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工业帝国-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医护兵们也准备有热姜茶,每天都必定让全军将士饮一杯驱寒。
“公子,外面天冷,您还是回帐里吧。”
小五这时候提醒了一句。
陆远不由得打了个喷嚏,他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患上伤风感冒,便也就点头回到了帐里。
陆远一进来,岳长贵就立即从静雅手里接过一杯姜茶递给陆远。
陆远接了过去,看了静雅红扑扑的脸一眼,就问着岳长贵:“你们刚才是不是偷偷背着我亲热了?”
陆远的营帐在整个威武军中是最大的,不但小五和六娃子两名亲卫在这里住着,整个参谋部的三名参谋与医护兵静雅也在这里住着。
这样既可以照顾一下陆远的饮食起居,也方便随时协助陆远出谋划策。
如今陆远这么一问,静雅就忙摇了摇头,岳长贵也忙道:“回官爷,没有,小的绝对没有。”
“没有,怎么脸这么红?”
陆远笑着说了一句,就问着岳长贵:“参谋部预测出来没有,接下来建奴的意图可能是什么?”
“我们三位议了一下,认为建奴这次入关既然意不在攻克京师灭我大明,而是南下劫掠,那就肯定会在运河和太行山之间皆布置兵马,太行山以东,运河以西,皆是平坦之地而少河流,建奴铁骑可肆意劫掠,而我大明官军若追击就如大海寻针,甚至待我官军疲惫时,这些建奴铁骑只会啸聚起来合围我们,以逸待劳,打我等官军一个措手不及。”
岳长贵忙回了起来。
陆远点了点头,他承认建奴以骑兵为主,一旦入关来到华北平原,来个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打法,大明官军将很难拿着这支建奴怎么样。
“如果你们来指挥朝廷勤王的官军,你们该如何面对?”陆远问道。
陆远经常让参谋部的参谋将自己代入到朝廷官军最高指挥者的角色考虑,因而岳长贵也习惯了这样思考,忙道:“我们认为,应要坚壁清野,提前让保定、真定、河间、天津卫等地的百姓迁入各处要塞或直接南下,并布置重兵扼守要塞,不让建奴有抢到粮食的机会,建奴每次如果犹如贼寇过境,从不自备粮草而是就地抢掠以补充给养,只要我们不让其抢掠到足够的粮草,其势自然下降,除此之外,也因此可以逼建奴在各处坚城与官军拼消耗战,如此建奴骑兵便不能发挥优势,再则朝廷大军也才好将这些建奴聚而歼之。”
陆远点了点头,暗想这种十万人规模的大会战,要想克敌制胜,还真的靠整个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支持才行,毕竟坚壁清野不是说说这么简单,这个需要兵部统一议定哪些城池要守,要守多久,哪些城池可以放弃,然后需要放弃的城池,地方官府需要在多长时间把百姓迁移到到处,除此之外,聚歼建奴也得各路勤王官军统一合作,听从统一指挥。
陆远自问现在的他还指挥不了这样的大会战,毕竟他还指挥不动其他官军,而且他也无法调动整个北直隶地区的地方官府。
所以,陆远即便知道这样的应对方略,也只能暂时先放在心里。
次日一早。
中军大营便传来阵阵鼓声。
明显是总督卢象升要召集众将议事,涿州的陷落告诉他建奴的意图可能不是攻克京师,他作为朝廷总督勤王兵马的官员,自然不能不做出应对之策。
一夜不曾好睡的陆远赶忙就坐起身来,由小五伺候着穿好甲衣后就策马来到了中军大营。
陆远走进来时,中军大营里已经来了些将官,其中还有一名年轻的游击。
这名年轻的游击朝陆远走了过来:“陆将军,不才宁远游击吴三桂,近闻陆将军英武神勇,连挫两次建奴锋芒,吴某着实佩服,不知陆将军可否告知吴某,贵部有何克敌制胜之法宝。”。
“无他,悍不畏死耳。”
陆远笑着说了一句,他自然知道吴三桂的大名,但他也不会真的将自己威武军的事全部告知给吴三桂,毕竟他可不能保证吴三桂还会不会在将来又投靠清军
………………………………
第126章 议和
吴三桂点了点头,他不否认陆远所说的悍不畏死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但他更想问问陆远是如何能让他的官兵悍不畏死的。
不过,陆远明显没有和吴三桂交流下去的意思,说完后就自觉地站在了夏承德的身后。
吴三桂见陆远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游击而愿意和自己多交流,也不好再说什么,当然,他也没生气,他知道自己虽然是游击,但论战功则不如陆远。
没多久,所有将官都进入了卢象升的中军大帐。
而卢象升也顶着一双黑眼圈从大帐里面走了出来,面容严肃地坐在了椅子上,说道:“昨夜得到消息,建奴已攻克涿州,大军分三路往涞水、新城、定兴方向而去,如今看来,这建奴意不在京师,而在于南下劫掠。”
卢象升的话如让关宁兵们松了一口气。
毕竟他们都担心的是建奴会攻入京师,那样一旦京师失陷,就意味着大明皇帝有危险,大明就会有可能重蹈北宋靖康旧事。
而他们这些靠朝廷拿几百万两白银养着的关宁兵就得重新寻找新主人,或者自己自立为王。
但无论是哪种结果自然都没有大明朝廷还在比较好,毕竟多少辽民心中还是有大明这个朝廷的。
如今听到卢象升说建奴攻克涿州而且已经南下,关宁兵的将官们则自然因此松了一口气,只要京师不陷落,关内其他地方被建奴烧杀劫掠自然与他们也没什么关系,要知道他们很多时候也会跟建奴一样烧杀劫掠。
而杨国柱和虎大威等宣大兵的总兵官们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虽说他们是卢象升一手提拔起来,听从卢象升的指挥,但他们也知道京师的重要性,如今京师不会陷落,大明就不会亡,其他州府失陷自然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
陆远见在场诸将都流露出松快之意,心里也猜到这些武官们在想什么。
陆远知道一旦建奴不选择攻克京师而是南下劫掠,那么,这些拥兵自重的武官们的战意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关宁兵,只怕会更加不愿意和建奴决战。
但陆远可不想让建奴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保定、河间、真定等府劫掠,那样损失的只会是大明的国力,并助长建奴的实力。
何况。
建奴一旦抢完北直隶南部去了山东,自己的清泉寨和在临清城的产业也会受到威胁。
陆远心里想的是至少不能让建奴进入山东。
不能让济南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出现。
陆远看向了卢象升,他相信卢象升不是一个只在乎京师安危的总督。
卢象升这时候的确开了口,说道:“本官已上疏陛下,南下追击建奴,不能容这建奴在我大明境内肆意劫掠,诸将以为如何?”
一听卢象升说要南下与建奴决战,辽东总兵王廷臣站了出来:“总督大人,建奴以铁骑为主,追剿不易,追击恐怕收效甚微,且我等官军善于守城而弱于野战,冒然追击恐被建奴所伏,依末将看,不如固守京师,以防建奴趁机偷袭京师为重啊!”
卢象升看了王廷臣一眼,直接问道:“王总兵,你这是因惧怕建奴而不敢追击建奴吗,建奴若真有意偷袭京师,缘何不等我勤王官兵到来之前直接偷袭京师!”
“你!”
王廷臣没想到卢象升说的这么直白,一时不禁恼羞成怒起来,干脆直接说道:“反正我关宁兵是奉命进京勤王的,而非与建奴决战,我们只听皇上的!”
“对,我们只听皇上的!”
祖大乐这时候也站出来附和了一句。
其他关宁兵的将官们也纷纷响应。
陆远看得出来,这些关宁兵如今因为卢象升要追击建奴而不愿意听卢象升指挥。
卢象升此时脸黑了下来,只看向陆远等人:“你们呢?”
宣府总兵杨国柱先站了出来:“末将听从总督大人之令!”
虎大威和王朴也跟着表示愿意听从总督卢象升之令。
这三名总兵官乃是卢象升亲信,自然愿意听从卢象升的指令。
而此时。
卢象升则看向了陆远。
陆远自然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末将也愿意听从总督大人之令,与建奴决战!”
卢象升见此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此时,王廷臣和祖宽、祖大乐等则冷冷笑了起来,他们已经知道眼前这陆远和宣大兵敢与建奴作战,但他们不认为这陆远和宣大兵还会运气这么好,能打败建奴的十万大军。
陆远见此也微微皱起眉头来,他虽然很愿意看见卢象升愿意为了保定、真定、河间等府的大明百姓,为了大明帝国的国家利益,而与建奴决战,但他并不愿意看见军心不齐的现象发生。
然而,如今这个现象的确出现了,关宁兵不愿意听从卢象升这个总督的指挥,那么卢象升这个总督就名不副实,就很难统筹整个勤王兵马与建奴决战。
此时。
紫禁城中。
朱由检也知道了建奴攻克涿州而南下的消息,这个消息也让他着实松了一口气。
毕竟这意味着建奴其意不在京师,而自己的大明也就不会因此而亡,而建奴依旧只会如前三次入关一样抢个够后就会离开。
只是这样一来,自己大明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因此而遭殃。
所以,朱由检也没有因为京城免于失陷而高兴,他甚至因此更加的苦恼,毕竟他才耗费了无数钱粮才重创了流贼并有望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建奴,如今建奴一旦把富庶的保定、真定、河间乃至山东地区劫掠一番,甚至阻断漕运,自己大明将会出现更多的流民,钱粮筹集将会更加困难,而流贼无疑也会趁机再次死灰复燃。
“陛下,兵部左侍郎宣大总督陈新甲上疏言建奴虏首黄台吉托蒙人传信有意议和。”
这时候,王承恩持着一份奏本走了进来。
议和?
朱由检心里咯噔了一下,他其实不是第一次听到大臣们关于议和的提议,但他知道朝臣中很多官员是不愿意与虏贼媾和的,而且自己作为大明皇帝也担不起宋高宗那样的罪名。。
但这不代表朱由检不会因此心动,毕竟他也知道大明如果与建奴议和只专心剿灭流贼比一边剿流贼一边抵抗建奴要更有利。
所以,朱由检还是下旨道:“宣内阁诸阁臣觐见。”
………………………………
第127章 首辅任督师
刘宇亮、薛国观、杨嗣昌三位内阁大臣来到了平台,朱由检这里。
朱由检也让三人看了关于陈新甲的奏疏。
刘宇亮心想皇帝肯定是支持和议的,不然也不会提出来让自己这些阁臣们议。
但他自己又觉得现在和议已经于事无补,毕竟建奴已经入关,且正在肆掠北直隶,这个时候和议无疑是在自取其辱。
而薛国观也自然知道皇帝朱由检内心里是想和议的,但他现在也不好开这个口,毕竟此时谁站出来支持议和,将来谁就会因此背锅。
杨嗣昌内心倒是希望和议,同朱由检一样,他觉得朝廷没办法同时剿灭流贼与建奴,首先光是朝廷的财政就不允许这么做。
“陛下,臣认为陈新甲所言和议之事可行,眼下流贼未尽除,与建奴如能议和,朝廷正好腾出手来将流贼尽数消灭,以防其死灰复燃。”
再加上,杨嗣昌是靠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灭流贼战略被崇祯朱由检提拔起来的,他也更希望朝廷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剿流贼,这样才能彰显出他当初所提战略的正确性,以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朱由检点了点头:“杨卿所言,甚为有理,尔等以为如何?”
朱由检说着就看向了内阁首辅刘宇亮:“刘卿以为如何?”
刘宇亮这些日子因替陆远说好话且守京城有功让朱由检对其增加了一些好感,认为其颇有才干,故问了一句。
刘宇亮没想到皇帝居然还问自己,要知道以往杨嗣昌说了后,皇帝都是直接照准的,如今还要问问自己这个首辅的意见,很明显已经开始看得起自己这个首辅,所以,刘宇亮也就只得厚着脸皮顺应着朱由检的内心想法回道:“回陛下,议和自然是可行的,如此方不会让大明两面受敌。”
朱由检点了点头,又问道:“既如此,此事该如何做?”
“回陛下,臣认为议和之事实乃我大明如今得以缓兵建奴的良策,然此事还未有眉目,故而不宜太过声张,以免引起朝中大臣中之主战者不满,甚至令天下人不满,可令陈新甲先派人接触。”
薛国观这时候站出来说了一句,看着刘宇亮开始同杨嗣昌一样受陛下器重且被陛下亲自垂询,他心里就十分嫉妒,也就忙主动站了出来,提了一句建议。
朱由检倒也采纳了,点头道:“如此甚为妥当,杨卿分管兵部,此事便由你票拟批复陈新甲,让他先与建奴使者秘密接触者。”
“臣遵旨!”
杨嗣昌回了一句。
这时候,王承恩又递来奏本:“陛下,卢象升上奏本,言关宁兵不听指令,惧与建奴决战,故请朝廷分编勤王兵马,或准其回乡丁忧。”
朱由检哼了一声,就拿过奏本看了起来。
刘宇亮、杨嗣昌、薛国观三位阁臣和王承恩不禁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朱由检哼这一声是因为关宁兵还是因为卢象升。
“关宁兵不听调,诸卿以为该如何处之?”
朱由检问了一句。
“陛下,臣以为关宁兵非是不愿意听卢象升之调令,而是不愿意与建奴决战,其意在拥兵自重,然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自然不能逼其纳土归降建奴,故而,不如从卢象升所请,分编制之,以卢象升领宣大兵,再择一大员领关宁兵。”
杨嗣昌站了出来,说道。
朱由检点了点头,杨嗣昌所言契合他心中所想,但又问道:“汝等以为该让何人领关宁兵?”
“关宁兵非陛下之人不可任之,以免此人倚仗关宁兵之势要挟朝廷,仿袁逆所为。”
杨嗣昌回了一句。
朱由检沉默了下来,他知道杨嗣昌说的袁逆是袁崇焕,当年袁崇焕就以关宁兵为筹码斩毛文龙,还使得建奴入关掠杀京畿无数百姓,自己最终不得不剐了此人,但如今想到这支关宁兵依旧如虎狼踞于辽东,若自己真的让文臣去接管关宁兵,没准真的再出一袁崇焕。
所以,朱由检内心很肯定杨嗣昌的提议,忙道:“善!拟旨,着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继续监视宁远、锦州、山海关官军。”
除此之外,朱由检则没再说话,虽然他内心想议和,但也不好在这时候同意让卢象升丁忧,毕竟这个时候让卢象升丁忧就会让朝臣们看出来自己有议和而不想再追击建奴的心思。
刘宇亮原本是不打算再参言的,但想到如果任由建奴在北直隶这么肆无忌惮地劫掠而自己无所举措的话,自己的政敌们难免不会以此责备自己这个首辅的无能,而皇帝陛下也难免不会为了给天下人一个说法罢免自己的官职。
故而,刘宇亮不愿意看见自己将来因此被罢职,所以就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虽和议乃是良策,但也不能容忍建奴陷我城池,掠我子民,故臣认为,朝廷勤王官兵不能撤,当尽快收复失陷城池,还百姓以安宁,而要如此,朝廷勤王官兵则不能无一统帅,高起潜总关宁兵,卢象升总宣大兵,当再派一重臣居中统筹之。”
朱由检看向了刘宇亮,面容严肃。
刘宇亮知道皇帝眼下只想到的是如何与建奴和议,而根本不想再与建奴决战,自然也无所谓保定等地百姓的生死,因而自己这个时候说这个无疑让皇帝难堪,但他为了自己这个首辅将来不背锅,他不得不说了出来。
但看见朱由检面容严肃的样子,他还是吓得不由得跪了下来,满头是汗:“臣妄言,请陛下恕罪。”
朱由检轻哼了一声,将袖子一挥:“起来吧!你说的倒也有道理,你们可以说说,当派谁统筹勤王官兵?”
朱由检也不好现在就撤掉勤王官兵,毕竟现在京城之危虽解,他这个皇帝倒是没什么危险了,但保定、河间等府的百姓还在遭殃,他作为大明皇帝,明面上自然不能坐视建奴在保定、河间等府劫掠百姓。
所以,朱由检还是采纳了刘宇亮的提议。
薛国观看得出来皇帝对刘宇亮这种明哲保身的行为不满,他心里因此无比称意,干脆建议道:“陛下,要统领关宁兵和宣大兵,非阁臣不可,毕竟卢象升如今是兵部尚书,高起潜乃内臣御马监掌印,而阁臣中,知兵者莫如首辅,故臣认为不妨就让首辅督师。”
薛国观建议让刘宇亮督师勤王兵马自然是不怀好意的,他知道建奴如今南下劫掠,大明保定、河间、真定等府丢城失地在所难免,而刘宇亮想让朝廷任命一重臣督师关宁兵与宣大兵等勤王兵马将来好甩锅给这位重臣,如今他干脆直接提议让刘宇亮督师,这样的话,等将来建奴烧杀劫掠北直隶后,首辅刘宇亮自然更加不可能甩锅了。
“准!”
朱由检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薛国观的提议,他现在离不开杨嗣昌,而刘宇亮既然不想替自己承担罪责,无疑不是真正的忠臣,正好用来承担此罪过,且心想你刘宇亮想置身事外,朕就偏偏让你刘宇亮因此担责。
“陛下,臣!”
刘宇亮还想再说几句,但见朱由检横了他一眼,他因此也只得领旨谢恩。
而这时候。
薛国观更加得意地笑了起来。
……
大明帝国决策圈的皇帝和阁臣们还在讨论和议和勤王官兵兵权统属问题,自然也无法立即对涿州的失陷做出反应。
因此。
接下来。
建奴继续在保定、河间、真定三府攻城拔寨。
“据情报司情报来源汇总后,参谋部得出结论,建奴在攻克涿州后分三路深入,其中由多铎与阿巴泰率领的镶白旗一路已向定州方向进攻,现已攻占涞水、易州;由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则向高阳方向进攻,现已攻占高阳、饶阳、武强三城;由岳托率领的正红旗一路则已攻下武邑、枣强、衡水三城,山东岌岌可危!”
陆远也还在昌平的勤王官军大营里,听着参谋主任岳长贵的汇报。
听到岳长贵说到“山东岌岌可危”六字后,他也不由得感到着急起来,毕竟他的根基就在山东临清境内。
这时候。
唐文运却赶来了军营,陆远见此只得先招待自己这位内兄。
“内兄,这丫鬟你还是带回去,小弟是来打仗的,可不是来享福的,身边带着女眷会影响官兵们的士气,而且她们在这里,我还得分兵保护他们。”
陆远拒绝了唐文运派唐府丫鬟来服侍自己的提议。
唐文运则问道:“这如何不行,你这里不有女眷随军嘛?”
“她们都是因被土匪侮辱而失去贞洁的医护兵,早已对活着失去了信念,自然与府里的丫鬟不同,可以这么说,她们已不是女眷,而是兵,是只有自己的职责与荣誉的士兵。”
陆远说道。
唐文运听陆远这么说,就看了旁边的医护兵静雅一眼,见其一直在洗纱布配草药,也就笑了起来:“难怪她们大多两眼无神,只知道做事。”
说着,唐文运就叹了口气:“也罢,既然你执意不肯,我就把这些丫鬟带回去,你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有”,陆远呷了一口茶回道。
“何事?”唐文运问道。
“去帮我给首辅再送份炭敬,或许内兄可以成为首辅大人的学生。”
陆远笑着说了一句。
“学生?怎么可能!堂堂首辅的学生再差也是进士出身,甚至连许多翰林想成为首辅的学生都不可能,更何况我现在还只是一个生员。”
唐文运摇了摇头,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帮陆远给首辅刘宇亮送礼,所以,这一次,他也没有拒绝,但是,听陆远说自己可以成为首辅刘宇亮的学生,这让他觉得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因而不由得笑了起来。
“内兄不试试怎么知道,小弟相信首辅现在也是需要有个你这样的学生的,毕竟小弟现在是简在帝心的武官,总不能直接跟首辅他老人家联系,那样即便陛下不猜忌,百官也会猜忌的。”
陆远说了一句。
唐文运听了似乎觉得陆远说的有道理,也很兴奋地说道:“没想到,你居然想得如此远,你不走举业做文官可惜了,你的这份炭敬,我替你出了,毕竟由你自己直接出,会惹人耳目的。”
陆远自然愿意由唐家出银子向刘宇亮行贿,这样自己倒也可以省下一笔钱来,忙道:“多谢内兄!”
唐文运一离开陆远这里就来到了刘宇亮府邸。
刘宇亮此时也回到了府里,崇祯皇帝朱由检让他督师天下勤王兵马的事让他是一筹莫展,他也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要为建奴南下劫掠保定、河间、真定等府的事负责。
一听说是唐府送来炭敬,刘宇亮自然也猜到是陆远送的,他现在既已成为督师自然更加需要配合自己的武将,便忙将唐文运请了进来,态度也明显比之前热情得多:“贤侄啊,难得你还想着来老夫这里。”
“学生一直仰慕首辅大人您的学问,巴不得天天来请教,只是想到首辅大人您冗务缠身,故不敢打扰!”
唐文运笑着说了一句,按奈不住地想要让刘宇亮收自己为学生。
“瞧你说的,传道受业解惑乃是老夫平生之好,你若不嫌弃老夫迂腐,老夫便收你做学生”。
刘宇亮宦海沉浮多年,岂能听不懂唐文运话里的意思?自然也知道唐文运一旦成为自己的学生,自己就和陆远的关系更进一步,将来督师出征,也有可以依靠的武官,所以,这刘宇亮也就直接答应了下来。
唐文运自然喜不自胜,暗想果然是让陆远说对了,这首辅大人还真愿意收自己为学生。
要知道,要成为首辅的学生不是谁都可以的,何况唐文运还是一个生员,而且师生关系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很重要的官场关系,几乎同于父子,所以这无疑意味着唐文运将来在科举路上会更加顺利,当然也意味着陆远和内阁首辅刘宇亮的关系会更加紧密。
唐文运忙跪下来向刘宇亮行了拜师礼。。
而刘宇亮也正式将唐文运收为了自己的门生,并说道:“不过,老夫可能护不了你多久,朝廷已让我督师勤王兵马,等着建奴劫掠完后,肯定会有小人弹劾老夫这个首辅督师剿虏不力,到时候老夫只怕轻则被罢职重则会被治罪啊。”
唐文运惊愕地看了刘宇亮,心里十分后悔,暗道:“你缘何不早说!”
………………………………
第128章 阁议(多谢书友该用户很懒的万赏!)
但是唐文运此时也只能尴尬地笑了笑,也不能多说什么,他也不能刚拜完师就立即背叛师门,那样他的下场会更惨。
毕竟刘宇亮现在还没被革职,还是大明首辅,他要是反悔,有的是办法让他和他背后的唐家遭殃。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是强行把我们和他捆在一起!”
陆远从唐文运这里知道刘宇亮自言要督师天下勤王兵马的消息后也不由得骂了一句。
“可不是嘛,他明知他这个首辅干不长,还故意先收了我为学生后才说他已被任命为督师的话,不过这也怪我疏忽,没有事先打听一下。”
唐文运这次没有因为陆远骂当朝首辅为糟老头子而提醒陆远注意言行,反而比陆远还不高兴地抱怨起来。
不过,陆远倒不是真的在抱怨刘宇亮。
因为熟知历史的他早就知道刘宇亮会以内阁首辅之尊成为大明督师。
但陆远还是愿意选择与刘宇亮合作,原因无他,内阁诸臣中,也就刘宇亮下场比杨嗣昌与薛国观点。
要知道,历史上前者即杨嗣昌会在崇祯十四年战死沙场,死于张献忠之手,后者将会被崇祯帝赐死。
总的来说,刘宇亮下场还算好点,至少不是死于非命,即便将来被革职,在朝中影响力肯定还在,总比人死后灯也跟着灭要强。
“但这也不是坏事”,陆远这时候就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唐文运忙看向了他:“这缘何不是坏事,因为战事不利,百姓蒙难,而引咎罢职的首辅不是没有先例。”
“内兄觉得战事就一定会不利吗,不过也难怪,只怕首辅大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但以在下看来,只要有卢总督在,战事就不一定会不利,没准卢总督还能力克建奴,到时候首辅大人只怕也会跟着混一运筹帷幄之功,当然即便战事不利,不也还有卢总督和高太监两人分担罪责嘛。”
陆远说了这么一句。
唐文运听后立即就站起来:“陆远,你说的有理,我这就去告知给首辅大人!”
“这个陆远,还真是不能小瞧了他,果然有谋略,如此也对,只要卢象升还是总督,自己也不用这么愁闷。”
刘宇亮在唐文运这里知道陆远的原话后,便点了点头。
按照大明朝廷的政令发布程序,内阁票拟后的题本一旦经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后还会下发至六科廊,由六科廊言官审计然后再下六部分发。
此时。
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好红的陈新甲奏本也下发到了六科廊。
而六科廊的兵科给事中刘泰正好看见了这奏本,不由得大惊:“朝廷竟有意与建奴和议!”
偏偏这刘泰又是卢象升的亲信,忙策马出城,将此事告知给了卢象升。
卢象升知道后颇为动怒:“奸臣误君,奸臣误君也!”
于是。
卢象升便立即上奏疏反对朝廷和议。
“此时和议无异于签订城下之盟,建奴狼子野心,岂会甘愿与我大明和议,即便要和议,也须等击退建奴出关后才可和议,否则此时不顾保定、河间、真定等府被建奴蹂躏百姓之安危而与建奴媾和会有失人望啊,望陛下三思!我蒙受国家的大恩,愿为朝廷驱除鞑虏,只是恨这下要死而不得其所了,若有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崇祯朱由检收到卢象升的奏疏后久久不言,他不由得说道:“召见卢象升!”
尽管朱由检此时心里已偏向议和,但卢象升手握重兵,他也不能不考虑卢象升的意见。
很快。
卢象升便来到了宫中。
朱由检忙问道:“爱卿对于朝廷的用兵方略有何看法,如今朝廷两面受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