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第三世-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突厥曾是一个独立的部落,后归附于强大的柔然国,当起了后者的炼铁奴,徙至金山南麓,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突厥部落有数万人,多数人来源在周围的铁勒部落人。

    公元550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吞并了高车各部五万余帐,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受到西魏的重视。两年之后,突厥打败了宗主国柔然,阿史那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再加两年的时间,联合西魏消灭柔然各个残余部落。随着柔然最后的可汗被杀,突厥势力迅速延伸到了西域。

    这时的中原王朝处于南北分立、三国鼎立之势,南朝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政权,而在北朝,先后经历了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北朝双方慑于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或是中立。

    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但突厥扩张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歼灭白匈奴。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突厥人不断开疆拓土,疆域版图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谁与这样的大国为邻谁都倒霉,因为这是一个掠夺成性的民族。

    很不幸,新生的隋朝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

    实际上,在隋朝建立之前,突厥人就把掠夺中原人口和财富,当成了家常便饭,北朝各国,不得不或与之和亲或对其朝贡,以此换来几天安稳日子。

    到了隋朝建立后,由于突厥内部发生贵族内乱,突厥大可汗沙钵略有感于地盘太大,自己一个人管不过来,他为了“过安稳日子”,另立了三个可汗,让此三人与他共享权力,分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可汗庵逻、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除了这四个,还有一个步离可汗。

    开皇二年,突厥五十万大军,由沙钵略可汗亲自率领,南下攻入长城以南。五十万大军一齐南下,一人一泡尿,都有可能将新生的隋朝淹死。

    新生的大隋王朝内忧外患,形势处于相当微妙的关头,这五十多万凶悍的大军来犯,果然被把得一败再败,四面告急,大隋江山岌岌可危,就在这关键之时,在突厥有过多年生活经历的长孙晟说自己有办法对付突厥,大喜过望的杨坚立即把他召来详谈。

    早在公元580年的时候,北周宣帝封赵王宇文招之女为千金公主,派人送到突厥,护送者中就有长孙晟。

    当时突厥非常强盛,十分轻视北周,在一日出游之际,遇上两只大雕。长孙晟一箭射穿二雕,威震草原。沙钵略可汗大为震撼,令族中子弟反跟长孙晟学习射箭之术。以至于长孙晟在突厥留住的时间,竟然长达一年。

    长孙晟是个有心人,利用和沙钵略可汗游猎的机会,详细考察突厥的山川形势,以及部众的强弱,后来回去后,把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向时为北周丞相的杨坚作了详细汇报,杨坚非常高兴,立即升他为奉车都尉。

    在突厥的日子,长孙晟还交了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那人名叫处罗侯,是沙钵略可汗的弟弟,由于甚得众心而遭沙钵略可汗忌恨,处罗侯便密派心腹,暗中与长孙晟结盟。在长达一年时间的“卧底”,长孙晟还了解到,都手握强兵的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们,表面上亲如一家,实际上各自猜忌,各自提防,很容易离间。

    所以,当杨坚召见他之时,长孙晟立即上表隋文帝,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建议,记忆力惊人的长孙晟边说边画,将之前了解到的突厥山川形势等情况,详细地呈现在杨坚面前。有了如此重要的情报,隋文帝对战胜敌人的侵略,顿时有了信心。

    但是定计之后,长孙晟给了杨坚一个几乎不可能化解的难题,那就是打败沙钵略可汗亲自率领的二十万本部大军。主要是因为沙钵略可汗太过强势,他在突厥有不败的辉煌战绩,突厥的另外几个可汗虽然对他有诸多不满,都想取而代之,却又慑其涛天威望,若是隋朝不能打消他不败之名,那几个可汗恐怕都不敢造沙钵略可汗的反,更不敢和孱弱的隋朝合作,所以,在打败沙钵略可汗前,怕是分化计、离间计都起不到作用。

    杨坚想想也是,如果换成自己,自己也不会把全族命运托付给一个弱者。于是他询问朝中文武,问大家谁敢、谁能带兵打赢沙钵略可汗。

    大家一听,都觉得杨坚疯了,当时的隋朝刚刚代周不久,人心未附,连防御都防御不了,还想着打败拥兵数十万的沙钵略可汗?这不是疯了是什么?连高颎、杨素、虞庆则、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这些功勋赫赫的名帅名将,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他人更不敢出战了,倒不是大家怕死,实因这是一个以弱旅去攻击数十倍之强敌的不能败、败不起、必须赢的艰巨任务,大家都担不起失败和不赢的后果。毕竟,自己死了无所谓,但当时的局势,让大家为国殉难的资格都没有。

    就在大家为难之际,十九岁的卫王杨爽说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杨爽是杨坚最小的异母弟弟,出生之际母亲李氏难产而死,六岁时,父亲杨忠去世,由嫂嫂独孤皇后扶养长大,杨爽美容仪,性格聪慧,文武双全,在诸兄弟中受到杨坚夫妇的格外宠爱,夫妇二人对这个弟弟的疼爱,甚至连杨勇和杨广都妒忌。隋朝建立后,杨坚对他十分器重,封他为卫王、上柱国、担任雍州牧、领左右卫大将军,可以说,长安上下的安全都交给他,若他心怀异志,杨坚分分钟被搞死。但他终究没有做出任何对兄嫂不利的事情。不久后,又为迁左右领军大将军,权领并州总管,而且还是实实在在上任的那种。

    但他固然位高权重,可没有经历过一战,所以,大家听他说自己可以击败沙钵略可汗的时候,都觉得他在吹牛。可是更令人疯掉的是,杨坚居然信了杨爽那一套说辞,不仅信了,还任命他为凉州总管、行军元帅,率军反击突厥。

    杨爽接下任命之后,并没有去武威、金城、天水和突厥正面交锋,他亲率一支骑兵出朔方,在白道与沙钵略军相遇。杨爽乘沙钵略可汗屡胜轻敌,率五千精骑袭击掠夺大隋而的部队,这些突厥兵个个满载而归,所得财物压得战马都累得快走不动了,被杨爽突然袭击,又不知敌军来了多少人,一个个吓得弃马而逃,这没有了马的突厥骑兵,还是骑兵吗?接下来,自然是一场一面倒地屠杀,此役,杨爽仅以五千精骑大破沙钵略可汗二十万大军,从而打破了沙钵略可汗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一战,也让第二可汗庵逻、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步离可汗知道沙钵略大可汗并没有那么可怕,隋朝并没有那么弱小。

    杨坚和长孙晟见分化、离间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了他们的计划。

    而首先被“盯”上的,是达头可汗,杨坚派去分化他的人,是太仆元晖。

    元晖带着隋文帝特赐的狼头大纛,经过伊吾到了突厥,见达头可汗去了。

    达头可汗很高兴,并派了使者回访,可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使者在隋朝惨遭冷落,反倒是对沙钵略可汗的使者,热情得不得了。

    这个遭遇,顿时给达头可汗兜头一盆冷水,这两位从此互相猜忌,互相提防。

    紧接着,杨坚册封长孙晟为车骑将军,让他带大量钱财去见处罗侯。这两人之前就已有所联系,此次会面,感情更深了。自此,孤立沙钵略大可汗的计划,算是初步实现了。

    也在这时候,被长孙晟离间的达头可汗开始起了作用,对沙钵略可汗的命令个拒不执行,派人随长孙晟入朝见杨坚,换了一个老大。与此同时,阿波可汗的军队,也不再与隋军作战了。

    这时沙钵略大可汗被杨爽打得非常不爽,又见阿波可汗见死不救,气急败坏的他,干脆对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搞突然袭击,阿波可汗留在那里的部众全都成了他的俘虏。

    失去一切的阿波可汗,投奔了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借他十万兵马,让他去报仇。阿波可汗带着复仇的怒火一战收复故地,之后多次与沙钵略可汗作战,几乎每战必胜,实力越来越强。

    江河日下的沙钵略大可汗顶不住了,向隋朝请和称藩。并请求隋朝助他平叛。杨坚很仗义的任命卫王杨爽为元帅,让他率步骑十五万兵出合川,联合沙钵略大可汗将阿波可汗杀得惨败。

    到了开皇七年,沙钵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被拥立为莫何可汗,请隋廷承认,杨坚再派长孙晟前去祝贺。

    为了表示对隋朝的忠诚,处罗侯主动提出收拾阿波可汗的五六千残余力量,得到同意后,他打着隋朝赐给他的旗帜,西击阿波可汗,阿波可汗部下归降,本人被活捉。

    从此,杨坚便采用了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突厥之策,联合弱小突厥部落,孤立强大的部落,然后再派超级打手杨爽去打。

    杨坚和杨爽这兄弟二人是爽了,可突厥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内战之中,最终分裂为东西突厥。

    突厥的内乱,从而缓解了突厥对隋朝的威胁,给隋朝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可以说,在分裂突厥的作用上,杨坚、长孙晟、杨爽是当之无愧的三大功臣:

    身为皇帝的杨坚知人善用,力非众议的重用了名声不显的长孙晟、杨爽担起了分裂突厥的大任。

    长孙晟虽是武将,却从来没有指挥过大战,但他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卫王杨爽首次出兵,就以其过人的气魄胆识,凭五千轻骑大破突厥二十万大军,斩获无数。担任凉州总管时,杨爽恩威并重,稳住局势,交突厥一一轰出了凉州,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了中原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镇守凉州时屠杀千里,令突厥闻风丧胆。但由于他在战争中屡屡上阵,也落下了一身病痛,最后连马都骑不了。杨坚索性让他入朝为相,官拜纳言,然而还没上任,身子骨便支撑不住,逝世于开皇七年,年仅二十五岁,追赠太尉、冀州刺史,谥号“昭”。

    杨爽是大隋的霍去病,命运也和霍去病类似。在他去世以后,杨坚再也对突厥发动过大规模战争,少年亲王好像把他们那一代对突厥的仗都打完了,完成自己使命后便黯然逝去。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仿佛就是为大战突厥而生,之后,就像是一颗美丽耀眼的流星,虽然闪亮,却只是一刹那间的芳华

    顶点


………………………………

第318章:玄龄献策建嘉峪

    突厥分为东西二部以后,但东部突厥仍然有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对隋朝边境造成重大压力。东部突厥都蓝可汗即位以后,杨坚支持启民可汗反叛。在启民失败以后,杨坚立刻隆重迎接启民,承认他的东部突厥大可汗地位,同时让他在大隋漠南草原建国,并动用了大隋的民力,为他兴建了白城,是为突厥南部汗庭。东部突厥自此又一分为南北二部。

    而此时的大隋已经完全了大一统,在和突厥的对抗中处于上风。到了突厥都蓝可汗死后,西突厥多次攻击启民可汗,并且侵扰隋朝边境。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人南渡黄河,掠夺启民可汗部下男女6千人,牲畜20多万头。隋云州道行军元帅杨素率诸军追击,大破阿勿思力俟斤军,夺回全部被俘人口及被掠畜***还启民可汗。当时有许多突厥人投降。长孙晟又建议启民可汗派遣若干使者,分道前往北方招抚铁勒诸部等。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内迁。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把达头的部众收归自己统率。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北迁碛口使他更方便管理整个东部突厥汗国。

    启民可汗病死于大业五年,杨广为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立其儿子咄吉为始毕可汗。

    几年以后,始毕可汗统一东部突厥,成为大隋最大的边患,并在大业十一年八月,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袭击北巡的杨广。自此,隋朝与东部突厥再次对立,但此时隋朝内部起义频频爆发,内乱、分裂严重削弱了国力,而东部突厥则因内部统一而转向强大,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之后,始毕可汗把长孙晟对付突厥那一套转用于大隋,他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赠割据朔方的梁师都狼头纛,封为大度毗伽可汗,后又称为解事天子。并出兵助梁师都打下了雍北八郡;之后,攻破五原郡占榆林的郭子和也北附突厥,始毕可汗封为平杨天子,薛举、李轨、李渊也先后向突厥称臣。

    直到杨侗横空出世,才遏制了东部突厥发展的势头和险恶用心,先破突厥南部汗庭,再于马邑斩杀了包括始毕可汗父子在内的数十万大军,接着将东部突厥一分为三,然后,又多次率军入侵大草原,杀得东部突厥大草原血流成河,从而使颉利可汗龟缩在于都斤山,默默的舔伤口。

    颉利可汗南侵之心固然不死,但顺势上位的他本就没有威望可言,在他登基之日,杨侗率领隋五军,将其本部和忠诚于他的铁勒杀得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好不容易组建十万大军南下,又被秦琼和阿史那思摩全歼于漠北草原之上,与此同时,内部又被薛万彻携同柔然残部祸害了一遍,紧接着,因为隋朝奴隶贸易的火暴,阿史那思摩屡屡入侵草原,掠夺颉利治下各部的人口和牲口,使其势力越来越小、越退越北。这与历史上兵逼长安的威势相比,日子过得简直如同地狱一般。

    可是今天,潜入东部突厥的大隋谍者发来急信是何用意?

    杨侗匆匆的看了一遍,急信上说颉利可汗准备与西突厥可汗统叶护会盟金山,两者极可能要攻打大隋,这使得杨陷入了沉思。

    阿史那土门建立的大汗国一分东西,两部各自发展,之后在隋朝的经营下,两部相互厮杀,结下了极深的仇恨。

    东部突厥一度强大,如今已经被杨侗打压了下来,惨不忍睹。而这个西突厥,在文武二帝时期,日子也很不好过,新立的可汗时不时被隋朝扶持起来的小可汗搞。

    当年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的最高统治者,不过此人治理汗国无道,臣民多叛。他在大业元年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多次打败他。

    大业五年,杨广西巡,召见处罗可汗于大斗拔谷,处罗可汗托故不至。杨广大怒,用裴矩计,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袭击处罗可汗。处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然后处罗可汗至隋京朝觐。第二年正月,炀帝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至会宁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史大奈)领余众居楼烦;封处罗为曷萨那可汗,领五百骑常从皇帝巡幸。

    处罗可汗归隋以后,西突厥立其叔射匮可汗为主。射匮可汗开拓疆域,东至金山,西至咸海,隋境以西的西域诸国都附属于他。其王庭设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可汗死于前年,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

    统叶护可汗智勇双全,擅长指挥作战,率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迁王庭于石国北千泉碎叶城。且授予西域诸国国王“颉利发”称号,给每国派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征收贡赋。这也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了。

    杨侗知道东部可汗颉利、西部可汗统叶护都是野心勃勃的家伙,史上两者实力相当,一个想要征服一个,打得不可开交,可如今,东部突厥弱得可怜,以颉利可汗的枭雄秉性,极有可能在会盟的时候,选择臣服统叶护,从而借助西突厥的力量,兵犯大隋。一个‘大一统’的突厥汗国,对大隋来说,绝不是件好事。

    “殿下,颉利又在搞事了?”杨恭仁见杨侗看了书信后,脸色变得相当难看,关切的问道。

    “多事之秋啊!”杨侗将手中的急信递了过去。等众人一一过目后,沉声问道:“大家好好商量一下,突厥这事怎么办?”

    房玄龄开口道:“其实殿下也不必过于操心!”

    “哦?这话怎么说?”杨侗皱眉道。

    “阿史那思摩这家伙现在膨胀得十分厉害,实力嘛,也跟阿史那咄苾相当。我们养了他这么久,也是放出去咬人的时候了。”房玄龄笑着说道。

    “你觉得阿那史思摩能行吗?”杨侗听得大为心动,狗咬狗一嘴毛之事,正合他意。

    “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房玄龄笑着解释道:“首先,东西突厥的仇恨深如渊,不是颉利的臣服即可化解的。”

    “其次,伊利可汗、木杆可汗等灵魂人物都埋葬在于都斤山的燕然峰,从而令此山成了突厥共尊的神山、圣山,是突厥人的灵魂和信仰之源,针对此山,两者发动了不少大战。阿史那咄苾一旦臣服于统叶护可汗,此山必归西突厥所有,如果只有东西两部,东部突厥上下也就顺势认了。但现在多了一个阿史那思摩,情况就不同了,只要他执正统之鞭,斥责西突厥为异类,那么一直以正统自居自傲的东部突厥,定然对阿史那咄苾离心离德,继而倒向阿史那思摩,而这一个结果,绝不是阿史那咄苾承担得起的。”

    “第三、东西突厥本就旧怨,又有于都斤山之争,肯定会扯皮不休,迟迟得不出结果。而他们谈判的这段时间,便是我军收复张掖、敦煌的契机,我军若是胜利,可以打到敦煌玉门关,从而据关守御。但臣不建议打得这么远,因为战线过长,大军的给养很难跟上,若是发生意外,我们也反应不及。所以,臣认为夺下张掖就够了。”说到这里,房玄龄走到了沙盘前,用一根木杆点在张掖福禄县以西的一个地方,此地是张掖郡的最西之地,它东连张掖、西接敦煌,北靠黑山、南临祁连山脉的嘉峪山。黑山和嘉峪山之间有一个仅15公里宽的天然通道,这是河西走廊上最狭窄的隘口,堪称是河西走廊咽喉要地。

    杨侗知道大明王朝的征西大将军冯胜也看中了这块宝地,在平定河西后,于此建立了一座用于军事要塞——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嘉峪关。后来又经过历代帝王的扩建与完善,嘉峪关最终成为一座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楼、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天下第一雄关。

    而现在看房玄龄的意思,似乎也打算在此建立一座防御体系。

    果然不出所料。

    只听房玄龄说道:“此地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河西走廊峡谷地带,该峡谷北部的黑山和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夺下张掖全郡以后,微臣建议在此设一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塞,使之成为玉门关之后的第二道重关,加上段德操在武威郡大斗拔谷和燕支山之间建立的燕支关,一共成为河西走廊三重险关,有此三重险关,再加上扶风大震关,西部之敌永无入关之径。若是能够迅速夺下张掖,并迅速建立成关,那么,西突厥纵有百万雄师亦难寸进,更重要的是,此地如果有警,关中可以迅速应对,物资也能就近支援到位。”

    “此事可行!等夺下张掖,就在这里打造一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名字就叫嘉峪关!”杨侗从善如流,反正又不用自家百姓去建设,修筑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了,若是西突厥反应不及,且进度快,还是要夺回全郡的。武帝打下的基业,绝不能到殿下手中丢失。否则,殿下又如何向武帝和世人交待呢?”

    “有道理!”杨侗笑了一笑,接着问道:“还有第四吗?”

    房玄龄道:“第四、统叶护可汗的精锐力量有四十万左右,但他需要留下一部分人镇守本部,威慑西域诸国,能动用的兵力顶多有三十万,可是从碎叶城到武威的话,也有千里之遥,三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军粮都会把他拖垮,所以,他能够动用的兵力又再次下降。而阿那史思摩兵力已经膨胀到了十二万,经过秦琼将军的训练,已经具备不小战力,若是装备我军的武备,完全可以跟统叶护拼得两败俱伤。到时候,我军兵出武威,痛打落水狗。”

    众人闻言,个个都心领神会的笑了。

    这第四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无非就是让阿史那思摩带领着他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底,继续去当大隋的炮灰,这个炮灰哪怕他不当也不行,只因这一支军队,由大隋的军官训练,并灌输了忠诚大隋的观念,阿那史思摩对它的掌控力远不如大隋,加上汉人至上的理念的灌输,这些人哪个都想为大隋建功立业,从而换得汉人的身份。而南部突厥将士所需之安定和荣誉感,根本不是寄人篱下的阿那史思摩能够给予。

    ……

    (上一章通篇介绍大隋和突厥的恩怨史。我这么写,是利于以后情节的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希望大家谅解。

    有及时订阅的读者说是借历史赚大家的钱了。这个说法……我也认了吧,我确实赚了支持正版的读者每个人0。2元,或是0。15元、0。12元……这到抱歉!最后,敬告骂人者:做人,请有素质一点!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顶点


………………………………

第319章:无盟国无将可用

    “若非‘赵燕’这个骄傲的谍者,我还不知西突厥如此强大,竟然有了百万控弦之士,精锐四十万,算上臣服统叶护可汗的西域诸国,精锐士卒少说也有五十万,我大隋幽冀并雍凉五州兵力加起来,才跟人家相当。”

    “而且诸位发现没有。这个统叶护可汗居然想到以军队控制盟友的办法,只要有军队在盟国加以威慑,那盟国就不敢跳出他的手掌心。可以说,统叶护驻军于盟国的办法,比中原王朝陈旧腐朽、不堪一用的——‘以仁义道德感化盟友制度’聪明高明、实用有力!”

    杨侗看向陷入深思的众人一眼,炮轰式的说道:“而我族却抱着天朝上国优越感,对异族知识不管好坏都怀着蔑视的心态,这思想要不得、也很可怕危险。我们应该用‘三人行必有要师’的谦虚谨慎之心,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师夷长以制夷’……”

    众人眼睛瞪得像铜铃,目光灼灼的盯着杨侗看,他们真是第一次听这么精彩学习方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师夷长以制夷’之说,可以说是在‘三人行必有要师’基础上升华了两层境界。这若传扬开来,人们的学习方向变得更加清晰:

    串连起来,就会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和答复:你为何抱着‘三人行必有要师’的心态,孜孜不倦的求学?因为我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实现‘师夷长以制夷’的终极目的。

    “咱们以后也可以学习统叶护的做法,在每一个盟国常驻正副使节一名、驻军二卫(一卫千人),有了矛盾先让使节出面谈判,谈不成再由军队绑架盟国的国主施发号令,这才叫先礼后兵!”

    以上这一段,是杨侗这些年以来的感悟,他一直觉得中原王朝实力很强,但却时时受到异族侵略欺凌,这不是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体魄强悍,也不是中原人血性不足,实因中原人的尚武精神被太多教条束缚了。

    仁义道德是必须弘扬的传统美德,但中原人分不清敌我之别,对谁都讲仁义道德,所以实力强却屡屡被异族先发制人,屡屡吃亏了还不长记性,死抱着被误解简化的‘以德报怨’而不放手,这才是要人老命的问题。

    孔颖达苦笑道:“殿下,我大隋没盟国!”

    敌国一大堆,遍布东南西北……

    杨侗说道:“先记着,等有了盟国,就按这一套来办。这是兵部和礼部纵横司的事。”

    天下太大,隋朝人口太少,吃不消;掠夺、征服过后,再用驻军这一套来搞。

    “喏!”韦云起和孔颖达相断应命。

    “言归正题!”杨侗扬了扬头,周身散发着一股从未见过的气势:“以前遗忘了西突厥,也就罢了,知道了,就不能当做没看到。甭管他有四十万精兵,还是百万控弦之士,都要把他打爬,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东部突厥的教训太过深刻!”

    “所以哪怕会影响到统一之战,也要打。地盘没了,还可以夺回来。当初我们从洛阳带出几万大军,转战冀州,也没见哪个中原诸侯能耐我何……反倒顺手把契丹、奚族给灭了,把辽东给夺了。东部突厥三四十万大军寇边,一样被我们打得四分五裂,只要我们的人还在,即使失去眼前的基业,但总有一天能够拿回来。但如果连种族都没了,就算当上皇帝也是亡国之君。”

    杨侗语不惊人誓不休,甚至有些大逆不道,但偏偏此刻,众人心中都升起难言的共鸣。

    听杨侗之意,不仅让阿史那思摩出马,还会派遣大隋的军队出击西突厥。这在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杜如晦、韦云起他们看来,是一个很不理性的决定。可杨侗也没错,这不过是大家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而已。

    众人的意思是让统叶护、阿史那咄苾、阿史那思摩陷入持久的战争之中,但从目前来说,统叶护、阿史那咄苾合作的可能性极大,这股力量绝不是阿那史思摩能吃得下的,到最后,还是需要大隋出面。不过这个打法,会从容一些。

    而杨侗则秉承一惯的速战速决风格,以最短的时间将战事平息下去,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且为以后的统一之战减去背后来犯之敌。

    换言之,大家是以今之大隋看问题,而杨侗是站在整个天下的角度去看西突厥,换言之,他将整个天下的各个势力都视作这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

    杨侗虽然与自己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作为谋士,房玄龄只能去配合他,尽量将这一仗打得轻松、迅速、完美。他拱手道:“既如此,殿下当派一员大将出征。裴行俨将军虽有勇略,但终究太过年轻,缺乏统帅大军的经验和大局观!凉州总管王伏宝将军虽有奇谋、长于军政,但由于有过追随窦建德的经历,性子里多少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