断了东林党的财路。

    好在太子朱慈烺不知道东林党的想法,如果知道了东林党的想法,也不在这里等着孙承宗确定战报是否可信了。

    直接拉着先生朱舜去喝酒,这些东林党人痛苦的事情,就是他朱慈烺痛快的事情。

    工业派官员们同样是在翘首以盼的等着结果,他们比崇祯还希望这件事是真的,这个天下要是乱起来了,最后倒霉的还是黎民百姓。

    还会对工业革命的进程造成重大的打击,工业革命要想加快速度,需要一个稳固的大明政权。

    边疆打的再激烈都没事,京畿内陆一定要始终保持稳定。

    老督师孙承宗在揭开火漆以前,就已经确定这件事是真的了,他接触过孙传庭对于这个一介书生很了解。

    孙传庭不是洪承畴,也不是祖大寿,绝对不会谎报军情。

    老督师孙承宗拆开战报只是为了从中找到一个借口,一个能够让文武百官相信数千官兵击败二十万闯贼是真实的借口。

    翻了几页,看到曹鼎蛟的05型野战炮和东风火箭,老督师孙承宗渐渐有了定计。

    又翻了几页,见到了步炮协同,老督师孙承宗定在了原地,眼睛不继续往下看了,手指也不翻动战报了。

    朝堂上的所有人明显感觉到了老督师孙承宗的情绪变化,他们因为孙承宗的这个轻微变化,有了跟大的反应,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朝堂上官员们不知道的是,不是这件事要出结果了,而是孙承宗看到这个步炮协同的战术来了兵法瘾了。

    暂时忘了确认战报这件事,正在推演曹鼎蛟的这个步炮协同战术。

    半柱香以后。

    老督师孙承宗推演到了兴头上,猛的拍了一下大腿,正要高呼一声妙啊,忽然想到不是在自家的书房而是在朝堂上,轻咳了一声说道:“启禀皇上。”

    “确认无误。”

    大殿之上的崇祯,绷紧身子,腰杆前倾的等着孙承宗的答复,这件事可是关乎大明的生死存亡,甚至都开始在心里默默祈祷。

    祈祷列祖列宗保佑,保佑大明渡过这一次的难关。

    当他听到一句确认无误,先是没反应过来,再是愣了一下,立即把目光落在了孙承宗的脸上。

    看到老督师孙承宗满脸的镇定。

    崇祯突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那张常年面无表情的脸容,毫无顾忌的出现了大笑:“好一个孙传庭,好一个一介书生。”

    “大明有此王佐之才,何愁不能中兴。”

    “承恩拟制,加封孙传庭为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

    东林党全部傻眼了,崇祯的封赏未免也太过了,不过是一介书生的孙传庭,竟是直接总督了整个西北的军务。

    这已经不是封疆大吏了,封疆大吏不过掌握一省的政务,而是直接位极人臣。

    只不过因为一场战争的胜利罢了。

    再者说了,孙传庭不是洪承畴那样的自己人,孙传庭是工业派的一员。

    三边总督,总督的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掌握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

    孙传庭手里的兵力未免太多了,他还是一个敢杀官僚乡绅的狠人,对于东林党来说简直是一个噩耗。

    “皇上圣明!”

    不等东林党站出来反对,工业派官员立即站了出来,高呼圣明,堵死了东林党反对的路子,彻底敲定这件事。

    从举荐孙传庭成为曹文诏的幕僚开始,到举荐孙传庭前往陕西剿匪,再到为侄儿曹鼎蛟谋划了密云后卫指挥使的官位。

    朱舜站在幕后,主导了这一切。

    当他听到孙传庭直接成了三边总督。

    第一次在朝堂上毫无顾忌的开怀大笑。

    未来,孙传庭就是因为权力不够大,死在了李自成的手里,成为明末最遗憾的一件事。

    如今。

    孙传庭已是三边总督。


………………………………

第四百二十四章 气死东林党

    孙传庭担任三边总督掌握西北所有的兵力,事态严重到已经脱离了东林党的掌控,让东林党第一次尝到了无力感。

    一种掌握不了朝堂政局的无力感。

    对于朝廷官员任免的掌握,是东林党把持朝政的基石。

    这么多年来,朝廷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都牢牢掌握在东林党手里,就在今天一位三边总督的任免居然脱离了东林党的控制。

    皇极殿内的东林党官员们心里那叫一个悔恨啊,悔恨当初没在朱舜还是个匠人的时候就宰了他。

    太子朱慈烺不讲规矩,孙传庭担任三边总督,看似与朱舜没有什么关系。

    但在幕后操纵这一切的人就是朱舜。

    太子朱慈烺跟在朱舜身边读书,孙传庭是由朱舜举荐的。

    再怎么悔恨也没用了,当初谁也想不到区区一个小小的匠头朱舜,会成为东林党的灾星。

    以孙传庭数千击败二十万的军功,想要阻止他担任三边总督是不可能的了,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为今之计,只能想办法把一直空着的辽东总督安插上自己人了。

    崇祯说完关于三边总督的封赏,一直在等东林党的反驳,平时任命一个五品官员东林党都要说上一堆废话。

    今天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全都哑巴了,崇祯等了有一盏茶功夫也没听见满朝君子说一句话。

    未免有些太不合常理了,难不成又有什么阴谋。

    就算是有阴谋崇祯也不在乎了,只要孙传庭能够担任三边总督,承受再多的阴谋算计也是值得的。

    崇祯任命孙传庭担任三边总督,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孙传庭数千击败二十万的军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敢杀官僚乡绅。

    孙传庭背后还有朱舜的支持,这位别说是杀官乡绅了,这些年都搞的不少东林党家破人亡。

    崇祯很想知道一心为国的孙传庭,加上朱舜这个祸害,会给这座朝堂带来怎样的变化。

    今天的早朝在一种很反常的安静中结束了,东林党似乎是因为太子朱慈烺和孙传庭两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闷不吭声的走出了紫禁城。

    平时闷不吭声的工业派官员,走在御道上的时候,故意把硬底官靴踩很响,还大声的呼朋唤友准备去杏园戏班好好的庆祝一番。

    朱舜和孙承宗两人去了护国寺西口路东的柳泉居,这间建立于隆庆年间的黄酒馆,店面不大只是三间门脸,却是京城里不亚于便宜坊的好去处。

    来这里喝黄酒的达官显贵,不比查楼和便宜坊少,除了黄酒味道醇厚以外,馆内有三样吃食最是美味。

    糟鱼,松花,醉蟹。

    孙承宗就对柳泉居的糟鱼情有独钟,一个月最少来个三四次,尝一尝柳泉居特制的糟鱼。

    来到护国寺西口路东,隔着很远,朱舜两人就看见柳泉居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柳树。

    柳泉居的堂倌显然对孙承宗很熟悉,两人刚刚走进柳泉居,堂倌就殷勤的招呼起来:“孙员外来了,赶紧里面请。”

    孙承宗带着朱舜走到一个靠墙又靠窗的位置坐下,嘱咐道:“老规矩。”

    堂倌眉开眼笑说了一句稍等,麻溜的跑开了,去后厨端酒去了。

    柳泉居内没有说书先生,也没有昆剧小班,更没有挂着号子的娼妓。

    官僚乡绅所喜好的风雅一样都没有,柳泉居内偏偏坐着不少穿着绸缎的达官显贵,看来柳泉居的黄酒和三样吃食不愧是京城一绝。

    不到半柱香时间,酒菜就上齐了。

    一坛黄酒,一盘糟鱼,还有几样下酒的小菜。

    朱舜感到有些怪异的是,老督师孙承宗还要了一大碗面条。


………………………………

第四百二十五章 满清要攻西北

    老督师孙承宗接下来的举动更让朱舜有些看不懂了,拿起柳泉居端上来的黄酒,倒进了青花大碗里的面条上,搅拌了几下,大口的吸溜起来。

    时不时夹起一只糟鱼放在碗里,吃的那叫一个香,八仙桌对面的朱舜看的嘴里都溢出了一些口水。

    老督师孙承宗吃完碗里的面条,放下连汤都没剩的青花大碗,很平淡的说一句话。

    这句话很平淡,不过朱舜却从中听到了一句遗憾。

    “本以为这一次是老夫出山的机会,没想到孙传庭这小子这么能打,以数千兵马击败了二十万闯贼。”

    老督师孙承宗遗憾的同时更多还是欣慰,正如他当年从熊延弼接过军伍的大旗,弟子袁崇焕从他手里接过了军伍大旗。

    可自从弟子袁崇焕被东林党骂死以后,大明军伍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惨淡景象,孙传庭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老督师孙承宗虽然很遗憾还没未能出山,但刚刚迈入中年的孙传庭能从他这个老头子手里接走军伍大旗,比他亲自出山还令人心情振奋。

    等到朱舜喝完那半坛只黄酒,老督师孙承宗起身离开了这里:“老夫终于可以安心去当个教书匠了。”

    提到教书匠三个字,老督师孙承宗的心情比吃了一碗黄酒面条还要畅快。

    虽说不能亲临辽东战场,但他却能通过那座陆军讲武堂,让大明军伍出现一种从未有过的人才济济盛况。

    世上还有什么事能比得上培养一批有着相同理念和相同信念的人才,更让人高兴的?

    朱舜是这样。

    孙承宗更是如此。

    想起在未来,陆军讲武堂的一期、二期、三期。。。。。。。学子们在疆场上奋勇杀敌,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孙承宗在前往陆军讲武堂的路上,甚至哼起了小曲。

    朱舜看着老督师没了过去报国无门的愤慨,心情愉悦的哼起了小曲,心情也十分不错的前往了潮河。

    七弟子徐积薪对于洗煤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可关乎工业革命的第一波红利,关系重大,朱舜要过去亲自看着。

    孙传庭以数千官兵击败二十万闯贼引起的风波,在大明朝廷还没消散,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满清的盛京城。

    盛京皇宫。

    大政殿。

    皇太极与一群顶戴花翎的大清国重臣们,正在商议入冬以后进攻大明的事宜。

    现在的大清国可不像以前了。

    有了土豆,又占据了沃野千里的贝海儿湖,饲养了吃不完的牛羊和马匹,人口也增长了很多。

    但是大清国缺少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用来享乐的中原物什,这些从小在白山黑水间长大的贝勒贝子们,就像是一群陡然暴富的豪商。

    对于衣食住行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很渴望大明的各种精美事物,进攻大明这件事比起往年更为兴奋和热衷。

    尤其是多尔衮很需要掳来一批造船匠人,重新开办辽东的造船厂,把辽东的药材贩卖到南洋折色成银子。

    只有手里有了大笔的银子,多尔衮就能壮大正白旗的实力,等到皇太极死了以后大清国由谁做主看的还是实力。

    过去极力主张进攻大明的范文程,反倒是不赞同进攻山海关了,倒不是他良心发现了。

    范文程主张占领草原更北的中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只是个意外,最初的想法也很简单,只是想着能不能在更北的地方再找到一个贝海儿湖。

    这样一来,大清国又能拥有一座天下粮仓了。

    谁也没能想到,中西比利亚拥有那么丰富的矿产,大清国对于草原北方中西伯利亚的态度就变了,各个旗主贝勒争先恐后跑去圈地,瓜分那些富饶的矿藏。

    人心是永远满不足的,中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常年覆盖着冰雪,只有湖泊河流附近能够种植土豆,无法大面积的推广。

    沙皇俄国占领的西西伯利亚就不一样了,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地很适合种植土豆,还散落着大量的哥萨克人营地。

    范文程不仅看上了那片广袤的粮仓,还看上了哥萨克人。

    范文程针对某个地方谋划计策,总喜欢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便从汤若望这些西洋人嘴里把东欧罗巴各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哥萨克人在沙皇俄国就是明朝的军户,甚至连明朝的军户还不如。

    吸纳这些哥萨克人就简单多了,都不要打仗,只要给予丰厚的待遇就能吸纳那些吃不饱饭还要替领主贵族打仗的哥萨克人。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趁着西北大乱,拿下明廷的西北数省,把哥萨克人迁徙到西北,这样就能借助欧罗巴人控制人口众多的汉人。

    大清国最大的劣势,还是满族人太少,只要占据了大明的西北数省就能弥补这个劣势。

    范文程手上有晋商送来的明朝各省户籍,详细的记载着明朝各省的人口。

    山西的丁户,五百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五十九人。

    陕西的丁户,四百五十万二千六十七人。

    范文程就是一个汉人,对于官僚乡绅们隐匿丁户的手段再清楚不过了,明面上记载的丁户在一千万人左右,实际上的丁户要在二三千万以上。

    有了这两三千万汉人,范文程就可以进行奴化统治了,满人地位最高控制哥萨克人、蒙古人、高丽人等外族,这些外族控制人数最多的汉人。

    要不了几年就能完成对汉人的奴化统治,到时候拉起一支人数在几十万的汉八旗,相当的轻而易举。

    这才是国之重事。

    范文程很清楚这些大清国亲王贝勒们为何热衷于进攻山海关,大清国在山海关面前折戟沉沙太多次了,只要山海关还在一天,就向世人宣扬着大清国的耻辱。

    现在实力比以往强大了,大清国的亲王贝勒们当然要先把山海关给攻下来了。

    范文程看着热火朝天商量怎么进攻山海关的亲王贝勒们,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看向了一直安静站在旁边没说话的多尔衮。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吓退满清

    说服多尔衮放弃进攻山海关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进攻山海关首先要把大凌河堡这颗嵌入大清国腹地的钉子拔下来。

    大凌河堡守将曹文诏可是朱舜的舅哥,以多尔衮和朱舜的恩怨,想让多尔衮放弃斩杀朱舜家人的念头可不容易。

    不过这对于擅长算计人心的范文程来说,倒不是一件难事,只说了一句占据明廷的西北数省最多三年就能覆灭大明斩杀朱舜。

    多尔衮深深的看了一眼范文程,决定帮他完成这一次的谋划。

    攻打山海关这件事已经争了半个月了,还是没个结果,亲王贝勒们瞧见多尔衮走了出来,全部都闭嘴了。

    争论这么久一直没个结果,那是因为多尔衮并没有参与这一次的昂邦章京争夺,现在他站了出来就要同仇敌忾的先把多尔衮压下去,其他人才有成为昂邦章京的希望。

    不过多尔衮接下来的话,却出乎了所有亲王贝勒的预料:“万岁爷,臣弟准备率领一支八旗子弟从榆林一带进攻明廷。”

    榆林是陕西的重要边镇,亲王贝勒们听他这意思是要放弃进攻山海关,转而进攻明廷的西北。

    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阴谋,毕竟多尔衮养着汉人幕僚最多,每次打仗以前还总喜欢让那些汉人幕僚出主意。

    亲王贝勒们全部把心思转到了西北,思索这其中的谋算,准备暂时放弃对于山海关的进攻,争夺这个进攻明廷西北边镇的昂邦章京。

    范文程因为这一句万岁爷多看了一眼多尔衮,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多尔衮在政事上的才干与其他亲王贝勒高下立判了。

    大清已经立国了,有些东西不能继续遵循旧制了。

    多尔衮已经打开了口子,范文程便开始诱导这些亲王贝勒们进攻西北:“万岁爷,明廷的西北已经大乱,闯王高迎祥率领二十万大军把洪承畴打的溃不成军。”

    “如今只能窝在长安城内不敢出来,西北边关的卫所必定空虚,大清国只需派遣一支数千人的八旗兵就能轻松拿下一处边镇。”

    “只要打开了口子,整个西北数省就是咱们大清国的了。”

    亲王贝勒们一听可以拿下西北数省,呼吸不免有些粗重,这得抢多少汉女和丝绸瓷器,估计多到数都数不完。

    面对整个西北数省的利益,亲王贝勒们哪里还能耐得住性子,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争抢了起来。

    “老八,进攻榆林这件事交给本亲王了,最多半个月就能攻下来。”

    “半个月?八哥,本亲王只要七天就能攻下来。”

    “三天!本贝勒只要三天。”

    范文程看到大政殿内热烈气氛,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件事基本上成了一半了。

    就在皇太极准备下达进攻明廷西北的诏书,一等侍卫走进了朝堂,禀报道:“万岁爷,西北的三边总督换人了。”

    换人了?

    大政殿内的热烈气氛立即就消失了,亲王贝勒们有些紧张的看向了一等侍卫,心中暗道千万别是曹文诏这个凶人。

    一等侍卫有些奇怪的看了一眼周围的亲王贝勒们,大清国主要进攻的边镇是明廷东北的各个边镇,西北换不换人并不重要。

    这些亲王贝勒们怎么像得知袁崇焕没死一样,相当的紧张,紧张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

    一等侍卫刚刚走进大政殿,不知道大清国改变了战略准备进攻明廷西北了,还没说话,就听一位亲王问道:“是不是曹文诏?”

    一等侍卫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曹文诏。”

    听到西北的三边总督不是曹文诏,大政殿内的气氛再次轻松了起来,不少亲王贝勒甚至是笑出了声。

    一等侍卫更是不明白了,也没敢多问,继续禀报道:“三边总督换成了孙传庭。”

    大政殿内的笑声,很快变成了嘲笑。

    亲王贝勒们早就对明廷的腐败有所了解,没想到东林党为了争权夺利到了这个份上,连三边总督都敢换成文官,忍不住嘲笑起来。

    “三天?看来一天就够了。”

    “一天?估摸着大清国的八旗兵抵达城下,这个叫孙传庭的新任三边总督都能吓的尿裤子。”

    “尿裤子?怕是不能了,以明廷文官的骨气应该早就逃了。”

    “哈哈——”“哈哈——”

    一句早就逃了,大政殿内引起了一场哄堂大笑。

    范文程的脸色却是有些凝重,只说了一句话,大政殿内没了半点声音。

    “万岁爷,根据微臣刚刚得到的线报,孙传庭以数千官兵击败了二十万闯贼大军。”

    数千官兵击败二十万闯贼大军?

    第一个讥讽孙传庭的亲王,愕然道:“消息是否准确。”

    范文程没有回答这名亲王,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皇太极。

    皇太极也是没有说话,看向了刚才还在嘲笑孙传庭的亲王贝勒们。

    大政殿内安静了有一盏茶功夫。

    还是那名第一个讥讽孙传庭的亲王开口说话了:“咱们要不商议一下进攻山海关的事宜?”

    其他的亲王贝勒们对于这句话深表赞同,本以为孙传庭是个软柿子,谁能想到这人比曹文诏还要凶残。

    数千击败二十万。

    就算是上三旗的八旗兵也做不到,这个孙传庭莫不是关圣帝君转世,来了一招斩颜良诛文丑杀了所有的义军首领?

    不管孙传庭是怎么做到的,大清国的亲王贝勒们再也不敢提半句进攻西北的言辞了。

    灯笔


………………………………

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

    满清商议怎么拿下山海关的同时,工业派的洗煤厂也刚好竣工了。

    洗煤厂位于工业之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