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第三世-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此刻,侯君集对行军的速度拿捏的极为精准,不但给兵卒足够休息时间,还准时的抵达了目的地。

    这一点,不是一般将领能够做得到。

    不过尽管侯君集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但心中却焦虑之极,担心化隆城投降的消息传到湟水后,给他留下空城一座。这时一名校尉上前道:“将军,前方是拔延林,是继续前进还是就地休息?”

    “拔延林?”侯君集一愣而问。

    校尉见侯君集不知,便解释道:“拔延林东北方向是一座延绵两百多里的大森林,森林对面就是湟水县的地界,有不少村子分布在湟水两岸。”

    侯君集心头一动,连忙问道:“有近道可以直穿拔延林吗?”

    “有一条便道可行,不过这是一条溪流冲刷形成的谷道,如今已干涸了,不过却也比较难走,而且此道悠长,阳光难以射入,两旁全是高山丛林,最适合伏击。如果走这里的话,会不会太冒险了?”校尉有些犹豫的看着侯君集。

    “行军作战哪能不冒险,不冒险又哪天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梁师都如今已经快玩完了,顶多只有六千兵力,他还敢出城作战不成?若是梁师都察觉而逃了,我有何颜面回去面对晋王?”

    侯君集心中忽然热切了起来,在唐朝众将之中是一个异类,他性子暴烈、武艺高强、擅打硬仗,摧凶克敌,所向披靡,按道理说,他这样的作战风格,理应归于无脑的猛将之列,但是他侯君集偏偏足智多谋,领兵打仗非常厉害,出谋划策也相当了得。在这两方面都有极大的建树,所以深得李世民的器重,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过高傲,瞧不起别人,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魏延,与大家一起时,总是格格不入。

    李世民对他有知遇之恩,现在又力排众议的给他这么一个立功的机会,若是到手的功劳都丢了,那他侯君集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李世民?

    想到这里,侯君集立即对身边的诸多将校下令道:“大军立即穿过拔延林到北方去,今晚我们拿下湟水。”

    “喏!”

    侯君集的命令层层下达,三万唐军加快了速度,沿着拔延林向北方的湟水县疾行。

    不到半个时辰,侯君集统率的三万唐军赶到了河谷转弯处,他们折道向东,向丛林深处而去。

    听说再两个时辰就可以穿过拔延林,于子时左右到达湟水县对岸,侯君集愈加兴奋了起来,继续率领三万士兵向一处山谷深处疾行。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统率大军进入山谷不到半个时辰左右,谢映登率领八千名大隋骑兵衔尾追到了谷口,在山谷口等待的三十名隋军斥候,是李靖留在这里的接应人。

    一名校尉催马上前施礼道:“启禀谢将军,唐军不出李都督的意料,进入了山谷已有半个时辰。”

    谢映登点了点头,回头喝令道:“一半人上山,一半人跟我进追进去!”

    说到这里,谢映登对于李靖的远虑产生了无限景仰。

    以李靖为首的西路军从会宁郡进入过武威,进入了西平郡,当段德操介绍到这里的地形时,李靖立即断定的说道:“拔延林河谷是化隆县城到达湟水最快之途径,李世民尚不知梁师都已死,更不知西平已属我大隋,再加上支援化隆的军队六次诈败,他对湟水县最后的守军的战力已经不会放在了心上,为了迅速拿下防卫力量不足的湟水城,他派来的大将必走拔延谷道,而湟水军队给李世民的印象只有万人左右,又有梁洛仁的印证,他一定以为这是一支战力不足、士气萎靡的军队,所以他派遣的军队不会高于三万,这支军队一旦进入拔延谷,我军可以全歼此部,斩断李世民三成战力。”

    谢映登听得是半信半疑,可是事实现在摆在眼前时,谢映登对李靖的精准推断是敬佩万分。

    命令传达,隋军立即分兵两路,一路跟随谢映登进入山谷,另一路则扛着四千桶火油弃马登上山坡,沿着山谷边缘边向山顶攀去。

    山谷长约二十里左右,由于河水干涸,且河床还算平坦,只需一个多时辰便能走出山谷了,三万隋军在谷中列队而行,直接延绵了数里长,此时谷内十分幽暗,军队大约走出十里路后,前方士兵忽然一片喧哗,大声的嚷嚷了起来。

    “何事喧哗?”侯君集上前问道。

    “将军,不好了,前方道路被无数大石封死,我们根本过不去了!”

    “什么?”侯君集赫然色变,他催马向前奔去,果见前方狭窄处被数十块巨石死死堵住,堆得足有两丈多高,将前进的道路封得严严实实,人或许是可以攀爬过去,但战马是无论如何都过了的。

    侯君集心中涌出不祥的恐惧之感,立刻大声喝令道:“后军为前军,沿原路撤退,快撤退!”

    话音未落,头顶上传来一阵轰隆隆巨响,唐军一抬头,只见密集石头、木柴和油罐从山上向他们头顶砸了下来。接着是漫天火箭倾泄而下。

    “抛弃战马和长兵,随我冲上山去。”侯君集惊得胆寒心颤,当机立断的纵身下马,手持模刀,率领亲卫军朝斜城上攀爬而去。

    而在火箭的引燃下,烈火迅速燃烧,由于缺水而干枯的丛林迅速被引燃,汹涌火焰吞噬了整条谷道。

    山谷内,唐军哭爹喊娘,汹涌烈火中,受到惊吓的一万多匹战马四下狂奔,无情的撞击践踏挤作一团的唐军,刹那之间马嘶和惨叫汇成了一曲惨绝人寰的悲歌。唐军在大火之中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和焦臭味道。

    一个时辰后,熊熊大火已经吞没了整个拔延谷,而三万唐军除了随着侯君集冲向山岭,杀出一条血路的四百多万精锐,余者尽数化为焦炭和灰烬。

    兵书上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极为深奥的哲理。

    知己就是让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想着招惹自己惹不起的强敌,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自知之明,或是为了面子,或是习惯使然,犯下了兵家大忌。

    知己难,知彼更难。

    敌方有多少军粮、有多少兵力、装备又如何、士气如何等等这些……是一员战将所要了解的最基本最低级的常识,这一步,只要多派斥候就能知道。

    高一层的‘知彼’,则是要了解敌军主将的背景、经历、作战风格,则是中等层次的‘知彼’,这一层次需要主将事先做好功课,需要情报人员事先调查清楚,难度比较大。

    更高一层的‘知彼’则是要清楚对方主将当下处境中,表现出来的心思,并根据对方主将的处境和心思来判断他会采取的作战策略,当然了,这种境界的‘知彼’风险很大,如何针而对之,就需要己方主将的魄力来决断了,但风险和收益都很高,具有五五胜算的豪赌性质。

    李靖主导的这一次袭击无疑是高层次的知己知彼,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也知道自己占据着出其不意的优势。

    在‘知己’的前提下。他成功的抓住了对方最大的一个弱点:唐军还不知道湟水县城已经落到了大隋之手,更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已经从弱小的梁师都换成了强大的大隋。

    在这种完全不‘知彼’的情况下,唐军主将以为湟水只有士气不高的弱旅,从而错误的判断对方不会出城决战,为了防止对方逃窜,必然想尽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湟水城。而拔延谷道无疑是对方之首选之路。

    与之相对的侯君集连自己的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吃此大亏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这不能说是侯君集的失误,责任理应由唐朝的情报担负,因为换作任何一员将领也会作出和他一样的选择。

    历史上的这一对军神师徒,因为杨侗的到来走向了彻底的对立,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是身为‘师父’的李靖便给‘徒弟’狠狠的上了一堂课,而师父收取的教学费用则是三万唐军的性命。

    经此一役,隋军正式化暗为明,从幕后走向前台,向李唐王朝展示了睥睨的锋芒。

    ……

    (感谢各位打赏的书友…希望更多书友把月票、推荐票砸向本书!本书的订阅很不理想,不足收藏的二十分之一,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正版,如果有订阅率有收藏率的十分之一的订阅就满足了。。)

    顶点


………………………………

第285章:有舍有得

    一夜过后,在西平郡化隆县城的官邸内,烧成光头的侯君集带着一脸的血泡跪在地上,李世民坐在主位之上,脸色铁青一片,魁梧的身子在微微颤抖着,下方的文武也是一脸的震惊,有些人的脸上甚至浮现着丝丝恐惧之色。

    拔延谷一把大火,三万唐军精锐全军覆没,主将侯君集也被烧成了一副鬼模样,身上的无数箭孔尤在浸着鲜血,如此凄惨之相,可见当时之惨烈,人人都知道,侯君集是在鬼门关前捡了一条命回来的。

    只是这一战,毁了唐军近四成的力量啊。

    “好一个奸诈杨侗,一把大火居然毁掉我三万大军,此仇不报,我李世民誓不为人。”听完了侯君集的汇报,李世民愤怒无比的把面前的案桌一脚踹翻,脸上带着浓浓的心疼之色,整整三万精锐大军,就这样没了,这其中,还有一万多匹宝贵的战马。

    “末将有负殿下重托,折损我大唐三万精锐,本该自刎谢罪!但为了让殿下知晓隋军来袭,所以末将苟活至今!恳请殿下赐罪将死罪。”侯君集瞳孔一缩,将自己的佩刀高高举过头顶,眼眶当中露出了隐藏不住的仇恨和不甘!

    “君集,别说了!”李世民猛的一挥手,阻止了侯君集,长长的吐出一口闷气,沉声道:“这是我的错,是我不明军情、自以为是……导致君集中了隋军奸计,是我害了大唐三万大军,要追究起来也是我这个主帅的责任,与君集没有半点关系……来人,扶君集军医处治疗伤口。”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份担当一切的霸气,着实令人感佩交集。

    “罪将侯君集,叩谢殿下不罪之恩!”侯君集重得的磕了几个响头,眼中露出了浓浓的感激之色,说起来他的确败得很冤,但三万大军毕竟是在他手上失去的,身为主将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如今,李世民将一切罪责都揽了过去,这令侯君集又如何不感恩在心?

    “好生养伤!别想太多了。”李世民温声安抚。

    “喏!”侯君集一口气松懈下来,失血过多的他,只感到头晕目眩,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最后被几名侍卫抬了下去。

    李世民好不容易缓过心神,一双锐利的目光在诸多文武身上扫了一遍,最后恶狠狠的盯着一名面色惨白、簌簌发抖的将领,语若冰冷的说道:“潘仁主管情报的斥候营不力、不作为,才令三万精锐葬身火海,若非是君集拼死回报,我等还被蒙在鼓里!来人,将潘仁枭首示众。”

    “喏!”

    几名侍卫快步上前,将吓瘫了的潘仁押了出去,不到片刻,外面传来了一声惨号。

    “戴胄!我任命你为斥候营主将!立即广布斥候,打探隋军动向。”李世民下达了任命。

    “喏!”一名武将快步而去。

    “隋军显然是从武威郡进入西平,趁我们不备打了下湟水,然后打了君集一个措手不及。”李世民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再追究已经发生的事情。

    “不错,隋军阴险狡诈,在后面捡便宜是他们惯用的伎俩。”殷开山苦笑一声,接着说道:“朝廷才决定对雍北用兵,兵力尚未整顿,隋军就杀了过来,这绝对是预谋已久的一次军事行动。隋朝内无内忧、外无外患,极有可能与我大唐进行殊死决战。卑职以为殿下首要任务是向关中示警,其次把柴绍将军从西海召回,同时将屯田兵集中起来,以应对不知数目的隋军。还有就是,陇西襄武县是我军的粮食重地,也必须派大军坐镇,一旦襄武若是失守,我军大势去矣。”

    “先生言之极是!”李世民从善如流,一一吩咐了下去。

    这时,李世民见梁洛仁欲言以止,笑着说道:“现在是一家人了,梁将军有话但说无妨。”

    “喏!”

    梁洛仁鼓起勇气道:“启禀殿下,化隆县已经残破不堪,内无余粮、守城器械也已耗尽,若是隋军大举来攻,亦或是团团围困,我军又该如何?”

    众将面色顿时一白,担忧的望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蓦地站起身,梁洛仁的话他令他想起了化隆城的现状,他惊得声音都变了,当机立断道:“快,令柴绍和浇河郡屯田军火速撤到水池县!我部也立即往东撤离。”

    李世民差点吐血了,这道命令一下,意味着西平、浇河二郡白白送给了隋军,但这二郡无存粮可守,与其被隋军逐个击破,不如集重兵于一处,与隋军进行大规模决战,而且远离大军的陇西这个后勤基地,只有一万守军,若是隋朝从会宁郡攻向陇西,那就全完了。

    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不一样,他是个务实的人,不会盲目的视地盘为至高一切,有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务实思想

    “就这么把西平、浇河丢了?”刘弘基遗憾道。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军队在,我大唐就有有机会收复整个雍北,战术一道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保住我军有生力量,才是王道。”李世民叹息了一声,神色狠辣的吩咐道:“立即吩咐下去,全军撤离。”

    “喏!”

    众将迅速离开。

    “梁将军,多亏你的提醒,免去了我军有更多损失!你的功劳,我一定会上报父皇。”李世民向梁洛仁温声道。

    “多谢殿下!”

    梁洛仁行了一礼,虽说自己的建议包藏祸心,但是对于李世民的决定也非常佩服。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打来的城池,说起来简单,却不是一般人下得决心的,因为放弃,意味着以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行军不到半个时辰,有斥候急报:“殿下,金城守军传来紧急消息,李靖率领八万骑兵大军杀向化隆,离此不足百里;武威郡守段德操统兵四万攻下了枹罕龙支县,会宁郡守薛万均六万大军已经攻下金城金城县,正往狄道县杀去。”

    李世民等人倒吸了一口冷气,隋军来得太快了,而且三路大军都是采取了碾压之势,令金城和枹罕守无可守。

    “快,火速改道向临洮,令枹罕和金城守军、屯田军全部撤入陇西郡坚守。”

    隋军八万骑兵已在百里之外,按照他们的速度,不用半天就能追上步兵为主的唐军队伍,李世民也不敢再往枹罕水池县,改成了临洮郡,同时令大军丢下杂物辎重,仓惶向南撤逃。

    “快,火速改道向临洮,令枹罕和金城守军、屯田军全部撤入陇西郡坚守。”

    撤退的命令迅速传了下去。

    ……

    “真的撤了。”

    在距离化隆县城八十里外的拔延山山麓,李靖收到李世民离开西平,放弃浇河、金城、枹罕三郡的消息,顿时大为惊讶。

    “是的,李都督!段、薛二位太守相继发出一信鹰,说是枹罕郡和金城郡的守军一律退守陇西,李世民和柴绍、窦抗纷纷放下了之前的任务,纷纷向临洮方向急速而去,如今化隆城四门大开。”一名侍卫兴奋的汇报道。

    “有没有人入城看过,城里是否有埋伏?”李靖身边的谢映登怀疑的问道,事情发展的太快,让他都有些不太敢相信。

    “我带人仔细查了三遍,确实撤了,不过他们将粮食全部带走了,一粒都没有留下。”

    “这是断我军追击之路呢!”李靖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接着赞道:“李世民知道凉州无粮无民,久守必失,索性采用了壮士断腕之法,然后以空城空地换取了有生力量,这果断、这魄力,不是谁都下得了决定的,了不起,真的了不起。难怪殿下常说李世民是我大隋最大的劲敌呢。李渊倒是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都督,末将请命,愿领兵追击。”一旁的程咬金满怀期待的看着李靖。

    李靖没有理会程咬金,眉头微皱了一下后,道:“李世民的后勤基地在陇西,若我料得不错,他是为了避开我军才改道临洮,最后的目标还是陇西郡。立即向薛万均发信鹰,将金城交给段德操将军收复,让他统领所有突厥奴隶,在李世民抵达之时,给我攻下陇西郡。”

    “喏!”

    很快,一只雄鹰冲天而起。

    “都督,那我们呢?咋办?”程咬金又问道。

    李靖眼中闪过一丝危险和狠厉的寒光,恶狠狠的说道:“传我命令,大军全力追击李世民,发挥骑兵的优势,让唐军尝一尝草原人的战法。”

    李家为了一己之私、一家之利,三番五次与突厥狼狈为奸,他们心中没有丝毫民族大义,中原百姓的死活更没有放在心上,有的只是他们李家的大业。当年如不是大隋在马邑击毙了始毕可汗和数十万南下大军,并州数百万百姓一定沦为突厥铁骑下的肉泥。所以,对于李唐这个自私自利的伪朝廷,大隋上下莫不痛恨至极。现如今,李靖决定用草原的战术给李世民长长记性,只有尝到了,这些用心险恶之辈才会知道百姓的痛苦,才会留下最深刻印象、最深刻的痛苦。

    “喏!”

    众将轰然应是。八万骑兵浩浩荡荡的尾随着唐军逃窜的方向追击而去。

    顶点


………………………………

第286章:烽火照西京

    黄昏时分,在蒲津关内,杨侗看着李靖的飞鹰传,大声夸赞道:“药师已经发动攻击了,以百余人的代价在西平郡拔延山烧死三万唐军,李世民放弃浇河郡,率领主力仓惶逃向了临洮郡!薛万均和段德操势如破竹,已经拿下了枹罕、金城北部!如今薛万均率领我军三万和十万奴兵,杀向了陇西。”

    “太好了!收复关中指日可待。”

    “恭喜殿下。”

    “殿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从侧面支援一下?”罗士信激动的说道,他们这里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做点什么,可为何平时霸道的殿下,这一次却好像没事人一般的纹丝不动。

    不合逻辑啊。

    “小罗,你都快成亲的人了,怎么还这么猴急呢!”尉迟恭笑道。

    “能不急嘛我!”罗士信红着脸的大声道:“你们都有好几个那娃了,殿下和我同年同月生,孩子都有四,不,五了!我能不急嘛我。”

    “哈哈!”

    众人开怀大笑!

    杨侗笑着说道:“我们之所以不动,便是等药师的消息!现在嘛,发动攻击的战机到了。”

    “那感情好!”

    “殿下安排吧。”

    众将喜不自胜,异常兴奋,眼神中露出浓浓的杀机,仅只两天时间,就把他们憋坏了。

    “冯翊有八个县,屈突通领五万大军坐镇于冯翊中心的澄城县,起到居中策应的作用,其余七县的守军三千、五千不等,蒲津关以南的冯翊县和朝邑县各有守军五千,更南的广通仓,有一万精锐。若是一一攻打,会损失无数兵力,还费时费力,所以,我决定引蛇出洞。”

    “怎么引?”

    杨侗朗声道:“蒲津关有烽火台,五炷烽火表示蒲津关岌岌可危,五炷同点,附近各县守军必然蜂拥来援,咱们在途中打伏击。”

    “妙!”裴仁基大赞。

    “尉迟,你率领一万骁果和一万河东军设伏于长春宫附近,歼灭来援之敌后拿下冯翊县,若是尤有余力,将下邽县也给我打了来。”

    “喏!”尉迟恭目光一亮,兴奋的舔了舔嘴唇,这似乎没什么挑战性呢。

    “沈光,你统领一万骁果和一万名河东军秘密南下,将广通仓给我打下来,有没有问题?”

    “殿下放一百个心,末将一定把广通仓完整无缺的给您打下来!”沈光拍着胸口道。

    “给我记好了,我不在乎广通仓里的物资,你是我纵横天下的膀臂,你的安危最重要!”杨侗淡淡一笑。

    “辅佐殿下统一天下、创下千秋伟业是末将此生之幸。”沈光感激至极,但拿下一个完整广通仓之心更加坚定了。

    “小罗、老牛,你们二人分率一万骁果五千河东军,跟着我会一会屈突通这个老将。”

    “喏!”

    二将大声应命。

    杨侗向裴仁基拱手道:“裴将军,我们二更出发,您三更点燃烽火,蒲津关和来自朝邑县的唐军就交给您了。”

    “殿下只管大放宽心。请殿下务必小心。”裴仁基郑重应命。

    “裴将军尽管放心。”杨侗笑了一笑,向一名亲卫吩咐道:“分别向行俨、定方发信鹰,让二将于三更时分,分别向北地郡、上郡发动进攻!我们今晚四面开花,让李渊一觉醒来,发现关中已经丢了大半。”

    众将豪迈大笑

    ……

    深夜!

    大兴宫安仁殿是张婕妤的寝殿,宫殿四周满布宫廷侍卫,一队队威武雄壮的侍卫来回巡逻,在御苑各个角落还设有暗哨,森严戒备表明李唐皇帝李渊今晚就留宿于此。

    三更时分,整个大兴宫十分安静。

    忽然,一处殿宇中传来一声惊呼,惊碎了夜的宁静,一个侍卫大步奔向安仁殿,这里的侍卫顿时警觉的戒备了起来。

    “擅闯禁宫者,杀无赦。来人报上名来,以免自误!”

    在一阵短刃出鞘的声音中,侍卫手中的武器纷纷指向擅闯禁宫的胆大之徒。

    “我是李思行!”来人的声音充满了威严。

    借着灯光,侍卫们此时也认出了直阁将军李思行,顿时纷纷收起了武器。

    李思行是李渊的心腹大将之一,起兵之前派他到长安打探动静,回到太原之后,将关中的实情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对于李渊之所问,也是答得头头是道,深中李渊之意,被授为左三统军。从军破宋老生,平京城,因功封骠骑将军、直阁将军,为唐朝开国免死一次的十四名开国功臣中的第十三位,在朝中很有地位。

    “李将军,圣上已经安歇,有事明天再说不迟。”两名内侍把李思行拦了下来。

    “骊山南峰烽火台燃起了五道烽火,这是十万火急的军情。要立即禀报圣上,再迟就来不及了。”李思行急得差点跳脚。

    两名内侍闻言,又见李思行一脸惶恐,也不敢擅自做主,若误了军国大事,他们也承担不起,一人连忙道:“请将军稍候片刻。”

    说话这老宦官转身向寝宫内走去,安仁殿的寝殿内十分安静,角落边有两只香炉青烟袅袅,浓郁檀香弥漫全殿,地上铺设厚厚西域地毯,墙上挂满色彩艳丽的蜀锦、刺绣,大殿上的几幅长长丝幔坠着一颗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将淡淡珠光洒向大殿每个角落。

    八扇玉屏将大殿一隔为二。八名宫女站在玉屏外面,随时待命。

    殿中的玉阶上放着一张象牙金丝床,床上挂着芙蓉纱帐,大唐皇帝李渊和年轻美貌的张婕妤在纱帐内相拥而眠。

    这名老内侍在玉屏外禀报道:“圣上,李思行将军有十万火急的军情禀报。”

    然则!

    李渊和张婕妤恩爱过后,早已陷入深深梦乡之中,哪会听到那低微的声音?

    无奈,老内侍提高声音又说了一遍。

    “何事?”

    李渊被叫醒了,不过语声中充满了怒火。

    “圣上。李思行将军说骊山南峰点燃了五道烽火。”内侍小心翼翼的说道。

    内侍也知道外敌冠边才会点燃骊山烽火台,烽火戏诸侯这种奇葩的事情,自古以来只有周幽王敢玩,皇帝都不敢乱来,下面的人更不敢胡乱放火的。

    “朕知道了,明天再说。”李渊迷迷糊糊,十分不耐烦的说道。

    停了一下,内侍又一次提高了声音:“圣上,是五道烽火同时燃起。”

    “什么?”

    李渊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睡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腾地一下坐了起来。

    骊山有三座烽火台,北峰是烽火预示北方出事,中峰则是关中以西出事,而南峰指的是关东有警,五道烽火同时点燃,则意味着某处关隘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李渊吓得魂不附体,光着脚跑下床来,抓起外袍披了起来。

    张婕妤也不敢再睡,她叫待命的宫女进来替李渊穿上衣袍,而李渊哪里有享受的闲心,他光着脚,一边系上玉带,一边匆匆往外跑。

    李思行见到李渊出来,连忙上前施礼道:“圣上,很可能是蒲津关出事了。”

    这也是李渊之所想。

    王世充只有巴掌大的地盘,根本无力西进,能够逼得蒲津关连点五道烽火的也只有隋军了。

    看样子,蒲津关离破开也为时不远了,险关若是失守,隋朝强大的骑兵将在关中无入无人之地,他的李唐王朝该如何应对?应对得了吗?

    险关失守的后果,令李渊瞬间想到了常常令他从噩梦惊醒的皇宫大火。

    仅止刹那之间,李渊身上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浸透了,他连忙下令道:“速去把太子和相国们都召来甘露殿,要快。”

    李渊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回到宫中进行简单洗漱,便匆匆赶去了御甘露殿。

    李建成和刘文静、裴寂、萧瑀、陈叔达、窦威、独孤整六相得到消息,迅速往宫中奔来,当听到骊山南峰五道烽火连点的消息,都惊呆了。

    “参见父皇!”

    “参见圣上!”

    六人到了甘露殿后,向已经冷静下来的李渊相继行礼。

    “无须多礼!都坐吧!”李渊让大家坐,自己却根本坐不下来,他着重提示道:“具体情况虽不明朗,但朕以为是蒲津关出事了。王世充无力西进,很显然是隋军来犯。”

    李渊重重的吐了一口气,李唐才刚决定召回屯田军,对雍北发动致命一击,人家杨侗就打上门来了,这算不算报应?

    “五火同燃!表示关隘到了即将陷落亦或是陷落。这个杨侗,真的一点都不能大意啊。大家现在都说说,我大唐应该如何应对?”

    “父皇!”李建成安慰道:“事情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嗯!何以见得?”李渊看到李建成沉稳的神态,一颗心莫名一松。

    “蒲津关守将何潘仁是三妹的旧部,当年在三妹的带领下,横扫关中义军,便是屈突尚书亦是屡屡被三妹他们挫败,此人虽无盖世之才,却也是身经百战的沙场宿将,紧守一道关隘绰绰有余,之所以连纵五道烽火,或许是黑暗中不知来犯之敌有多少人,这才以最紧急的方式示警。蒲津关是易守难攻的重关、险关,只有一道浮桥可以行军,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