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第三世-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在下就不打扰唐皇陛下了!”康稍利站了起来,行一个突厥礼,在宦官的带领下退了出去。
刹那之间,殿内只剩下了自己人。
“突厥人的要求,大家都听到了!一旦颉利得到生铁、武器、铠甲、粮食这些战略物资,必然使突厥的实力迅速膨胀!结盟的话,我们还要承担起一道伐隋的义务,条件可以说是相当苛刻。但是朕需要先说一句……”
李渊说到这里,目光从李建成和刘文静、独孤整、窦威、萧瑀四人脸上一一扫过:
“和突厥的结盟,和突厥配合对付隋朝,对我大唐利大于弊!所以朕需要和大家商议的只是商贸问题,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而弊端和影响力最小。”
“父皇,请容儿臣先说一句。”李建成站了起来,躬身施礼道:“众所周知,突厥就是一条养不肥的白眼狼,当初隋朝将他们扶持起来,可是到了隋朝实力下降的时候,便立即攻打昔日的恩主!儿臣担心突厥一旦强大起来,它索要的绝不仅是一个隋朝……一旦突厥铁骑席卷天下,将给中原带来不弱于五胡乱华的深重灾难!真要到了那一步,我唐朝将会成为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儿臣不赞同放开禁制与突厥通商。”
李渊想不到李建成居然会反对自己,顿时脸色一黑,极为不快的冷眼道:“那你就赞成我大唐永远偏安关中,直到被隋朝灭亡?你就赞成大唐永远向突厥臣服?”
李建成听出父皇的恼怒,顿时默然不语。
这时独孤整缓缓道:“圣上,臣有话说。”
李渊道:“独孤爱卿请说!”
“圣上,其实太子殿下有点杞人忧天了!”独孤整用轻轻瞥了一眼李建成,气定神闲的说道:“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只有草原才适合他们,我们的土地山川纵横,有大山、大河、大湖……而突厥几代可汗都是草原是杰出的枭雄,他们看得非常透彻,知道我们中原不适合他们生存,道理就跟我们看不上草原一样!如果他们要我中原山河,早在北周、北齐对峙时就可以拿下了,那时候木杆可汗当政,突厥少说也有精骑几十万,那时候他要我中原土地,不管是北周,还是北齐都无力阻拦。”
李建成默然不语。
“突厥连续几代人,都有机会侵占我中原大地,但他们在能打的时候不打,现在实力已经消弱了不少,突厥还会为了土地而战吗?”独孤整神采飞扬的说着,非常肯定道:“而且突厥进犯中原不止一次两次,每次都只是掠夺财富、人口!次次都是抢完就走,可见他们并没有想占据中原之心!而突厥敌人是隋朝,马邑一战,使突厥死伤惨重不说,还被隋朝攻克了南部汗庭和漠南草原,双方已经结下不解之仇,如果突厥进攻隋朝,最终得利的是我们。如果两者两败俱伤,得利者还是我们,一旦隋朝衰弱、突厥断爪,我们便可趁势吞并隋朝、收拾突厥,建大唐不世奇功,所以,贸易不过是一种让隋朝和突厥相争的手段罢了!”
说到这,独孤整又向李建成问道:“太子殿下以为我大唐的首敌是谁?隋朝还是突厥?”
“与隋朝、王世充、李密、萧铣相争,不过是国内兄弟的气运之敌。而资助突厥却是民族之耻,独孤相国难道不知道资敌过后,我大唐哪怕一统天下也将面临着一头猛兽吗?”
独孤整的建议说到李渊的心坎上了。但李建成用大义扫他的兴。看着这一个守成的长子,不由得想着好战的次子李世民,让李渊心中恼火不已。他正要发作,萧瑀打起了圆场,“圣上,臣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两全其美”之说,顿时让李渊龙颜大悦,点头道:“萧爱卿请说良方妙策!”
“民族大义的确不能丢,太子殿下说得十分不错。但是独孤相国说的却是眼前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大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义了。如今可以利用突厥代替我们去除劲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要怎样做才是两全其美呢?臣以为可以在贸易方面下文章。”
李建成脸色大变,萧瑀却已经一挥手止住他,“殿下别急,听臣把话说完。”
李建成把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萧瑀从容道:“不管结盟、联姻还是贸易,这些都是两国正常往来,没有什么诟病之说,而且还可以去除当初道义上的一些不利影响,可谓百益无害,关键在于贸易,我们可以签署贸易协议,但协议上不写任何物资,武器、生铁、生铁之类的物资我们只能在口头上答应。”
这时,李建成再也忍不住了,便给陈叔达使了一个眼色。
陈叔达是李建成的支持者,他领会说:“听萧相国的意思是秘密运输,而不让国人知晓吗?”
萧瑀摇了摇头,“请大家容我把话说完好吗?”
李渊终于恼了,他重重哼了一声:“不准任何人插嘴,违令者赶出殿。”
瞬间!
偏殿里鸦雀无声,萧瑀笑着说道:“大家都只看到违禁物品的危害!却没有考虑到运输这个问题!”
众人都是聪明之士,顿时都反应了起来。
萧瑀接道:“实际上,我们现在通往突厥的商路一条都没有,答应突厥又有何妨?反正东西又不能飞走。即便我们以后拿下了河南走廊,也只能从张掖北上居延泽,再进入突厥境内,往返一趟最快也要三四个月!我们可以少运生铁,多运布匹、茶叶、瓷器等物,一年一年下来也就一点点生铁罢了,委实是杯水车薪、不足为虑,但这一年内,天下局势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众人恍然大悟,都明白了萧瑀的用意,利用没有商道和路途遥远,在时间上的拖延,从而使贸易有名无实,这确实是一个高明的是好计策。
李渊拍掌赞成道:“但是突厥也不是傻子,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岂肯配合我们伐隋?”
萧瑀微笑道:“那也没办法啊!除非他们先帮我们打下商路。”
大殿内顿时窃窃私语,独孤整道:“圣上,萧相国言有之有理,若是突厥能够先帮我们拿下李轨与河西走廊,那么答应他们也是无妨。而且,我们不给突厥生铁的话,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若是他们掠夺中原工匠,在草原上寻找矿源,对于我们中原的伤害反而更大,我们开个口让他们有途径获得生铁,便可绝了他们自立的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终于达成了一致。
(问个问题:要不要杜如晦????请在本章留言)
………………………………
第167章:使臣(求收藏推荐)
散会以后,李渊立即责备李建成道:“小老百姓发发牢骚,否定一切,影响不出自家门。而上位者,首先要考虑本国利益,你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要耐心聆听众人之见,从中寻找最适合的解决办法。而你一句民族大义就否定了一切,这跟莽夫有何区别?如果不与突厥往来,我大唐的利益又怎么办?又从哪里来?是,朕也知道民族大义高于一切,但前提是你自身必须要强大,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没有人会听你的这些废话。”
李建成默然无语。其实他想说的是:哪怕大唐和突厥没任何一点交集,突厥还是会进攻隋朝,结了盟,突厥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大唐也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好处,这样又何必冒着激怒杨侗的风险,去签订这个一纸空文呢?一旦结了盟,杨侗就可以用大义为名,光明正在的撕毁和约,到时候大唐所有付出都会成为泡影,而且下一次,他会放过大唐么?既然一点好处都没有,难道嫌弃大唐的名声不够臭?只是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了,他除了保持沉默还能说什么?
李渊见他不再顶嘴,脸色总管是好了一点,“这件事朕就不必多说你了,如今关中雪灾严重,都死了不少百姓,你还是先把精力放到赈灾上面去吧!”
“儿臣遵旨。”
李建成抱拳应是,当他走出大殿,冰冷的寒风令他头脑为之一清,回顾自己方才之事,忽然发现父皇已经不再是容忍自家孩子任性的父亲,他现在是高高在上、掌一国子民生死的皇帝,然后才是一家之主,自己以后绝对不能再犯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错误了,免得让人小瞧了去。
“大哥!”这时,李世民匆匆过来,抱拳行礼道:“突厥之事如何处理?”
李建成也不隐瞒,将李渊的决定详细道来。
李世民听了,怒道:“我大唐既然立国,就应该以煌煌大气行事,这所谓的结盟全是虚的,除了激怒杨侗,损失一个宗皇姐妹,一点意义都没有。难道大哥也劝说不了父皇?”
“我因为反对,差点被轰了出来。”李建成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转过话题道:“二弟觉得突厥和隋朝会如何?”
李世民见事已至此,心知无力改变父皇的决定,便与李建成一起缓步行走在大雪之中,沉声道:“游牧民族历来是全民皆兵的国度,他们有多少青壮就有多少军队,这就是百万控弦之士之说的由来。而突厥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除去突厥本身的三十多个部落以外,还控制着南北室韦,以及十几个铁勒部落,当突厥强大时,铁勒臣服于突厥,当突厥时他们就会自立,所以,突然的强大与否,在于它能否控制铁勒。”
“虽说当年突厥三十多万大军在马邑惨败,便铁勒出兵少,损失并不大,损失最大的其实还是突厥本身,战后,突厥本部一分为三,再也无力控制铁勒,一分为四,才导致突厥迅速的沉寂下去。”
“可是谁也想不到,处罗和颉利居然能够摒弃前嫌,合力歼灭了铁勒诸部的主力,使其再一次臣服于自己的麾下。如今的突厥虽说实力大不如前,但在战争中已经拧成了一股绳,比起始毕时代更加凝实。一旦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将会更加可怕数倍。”
“但就是在这关键的关心,处罗可汗忽然病逝,从而使他兄弟颉利可汗胜利登基,铁勒各部对于毫无威严可言的颉利并不会有敬意,极有可能再次出现离心迹象,这从颉利娶薛延陀公主为可敦一事即可看出,他是想借联姻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汗位。但草原民族从来是强者为尊,这联姻一点都不可靠,从而使突厥处在一种极为危险、却又十分微妙的处境。”
兄弟二人虽是各有所求,但两人非常明智,一切都是在不损害大唐利益的前提下谋私利,在维护大唐方面,两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也时常交换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这种大是大非前面,两人都没有保留。
李建成点头道:“二弟所言极是,这新即位颉利可汗非常清楚突厥所面临的危局,也知道该怎么办。要想彻底让铁勒各部不再离心,挽回眼前的危局,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次辉煌的胜利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威望,正因如此,颉利才把目光便转向南方,打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但是他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才打算借中原内战的机会,挑拨我大唐与隋朝的纷争,若是我大唐趁机出兵,那么他的压力至少减去一半,面临只有一半实力的隋朝,他的胜算就大得多。于是,他派出了两路使者出使隋唐,用一些没任何用处的一纸空文让我大唐替他牵制隋朝!至于我们的死活他根本没有任何在意,甚至巴不得关中、关内、并州、冀州、幽州再一次陷入混乱,好让他从中谋利。我很担心盟约一旦拟定,突厥人会公示天下,而隋朝钱财雄厚,又有新长城之利,面对突厥的攻击,坚守一两年都没问题,所以我很担心隋朝会先行对付我们。”
说到这里,李建成神色一片骇然。
李世民心中也认可了李建成之说,脸色一片顿时铁青,突厥这种做法,简直是让李唐去死啊。
“见父皇!”
“见父皇!”
兄弟二人不约而同的说了三个字,然后步子匆匆的返身入宫,朝向李渊,将两人的分析说了一遍。
“好一个突厥,居然打算玩祸水东引。”李渊大叫一声,咬牙道:“你们打算怎么处理此事?”
李建成见到李渊有松口之兆,精神大振道:“父皇,突厥在马邑之战后,又打了一年多,实力大减,但他们全民皆兵,当年始毕可汗全盛时有百万披甲士,所以突厥还有实力,加之铁勒归附,颉利三十万军队完全拿得出来,颉利野心勃勃,他下一步必然会南下与隋军作战。”
“父皇!大哥言之有理。”李世民接着说道:“突厥一直有掠夺中原的企图和野心,我们不必刻意和突厥结盟,以免天下人耻笑!我们可以口头承诺与突厥贸易往来,但是我们可以用没有商道为由,让他们帮我们把河西打下来!而我们也可以告诉他们一些情报,让他们了解中原大势,了解隋朝内情,只要时机成熟,颉利自然南下攻隋,那时我们西进的机会就来了。如果隋朝打不过突厥,不说关内九郡,便是并州我们也可以收复。”
李渊大是兴奋。
李建成见李渊动心了,这使他看到了希望,乘胜追击道:“父皇,虽然我们不与突厥结盟,但一些表面礼仪还是可以做的,比如可以派人恭贺突厥新可汗登基。这样既避免了落入口实,又不激怒杨侗,同时还能表现出我们与突厥结盟的诚意。”
李渊想了想,也觉得二子开出的实而虚之的法子比结盟实惠,便欣然答应,“很好,就让永安郡王孝基出使突厥。代替朕恭贺突厥新可汗登基。”
李建成又建议道:“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派人去邺城,说我们没有与突厥结盟之心。”
李渊眉头为之一皱,向李世民问道:“二郎以为如何?”
“儿臣赞同大哥之建议。形式比人强,大丈夫能屈能伸,一时的低头不是什么耻辱,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何人可以为使?”
“萧瑀和宇文士及。”
李渊哈哈大笑,道:“萧瑀是杨广的内弟,宇文士及是杨广的女婿,现如今都降我大唐,这两人出使隋朝,倒是有趣之极,也罢,就让他们去了却以前的恩怨吧。”
………………………………
第168章:伯乐(求收藏推荐)
大隋飞马郡,原霫族领地,一幅银装素裹的景色正好映入杨侗的眼帘。随行将军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水天姬尽皆在列,此外,丽妃李秀宁也随军同行。
故地重游,水天姬高兴得像一只百灵鸟,叽叽喳喳的向杨侗、李秀宁分享着自己在每一个方寸之上度过的童年。看得出来她很开心。
不久后,一片巨大的平原出现在了眼前,而在平原之上,一处规模宏大的马厩呈现在出来,只见一匹匹健壮、高大、神骏、色彩不一的马匹正在欢快的吃着草料,周围还有许多看护的马奴,看样子,不是契丹人就是突厥人,他们都是精通养成之人,如今成了大隋的俘虏,乖乖顺顺的当起了官奴,他们的日子不算好,但也有口饭吃,表现得好者,五年以后会获得大隋官籍,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了大隋的‘绿卡’,一个个都非常勤奋。
骑在马上的李秀宁看到无边无际的马棚,眼睛都直了,入目所见黑压压一片,全都是马。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马。
他知道父兄一直想要组建强大的骑兵,但想要组建骑兵就要有无数的上好战马,而这么多战马也只有辽东与河西,亦或是突厥和西域才有。
如今有这么多在面前,李秀宁如何能不激动,如何不吃惊?难怪自家夫君随随便便就卖了两万匹老马给了王世充,原来他还有这么一块宝地,为大隋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心想:如果父亲也有这么马,当初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了。但很快他就掐断了这个念头,如今,她已经是杨家人了,想那么多干嘛。
虽说两人的结合,有着政治的因素在内,可随着这么一处,本就喜欢杨侗的李秀宁已经认命了,你可以说,这主要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传统思想作祟,但肯定少不了杨侗小心经营的功劳。
主要是杨侗真的很疼她!
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如今生米都已经煮成熟饭了,哪怕回到李家她都成了客人,以后还得为杨侗生儿育女了,哪还有别的选择?人一旦认命了,再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的生活,看到的自然不一样了。
“下官张万岁拜见殿下、武妃、丽妃。”
这时,一群人从牧场中冲出来,为首一位敦厚者,正是大隋伯乐——太仆兼飞马郡守张万岁。
“辛苦了,一切都还好吧!”杨侗温和的问道。
“都很好。”
“张大人,这里有多少匹战马?”李秀宁好奇的问道。
“禀娘娘,这里有二十五万匹战马,这样的马场一共有三个。”
“七十五万匹?”李秀宁倒吸了一口冷气。
张万岁点了点头,恭敬道:“这还只是现在,开春以后还会更多小马驹会诞生出来。百万匹都不成问题。”
“这么多啊?哪来的?”李秀宁朝着杨侗询问。
杨侗笑道:“抢契丹、抢奚族、抢高句丽,然后再抢突厥,还有一些是霫族百姓卖给朝廷的,也有处罗可汗、南部可汗进贡的。总之,还是抢的多。”
李秀宁:“……”
“张大人,我们的牧场有多少头耕牛?”杨侗又问。
张万岁道:“以户为单位分给并州以后,如今不足五万头,母牛倒是还有二十三万牛。”
“保留二十万母牛,其余的全部让人送去关内道,每户一头,此外,将一些驽马挑出来,代替耕牛发给百姓。”
“喏!”
“夫君,马也能犁田?”李秀宁问道
“当然可以了!”杨侗笑着说道:“马比牛温顺,耕田速度更快,还可以驮物呢。”
李秀宁哦了一声,又问:“全都是白送百姓吗?”
“对,每家送一头牛,或是一匹马。闲钱多的人家,还可以多买一两头呢。”
李秀宁听得都惊呆了,忍不住呼道:“夫君治下少说也有百万户吧。”
杨侗道:“准确的说是两百三十多万户,人丁一千二百多万。”
李秀宁倒吸了一口气,大隋最多的时候也就九百多万户、人丁五千六百多口,按照杨侗报的这个数目来算,少说也占了天下四分之一的人口,但这些年死于战乱的人多不计数,如果说天下有三分人口,那么说杨侗独占其一也不为过。更让她震惊的是杨侗的大方,居然每一家都白送一头牛,或是一匹马,这得何等大气魄啊。
杨侗明白她之所想,笑着说道:“百姓有了牛,就有了生产力,产生的粮食也会多了出来,交的税收自然也多了,百姓好,朝廷也好。赠送他们牲口,其实不过是前期的投入罢了,以后会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税收。”
“这倒也是!”李秀宁点了点头,心中却想:也不是谁都有这么雄厚的财力和这般大气度。
这一边,杨侗向张万岁问道:“战马都准备好了吗?”
张万岁道:“准备好了!”
杨侗向秦琼、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道:“让将士们全部换上辽东马。”
“喏!”四将应命而去。
“我们的马不是很好么,为何要换?”李秀宁像是一个好奇宝宝似的。
张万岁解释道:“好教娘娘得知,这不同血统的战马,特性也是不同的,就好比汉武帝特地培养出来的河曲马,这一马种体大协调,体躯舒展,骨量充实,筋腱强健,肌肉较丰满,关节尚明显。性情温驯,公马神骏而富有悍威。头重稍长,但无粗相,耳长而尖,前竖而灵……”
杨侗见张万岁一脸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一头黑线道:“说人话!”
“属下爱马成痴,让殿下与娘娘见笑了。”张万岁脸红道:“河曲马高大力足,爆发力强,最适合冲锋陷阵,但是它生活在草木丰盛、气候温和的地区。吃不了苦,耐不了寒,遇上恶劣天气便承受不住。当年汉武帝征伐匈奴,骑兵就是十四万,而且还是一人双马,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那一仗大汉连战连捷,卫青追到赵信城,而霍骠骑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追杀至狼居胥山,一直打到了翰海!胜利虽然是胜利了,但最后,由于这些战马受不了恶劣气候而先后死亡。以至于汉朝后来无马可用,只能给李陵将军五千步卒,让他直捣匈奴汗庭,结果却惨遭匈奴骑兵追攻全军覆没。”
他说到这里,接着道:“不是所有马战都如殿下的离弦箭,或者是武妃的踏雪,或是将军们的宝马一般,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
,所以我一直认为,与其依靠血统来追求完美。倒不如将不完美发挥到极致,不适千里奔袭的河曲马,便放弃它千里奔袭的特性,而专门用来冲锋陷阵。而最适合在恶劣条件下千里奔袭的战马无疑就是我们的辽东马了。”
“辽东马个头不高,力量不算太强,但它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不仅耐劳,还不畏寒冷,生命力非常强,能够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哪怕就算给它吃再粗糙的食物,也能顽强的活下来,这种马适合长途奔驰,现在又天寒地冻,用这种马出征,比任何战马都适合。”
辽东马,正是成吉思汗赖以逞凶的蒙古马,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是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和耐力对敌人进行闪电袭击,从而得到胜利。这一招简单直接,再配上蒙古人善射及吃苦耐劳素质,袭击他人时,总是百试不爽。
一边的李秀宁听得叹为观止,叹息道:“想不到战马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武器、铠甲、战马都是‘己’中之一!”杨侗点醒道。
李秀宁默然点头,她看向马圈,忽然说道:“夫君,你快看,那匹马好漂亮。”
杨侗望了过去,只见一匹通体火红,神俊高大的没有半根杂色的骏马出现了在了眼前,它毛发发亮,犹如光滑的绸缎一般,它眼中带着浓浓的傲气,高傲的如同公主一般。
“这是?”杨侗也有些惊讶。
张万岁道:“这匹马很不错,产自西域之地,不但外形俊美,身强体壮,速度极快,耐力惊人,绝对是马中王者,除了殿下的离弦箭,不差任何一位将军的马。”
“宁儿,它是你的了!”杨侗笑道。
李秀宁瞬间就喜欢上了这匹马,熟练的抄起套马杆,策马向那匹大红马冲去。
随后,两匹马在马场上激烈的追逐起来。
等胯上的马乏力了,李秀宁换其它马继续追赶!
以此类推……
每次换马,李秀宁都直接从这匹马一跃跳到下一匹马上,根本不给大红马休息的时间。
如此过了大概两个时辰,大红马终于降了下来,被李秀宁看准时机一杆套中,然后慢慢驯服。
李秀宁骑着大红马杨侗面前,喜笑颜开道:“我就要它了!”
………………………………
第169章:破绽百出(求收藏推荐)
公元619年的新年格外寒冷,北方大地多被皑皑白雪所覆盖,年后一连十余日天晴的时候,凛冽北风长驱直入,将草原千里疆土吹得黯然萧索。飞马郡以北数百里外的克鲁伦河河畔,残破的白旗在碎片一般的雪花中飘飘荡荡,似乎随时被狂风吹向天际……
大风在耳边呼啸,浓郁的血腥气扑面而来!
鲜血凝结成成了寒冰,大隋五军进入了北边广袤的草原后,随后是一场鲜血淋漓的屠杀,拔掉了数十个突厥部落,一路上都是尸山血海,哀鸿遍野。
任谁都知道,这一个部落已经被毁灭了,只要放眼望去,就能看到无数残缺不全的肢体、分家头颅和折断兵刃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四周。
鲜血浸透营地每一寸土地,干涸的冰雪地面给人一种泥泞的感觉。
不一会儿,隋军将突厥地冬过的木柴烧起了熊熊大火,一具具突厥人残破尸体被隋军扔了进去,不一会儿就为大火淹没。
辽东这边的突厥部落,是颉利的嫡系,大大小小共有七十多个,本来,加起来有四十多万族人,草原民族人人善战,其中能战者少说也有三十万人之数,如今颉利即将在于都斤山就职,他为了向各部示威,将五六成战力都调了过去,只余十万多战力守护着族里的老小财富,如果他们汇聚成军,对于隋军来说的确是不小的威胁,但他们分布在相隔几里几十里的草原之上,从而为隋军逐个歼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等天赐良机,杨侗岂能放过,当即兵分二路,一东一西的对各个部落进行屠戮。
这从古至今,历来只有草原人袭击中原人的份,极少有中原人孤军深入,是以,他们已经起了隋性,忽视了警戒。在,而且在这冰天雪地里,突厥人也没设什么斥候,这又为隋军的偷袭提供了必胜的机会。
遇到四万五千名隋军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全乱了方寸。
突厥本就各自为战,打仗极少有什么建制,主力已经让颉利带走。余下的突厥勇士固然有一战之力,但是与训练有素的隋军比起来,实在是天差地别。
几乎是碾压性的胜利,就把一个又一个突厥部落给摧毁了,夺走了他们所有的牛羊马和财富,然后由辅从的几万民团兵赶入飞马郡。
灭突厥留守部落太过胜利,杨侗野心滋长,他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索性一次性端了颉利的本部,统计下来,少说也有七十多个。
对于突厥,杨侗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历史上的隋末,突厥人利用中原混战,各地无力抵抗的契,一次又一次的杀入中原,抢掠青壮、妇女和财物,所过之处赤野千里,使中原人口锐减,财物损失惨重。甚至多次兵临太原城下,大肆抢掠河东,李唐当政之际又兵临长安城下,洗劫了整个关中。
可以说,突厥在中原大地上的连续纵横驰骋,才是中原人口从大隋巅峰时期的五千六百多万丁,减到了武德唐高祖武德七年的一千五百多万户的主要原因!内战,其实损失的人口并不多,被这方势力抓了立即投降,然后这方势力败了,兵士百姓又投夺另外一方势力,如此循环不休,一个强壮士兵只要活到天下太平之际,他效忠的对象不下四五家。
如果突厥南下,史上的事情必将重演,中原也必将生灵涂炭,既然突厥能那么狠,杨侗凭什么仁慈?仁慈,是对自己人的残忍,突厥顶天也就只有两百万人口,而这里就有二十多万,多次洗劫下去,突厥亡也得亡,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