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第三世-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王,你是太尉,对扩军一事怎么看?”李世民不想说话,但李渊终究绕不开他这一关。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还未完善,又因为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立国之后,一直沿用旧隋朝的官制,官职相当的混乱。李世民除了晋王这个王爵,还有太尉、司徒、陇西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左右卫大将军、上柱国等等职务。他和杨广在世时期的杨侗一样,头衔多得连自己都记不住。

    听到这话,一直没说话的李世民无奈的说道:“儿臣认为大哥说得对,我大唐国力支撑二十万大军已是极致。三十五万大军所产生的高比例税赋已使大唐百姓怨声载道。若是再扩军,不出三个月,整个关中乃至大唐全军,便会无粮可用。这还没有考虑欠收和天灾在内。”

    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就是扩军不是不可以,但要长期保持大军的数目,就必须做军屯,让军队在粮食上自给自足,从而减轻朝廷和百姓的压力。

    他话说开了,也索性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开来:“至少眼下,我们养不起三十五万大军,依儿臣之意,我大唐应该裁减十五万兵马,让他在天水、陇西、临洮、金城、枹罕做军屯!农忙时务农,农闲之时组织训练。如果有一个丰年,我想三十五万大军勉强能够维持。但是在秋收到来之前的日子,依旧是相当严峻的考验。”

    他这一席话也揭开了一个无情的事实,李渊虽然拥有关中、巴蜀、荆州几个郡,且巴蜀是一个产粮重地,但依旧维护不了四十万大军,在此国情之下,唐朝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裁军,要么加税,否则李唐不战而崩。

    所以李世民提出了军屯的方案,让军队自给自足,那就能够养活三四十万大军和隋军抗衡了,这确实是一个成熟的方案,如果军队自给率提升到三成,那李唐就可以降税来平息民怨了。

    “父皇,二弟说的不错,如今我军该做的是休养生息,二十万大军是我大唐可以承受的极限。”李建成率先赞同,在涉及大唐利益之上,兄弟二人保持着相当的默契。

    唐朝官籍上的人口有七百多万,这看似数目庞大,但百姓的田地都是产能不高的薄田,即便把他们的粮食全部收缴,也养不活四十万大军。

    看着一脸不舍不甘表情的父皇,李建成笑着安慰道:“兵贵精而不在多,何况裁掉的十五万军队也不是完全散掉,待日后我们有足够家底,再将这些军队纳入正规军也不迟。”

    “好吧!就依你们之意。”

    李渊两个儿子步调一致,既有些欣慰、也有些复杂的情绪,感觉儿子联手逼迫,让自己失去了君王的威严。再看到六相也是如此的表情,心中十分阴郁。

    “圣上!”这时,萧瑀在一旁说道:“晋王的军屯确实是一个良方。臣在河池郡为官几年,对河湟地区比较了解。虽说那里的土地比较贫瘠,粮食产能低,但很少听说有饥荒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河西能从吐谷浑获得肉食供应。”

    众人明白萧瑀的意思了,李渊道:“萧爱卿是说我们可以和草原贸易,以获得肉食对吗?”

    萧瑀点了点头道:“如果能够得到肉食补充,对士兵的体质也是很大提高,粮食消耗也相应减少,我曾经做过统计,如果有肉食补充,一名士兵对粮食的消耗减半,而且体质和力量都会加大,所以肉食对士兵十分重要。”

    李渊道:“几十万大军,每年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头牛羊。但是草原对丝绸、布匹、陶瓷、茶叶的需求不大,我们用什么去换这么多牛羊。”

    “食盐、生铁、武器、铠甲都是他们需要之物。”

    萧瑀话音刚落,众人立即纷纷反对,“生铁、武器和铠甲绝对不行。”

    萧瑀也不分辨,只是看着李渊。一时间,大殿内安静了下来。

    李渊看了众人一眼,道:“朕理解萧爱卿的意思,吐谷浑的实力今非昔比,哪怕拥有食盐、生铁、武器、铠甲,对我大唐的威胁也不大,与他们交易之后,我们不仅获得肉食,还能减去他们对薛梁联军的支持,这也算是为收复河西创造了条件!萧爱卿,朕以你为使,尽快和吐谷浑达成协议。”

    “喏!”萧瑀应了下来。

    众人见李渊主意已定,也不再说话了。

    李渊接着说道:“那么,我们来说一说攻伐之事。”

    “父皇!”李世民站了起来,郑重的说道:“以贸易阻止吐谷浑对薛梁联军的支持,已经使河西方面压力大减,儿臣只需八万大军,便能收复河西、河煌地区,歼灭李轨都绰绰有余。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加大南方攻略,这一次重点攻伐的对象不是萧铣,而是朱粲。”

    “朱桀有军队十万人,但他却以人肉为军粮,残暴不得人心,且不会涉及到萧铣、王世充、李密、林士弘等人的利益。我们完全可顺应民心,拿下他所占据的南阳、襄阳、春陵三郡!”

    “不行!”李渊毫不客气的断然拒绝:“我们因为兵分数路所吃的大亏实在太多了。这一回,朕要集中全力来歼灭薛梁联军和李轨,从而保证西部的安全。朱粲这种乱匪,过后再收拾也不迟。”

    过后再收拾?

    李世民心中很是不满,过后还有机会吗?人家王世充已经整顿完毕,会错失良机吗?

    李渊见李世民不满,索性对李建成说道:“太子,你来告诉晋王吧!”

    “儿臣遵命!”李建成拱手一礼,然后对李世民说道:“虽说杨侗远征高句丽,但隋军在关内有十五万善战之士却始终不动,难保他们不会趁机出兵,所以不仅关中要保留必要的精锐驻守,二弟出征之时,也要带足够的兵力,以免被隋军占了便宜!而且我大唐与隋朝的合约之期已过,他们此时出兵,完全是毫无顾虑的。”

    李世民眉头一皱,觉得这种打法实在太过保守了,但他也不再多说什么,他也知道不仅是父皇被杨侗打怕了,而且他的思虑也不是没道理。想了一想,索性便领下了攻伐薛梁联军和李轨的使命。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258章:决战(3/4求全订月票)

    咚咚咚咚!”

    浿水入海口,战鼓特有的巨响,肆虐着众人的耳膜。那种战场上特有的澎湃气势弥漫大江。

    张镇周高举宝剑大声吼道:“大隋将士们,杀!”

    “杀”各艘战船上的精锐战士,纷纷歇斯底里的大喊起来,一个个煞气腾腾。

    隋军的战船,船体坚固高大,数倍于高句丽战船,武器也十分丰富,除了弓箭和强弩外,船头可以撞沉敌船,而且还有投石机、火油和拍杆三大水战利器。

    在令人窒息的战鼓助威声中,五十艘大隋战船呈菱形排列,和高丽句的战船越来越近。

    时间飞快,双方战船终于撞在一起,这时,隋军五牙船上高高竖起的拍杆,在隋军士兵呐喊声中猛地落下,向对方的战船砸去。

    只听见‘轰!’地一声巨响,一艘高句丽战船被两根拍杆同时砸中,船体断裂,江水汹涌猛灌而入……

    拍杆在隋军的平南陈之役中运用广泛,当年杨素率领水军在长江上和南陈水军激战,拍杆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是隋军战胜南陈水师的第一功臣。

    这种水战武器还没传入高句丽,所以当隋军使用巨大拍杆猛砸高句丽战船时,高句丽士兵还以为是隋军战船的桅杆倒下了呢。

    高句丽水军没有防备,且他们的武器单一,准备近距靠近隋军战船,然后以弓箭攻击,但是他们的靠近,正好给拍杆发挥,在短短的时间内,拍杆便给了高句丽水师重创。

    五十余艘战船先后被砸碎沉没,水面到处漂浮着抱着碎木呼救的高句丽士兵,但迎接他们的却是碾压而过的大隋战船。

    双方水战进入白热化,江面战鼓如雷、杀声震天,箭矢和炮石漫天飞舞,巨大的拍杆如一只只巨大的手臂,反复拍向高句丽战船,不断有船只发出刺耳的船体断裂声。

    高句丽战船上,弓弩手阵列在前,浑然不顾被江风吹得通红的手掌,一个个奋力张开弓弦,目测距离,弓身向上抬起一定角度,但还没有将弓箭发出去,整条战船就被砸碎在江面之上。

    “那不是桅杆,是他们的武器!”高句丽损失了数十条战船后,终于意识到了拍杆的作用。

    首次交锋便宣告挫败,这多少会打击士气,换成一般军队说不准已然胆气全无,阵脚大乱了,可高句丽水军同样是训练有素,居然压住了阵脚,迅速散了开来。并组织弩箭反攻,盾牌列阵在前,弓弩手在其后,双方同时对着对方攒射。

    但隋军战船高大坚固,吃水线上的船体上先覆一层铁皮,再在包面蒙上两层熟牛皮,在江风之上轻飘飘的箭矢射在上面,莫不是被弹了开去,女墙之上立有竹片编成的竹排,箭矢射到上面,全部卡在了缝隙之中,几乎对隋军将士没有丝毫损伤。

    反观隋军战船!

    在广阔的江面上,如披风斩浪的巨兽一般,两边江水被破开,白浪翻涌,笔直地朝高句丽战船冲撞而去!

    水军交战一般都会把船帆放下,防止被敌军火箭射中,点燃船帆,也因此,火箭在实战中的作用并不大,而且江上风大,所以火箭和普通箭矢没有多大区别。

    此时吃了大亏的高句丽将士们也意识到正面对撞吃大亏,他们不再靠近隋军战船。利用小船灵活的优势,发射箭矢攻击隋军战船。

    “将军,敌船般小灵活,拍杆已经难以伤敌!”一名士兵向张镇周大喊。

    张镇周见敌船灵活,顿时大怒道:“传我的命令,发射索钩”

    命令下达,隋军的五牙船随即箭雨横飞,一根根飞钩掠空而起,深深钉进了高句丽的船舷,大隋士兵发出一声怒喊,奋力绞动绞盘,接近两船距离后,拍杆再次狠狠砸下。

    此时高句丽将士已经意识到隋军的战术,战船分头突围,企图从隋军大船缝隙之中冲出包围,但大隋水军默契的配合,灵活的艨冲咬着准备逃窜的敌船发射着索钩,以两船的重量,将敌军战船拖在战场之上。

    张镇周目光阴冷地注视船围慢慢合拢,他见敌船已经逃不掉了,便毅然下令:“火攻!”

    火攻是中原水战的传统战法之一,它使水军的火战如虎添翼。

    隋军的每艘战船上都有几架小型投石机,能将三十斤重的石块投出两百步距离,但此时,大隋将士使用的却是油罐。

    随着投石机长臂抛出,一只只装满火油的陶罐被抛射出去,砸在高句丽战船上。

    陶罐碎裂,火油流满甲板或是船舷,很快就被隋军火箭点燃,片刻之间,高句丽的战船都燃起了熊熊烈火。

    高句丽的情况急转直下,从巅峰堕入深渊,他们全都陷入了绝境之中,与此同时,两侧有大隋艨冲战船冲来,彻底锁死了他们后撤的退路。

    大隋水师训练有素,随着鼓声而动,一根根飞钩掠空而起,深深钉在进了高句丽的船舷。

    拉近距离之后,一块块头钉弯钩的木板狠狠的砸向敌船,披着坚甲的大隋重甲兵沿着浮桥,手持横刀狠狠得向着敌船杀了过去。那股凶猛如虎的气势,让高句丽军战栗的扬刀硬架。

    “杀杀杀!”

    这时,其他艨冲战船的大隋将士也依式而为,冲上了敌船,原本就惊惶失措的高句丽兵,此时面这些如恶狼的大隋将士,立刻被杀的连连败退。

    血腥残酷的无情战争在江面上开始上演。

    数百艘战船死死纠缠在一起,近万名士兵激烈博杀,刀光霍霍、血花激溅,一具具断肢残尸坠落江中,殷红的血水已经染红江面。

    同时出动,大隋相互配合,江面上的其他高句丽战船依次遭到被撞沉,只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大隋眼前已经是空空荡荡了。

    这场激烈的海战,前后不到一个多时辰便进入尾声,数百余艘高丽句战船参战,除了上游的三十几艘不敢再战的向北逃窜,余者两百多艘尽数被砸烂或被烧。

    而隋军方面,五牙船一艘未损,只有八艘艨冲被高句丽军的石砲砸破一个大洞,因江水猛灌沉没。

    这场战果悬殊的水面战役,很快便以高丽水军几近全军覆没的惨败下场而告终。

    江面上只剩下几艘将沉未沉的船只还在飘荡,火焰未熄,硝烟袅袅地升入天空。

    ……

    但此时,由烽火的示警已经传到高句丽国都平壤,三柱烽烟意味着有大军来袭,烽烟来自贝水江边,要么有不明船队袭击,要么是新罗大军打到了贝水南岸。

    平壤守军虽然还不知道敌军来自哪里,但并不能阻止平壤城内的恐慌,平壤城的城门纷纷关闭,士兵们奔上城头准备应战,整个平壤城陷入彻底的混乱之中。

    这时候,早有军士飞奔皇宫,向高丽王高建武禀报。

    说起来,高建武也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也很有本事,当年隋朝水陆大军袭击平壤,高建武率领几千兵马,击破了由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大隋十万水军,取得了第一步战果,紧接着再由乙支文德大破三十万隋兵。可以毫无疑问的说,隋朝的四十万水陆大军,便是死在高建武、乙支文德两人之手。

    高句丽平原王高元早故,高建武即位号称荣留王,但他这个王当得并不自由。渊子游这个权臣主导一切国事,高建武空有雄心壮志和一身抱负却完成被架空。

    渊子游为了渊家长存,他动用了自身的影响力,使莫离支(首相)这个掌控军政大权的职位,变成渊氏家族的私产,顺利传给了他儿子渊太祚。

    渊子游作为高句丽名臣、权臣,他在高句丽的地位好比是汉之萧何张良、蜀之诸葛亮、大隋之高颎,乙支文德纵然一战封神,但他毕竟是普通人家出身,底蕴远远不如传承数百年的渊氏。

    但好在渊太祚野心有余,实力远不如渊子游,所以他固然坐着莫离支位子,掌握高句丽军政大权,却限制不了高建武这个王的崛起。

    高建武在乙支文德等人的支持下,不断凝聚力量,急欲削弱渊氏兵权。

    也可以说,高建武登基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着如何从渊氏家族手中夺回权力。

    如今的高句丽处境也相当不好。

    从杨坚时期开始,高句丽就和大隋展开了多次大型战役,尽管每一次都借助地利之便,拖垮了隋军,还将整个辽东纳入了版图,但高句丽国小民寡,隋军眼中微小的胜利,对于高句丽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大损失,战事结束以后,高句丽又进入了与新罗的大战之中,全国上下本以为隋朝四分五裂,无力攻伐高句丽,便将主力调到了南方,可谁想到,隋军出人意料的再次攻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整个辽东。

    辽东的失守,不单是高句丽三分之一国土的丢失,还让他们失去了产粮重地的辽东平原,以及战马之源。在之后的日子里,高句丽的元气不仅没有得到恢复,还因隋军骑兵连连出城骚扰而惨曹破坏,整个鸭渌水以西,几乎不再产出一颗粮食,那里的城池守军几乎全靠贝水平原的产出给养。

    而在这关键时候,新罗又在南方配合着北方的隋军,对高句丽进行骚扰,高建武自然不敢贸然向隋军发起兵戈。如今好不容易联合了百济将新罗打爬,以渊氏为首的军方立即要求他起兵收复辽东。

    高建武却是一点都不想在北方开辟战场,因为打不赢隋军的话,他的地位更加不稳,更重要的是即使真的收复了辽东,最终得利的也是渊氏,而不是王室,渊氏一旦得到了辽东,那么渊氏的实力便会超过王室,有了辽东产粮重地的支持,渊氏取代高氏十分容易。

    但渊氏相当聪明,见到军方无法打动高建武,便在民间发起了舆论,在沸沸扬扬之下,本就威望不足、且丢失了辽东的高建武十分被动,王位也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无奈,只得派出忠于王室的第一将——乙支文德率领大军北上。

    对于这一战,高建武也多少怀有侥幸之心。

    因为——

    高句丽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的隋朝和半岛南部的新罗国,但高建武知道中原内战正在激烈上演,所以他也认为隋军暂时无力支援辽东。至于南方的新罗在上个月惨败,他们防御百济之后,自保有余,进取不足,对高句丽暂时不会有威胁。所以,他把大部分兵力都交给了乙支文德,只留三万坐镇平壤城。

    所以当敌军攻来消息传来时,犹如一记晴天霹雳,让高建武一下子惊呆了。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259章:陈汉在行动(4/4求月票全订)

    “传我命令,城门即刻紧闭、禁止出入,全军上城防御,再动员全城百姓,准备协防。”

    平壤城,皇宫一座华丽,威严,高大的大殿内,响起了一道威严的声音,只见在正殿主位之上,留荣王高建武迅速下达防御指令,他中等身材、两鬓和胡须乌黑,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目威严毕露,给人一种尊贵无比的感觉。

    这时,高句丽次相高延寿出列道:“大王,臣觉得很可能是隋军。”

    高建武听完之后,他脸色微变道:“情报上不是说,隋军的主要敌人不是突厥和关中的李渊吗?而且他们的头号大敌是突厥,怎么还有余力进攻我高句丽都城?”

    “大王,杨侗此人极善诡计,臣怀疑隋军进攻突厥是用来迷惑我们的疑兵之计,更重要是新罗刚刚惨败不久,他们如今与百济对峙于半岛南部,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进攻我们的实力,所以来犯之敌只能是隋军。”高延寿断定道。

    高建武眼睛里充满了焦虑,背着手在殿内来回疾走,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水军如今已经全军覆没,平壤城内现在只有三万军队,能抵得住隋军的进攻吗?

    高延寿在高句丽的地位仅次于渊太祚、乙支文德,也是高建武最倚重的重臣之一,在高句丽国内,也算是善于谋略之人。

    只不过此人极为高傲自大,根本瞧不起渊太祚和乙支文德。

    这主要是出身问题。

    高句丽国内等级森严,重门第的风气比中原更严重,世家大族在隋朝大举来侵之时,受高元之命,各自都从百姓之中选出了青壮之士组建起了军队,在一次次战役之中,世家大族的兵力进一步仗大,他们对威望较弱的高建武阳奉阴违,这也是高建武“削藩”的最大因素。

    高句丽贵族最初分为涓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五部,根据地域的分布又称为内部、东部、南部、北部、西部五大世家群落。这五个最大部落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高氏王室为首的桂娄部,第二等级为涓奴部和绝奴部,第三个等级则是顺奴部与灌奴部。

    渊氏本属第三个等级中的顺奴部,他们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世家之末,但渊氏冒出了一个惊才绝艳的渊子游,他借着杨坚和杨广父子东征的契机,掌控高句丽实权,并且侵吞高句丽第二个等级的涓奴部和绝奴部的势力。

    如今的高句丽只余王室桂娄部、渊氏顺奴部和中立的灌奴部,高延寿目前是桂娄部褥萨,褥萨是世族之首,相当于中原世家大族里的族长、家主。

    位高权重的高延寿对于敌对的渊氏,和平民出身却又深得高建武重用的乙支文德有着本能的排斥。

    只是渊氏家族在高句丽如日中天,渊氏家主渊太祚手段又异常狠辣,他才不得不保持着表面上的尊敬。而乙支文德这样一个‘贱民’却位居自己之上,这也一直被高延寿视为莫大耻辱。

    此时见到高建德心中焦虑,高延寿觉得这是自己取代乙支文德,成为大王第一心腹的契机:“大王,隋军水军大举来犯,必然是有备而来。国都军力空虚,这场守城战必然变得十分艰苦,臣建议在隋军围城之前,让乙支文德调兵回援,到时我们里应外合,击败隋军。”

    高建武想了一想,道:“隋军水军大举来犯,想必隋军在辽东那边的援军也已到达,国都受到攻击的消息传到前线,士气一定大跌。要是再把大军调回,我担心前线将士承受不了隋军攻击啊!随着辽东的失守,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的天险,隋军完全可以沿着海岸追杀到平壤!”

    “诛汉城的十多万大军占了高句丽七成兵力,一旦溃败的话,我们高句丽就完了,所以前线大军不宜调遣!平壤城看似凶险,实际反而比前线更安全,因为平壤城高大坚固,钱粮充足,里面又有几十万百姓,隋军水军远道而来,必然缺乏大型攻城器械,我们坚守一年半载都不成问题。先等水军的战报,再发动城中青壮守城。”

    高建武也是知兵之人,他的安排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急速的冲到殿前,大声禀报:“大王,紧急军情,隋朝水军大举来犯,我军水师全部覆没。”

    “什么?”这一个惊天动地般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令大殿内的文臣武将脸上纷纷露出了震惊之色。

    “隋军水师才到不久,我高句丽一万多名水军怎么可能败得这么快?你居然乱报军情,杀无赦”一名身着华服,身材高大,眼神阴冷的青年男子愤怒的说道。

    “大王,我冤枉啊!我水军真的全军覆没了。”斥候兵被押了下来,但此时没有人再听他的了。

    高建武感到一阵撕裂般的剧痛从心底传来,重重坐在了榻上:果然是隋朝水军来犯,而且他的水军竟然在短短时间内就全军覆没了。

    “大王,不管隋朝来犯之敌有多少人,国都都不能出错。末将请命,带兵迎敌,趁隋军登陆之际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一名高大的武将站了出来,浑身散发着一股不凡的气势。

    高延寿也急了,大声道:“大王,下决心吧!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高建武叹了一口气,慢慢站了起来,沉声道:“次相,我任命你为平壤太守,主要任务是发动城中青壮坚守国都,同时主管安民之事。”

    “喏!”高延寿大声应是。

    “叔父,如此懦弱,我大高句丽颜面何在,我们城中三万精兵,可挡十万精锐,根本不惧隋军,我认为柳将军说得对,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那名青年听到高建武的安排,很是不甘的咆哮道。

    “你给我闭嘴!”高建武怒骂了一声后,轻轻一挥手,让众臣暂时安静了下来。

    他回望有些委屈的青年,目光当中带着一丝慈爱,此子名叫高藏,是他弟弟高大阳之子:“藏儿,你勇气不凡,为叔十分欣慰,但你就是太傲了!隋军装备精良,器械先进,突厥几十万大军都被杀得全军覆没,其战斗力、战斗意志都不是新罗兵比得了的,如果我们这三万精兵败于城外,平壤城就完了。”

    高建武叹息摇头,自己这个侄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军事上有着不俗水准,但年轻气盛、高傲自大,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喏!”

    高藏很不服气的闭上了嘴巴,眼中闪烁着浓浓的不甘。

    高建武对那名威武大将说道:“柳成将军,城中三万精就交给你了,平壤的城防由你处理,绝不能出城作战。”

    柳成看了高藏一眼,有些犹豫,最终沉声道:“末将遵命!”

    高藏嫉恨的看了柳成一眼,铁着脸一语不发。

    高建武道:“至于我们其他人再看看情况,不能有半点大意。散朝!”

    就在众人即将离去的时候,高建武再次道:“柳成,你留下来。”

    柳成顿住了脚步。

    高藏咬了咬牙,气急败坏的出了大殿。

    柳成叹道:“大王对末将厚爱,末将无以为报,只是这般怕会让小王子不快。”

    高建武铁青着脸,哼道:“年纪小小好高骛远,路都走不好就想跑,能有什么出息。我儿子无才无能,便将高句丽的下一代重任寄托在他身上,却不想养成了他的高傲自大的脾性。就算是天纵之才也要经历磨练才能闪耀光华。何况他只有一点天份罢了,还远远不是天纵之才,比起闪耀夺目的渊盖苏文,他差得太远了。现在平壤诸将之中,数你最为冷静沉稳,我不把四门交给你,还能给谁?准备作战吧。”

    ……

    隋军入寇,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很快便火速在平壤城内传播开来,全城陷入了彻底的混乱,街上到处是奔跑士兵,城中所有文武官员尽数出动,他们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城内青壮协助守城。

    一名英武青年跑进了一间萧条酒馆,他推开酒馆大门,此时酒馆内空无一人,掌柜支着手腕在柜台上打盹。

    大门一开寒风入内,掌柜冷打了个寒颤,没好气的说道:“急什么急啊你小子?”

    “陈叔!发生大事了!”

    “何事?”

    英武青年又轻又快的说道:“外面传来消息,高句丽水军在贝水被我大隋水军全歼。”

    掌柜一下子站了起来,懒懒散散的目光神采飞扬,“当真?”

    掌柜名叫陈汉,是当年萨水之战的幸存者,当年那惨战中,大隋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这损失掉的军队当然不可能全都死光,就拿左天成来说,他所收拢的几千号人,大多是萨水之战的幸存者!

    陈汉和对话的青年也是如此。

    不过陈汉与左天成的选择不同,前者是遁入了山林,而陈汉他们则混入了高句丽的各路杂兵,他们被解散以后,又偷偷摸摸的聚在一起,并在这块比较贫穷的区域开了几间店铺为生,他们以陈汉为首,共有三百六十多人,是一支不可忽略力量。

    “此事一点不假,高句丽的文武官员现在挨家挨户动员,要求所有青壮必须协助守城!”英武青年低声的说道。

    “这是我们为几十万同袍报仇雪恨,同时也是建功立业的机会!”陈汉十分振奋的说道。

    英武青年低声道,“陈叔,我们该怎么办?”

    陈汉沉吟一下,道:“他们既然发动全城百姓协助守城,肯定一片大乱,到时候谁也认识不了谁,我们想办法集中到一个地方。”

    青年点头,“就这样办,我去联系弟兄们。”

    一名伙计飞奔而至,用一口流利的扶夫话大声道:“掌柜,有大官来了!”

    陈汉快步出门,只见一名文官站在大门处,他立刻行礼道,“这位官爷,我们要协助守城吗?”

    官员道:“大王命令城内所有青壮参与守城。”

    “这是我们大高句丽子民应尽的责任!”陈汉谄媚的笑道:“小人以前是个百人将,这附近不少人都是小人的部下,要不,我去号召大家?”

    “很好很好,这一片区域就交给你了,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