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龙牙-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承乾笑道:“恩师为这个庭院确实费了心血,文臣来这里会发现典雅的氛围,武将来这里也会发现铁血的意味。哦,恩师前几日伤了心神,正在卧床静养,不宜待客,先生还请见谅。”

    刘源急忙说:“不敢,不敢,不知尊师可好转了?”

    “我师父不用你这家伙操心,快点进来,本王都等了你快一个时辰了!”李泰在餐厅门口探出头喊道。

    客人不至,主人是不会开席的。可是偏偏李承乾吩咐厨房做了一桌子好菜,让李泰口水直流。

    平常吃饭时,他们最多也就五个人同桌,菜也只有三道,就怕吃不完会浪费。

    刘源闹了个大红脸,给李泰李恪见礼过后,就坐在了客位。

    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刘源对李承乾拱手说:“殿下,不必等麦子成熟,我认输!可是我不明白,为何前人持续千年的方法却比不过殿下的方法呢?”

    李承乾放下筷子说:“刘寺卿,孤说说恩师他老人家对草木灰肥地的猜测吧,如果说的不对,刘寺卿一笑了之就好。”

    刘源对太子殿下那神秘的师父很好奇,赶紧正坐等李承乾讲。

    “刘寺卿觉得世间农民最最信仰的是什么呢?”

    刘源低头想了想才说:“皇天、后土!”

    “不论是平民还是我们祭祀祖先,方式繁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火烧。

    所以我师父推测,最早烧秸秆的行为应该是祭祀后土,感谢大地的恩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烧秸秆,用草木灰施肥’这种说法。

    刘寺卿,你就没想过支持秸秆燃烧的是什么东西吗?火烧过的肉都不能吃了,火烧过的秸秆,庄稼会‘吃’吗?”

    刘源第一次听见这样的推测和说法,苦思一会儿后感觉这种说法可能很有道理。

    李承乾又说:“据我师父说,哪怕把秸秆铡成碎末填到地里,都比草木灰要强。来年刘寺卿不妨像今年这样实验一下。”

    刘源摇了摇头:“不必了,尊师说的很有道理,太子殿下,我看您地里每两排麦子中间都种着大豆,不知这是何意?”

    李承乾这下反而红了脸:“那是恩师给孤设置的一道保险。我师父说,沤肥这种事他也是第一次做,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他敢肯定大豆麦子套种的话,会提高麦子产量。”

    刘源还是第一次听说了这种说法,不由得问道:“不知这是何道理?”

    李泰接口说:“本王师父说,豆科植物的根部有根瘤,会产生氮肥,大多数庄稼生长都需要氮肥这种东西。氮肥里的‘氮’字还是本王第一次见,是气息的‘气’字加炎热的‘炎’字。”

    “氮肥?气炎形成的字?”

    刘源此时对太子殿下的师父敬佩不已,想不到这位居然如此博学,怎么也该拜见一番才是。

    头疼呀,我的票票都去哪了?今天票票好少!……谢谢起点端三十岁的残废的月票呦。

    (本章完)


………………………………

第98章 推动农业改革

    刘源忍不住对李承乾说:“太子殿下,不知在下可不可以见尊师一面?”

    李恪不满道:“不是跟你说了吗?师父在静养,除了皇兄随侍左右,就是本王和皇弟也只能一天见一次。”

    李承乾止住要说话李泰的,叹了一口气说:“师父也很期待与你见面,既然如此,那你随我来吧,不过切记,不要问我师父问题!不要问我师父问题!!不要问我师父问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兄弟三个从师父那里学来的,刘源被逐渐增高语调的同一句话和一个太子、两个王爷的目光吓得不轻,连忙答应。

    不能下床?不能沉思?冷锋很想跳起来跑个马拉松,再背几篇古文证明自己已经好了,可是总是被刘淑雯的眼泪打败。

    这种被人“生病了”的感觉简直糟透了。

    让刘淑雯李承乾他们都出去,严禁他们打扰后,冷锋终于解放了,一个打挺从床上坐了起来,颇有几分“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韵味。

    刘源被冷锋的动作吓了一跳,哪有静养的病人还有这么跳腾的?

    冷锋见刘源目瞪口呆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失态了,微微躬身拱手:“失态了,失态了……”

    冷锋是国公,现在又有了实权,他可以稍稍前倾一下拱手。

    刘源就不行了,他虽然是九卿之一,却只是苍岭县男,爵位差了不是一星半点,45o地躬身拱手问:“熩国公不是心思受损需要静养吗?怎么?”

    冷锋苦笑道:“本来确实是病了,可是两日静养早就康复了,怎奈妻徒都不放心,严令我休息。”

    刘源想起太子殿下和两个王爷刚刚叮嘱他不得问问题时的神情,莞尔一笑:“妻妾关心夫君,徒弟关心师父,这是应有之意。太子殿下和两位王爷尊师重道,熩国公应该欣慰才是。”

    人没病却坐在床上跟别人谈话是很失礼的行为,冷锋给刘源搬出了一个凳子,肃手延客,待刘源坐下后他也找了个凳子坐下,等着刘源发问。

    刘源低着头,思量许久才问:“熩国公助太子殿下与我打赌,甚至还种植大豆作为保险,想来您一定是希望我失败,不知熩国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冷锋大笑:“哈哈,看出来了?其实啊……”

    一个摆在盘子里的果核飞了出去,窗外立刻响起了凑近打算偷听的李承乾发出的惨叫声……

    “其实啊,我希望你失败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刘源拱手问道:“敢问是何道理?”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遗产,其中有很多的财富,却也有一些糟粕,日子是向后过的,所以见识习惯也是要改变的。

    比如草木灰,虽然对地里的粮食确实有帮助,可是也只是一点点而已,还不如不烧直接铡碎填地里。

    粪便也是这样,虽然它是污秽之物,但填进化粪池,处理过后,反而可以肥地。可是,世人只觉得肮脏的东西进了地会玷污了粮食。

    安民县一行,让我感触良多。隋末躲避战争徭役进入深山的流民,出山后所求的,不过是不会饿死。

    就连大唐治下的百姓,也只能‘闲时喝稀,忙时吃干’。肉?饭都吃不起,怎么吃肉?”

    刘源感慨道:“我幼时也经历过饥荒,彻底明白了‘饿’字的含义。等当了官,俸禄一发下来我就都换成了粮食,发誓不再饿肚子。

    世人都觉得司农寺卿是个清闲的官,其实啊,我自当上司农寺卿以后一刻不曾得闲。努力地培养良种,就是希望‘饿’这个字只会出现在人们饭前,而不是充斥全天。”

    冷锋知道刘源说的没有一点虚假,否则司农寺卿早就变成“冷锋”了,何苦于设计刘源?

    冷锋指了指自己缠着纱布的脚说:“本该是我陪刘寺卿看看化粪池和水力送水道的,怎奈脚还没好转,妻徒又会拦着,就让太子魏王他们陪刘寺卿去看看吧!希望司农寺能在天下推广这两样东西。”

    化粪池,就该是处理污秽之物的地方。水力送水道?这是什么东西?既然能与粪肥相提并论,就该是利器才是!

    刘源起身拱拱手,示意冷锋不必起身相送,兴高采烈地走了出去。

    冷锋赶忙把桌椅板凳恢复原状,然后躺回了床上。

    不一会儿,刘淑雯走了进来,看了看桌椅的摆设,没有发现异状。

    冷锋笑道:“我可没起来,是躺在床上跟他说话的。”

    刘淑雯摇了摇头,拿出果核和一张纸说:“你看看青雀儿画的图可对?”

    冷锋看了一下纸,就无话可说了……纸上的图完美地画出了果核的飞行路线,从李承乾开始,终点就是刚刚冷锋做的地方。

    该死的!看来李承乾就不该当太子,应该去当狗仔队队长,李泰也不该学物理化学,而是应该去当侦探,或许千百年后会有一部电视剧叫《神探李泰》或者《名侦探魏王》?

    看着冷着脸走过来的刘淑雯,冷锋忽然觉得自己挑这个女人当老婆是不是有点草率……

    刘源在庄子外看到了化粪池,发现这并不难,只是把人畜粪便和秸秆碎块堆到坑里,再盖上盖子罢了。

    可是当他看到李泰和阎立本搞的水力送水道时,差点扑上去亲近。

    老天爷!这是哪个工匠拥有如此神技!居然借水车之力拉动一块块木板,经由木质方水道把水推送到山上。

    李泰看着依旧在坚强旋转的水车自满不已,这可是他和阎立本很长一段时间的心血结晶。

    有了这个水力送水道,农民就不用一趟趟地抬水来往于山上山下,想给地浇水?去山上储水池抬就是了。离的近的甚至不用抬,像水地浇水一样,把水导到地里就是了!

    小河流水昼夜不绝,水车运转也是昼夜不息,虽然送水量不是特别大,可是就算农民用光了储水池的水,搭上机关启动送水道,不出一夜就能把蓄水池填满!

    今天爆更,特此很早就发一章,大家如果喜欢一次性读,可以攒到晚上再看。另外,麻烦把推荐票投给宝宝,昨天不足一百推荐票,可让我心塞了……感谢断弦殇、繇熙皑蓝和……一地金……的月票。(原谅我打不出来)感谢断弦殇的打赏~( ̄▽ ̄~)~

    (本章完)


………………………………

第99章 到处都有风!

    刘源在山上把每一块旱地都查看了一遍,发现山上旱地的庄稼竟然不次于水地的庄稼。

    李泰洋洋得意道:“刘寺卿,怎么样?本王研究出来的水力送水道不错吧!”

    刘源坚定地点了点头:“当然是很重要的发明,可是……魏王殿下,天下土地甚多,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一条河流可以借用的!”

    李泰的笑声顿止,他也开始发愁,对呀,天底下的地那么多,不一定每一块山地山脚下都有湍急的河流,如果没有湍急的流水为水车提供动力,又怎么送水?

    “还有啊,这水力送水道,虽然不费人力就可以送水到山上,可是,如果山地与水流相隔很远呢?水道是以木板铺就,不是每一个农庄都有这么多的木匠的!”

    李泰嘴角的笑容完全消失了,这……这还真是一个大问题啊!

    刘源见李泰萎靡不振,改口说:“不过,这种发明已经很不错了,魏王不必如此介怀。”

    “刘寺卿,你觉得本王会介怀?”

    萎靡了一阵子的李泰忽然又抬起了头:“师父说过,物理一道,最开始是熟悉物体的特性,方便人们趋利避害,后来则是纳万物为己用!天下好多没有河流,可是你敢说有一个地方没有风?

    本王一定要用流水作为动力源吗?木板水道推水确实废木头,可是麻绳这东西可是家家都有,哈哈哈哈……”

    李泰背着手大笑而去!

    刘源有些摸不着头脑,风?这事儿跟风有什么关系?

    李承乾想了想,忽然一拍脑袋:“风车!”

    李恪也明白了:“就是那个风一吹转的飞快的玩具?青雀儿脑子真好使!”

    刘源思考了一下,也不得不佩服魏王那颗七窍玲珑的心……

    就在李泰伏案画图研究风力的时候,阎立本钻进来了。

    “魏王殿下,您在研究什么?”

    李泰见阎立本来了,大喜,在他认识的人里面,只有阎立本给他一种“知己”的感觉,研究水力送水道的时候,他和阎立本的想法经常不谋而合。

    李泰说:“司农寺卿刘源那家伙说咱们研究的水力送水道离了湍急的河流就没用了,还说木质水道费时费力费工,百姓们用不起。

    哼!本王就把这个研究出来给他看看!”

    说完,李泰拿起桌子上的风车,对着风车吹了一口气,风车就吱悠悠地转了起来。

    阎立本和李泰的默契早就超过了狼和狈,看到这一幕直接开了口:“风车?借用风力?”

    李泰就知道阎立本能一眼看出来,笑着说:“不愧是你,一眼就看出来了!怎么样?和本王一起研究风车?”

    阎立本摇了摇头:“不行啊,现在我受你师父委派,正在研究借水力拉动重锤起落,帮助铁匠打铁,今日已经有了头绪。王爷,您不如先随我研究水力重锤吧!成型以后咱们再一起研究风车!”

    只要有可以研究的东西,李泰就开心,他和阎立本一样,都是求知欲旺盛的人。打铁锯木头那样制式的工作会让他们发疯,只有研究出别人从未见识过的东西时才会欣喜如狂。

    研究狂人就是这样的,研究到了深处,就是喝水吃饭睡觉也会抛在脑后。

    哦,不对,吃饭一项不包括李泰。

    中午刚刚到饭点,李泰就急匆匆地进了餐厅。

    冷锋好说歹说才说服刘淑雯相信自己已经没事了,李世民送来的大螃蟹,让厨师做简直就是浪费!

    螃蟹这种东西,关中人没几个爱吃的,浑身是壳,还没多少肉,就像曹操吃鸡肋,食指无肉弃之可惜。

    可是海里的大螃蟹可不一样啊!三四只就能让人吃饱的个头和河蟹那种败类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这些大螃蟹是海边刺史给皇帝上贡送来的,即使一直换水,可是经过水路疾驰的折腾,这些螃蟹也十不存一。

    清蒸!必须清蒸!螃蟹肉清蒸过后在蘸黄酒醋等调味蘸料简直就是美味,比御厨掏出螃蟹肉以后炖汤的白痴做法好吃了不止一筹。

    十只大螃蟹,被五个人消灭一空,李泰舔掉甲壳上最后一丝螃蟹肉以后感慨说:“可惜了,这种奇珍美味还是太少,我还吃得不够尽兴。”

    冷锋拿着一个螃蟹腿指着李泰对李恪说:“看看,又一个何不食肉糜之辈!”

    李恪拉了拉弟弟的衣角说:“青雀儿,这种大螃蟹海边有很多的,就像咱们山上的飞鸟一样多。只不过大海离长安太远,加上只能走水路,才会如此珍惜。等什么时候咱们去攻打高丽,三哥带你去海边吃个够!”

    “真的?海边这东西就像飞鸟一样多?”

    李泰嘴角的口水流下来了犹不自知……

    大海,对大唐人来说是个仅次于阎罗殿的地方,每年出海遭遇海难而死掉的海商不计其数。

    就是千年后蒸汽船出现,海难的事件还层出不穷,更何况现在这个船材料均是木头的年代呢?

    蒸汽船啊……没有橡胶作密封材料,蒸汽机就成了蒸汽的机器,橡胶起源于美洲,可是在海船不能越洋的现在,只能琢磨通过白令海峡。(俄罗斯、美国大陆之间)

    想要经过那个快要到达北极圈的地方,防寒是必不可少的,防寒怎么也需要棉花。

    棉花现在在高昌就有种植,可是高昌人可恶得很,棉花可以卖,棉籽就是不给!

    李世民也讨厌这个几次都蠢蠢欲动的邻居。

    尉迟恭的战报被李世民扔到了一边。

    吐蕃强大,他们侵略也就罢了,你高昌一个小国居然也敢这么放肆!

    打开惊雷司的库存账簿,李世民看着上面的数字也很难受,难道就不能再快一点吗?

    能!

    阎立本搭上最后一个机关,水车从流水处的动力立刻开始传递,经过连接、力矩组、滑轮组后,那个需要十几个壮汉才能抬动的大铁柱一上一下地动了起来!

    嘭!嘭!

    铁柱开始砸击下方的铁板,看样子力道十足!

    早晨发的章节说今天爆更……我本打算中午放出两章的,可是……存到本地的草稿没了,手机莫名其妙地删除了……吐血……

    (本章完)


………………………………

第100章 西行

    铁生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铁柱锤势大力沉,在粗糙地锤打的时候,一锤估计能顶十几锤。

    阎立本见铁生好像浑身都在发痒,就笑着说:“还不生火实验一下?”

    铁生唉了一声就急忙去生火。

    当赤红的铁块趁重锤升起的时候放到铁锤下厚重的铁板上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到了铁块上。

    铛!

    铁块被砸薄了足足四分之一!

    铁生和他的徒弟们立刻欢呼起来,有了这个重锤,可以替他们省不少事!锻造速度的飞跃可以预期!

    看到水力重锤效果很好,阎立本闪亮的双眼立刻变得模糊起来。既然成功了,不睡个好觉都对不起自己这些天的辛劳!

    张仲清看到水力重锤的成功,也松了一口气……

    可是李世民现在看着僧侣玄奘的信中所求却松不了气。

    “南北朝伊始,诸多佛寺始辨“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至今,北流传《涅槃经》、《成实经》、《毗昙》与真谛在南译《摄论》、《俱舍论》,为佛学主流。然贫僧侍佛多年,深感真谛祖师译著不善,致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各异,于重理论分歧大也,难融合也。

    摄论、地论两家于法相之说各异,遂贫僧生天竺求弥勒论师之意,望陛下恩准。”

    “恩准?朕恩准你个头啊!”李世民把这封信扫到了地上,忍不住爆了粗口。

    普通八年三月八日,梁武帝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

    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梁武帝还俗;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梁武帝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三月三日,梁武帝又第四次出家,于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梁武帝四次出家,大臣们三次糜费国库赎人。这就是佛学对帝王的危害。

    李世民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皇帝,从不相信“鬼怪佛仙”之说,也只有冷锋的狙击枪,让他的心动摇了一点点。

    李渊、李建成等人会被妖僧法雅蛊惑,他不会。就算是国教道教的领头人袁天罡,也不敢劝李世民学道。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错的,李世民根本不想同意玄奘西行。

    玄奘想要去天竺,就必须有出关文书,最好出关文书上还有李世民的大印,这样,可以为他西行提供不少方便。

    大唐的宗教够混乱了,如果玄奘西行归来,就会再给这片混浊的池塘投入一块巨石,激起无数水花。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李世民提笔就写:“不准!”

    硕大的两个红字,力透纸背!

    李世民发怒的时候,皇后总是会及时赶到。

    御厨创造性地把西域的葡萄酒加入了冰淇淋,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誉。于是,李世民每到心事重重时,都会让御厨做这个。

    李世民把奏折都推到一边,伸手接过皇后端过来的大份葡萄酒冰淇淋和勺子,吃了一口才说:“朕知道你在这宫中待得烦闷了,改日朕带你去看看承乾,也顺便散散心。”

    皇后说:“妾身虽身处宫中,可是与淑雯的来往也没有断绝。昨日她带来了承乾现在衣服的尺寸,妾身发现承乾足足长了一圈。”

    李世民笑道:“深宫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原本还有朝臣对太子不居东宫一事喋喋不休。可是安民县一事过后,这些声音全都消失了。

    古之朝代何其多也,帝王何其多也。开国皇帝,无一不是勤勉有加,可是为何后世子孙却逐渐残暴淫(蟹)欲,何不食肉糜呢?

    直到冷锋跟我谈话后朕才知道,民为水,君为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溯流而上,则寸步难移。

    就让承乾在宫外历练吧,朕希望后世子孙都能切入民生,尝遍人间百味。”

    皇后整理仪容下拜说:“陛下‘民为水,君为舟’之说,当是后世子孙的祖训。若历练之训流传,则大唐万年可期矣。”

    ……

    慈恩寺内,玄奘看着皇帝的批复苦笑不已。

    这里不是四百八十寺的南朝,皇帝不信佛事,自然不会允许他西行,可是,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上表了。

    慈恩寺住持玄法大师凑过来看了看,对玄奘说:“阿弥陀佛,师弟,师兄知道你求佛之心坚定,可是既然皇帝禁止,还是打消念头吧。”

    玄奘攥紧了纸说:“西行是师弟今生最大的愿望,改日,我还会上表的!”

    相比于玄奘的碰壁,袁天罡可是顺利得多。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箱子金子,是当初向冷锋求学识时夸下海口答应的。又一箱子金子,是赞助学院建设的。

    人家都这样了,那冷锋也不好意思要求李淳风必须脱掉道袍换上学院制式服装了。

    天下文院,虽与天下武院并列,可是它也是天下武院的基础。在答应到天下武院出任为师后,李靖只提了一个要求:“我不希望教的是目不识丁的蠢才!”

    原定计划中的建筑工程怎么也要贞观二年才能完成,可是一直等在家里的大儒们却连几个月的时间都等不及了,日日来工地观看进度。有烈性子的大儒甚至撩起长袍直接帮工人和水泥,帮木匠抬木头。

    第一座教学楼完成后,这些积压已久的教学欲望爆发了!

    百多个大儒集体涌进冷府,要求冷锋现在就开学!

    “诸位,咱们文院只建起了一座教学楼,内部装修还没做呢。”

    于焕之拂袖冷哼道:“读书、学习,有光亮可视物,有笔墨可手书,天雨有蔽屋就够了,弄那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学子们到底是来学习的,还是来享受的?”

    冷锋头疼道:“可是……”

    有人劝我把这本书切了,说再开一本书收藏上万才行……我觉得现在战绩还行啊,虽然并不火爆,但是还是有人支持我的!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请在正版阅读,等战绩上去了,我也能吹吹牛:“这战绩,能太监吗!”

    拒绝太监!

    (本章完)


………………………………

第101章 开学

    “可是,文院虽然有了教学楼,却没有宿舍楼。咱们这儿离长安可不近,学子最好是住宿。功勋之后或许有马车可以接送,寒门学子只能靠双脚走过来。”

    于焕之又说:“学问虽远在万里,亦当取之!寒门学子没有这份觉悟,怎么能学好呢!”

    姚思廉也说:“文院创立伊始,所教仅‘字’‘算’两项,教字我们都可以,可是教算学,只有你和李淳风两个,了不起把你三个徒弟也派出来。

    教学楼有七层,一层有七间,一间可容纳五十人,两千四百五十人,哈哈,你教的过来?”

    “……”冷锋无话可说,他还真的教不过来。

    韩崇文见冷锋低头不语,就说:“‘脚踏实地’,这是老夫救你醒来的字,好高骛远不可行啊!执教天下虽然是老夫的毕生所愿,可是老夫年事已高,注定看不到果实成熟那一天,你还年轻,怎么也能看到花开!

    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先教出一批能够在文院任职教书的学子。教学楼不是有七层吗?那就把上面三层改成宿舍就是了!我看过你的宿舍规划图,八人一间寝室,三层楼,哪怕不改造,也能容纳一百六十八个人!”

    冷锋想了想才说:“那咱们第一批……招多少?”

    “三百五十吧,把第一层填满就行,差不多我们每人带三个,不累!”

    一个人带三个?你们还真想一传二,二传四啊!

    冷锋挠了挠头:“诸位不知道我是按一个人教五十人计划的吗?”

    韩崇文急忙摆手:“十个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多了。不是我们怕累,五十个人在沙盘写字,走来走去的,我们能看顾到几人?”

    冷锋没想到这些老头还在研究用沙盘教字,这思想也太落后了吧!再说……

    “难道你们没去看教室?”

    众大儒纷纷摇头。

    就在文院教学楼一楼一号教室,冷锋拿着粉笔在黑铁板上写下了“开学”两个字,随后用粉笔擦擦掉。

    “这就是黑板,诸位只要在这上面写字,底下的学子只要没有患眼疾,就都能看到。”

    大儒肖听雨直接抢过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几个字。

    众大儒纷纷站到讲台下看,发现看字看得清晰无比。

    这东西可比沙盘写字好多了!

    等众大儒都过了一把用粉笔写字的瘾,冷锋才招呼大家聚集到一起。

    今天正好人都在,也该谈谈制度的事儿了。

    “诸位,既然你们都要求开学,那几日后等桌椅齐全了,咱们就开学,不过……咱们文院也该有制度。不知哪一位当文院院长?”

    于焕之说:“这文院,都是天下楼出资建设的,理应由你当院长。”

    冷锋摇摇头说:“不可,不可,文院院长,应该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至于我,还得在武院任职呢。

    说到德高望重,我推选韩崇文先生当院长,如何?”

    韩崇文连连推辞:“不可,不可,在下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姚思廉拍了拍韩崇文说:“这里就你最适合,我教书之余还要编篡史书,能者多劳嘛……”

    很快,天下文院的领导体系就确定了。

    文院院长:韩崇文

    文院副院长:李承乾

    文科部长:姚思廉

    教育部长:于焕之

    数科部长兼财务部长:李淳风

    书院按照七日为一个教学周期,金木水火土五日教学,阴阳两日放假。

    三日后,朝廷向长安周边发告了公文:

    吾皇仁德,体恤百姓疾苦,哀叹识字者寡,特诏令天下楼出资建设天下文武两院,今天下文院初开,纳五百人,凡我大唐子民家中幼子,皆可报考入读。

    天下文院不收取任何学费,不收取任何束脩……成绩优异者,将留于文院任职……

    告示一出,整个长安都沸腾了!

    天底下居然有这种好事,那么多德高望重的大儒教学问还不收取费用!

    高官显贵们心动了,家中聘请山东之地的先生教书,虽然学问是天底下最好的学问,可是费钱啊!身上要是有爵位的还好,长子可以袭爵,可是身上没爵位的,如果当爹的死翘翘了,孩子还得靠自己吃饭。

    平民百姓更希望孩子可以学到学问,自己这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土地里刨食就算了,难道孩子也得继续这样?德高望重的韩崇文老先生当院长的地方,怎么也得把孩子送进去。

    商人们更是热衷,天下文武院?那就是天下楼的产业,大家都在慈善堂小打小闹地捐款的时候,人家天下楼楼主直接办了个书院,这得捧场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