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军神-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鞘朴实无华。抽出来只感觉一股寒意,刀身上是精美云状花纹。刀柄处还刻着篆字。
“这。”石秀看着唐刀眼睛发直。
李逵道:“别小看这刀,俺让你开开眼。”说着李逵拿出数个铜钱,放一个在桌子上面,唐刀一挥砍成两段,接着又放,再要砍第四个时候,石秀起身拉住了李逵的胳膊,道:“李逵哥哥,不要再砍了,这种宝刀要精细保养的。”
晁盖刀:“宝刀赠英雄才是所得其所,这宝刀就送石秀兄弟了。”
“这,这,太过贵重了,兄弟不敢要。”石秀推脱。
晁盖道:“石秀兄弟切莫如此,一把刀值个什么。兄弟闯荡江湖没个利器防身怎么行呢。”
“既然如此,石秀愧领了。”
这年月冶铁技术不够先进,一把钢刀往往要反复敲打淬炼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打造好,不是用钱能买到的,原来的铁匠是打造不出来这种好刀的,最近汤隆来了,用谢钢超钢的试验品打造的这唐刀,算不得一流,但是最起码二流,卖几百贯还是有的。而且有了钢打造这刀没那么费工夫了。
晁盖道:“想必你也知道我是这郓城马市的东家,你的这马不知道打算卖什么价格?”
“这马是我叔叔从真定府那买当地军马场的马,因为北军看不上这矮马,一匹当时是十二贯钱买下来的,养了一年了,各种成本加一起来一匹最少十五贯了,不知道哥哥能要多少匹。”石秀问。
晁盖道:“你这马买的时候亏了,过了边境到辽国,这马匹不过七八贯,贩运过来零卖三十贯,成批卖十五贯都是赚大钱的。也不能让你亏本,我一匹给你十六贯,全要了,你看如何。”
石秀泪眼汪汪的,道:“哥哥就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如果这批马卖不掉我家叔父就得憋屈死啊。晁盖哥哥如此仗义,石秀真敢贪图金银,就按照成本价格十五贯一匹了。”
“好,这么成交。等以后的生意你就和刘梁刘掌柜来谈了,这种马匹你有多少我买多少,当然了主要是需要口齿小的母马、骟马,口齿大的马尽量不要。另外我这里有各种便宜的茶饼茶砖,瓷器、丝绸,你回真定府的时候带上些,如果能运到辽或者金肯定能赚大钱的。”
石秀笑道:“如今这世道混乱,能赚口饭吃就行了,赚大钱就不想了。不过我们辽地不熟悉,恐怕难做啊,我这次少带些货回去试试吧。”
酒菜上来,晁盖、李逵、石秀三**碗喝酒,聊的非常投机,一直喝了一个多时辰,石秀晕乎乎的,李逵也晕乎乎的,只有晁盖是清醒的。
刘梁回头和石秀谈了一些相关细节,结算了马钱,五百匹马就归了晁盖了。
刘梁道:“五百匹马在郓城卖恐怕卖一年,毕竟咱这小地方不可能有大销路,不如运到东京去这才卖的快。”
“不卖,赊出去。我打算把骟马留下二百匹留着拉车或者做后备战马,剩下的三百匹母马全部赊出去,咱们再配备几头大公驴,给这些母马配种,只需要交回三头骡驹子这匹马就完完全全归他们了。”晁盖道。
“是个好办法,凡事都咱们自己养殖肯定顾不过来,只是时间周期有些长,还有就是赊马的人也需要精挑细选,订立严格的契约。”刘梁说。
“我只负责大方向,具体细节你来定。马、牛、毛驴都可以这么来,当然主要是以马为主,今年最少赊出去三千匹马,一千头牛,一千头毛驴。我需要培养大批量的骡子。”
旁边李逵不解道:“要那么多骡子干嘛,跑的又不快。”
其实刘梁也不明白,只是认为晁盖也要扩大车行或者商队,晁盖也不解释:“等到时候你们就明白了。”
………………………………
第三十六章 牛皋的本领
四月的郓城已经很炎热了,最近接二连三的都是好消息,首先是敲骨吸髓县令袁大人提前离任了。第二个好消息就是郓城的蝗灾控制住了,几乎没有什么损失,临近的任城、巨野、金乡三县的蝗灾就不那么乐观了,虽然没有大规模铺天盖地的,但是麦子减产四成是肯定的了。
第三个好消息就是百货商场又搞大促销了,市价三十文钱的镰刀,百货商场只卖十文,买三把镰刀还送二斤重鲤鱼一条,一大清早的赶去商场买镰刀的乡亲们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
这时候一个中年汉子过来,对另外一个老者道:“三叔,你这排队干啥呢。”
“干啥,买镰刀啊。眼看麦子就要熟了,没把锋利的镰刀怎么行。”老者回答。
中年汉子道:“我给你二十文,你帮我带两把,这队伍太长了,我没耐性排啊。”
“这孩子都三十多了咋还毛毛躁躁的,咱庄户人家还怕站个队?”三叔道。
“你不知道三叔,我去赊匹马去,说好了就三天,过期不候。”中年汉子道。
三叔道:“净胡咧咧,一匹马要三十多贯,你家二十亩地除了口粮、皇粮之外能剩下五贯吗?谁会赊给你,摆明了还不起啊。”
“是真的,马市今天早上发的通知,第一次为期三天,赊销售三百匹母马,一百头母牛,一百头母驴。而且不用还钱,只需要在还回去三只六个月的幼畜这马就归咱了,以后下的幼畜归咱自己所有。他们还养了种马种牛,负责配种,如果有各种疾病还有兽医,只要不是故意给养坏的了,就算是养出毛病了还能换头好的。”中年汉子道。
三叔一脸的诧异:“我年纪大了,想买头驴拉车很久了,居然有这种好事情,有什么要求?”
“要求也不少,我刚刚听讲了,得是家里有人参加了晁团练组织的乡兵训练的,还得是老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还不能偷偷把赊账来的牛马卖掉或者杀掉的。”中年汉子说。
三叔道:“那还买个屁镰刀,先去赊马和毛驴子。”
两人赶到马市的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拥挤了上千号人排队,各人还拿着家里的户口薄。三叔毛驴总归还是没赊到,因为只有一百头毛驴,普通老百姓家更喜欢毛驴。只好和中年汉子一起,签订契约赊了一匹马,每人一匹马赊回去了。这马个头不高,脾气还行,没有高头大马那么烈,最主要的是吃的不讲究。可以牵着在田间地头放牧,吃各种野草。冬天时候就吃农作物的秸秆,用铡刀切了马很爱吃。
马市还组织了饲养和役使中常见问题的培训,每个赊账的农户都必须到场。马市组织了十人的一个兽医团队,骑着马流动下乡指导,帮助农户解决各种问题。
护卫队营地,新来的黑小子牛皋正在教授大家射箭呢,让晁盖惊喜的是牛皋不仅仅力气大勇武过人,更难得百步穿杨,射得一手好箭,护卫队终于有了个科班出身的弓箭教头。
牛皋脸上挂着坏笑,手里拿着个竹条子,看谁姿势不对就给一下,谁要是敢射箭的时候偷懒就更严重了,这家伙黑着呢,一准按规定办事,罚个五里地越野没商量。
晁盖这几日也没出去,带着大家训练,成效还是很显著的,起码李逵那厮有个人样了,军姿能站一炷香了,也知道服从命令了,他人本质不坏,在晁盖用心良苦的教育下不会再成为一个滥杀无辜的人,而是一个专门挑战强者的武将。
中午吃饭时间,庄客来报,说晁补之恢复的不错了,想请晁盖过去谈谈。
晁盖带了吴用并几个护卫骑马来到晁家庄医馆,晁补之正在医馆院子的大树下乘凉呢,这树是建医馆的时候圈进来了,树下还修建了几个长椅子。
“叔,您老人家咋出来了,晁文呢。”
晁补之不到六十,慈眉善目,颇有苏学士风骨,笑道:“我恢复的不错了,就让他先回去了,再说这里都很好,吃住都方便,药都是熬好了的。”
“那就好,你的身体刚刚恢复,千万不要累着了,有什么事情记得叫护士。”晁盖道。
“你村里人的治病不花钱,这钱从哪里来呢?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
晁盖笑道:“五千多人这么一个大村就算是免费医疗一年能的总费用超不过两千五百贯,毕竟年青人生病少,就算生病了也就是吃几付药就好了,几十文就解决问题了,大部分是些老人花钱多。不过呢我商行利润还是很好的,这村里大部分人都和我商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笔钱还是出得起。当然,村里还有其他的各种花费、帮助困难户、孤寡老人,也都是开支,一直我商行出不合适。村里慢慢的也有自己的来源了,河边有河滩七八千亩,种不得粮食,长不了庄稼,我打算改建成鱼塘,一亩地一千斤鱼还是有的,七八千亩的鱼塘,够不够村里的开销?”
晁补之点点头:“很不错啊,这个办法别人也能想出来,但是他们没有卖鱼的门路。如此多的鱼捞出来,卖不掉就臭了,吃又吃不完,岂不可惜了。”
吴用笑道:“老大人,晁团练赚钱的法子一箩筐一箩筐的,太多了。最近晁团练赊销出去五百头大牲口,也算是给咱郓城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了。”在农业社会,五百头大牲口的作用堪比上千个劳动力,给郓城带来了好处是十分巨大的。
晁补之乐呵呵的道:“做一件也是做,做两件也是做,既然晁团练有本事就拉时文彬一把,他立刻就要到任了,让他做出点政绩来。”
“这也没什么难得,三年之内我保证能让郓城县成为咱大宋第一县。”晁盖豪气冲天的说。
晁补之有些不乐意了,道:“年青人口气不要那么大,当年我老师苏大学士也不敢这么说,你说说有什么具体的办法。”
晁盖笑道:“我家今年就养了六万的鸡,四万的鸭子,把郓城县的蝗虫都吃怕了,郓城县的粮食遭遇蝗灾没有减产,这算不算。”
晁补之点点头:“这个算,牧鸡牧鸭治蝗虫,是个老办法,等老夫康复之后一定上书官家全国推广。”
晁盖暗笑这样的朝廷你指望他们去推广牧鸡牧鸭,哪个当官管百姓死活?当然也不好打击晁补之,毕竟是本家叔叔。
晁盖接着说:“明年我的孵化场可孵化数十万的鸡鸭鹅,普通农户可以养个几十只上百只总不成问题吧,小鸡养一个半月就可以放牧,从四月初,一直能放牧到八月低,那时候秋天来了,鸡也该卖了,这是一笔收益。再有就是稻田养鱼,过几天插秧之后就可以在稻田里放养白鲢、鲫鱼、鲤鱼、泥鳅等小鱼苗。一亩放十斤苗子,秋天能收六七十斤,还能让稻子增产,这是个好办法吗?”
“不错,这个江南很多地方都这么做,关键还得看官员怎么管,怎么引导。”
晁盖摇摇头:“这个地方官最多只是宣传一下,具体得有商行去做,免费提供育苗,回收鱼的时候扣除成本,只有老百姓能赚到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就算郓城县只有一万亩水田养鱼,一亩产五十斤鱼,就是五十万斤鱼,如此多的鱼你怎么销售?”晁补之道。
晁盖不肯说,只是说:“我自有办法,另外还有很多高招。甚至用不了三年,两年就能让郓城成为最富有的县了。”
生意人吗,肯定都要自己的秘密,晁补之也不追问,语重心长的道:“当今官家重用蔡京、高俅一系的佞臣,百姓苦啊,我看大侄子心系百姓,口碑又好,可惜你没有功名,不然老夫定然保举你个县令做做。”
“不做县令也照样,等时文彬来了,我和他谈谈。我两共同努力,定然把郓城县做好。”
“好吧,老夫就修书一封,到时候你拿给时文彬,他就知道怎么做了。”晁补之回去写了封信留给了晁盖。
又过了几日,正是麦收季节,新任县令时文彬到了,晁盖带吴用迎接时文彬,此人年纪不过三十挂零,是第一次出任地方官,还是很淳朴的。晁盖拿出了晁补之的信给时文彬,三人密谈一夜,最终达成共识。
护卫队营地,一直训练的李逵好几天没喝酒了,练习完骑马之后,李逵大声嚷嚷道:“好几天没喝酒了,嘴巴里都快淡出个鸟来了。”
正好让晁盖听到了,问:“你嘴巴里淡出个什么鸟?”
“是哥哥啊,没淡出鸟,没淡出鸟,俺铁牛说着玩的,哥哥莫当真。”李逵连忙说。
“这样吧,这几天正好咱们晁家酒楼看店的庄客头目家里有事情,你就去店里看几天店,遇到有打架闹事的处理一下就成。顺带去咱的百货商场买些东西。”
李逵一听去酒楼看店,乐坏了,立刻骑着马去了晁家酒楼。
晁盖的店在郓城真还没人敢捣乱,李逵在楼上喝着小酒,舒服服的呆了好大一会儿。正无聊呢,忽然发现有个鸟大汉,带着六个歪七扭八的汉子吃过饭不给钱径直走了,伙计也不敢拦。
………………………………
第三十七章 痛打雷横
在晁家酒楼吃饭不给钱,伙计还不敢去要来得不是别人,正是本县步军都头雷横是也,雷横铁匠出身,一身蛮力,练得一手好朴刀,后来被宋江看中举荐给袁县令当了都头,今天是刚下班,带着六个兄弟出来喝酒,郓城县里哪个饭店吃饭也没给过钱啊。
李逵从楼下下来了,喝道:“站住,哪里来的鸟人吃饭不给钱啊。”
雷横一听就停住脚步,一看这厮是晁盖经常带着的一个黑大汉,最近雷横恼晁盖,编练的五千乡兵虽然没有正经八百训练过,但是长枪是切切实实的发了,有武器了,雷横和他的几十号手下吃拿卡要没那么容易了,因此怎么看这个黑大汉都不顺眼。
“老子吃馆子向来不给钱,哪里来的野人也敢管本都头的闲事。”雷横怒道。
李逵不乐意了,你鸟人是个都头管五十人,哥也是个排长也管五十人。
“吃饭给钱这是天理,不给钱俺把你们吃的打出来。”李逵道。
雷横的六个手下也都是些无法无天的货,吃顿酒居然要付钱,看了看雷横道:“哥哥,我们哥几个教训教训他,省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六个人握着拳头卡啦卡啦直响,慢慢的把李逵围在了中间。
酒店伙计一看要打自己庄上人纷纷拿家伙过来助战,李逵道:“不用你们帮忙,俺一个收拾他们一群。店内狭窄,敢不敢去街上打。”
六人不知道李逵的厉害欣然应许,来到街道中间,六个依旧摆开架势围住李逵,正是吃午饭的光景,街上人多,看有人打架立刻围了个人山人海。
两人抡起大拳头砸向李逵,李逵一手一个抓住来势汹汹的拳头,往下一拉,两人直挺挺的摔到了地上。其他四人纷纷抢上前围攻李逵,李逵咧嘴笑,“让俺练练手。”
一个勾拳,砰,一下正打中一人的下巴,这人晕晕乎乎的就倒地了。另外一人背后偷袭,李逵一个闪身躲过去,侧身一个鞭腿踢过去,那人应声倒地。还有两个看到李逵厉害不敢上前,躲开了。
看热闹的瞎起哄,“好,好身手。”
雷横紧紧裤腰带,道:“好小子,敢打我兄弟,我这抓你去牢房。”
“直娘贼,吃饭不给钱,仗着人多想打老子,这会还要抓俺去牢房。”李逵愤怒了,扑过去照雷横小腹一拳打去。
雷横练家子出身,赶忙用双手格挡,就感觉手臂上面火辣辣的,这黑汉子居然力气不小。
两人战在一处,拳来腿往打的非常激烈,比街上卖艺的打的强多了。二十回合一过,雷横感觉体力不济了,主要是雷虎当了都头之后就没正经八百的锻炼过,再加上刚刚酒喝高了,他又不是武松会醉拳,哪里抵挡住李逵这天天魔鬼训练的人,一个不小心让李逵一拳打在脸上,半边脸都肿了,紧跟着李逵又在他肚子上面来了两拳,打的雷横弯腰直吐。
有好心人道:“这黑汉子,赶紧走吧。你打的可是本县的都头,不然一会他援兵来了就麻烦了。”
李逵浑不在意,道:“这厮吃饭不给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俺看见他拳头就痒痒。”
这时候几个衙役保护着一个身材官袍的人走了过来,众人一看,这不是县令大人的衣服吗,原来是新来的县令。看热闹的不敢造次,纷纷让开路。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新任县令时文彬。
时文彬看雷横和众捕快的惨样问道:“这不是雷都头吗,因何在大街上打闹。”
雷横道:“这黑厮在酒店闹事,我们过来问问,这人就动起手来。”
“胡说八道,俺在楼上吃饭,看你们吃饭不给钱就走,这才下来让你们付钱,这才打了起来。”李逵道。
李逵打架可以,打嘴仗就不行了,肯定说不过雷横等人,这时候酒店掌柜徐海出来了,手里捧着个账本,道:“请大人过目,这是雷都头三年来在我店吃饭的账目,也没多少钱,不到三百贯。”
时文彬看完账本,又问旁边的百姓,核实了刚才打架的情况,冷哼一声道:“雷横,你即为都头,掌管治安,就应该遵守法度,又为何横行乡里,吃拿卡要,吃饭不给钱。本县现在就免了你都头一职,回家反省去吧。”
说罢时文彬一甩袖子走了,众百姓纷纷叫好,雷横等人灰溜溜的逃走了。
翌日时文彬做出决定,原马军都头朱仝升任县尉,依旧掌管原般人马。新任命刘唐为马军都头,李逵为步军都头。
两位都头到任,立刻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原雷横手下那批吃拿卡要民愤极大的人一律开除不用,全部是护卫队里的精壮汉子,全新衣服,腰刀、不再配备长长的水火棍,改用二尺长的短棍,平时挂在腰间。
刘唐带领五十名马军巡逻城外,一百多个村庄,同时严令各村各自组建巡逻队,三五天内抓住了偷鸡摸狗的、盗窃牛羊的地痞流氓混混几十号人。
雷横很不服气,暗地里指示跟他混的那些帮闲闹事,让李逵带人一顿狂追猛打,腿断胳膊断的十多号人,一个个吓的暗淡无光,如果光一个李逵那么凶悍也就算了,他手下那五十号人每个都如此,短短几天功夫郓城县的治安变化极大,不敢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差不多了。
时文彬在处理民间纠纷上还是有一套的,大小诉讼基本能秉公办理。
端午节后麦收基本结束,县城治安告一段落,宋江居然想用糖衣炮弹拉拢李逵,虽然让李逵拒绝了,但是难保以后不上当,因此晁盖把李逵那队人马调回到营地封闭训练,把晁然调到了城里巡逻维护治安,各类情况都很稳定,郓城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
晁盖来到马市,把让刘梁把赶车的马滔叫过来,这马滔就是马家庄赶马车的,几个月前他娘病了,求晁盖治病,后来他娘病好了,人就留在了马市,给百货商场、马车店赶赶马车什么的,吃苦耐劳,反响不错。
“庄主。”马滔恭恭敬敬的。
“坐吧马滔,我听刘掌柜说了,你这段时间做的很好。”
“都是应该的。”
“我打算新建一个独立的马车行,叫做公交马车,只用四辆车,八头骡子就成。每天早上从距离县城四个方向最远的村子出发,沿途经过各村,然后到达县城。中午后,从县城返回村里。按照方位,东西南北各开通一条路线,你去设定一下线路,要求尽量能照顾到各村。”
马滔赶马车,郓城县大小村基本都去过,四条线路设定上可费心了,马滔带人跑了整整三天,钉木质的站牌公告,给各村都送去了宣传的告示。
三天后公交马车开通,其实就是拉货的大长车,上面加了个顶棚。车上头那有个铁皮箱子锁着,上车的人不论距离远近,只需要往里面投一文钱便可,价格非常便宜。当然了,这车不会随便停,只在有站牌的地方才停。
郓城县是小县,但是最远的农村到县城也要六七十里地,走路的话要大半天,因而不少的老人都几十岁了还没去过县城。公交马车开通让许多人进城方便了,县城的人流量加大。
各村老百姓反响很大,非常欢迎这个公交车行,有了这趟马车可解决大问题了,原本只有少数人家才能坐马车进城,有了公交车行后,普通百姓也可以做马车了进城了,只是马车一天就来回一趟,每次都坐二三十号人,显得有些拥挤,两头健壮的骡子拉起来都有些吃力。
当然,目前还没有多增加车辆的必要,毕竟这个时代的农村还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晁盖也不可能短时间内立刻改变什么。
马滔不仅仅赶车不错,就连管理也很有一套,每天清点马车钱箱子里的钱,每辆车几乎都有七八十文的收益,差不多能够收支平衡的。
县衙时文彬处理完工事,拿毛笔练字,问旁边的长随,“最近县里有什么新鲜事情吗?”
“县里治安好多了,街道上也干净了。”长随道。
“这个我知道,那个叫黑李逵的长的就像个山贼,由他当都头哪个帮闲敢再捣乱。马军都头刘唐比原来朱仝强多了,每天执勤都不闲着。其他的还有吗?”
“新成立了个马车行,掌柜的叫马滔,这车行有意思,上车不管坐多远只要一文钱。”
时文彬笑道:“那还不赔钱啊,一头骡马一天的吃的草料也得二十文吧。”
“这个车行每天早晨从东西南北四个距离县城最远的农村过来,吃过午饭后,又从县城出发,返回农村。”长随介绍道,“车行是没怎么赚钱,但是城里的人明显的增加了,有些从未进城的老人孩子也能进城了,街道两边的商户多有收益。”
时文彬笑道:“如果我猜的不错,这个车行的老板应该是晁盖吧。”
“这个还真不知道,但是郓城县愿意做这种赔钱生意的还真不多。”
时文彬道:“咱们两个换上便装,出去坐公交马车,去农村走走。”
………………………………
第三十八章 选择战船
时文彬和长随换了便装,看起来像两个教书先生,正是吃过午饭时间,两人到路公交马车行,投了两文钱坐上了去北面终点站石头沟村的车,坐车的人还真不少,好在这是加长的马车,坐了二十来个人,都是村里的乡亲们有说有笑的。
车夫一甩鞭子,两头骡子迈着步子,踏踏的走了。时文彬也是看新鲜,和长随四处看看,感觉像大官微服私访一样。
出了北门没太远,就看见一辆拉着巨大木水桶的车子。
时文彬道:“这是要拉水做什么,咱们郓城现在可不干旱吧。”
旁边一个汉子道:“这是石碣村送鱼苗的车,里面全是鱼苗,稻田养鱼。”
晁盖和他密谈的时候说过这个,要做出政绩就必须让农民增收,稻田养鱼算得上是个好项目,稻鱼双丰收,南方为何称为鱼米之乡,就是因为稻子多,鱼多,郓城县的水比不了江南,但是也有不少稻田。
正走这,旁边六匹马踏踏的奔过去,马车正要让路,这时候骑着大黑马的人,转头往马车一看,居然是时文彬。
叫道:“时先生,这是去哪里。”
“原来是晁团练,我这是要去看看稻田养鱼。”时文彬道。
“何不同去,正好相互探讨一下。”
马车夫自然认得自家大老板,赶忙停车,放时文彬和他长随下来,晁盖让人腾出两匹马来给时文彬和长随。
时文彬骑马的姿势有些笨拙,但是总归会骑马,比那些读书的腐儒强多了。
往前不多远就是这次的目的所在,这里是一大片的麦田,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了,只剩下短短的麦茬。众人下马,来到地头,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正和他儿子用铁铲翻地。
时文彬为了体现他爱民,过去问:“老人家,为何用铁铲翻地,用牛耕不是更快吗?”
老人家道:“有头发谁愿意当秃子,买得起牛还会用铁铲翻地吗?”
时文彬讨了个没趣,苦笑着回来。
晁盖也不笑他,语重心长的道:“这是你第一次外放为官,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农村的贫穷远远比你想的要严重,所以劝课农桑是第一要务。”
时文彬道:“发展经济你比我强,我会虚心学习的。不过还是按你说的,你负责治安和发展经济,我负责审案,断案子,不忙了再出来劝课农桑。”
那翻地的老汉,看到晁盖立马就过来了,怯生生的问:“您就是晁家村晁保正吧。”
“是我,您老认识我。”晁盖问。
“我们村有从你那赊牛的,我就是想问问您,什么时候会再有牛赊啊,我家三十亩地,你就放心吧,我们会把牛当亲爹伺候的。”
晁盖摇摇头道:“最近恐怕是很难有了,且不说财力是否够了,牛这东西难大批量的收购到。”
老人点点头表示理解:“也没事,等有小牛了我们买小的吧。”
“马匹还是有的,过段时间你们赊两匹马不是更好吗,耕地拉车农活基本都能干,还可以骑乘。”晁盖道。
“有马匹可以赊?”老人家很吃惊,“只是马吃的东西比牛好,庄户人家伺候不好啊。”
“这是矮马,能吃各种草,添加不了多少粮食,照顾也简单,不怕寒暑。”
晁盖一席话让老汉很动心,过了没一会儿,阮英带着地的主人人也到了,还有一百个村民跟过来学习。
前面有一片连片的稻田,大约二百亩。田的主人叫做是个中年人,叫做李驴。
李驴很客气,给大家伙一一打招呼才带着大街到了田里,李驴指着满地纵横交错的水沟,说道:“这是按照阮主管说的,稻田的四周加高了田埂,出水口进水口都安装了防逃网。每一亩地挖一个十字形的沟,沟深半米,宽半米,十字正中间位置是个直径三米的圆,深一米。”
对于李驴做的,晁盖和阮英等人做了认真检查,拿出卷尺进行了测量,分毫不差。
旁边时文彬问晁盖:“稻田里过些日子插秧了不是满地地都是水吗?为何还要挖这沟、和坑呢。”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想大家都会有这种疑问。稻田养鱼,叫做鱼稻共生,稻田里有小虫子和杂草,小鱼吃了虫子和杂草排出粪便,会让水稻增产,一般情况下一水稻养了鱼,比不养鱼增产一成的水稻,同时最少能产鱼七八十斤,高了能产一百多斤。但是稻田里不能直接养鱼,有时候天气干旱,稻田里的水过少,水温过高,鱼就需要躲到这个沟里,这个沟就叫做鱼沟,这个圆就叫做鱼坑,这是防备夏季暴晒高温,給鱼一个深水区,同时如果家里有空闲的时候可以割一些嫩草扔进这个坑里喂鱼,会让鱼长的更快。”晁盖回答道。
阮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