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猛虎-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甘奇一脸的不耐烦,众人更是吓得不行:“相公,您一定要救我们呐……”
“唉,知道你们不是文彦博的党羽,都放心吧,不会有人那此事大做文章的,此事皆是文彦博一人所为,与你们无关,你们还有杀贼之功,回吧回吧。”甘奇认真说了一语,不认真都不足以安这些人的心。
众人闻言,皆是大喜,作揖的作揖,躬身的躬身,拜的拜。
“相公英明呐。”
“相公当真是国之栋梁,是我等的恩人呐。”
“今日相公大恩,末将雷盖定然铭记于心,来日只要相公有何吩咐,末将万死不辞。”
“末将末将董达,愿为相公牵马坠蹬,赴汤蹈火。”
“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了,同朝为官,皆为社稷。回吧回吧……”甘奇有点怕,要说这样说下去,到时候甘奇倒是与文彦博一样了,成了反贼。
“相公,末将一定铭记相公……”
“别,够了够了,回吧!都是文彦博一人谋逆,你们都是家国栋梁,忠心不二为朝廷效力。”甘奇摆着手,人也回头了。
还有人答:“对对对,相公说得对,皆是为朝廷效力,甘相公也是为朝廷效力。”
这句话甘奇听得倒是满意,只是人已经消失了,只留一帮人在前院如释重负,有了甘奇这番话语,回家能睡着了。
………………………………
第五百六十四章 君臣
除夕到了,皇帝昏迷不醒,已然是说死就死的地步了,但是这个消息却还控制在皇城之内,汴梁城内还是佳节大庆的氛围。
皇宫之内,太子赵顼主持大小事务,殿前指挥使李璋在旁帮衬,时不时也召个人入宫谈论一番。
从富弼开始,再到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等人,接着就是枢密使甘奇,御史台司马光,开封府韩绛,消息也就在这些人之间,依旧还未外传。
新旧交替之事,稳步进行之中。
别人家都在庆新年,许多官员家中却一切从简,连个红灯笼都不挂。
见了太子一面之后,甘奇有了新差事,那就是又成了真正的枢密使,进了枢密院主持工作,太子赵顼如此安排,也是谨慎小心,兵权重地,甘奇执掌,便是以防生变。
枢密院衙门甘奇是熟的不能再熟了,里面的人甘奇也熟,不需要什么圣旨,更不需要多言,甘奇走进这座衙门,便是大权在握,衙门里属官无数,皆来拜见。
印鉴就在手边,虎符在白虎节堂里,甘奇巡视了一番之后,连个会都没开,就回家了。
回家之后,家中有一人等候多时,昭文馆校勘沈括。
沈括显然没有想到甘奇今日会突然召见自己,还是在家中召见,到得甘奇家中之后,沈括紧张不已,在大厅之内坐立不安。
待得甘奇回家走进大厅,沈括连忙起身拜见。
甘奇示意沈括落座,自己也落座,开口:“存中入仕几年了?”
“回相公话语,入仕三年余。”沈括与甘奇是熟识的,中进士守选期间,他还短暂在道坚书院教过书,教了大概七八个月就去了扬州负责刑狱,两年前调回京中入了昭文馆。
“在昭文馆里负责一些什么差事?”甘奇语气平缓问着,熟人也就不必有那么多寒暄了。
“初时修书,后来详订浑天仪,也参与历法之事。”昭文馆大概类似于国家出版中心,也管理一些礼制以及研究治学之事,修史、历法。沈括主要就负责天文历法,他也是这方面的人才,历法其实就是天文,能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能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一类研究。
甘奇点着头,直入主题:“我欲把你调入枢密院听用,你可愿意?”
“拜谢相公抬举,非是下官不愿,就怕下官不堪相公军事之用。”沈括是一个研究型人才,天文地理,农事政事,各种杂学,样样精通。虽然不一定能说他就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一定是一个技术家。
“调你来,非参军带兵之事,而是军械之事。”甘奇要铸炮了,首选之人自然就是沈括,没有谁比沈括更合适了。
“军械?那下官倒是懂得的,不知相公要造何种军械?”说到造东西,沈括信心大增,连测量星空的浑天仪他都能造,何况他物?
“炮,大炮,两千斤的大炮。”甘奇说道。
“火药之炮?”
“嗯,火药之炮,两千斤一门,永不开裂,易行军,威力大,能否?”
沈括倒吸一口凉气:“两千斤之重物,永不开裂,以铜则软,过大易变形,且靡费过甚,无以用处。以铁则刚,易裂,铸造则难保品质,若含气泡,必裂。锻造则耗工耗力,且难闭合。实乃……”
“锻造不行,太慢,且无法闭合,若是凿空之法,一年不成一门,无用。必须铸造。”甘奇显然也懂,他自己就弄了一把小火枪,枪管就是掏出来的,掏枪管还好,掏炮管,那玩意就要人命了。
但是话也说回来,真正最先进的枪炮管膛,后世都非铸造,皆是掏出来的,就是大铁棍子从中间掏空,但是后世有机器掏,这个年代的大炮,还是模具铸造之法比较符合现实。但是这个年代的工艺,铸造大物件,必然绕不开气泡,气泡一多,那肯定开不了几炮就会裂,裂了就要炸膛。但也并非真的就不能有一点气泡,只要能控制住气泡的量,依旧还是堪用的,毕竟这个年代的大炮爆炸的威力远远比不得后世的火炮。
“这……”沈括觉得为难,又道:“相公,铸如此大炮,不仅是炮之一途也,还有火药,火药怕是不堪用,也得重新调配,也是耗时耗力之事,兴许不一定成。相公,铸炮之前,必须要把堪用之药先调配出来,否则此事不成。”
甘奇点头:“我给你一个方子,按照这个方子精细配伍试验,必成。”
沈括有些惊讶:“相公竟然还有这种方子?”
甘奇点头:“硝十六,磺二,炭三。此方也不是最佳,但是依然最接近完美,你还需要再精细加减一番,多试验,必可出完美配伍,威力惊人。”
沈括连连点头:“那下官立马就去试验。”
沈括说完,还真准备起身就走,心急火燎,甘奇大笑说道:“人还没调过来呢,差事花费也还未调拨,人手也没有给你配,不必如此急切。”
没想到沈括答道:“花费下官先垫,得此配伍,下官实在忍不住想立马试一试。”
沈括比甘奇还着急,这种技术型的人才,还真与那些别的官员不一样,甘奇陡然似乎也能理解沈括这种人,甘奇直接说道:“那这样吧,你明日就到枢密院来报备,且安一个枢密院都承旨的名头,正六品。人手你自己找,就做这一事。钱我先给你一万贯带走做启动之用,若是无地可用,可先往城外禁军营中,我让人给你腾出一块地方。”
“谢相公,那下官这就走。”沈括是真急切,完全心无旁骛了,连在甘奇面前失礼都顾不上。
甘奇自然不会拘这些小节,起身就喊:“呆霸,备车,装一万贯钱,让沈存中带走。”
片刻之后,事情办妥,沈括自己上车拿着鞭子就走了。
甘霸匆匆到得甘奇面前说道:“大哥,那人把咱家的车马都驾走了,也不知道还会不会还回来。”
“罢了,车马就送给他了。”甘奇心情极好,丝毫也不在意自家的好车好马。铸炮之事算是开始了,有沈括主持,甘奇丝毫都不怀疑事情办不成,只等喜讯。
铸炮,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而且还是一门产业链,之后还要建一系列的工厂作坊。从原材料生产,到火药合成,从生铁到铸造,这里面投入不会小,后续投入还会源源不断。
得花钱,这回得花朝廷的钱了。
以后还会造火枪,火枪的要求更高,火药的精细程度,枪管的制作,各个部件的精细制作,这一系列的产业链,也要慢慢开始准备,最重要的是其中人才的培养。
大宋朝好就好在社会高度发达,手工业也高度发达,而且社会氛围也很是宽松,真有一门技术需要研发,基础人才满大街都是。
铸炮之事算是安排好了,甘奇也就完成了回京最重要的事情,接下来就是权柄之事了。
权柄之后,那就是改革,王安石也该回来了。王安石会是甘奇改革的最大助力,但是甘奇显然不会按照王安石那种改革的方法去进行。
甘奇开始琢磨起这些事情,也开始真正思考着改革的具体事项。
除夕佳节,汴梁城内热闹非凡,甘奇家中却与平常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加了一顿大餐,给下人们发了一些赏赐。
待得年节过了几天,皇帝宾天的消息忽然就传开了,其实连甘奇都不知道皇帝具体是哪一天驾崩的,不过这个问题也不重要,也没有必要去问。
消息传开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召文武百官入宫。
枢密院使甘奇佩戴整齐也就入宫了。
一切有条不紊,太子立于高台,不坐,哀伤不已,涕泪俱下。
相公们商量着祭文,悼词,写着要传遍天下的文章,一个大国,新旧交替是很麻烦的,从各地边境到都城,还有各国外交,皆要忙碌其中。
还有太子登基的事情,祭祀,礼制,繁琐不已。还要安排皇帝下葬等事。
繁琐其实是好事,至少证明这个国家没有什么问题,一切都是顺顺利利稳稳当当,一旦不繁琐了,那才是大问题。
甘奇对这些插不上手,也懒得去插手,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皆是忙得脚不沾地。
朝会过后,赵顼把甘奇叫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赵顼坐在了赵曙以前坐的位置上,依旧悲伤,却道:“先生……我还没有准备好,我真的还没有准备好……”
这话说出来,显然赵顼是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皇帝,他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自己的父亲会死得这么年轻。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忽然就要当一国之君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上位该做什么。而赵曙就不同了,昔日赵曙登基,已经就三十多岁了,他不是没有准备好,他是等得夜长梦多了,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稳固地位。
甘奇直接一语:“殿下莫要多想,天子就要上对得起皇天后土,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但求一个史书千年贤良之名。君子行大事,当鼎故革新。”
“鼎故革新?”赵顼对这个词似乎天生就有感觉,点着头:“是也,当鼎故革新,昔日先生让我去琢磨田亩赋税之事,我便看到其中之痛处。那我就做这件事吧?先生以为如何?”
“陛下若是能将这件事做好,那必然名垂青史,万代赞颂。”甘奇不是在忽悠赵顼,而是要来一个默契,什么皇帝就有什么臣子,赵顼要做的,就是甘奇要做的。反过来甘奇要做的,必然也要是赵顼要做的。
“还请先生教我,如何鼎故革新?”赵顼起身,到得甘奇面前,一礼大拜。
“此时不必详谈,待得殿下亲政之时,臣当事无巨细上书来表。”甘奇得回家准备了。不外乎三件事,钱粮人,怎么管理天下的钱,怎么管理天下的人,怎么管理天下的粮食。
“那就拜托先生了。”太子赵顼又是大礼。
甘奇连忙扶起赵顼。
赵顼再次坐到位置上,忽然长吁短叹起来。
甘奇疑问:“殿下何事忧心?”
“唉……先生当面,也不知当讲不当讲,此事萦绕心头,这段时间久久不散。”赵顼是真有心事。
“殿下讲来就是。”甘奇也有猜测。
“唉……父皇驾崩之前,留有遗言,说先生乃是司马懿之辈,听此言之时,朕还想与父皇争辩几语,未想父皇驾崩之后,这一言却一直萦绕在心。”赵顼也直白,一来是年轻不藏话语,二来是真想看看甘奇的反应。
“殿下,门阀已去数百年,我大宋以士大夫立国,从不闭塞言路。若有朝一日,天下人皆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便是天下士族群起而攻之时,只要大宋不负士大夫,士大夫必然也不会负大宋。司马懿也好,司马昭也罢,不过就是人心向背之事。从古至今,江山从来不因一人倾颓。上到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人心若在,社稷千秋。人心不失,江山稳固。陛下可有对天下之人的仁爱之心?”
甘奇说的是真话,人心向背,就是江山。
赵顼点着头:“我定然以天下黎民苍生为己任。”
甘奇笑着点头:“那还谈何司马懿司马昭?”
赵顼忽然也笑了,说道:“先生一语,去我多日心病。是啊,从古至今,江山从未只因独独一人而倾颓,每每与先生说话,必有醍醐灌顶之感,再谢先生。”
“陛下节哀。”
赵顼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富弼已老,文彦博谋逆。我想让先生宰执辅佐,不知先生何意?”
“殿下如此之问,本该百般推脱以显谦恭,但是臣此时却不作那般矫揉之态了,当仁不让。殿下临朝,当鼎故革新,北灭契丹,西灭党项,重现汉唐,青史万代,千古圣名,臣当仁不让!”甘奇也是大礼,就等今天了。
“好,学生拜谢先生。”赵顼此时有一种极好的感觉,如刘备隆中遇到诸葛亮一般,他再次走了下来,躬身一礼。
君臣这种感觉,甘奇自然也享受其中,甘奇扶起赵顼,说道:“今日,是臣最后一次接受殿下如此大礼了,从今往后,殿下切莫再做此举。君臣之道,在于礼,今日师生之情到此,来日君臣之义再续。”
这一语,说得赵顼心里难受不已,却也越发感动:“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殿下,天下人皆能如此,独独殿下不能如此。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昔日为教诲,往后为谏言。臣甘奇甘道坚,拜别。”甘奇兴许从赵曙那里学会了什么,今日主动说出这一番话语,就是他学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虽小,却也很重要,不仅关乎赵顼的心理变化,也关乎文武百官的观感。赵顼若是顶着皇冠,时不时还给甘奇来一礼,看起来甘奇是受到了最大的礼遇,但是别人看起来,显然就不会这么想了。
宋神宗赵顼,是有容人之量,但是甘奇尽量要做好自己所有能做好的,把这份信任一直保持下去。
至于以后,十年二十年后,哲宗也好,徽宗也罢。甘奇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
………………………………
第五百六十五章 鼎故革新
大宋治平四年正月,公元一零六七年,赵顼继位登基。
枢密院使甘道坚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甘奇,二十八岁。
曾公亮任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封英国公。这仍然是宰相,主要是负责门下省与官员选拔调度之事。
欧阳修、赵概进尚书左丞,参知政事之职位,这是副宰相。
富弼封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失实权,得国公,依旧上朝列班。
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
司马光任御史中丞,未有变动,清流言官之首。
韩绛进枢密院副使。能用的人,就得继续用着。
……
政事堂里,甘奇坐首,依旧还是那么不协调的感觉,宰相曾公亮坐在他之下,欧阳修也坐在他下面,满屋的白发,独独甘奇一人年纪轻轻。
这是甘奇第一次主持政事堂议事,他自己都有些不习惯,看了看左右,清了清喉咙,开口说道:“陛下临朝,欲意进取,还望诸公同心协力!”
甘奇说完这句话,又左右看了看,竟然没有人附和回答,颇为尴尬。
好在曾公亮不会让甘奇尴尬太久,便答道:“陛下有仁宗之风范,必为明君,陛下有进取之心,身为臣子,必然要勠力同心,如此上下一心,社稷蒸蒸日上,不枉一世人臣。”
甘奇能感觉到,在座许多人似乎还没有真正把他这位首相太当回事,倒也并非这些相公们有什么坏心思,大概就是下意识如此,真说起来,也是甘奇太年轻,资历太浅,哪怕所有人都知道甘奇立过何等功勋,也不免少了几分尊重。
比如欧阳修,这是欧阳修第二次当甘奇下属了,昔日甘奇升任枢密院使的时候,欧阳修就是枢密院副使,那时候也颇为尴尬。世事无常,欧阳修出道的时候,甘奇还没有生出来,欧阳修身居高位的时候,甘奇连举人功名都还没有考到。
昔日欧阳修还拉拢过甘奇,有收甘奇为弟子的意思。十年过去了,而今甘奇反倒成了欧阳修的上司。
所以哪怕欧阳修并未有看不起甘奇的意思,此时内心里也少了几分尊重的感觉。
显然,欧阳修不是个例,满屋子的老头,皆是如此。
这种气氛,甘奇自己都能感受得到。
不过也无妨,万事都要有一个过程。
甘奇再开口:“陛下有鼎故革新之意,所以咱们得先商量商量,该从哪些地方着手。”
“鼎故革新?革新什么?”欧阳修问了一语。
甘奇看着欧阳修答道:“军政民政,皆要革新。”
“祖宗之法要变了?”欧阳修又问。
甘奇点头:“要变,必须要变,治军之法要变,理财之法要变,赋税之法要变,管人之法也要变。”
“这……”欧阳修看了看其他人,不置可否,心中却在想新首相与新皇帝,心气是高,但是不免有些不务实,这么变,那不还得乱套了?
“我这里写了一份改革计划纲要,到时候教人抄录,诸位人手一份,先回去看,待得朝会之时详细来议,诸位看完,有什么意见,到时候一并提出来。”甘奇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纲要,从军事改革,到赋税改革,财务制度,度支方式,官员考核制度,甚至还有新衙门组建的事务。
甘奇话语说得客气,但是内心之中一点都不客气,这些事情必须干,谁也拦不住。这些老相公们不把他当回事无妨,甘奇要一言堂,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想法来执行。
甘奇还要组建自己的班底,班底人选很多,王安石、苏轼、苏辙、蔡确、李定等等,这些人也要一一调入汴梁,只待一步步来实施。
甘奇掌权,也相当狠厉,而今枢密院使空缺,甘奇甚至自己直接掌控着枢密院,在政事堂开完会,他立马就要去枢密院接着开会,枢密院也要有人事变动,韩绛已经是枢密副使了,甘奇还准备把冯京也调到枢密院去任副使,如此就把枢密院牢牢掌控在手。
军政一把抓。
为了避免有人说三道四,这仗还得继续打,只要在打仗,军政一把抓就不会有问题。
最近辽国已经与乃蛮人打完仗了,却迟迟不与大宋开战,这事情有些蹊跷。若说辽人忍气吞声了?怕了?甘奇不相信,十有八九是在筹备一场国运之战,以战略而言,等着辽人准备好再开战,这不是一个好选择。所以得主动寻辽人开战,这事情得有人去做。
一帮编修正在誊抄甘奇的改革计划纲要,甘奇也不多等,直接散会去了枢密院。
却是那些相公们已然在政事堂议论纷纷,甘奇这动作实在太大。
其实政府的组织框架,从隋唐开始真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之后,古今中外,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回事。
国务院,部委,司法体系,监察体系,军事体系。大宋朝的这套行政体系是没有问题的,就是使用方式的区别。
甘奇的变革,比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要深入得多,也要繁琐得多,这些相公们一时半会还不一定消化得了。
只待明日朝会,甘奇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甘奇去完枢密院,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忙,种愕,熙河兰煌经略招讨安抚使的官职得落实。落实之后,还要拨款,支撑种愕执行甘奇的河套计划。
狄咏调到燕云,任万胜军指挥使。史洪磊任威武军指挥使。威武军该往燕云来了,狄咏也该想办法与辽人开战了。
不过这钱粮物资,也是一个问题,如今甘奇当家了,柴米油盐就是个大麻烦。
但是这朝廷,是真没钱。甘奇得想办法变出钱来,宰相不是那么好当的。
狄青加封枢密使,退休。
人事升迁,有些甘奇可以自己搞定,有些得好好写个奏折报皇帝那里朱批。
还要举荐王安石参知政事,这是重中之重,附带昔日王安石写的《上仁宗陛下书》给皇帝赵顼,以此来证明王安石能堪当重任。
然后就得把苏轼等人调入京城了,安排官职也是麻烦的事情,甘奇身边的人不多,所以苏轼也得干活,苏轼可以知谏院,苏辙可以到尚书下走动,尚书省可以简单类比为国务院,左司郎中,五品上。
李定右司郎中,蔡确员外郎,孔子祥去御史台,侍御史……
这些事情,都要一一落实,这些调迁,倒是不必往皇帝那里报了,但是得与曾公亮商量,得曾公亮帮着做。
权柄在手,甘奇不能浪费一丝一毫。
正式当首相的第一日,甘奇夜半才到家,已然疲惫不堪,倒头就是呼呼大睡。
第二日大早,入宫朝会。
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甘奇,每一个人的笏板上都写得满满当当。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皇帝端坐在上,他也看了甘奇的改革计划纲要,他也有无数的疑问。
甘奇今日是要舌战群儒了,只等众人一一发问。
第一个发问的是富弼,如今朝廷,就属富弼资格最老,哪怕已然只是一个国公了,但也是位列最前,就站在甘奇旁边。
甘奇知道文彦博的许多事情,富弼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但是这种事情,知道是知道,却也不能那富弼怎么样,三朝贤相,不是一句话一个怀疑就能解决问题的。真要解决富弼,那得拿得出天下人信服的理由来。
就像昔日英宗赵曙带着富弼与文彦博要解决甘奇,缺的就是一个众人信服的借口。
如今换到甘奇要解决富弼,情况是一回事。
所以甘奇只能看着这个碍眼的老头依旧站在朝堂最前。
富弼昨日并没有到政事堂去参与议事,但他还是拿到了甘奇的改革纲要,昨天研究了一夜,今天自然要来质询,开口便是:“甘相公说要裁撤禁厢人马,可知其中问题所在?”
“富相请说。”甘奇等着。
“如今本就是大战之时,若是裁撤人马,岂不是自断臂膀?”富弼问着。
“富相公,裁撤人马,乃是精兵之道,兵不贵多而贵精,而今禁厢之中,多是老弱病残,与其徒耗钱粮,不如裁撤了去,可解冗费以养精兵。而且这裁撤也分先后,非边境之地先裁,低于十五者,高于五十者,皆裁撤了去。如此一年至少可节省两千万贯之多。”没钱打仗,就得想办法,裁军是最直接有效的。
这大宋朝到得如今,光是禁军就养了七八十万,厢军无算,各地还有团练衙门,虽然团练已然是个虚名,但是也有官员差吏等着发工资,这玩意要来作甚?要说保境安民,内地州府的军队完全不堪用,再过几十年,什么宋江王庆田虎方腊等盗匪之辈,一个个占地为王,内地州府养的上百万大军,都是虚设,其中还不知有多少空饷,这些不裁撤了,那真的就是浪费钱粮。
富弼听得甘奇之语,哈哈大笑:“都裁撤了,那内地州府,岂不是成了一座座空城?”
“留部分青壮守城足矣,若是不足,可再招募一些就是。”
富弼是真的要与甘奇过不去,他问了一个致命的点:“那这些裁撤下来的人怎么办?军队之中,本多是灾民流民,无家无地,入得禁厢才得以生存。若是把几十万人都裁撤了,这些人无以营生,你可知道会是个什么后果?”
这是重点,招灾民流民入伍,就是怕他们揭竿而起啸聚山林,这是大宋的维稳之策。所以大宋的禁军,才从开国年间的二十万左右发展到如今的七八十万,这还不算厢军的数目,大宋朝的赋税,每年大部分都用来养这些人了。
“富相不必担忧,我有一策,可保稳妥。”
“是吗?甘相公豪富,莫不是要自己出钱养着他们?”富弼还真不信甘奇有什么能保稳妥的办法,把几十万没有饭吃的人放到社会里,不生乱才怪。
高台上的皇帝也问了一语:“甘相真有稳妥之策?”
甘奇自信点头:“河套之处,黄河环绕,水系发达,乃膏腴之地也,正缺人手开边拓荒,把这些人送到河套之地,把牧场改为良田,养千万人不在话下。”
“甘相公不是说笑吧?河套之地,党项之地也,党项人岂能容得几十万宋人在那里开田?”
“富相公,谁的地,刀兵说了算,而今熙河兰煌经略府正在不断把党项人往西边赶杀,党项人都城都迁到了戈壁,再也无力东来。河套不占,更待何时?新得之地,免费发放给裁撤之人,这些人又岂能不愿?如此便是天作之合。就在昨天,种愕来信,得兴庆府东二百里地,这二百里内已然无一党项。如此下去,不用两天,河套尽在掌握。有地在铁门关外,就缺人了。”
甘奇一语,震惊满场。朝堂的相公们都看过甘奇与党项人订立的盟约,盟约上可不是这么写的,哪里知道甘奇竟然这般狠厉。
皇帝赵顼闻言大喜:“好,若真是如此,禁厢可裁,如此一举几得,甘相此事办得极好。”
富弼却道:“如此岂不是背离了盟约?非君子所为也!”
甘奇斜眼看了一下富弼,笑而不语。
富弼此时也回头看了看满场众人,他倒是希望有人能跟着他的话说,但是失望了,国家利益当前,背盟什么的,那是小孩子把戏,拿到朝堂政客面前来说,岂不是可笑?
甘奇不理会富弼,只问:“既然大家没有什么意见,那此事就这么办了。”
富弼又回头去看,还真没有人有意见,唯有摇摇头,又道:“这摊丁入亩之法,看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怕是……”
“有何难?赋税之事,种类繁多,庞杂无比。百姓所交的各项赋税,哪一样不是从田地里来的?与其弄得那么庞杂,不如直接都归纳在一起,只收田赋,岂不是最佳之法?谁家多少地,谁家就交多少地的赋税。如此,简单方便,还最为公正,也会少了那些活不下去落草为寇之人。也是一举几得之法。”甘奇要把所有的农业税收皆归纳到田地里去,也不要什么人头税了,就按照田亩来缴税,谁家有田谁家缴税,再立法设定一个地主向佃农抽租的底线。
这样的好处有很多,一来保证社会的公正,二来可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