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隋第三世-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长安甘露殿,一道愤怒夹杂恐惧的声音响起。

    “传令下去,立刻召集十五万大军,朕要跟杨侗拼了,不是他死,就是朕亡。”

    只见李渊手持宝剑,悲痛欲绝向着外面冲去,李建成、李孝恭等人正着急不已的拉着。

    “圣上,冷静一点。”一旁萧瑀、陈叔达等人着急到劝道。

    “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朕怎么能冷静?朕与杨侗不共戴天。”李渊咆哮道。

    “圣上说得对!不仅出兵十五万……”只见刘文静一脸严肃从外面走了进来。

    “肇仁?”李渊一愣。

    “刘相国,您说什么呢?我军皆是强征入伍的老百姓,如何是隋军的对手?十五万看似很多,但只须一万隋军,一个冲锋即可冲溃。”李孝恭急了。

    “主辱臣死,圣上连番被那杨侗侮辱,是我等臣子之错,他杨侗肆无忌惮杀害我军将领、纵横关中,他狠,我大唐就不能吗?圣上,决不能让杨侗小看我大唐,更不能因为杨侗兵临城下而畏战。”

    刘文静无视李孝恭等人的着急,继续恶狠狠的说道:“杨侗就算再厉害,也不过是二十左右的小儿,圣上何惧之有?大可和他斗将,圣上一剑斩他于阵前,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和杨侗斗将?”李渊瞳孔一缩。

    其他人也是一脸震惊,脸上露出不可思议、不敢置信的神采。

    杨侗是秦王、是隋朝实质上的皇帝不假,是隋朝最高的军事统帅也不假;可人家杨侗骁勇善战,时常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堪称是猛将级别中的人物,让皇帝和杨侗斗将?不是找死吗?

    按照刘文静这个理念来干的话,杨侗只要把天下诸侯都叫出来单挑一轮,他就是天下之主了,哪还用得这么麻烦?

    一阵沉默过后,李建成苦笑道:“刘相国,你这是干什么?”

    望着渐渐平静下来的李渊,刘文静叹了一口气:“圣上,臣说的都是真话,你若想战,臣誓死追随!只需圣上下令出征,大战瞬间就会爆发,瞬间变会结束!成者王败者寇,这多省事、多简单啊?”

    “朕又能如何?我们现在又能如何?”李渊长长叹了口气

    “趁隋军尚未合围,立即撤离长安!然后联络诸侯,卷土重来。”刘文静严肃道。

    “这!”李渊渐渐冷静了下来,脸上露出浓烈的不甘神色。

    “父皇,儿臣赞同刘相国的意思。事实上,早在隋朝夺走雍北的时候,陈相国已经说过长安已经不适合当国都了。”李建成很了解自己父皇的心思,他其实早就想迁都了,只不过李唐王朝至少七成官员都是关陇人,所以不敢实施而已。否则,也不会同意让李元吉南下运作。

    更重要是,眼下是迁都的最佳时机,长安若是城破,关陇贵族都会死个精光,所以他们不敢反对迁都。更不会觉得是李渊抛弃他们,因为这是形势所逼,李渊不得不迁都。这样一来,内部反对的声音自然就会没有了,即使有,也是引不起风浪的极少数,这些人若是不愿走,大可留下来,看看杨侗怎么收拾他们。

    “臣附议!”

    “臣附议!”

    萧瑀、陈叔达、裴寂毫不犹豫的表示支持!关陇地区是关陇贵族的地盘,他们处处受制,巴不得早点离开,如今有这么好的理由,自然不会反对。

    “独孤相国、窦相国,你们以为呢?”李渊的目光望向了关陇贵族的二位领袖。

    独孤整缓缓的吸了一口气,尽管形势不由人,但李渊这种迫切之心还是深深的伤害了他。

    尽管恨意十足,但也只能放在心上。因为独孤家族固然强大,但与李渊这位败家皇帝相比还是比较渺小的,要想覆灭他们独孤家只在顷刻之间,沉默了片刻,叹息一声道:“事到如今,只能迁都南下、卧薪尝胆。”

    “臣也赞成!”窦威亦是说道。

    但是迁不迁都,似乎已经不能由他们来决定了。

    “启禀圣上!长安九门被数十万隋军团团包围了。”这时,一名侍卫匆匆前来启奏。

    顶点


………………………………

第297章:兵临城下

    “呜、呜、呜!”悠远绵长的号角在长安明德门外隐隐传来,李渊为首的李唐君臣在城楼上凝目远眺,只见天地线上浮现出了一条长长的黑线,一面绣‘隋’字赤色大纛,如皇帝一般君临天下,紧随大纛之后的是一大片绵绵无际的长戟之林,那一片冷森森寒刃,几欲映寒暗沉沉的天空。

    数以十万计的隋军聚成了连绵无际的浪潮,在那面赤色大纛的引领下,滚滚向前,其前锋锐士都快要进入唐军床弩射程,后军却还在从后面无穷无尽地往上冒。

    十支部队突然变阵,整齐划一的汇集在明德门一箭之外,变化之突然,军容之整齐,十万大军没有一个人发出异常声响,也没有喧闹声,严谨列队,一道道一列列,就是一条条的笔直的直线。

    鼎盛的军容、昂扬的士气,让城楼上的李唐君臣、守城将士骇然失色。

    ‘隋’字大纛后面是一条宽敞的通道,这时,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轰然响起,只见五千名身穿明光铠的骑士,出现在了通道尽头,绵延起码数里之遥,仿佛带着凛冽至极煌煌大势,充斥着百战百胜非凡傲气。他们如滚滚血海,带着一股浓郁杀伐之气由远及近,震撼人心。

    当先一人,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绝世良驹,手持一杆马槊,那古井不波俊郎面容之上,散发一股沉稳气质,即使骑在战马之上,腰杆依然笔挺,如一把出鞘战刀,直插苍穹。

    “杨侗来了。”

    李建成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心里泛起异样的苦涩。

    急促的战鼓声忽然停止了下来,也就在此时,十万隋军忽然齐声开口:“大隋秦王殿下千岁!”

    十万将士毫无征兆的齐声大吼,撼天动地,威武雄壮,充满了杀伐之气,只其威势让人生出无法与之抗衡的霸道气势。

    “你们有两个选择!一、死战到底,城破族灭;二、滚出大兴宫、滚出长安、滚出关中,对于第二个选择,我有几点要求。”

    杨侗盯着城头上的的人群,冷冷的说道:“我只说一遍,但无论是哪一条有人违反,没有例外,更加没有下一次,杀无赦。”

    “从现在开始,到明天正午,是你们滚出长安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有人损坏大兴宫、长安一草一木,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一律诛九族。”

    “骚扰、掠夺百姓者,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诛九族!”

    ……

    “大兴宫、太仓、左藏、官仓、官邸、伪唐官员府中的金银珍宝、钱财粮食尽归大隋所有,任何人都不得带走一样。记住,是任何人,违令者,斩!”

    “规定时间内,伪唐五品官员胆敢逗留不离,斩!”

    “天兵入城,胆敢反抗者,斩!”

    “挑衅天兵者,斩!”

    “违抗命令者,斩!”

    “……斩!”

    “…斩!”

    “斩!”

    ……

    一连串诛九族、一连串斩字,经过五千玄甲军复述,十万大军应和,说得杀气冲天、全城可闻!

    杨侗自己也随着这些斩字,变得杀气凛然!

    城上的每一个人无不志气被夺,迷失在恐惧和惊骇之中。

    胆小者更是吓得情不自禁,后退几步,与身后人撞在一起,摔倒在地。

    明德门前,杨侗的话仍不断传来。

    “各项条款现在正式生效!当然,若是你们有勇气与我大隋一战,大可不必遵守。反正我大隋将士还杀得不爽!”杨侗森然的说道。

    “胡说八道!朕是不会答应你的!”

    李渊气得暴跳如雷,他是想‘战略转移’,但他是想悄悄地带着一家老小、李唐文武,带着大兴宫的珍宝离开,如今却被隋军十万将军吼得全城可闻,如果他真走了,实在是大伤李唐皇帝的尊严了。

    他指着杨侗大喊:“给我放箭,射死这个浑蛋东西。”

    “嗡~”

    城头乱箭齐发,一蓬箭雨落下,隋军纷纷后退,丝毫不乱。

    杨侗摘下雷霆弓,抽出一支大箭,张弓瞄向李渊,城头侍卫吓得纷纷用盾护卫住李渊,杨侗弓箭向上一抬,利箭脱弦而出,钉在旗杆之上,绳索锋利的箭头射断,李唐的突厥式白色国旗在一片惊呼声中,从城头飘落到了城外。

    “走!”

    杨侗调转马头,向南方缓缓行去。

    罗士信一挥手,一名玄甲军朝白旗放了一根带着绳索的特殊箭矢,绳索另一头系在马鞍之上,箭矢刺破白旗,他一回马身,将白旗拽了过来、拖着在地上走。

    十多万隋军就这样,在李唐君臣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的来,大摇大摆的走。

    接手了城防任务的李孝恭没有接到李渊攻击命令,也不敢轻举妄动,城头了很多守军眼睁睁望着隋军远走,无数人的眼睛瞟向了被拖在地上的国旗,又向李渊望去!

    隋军的威势,已经如烙印一般,深深的镌刻在了众人的心头。而杨侗的霸道宣言和最后这一箭,都在大家心中都留下浓重的阴影和恐惧。

    李唐文武百官心有余悸,都暗自再想:隋朝今日旨在立威,仅仅只是一个过场就如此骇人,真刀实枪杀起来,岂不更加的可怕?十五万杂兵,又岂不是这么一支虎狼之师的对手?

    李渊心头愤懑难当,他大吼一声,狠狠抓下了头上冲天冠摔在地上。

    ‘啪’的一声,冠梁被摔成三截,冠上珠玉四溅,吓得诸多文武噤若寒蝉,如雕像一般动也不敢动。

    李渊恨得心直滴血,一拳砸向城垛,手上鲜血淋漓,众人吓得纷纷相劝。李渊对众人咬牙切齿道:“今日这奇耻大辱,何日才能雪?”

    “圣上,臣认为应该派人和杨侗谈一谈,尽量争取一点时间。”刘文静叹息了一声,说了还给李建成使了一个眼色。

    李建成得到了刘文静的眼色,会意的请命道:“父皇,儿臣请命,代表大唐和杨侗谈判。”

    李建成话音刚落,陈叔达便反对了起来:“不妥,殿下乃是大唐的储君,不能以身涉险,微臣愿意为使。”

    “多谢陈相国关心。”李建成感激一笑,道:“只不过国难当头,我更应担起储君的职责,实不甘在长安坐等消息。按照对等原则,也应该和我和杨侗谈。至于危险就不必担心了,杨侗是堂堂的秦王,还不至于做出伤害使者之事。”

    李渊此时已经渐渐冷静了下来,他知道拼个你死我活,当然是可以的,但那是建立在实力相当的前提,或是有巨大的利益。此时若是死守长安不放,这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鸡蛋碰石头的愚蠢之举。

    只不过他同时也感到相当奇怪。

    如今的形势已经相当明显,李唐王朝打是肯定打不过杨侗的,长安自然也守不住,若是他李渊和杨侗易地而处,肯定会趁他病要他命,但是杨侗却在必胜的局势下,偏偏就给了他们一条生路,真是咄咄怪事。

    这里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难道是哄骗他们出了长安,在半路劫道?从而获得一个完整的长安城?

    若是傻乎乎的出城,士气萎靡的唐军完全不够那强大的隋军一个冲锋,在弄不清楚杨侗态度前,李渊真不敢出长安城。

    他见李建成说得有道理,也有些倾向着让太子去谈判,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微笑,点了点头,“好,好!太子不但有长者之风,更勇气十足。就代大唐去隋营那里走一遭。”

    “儿臣遵命!”李建成沉声应道。

    李渊当即做出了决定,由太子李建成为主使,萧瑀为副使,任城郡王李道宗率一千名元从禁军护卫他们前去和杨侗谈判。

    趁点兵间隙!

    李建成找上了刘文静,迫不及待的低声问道:“刘公,您让我揽下此任,不知有何用意?父皇深受打击,大有一蹶不振的模样,在这关键的时候,我实在不适合离开长安啊。我看陈相国、萧相国才是最佳人选。”

    “太子殿下,千万别小看了此次出使!”刘文静慎重的说道:“殿下不想储君之位受到威胁,想要安然的登上帝位,就必须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我大唐再一次出现二子之争。”

    “刘公,此话何解?”李建成眉头一皱。

    “晋王是一代人杰,有能力才野心,他之所以屡屡失败,实因圣上没有放过手中的绳子,这才使他的军事才华得不到发挥,打起仗事束手束脚!从某种程度上说,晋王并不是败给敌军,而是败在了圣上之手!”

    刘文静一语道破天机后,严肃道:“而我大唐遭此惨败,圣上极有可能会因此而反思自己之失误。以他对晋王的重视,晋王一定可以重掌军权,一旦他可以放开手脚去打,萧铣之流根本不会是他的对手。到时候,他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现如今,满朝文武无计可施,人心惶惶,身为储君的殿下,应该表现出太子应有的担当。有晋王惨败的衬托,哪怕殿下争取到三天、一天、半天时间,也将巨大成功,对巩固太子之位都有好处。”

    李建成恍然大悟,感激道:“刘公所言极是,若非刘公提醒,我险些错失良机……”

    “此乃是微臣该做的。”

    “刘公!”李建成顿了一顿,有点灰心的说道:“杨侗聪明异常,你认为我大唐还有卷土重来的一天吗?”

    刘文静摇了摇头,认真道:“殿下以为杨侗聪明吗?”

    “江都之乱后,我感觉隋朝已经亡了,因为杨侗虽是隋武帝的孙子,但却没有继承到旧隋哪怕一点东西。若非他还继续沿着隋朝之名,他和天下诸侯没什么区别。他不像我大唐,有关陇贵族的支持,完全是以一己之力创下了今天的偌大基业,这样的人难道不聪明?”

    “殿下错了!”刘文静叹息了一声,苦笑着摇头道,“其实杨侗一点都不聪明,他文不能治国、武不能为帅……更致命的是他像个愣头青一样,居然与天下世家大族为敌。唯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文采和纵横天下的勇武,然而,不管是文采还是勇武都不是衡量一个君王的标准。”

    “这可真就奇怪了?”李建成大是好奇,若是按照刘文静如此说,杨侗简直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偏偏无人可挡。

    “他文不能治国,有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魏征、刘政会这些人帮他治国;武不能为帅,有韦云起、裴仁基、李靖、秦琼、罗士信、裴行俨、牛进达、尉迟恭、段德操这些名将默默的付出,就拿眼前的关中之战来说,功劳最大的是牵制了晋王几十万大军的李靖,有了李靖,杨侗才能在关中耀武扬威。但,世间又有几个人明白李靖的默默付出?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是光鲜的杨侗。他才能不足,但他有凌烟阁的学士在侧!他不聪明,但他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凡是他看中的人,莫不是当世最杰出的英才,你看他麾下文武,在遇到他之前,又有谁是名传天下的人物?”

    “确实如此。”李建成细细一想,认同的点头。

    “另外,杨侗用人之气魄、容人之胸襟,堪称世代第一人。高汉祖刘邦,不就是种人吗?”

    “高汉祖刘邦?”李建成瞳孔一缩

    “汉高祖论排兵布阵,攻城略地,不如韩信;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论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不如萧何,他本人没有任何惊人战绩,但偏偏创下堂堂四百年大汉。不过他有一点比汉高祖强,他乃是帝胄子弟、尊贵无双,他的出身也让目光远见,从而不会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说到了这里,刘文静微微一叹,“可叹的是我大唐很多很多人,都把他视着一时辉煌的楚霸王,这样会吃亏的。”

    李建成微微一笑,坚定的说道:“杨侗是高祖,但我李建成也不是霸王,我要当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

    刘文静笑了一笑,不置可否。

    勾践是王,而李建成只是一个多做多错、不做又显庸碌的太子;上有李渊压制,中有李世民咄咄相逼。

    这能比吗?

    除非……

    刘文静心中生出了一个十分疯狂的主意!

    太子殿下麾下有一人,有点像秦汉陈平、三国贾诩,是那种阴毒到骨子里的人物。或许,此人能够代替仁慈的殿下做一些不愿、不能、不想做的事情!

    东宫某处!

    “冬天来了么?怎么忽然间变冷了呢?”长孙无忌缩了缩身子,看了看天空,摇头自语道。

    顶点


………………………………

第298章:得陇望蜀

    杨侗驻军灞上,与李靖驻扎的阿城,对长安形成东西夹击。军营之中异常热闹,人来人往、吆喝不断。

    灞上军营除了十万主力,还有四万五千多名唐军降卒,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降兵全部被打散分队,旅帅以上军营都是从骁果军中提拔,队伍就在军营外的平地上进行最基本的列队训练,这些人虽是精锐,但必须从零开始,以适应隋军的战法。

    牛进达和尉迟恭各率一部,他们二人也算是媳妇熬成婆了,他们之前统帅的骁果军交给薛万彻掌管,谢映登为副将。这也算是资历上一种的积累,凡是从骁果军出去的主将,都是茂守一方的主将,比如以前的秦琼、裴行俨、苏定方、薛万均都骁果军呆过一段时间,如今,牛进达、尉迟恭也出去了,而薛万彻、谢映登进入骁果军,意味他们三人是杨侗重点培养的将军,前程一片大好,这令百毒俱全的程咬金羡慕之极。

    这也不赖杨侗不给程咬金机会,实在是他自己不争气!

    休闲时程咬金怎样玩,杨侗不管,但是在军营,就要有军人的模样,骁果军是隋军的灵魂,绝对不能引入这一颗老鼠屎。如果程咬金改不了那一系列坏毛病,那他这辈子永远都不会拥有掌管一军的机会。虽说程咬金是演义中的福将,但福将建功太有偶然性了,人,不可能永远那么幸运,把数万条人命交给一个没有丝毫军事素养的人,那不是英明,而是对将士们的不负责,也是对大隋的不负责。不如也不是没给他机会,比方说,带一伙士兵去收复一些县城还是可以的。

    中军,位于群帐正中,此时的大帐内,杨侗正站在一幅地图前,和记室参军杜如晦,研究着雍州和巴蜀的地形地貌。

    李唐在关中的主要势力基本上已经清除干净,杨侗和李靖的军队对长安形成了合围之势,是人都知道长安一战可下,兴趣不大。

    如今李唐主力已废,他感兴趣的是一些便以攻伐巴蜀、便以守御关中的战略要地,这些地方必须趁李唐虚弱之时掌控在手。

    而汉中无疑是必要掌控之所。

    汉中是秦蜀之咽喉,是关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门户和缓冲地带,因而也是南北政权重要的衔接地带,汉中的得失,对南北分合的影响极大。

    得汉中,则南北一体;失汉中,则南北对峙。通常来说,当汉中被南方政权所控制时,双方往往以秦岭做攻防天险;当汉中为北方政权所控制时,南方政权只能凭巴山防御。

    早在商代时期,汉中属褒国及以古蜀国,殷卜辞中有‘伐缶(褒)与蜀’的记载。在当时,汉中既是蜀国的北方军事重镇,也是殷商向西南扩张的战略前沿地带,两国在此发生了多次战争。

    到了东周前期,褒国亡于庸,汉中地归庸国。周匡王时,秦、楚、巴联合灭庸,于是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国,南部归巴国。在灭国之前,褒国向周幽王贡献了美女褒姒,从而衍生了“烽火戏诸侯”的史话。

    随后,秦国与巴蜀在汉中也多次发生冲突和拉锯战。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南北双方为了连通关中与巴蜀,分别在跨越秦岭、巴山的山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成为南北通行的通道。

    它们是战略天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代十分重视,前仆后继,频繁修缮。

    至今,汉中犹存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故道(陈仓道)等以及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石门等,堪比鬼斧神工,成为古栈道之乡。

    秦末,群雄纷起。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在汉中韬光养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击关中,攻灭项羽,最后统一天下。

    从而也就有了“得汉中者得天下”之说。

    东汉时,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从而,汉中郡治迁入本地,终于名副其实。

    东汉末年,张鲁据守汉中,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历史上少有的“****”政权。曹操为了获此战略地带,趁刘备在巴蜀立足未稳,便先下手为强,亲率大军征服了张鲁及汉中。

    刘备得知后,“蜀中一日数十警,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车骑将军黄权当时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蜀郡太守杨洪对诸葛亮言:‘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后来刘备举一国之力占夺了汉中,为了保住这个战略要地,把丞相、大司马、大将军都安放在了汉中。三国鼎立期间,汉中是魏蜀两国的主战场,这也反映出了汉中的战略地位。

    南北朝时期,宇文泰乘梁之弊,遣达奚武入南郑,夺南朝汉中之地;后来趁萧纪内乱,遣尉迟迥入川,夺南朝益州之地。这一系列的布局,使西魏(北周)成为当时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

    汉中东由汉水连贯荆州,可联通长江流域。向西,陇西地势高于关中、巴蜀,下攻这二地较易。于是有“得陇望蜀”之说。

    从地缘战略意义上说,汉中地理特殊,易守难攻,一时的得失,会对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当地农耕资源丰富,大军可以自给自足,利于固守。

    当然,事物的利和弊是相对的、矛盾统一的。汉中南北有秦岭、巴山这两个巨大屏障,成为一统天下的障碍,但自身发展空间受限,难以达到大开大合、长驱直入之效应。这也决定了汉中回旋余地有限,容纳体量狭小。

    但作为南北对峙的战略缓冲之地,汉中不管是对刚得关中的杨侗来讲,还是即将南下的李渊来说,都是必不可失的一大重地。以后,不管是杨侗南下还是李渊北上,这都将是重要的争夺地。

    “有了汉中,雍州才是一个攻防兼备的雍州。有了汉中,李渊依旧被我军压制。汉中包含汉川、顺政二郡,郡守分别是窦轨、萧锐。汉川郡守窦轨是窦氏子弟,苏定方将军即可攻伐;顺政郡守萧锐是萧瑀长子、李渊长女婿,可令薛万均将军从河池攻入。”

    大帐之中,杜如晦见杨侗盯到地图上的汉中,立即建议了起来:“如今李唐兵力大失,人人自危,正是攻取汉中的天赐良机,臣以为汉中不仅要迅速取下,还要派智勇双全的将领坐镇。”

    “我看苏定方比较合适。”杨侗笑道。

    “殿下英明!”

    “让苏定方和薛万均他们打下顺政、汉川再说吧。”

    “喏!”

    “对了,从邺城来的官员到哪了?”包括即将攻打的汉中二郡,隋朝这一次入手的地盘有十六个郡、九十九个县,大大小小官员需要几千号人。

    若非杨侗一直搞科举养士,根本没有官员可用。而这也是历代王朝所面临二难选择。

    在纸质书籍泛滥之前的时代,藏书量是衡量世家大族实力的一个标准,世家大族的子弟有世代流传下来的万卷书阅读,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能让他们衣食无忧的学习;而寒士买不昂贵的纸张,更买不起天价一般的书籍,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这样的学习条件,寒士的学识水平又如何比得上士族?

    面对这种情况,历朝历代的皇帝固然想提拔寒士,但他们才识不如世家子弟,再加上选官制度被世家大族把持,所以,能够入仕的寒士几乎都是少得可怜的妖孽人才,可是妖孽级天才又有几个?

    到了开科取士的隋朝,由于寒士的学习条件不如世家子弟,才学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当大家一起考试的时候,脱颖而出的往往是世家子弟。

    而世家大族都有培养子弟的族学、私学,就如同是培养官员的学校一样,是郡县人才的生产基地,十个中少说四五个能成为实干的官吏,但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力度远不如对自己家族的忠诚。这点是皇帝们万万不能接受的,可天下需要官员去治理,所以历代皇帝只能饮鸩止渴式的使用世家大族的子弟,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组建一个个政治利益网络,走钢绳式的对各大利益集团玩平衡,有能力的君王还能勉强玩得四平八稳,若是遇到昏庸之主,那官场之中,绝对会是一家独大的局面,意味着王朝对官场渐渐的失去了控制,到了这一步,王朝就会在内斗之中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物美价廉的纸书的大量普及,以及义务教育的盛行,使寒门子弟和普通老百姓人人可以学习,拥有了世家大族一样的学习条件,凭着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怕没人可用?只要在人才方面,摆脱了对世家大族的依赖,以杨侗如今的各种政策,世家大族想要把持官场很难,只要坚持不用世家子弟二十年,那之后,天下文人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到时候,也就可以对世家子弟解禁了。

    “殿下,官员们已经到了河东郡,明天即可入关。”杜如晦说道。

    “嗯!让他们加快速度。”地方不能无官,官员到位越早越好,这是其一。

    其二、也是最关键之处。

    杨侗要从关中迁出五百万人口,一部分安置到水源充足的河湟地区,那里经过薛举的祸害,都没什么人了,但却是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宜居之处;一部分安置到五原、榆林、雕阴所在的肥沃的河套平原;一部分安置到人口空虚的灵武郡,那是雍州除了河套平原外,另一处肥沃之地,也就是后世的宁夏平原,灵武河渠众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汉便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一带,黄河灵武郡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先民的辛勤劳动使灵武郡成为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但是自南北朝以来,灵武一带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破坏,百姓不是死就是被俘走,人口严重不足,把人口迁到这里,一是合理利用当地的天然优势,二是减轻关中的人口压力。

    关中只有冯翊、京兆、北地、扶风四郡,但是自东汉始,关中人口膨胀严重,关中生产的粮食无法满足日常需要。且由于过度开发,关中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