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歌-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策马到了队列最前,同样分成两列,而后下马。

    景歌目光扫过这些面孔,绝大多数他都见过。昔日,曾跟随父亲回过帝都,其中还有几人带他去抓过蟋蟀。

    “唰。”

    他们整齐抽出雪亮的战刀,强烈的战意和杀气冲霄而起,战马亦有感,跃起前蹄嘶鸣不止,似乎风雪都因此而飘缓。

    “参见少帅。”

    他们把刀插入雪地中,单膝跪地,齐声说道。

    景歌心中震撼莫名,这一幕是他完全没有预想到的。

    随行的三位女子也动容,从马背上下来。

    “诸位将士请起。”他高声说道。

    众将士闻声而起,持刀而立。

    “西北军团二十万将士,除去有任务在身的兄弟,其余尽皆集合完毕,请少帅检阅。”其中一员战将朗声说道。

    景歌循声望去,那员战将曾带自己在城郊抓蟋蟀,笔直挺立的身影微微颤抖,心情激动得难以抑制,眼中有着泪花。

    “这怎么可能?”玉珏失声,难以置信。“他在西北军团中的地位堪比景青?!”她心中惊讶无比。

    “西北军团对景青的拥戴延续到了他身上。”韵儿轻语,眼中有欣慰之色,为景歌感到开心,同时更加钦佩那位已故的大元帅。

    是何等人物才能使得手下将士如此。

    景歌迈步,沿着钢铁洪流组成的通道走向那座城。他的目光看过每一张坚毅的脸庞,把这些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跟随父亲在此坚守多年的每一张轮廓牢牢地记在心中。

    他终于知道,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不在帝都那座国公府中,而是在这里。

    每一个士卒躯干挺得笔直,眼神热烈而激动,仿佛是三年前那个已故的大元帅重新回来了,在检视他们。

    站在洪流尽头的威严身影是当朝三大将军之一的杨威。

    “杨伯伯。”景歌行礼。

    杨威点头,一向不苟言笑的脸色有着温和之色。上前拍了下他的肩膀。

    “好孩儿,你总算的来了这边。我时常忧虑,担心你在帝都那边遭遇不测。”杨威说道。“有心想要你到这边来,又不方便明说。”

    景歌一笑,倘若帝都那些人知道是现在这番模样,是决计不会放任自己离开帝都的。

    “伯母和诸位嫂嫂托我给你们带了家书和一些物品。”景歌把杨家女眷让他捎带的东西交给他们。

    城内的主将军帐中,围满了一众将领。

    “这里曾是大元帅的军帐,自他离开后一切物品都保持原样,未有人入住此处。”有人说道。

    景歌环视一周,当初父亲便是在这里运筹帷幄,调度将领,主持防务。

    帐前站着西北军团中绝大多数战将。

    他们安静不语,脸色沉重。

    突然有一上了年纪的将领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末将护卫不力,致使大元帅含冤而死,请少帅责罚。”他悲怮道,心有愧意,即便过去了三年多,仍不能释怀。

    “请少帅责罚。”一众将领全都跪倒在地。

    此情此景,景歌心中也有无尽悲意,他早已忆起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没人比他更加难受。

    如今父亲的旧部再次提起,他也心如刀绞,恨不得手刃幕后主使,眼中同样闪动着泪光。

    只是,他没有让眼泪落下。父亲不在,他也早已不是小孩,不应再有落泪这样的软弱之举。

    “诸位请起,错不在你们,没人能预料到这种结果。”景歌平静地说道。

    “若少帅要征讨幕后主使者,末将愿肝脑涂地,身先士卒。”有性格暴烈的战将当众开口。

    一瞬间,全场死寂,鸦雀无声。

    谁都知道幕后主使是何人,说出这般话来,实在是太过惊人。

    大元帅手段果然惊人,西北军团对他个人的崇敬已然凌驾于国家之上。这个军团不姓大秦,而是姓景。玉珏暗自心惊,她观察了一圈,在场将领听闻此言虽不附和,却是面不改色,更无反对之言。

    “日后勿要再提这等话语,守家卫国,护佑大秦安宁才是西北军团的职责所在。尔等镇守于此,并非是为了大秦的帝王,而是为了保护身后的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侵扰。想必这也是父亲的想法。”景歌站起身,认真地说道。

    挥师东下,讨伐大秦王室么?

    这样幼稚的做法只会给神州大地带来无尽的战乱,连天的烽火。一旦西凉铁骑越过了雁门关,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战火燃起,身前这些忠心耿耿的将士必定会有很多在火中化为灰烬。

    尽管他知道战争迟早会来临,现在短暂的和平脆弱不堪,是各方势力牵制平衡的结果。打破了这个平衡之后,将会迎来一个漫漫长夜。

    西北军团是父亲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为景歌留下的一束火把,让他在黑暗中不至于走得那么艰难。

    “属下明白。”那一员战将也自觉不妥。

    “好了,尔等散去,各司其职吧。”杨威摆手,让众将退下。

    “歌儿你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今日暂且歇息,明日再来我帐中说话。”杨威见他面有疲惫之色,先让他休息一番。

    “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他们。”

    “好,多谢杨伯伯。”景歌起身把杨威送出账外。

    中军帐面积不小,设有内间,玉珏千雪等女眷被安排在景歌相邻的屋子。

    西北边塞的条件远不如帝都,大多建筑都是军帐和一些木石搭建的房子,好在三位女子都不挑剔。

    在这里,千雪紧绷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不用担心景歌的安全。没人可以在二十万高手如云的大军中伤到景歌。

    西北军团中的士卒除了日常操练外,空闲时间都会修习武道,上三品境界的士卒不在少数,至于战将,修为就更强了。

    “千雪小姐,如有什么需要可随时吩咐。若是无聊了亦可到处走走,只是一些军防重地,没有令谕就不得擅闯和逗留。”接待她的士卒认真地跟她说道。

    “知晓。”千雪点头。

    如今西凉对大秦虎视眈眈,派遣了无数奸细探子刺探防务,西北军团严防自在情理之中。

    “那景歌能随便闲逛吗?”玉珏听闻同样话语后反问。

    “少帅自然是可以的。”接待她的士卒答道,“虽无朝廷任命,但少帅亦是我西北军主。”

    “如今西北军团统帅不是杨威大将军吗?”玉珏惊讶,觉得不可思议。

    “若少帅不在,自然是大将军。”士卒答道,言下之意景歌在此,便是以他为主,军中人人尽知。

    “可杨威大将军不是奉朝廷之命,统御西北防线吗?”她不解。

    “我们西北军团只认帅令,不认什么圣旨。”那士卒傲然回答。

    都说景青大元帅忠君爱国,宽厚善良,精通用兵之道,是不世将才。如今看来,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有些不够准确。

    他是一个深不可测,风华绝代的人物,可惜未有缘见到,玉珏暗想。
………………………………

第八十章:关山军营

    入夜,天仍未放晴,雪落得纷纷扬扬。

    玉珏在屋中渐觉无聊,推开房门,想过去找景歌说说话,忽见韵儿进了中军帐。当下止住了脚步,风雪似乎更大了些,模糊了她的视线。

    他们两人虽未言明,但谁都知道他们彼此情深,又如何好意思去打扰呢。

    她立在阶上片刻,看见远处有营帐中有火堆,隐约传出声音。有士卒在喝酒谈笑,今日景歌的到来,他们都很兴奋,军中也允许轮换休整的队伍尽兴。

    她向着那营帐走去,此时,她也莫名的想畅饮一番。

    中军帐内的景歌盘坐在案前毛毯上,在烛火下看着西北军防图。

    “为何这般偷偷摸摸的过来。”景歌看着蹑手蹑脚的韵儿,笑问道。

    韵儿把披风解下,抖去雪花,挂在门边。

    “军营中本来就不应有女眷,你带我们来已是破例,要是再叫人看见我这大半夜的过来,指不定会生出闲言。”韵儿轻声说道。

    “既怕闲言,为何还要过来?”景歌似笑非笑地看着她。

    “我睡不着,有些挂念着你,至于闲言碎语什么的,其实我也不多在意。”

    她坦然说道,烛火映得她俏脸微红,似有一丝娇羞之意。

    以前不认识景歌时,一个人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倒是生出了些许依赖。

    “何须管那些世俗的框框条条,也无需担心为我添麻烦,想见我了就过来呗。你不在身旁,我也甚是思念。”景歌收起案上的图纸,笑着跟她说道。

    两人都是坦率之人,从相识相知就不曾遮遮掩掩。

    韵儿脱了鞋袜,依偎在景歌身上,扯过一截毛毯盖住两人腿脚。

    “外面风雪正浓,若不是在军营,正好抚琴。”她轻声说着,在中军帐中弹琴总归是不太好,显得景歌纵情声乐,有损威望。

    “就这般安安静静的听雪也很好。雪落花开皆有声,你听得到吗?”景歌抱着她。

    “听到。”她在怀中点头,乖巧应道。

    她听到雪落在帐顶,听到帐后一树梅花盛开,听到他的心脏在跳动。

    如此宁静,甚好。

    景歌把沉沉睡去的余韵轻轻挪到毛毯上,取过一床被子为她盖好,出了中军帐。

    “少帅。”围着火堆欢庆的士卒们看到景歌,纷纷要起身行礼,杨邦也在。

    “不必多礼。”景歌示意他们坐下继续,无需拘谨。

    “景歌,景歌,你来了。”玉珏朦胧着眼睛看到景歌,含糊不清地说道,“来,陪本姑娘再喝几碗。”

    周围的士卒都有些紧张不安,这是少帅带来的女子,跟他们喝酒醉成了这个模样,不知少帅心里会怎想。

    玉珏性情豪迈,很玩得开,酒量也不差,醉成这样也不知道喝了多少。

    “好。”景歌本来打算送她回去,却是不知如何开口。

    干脆也坐了下来,和众将士一起畅饮闲聊,士卒们看见少帅在此,越聚越多,围了一层又一层,形成了一个大圈。

    “景哥儿跟大元帅的性情很相像呀,没什么架子,和兄弟们打成一片。”杨定远远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跟他的二弟说道。

    杨国沉默,不曾回应。

    “我们父子从军征战多年,如今要屈身听命于他么?”杨国轻声说了一句,看着大哥。

    “二弟,你。。。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杨定不傻,自然听出了杨国未道明的意思。

    “他是大元帅之子不假,可他未必真如大元帅一般有统御三军的能力啊。”杨国直言,“就算他聪明绝顶,也毕竟太过年轻,经验不足,无法担当执掌西北军团的大任。况且父亲身为帝国大将军,身份不比大元帅低多少,怎能屈居一毛头小子之下。”

    “你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不知父亲是什么意思。”杨定说道。

    “我们杨家为西北军团付出了无数心血,怎能把它再交出去。”杨国注视着那道和士卒打成一片的身影,言罢便回了自己的营帐。

    “二弟,你。。。”杨定看着他离去的身影,一时不知说些什么好,只是隐约有些不安,担心这二弟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喝到最后,玉珏摇摇晃晃的倒下,不省人事了。

    哎,这丫头真是心大,对她景歌总是很无奈。

    景歌把她扛起来,敲开千雪的门。

    “她喝醉了,劳烦你照看一下她。”他把玉珏交给千雪照顾,再回到那些将士中,和他们继续谈笑,直至夜深人散。

    “景哥儿,你的枪法练得怎样了?”杨邦还没走,杨家四郎中就属他与景歌最亲近。

    “还行,带我走走?”景歌说道,即便夜深,他也没什么睡意。

    “好,到雁门关上去吧。”杨邦也不拖泥带水,带着他巡视,登上了雁门关的巨城,俯瞰另一侧。

    巨城墙上的风很大,借助雪夜反射的光芒,可以看到关外是一片茫茫平原。

    “关外便算是西凉境了,不到五十里处有西凉大军驻扎。”杨邦指了一个方向。

    “五十里,用不了两个时辰就能兵临城下了。”景歌说道,这么近,随时可以侵袭。

    “对啊,所以我们不敢松懈,派了不少游骑兵出去,包括新筑的烽火台,都部署在关外,密切关注他们的动静。”杨邦说道。

    “西凉有多少兵马?”景歌询问。

    “五十里处驻有三十万大军,西凉腹地再加上西域与游牧部落等小国作战的军团,估计有超过五十万的骑兵和上百万的步兵。”杨邦答道,脸色凝重。

    “这么多?”景歌略微惊讶,大秦三大军团总人数或许也超过了百万人,但还是不及西凉。

    况且西凉军队强悍,常年在西域与诸多游牧小国作战练兵,战力绝非河东军团之流能比。

    能与西凉铁骑抗衡的或许只有西北军团了。

    “自西凉吞并宋国后,国力远胜往昔,西域差不多被平定了,诸多小国都已归附。若非有这雁门关,大秦指不定都要被踏平了。”杨邦说道。

    雁门关除了景歌所在的主要通道之外,还有两条小道可以通过,只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骑兵无法通过,西北军团重兵把守,西凉一时间也无计可施。

    “平定了后方,就该对大秦出手了,那么,你要如何踏碎这雁门关呢?”景歌凝眉自语。

    “即便填上百万尸骨,也不见得能过得了雁门关。”杨邦说道,他对这里的防御有信心。

    看上去确实如此,但景歌知道,天底下没有攻不破的关卡,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适合的方法。

    西凉的那对父女,和那个便宜大哥都不是什么简单人物,未必就不能解开这道难题。

    “近年来西凉有没有进攻过雁门关?”

    “没有。”杨邦摇头,他们知道这是徒劳的,除非有把握,否则不会轻易出手。

    “可曾与西凉军队交战过?”

    “有过一两次试探性交战,在雁门关外的开阔平原中,我西北军与一支铁骑交锋,不分伯仲,各自撤退了。”杨邦说道,关门外地势开阔,适宜骑兵驰骋,是一处好战场。

    “自那之后,父亲就下令闭关不出了,但每日还是会打开关门一段时间,允许两国商人贸易通行。”

    景歌点头,允许平民百姓通过雁门关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有人会担心因此让西凉谍子混了过来。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管闭不闭关门,那些间谍探子还是一样可以越过山岭进入国境。

    那些险峻的山岭可以阻挡大军,粮草辎重,马匹等无法通过,但却是挡不住单个行人的翻越。昔日宋国灭亡时,就有大批逃亡的难民进入秦国国境。

    “过两日,我出关一趟。”景歌说道,等到见完成叔后。

    “你想要进入西凉境内?若是被人发现了,会很危险。”杨邦提醒,以他的身份,一旦被西凉发现,多半难以全身而退。

    “无妨,我会小心谨慎。”他答道,都到了此处,怎能不陪韵儿回去看一下她的故乡。

    他下了雁门关,回到军帐中,韵儿仍如猫一般熟睡。

    第二天一早,景歌到了杨威军帐中。

    “歌儿,这番过来打算长留于此吗?我已拟好了奏折,上报朝廷,要你到西北军中当将领。”杨威说道。

    “伯父且慢,侄儿这番过来原先没有久留之意,因帝都那边有很多事还没有处理好。到来后见西北军士待我如此,确想留在这边了,可侄儿还是觉得应该先回去一趟。”景歌坦言。

    “帝都那边贼子甚多,让你独对他们,是在是难为你了。”杨威叹道,他是一个军人,不通也不屑权谋之术。

    景歌一笑,不再在这件事上纠缠下去,跟杨威讨论起雁门关的防务,他看了边防图,心中有些想法和建议。雁门关的防卫战略是他父亲制定的,多年以来一直未有改变。

    如果太久没有改变,那西凉应当早已摸清底细,迟早会想出破解之法。

    杨威听完景歌的建议后,颇觉欣慰,本想着景歌毕竟年轻,很多见解还不够成熟。可一番交谈后,他彻底改观。

    虎父无犬子,他完全可以挑起西北军团的大梁了,不管性情还是才能都不比大元帅差。杨威暗想,原先存有的一丝顾虑消散。

    “少帅,成管事回来了。”两人说话间,下属禀报。

    “请他进来。”杨威说道。

    “见过大将军,殿下。”

    披着一身黑色斗篷的成叔风尘仆仆,他略施一礼。

    “成叔去了哪儿?”景歌好奇问,他先前不在军中。

    “依殿下所言,属下帮助西北军团在关外部署烽火台后,到了北境去勘察。”成叔汇报,他修筑的烽火台配备有数十名训练有素的探子,集收集传递情报和骚扰游击于一身。

    “嗯,那北境情况如何?”景歌询问。

    “跟西凉相比,属下更担忧的是北境啊。”成叔面有忧虑,“郑魏两国常年镇守长城,早已空虚,如今已然快支撑不下去了,不管是兵器还是粮草,都很短缺。他们已经派出使团,向大秦求援,不知大秦是否会援助他们。”

    “那北境魔族呢?”景歌再问。

    “北境魔族大举南下,聚集在长城附近。恐怕在不久的将来,长城可能会。。。失守。”成叔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对于景歌,他实话实说。这也是景歌的忧虑,故此,他已加紧在郑魏境内部署探子,构建情报网,以便在魔族越过长城后第一时间得到情报。

    “长城怎可能会失守,三百多年来魔族都没能寸进。”杨威有些不太相信。

    “杨大将军不知,这次它们聚集的规模远胜往昔。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浪潮。”成叔说道。

    “请随属下出去。”成叔带着他们走出营帐,“中原大地已经三百年没有魔族的踪迹了,属下此次北境之行,抓住了一个魔族带了回来。”
………………………………

第八十一章:入凉

    一片空地中,已有不少将士围住一个黑幔布包裹着的铁笼,里面传出阵阵低吼和猛兽嘶鸣的声音。

    千雪等三位女子也在场,她们好奇,里面是什么猛兽。

    众将士见景歌和杨威过来,让出一条通道。

    成叔把幔布揭开,露出那个魔族的真容。

    这是一个人形怪物,比正常人要高出两三个头。浑身长满了黑色的皮毛,脚掌宽厚,只有三根手指,每一根都长着利爪,闪烁着冷冽的光泽。绿油油的眼睛如同鬼火一般跳动,半边脸被毛发覆盖,似人非人,长相凶残丑陋。

    在不停的嘶吼,用利爪削切着精铁打造的笼子,带出串串火花。

    “魔族?”有战将惊异。

    “没错,这是魔族的一个种族,智慧低下,生性凶残,在魔族诸多种族中实力处于中等位置。”成叔说道,魔族是统称,它们分有不同种类。

    “除了王族之外,其余魔族不懂修炼,但天生就是极为强悍的战士。比如这个,它的力量和速度,比起我们人族两三品的武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叔继续说道。

    “像这样的魔族至少有百万之多,如今聚集在长城外,不知因何缘故,还在增加,魔族似乎想要倾全族之力攻陷长城。”他这两三个月深入北境不毛之地,收集了很多信息,甚至冒险生擒回几个魔族。

    景歌看着笼子中狂暴的魔族,即便是被千百将士围观,也没有露出畏惧的情绪,感知愚钝而嗜血。

    这样的生物它们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差,但个人战力很强,精锐如西北军团中的战士恐怕都需要两三人合力才能对付它。景歌迅速在心中做出判断。

    景歌环视一周,围观的士卒中有不少人带有惧色。

    “诸位,三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也曾与这等生物浴血而战,最终把它们赶出北境长城之外,使得我们中原大地归于安宁。它们已经被我们人族击败过一次了,手下败将,何惧之有?”景歌朗声说道,脸色平静。

    “把它放出来,谁敢上前斩杀?”景歌高声说道。

    场中战将沉默着看向自己的部下,没人出声。

    千雪皱眉,这都不敢吗?她刚要上前,玉珏和韵儿恰好同时伸出手来一左一右的拉住她。

    玉珏迅速把手收了回来,韵儿则是轻轻摇头,示意她不要出手。

    看着她们两个不谋而合的同时伸手阻止她的模样,她深受打击,内心受到一万点伤害,觉得自己的智商跟这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

    她们早就看出了景歌的意图。

    景歌不过是想消除士卒们的畏惧,让他们知道魔族并非不可战胜,普通士卒亦可将它斩杀。

    这个魔族再凶悍,又怎会是宗师境界的战将的对手。战将出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那些士卒还是觉得不可力敌。

    最后,景歌挑选了一个请命的士卒,把那个魔族放了出来。经过一番艰难的搏杀,那个士卒在数度负伤后还是成功击杀了那个魔族战士。

    现场爆发出如山般的欢呼,果然亲眼看到与自己实力相仿的兄弟斩杀那个魔族后,原先的畏惧之色荡然无存。

    在场的战将看到这般景象,心中对景歌生出了不少敬佩之意,果然不愧是大元帅之子,轻而易举地让士卒们重拾信心斗志。

    两日后,景歌带着余韵在夜色下登上雁门关的城墙,悄无声息地跃了下去。

    雁门关外原先是宋国的国土,现在已经成了西凉的一部分了。

    只有极少人知道景歌入了西凉境,他没有带上玉珏,她的实力太弱了,在西凉腹地,若是遇上了什么危险难以护得她周全。也没有告知千雪,如今他已不再需要她的保护。

    百丈高的城墙在掌握御剑之术的两人面前,算不得什么障碍,韵儿踏在古琴上如仙般飘然而落。

    即便她只在四五品的境界也可以凌空飞渡,而且无需消耗真元,念之所及,尽在掌控之中。

    踏空而行太过招摇,他们还是隐藏踪迹,以最快的速度度过西凉和大秦的边境区域,进入到前宋腹地。

    “现在的西凉应该是诸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了吧。”景歌说道,它吞并了宋国,国土已经超过了大秦。

    “嗯,它的都城在此以西两三千里开外,为方便管理,他们把邯郸当成了另一个中心。不知西凉王会不会在邯郸。”韵儿说道,他们对邯郸知之甚少。

    “在不在都无所谓,我们只是到此游玩一番,不会有事。”景歌微笑着宽慰她。

    “我不过是一个亡国公主,对他们没什么威胁,就是有些担心你罢了。”韵儿说道,“谁都不曾想到你深受西北军团的拥戴,西凉多半也得到了消息,要是知道你在此难免会有想法。”

    “所以我们才要偷偷摸摸的溜出来嘛,这边也有成叔的探子,必要时会给我们接应。”景歌笑道。

    今夜的月光明亮,雪地反射的光芒有如白昼,可看得清极远处。

    国破山河在,这片阔别二十年的土地看上去跟其他地方没什么不一样。然而韵儿在踏出雁门关的那刻,分明感受到有一种情感在土壤下蔓延上心头。

    她的父亲,曾是这片大地的君主。

    景歌能理解她的心情,还有什么是比国破家亡更让人难受的呢?

    景歌看着身旁那个孤身颠沛流失十几年的女子,心中有着无限的怜惜。

    他知她对家乡念念不忘,一直想回来看一眼,故此他毫不犹豫的带她回来,即便可能遭遇危险,也丝毫不惧。

    只要是你想要的,我都给。

    两人很快就进入到前宋的国境中,在一座城中转悠。

    “这里的民风倒是淳朴,跟大秦相似。”景歌说道,这里大多都是宋人,不像西凉大漠那边民风彪悍。

    道上不时有小队骑兵经过,披着暗红铠甲,气势不弱于西北军,但也不曾扰民。

    景歌和韵儿寻了一个茶馆坐下,跟旁边的人搭讪。

    “老大哥,你是宋人吧?”

    “宋人?宋国都灭亡了哪里还有什么宋人。”那个上了年纪的人看了他们一眼。

    “你们是外地人?”那茶客反问,看出他们一脸风尘。

    “对呀,我们齐国人氏。”景歌随口瞎编。

    “齐人怎么跑到这边来了?”

    “唉!说来话长,这是我未婚妻,我们两情相悦,无奈彼此长辈都不同意。只好跑这边来谋生计。”景歌挽着韵儿的手说道。

    “噢,私奔。”那茶客一副我了解的样子。

    “对呀,打算在这边定居。就是不知道这边能不能混口饭吃。”

    “这边还是挺好的,只要你肯卖力,饿不死。”

    “西凉的大老爷们好不好打交道?会不会欺负我们这些外乡人?”景歌故作关切问道,打探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

    “以前倒是会有些西凉人欺负我们宋人,现在少很多了。特别是最近半年来,新上任的国相颁布了很多新法令,对我们跟原先的西凉人也是一视同仁。”那茶客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一开始他不愿承认自己是宋人,对景歌有所防备,聊了一会后倒是少了戒心。

    “都颁布了些什么法令?”

    “减轻赋税,分配耕地,重修律法,允许自由买卖。。。。。。”

    景歌和韵儿对视了一眼,这些法令和上官君月的改革如出一辙,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么?最重要的是允许自由买卖,极大的刺激了经济。

    “那位国相是复姓诸葛么?”景歌想确认一下。

    “好像是。”茶客回答。

    “你认识西凉国相?”韵儿惊讶。

    景歌点点头,“没什么意外的话,应该是我那便宜大哥了,果是经天纬地之才,一来西凉就混了个国相。”

    西凉征服宋国后没有实施暴政,而是以宽松政策相待。

    白泽深谙御民之道。倘若是压迫宋民,即便是王族死了个精光,还是会有很多人反抗,高举着复宋的旗号明争暗斗。但如现在这般,宽待他们,就很少有人反抗了。

    人性就是如此,只有还有活路,能活得下去,他们就不会冒险反抗。管他是谁坐在那个位子上呢。宋王也好,西凉王也罢,给谁磕头不是磕头呢。

    景歌想着,结合周遭见闻,西凉的国民生活比大秦的要好多了,历代凉王的励精图治和开放包容,让西凉愈发强盛,隐隐有了横扫天下的实力和征兆。

    反观大秦,自始皇帝以来,帝王是一任不如一任,君昏臣奸,把大秦搞得乌烟瘴气。要是出几位争气点的皇帝,以大秦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就荡平六合八荒,一统天下了。

    看到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