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еС帕巳曛蟊磺寰テ评ッ鳎宜旄娼崾

    “按我的推测,应该是牵制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撤兵了。”吴三桂慢慢说道。

    听了这话,祖大寿暗暗点头,这点,他也看出来了,他心说:“此子有此眼光,以后当有一番成就。”想到这,他说道:“说说你的依据。”

    看了两个舅舅一眼,吴三桂道:“鞑子的军队由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多罗贝勒岳托、豪格等四人为帅,率领四万军队来攻打我们这宁锦防线,显然是力量不够的,但是他们为何仍要由这四人挂帅兴师动众的来呢,就因为这四个人在鞑子中,都是很有名气的,这四人挂帅,目的就是威压我们,让我们辽东军不敢出兵去关内支援,便于阿济格那一路军队在京畿的攻略。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一个多月来,鞑子攻城的行动都不猛,基本是一击就退,这完全就是佯攻。”

    “三桂说得不错。”祖大寿笑着赞道。

    “大哥,既然是这样,干脆我冲出去杀它一阵,砍几个鞑子的人头过过瘾。”祖大弼跃跃欲试的说道。

    “胡闹。”祖大寿呵斥着,瞪了他一眼。

    看了看周围,见没外人在场,祖大寿这才道:“你出去杀鞑子,如果中了鞑子的埋伏怎么办?我救还是不救?救的话,我们野战打不赢鞑子,出去要吃大亏,不救的话,你又是我弟弟,难道眼睁睁看你被鞑子杀死?”再说了,没有了

    “大哥,是小弟错了。”祖大弼低头认错。

    祖大寿摆了摆手,说道:“罢了,以后做事要多动动脑筋了,不要只会打打杀杀的。我们祖家混到现在的地位,不是只靠打打杀杀就可以的。”说完就走进城楼休息去了。

    睿亲王多尔衮和豫亲王多铎率兵走了二十多里,回头看了看远处一看不见的锦州城,赞赏的说道:“这祖大寿守城,确实有两下子,怪不得陛下一直想要招降他。”

    一个多月前,他和多铎,岳托、豪格四人奉命皇太极带兵到锦州山海关一线牵制辽东明军,策应阿济格关内的军事行动。

    为了更好的完成牵制任务,多尔衮还打算把祖大寿引出锦州来消灭了,可是无论他如何做,祖大寿就是不上当,攻城又不容易,没办法,他和多铎等只能在城外干瞪眼。

    “这人太可恨,宁远城炮伤祖父,大凌河又诈降,我抓住他,非活剥了他。”豪格气哼哼的说道。

    看了他一眼,多铎不冷不热的说道:“这事,等抓住祖大寿再说吧。”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豪格继承换位的威胁,所以豪格与多尔衮关系不睦,多铎是和多尔衮的亲弟弟,两人关系亲近,爱屋及乌,因此他对豪格也不太友好。

    见气氛有些紧张,岳托急忙插话:“我们快走吧,走快点,说不定还赶的上迎接阿济格郡王呢,我想这次他们一定是满载而归。”

    岳托是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听了岳托的话,三人互相看了一眼,豪格便催马上前,继续行军。

    崇祯九年八月二十日,清军大军开始从密云撤兵,阿济格率军奔冷口东归。

    探听清楚清军确实撤兵了,兵部尚书张凤翼欣喜若狂。

    他率领勤王大军十几万,龟缩在京畿几个月,都没有胆子和鞑子打上一战,朝中同僚早已议论纷纷,听闻陛下也是极为不满,对此张凤翼也是心知肚明。可是面对强大凶悍的后金军,他又确实没有出战的勇气。

    现在鞑子撤兵了,为了表现一番,他急忙率军从后面追赶,宣大总督梁廷栋也挥师北上,两人率大军十几万尾随清军,却不敢发起攻击,仿佛是在送行。

    大军行至迁安的五重安今市迁县北部五重安乡时,探马来报:“禀尚书大人,鞑子就要到达冷口关了,是否继续追击?”
………………………………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三怂帅冷口怯敌

    这天中午,冷口关守将刘基见到大批清军正在向这里行来,便急忙派人去向驻在山海关内的监军太监高起潜汇报。

    山海关城内,监军高起潜正在府内和一帮关宁军的军官在喝酒看戏,

    房里酒肉飘香,堂下丝竹优美,舞姿动人,哪有什么战争的气氛,纵横京畿的清军仿佛跟他们没有一丝关系。

    “监军大人,鞑子肆虐京畿,我们是否派兵去支援一下?”一个名叫崔秉德的参将问道。

    淡淡的看了他一眼,高起潜心说:在这冷口关躲着,每天有酒喝有肉吃,又安全又舒服,何苦要去京师和鞑子玩命呢,哼,这姓崔的就是个傻子。想到这,他说道:“崔将军,你别操这个心了,守好冷口就行了。”

    高起潜,明末宦官。崇祯初为内侍,与曹化淳,王德化等深受崇祯器重。崇祯五年1632,督诸将征孔有德叛乱。旋督宁、锦军,镇压农民军。九年,任总监,分遣诸将御清军,怯不敢战,惟割死人首冒功。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升为督师,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升孤军奋斗,在巨鹿贾庄血战而死。十七年,李自成攻京师,他监宁、前诸军,中道弃关走。福王时召为京营提督。后降清。

    清军进犯京师后,崇祯任命他为各镇援兵的总监军,但他贪生怕死,一直找借口龟缩在山海关没挪窝。

    这时,一个军官跑了进来,在高起潜耳边说了几句话。

    “什么?大批清军正在向冷口关赶来?”高起潜惊叫着,惊惶的站了起来。

    “的鞑子,长城边墙有那么多的关口可以出去,偏要来这冷口关,这不是为难老子吗?去支援,没有胆子,不去支援,又怕皇帝怪罪。”

    左思右想,高起潜决定做个样子骗骗崇祯皇帝,反正他宠信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

    想好了对策,这才高起潜咬了咬牙,壮了壮胆,尖声道:“诸位将军,鞑子来了,我们去看看,再回来商量退敌之策。”说完,和几个随从走了出去,骑上马,向冷口关而去。

    见状,众将只得跟着他出了府,骑马跟去。

    冷口关原来是有五千重兵把守,但是因为欠饷,军士逃亡严重,现在只有不足二千人马,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老弱充数。

    阿济格率领清军前锋大队人马走到了冷口关下,看着城墙上虚虚疏疏的守军,他轻蔑的说道:“如此少的守军,我大清勇士不要一个时辰就可以攻下这里。”说完,又大声道:“传令扬古利,让他戴罪立功,限半个时辰攻克。”说完,就退到了远处观战。

    扬古利接令后,怀着洗刷耻辱的悲愤心情,指挥手下拼命进攻,在他持续的进攻下,冷口关,很快就失守了。

    “报告王爷,冷口关拿下了。”扬古利对阿济格躬身禀报道。

    看了一下沙漏,果然还不到半个时辰,阿济格点了点头:“好了,你下去休息吧。”

    “喳。”扬古利答应着下去了。

    看着他的背影,阿济格心想:“这扬古利打仗的本事也不差啊,怎么会被一支民团打的那样惨?看来那支民团是有些古怪,等找个时间好好了解一下。”

    “将军,这冷口关已被我军拿下,是否就此出关,还是在此休息一阵?”希尔根问道。

    看着雄伟的关墙,阿济格道:“休息一天,明天再走。”一声令下,大军在冷口关下安营扎寨。

    当高起潜带兵赶到冷口关东边12公里的刘家口时,探马来报冷口关已失。

    听了探报,高起潜便不敢前进了,下令在刘家口驻守。

    崇祯九年九月一日,清军携带掠取的近十四万人畜及其他大批物资开始从容出冷口。

    一天后,张凤翼和梁庭栋的追兵赶到了冷口关,远远看见城头上飘扬的清军旗帜,两人停下了脚步。清军见状,也不理他们,继续出关。

    听说张凤翼和梁庭栋的追兵到了冷口关,高起潜才敢前去汇合。

    三人合兵后,士兵更多了,但是三人还是没胆攻击清军。

    清军在二十几万明军的眼前吹吹打打从容出关,所有抢来的汉族民间美女俱被浓妆艳抹置在车上,含泪奏乐随着清军出关。看清军如此的嚣张样,参将崔秉德肺都气炸了,他大声请战:“各位大人,鞑子大军正在出关,此时正是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我愿意带兵出战,夺回关城,堵住鞑子的归路,救回被掠的百姓。”

    “对,我们愿意陪崔将军出去把关城夺回来。”杨国柱等人也纷纷请战

    可张凤翼和高起潜以及梁庭栋三人贪生怕死互相推诿,没有人敢下令出击,最后推无可推,高起潜找了个官军战力弱于鞑子,目前出战把握不大,就等鞑子出关一半再进攻的借口塘塞了崔秉德。

    听他说的也有一些道理,崔秉德等人只得继续等待。

    杨国柱发现了鞑子一反常态,竟将辎重放在队伍后边,他自己却前行而不顾。他认为这是鞑子的破绽,便去请战。

    不想却被张凤翼和高起潜等人以这是鞑子的诱敌之计打发走了。

    第三天,崔秉德又去请战,又被高起潜“再等等”的话骗了过去。浩浩荡荡的清军人马一天出口几次,

    连续四天才把掠取的十几万大明人畜,及其他大批物资全部通过冷口关运出了关。

    因为明军懦怯不敢战,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满载而归。

    出了关后,希尔根问阿济格:“王爷,你把精兵放在前面,辎重放在队伍后边,你不怕明军偷袭吗?”

    “他们有这个胆量吗?”阿济格说着,哈哈大笑起来,阿巴泰也大笑起来,只有扬古利没笑,他在想着回去如何向皇太极了解释兵败的事。

    笑过后,阿济格想了想,说道:“找几块木板来。”

    “王爷要木板有何用?”阿巴泰问道。

    得意的一笑,阿济格道:“马上你们就知道了。”

    很快,几个汉军就从路边砍了几根木头,阿济格拿出毛笔,在上面写了“各官免送”四个大字,扔在道上。

    “王爷这是在戏谑明朝将吏啊”希尔根笑着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说完,阿济格哈哈大笑起来,清军众将爷跟着大笑起来。

    又过了两天,高起潜和张凤翼得到斥候的报告,知道清军已撤退完毕,才装模作样地挥师前进到石门山抚宁东,见路上有三个被清军杀死的大明百姓,张凤翼下令剃了头发,又砍了脑袋,用木盒装了,派人向崇祯报捷:斩敌三级!

    清军撤退后,言官纷纷上书弹劾张凤翼:“七月十五日,攻克宝坻,杀知县赵国鼎。二十一日入定兴,下房山,战涿州,攻固安、克文安、永清均在南,分兵攻漷县通县、逐安、县安州、定州,趋啵菘冢幌拢ハ愫樱扑骋澹厣瞎佥W跃。溆嘟舳急簧薄=艚幼牛蚨保粱橙幔菸骱停己游魑裣愦笤撕游靼丁I砀褐厝危瑦b怯不敢战,近畿地多残破”

    接着,十几个大臣又依次弹劾梁廷栋的贪腐,一时间,张凤翼和梁廷栋成了众矢之的。

    见势不妙,温体仁知道不能再趟两人这塘浑水了,于是顺风倒的躬身拜道:“陛下,是张凤翼梁廷栋辜负皇恩,臣请陛下处分此两人以振法纪。”

    朝会结束后,温体仁派人出城把今天朝堂上的事告诉了张凤翼,并交给了他一封信。

    送走温体仁的使者,拆开信看着信里“好自为之”四个字,张凤翼就知道自己被温体仁抛弃了,感觉到后果不妙,两人十分恐惧,知道清兵退后,解严,他们必遭重处,于是,大量服用大黄求死。五日后,张凤翼因体质弱,又服用大黄过量,中毒先死于军营,十天以后,梁廷栋也中毒死了。

    过了不多久,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联合拟了他们的罪状:张凤翼罢官、梁廷栋处死,当圣旨传到宣大时,两人辛亏已死,两人这才免除了刀斧之苦。

    乾清宫里,崇祯拿着张凤翼和梁廷栋的死讯奏报,悻悻的说道:“这两个饭桶,死的到是挺快。”

    对这两个无能的官员,崇祯心里充满了恨,早就打算惩治他们了,只是碍于战局紧张,才没有下手,待清军撤走后,他就急不可耐的出手了。可现在这两个人却死了,这让崇祯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这次鞑子围绕着京畿四处掠略,许多京畿府县已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堂堂大明国都,竟然任由外寇肆虐,实在是莫大的耻辱,这样的事情,让王承恩这个不轻易生气的宦官也忍不住愤怒了。

    “梁廷栋已死,不知陛下打算让何人接替他就任宣大总督?”王承恩问道。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崇祯和高迎祥的对话

    宣大是京师的北方屏障,一定要选个能干而又敢战的人出镇了。

    继续像以前那样鞑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仅是大明的耻辱,更是他这个那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耻辱,那样的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听了王承恩的话,崇祯踱着步,考虑起宣大总督的人选来。

    在他心中,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都是合适的人选,这三个人也都是他选拔出来的栋梁之才,既知兵而又敢战,又都有治政之才,只是到底选谁,他一下子拿不定主意。

    走了一阵,他停了下来,问王承恩:“大伴,你说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这三个人哪一个当宣大总督比较合适!”

    听了这三个名字,王承恩低头沉思起来……

    想了一阵,他躬身道:“陛下最中意谁?”

    当太监要想升职,首先得摸清主子的心里,这才能说出主子喜欢听的话,办好主子交代的事,这也是王承恩之所以能得崇祯宠信的原因之一。

    犹豫了一下,崇祯道:“当然是洪承畴了,此人又听话又有能力,用起来比较顺手。”

    言下之意就是其他两人有点不太听话。

    摸清了主子的想法,王承恩就知道该怎样说话了。

    看了崇祯一眼,王承恩躬着身恭敬的说道:“陛下说的是,奴才的想法和陛下相同,只是洪大人现在是三边总督,三边地处西北,是流寇的老巢,又面对蒙古鞑子,必须洪大人那样的狠人坐镇才行,洪大人离开不得。”

    “你说得是,联就是顾虑这个问题才不敢调他到宣大。”崇祯点头道。

    王承恩继续说道:“既然洪大人动不了,那就只能考虑孙传庭和卢象升了,这两人都不错,都可以胜任宣大总督,只是孙传庭的资历要浅了些。”说到这里,他不说了,因为答案已呼之欲出了。

    “联,明白了。”崇祯说道。

    第二天早朝后,一队锦衣卫护卫着一个太监往南阳而去。

    又过了一天,崇祯望眼欲穿的高迎祥终于被押送到京师了,前后是上千的骑兵,中间是数千精壮士兵,最里面是一辆坚固的囚车,高迎祥头披枷戴锁,站在里面,脚上是沉重的铁镣。囚车周围戒备森严,任何想要靠近的人,面对的就是雪亮的刀枪和利箭。

    “快看啊,那就是流寇头子高迎祥。”百姓们兴奋的对着囚车指点着。

    看着囚车里头发散乱,满面污垢的流寇头子,京师的百姓们沸腾了,争相往囚车边挤,想要一睹这个纵横多年,又带兵焚毁太祖陵寝的大名鼎鼎流寇头目的真容。

    对高迎祥,大明的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到现在为止,已是九年了。在这九年中,许多的流寇头目王嘉胤、王自用等都被围剿灭了,可是此人却一直活的好好地,朝廷派了无数的精兵猛将前去征围剿,都抓不住他。

    崇祯八年更是率军攻破凤阳,毁太祖祖陵,消息传到京师,皇上为此穿上素服哀哭,派官员到宗庙告祭。

    现如今,终于抓住这个传说中的流寇头子了,不看一眼,岂不遗憾。

    “离远点!离远点!”押送的官军大声喝斥着,用枪杆拍打着一些想要靠近囚车的人。

    押送的军官是洪承畴帐下的总兵左光先。

    左光先以骁勇闻名,这次押送,洪承畴指定他为押送官,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孙传庭派了两千秦军,洪承畴派了二千洪军,还有五百关宁铁骑,依仗着数千精兵和精良的装备,一路上,他已消灭了数股来救高迎祥的流寇。

    正在早朝的崇祯听说高迎祥押送到京城了,兴奋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对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道:“田尔耕,你速带一百锦衣卫和五百禁军把孽贼高迎祥押到皇极殿,联要亲自看一看此贼,我要狠狠的羞辱他一番。”

    “遵旨。”田尔耕躬拜答应着,然后转身出去。

    崇祯和大殿里的文武大臣眼巴巴的看着殿外,等着看一看在大明北方数省流串纵横了近九年的流寇头子长的什么样。

    崇祯心里激动不已,他在想着见了孽贼后,该如何最大限度的羞辱这贼

    他心想:“要不是有这些流寇在内部捣乱,自己完全可以把卢象升和洪承畴等人调去打鞑子,有了这些能臣干将,鞑子也不可能如此嚣张,现在自己所受的这些屈辱,都是因为这些流寇,等一下见了高贼,我要好好的羞辱他一番,然后再把他千刀万剐,以泄风阳毁陵的心头之恨。”

    很快,锦衣卫和禁军簇拥着一辆囚车来到了皇极殿外,然后打开囚车,四个身强力壮的高大禁军抬着高迎祥的四肢进入了皇极殿,然后又用铁链把他绑在了高大的柱子上。做好这些后,十几个禁军和锦衣卫退到了一边。

    崇祯见绑好了高迎祥,这才迈步下了平台,走到了高迎祥面前,打量起来。

    众大臣也跟了过去,站在一边观看起来。

    崇祯仔细的观察起了高迎祥,他想不出此人到底有什么本事,为何能够带领一些乌合之众打败围剿的官军。

    那些流寇,崇祯知道,连刀枪弓箭也不齐全,更不用说是有盔甲,可是装备比流寇精良的官军,却拿那些乌合之众没法,一拖八、九年,耗费了无数的钱粮,死伤了无数的士卒直到现在才终于抓住了这搅乱大明江山逆贼巨寇。

    可是仔细打量,见他除了体格魁梧,四肢粗壮,其他的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失望之余,崇祯开始寻思怎样羞辱这个逆贼。

    “你就是朱由检?”这时高迎祥说话了。

    看着眼前这个身穿绣有数条金龙的皇袍的廋削年轻人,高迎祥知道此人就是统治大明数千万百姓的大明皇帝朱由检了,于是的直呼其名。

    “孽贼,你好大狗胆,竟敢乱呼陛下的圣名?”礼部尚书薛国观大声呵斥。

    不屑的白了他一眼,高迎祥问道:“你是何人,敢呵斥老子?”

    “本官礼部尚书薛国观。”薛国观骄傲的昂着头说道。

    高迎祥讥讽的说道:“你就是一堆臭****,还自以为了不起,呸……”说着,对着薛国观吐了一口吐沫。

    “你,你……”薛国观气的浑身发抖,指着高迎祥说不出话来

    看了他一眼,崇祯说道:“你且退下,联来和他说。”

    薛国观恶狠狠狠的盯了高迎祥几眼,这才悻悻的退到一边。

    看了高迎祥一眼,崇祯问道:“你为何要造反?”

    “你问老子为何要造反,那老子告诉你,老子没饭吃,没衣穿,不造反就得饿死冻死。”高迎祥大声咆哮道。

    楞了一下,崇祯说道:“联不是拨了十万两赈灾银了吗,而且下旨让地方官发放赈济粮,难道你没有吗?”

    听了这话,高迎祥哈哈大笑起来。

    笑过后,他愤怒的说道:“西北大旱,几百姓嗷嗷待哺,为了活下去,上百万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你发下去的区区十万两赈灾银,经过层层克扣,最多只有一万两到了地方,就算一万两银子全部买成粮食,又够几百万灾民吃几顿。为了活下去,无数人易子而食,连死去三天的人也被人挖出来煮了吃,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只卖五个馒头,这些事,你知道吗?你不知道。”

    这些事,崇祯根本不知道,他想不到饥民的出境如此凄惨,想到饥民煮死人发臭的肉吃的情形,他的胃里一阵阵的抽搐恶心欲呕。

    “联不是还下旨让地方官发放赈济粮了吗?难道他们没有发?”崇祯强忍不适问道。

    鄙视看着他,高迎祥说道:“发了,只发了一天,而且每人只发了一小把米,这一小把米,连喝米汤也不够,有什么用。”

    听了这话,崇祯转头问户部尚书侯恂:“侯卿,除了赈灾银,联不是还拨下了一部分赈济粮吗?那些粮食没有拨下去吗?”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hnsq市zy区人。明万历丙辰年(1616)进士,授sx道御史。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与阉党魏忠贤斗争,曾遭罢官。

    崇祯元年再次启用任hn道御史。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崇祯九年年底,因遭阁臣薛国观、温体仁嫉妒,薛、温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被削职,不久入狱。1644年李自成攻破bj谢绝任官,归家隐居。

    听皇帝问话,侯恂躬拜道:“启禀陛下,按照陛下的旨意,老臣已向山陕及hn等省拨去了三万石米面,这些都有案可查,陛下不信可派人到户部详查。”

    侯恂做事认真,崇祯事知道的。

    看了看侯恂,见他一脸的严肃,便点了点头,转头问高迎祥道:“你听见了吧,联没有骗你,粮食确实拨下去了,联不是一个不顾灾民死活的昏君。”

    听了这话,高迎祥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死到临头了,你还有什么可笑的?”崇祯恼怒的斥道。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

    高迎祥想不到崇祯如此的幼稚,大臣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的人当皇帝,怪不得大明江山会被手下的贪官污吏搅的如此的混乱黑暗不堪

    嘲笑的看着崇祯,高迎祥道:“我笑你是个傻瓜,简直是傻到家了。”

    “联是天子,谁敢欺骗联,联灭他九族。”崇祯咬着牙,杀气腾腾的说道。

    高迎祥道:“就算这些粮食真的是拨下去了,可是也到不了下面,灾民们也吃不到一颗米一粒粮。”

    “那这些粮食去哪了?”崇祯疑惑的问道。

    环顾大殿中的文武大臣一遍,高迎祥讥讽的说道:“那些粮食,早已被你的这些忠臣低价卖给了大大小小的粮商了。”

    “孽贼。你别血口喷人。”薛国观大声斥责道。

    他的声音虽大,但是心里却虚。

    他儿子在sx韩城高价卖的米面,就是私下低价买来的赈灾粮,因为卖这些粮食,他儿子已大赚了一笔。

    “陛下,不要听这孽贼的话,他这是挑拨我们君臣的关系。”温体仁急忙说道。

    大臣们克扣倒卖赈济粮的事,他早已知道,三万石米面,出京时就被户部官员克扣掉一万石了,到了地方上,又私分了一万,剩下的一万石,被低价倒卖了,三万石米面早已变成了几十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其中的二万两,早已悄然送到了他的府邸里。

    拔出箩卜带出泥,如果皇帝听了高迎祥后要彻查此事,那他温体仁也逃不了。

    看了薛国观和温体仁,又回头看了看众文武大臣,见他们一脸惶恐的样子,崇祯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他恨不得把他们都立即抄家下狱。

    但是如此一来,他就没人可用了,二来,他也没胆子敢这样做。

    几番考虑,他只得暗自叹了口气,换个话题问高迎祥:“你造反就造反,为何在凤阳要挖掘我太祖皇陵?”

    “你们朱家皇族就是一群只会喝百姓血,吃百姓肉的豺狼虎豹,老子在凤阳挖朱元璋的陵墓,就是要让你朱家王朝尽快倒台。”高迎祥咬牙切齿的说道。

    看着他对朱家仇恨的样子,崇祯暗自心惊。

    虽然高迎祥是被链子捆在柱子上的,可是崇祯还是有些害怕,情不自禁的走开了几步,他大声道:“把这孽贼拖出去,凌迟处死,尸体烧化后,骨灰丢在城外皇庄的茅坑里,联要让这孽贼永世不得超生。”

    “遵旨。”锦衣卫们答应着,把高迎祥堵着嘴拖了出去。

    看高迎祥被拉了出去,崇祯又走上了平台,坐到了龙椅上,看着台下众臣,他兴奋的说道:“诸位卿家,流寇头子孽贼高迎祥就要伏法,还剩老回回,张献忠等流寇头目,只要再把这几个孽贼抓住,我大明的内乱就可以平息了。”

    现在大明措施行的是以卢象升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这种各自负责,相互协同的围剿方略,这种法子的根本就是分区负责,重点进攻,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还是不太完善。为了加强围剿效果,温体仁建议由兵部统一指挥各地官军的清剿行动,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了温体仁建议,崇祯点了点头,崇祯道:“温爱卿说的是,只是现在兵部尚书张凤翼已畏罪自杀,需要从新选任,不知爱卿可有兵部尚书的人选。”

    沉吟了一下,温体仁道:“兵部尚书必须知兵,从目前来看,恐怕只有洪、卢、孙三位大人合适。”

    “不行,洪承畴和孙传庭不能动,卢象升联已令他接替宣大总督之职了。”崇祯说道。

    听了崇祯的话,温体仁陷入了思索之中。

    看了一眼殿中众臣,崇祯温言道:“各位爱卿,你们也想想,除了这三人,还有何人可接任兵部尚书?”

    众臣搜肠刮肚的开始思索起自己心目中的兵部尚书人选来。可是,想来想去,总感觉没有洪、孙、卢这三个人合适。

    “臣举荐孙承宗孙大人出任兵部尚书。”吴葑糯笊馈

    众臣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是呀,怎么把那样一尊大佛给忘记了,入果此老出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大家同声齐拜:“臣等举荐孙阁老出任兵部尚书。”

    听了众臣的话,崇祯苦笑了一下,他心想:“此老脾气强犟,自崇祯四年(1631年),被朝臣攻迂后,他就以病请辞,至今联已屡次召用,可他却全都拒绝,虽然他上书的边关政务十六件事是为朝廷着想,可是那些事,都是牵一发而动千钧的事,联实在是不敢轻易采纳啊。现在大臣们又举荐他出任兵部尚书,他肯定是不会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