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崛起-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樊城这场仗只要稍有战绩,他回去就能够交代一番,对面中军的炮兵阵地就像一块飘着香味的红烧肉,不停地诱惑着他,如果能够抢夺几门火炮回去,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可那轰隆隆的炮声,已经展示了它们的威力,那依旧流淌着血液的路途之上,还有那么多没有冷却的尸体,怎么抢过来?在他身后还有几万铁血大军,战力依旧十足,随时都可以冲杀上去,可是最后能不能成功,可是一个未知数。
双乎日犹豫的时候,宋军的炮兵可是没有耽搁一刻,从新整理的火炮已经进入发射状态,令旗一挥之下第一波火炮咚咚的开炮,调整之后的弹着点直接进了元军骑兵大队。
队伍当中爆炸开始的同时,双乎日也下了决心,一声令下全军出击,只有一个目的一个目标,就是抢几上几门宋军的火炮,如果能够带上几门火炮返回元大都,无论这次他犯过多大的错都可以一笔勾销。
“杀!冲!”
双乎日抽出自己的佩刀,高高的举向天空,然后指向在中路巍然不动的宋军炮兵阵地。
五六万骑兵一起高呼呐喊,催动了胯下的马匹,如天雷滚滚的般的马蹄声响起,无数的骑兵伏在马背上,朝着宋军阵地冲过去。这样的攻势之下,就是在城头观战的赵天佑,心中都是紧了一紧,有些不由自主的担心。
毕竟城外只有两百门火炮,发射炮弹的间隔时间还有离膛的炮弹,都是有数量来限制的,而元军的人数一旦超过那个值,就会有无数的骑兵直接冲到炮车跟前。
而他们炮兵身后的两万骑兵并没有催动马匹,他们焦急的等候着命令,在骑兵对战之中,速度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而被动防守的往往是失败的一方。
在炮车阵前还有两万刀盾手弓箭手组成的混合战队,他们小跑着上前,在最前方拍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盾牌手毫无畏惧的抬起盾牌,掩护着已经抬起长弓的战友。
两百门火炮不停的轮番开炮,在向前冲击的元军骑兵大队中接连爆炸,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可是元军队伍人数太多,炮弹炸出的缺口瞬间就被紧跟而来的骑兵堵上。
五六万的骑兵聚集在这么狭小的范围,集体向前冲的时候,比在广州城下伯颜的部下冲击还要震撼,毕竟那时候的攻击面是延绵数里之多。而现在的元兵冲击的目标,只是两军阵中炮兵驻守的那一个点,五六万人朝着几百辆炮车一起使劲,情势真的是岌岌可危。
“是不是安排的人手少了,为什么那两万骑兵藏在后边?用步兵阻挡骑兵的冲击,有点吃亏啊!”
赵天佑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他现在是甩手掌柜的,不到极度关键的时候,他是不会发表意见的。但是今天的阵型安排,怎么看着都有点别扭,眼前这两万步兵简直就是送到元兵嘴里的肉,不知道一会能够保存下多少。
“嘿嘿,赵将军,一会准让你大吃一惊,哈哈,瞧好吧!”
杜浒一脸的喜色快要按捺不住,城外滚滚而来的骑兵,就像一条开了闸的洪流,而阵前那些步兵孤单的身影,怎么都看都是有些单薄。
赵天佑心中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有时候用来对付骑兵的方法,难道杜浒早就有所准备,所以才摆出了一个这么奇怪阵势。
如雷鸣般的马蹄声突然掺杂进了一些混乱的嘶吼,这并不是炮弹爆炸之后的伤兵伤马,而是人突然受到惊吓时的自然反应,紧跟着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冲在最前边的元军骑兵突然消失了一片。
被马蹄带到半空的尘土遮挡了视线,势不可挡的骑兵都朝着宋军的炮兵阵地冲过去,就是有一点的闪失意外,也不会有所改变,因为这股铁骑洪流的人数太多了。
可是地上猛然出现几人深的壕沟,挖的又深又宽里边戳着尖竹铁锥,只要掉进去就别想全身而退,并且都是一个连一个,马匹自然反应的跃起跨过一个,但是肯定会掉进紧挨着的第二个。
赵天佑从城头看的清楚,禁不住拍了拍杜浒的肩头道:“行啊,老杜,都知道偷偷摸摸的挖坑了,这么多你啥时候挖出来的啊,我怎么不知道呢!”
“哈哈,这我可不能告诉你,就你去襄阳的这五六天,我可是每天都鼓足劲头干活,一点都没有敢耽搁,这算比陈龙复强的地方吧。”杜浒一脸的得意,为了压过陈龙复的功劳,他可是真的下了功夫。
为了挖这些陷马坑,杜浒发动了数万士兵,连续几天的大干快干,才搞成眼前这么大的规模,这时候跌入陷马坑的元军骑兵,已经最少有一万人马。
和不停发射的炮弹不一样,落入阵中只能炸死炸伤周边范围不大的人,这是元军队伍太过密集,炮弹不需瞄准肯定不会落空,但是弹片散射的范围也不会很大。
可是陷马坑就不一样了,宽宥一丈长有四五丈的这一道坑,那可是用人用马整个填平,一瞬间的死伤就是数百人,身后的而骑兵越过之后,又是面临下一道陷马坑。
元军骑兵的冲击速度一下就降了下来,可是身后不断涌上的骑兵控制不住,只能用靠前方的马匹作为阻拦,才能一点点的慢下来,那些好不容易停在坑边的骑兵,就生生的被身后的人挤了下去。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一十六章 成长起来的骑兵
第三百一十六章 成长起来的骑兵
双乎日和他的骑兵们不知道,为什么宋军会把这一段空空的阵线让出来,派那么多步兵排成一线等着他们冲击,真的不是他们脑袋发傻,而是在那等着收割元军的生命。
刚刚进入宋军弓箭射程的元兵苦不堪言,向前冲自己就是个填坑的货,可是如潮的攻势肯定停不下来,侥幸跃过陷马坑,却又迎上宋军射出的破甲锥。
马背上的而元军也开弓放箭还击宋军,可是宋军那边有专门的盾牌手负责保护,他们射出的弓箭十有八九是被盾牌收了去,对宋军弓箭手造成的伤害少之又少。
继续往前冲吧,在没有踏上的土地上根本不知道哪里安全,只有靠着队伍不由主的前涌,那些倒霉的家伙踏上陷阱掉了进去,其他人再开始躲避。
在炮弹弓箭还有陷马坑的三重杀招下,五六万元军骑兵已经有大半躺了下去,还没有正式交手,已经战损超过一半,恐怕这也是双呼日这辈子从没有碰到的事情。
“撤、撤,全军回撤,全军回撤!”
传令官的嘶吼声这时候显得那么的渺小,很排在后排冲过来的元军,有的都不知道前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觉得马蹄踏过了很多的尸体,心中早就已经虚了。
当整个元军冲击的停下的时候,在弥漫烟尘中发现已经冲到了宋军阵前不远的地方,而宋军那些弓箭手已经射够了自己的箭矢,在盾牌手的掩护下撤了回去。
所有的陷马坑都已经被人尸马尸填满,到处都是被马蹄带出人的肠子马匹的内脏,如果低头看的时间太久,恐怕让你吐出昨天吃的酒肉。
他们用了一半人的生命,穿过了陷马坑扛住了炮弹和弓箭,眼看离着炮兵的阵地不过是百步之遥,这时候亦需要催马奔出,几个冲刺便能杀入炮兵的阵地。
可是双乎日已经怕了,他想要把这些剩余的士兵带走,不能全都留在这个充满杀机的地方,同时也有人注意到了,在宋军阵后的两支骑兵已经开始动了。
已经停在原地并乱成一团的元军,如何抵挡两支正在助跑的骑兵冲刺,结局必然是被冲散、被切割成一小股一小股的力量,被逐一的个个击破。
这是元军用了上百年的骑兵战术,对付了几十个不同国家的士兵,这次被宋军骑兵用到了他们自己的身上。逃跑来不及了,迎击也没有时间加速,只能在原地等待迎战,用手中的弯刀做最后的挣扎。
两万人的骑兵飞快的加速,在快速飞奔的过程中,演化成几十股锋利的小队,像尖锐的匕首一样插进了元军骑兵队伍,一下就把元军冲击成了数十个小块。
继续回马交错冲击,宋军手中的长武器和锋利坚韧的新式马刀,成了这只以作战勇猛著称部队的噩梦,很多士兵手中的弯刀被宋军砍断,下一个回合就只能用胳膊去挡了。
炮击和弓箭都已经停止攻击,四万宋军骑兵用元军的战术,围着剩余的两万多元军大开杀戒,兵器上的优势立竿见影,侥幸没死的士兵挥动着不到一尺的刀刃,满眼的都是绝望。
最惨烈的战斗是再两翼的元军轻骑兵身上,经过短暂的僵持战斗,人数还有武器处于劣势的元军,很快的就发现自己陷入了艰难的战斗之中。
宋人骑兵队伍中配有短弩,发射便捷瞄准简单,并且不像弓箭一样容易发现,虽然发射的力度不足以重伤元兵,但是宋军都是挑着在冷不防的时候,攻击元军士兵的面部。
眼睛就是脸上最大的命门,宋军手中的短弩还就专门对着眼睛招呼,这些轻骑兵身上都是牛皮轻甲,也没有佩戴遮面的头盔,加上各种不利的条件,很快就由僵持战斗陷入了一边倒的局面。
屠杀这个元兵最喜欢的活动中,向来都是由他们来做主角,而其他国家的士兵或者百姓,是他们屠杀或者戏耍的目标,可是今天的情况完全倒转过来。
杀到最后已经是三个以上的宋军,配合着对付一名元军士兵,几乎是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招架不了几下就被劈落下马,而这几名宋军马上就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同样的场面在双乎日身边上演,几十个士兵围在他身边,舍生忘死的护着他向后撤离,可是到处都是阻碍和冷箭,在不断的缠战中,双乎日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而他还没有冲出宋军的围困。
这就像一场噩梦一样,从杀气腾腾的冲到樊城,还没来得及施展一下自家的本领,就已经被宋军彻底打残,在说难听点就是已经全军覆没,能够逃出去保住性命的都是超级幸运儿。
双乎日很明显的不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他的模样和身边保护的士兵,宋军部队中的小头领已经盯上了他,在他们身边游走缠斗,切碎他身边的每一个护卫。
不过双乎日马上功夫娴熟,在不断的拼杀中也有几个宋军伤在他手里,身上沾满血迹之后,刺激的他更加的狂暴有力,接连的伤了几个冲上来的宋军士兵。
“咻!”
一声尖锐的口哨响起,在双乎日身边缠斗的宋军士兵听到之后,都向边上一带马脱离了战斗,在他身边空出了一块空间,仅有的五六个护卫赶紧冲上去围拢。
“哈哈,哪个有胆过来再战几个回合!哈哈!”
双乎日突然看到前边一排的宋军士兵,手中都拿着个香火,正在点燃手中的一样事物。
“哇,不好,快撤!”
双乎日一拨马头,转身向后想要逃走,可是转过来之后,身前依旧是一排宋军士兵,手一抬扔过来一个冒着白烟的事物,在半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朝着他们的头顶落下来。
呯呯邦邦的一顿炸响之后,双乎日还有他的五六个护卫,全都被炸的面目皆非翻身落马,只有双乎日被挠钩拿住拖走,其余的护卫都是一顿乱枪戳死。
最后参战的一小部分元军觉悟的比较早,本身就处于部队的边缘,当发现势头不好的时候,咬紧牙关一转身就跑了,只有他们才得以活命。
而最后活命逃回去的也就几千人,其余的元军都变成了尸体,躺在了樊城之外。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变革
第三百一十七章 变革
襄阳这个连接四方水陆皆通的战略要地,是整个大宋南方诸地的屏障前沿,既然已经收回来了,就要好好的再次修整一番,把损坏的城墙从新修缮加固。
襄阳一战只有最后和双乎日这一场对战,双方的骑兵才战了个畅快淋漓,虽然说宋军在场上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火炮辅助还有陷马坑的战术下,元军根本没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毕竟最后的拼杀是真刀真枪来完成的,许多加入宋军骑兵不久的新丁,在这次战斗中经历了生死考验,第二天起床之后和昨天相比,眼神中都有了变化。
庆功酒宴过程很简单,在赵天佑话语间有意的引导下,杜浒和陈龙复拿出了一个比较让人满意的方案。在取得每一次胜利之后,应该把最荣耀的闪光赋予那些在战斗中死去的人,庆功会的主角也应该是他们,让活着的人永远的谨记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
当然活着的人也有嘉奖,这类的奖赏内容就比较务实,升官和发财是永恒的主题,不需要去用什么崇高理想来美化战争,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永远都充满了罪恶。
这目前的环境下,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升官发财只有一条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尽力去表现你所拥有的力量,让你的长官甚至最高的将领来刮目相看。
黄橙橙的一锭锭的金元宝,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那样,发给那些作战勇猛,杀敌立功的普通战士手中,几万人火热的眼神注视下,金钱和荣耀同事家身的滋味,恐怕是比搞女人还要来的美妙。
不是赵天佑的钱多没地方化,而是他觉得这些都是这些战士们应得的,模范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虽说这次点名受奖的只有几百人,每人两个金元宝的奖励也不算少。
但是在整个部队羡慕的眼神注视下,由赵天佑杜浒陈龙复等高级将官,亲手捧着一一送到受奖士兵的说里,那份荣耀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历经无数朝代都已经充分验证的真理,谁能够把这一条运用得当,那么在一方崛起就是迟早的事情。已往宋军中的好处和奖赏,都被一些官员中饱私囊,而那些在前方卖命的战士,却只能混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克扣的军饷,就连让家中妻儿老小吃饱穿暖的能力都没有,你叫人怎么给你卖命?
如果按照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挂钩的话,宋朝这个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竟然被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所灭掉,实在是难以说得通。
丛金辽时代宋军就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前方的不断的战事中,也积累了非常多的军工科技发展,如火药的运用、神臂弓、钩镰枪、原始的霹雳炮等优秀的武器发明和创造。
可是这些能够改变时代发展方向的发明创造,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无疾而终,很多和军事有关联的发明和创造,都受到了一股无形力量影响和压制,在无声无息中泯灭消失。
正史中能够认可的记载,最早把火药在军事中应用最完美的,竟然是西征战役中的成吉思汗,在西征路上把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烧的屁滚尿流,见识到了火药的强大力量。
赵天佑想去把曾经跑偏的历史轨迹纠正,一个富甲整个世界的国家,一个创造了四大发明其中之三的朝代,不应该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灭。而是应该在东方崛起,昂起高贵的头颅,把呐喊声传遍整个世界,让每一个角落都留下征服的足迹,。
我要去征服世界,谁与我一起踏上征途?只有那些无畏的勇士,经历过鲜血和死亡的重重考验,才有资格站在我的身旁,紧紧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观赏征途中的星辰大海。
每一次的胜利宋军的力量都会被充实,新兵的征收非常顺利,尤其襄阳附近宋朝百姓,每天来咨询报名参军的青年人络绎不绝。襄阳已经历经了无数年的战火和元军的欺压凌辱,几乎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满身的鲜血和仇恨,憋着劲要和元军去清算。
宋朝各地政务上存在的弊端已经已久,若是在和平年代想要去纠正,肯定会受到一些传统的卫道士,还有遵规守矩的文人墨客来阻拦。
而现在一切都是从被打烂的上边新建,就变得容易了很多,不管赵天佑提的电子有多么的让人惊异,但是总比元朝人定下人分几等的规矩要好得多。
赵天佑没有一步登天,在这个时代去建立一个无比先进的政权,那无异于拔苗助长,有可能会引来更大的灾难。他本身是一个职业军人,对于拳头大就是一切规矩的基础,理解的要比一般人更加深刻,只需要把他的部分知识复制到这个时代即可。
只要把华夏人的拳头练成世界上最大的,然后再减去建立一套预防内战的规则,就是他突然又消失了,这个世界上的华夏民族,依旧能够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而对于搞活经济这个诸多朝代的大难题,对赵天佑来说可是小儿科,在怎么说也学过社会经济学,一些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他还是清楚的。在不同时代普通民众的诉求都是有些差别的,但是最底层最根本的原始需要,就是要先吃饱穿暖,然后社会才能够被推动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想想小时候听过的三中全会,想想联产承包责任到户的好处,华夏人民曾经历经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政策一经改变,那不很快就发展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么。
“什么?把土地都平均的分给老百姓,这个法子是不错,可是免除所有农业税负之后,咱们上下大小的官员衙役吃什么啊?那样的话谁还会来当差呢?”
赵天佑想了想道:“朝廷发银子不是让这些官员才治理老百姓,他们应该是维护百姓的生计,让地方上的百姓生活都好起来了,自然会有法子给朝廷增加进项。”
“我可信你啊,赵将军,以后你得拿出可行的法子,反正咱们现在是以战养战,从元军手里夺回来的东西多的花不完。除去军费的用度,先拨给地方上一些银子,让他们先维持生计,当差不给钱,这人就会想歪路子,还不是会去祸害老百姓嘛!”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地的恩怨
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地的恩怨
襄阳这个通连四面八方的军事重地,被赵天佑当做了政务和经济改革的试点,无论从上层的将领还是到基层的士兵,宋室小皇帝已经被自动忽律,很少有人会提起来。
但是赵天佑不能忘记,这个国家不能缺失一个名义上的帝王,不管这万里河山赵天佑是否能够看的上,在眼下最好做出一点明确的表示,让身边的这些官员们不在胡猜乱想。
陈龙复是传话的最佳人选,毕竟他是文天祥的门生手下,大宋朝御赐亲封的官员,不像杜浒已经和赵天佑关系太密切,从陈龙复嘴里说出来的话,反倒比杜浒更加让人信服。
宋军在襄阳修整训练,并且把这里当做了北伐的军事枢纽,无数的各地州府的新兵,都要送到襄阳来参加军事训练,而招募的地方官员,不论大小都要来襄阳参加另类的培训。
新方法新架构新的执政方式,只有在这种打破的政权上新建,赵天佑如果从广州就开始执行这套新政,恐怕和广州的官员发生更大的冲突,最后的结局不定成什么样的。
以襄阳为中心重点,首先辐射的是最近收复的一些城市,百业待兴不破不立,新政策只要是太离谱,就不会有人去反对,怎么也是从打鼓另开张,接受程度要高了很多。
黄河以北郑州以南有元朝几股力量分布,不过这些士兵和阿术的精锐不一样,这是当年跟随西征的各路功臣部族之后,有大有小的多个部族,忽必烈封赏给了他们许多黄河北岸的封地。
他们答应进驻河南地界,主要原因和阿术关系紧密,忽必烈有意把整个河南道都封给阿术,让他当一当河南王。这小稍小一些的势力也跟着沾光,大大小小的封地上都有了主人,从北方草原也迁移过来了很多的老幼妇孺,又在这里长期扎根繁衍的意思。
可惜他们的土皇帝还没有当过瘾,阿术带着自家整个部族的精锐,全军覆没在广州城外,听到这些消息之后,这些势力是又恨又喜。恨的是阿术战死,等于他们这些小势力的依仗没有了,以后还要从新去依附新的势力,这其中又要付出不少的代价。
喜的是等于整个河南道成了势力真空,谁家都有机会发展壮大,如果能够获得几个强有力的支持,从新在河南道上称雄也不是什么难事。
河南道一马品川土地肥沃,最适合他们圈养牛羊马匹,充沛的水力资源,让他们可以不必四季迁移,追随着水草的兴衰游离放牧。这也是势力从新能够洗牌的机会,他们不但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建立战线防御黄河南岸的士气高昂的宋军,反倒是相互提防小心,在背后使花招破坏对手的好事。
一个国家的掌权阶层,如果没有文化不懂得学习,那么注定是不会长久的,正史之中蒙元的统治时间也很短,一旦从马背上下来,他们就再也没有以前的那股英勇。
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在马镫发明之后爆发式的扩张,除了战争就是战争,没有停下来发展的时间,所有的需求都是靠抢夺来满足的。
短短的几十年里,他们的脚步踏遍了马能够到达的土地,占领了无数个国家,屠杀抢夺了几百座城市,杀死的人口占整个世界的一多半。
天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成吉思汗最强军力不过百万人,在连接不断的征途中,他们杀死的总人口,竟然超过了两亿之多,很多的民族因此而绝种。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华夏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汉人为了保持血脉纯洁,生下的第一胎都摔死了。
忽必烈屠杀了汉人一千多万人,北方九成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蜀地汉人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两千多万的总人口,因为再钓鱼城一再受挫,加上蒙哥汗被砸死,元军入蜀地之后大肆烧杀,屠杀后整个蜀地境内竟然不满八十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
而今天赵天佑停在襄阳,不停地发展和训练新军,就是想着目前在四川境内的四十万元军,失去了襄阳中转物资的支援,他们肯定是拿不下钓鱼城的,已经阻敌三十五年的神话必将被延续。
这样的规模的一支元军主力部队,加上领军的是忽必烈的大儿子真金,岂能轻易地放过他们?不管北方的战场如何,四川境内的血腥杀戮,必须要有人来偿还,赵天佑就没有想让让这支元军主力返回北方。
不过川蜀境内地势险要,大规模行军更是不变,加上气候潮湿多雨,宋军所依仗的火器入了蜀地也要打折扣,所以赵天佑不准备追他们进四川,而是在外边截断他们的补给通道,逼着真金率军返回。
由荆州荆门派出两只队伍,沿着枝江沿岸向西行军,枝江元军放弃守城,八百骑兵出城逃往宜昌。一路上不管是沿途市镇,还是在荒寂的小路,都会有百姓拿出家中珍藏的酒水,或者采摘下的瓜果梨桃,含着眼泪递到士兵的手里。
宋军士兵士气本来就很高涨,这一路之上加油助威的百姓越来越多,于是一边走一边招收新兵,这两万人的部队行军快到宜昌的时候,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
从荆门出发的主要是骑兵为主,炮车随时要保持机动能力,并且要有充足强大的骑兵防护,所以这支队伍一万多人,竟然有两万匹马。这样豪华奢侈的部队配置,在以前的宋朝来说就是做梦都不敢这么想,就连前朝最猛最强大的岳家军,在辉煌之际骑兵之数也就是堪堪的有上两万。
就像凌震官职是祥龙府都统,正常的骑兵配置应该有五千到八千才对,可是他手下兵力最多的时候,连三百匹马都没有,就别提过几千了。
可是现在,从荆门出来的这支骑兵混编的队伍中,最高的长官不过陈龙复手下的偏将,火器营由于不太放心,还是调刘长海在军中指挥。
本书来自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占宜昌锁长江
第三百一十九章 占宜昌锁长江
宜昌是华夏巴文化的发源地,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称于世。()
不过元朝因为过于看中襄阳的重要性,在宜昌投入的兵力并不太多,只是把他当做很重要的物资中转站,这也是因为从来都没有想过襄阳会再次易主,宜昌不可能遭受攻击的轻敌想法所致。
但是最近宜昌本地驻守的元军,人数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从襄阳二城四散奔逃的七八万元军,有两万多人选择了去宜昌从新整军,也许这些人还有和宋军在此作战的想法。
当时的宜昌叫做峡州,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在此写下过著名的《峡州至喜亭记》,峡州借此名声远扬,成为宋朝长江流域三大名胜之境。
赵天佑给刘长海的任务,拿下宜昌之后,招募训练本地的百姓,把火器营的一部分装备留下,在此把深入巴蜀之地的真金截住,让那些元军此生都不能返回北方。
这次任务对刘长海说,一点都没有难度,不过他也是不愿意来的,他的心一直在捉摸怎么跟随大军北上,一路杀到元大都才叫过瘾。要不是赵天佑亲口答应他,只要宜昌整顿军务正常之后,他还可以带人返回襄阳,他提着的那颗心才落下去。
自从忽必烈的父亲拖雷开始,元人在巴蜀之地犯下的杀戮就太多了,可是不管多么残酷的战局之下,勤苦耐劳的巴蜀百姓,在一座座山沟一道道峻岭之中,顽强的活下来并繁衍生息。
赵天佑可不止是惦记拿下宜昌,想的是要把长江北岸所有可以渡江登陆的地点控制,决不能真金率领的元军主力度过长江,不管早晚都要在巴蜀之地境内解决他们。
两路宋军在宜昌城外八十里会和,相互比较之下从荆州出发的军队新兵比例太多,战斗力还有待继续提高,所以主攻和指挥调度还是落在刘长海身上。
这次宜昌元军没有死守,而是提前出城埋伏杨家洞,准备在宋军柏临河的时候打个突袭,没想到被刘长海提前识破,并且将计就计引诱元军踏进了河滩泥地。
一番生死交战之后,元军损失数千骑仓皇退走,这支队伍都没有返回宜昌,而是顺着河流走势,逃向了巴东方向,应该是试图找条生路北上十堰。
紧跟着的宜昌会战打得很辛苦,守城元军已经无路可去,只能拼命死守城池,凭着优于宋军的人数,抵抗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刘长海接到第一次从广州辗转发来弹药支援的时候,连接炸死数名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