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拔那汗虽然还有国家的名义和形式,但是领土上已经被分割成不同管辖的三部分。但这算是比较理想的妥协方案了,自从河之地后,拔那汗作为抗击大食东进前线屏藩和缓冲的价值就消失了,其政治地位和军事价值的反差,大唐政治版图的位置,也变得尴尬起来。
坐拥西域重要的四战要冲之地,堪称大国却拥有相当程的自主性,就算本代国王一心亲附大唐,但不代表将来世世代代也是如此,此早回积变成不得不正视的隐患。如今的拔那汗国的位置虽然有所边缘化,但换来的是,相对的政治上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需要。
而且通过这件变乱也说明了某些事情,岭西行台和安西都护府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并且随着版图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两者之间还需要一个地缘上的缓冲,这就是保留拔那汗大部分国土的需要所。
处断完宁远王这端事,我又拿出绘制的河郡国图舆来参详。
岭西行台兴都库什山脉以北,阿姆河到锡尔河流域之间,被称为“格迪亚”的河地区,先后重设置了大宛、康居、南谧州、贵霜州、安息州、劫法州、三曹州等八个都督府,下辖十一个大军州和数十个羁縻州,所辖人口数万到十数万不等。
因此也编练了相当比例的驻军,以镇守这片明开程很高的广袤地区。
当地驻守的军队分为防人和官键两种,官键就是按照正规军标准,挑选募集训练装备的野战机动部队,一般都是来自安西境内的军户家庭,再加上城傍、老归化人的后裔作为补充,后来又吸收了河当地的一些贵胄子弟,连同常随军役内,大概有一万八千多人,编为三个小军一个守捉,约大小二十个营。
主要以萨末键、康居城、达失干城为驻地。其驻守萨末键的安远军和乌浒守捉同处一地比邻而驻,算是眼下河之地的政要所出的枢。
而防人顾名思义,就是戍防地方之人,属于以府兵屯庄形式存,常驻性质的地方治安日常维持部队,因此要求被进一步放低,允许从当地招募表现的心向大唐的亲熟分子招募,当然为了避免事端采取的异地服役,并按照要紧程实行一里到四里的同乡回避制。
为了填补西进后防守力量的不足,曾当地广募各族键勇,搭配安西的军户和归化人移民,按照重要程和来源成分,同样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但平级大的编制不过团,分以安州、康州、石州三镇防御使兼营田官进行统制,编点册的防人戍户,正好与当地的官键维持一比四到一比五之间的比例。
官键主要驻守道路关要城邑待命,而防人则分布于道路两旁的市镇城寨之以备地方,非传召不得带甲出防区里,战时则应需提供兵源和辅助役。
由于从安西到河乃至南方的吐火罗都盛产良马,随着商路通达而多至价贱,因此官键全部都有复数的备换坐骑,而防人自备坐骑或是以马代步的比例也很高。控制这么大一片区域,保持足够的机动力是必须的。
这些军事序列之外,还有国内一路随军来的亲藩熟部,安置地方而成的城傍聚落,多分布靠近沙漠草原的北方,以户、千户为基本单位,分别归属上述军州治下。
此外还有河西南部还有何国、小史国为等若干小国,一大批本地贵姓大族出身的传统“德赫干”构成的羁縻州,他们按照实力和领地大小,顺服唐人官府的册封,并承当一定的军役贡赋。
他们也统治着远离交通干道,而唐人暂时无暇顾及的大多数边远地区,自己的城堡和村镇里,管理着治下的城镇人口,村庄和乡村农业人口,以及草原及其游牧人口。他们坐拥数量众多的农奴和附庸平民以家族和姻亲为纽带,维持着近似遥远西方世纪封建采邑一般的社会生活,只是因为商业和明的交流加开化和接近明而已。
他们也是那些辅助作战的藩属军队主要来源之一,如果表现出色的话,也会被破格选入正规军,进而取得唐人的出身和前程,而成为大唐军事序列的正式成员。
而根据距离唐人行政枢的亲疏远近,像这些当地土藩的自治程也有所不同。
像小史国的国兵是由唐军一手重建的,国充任要职的官员大半都是唐人,几乎就是一个于阗国的模版。而何国的军事防御,则完全交给了驻扎境内铁门关的一营唐军,商贸和外交都要接受当地劫法都督府的指导。
而这些不同地方政权势力之间,还有不少可以留白出来的缓冲之地,原本就是预定作为封赏有功将士的功爵领有之地,这也是我这番前来西域的重要因由之一。
。。。。。。。。。。。。。。。。。。。。
天竺西北的信德大平原,一支军队正沿着列阵,奔走的游骑不是带来前方的变化。
而队列的资深的老兵和士官们,正检查自己所属的部曲,逐一查看兵甲军备,并小心的嘱咐道
“不要怕热流汗,一定的披挂整齐。。”
“天竺土军,不少善用毒箭的。。”
“虽然轻飘飘的射不远,但是躲山林偷袭,却是者力毙,难有侥幸的。。”
“你们这一路随军征战过来,也算是战之士了,且不要因为一时贪懒疏附,而丢了身家性命。。”
“热死总比被流矢憋屈的夺去性命的好。。”
军阵的前方,成群结队的本地人,想温驯的羊群一般,被赶进事先预定的位置,开始挖掘壕沟和蹄坑。
“这就是你们募来来的土卒。。”
骑高头大马上,北天竺经略副使鱼同,有些郁闷的看着眼前一群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土人,手拿着竹木削成的尖矛,总是一副有气无力,不堪重负的模样。
“就这么一些行尸走肉能堪什么用处。。”
要知道同样是就地取材,土人为驱前军奴,但北天竺那些诸侯藩主土王治下,虽然同样役使大量土奴,穷其力来供养自家奢靡无的生活,但好歹领下下户口也只是常年面黄肌瘦,脸有菜色而已。
“严格他们都是牲口,两只脚走路的牲口而已。。”
负责就地慕卒的,是一名祖上有天竺血统的吐火罗部将,他赶忙开声解释道
“当地能跑的都跑光了,不能跑的都这里了。。”
“牲口?”
鱼同不由皱了皱眉头,这信德之地,按说比远旁遮普的高地诸国还要富熟多产的多,怎么过的加不堪,要知道,一多年前的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可是将这里描述成谷疏嬴野,路不拾遗的丰足之地,这些个饿殍算什么回事。
“或者说牲口都比他们过的好。。”
吐火罗部将添油加醋道
“起码我们哪儿,作为牲口主人家也要好生养着,吃饱喝足适当修息,才能尤生之年大限的驱使为役。。”
“这有事怎么说法。。”
“那是与当地风俗民情相关的。。”
“本地四季富足,地熟多产,水肥地腴,春落其子而来年夏收一树果。”
“当地人又极好生养多孳息,是以底层户口较别域极贱之至。。。上位者驱役致死而毫不足惜”
“这些还是其挑出来较为健壮的了。。”
看着这些赤身露体,蓬头垢面不分男女的人,已经羸弱衰竭的似乎随时要倒毙风的情形,别说拿来驱使为军前炮灰了。他不免苦笑道
“起码耐受力是极好的,一时半会不至于死掉的。。能挡一会就够了”
不多久天边已经传来来号角鸣金声,预料前来迎击的敌人终于抵达战场了。
高大的战象和大队骑兵的身影,已经出地平线上,他们穿着铁鳞甲和皮甲,大象身上也披着大片的布卷头部罩上藤牌,全部用油彩涂成鲜艳的颜色和纹路,看起来既威武又诡异。
色彩斑斓繁复的旗帜上,只能依稀辨认出一只金鳞孔雀的模样,与这与西北招讨军之前遇到的那些诸侯土藩兵,迥然相异的一只军队。
……
………………………………
第七百零七章尽洗甲兵长不用2
第七零七章洗甲兵长不用2
进入宁远国之前,我特地西北麓的一个山口停留了一下。因为,走出这里,就走出了我后世那个国家西端的边界线,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国外了。
一水劈山急落直下的的山势和地理,看起来是那么的熟悉,只是一千多年后载重卡车轰鸣往来不绝的水泥干道,变成了碎石黄土经由大队商旅踩出来的古道,高耸的界碑变成敖包一般堆砌的山石;林立的口岸边防建筑,变成了夯土垒石的围子。
唯一没有太大变化的,就是作为驻守当地,宣示主权的华夏军人身份。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边疆小哨,看管着沿着大山南北两座顶上的烽燧,总共才十名戍卒,五户防人,三匹传讯的官马和一大一小拉车挤奶的两头牛,一只看家的大黑狗和一小群只羊,就是这里常见的生灵。
堆土的矮墙,防不了什么人,也防一些不请自来的野兽而已。但他们的存却代表的葱岭之地的管控之权。他们的追求和景愿也格外简单而朴实的多,没有什么民族国家大义的崇高,也没有为国开疆拓土的宏伟蓝图和使命感,
只是因为年纪大了有家室负累,没有精力和决心像那些少年人一样去追逐军功,那便只有从简单朴实的地方做好本分,只要这里驻守的年限够了,自然而然会从军府下得到一块不大不小的田地,作为余生养老的资本,这就够了。
他们的祖先随着开拓的足迹不断背井离乡向西迁移,从前代人开始,就常年带着家眷轮驻这里,他们也许一辈子都没见过五品以上的官员,骤然见到我这种朝廷枢屈指可数大人物,不由激动的全身颤抖,都说不出囫囵的话语来了。
为了以示郑重,他们把所能找到像样的东西,都披挂身上出来迎接我,因此看起来满身细碎层叠的,有些可笑又让人笑不出来。
虽然有大河可以取水,但是周围都是坚硬的山石和沙砾,没有多少适宜开垦的土地,只有山坡上用碎石拦出一小畦的沙土,靠山阴岩缝沥出来的一点滴水,种上几株矮小耐活的酸枣,为了节约成本,约摸一旬送一次口粮和各色生活用品,委托路过的商队一起送来。
这时,他们的家眷也会一同回去,领取他们的饷钱,采买一些杂物。
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后方的戍堡里过集体生活,只有冬季大雪封山后的还休季节,才能回到后方村镇城邑,相处上三五个月,日常清贫而艰苦,但还不算孤寂,因为靠近山大道,总能从频繁过路的商旅,得到足够的消息和闻,聊以解乏。
我特地赠送了一堆罐头和十几匹细布,收下他们平时闲余无事骨雕木削的小玩意儿,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张完好的白色鼠类皮子。
从这里一路下山,就算进入费尔干那谷地了,说是谷地那是后世地理测绘上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广大平原,无论是向西向北,根本看不到远方地平线上的山脉存痕迹。
再次上路就没有多少停留了,作为安西军初的抵达的地区,道路沿途都被清理过了,也没有被多少兵火波及,因此只用了两天就抵达了唐军平叛的第一处大型前沿基地,一处大河洲上的重镇伐拉木城。
这里重加强了护卫力量后渡河,就是恍如进入另一个世界一般。
对岸林木都被砍伐一空,人口聚居的村邑,都是火烧过的痕迹,沿途凋敝和残败的感觉挥之不去,就算将来那些逃亡异地的姓重归家园,这个曾经号称幅员千里带甲过万,户口数十万计的西域大国,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恢复过来。
面有菜色强作欢颜的人群,零星躲道路附近的鬼鬼祟祟的人影,此起彼伏出现的盘踞道路央的鬣狗和乌鸦,让人心情是愉快不起来。
唯一完好的反而是那些沿途设置交通要点的军屯围堡,长期保持的军事化管理和武装程,让他们地方生变之后,能够及时撤到到屯围里,依靠过往的储集,坚持上很长时间,直到官军到来。因此除了一些生产工具和作物的损失外,基本没受什么大的损伤,甚至还有余力庇护当地那些比较亲善大唐的姓官民。
这也让当地民众出现了某种程的分野,理论上有野心或是不安于现状的人,以及那些比较排拒唐化的地方贵姓,大都被卷入了叛乱而无暇自顾。
现今的宁远王阿斯冷我与我同行,随行队伍打出的王旗后,也会吸引一些当地留存的臣民姓过来迎接和哭诉,然后散一些粮食和药品,指引他们到唐人建立的营地去寻求帮助,那里可以用劳动换到急需的粮食和生活物资。
现今的阿斯冷名下,吐火罗和北天竺还有上万军队,不过归到他直接指挥的也就王卫和国兵内的三四千人,其他都是藩臣、部领的族兵,以及部分城邑村镇募集的义从。
按照计划,前者将被逐步分散安置到当地,成为唐人军州的屏藩势力之一;后者则被吸纳进置的军庄里,成为防人户口的一员。
虽然他年纪远比我小得多,但是很早就开始秉政,这些年负担国事的殚精竭虑,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成的多,连儿女都有了好几个。
他的王后和他生母一样的出身,也是大唐皇室敕封的宗女,早长安求助的时候,就芙蓉园三月三女儿节上结识的,秘书监少丞宇若尘的幼妹,本来对方的家庭不愿意女儿远嫁异域的,但当事人不是那么排距,我和小东西多少就幕后推了一把,因此也不算什么包办婚姻。
虽然陆续纳了好几个妃妾,但是作为王后和嗣子的地位,随着大唐西域的强势开拓,却是越的稳固。因此只要大唐的军事存足够的强力,他身后数代之内的拔那汗政权,不会出现太大的意外。
沿途宿营地一般避开人多口杂的城市,而选当地择常见的军屯围子,这种据点都有着统一的制式,典型的圆环状夯土屯围,不过一丈多高,但是搭配外围深掘的宽渠和内里厚实的坡墙,哨塔和土垛,足以应付一定规模的围攻。
从建筑工艺上说,像是后世南方山区的土楼,用细筛过的河泥、石灰、黄土调浆的三合土,整根横木堆搭成内骨框架,有条件的话还会用碎石镶成墙面。
里面相当紧凑的分布着嵌入式的水池、深井、暗渠,诸如兵营、武库、仓房、工坊、居舍等都是以复楼式堆叠一起,以节省出足够防火和活动的空间。
连城墙下的过道也被利用起来,搭上栏板做成畜栏和马厩,所有的污物可以通过孔道,冲到墙外的堆肥池去,而上面则成为墙头拓展出来的活动空间。
因此整体上比地面都要高上一截,而高出来的建筑同样可以作为守卫的平台,可以容纳数人至两三千常驻人口,而我们到来后,现仍有许多当地居民的帐篷,如同绿叶一般,东一茬西一茬的分布屯围的外部。
据说这些都是前来寻求庇护的当地居民,虽然军官以及解除,但是他们很多人仍旧不愿回到自己的宅院里,而宁远军屯围堡附近搭起帐篷,寻求一种心里上的安全感。
偶尔还会见到一些被摧毁的屯垦据点,我就会停下来召集附近的居民,祭奠一下当地牺牲的将士和死难的军民姓,动乱的汹涌大潮之下,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幸免。
一些防卫薄弱或是撤退不及的据点被攻破,屠杀和烧掠也不是什么闻,很多人连囫囵的尸骨都找不到,只能根据军册上记录,用残余的遗物建造一个共冢,然后立碑题名以供后人拜祭。
“见鬼了,真的与大食人有关么。。”
进入宁远国的第五天,我突然得到一个的消息。
从舆论上将大食人列为宁远国之乱的罪魁祸,不过是形势所需树立方便的替罪羊而已,没想到居然真能抓到证据。
“消息可靠么。。”
我从洗漱的银盆里抽手出来,匆匆搽干道
“那些突骑师降人,曾有大食使节重贿那些领。。”
。。。。。。。。。。
胡罗珊,名为圣战的大进军还向北方蔓延着,
“加把劲,把这些赛里斯人,赶出我们的土地。。”
随军的经师和教长,出如此的豪言壮言,得到的却是响应者寥寥的回应,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为圣战献身的狂热逐步消退后,变成另一种极端的低潮。他们一边拖拖拉拉的传达和回应着军官们的号令,一边交头接耳讨论自己近期的收获和成果。
随着战线的拉长,是圣战者们糟糕的后勤,以及指挥上的混乱对正规军带来的拖累,麦海迪不得不下令抛开大多数行动龟速或是乱哄哄的圣战军,而让自己的主力超前赶路,以免贻误战机。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进攻状态下,所动的圣战,内部沙尔的总军需官并不能总是及时足额的提供粮秣的情况下,圣战军的狂潮,自然而然变成一场规模浩大光复区内抢劫和侵爆地方的盛宴,
麦海迪为的指挥层,也开始反省和归纳初期的战斗之后暴露出来的弊端,这却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由于阿巴斯王朝的版图辽阔,因此随着距离权利枢的距离越远,那些行省总督实际获得自主权也越大。
按照阿巴斯王朝的体制,除了赋予特殊使命的全权总督外,王朝的财政大臣和派驻各省的财政总监;驿站和情报大臣以及行省的驿站长官;从央到地方的大小宗教法院;都由哈里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长期派驻行省负责监督总督内官员的大监察官,他们任期往往比总督的任期长,这也是哈里确保集权和控制地方的重要保证。
除了听命与哈里的国家常备军外,行省各地也有数量庞大的地方警备部队,他们也是地方日常生活和社会底层治安的维持力量。由各省总督根据局势需要和财力情况,而从地方募集维持数目不定的地方武装,因此这些警备部队之间因为地域和民族的差别,战斗力和作战方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
这给具体指挥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周折,也让击败了敌人后,很难取得较大的战果,因为除非有强势的命令驱使,否则那些士兵会停留当地进行刮和抢劫,而不是辛苦的去追击敌人。因为除了高地各省的兵团和本地志愿兵有固定的薪饷外,其他人都快眼看战利品来财。
借助圣战军的掩护,李睿等极少数幸存下来的秘密人员,也得以重回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他以一名“麦瓦利”的身份,拿着刀矛出现志愿兵的序列。
历史上,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称他们为“麦瓦利”,麦瓦利人除免纳人头税外,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内的各种赋税,参加军队也只能当步兵。未改宗伊斯兰教而仍保持原来信仰的原住民,阿拉伯人称他们为“迪米人”。迪米人的社会地位低,他们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内的一切捐税,并且不能担任公职,也不得反对穆斯林。
阿巴斯王朝就是打着这些民族赋予平等权利的口号,推翻了伍麦叶王朝,但掌权后却背弃了当初大多数承诺,二代哈里虽然致力于建立起一个高集权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职业的官僚系统,但地方上顾虑到那些王公贵族的上层利益和特权,所能做的改变却是相当有限,这也成为各民族不满和反叛的来源。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当地和周边诸省的战争潜力,作为高军事统帅的麦海迪,众多伊玛目的见证下,以祖先荣誉的和哈里赋予的权柄誓,凡是参加圣战的“麦瓦利”,都能得到传统阿利比亚穆斯林的待遇,而愿意襄助神圣事业的“迪米人”则得到比同“麦瓦利”的社会地位,哪怕不亲自参加,也可以通过武装和雇佣他人来实现,只要有圣教神职人员的场见证。
。。。。。。。。。。。
“如果帝国的海军足以担当重任,我们又何须借助东方盟邦的力量。。”
《伊苏利亚王朝兴亡录:利奥五世元老院上的演讲》
“沿途所见,令人震惊,从波斯湾到红海,从阿拉比亚半岛到东非沿海诸王国,广大而漫长的海岸,这里似乎变成了赛里斯人任意出入的后花园。。到处是他们的殖民地和贸易点,”
“无所不的赛里斯人据点,数量之多和密集的存感,甚至让我生出一种错觉,我并没有离开赛里斯本土”
“他们的海上优势,让他们可以选择登上任何一处海岸线,轻而易举的抢劫和掳掠那些人口聚居的村镇和城市。。无论是异教徒还是基督徒,然后再附近的军队赶来之前,满载而归。。”
“无论是印人、埃及人、还是波斯人,或是阿拉比亚人及其附庸的民族,都他们面前失去古老传统和优势,”
“他们一次次的努力和反抗被毫无意外的击败,后只有恭敬的合作者,才被有代价的允许通行他们控制的航线上。”
“于是到处都有与他们合作,并为之服务的人。。不限种族和肤色”
“为了方便这些沿海殖民地的往来,赛里斯人甚至专门明了一种运送人员和传递信件的特制快速帆船,巨大的风帆和尖长的船体,让他们从西印抵达埃及南部,只要一周多一点的时间。。”
“他们甚至用这种船来递送鲜的水果蔬菜和不易保存的高级消费品,以满足某些王公富人对奢侈生活的需求。。因此即便你生活炎热潮湿的印,也依旧可以享受来自遥远埃及的沙漠特产”
“这些殖民地,以印西海岸的卡利库特和柯钦为著名。这里与印洋诸岛、马来群岛、安南、国、阿拉伯半岛、波斯、非洲和埃及均有贸易往来”
“主要的出口商品是大米、棉布、铁器、硝石、香料和糖;进口货物有马匹、珍珠、铜器、珊瑚、丝绸和汞等。”
“上帝保佑他的子民,仅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沙丘吹来的炎热而干燥的热风,我现自己已经到了阿克苏姆王国的海岸线上。。”
“他们也是赛里斯人非洲有势力的合作伙伴和贸易对象。。”
“据说这个刚刚从内战复兴的古老王国,无论是宫廷还是军队,都不乏赛里斯人的身影。。”
“他们的士兵,甚至成建制的参加赛里斯人组织的对海掠夺作战。。”
“这里,我丝毫找不到昔日横行海上阿拉比亚海军的存痕迹。。他们建立的贸易点和殖民地,都被打上了塞里斯人的印记。。”
“虽然有大量沿海的也门人和黎巴嫩人的商船出现航线上,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悬挂着赛里斯人赋予的旗帜。。”
“很难想象,近年前他们所拥有的庞大海军,沿着大洋直逼到君士坦丁城下。。”
“马萨瓦港的短暂停留格外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当地居民居然毫无隔阂的,欢庆赛里斯人的节日”
“阿克苏姆人将沿海的港口和土地,大量的租借给这些外来者作为殖民地,然后从获益,。。终日充斥港口的奴隶、珍宝、香料,是我对这些地区唯一的印象”
“又经过四个日出月落,我们终于看到了埃及充满绿色的海岸线。。”
“然后我意外的被告知,其实我们不需要停船换乘。。”
“因为我们这只的坐船的载重和体积,足以直接抵达地海。。”
“随后我看到的是一条宏伟的人工运河,从波光粼粼的海口,一直蜿蜒向内陆,大量的奴隶和骆驼岸边牵引这船只,直到它进入尼罗河。”
“河水两岸是大片被开垦灌溉出来的土地和村庄,站泥土和沟渠里劳作的,几乎都是皮肤黝黑或是黄褐色的奴隶,。。”
“充满咸水的大湖被引入的尼罗河水所冲淡,因此当地人得以开那些原本只是以生长芦苇和鸟类的盐碱沼泽。。”
“从我航船上的视野,以绿清白灰为主要色调。。”
“白色的是赛里斯人的盐场,他们有大量制取海盐的先进工艺,以此牟利并作为对当地统治者的租税。。”
“绿色的是沼泽淤泥堆积成的农田,里面种满了大小麦、油瓜、洋葱、韭、豆子、小扁豆、大蒜、萝卜、卷心菜、黄瓜和莴苣。”
“青色的丘陵上开辟的果园,种着大片的枣子、无花果、葡萄、石榴和各种瓜类。”
“灰色的是沼泽分割出来的水塘,用来养殖鱼和禽类。。”
“赛里斯人同样大量的使用奴隶为主要劳力,并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其金属制品的比例很高。。据说是来自印和波斯。”
“但无论走到哪里,都轻易可以将那些赛里斯人,与当地肤色相近的土著――科尔普特人区分开来,”
“因为与那些习惯终年袒露着大部分身体的本地人不同,无论天气多么的炎热或是烈日当空吗,他们都整齐穿戴着故国风格的衣冠,而保持着一种充满礼教和沉稳的生活态。。。”
《小马略日记,从大河到大海》
。。。。。。。。。。
意大利西北的军团驻地,特别租界区的府,威尼斯小城,繁忙的港湾再次迎来满载而归的排浆船队。
来自意大利的主教孔特诺里亚,赶忙带人迎候上去。
这些来自沿海各大行省的船只,又送来一大批保罗派的信徒,不过与前几个批次青壮年有所不同,这次多出了许多老弱妇孺,几乎是以家庭为单位,集体被迁徙到了这里,曾经的边境地区和光复行省的大后方,虽然属于帝国疆域之内,破败荒芜和恶劣的周边环境,却是形同流放一般的处置。
因为只有这里,这些军队不愿意该宗的异己分子,才能继续保持有限公民权,并以军人的身份为帝国服役。
保罗派虽然是基督教徒,却深受受波斯摩尼教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有上帝王国和魔鬼王国两部分。
教会和教产属于魔鬼的产物,必须铲除。因此他们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
因此对主张君权高于神权的君士坦丁来说,也是严重不合时宜的,从前代利奥皇帝开始就要利用他们去打击那些积弊日久的传统教会,但又另一方面严格的限制他们。而到了君士坦丁五世皇帝,则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干脆彻底的抛弃了他们。
将他们流放到北意大利与东方来的异族人为伍,则是对这些不安定因素,有条件再利用而已。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与同样源自东方小亚细亚周边地区的亚述教会,有多的共同语言。
这也让孔特诺利亚看到了一个机会和前景,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