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了一天,赵国华带着孙富到了吉安府锦衣卫百户所,和汤正明见了面,一千五百两银子的见面礼,让汤正明对赵国华一下子好感顿生,最后在每年给百户所二万两银子的条件下,义勇大队在锦衣卫的报备手续顺利完成。

    出了锦衣卫百户所,赵国华就忙着扩招义勇大队的事去了。

    联防大队已在吉安府收取过入城费和治安费,联防大队的队员办事公正,对人和气,不惧强暴,不欺负良善弱很得百姓喜爱,加之联防大队待遇优厚,军纪严明,队员行止有矩,服装漂亮,更是引的一些青年人心里生出了参加的念头。这次见了文告,吉安府城乡的很多年轻人都兴奋了

    “去吧,为父同意你去当联防,这联防大队令人放心,你去了,正好可以去磨练一番”吉安府城的一家小店里,一个半百老者对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说道。

    青年人边吃着饭边说道:“当然了,这联防队的作为,我平时是看在眼里的,不然我才不去呢。”

    “是呀,自从吉安城里出现了联防队,地痞流氓都少多了,也不敢轻易的来我这小店找麻烦了”半百老者说着,“吱”的喝了口小酒。

    这样的话语在吉安府的城乡重复着,各招兵点都排起了长队

    这天中午,县杨府里,杨瑞气急败坏的对杨得贵说道:“爹,那赵蛮子的狗屁联防队又要招人了,听说这次要扩大到五千人,而且还改名为吉安府义勇大队了,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家就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有什么办法,听说这次是孟知府和兵备道陈晟都同意了的,唉,也不知道那赵蛮子使了什么办法,哄的孟陈两位大人同意他扩大那劳什子的义勇大队。”
………………………………

第五十五章 二见毕懋康

    “爹,你的主意多,你想想办法,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赵蛮子坐大。”杨瑞急迫的说道。

    在屋里慢慢的踱着步来回走了一阵,杨得贵才慢慢道:“凭赵蛮子目前的实力,我们一家是斗不过他的,只有找几个同盟,大家联合起来,才可以斗垮他。”

    “同盟?对!爹你说的对,我这就去找刘万世的儿子刘明,黄葵的儿子黄忠明,陈兵的儿子陈有福去,这些人可都是被联防队逼迫着交了大笔的入城费的,我就不信他们不恨那赵蛮子”杨瑞咬牙说道。

    捋着胡须,杨得贵赞许的点点头:“这下你总算开窍了。你找的这些人都可以,只是还不够,你还要找其他的一些人去,人多势重,就更有把握斗败赵蛮子了,就是灭不了他,也得要把他赶走,不能让他再这样乱搞了。”说到这里,杨得贵已是面目狰狞。

    “爹,我这就去办,你瞧好吧”说完,杨瑞就转身快步出了屋子。

    站在院子里,算了一下要去各家拜会时买的礼物,然后去帐房那里领了二千两银票,带了三个家丁,摇着扇子走出了家门。

    由于报名的人多,很快义勇大队的人数就招够了。

    把五千人的义勇大队整编完成后,已是崇祯八年的年底了。赵国华屈指一算,穿越到大明已有近二年多了。二年多的时间,自己就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说起来发展速度的也是够快的了,但是想到只有八年半的时间,大明就灭亡了,他还是感到时间的紧迫。于是带着张顺和孙富去了南京

    到了南京,拜见了毕懋康,叙了离别之情。

    “国华,你的保安队现在办的如何了?顺利吗?”毕懋康关心的问道。

    张顺听了兴奋的说道:“师傅,你是不知道啊,现在我们已不叫保安队了,而是改名叫吉安府义勇大队了,有五千多人的规模啦!”

    “啊?这是真的吗!”毕懋康吃惊的看着赵国华,赵国华微笑着点了点头。

    毕懋康兴奋而高兴的看了看赵国华,含笑问道:“国华,你这次来南京,不是只为了看我老头子一眼吧?”

    “伯父,我这次来南京,一则是探望您老,二则是想再买二千杠鲁密铳和五万斤火药。”

    “你要买这么多的火铳和火药?”毕懋康大吃一惊,他一脸惊讶的看着赵国华。

    接着他又问道:“你们有官府正式的批文吗?”

    赵国华听毕懋康要批文,也不生气,他知道这是毕懋康的脾气做事认真,坚持原则

    忠于职守,是大明难得的的好官,大明这样的官员,已是凤毛麟角。

    赵国华欣然的拿出批文,双手递给了他。

    仔细的看了批文,又看了看吉安府和吉安兵备道的印戳,毕懋康再无怀疑,他对赵国华说道:“国华,火药倒是问题不大,只是你要的鲁密铳数量有点多,恐怕一时做不出来啊。”

    “伯父,那需要多久才可以做出这些火铳来?”赵国华问道。

    算了一下,毕懋康说道:“最快也得二个月。”

    “最快也得二个月?这也太慢了吧”赵国华听了不敢相信的问道。在后世的兵工厂二千支步枪,最多三天搞定。

    看着赵国华吃惊的样子,毕懋康无奈的说道“大明比不了你说的海外华夏国啊,这二个月做出二千杠鲁密铳来,已是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了。”

    听了这话,想了想,赵国华说道:“伯父,我想问一下,在大明来说,做这鲁密铳最费工时的是哪一道工序?”

    “当然是做铳管了”说着,毕懋康就详细的说了起来:“铳管从根头起有一尺二三寸长,全部需一般厚,方为得宜,铳管采用铳钻完洗法,钻头要长五寸,顶头一寸略作尖锐,中间四寸务要匀圆一般,大小一般,其筒洗出才直铳成之时,先将铅弹试口大口容铅弹一钱,用药一钱。弹重则随弹加药分数。临阵要狠,弹重一钱,加药二分。铳筒坚厚,是木炭打成者,即加三著药无妨。”

    终于,毕懋康把制作铳管的工序详细的对赵国华说了一遍。

    毕懋康这一段半文半白的叙述,听的赵国华头昏脑胀,一知半解的,他说道:“伯父,你说的这些,我也听不太懂,干脆,你带我去火铳制作的现场看一看,说不定我可以帮你想出点办法来。”

    听了这话,毕懋康心里暗自想道:“是呀,他来自于海外华夏国,那华夏国的火铳制作技艺远胜于大明,说不定他真的有办法提高大明火铳制作的速度呢。”于是便说道:“你从海外回来,正好看一看我大明的大明火铳制作技术,如果你能提出改进的方法来,这将造福大明的数十万将士。”

    “伯父,等看了再说吧”赵国华说道。

    于是毕懋康带着赵国华坐车去了工部军器局。到了离大门还有二十来步的地方,两人就下了车向大门走去。

    “卑职见过毕大人!”守卫军官杨雄小跑着过来,笑着躬身向毕懋康施礼。

    “今天又是杨将军值守,看来老夫和杨将军有缘啊,哈哈哈哈”毕懋康说着,大笑起来。

    “嘿嘿嘿嘿”杨雄也笑了起来。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见两人关系如此亲近,赵国华就知道这姓杨的军官,肯定也是个做事认真忠于职守的军人,心里对他也不由的产生了几分好感,便也陪着两人笑了起来。

    见赵国华亲热站在毕懋康旁边,杨雄就知道此人和毕懋康的关系非浅,又打量他一番,看他三十来岁的样子,但皮肤白皙,气度沉稳,显是胸有丘壑之人,于是笑着对着赵国华拱手施了个礼,又笑着对毕懋康说道:“毕大人,不知这位先生是谁,可否为卑职引见引见。”

    “好好好!来,国华,你和杨百户,你两认识一下,这杨百户文武俱通,尤其使用火善。”毕懋康笑着道。

    “在下赵国华,见过杨百户”赵国华笑着躬身对杨雄施礼。

    “哎呀赵先生客气了,在下杨雄,一个普通的百户军官而已,在军器局看大门混日子哈哈哈哈”杨雄大笑着对赵国华躬身还礼。

    一番客套后,两人顿时亲近了许多,感觉彼此有些投缘。

    笑了笑,杨雄对毕懋康说道:“大人今日来军器局,可是又来看火器工匠们打造火铳了,说实话,这些火铳打造的速度是有些慢了,可是也没办法啊,实在是那铳管太不容易钻了。”

    听了这话,毕懋康说道:“你说的确实对,所以我今天带国华过来看看,看他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哦?赵先生精通火铳制作?”杨雄吃惊的上下打量着赵国华问道。

    在他看来,那火铳制作是极复杂困难的事,非资深工匠不能做,而看赵国华的样子又不像一个有几十年经验的工匠,而听毕懋康话里的意思,赵国华对火器制作的工序很熟悉,所以他才会那样看赵国华。

    淡淡的笑了笑,赵国华说道:“精通谈不上,只是稍有了解而已。”

    毕懋康说道:“杨百户还记得上次我拿给你看的那支手铳吧,那就是他”

    “哎呀失敬!失敬!想不到赵先生能做出那样精巧的火铳”杨雄还没听完毕懋康说的话,就惊叫着躬身对着赵国华长长一揖。

    赵国华急忙双手拉起杨雄弯下去的身子,脸微红,不好意思的说道:“杨兄误会了,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那支手铳是我从海外的华夏国带回来的。”

    “赵兄是海外回来的?”杨雄好奇的问道,赵国华点了点头。

    见状,杨雄一脸希望之色的说道:“虽然我不知道那华夏国是如何的一个国家,但是从他们那手铳的制作水平上看,肯定是强过我大明太多,赵兄来自于那里,一定是见多识广的在下拜托赵兄,帮助我大明提高火铳的制作水平,让火铳真正成为我大明保国的利器。”说完他郑重的躬身又向赵国华长长一揖。

    “杨兄放心,我也是大明子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会尽我全力的。”赵国华正色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毕懋康听的神情激动的念叨了两遍,这才说道:“国华,你这两句话说的好,老夫相信你,不会让老夫失望的。”说完当先走进了军器局的大门,赵国华笑着对杨雄点点头,又拱了拱手,就跟着走进去了。

    进了军器局,和军器局的大使王贵打了个招呼。王贵虽然奇怪毕懋康今天领着个外人来军器局,但是他也不好阻拦,毕竟毕懋康在军器局也是德高望重,而且技艺高超,工匠们都很佩服他,毕懋康在军器局里几乎是一呼百应的存在。

    赵国华跟着毕懋康来到了做火铳的工场,火器工匠杜得才、魏三喜,杨宏三人见了毕懋康,急忙放下手里的活,来到他面前,跪在地上磕头行礼。
………………………………

第五十六章 蜡模精密铸造法

    “呵呵呵呵……起来,起来,大家不必多礼,我只是随便走走看看……”毕懋康笑着把三人扶了起来。

    三人站起来后,就恭敬的站在一边,等毕懋康说话。

    毕懋康看了看三个工匠,就笑着说道:“国华,我和你介绍一下这三位师傅。”说着,就指着三人依次对赵国华介绍道:“这位是杜得才师傅、这位是魏三喜师傅,这位是杨宏师傅。”

    “在下赵国华见过三位大师。”赵国华恭敬的躬身施礼。在后世,这研发的人可是专家级的兵器工程师,是要享受******特殊津贴的对,对这样的三个人行个大礼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也是对人才的尊重。

    “公子客气了,小人们就是几个低贱的匠户,不值当公子行此大礼。”三人急忙连连的拱手说道。三人以为赵国华是毕懋康的子侄辈。

    介绍过三人后,毕懋康说道:“国华,你跟着三位师傅过去,逐一看看火铳制作的全过程,有什么想法的话就来和老夫说,老夫在这里休息一下。”

    听了毕懋康这话,三个工匠互相看了看,就带着赵国华走到了工场里。

    里面“叮叮当当”敲打着,几百个人在里面忙活着,赵国华仔细的看着工匠们制作火铳的过程。只见一些人负责把铁锭打制成铁棍,一些人负责把铁棍打制成大、小铁片,另外一些负责把铁片卷制成筒形铳管,大、小两管贴切套合。

    三个人各自带着百十个工匠在耐心的做着火铳。看了一会,赵国华客气的问道:“杜师傅、魏师傅,杨师傅,我想问一下,你们为何要这样做铳管,这种办法又慢又费力,你们怎么不采用浇铸的办法制作铳管?”

    “浇铸的办法我也见过,可是那是用于制作红衣大炮的炮管的,用于制作铳管这样的细管?这能行吗?”魏三喜听了,急忙解释着问道。

    看了赵国华一眼,杜得才也感兴趣的问道:“公子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杨宏也凑上来说道:“一看公子就是有大学问的人,能得公子的指点,是我等的福分。”

    见三人诚心一副求教的样子,赵国华说道:“我在海外住过些年,见过海外制作铳管的方法……”

    “啊!上次大人让我们找人仿制的手铳,就是公子从海外带回来的?……”魏三喜惊喜的问道。

    赵国华微笑着点了点头。

    “快快快…磕头,磕头,请公子指教……”说着话,三人就要跪下磕头。

    赵国华见状,急忙拉住三人,说道“各位师傅,不需如此,不需如此……否则我就要走了……”说完,他假装生气的看着三人。

    “好好好,不磕,不磕……”三人说着,急忙站了起来。见赵国华不接受磕头,三人也就不再坚持了。

    “好!,这就对了!”赵国华笑着道。

    看了看三个工匠,赵国华说道:“刚才我见三位大师傅做铳管很是费力,才突然想起了我在海外见过的浇铸法,就说了出来,当然那法子在我大明能不能使用也未可知,毕竟两个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

    为了怕用浇铸法做不出铁管来被人笑话,赵国华事先对这三人打了预防针。

    “没事!公子你说吧,浇铸法做不出铁管来,小人们也不会怪您的。”魏三喜说道。

    杜得才和杨宏也连声道:“就是!就是!我等不会怪公子的。”

    听三人说了这话,赵国华笑笑,便说道:“那种浇铸法叫蜡模精密铸造,又称为失蜡铸造或熔模铸造。”

    “蜡模精密铸造?听这名称好像是用腊做模具啊,可是腊那么软,又容易熔化,怎么可以做模具呢”魏三喜若有所思的问道。

    赵国华看了看魏三喜,又看了看杜得才和杨宏,见两人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他笑了笑心说:“一听你们就明白了的话,你们就不是明朝的工匠了。”

    顿了一下,他继续道“具体的铸造方法是,先把要做的铸件用蜡料制成模型,并把模型用同种材料焊接到浇口棒上,制成模组(铸件大时可以单个为一组),在模组表面蘸上耐火涂料,再洒上耐火砂,沾浆、撒砂要反复数次,使砂层足够厚,待其干燥固化后,给模组加热,把蜡料从浇口处脱出,形成空壳。将空壳焙烧,使之成为坚固的模壳,将金属液体从浇口浇入,冷凝后,就成为金属铸件。”

    蜡模精铸在我国起源于青铜器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它有许多优点:能制造形状复杂的铸件,能制造小孔薄壁零件;适用各种金属和合金;制造精度高。

    “妙!太妙了!公子说的这个办法太妙了,我等一旦试验成功,这铁管制做的效率的速度将是现在的十倍以上。”听完了赵国华说的方法,魏三喜欣喜若狂的说道。他是三人中技艺最高的,自然明白这个‘蜡模精密铸造法’的好处。

    杜得才和杨宏和也不傻,听了这个办法也感觉到蜡模精密铸造法有在大明实现的可能。

    三人商量了一下,魏三喜就去报告了毕懋康,毕懋康听了,仔细的想了一阵,也感觉的此法的巧妙,于是便去和军器局的大使王贵说了这事。

    王贵问了毕懋康,当听毕懋康说这法子有实现的可能时,王贵也很高兴,至少以后完成工部下达的任务就轻松多了。

    为了尽快把这个办法搞出来,王贵去外面首饰店找了十几个技术最好的首饰匠来。

    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些战战兢兢的首饰匠,毕懋康和气的笑着道:“大家不要害怕,我是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今天找大家来就是有样东西要大家做……”

    听了他的话,首饰店匠们才放下了心,毕大人的名声在南京城里很好,为人正直,对人和气,大家都知道毕大人是个好官,是不会害他们的。

    一个首饰匠大着胆子问道:“毕老大人,不知您老把小人们找来要做什么东西?请大人示下,小人才好行事。”

    “喏,就是这东西,来人,把东西拿上来。”毕懋康大声道。

    随着他的喊声,几个工匠拿着几根黑黝黝,尺多长短的中空的铁管走了上来,然后把这几根铁管放在了桌子上。

    狐疑的看了一眼这些管子,这个首饰匠道:“难道大人要我们做的就是这种管子?”

    “对!你说的对,就是要你们做这种管子,但是做法不同,需要你们按照管子的内径用腊做一根细管,再用腊按照管子的外径做一根粗管,最后合起来要可以把铁管子装进去。”说完就比了一下怎样装管子。

    “哎呀,这不是叫我们做腊范吗?”另一个首饰匠大声说道。

    古代的模具称为范,做钱的模具就叫钱范。

    “对!你说的对,本官就是要你们做腊范,做的好的,老夫有赏,马虎了事的,老夫也决不轻饶。谁做的最好,赏银一百两。但是只能在军器局里做,这段时间,大家就委屈一下,住在军器局里吧。”毕懋康不容商量的说道。

    “我们做!我们做!”首饰匠们拿着铁管子,乱哄哄的下去了。

    见状,毕懋康和赵国华相视一笑。

    蜡模精密铸造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赵国华没办法,只得暂时留了下来,每天在军器局里指导首饰匠们按照在铳管的粗细的长短制作蜡模。

    制作蜡模,听起来好像容易,可是实际不是那么回事,他需要精密测量铳管的尺寸,也是这些制作首饰的首饰匠,才有这样的能力。

    经过几天的摸索和试验,首饰匠们终于制作出了和铳管尺寸,一模一样的腊模来。赵国华又指挥着工匠们,用耐火泥做的泥浆涂到腊模表面,然后洒上耐火泥粉,嗮干后又涂一层泥浆,又洒耐火泥粉,嗮干后再涂浆再撒粉。

    连续好几次,终于沾满沾实到了一定的厚度,这一步叫“沾沙”。等蜡模表面的铸造沙粘合干透后,赵国华指挥着工匠们将沾满沙的蜡模放入水中煮

    将蜡煮化后,最终留下一个沙壳,这一步叫“煮蜡”

    “国华,这就是腊摸做成的?”毕懋康好奇的看着手里沉甸甸的耐火泥做的泥壳问道。

    工匠们也在看着自己这段时间的成果,窃窃私语。

    点了点头,赵国华说道:“伯父,这就是腊摸做成的,只是还得焙烧一下,加强它的硬度才能使用。”

    军器局大使王贵也饶有兴趣的拿过泥壳翻来复去的看,看完后,他笑荣满面的说道:

    “公子这法子真是巧妙啊,一旦成功,对匠户们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提前预祝公子成功。”说完他就令人小心的拿着几个泥壳去火上焙烧。
………………………………

第五十七章 铳管的质量

    铳管的外壁腊模是暂时做好了,现在需要做铳管的内孔腊模了。

    首先,他让人拿腊液灌入铳管,待腊干后再慢慢拉出,把铳管洗净后又再次腊灌,然后再次拿出腊模,连续几次,这样做的目地是可以得到铳管准确的内孔尺寸。

    做好铳管内孔的腊模后,赵国华令首饰匠们依照铳管内孔的腊模尺寸用耐火泥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泥模来,拿去火上焙烧后放在一边待用。

    等到两种模具搞好后,把抬到炼铁的地方,它们埋入铸造沙坑中,等到炼铁炉的铁化为铁水后,将铁水延沙壳倒入,最后留在沙模里的铁水冷却了,就成为了铳管铸件了。

    待铁水冷却凝固后,火器工匠杜得才从铸造沙坑中拿起还有热气的铳管铸件,仔细的看了还一会,就惊喜的叫道:“成了!成了!”

    魏三喜和杨宏也急忙抢过铳管铸件来,眼里放射着灼热的光,欣喜若狂的翻来覆去的仔细的看,边看还边摸,好像在看一件稀世珍宝似的。

    客观的说,这铳管铸件外表不是很光滑,有的地方还有几个细孔,内壁也不是很很光滑。可是,这些在三人看来,这已经很完美了,以前他们要做这样的一根铳管,没有个几十个人,不花费三天的时间是不可能的,现在按照这个蜡模铸造办法,三天的时间,做出四五十根铳管是没多大问题的。

    而且随着工匠们技术的熟悉,铸造的铳管质量将会越来越好。

    看着看着,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彼此点了点头,“噗通……噗通……噗通……”火器工匠杜得才、魏三喜,杨宏三人一齐跪倒在赵国华的面前,恭敬的磕起头来……

    “三位大师傅这是为何?”见三人不知为何事对着自己磕头,赵国华吓了一跳,他急忙伸手去拉,

    三人边磕头边激动的说道:“公子把这个技术传授给我等,我等愿拜公子为师。”

    在古代,没经过技术所有人的同意,其他人是不敢使用该项技术的。而赵国华传授的蜡模铸造法,已经超越了明朝的技术,这三人知道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因此才毫不犹豫的愿意拜赵国华为师。

    一听原来是这事,赵国华才明白过来,心说:“这三人倒是有眼光,怪不得能在军器局里做大师傅,确实这个技术如果保密工作做的好,够他们的子孙吃几辈子的了。”想到这,他笑着道:“你们三人起来吧,我同意你们使用我的这个技术了,只是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公子请说,我等三人无不遵从。”三人说着,站起身来,喜色满面,一脸的恭敬。

    神色郑重的看了三人一眼,赵国华严肃的说道:“那就是保密,这个技术全程只有你们三人看过,别的人是不知道的,如果以后这个技术出现在其他的人那里,特别是鞑子那里,那么你们知道后果的。”

    赵国华明白如果这个技术传到清军那里,将会加快他们铸造大炮的速度,这对大明不是个好事。

    听了这话,不仅三人吓的满身流冷汗,毕懋康也是频频点头,他也声色俱厉的说了一番话,连株连三族的话都说了出来,更是吓的三人趴在地上又磕头又赌咒发誓的。

    把三人从地上拉起来,一行人离开炼铁场,又回了腊模制作坊。

    发了工钱和赏钱,遣散了首饰匠们,在毕懋康和军器局大使王贵的命令下,大家开始为赵国华制造那二千杆鲁密铳。由于铳管采用铸造的办法,铳管制造速度快多了,但是,赵国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浇铸出来的铳管表面老是有沙眼。

    “公子,这铳管上面的沙眼,我等无论怎样做,都消除不了。”魏三喜小心的说道

    确实这几天来,他们无论慢浇快浇,铳管里面的沙眼都消除不了,没办法了,三人又只能求助赵国华了。

    看着浇铸出来的二三十根铳管上面的沙眼,赵国华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命令工匠们用大锤把铳管砸烂,仔细的看沙眼处的端口。

    研究了好几天,看了多处后断口后,他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铁里的杂质没有除净的缘故。按照原来的办法,做铳管的铁要反复锻打,把杂质除去。现在采用浇铸的办法,快是快了,可是杂质却留在了铁水里,铸件冷却后,杂质多的地方就出现了沙眼。

    弄清了其中的缘故,赵国华想起了后世一些县区的小炼钢厂土法炼钢时加石灰石的事,此方法主要是造渣作用。它的目的是使铁水中的杂质附着在石灰石中,形成氧化渣,便于清理,利于铁水纯净。石灰石不是炼钢的原料,算是辅料类的,因为铁水里有过多的碳及硫、磷等杂质,加石灰石可以更好的剔除铁水中的杂质。

    “杜师傅,你在炼铁时加入一些生石灰,也许有助于炼出好铁来。”赵国华说道。

    杜得才不解的问道:“炼铁加生石灰,这有什么用?”

    “杜师傅,你不要多问,就按照国华的要求重新炼炉铁来,我相信他说的这个办法可以铳管解决沙眼的问题。”毕懋康毫不值疑的说道。

    “是,小人这就马上去炼铁的工场。”杜得才躬身说道

    经过几次炼铁试验,找出了铁水和投放石灰石的恰当比例。用新的炼铁方法炼出的铁水,终于浇铸出来没有沙眼的铳管了。

    在监狱里提了几个杀人越货的死刑犯,戴上脚镣,在官兵的监视威逼下,死刑犯们试验了用新的方法浇铸出来的铳管制作的鲁密铳。十杆鲁密铳依次都试射了五十次,除了有一杆在第三十次炸膛外,其它的都没问题。

    分析研究后,发现炸膛的这杆鲁密铳是因为火药装多了。

    找到了原因,大家对浇铸出来的铳管再没怀疑了。二千杆鲁密铳的制作速度也由原来的最快也得三个月提前到了二十天,赵国华又加了一千杆,总共三千杆。

    “国华,你看,这是我前不久刚研究出一种撞击式火铳,该枪击发时用手扣板机龙头下压,在弹簧的作用下龙头与火石重重撞击,冒出火星,引燃火门边火药来击发。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该枪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都大为提升。”毕懋康说着,把一支经过改进的火铳递给了赵国华。

    好奇的接了过来,仔细的观察了一番,笑着说道:“伯父,我打几枪试试如何?”

    “就是拿来让你试的,试过后你看看可否还可以改进,毕竟你见过的华夏国的火铳不是这种简陋的火铳能比的。”毕懋康说道。

    装好火药和弹丸,“啪。”的一声枪响,赵国华打了一枪,又装好火药和弹丸,“啪。”的又打了一枪,一枪又打了一枪……连接打了几枪,赵国华这才停止了射击。

    “国华,此火铳如何?”毕懋康问道。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说道:“伯父,该火枪是比火绳枪好了很多,火绳枪作战时需拖着根长长的点燃着的火绳,雨天无法使用,在夜晚火绳的光亮还易暴露射手。但是该枪有一个大的缺点,就是士兵用手扣板机龙头下压时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该改一下点火方式。”

    “改点火方式?如何改?”毕懋康看着撞击式火铳,疑惑的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