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幻之盛唐-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来自望部、黑齿等臣服大唐的别族被补充进来,但是基本装备和作战方式还是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还是被统称为骠子兵。

    后来有人发现,这些骠子兵一旦适应了海况,熟悉了基本水『性』后,就是很好的随船海兵队,他们藤甲几乎不吸水,也比轻便的多,四面都是海水的情况下,被人火烧的威胁也不是特别大。

    因此特地从南平府召集骠子兵组成的海兵队就这么顺理成章的成立了。除了这些海兵,不堪是船上另外一些普通唐人,三六九等皆有,除了部分以赴海外劳役而脱罪的流囚罪徒外,大都是为了海外数年即富的厚利所诱来的,其中甚至还有一个道士,这些人像是麻袋一般躺横七竖八的倒满了仓房,哪怕被海水清洗过,混杂着体汗,排泄物和呕吐物混杂的味道,还是舱室内经久不衰。

    只有那个道士,好像叫孙应龙什么的,还是上窜下跳的活跃的很,拉着人就大谈他的养生法门和供养之道,天知道船团的主使人,弄伤这么一个连度牒文书都没有的野道士来做什么。

    不过漫长旅途的枯燥疲惫,似乎对他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虽然他满口大话牛皮哄哄的很,还会几手骗术,但起码是这段旅途中难得调剂,因此也默许了其到处串门子的存。

    当漫长的海岸线,再次出现天边的时候,行程即将结束的铜钟终于被敲响,疲惫的人群到达目的地奇和**驱使下,开始涌上甲板,

    还不是旁晚,如血的火烧云就出现天边,看起来魏巍壮丽,让这些看惯了单调景『色』的人群有些『迷』醉留恋

    “遇敌。。”

    随即铜钟变成预警的节奏

    那也并不是火烧云,而是天赐岛燃烧,曲折而开阔的岬角中,大个港口已经被浓烟和火焰遮蔽。

    大片绘着月纹的三桅双尖战船和双桅双层大桨的平尖头船,像是冲滩的鲸鱼一般,密密匝匝的围拢港口,用弓箭和火团密集打击着陆上还可以见到抵抗的地区。

    浅滩和栈桥前全是一**登录后弃置的小舟,破碎的残骸和沉浮的尸体构成的惨烈痕迹,被海浪一重重的冲刷岛外海去。

    大食军汇成的洪流中,仍然坚持战斗的只有灯塔和几处靠山居高临下堡塞,他们用强力的弩箭和火罐、石块顽强的还击,奔如蚁聚的大食士兵头上,不时激起大片血『色』的浪花。

    大食人也有自己近距离的火器,如流星火雨一般,交错挥舞空中的是沥青罐子和盛着石油精的皮囊,轻易的黏糊城壕上,将据守的人烤出来。

    黑『色』和红『色』纹路的月战旗不断攀上城区中的高处,然后被折断丢弃,再『插』上,这段,如此反复。。。。

    外围巡曳的大食船,已经分成左右两个箭头,迎战上来,与唐人船团的护卫快船相互狠狠的剿杀冲撞一起,

    燃烧的人体和崩碎的船板,高高的抛弃再落海水中,激『荡』起来大团乌黑鲜红的痕迹

    “登岸,登岸。。”

    随船侧斜撞开大食人的船阵,先冲到岸边搁浅的海兵队正郭彪,当先从船首跳进没胸的海水中,那些骠子兵也紧随其后如下饺子一般,学着他的动作咬着兵器,趟着浑浊而柔软的海滩,奋力向岸边游去。

    。。。。。。。。。。。。。

    帕米尔高原南部,小勃律国境内,一只打着血红战旗的军队,正高壁耸峭的河谷中蜿蜒行进着。

    克什米尔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国,从东晋智猛的《游行外国传》﹑北魏宋云的《宋云行记》和惠生的《行记》到唐代著述﹐先后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

    吐蕃兴起之前,勃律以巴勒提斯坦为发源地﹐该地联结吐蕃﹑天竺和唐西域地,故当吐蕃崛起后向中亚推进时成为吐蕃首先侵袭的对象。

    勃律王被迫迁往西北方的娑夷水(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河)流域﹐遂分为大﹑小勃律。原巴勒提斯坦者称大勃律,西迁者称小勃律﹐地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和肥沃的雅辛谷地。

    而小勃律国王是贵族中推选出来的,从青藏高原到印度河平原地势沉降形成的缓冲地带,群山间连串大小河谷中的城邑村庄,构成了这个独特的国家。以富饶丰美,号称喜马拉雅山麓中的明珠。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后册立其君主。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亲自入长安表示臣服唐朝。由于小勃律是吐蕃进攻唐之安西四镇的要道,因此,唐朝『政府』认为小勃律是西域西门,必救之地。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西域联军四千救之,没谨忙出兵接应大破吐蕃。此后,722年唐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没谨忙之后,苏失利之继位小勃律王,被吐蕃军击败,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此后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次讨伐均无功。747年,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受命以马步万人进讨,分兵三路攻占小勃律全境,俘虏小勃律王夫『妇』,唐改其国号为归仁,设归仁军镇守。此役过后,西域各国重归附唐朝。

    751年高仙芝怛逻斯之战中大败于大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西部,小勃律及周围地区再次臣服吐蕃。面对走马灯一般轮换的宗主国和征服者,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常态,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

    随着吐蕃的势力,如『潮』水一样从高原和葱岭以南上退去,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卷缩高原东南深处的卫茹之地,勃律国的臣民们再次砍下吐蕃镇守使和各地的押蕃官的人头,脱掉了吐蕃风格的裘帽毡衣,换上唐地风格的布袍胯裳,簇拥道路旁,抬着烤好的羔羊,捧着饼和酒,打起旧日归仁军的旗号,恭候着远道归来到征服者。

    因此,作为这只唐军的主将,安西兵马使李元忠和部下们,其实就是勃律国群山之中温暖的谷地中,度过这个冬天的。

    既然吐蕃已经不是威胁,他们也就不用再千辛万苦沿着雪山之中迂回路线的原道还回。而是直接走吐蕃通往西域的四大山口之一,由仲琼萨沃玛家族管理的,西方蔗糖和染料之拉坚,整好以暇的带着大量战利品和辎重,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河谷走出高原。

    然后从南婆勒川,进入后世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的群山之国——小勃律国境内,经由吐蕃派遣驻军所的重镇——连云堡,抵达小勃律的腹地,雅辛河谷中的国都孽多城,按照计划,这一部唐军将冬季休整到来年,再经横跨冰川的千丈藤桥,从坦驹岭山口,回到安西境内。

    驻留期间,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招募当地部众数千人,发给甲械,以唐人为军将,重建归仁军,以众河谷腹地的阿弩越城为治所,并伺机经略东北向的大勃律国,随着青唐大都护府的建立,这里也将成为青唐通西域商道的重要分支和中转据点。

    由于吐蕃从西域退回的军队和百姓,滞留汇集小勃律后,也发生了分裂和火拼,以苏毗为首的各族,受刚刚复国的苏毗王陵卿赞使臣所诱,集体放下武器交出防戍,带着随身财物回国加入所谓的苏毗国或是归还本部,剩下的以悉补野人为主的少量镇守军队及近万军民已经逃往大勃律国。

    因此小勃律国当地兴起义兵,协助王师讨伐蕃逆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经过一个冬天的修养,这只军队重恢复了,旗帜招展的军容鼎盛,他们所要面对只是一群走投无路困兽犹斗的吐蕃残余。

    “此去三百里。。便是勃律大种的王都布『露』城”

    随军向导的小勃律王臣阿解,马上谦卑的躬身道

    “下臣已经迫不及待,两国骨肉重合之时了。。”

    小勃律的臣民们全力协助唐军,一方面固然是对大唐军势的畏服,另一方面也是出自对大、小勃律重合一的画饼,充满了某种极大期许。

    毕竟作为唐军的协助者,重统一的勃律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不是什么梦想。

    只是仿佛是迎着他的话头,随即前方传来遇警的鸣号,

    “吐蕃人还有勇气和余力前出迎战么。。”

    李元忠跳了跳眉头,自言自语的举起咫尺镜,略微扭曲的谷口景象中,滚滚的尘烟慢慢消散后,看到的不是熟悉的黑『色』『毛』毡吐蕃旗帜,而是一面银边的避邪旗。

    两只军队抵近相见,不由楞了一下,随即轰然交集一起,欢呼雀跃的拥抱成一团。

    道士让那些勃律国的士兵茫然无措四顾。

    。。。。。。。。。。。

    洛阳大内,怀抱着拂尘四处巡看的中常侍闻季,却很有些烦恼和心事,于是连一贯宽厚著称的他,也难得的厉声斥责了好几个做事出现小纰漏的内宦。

    莫不是自己要失宠了,他心中念念叨着,看着磕头如捣的小宦,脸上却是没有任何松懈的表情。

    作为从小看着这位天子长大的极少数人之一,谨守本分和忠勤于事,容易知足是他大的优点,也足以弥补他与鱼朝恩、程元振等人才具上的差距。

    但这段时间,他也不免生出些不安,作为熟悉皇帝的亲近人,他明显可以感觉到,这几子天子很是藏着些心事,却一反常态的没有和他透『露』口风,这也就罢了,不该问他也不会去多口。

    可是一连几天朝会都散的早,甚至连宰臣留后的小内朝议事也有些心不焉,散朝后就急冲冲的走人,连他也没带上,就轻车简从易装去了嘉豫门外的枢密院。

    究竟有什么东西需要天子回避左右,却是连负责枢密院行走的乔献德,也被蒙鼓里,他再次叹息了一声。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礼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礼

    回到家的感觉真好,我泡巨大的银榭木的浴池里,作如是想到,只可惜身边少了许多的面孔,让这个汤泉翻滚的大池子多了几分冷清,少了几分乐趣,

    来自骊山的汤泉,通过加热循环的机关,从喷涌的兽口浇淋头上,尉迟瑶穿着薄如蝉翼的汤帷子,用象牙和鲸须做成的梳子,和着浸染香油的皂粹,替我一丝丝的捋洗着头发。

    硕大浑圆的存随着她高挑的身段,沉浮澄清泛白的汤泉中,淡金『色』的发丝湿漉漉的贴胸前,又被汤水泛开,显得尤为鲜嫩可口。

    可惜我已经精疲力竭的没有余力,只能偶尔惩惩手口之欲,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后宫的男人,床帏的战争中总是很容易罗下风的,如果不是我有天赋的绝招和必杀技的话。

    但让我辛苦的,不是她们,而是即将到来的大婚。

    相比我那个时代,古人的婚俗聘嫁,可谓繁复而隆重,又是身为皇室成员和天子幼妹,用举国瞩目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穿戴、器用、轨仪、赞配,车舆,择期等都是极有讲究的。

    以这个时代的婚衣为例,也不似后世的大红大紫,而是由规格等秩决定的钿钗礼衣颜『色』和样式,想普通百姓迎亲,都是青『色』大深衣,头配金银琉璃的钿钗,既所谓“士庶准绛纱袍,碧赏钿钗礼衣”,直到明朝才变成所谓大红霞披。

    而贵族上层则按照身份地位,还是以汉时沿袭来的玄黑深『色』调为主,按照内外穿戴各『色』衣裙的繁复,有五单、七单、十单不等,小丫头以长公主身份出嫁的话,就是玄绛十二单大礼服了,每一层的花式,质料、图样、层『色』都不能雷同。

    我的部下,我的僚属,我的门人和家臣,还有数十万依靠我一手缔造的这个产业系统为生的人们,再加上那些与龙武军集团关系的密切的外围或是朝堂中的盟友们,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甚至比我早开始打算。

    为了与皇家嫁女的身份相称,他们正南海、夷州等地收罗珍奇之物,或是通过广州市蕃使,采买蕃域奇物,或者连旁敲侧击的跑来拜访,看看能否助到一臂之力,所以我不得不躲幽熙园里闭门谢客,落得清静。

    。。。。。。。

    “主上。。”

    室外侍女的声音通报道

    “大内使臣到了。。”

    我有些烦恼,又无奈的摇摇头,辛苦的时刻来了。

    拜我没有家族,孑然一身的福,惯常三聘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又称纳币;请期等等都已经有专人『操』办,不用我太过曹勇。

    只剩下后关键的亲迎合婚。不过就是这个过程,也是极繁复的,因此,自从我回到长安之后,就有来自洛阳大内专门派出的内臣,给我专门恶补各种婚俗礼仪,以免到时候出『乱』子,贻笑大方。

    用前来汇报工作的薛景仙话说,这可不仅仅是皇帝嫁妹,也是代表皇室和国家的体面云云,他同情我,却没办法帮助我偷懒。

    收拾穿戴停当我出来会客,看见的却是不是洛阳过来讲授礼仪的内揭者监,而是许久不见的高力士,看起来比过去苍老了许多,连眉『毛』也变成了白『色』,见了我堆着脸上的褶子释然一笑。

    “其实是大家,想见开府。。。”

    。。。。。。。。。。。。。。。。。。。。。。。。。。。。

    枢密院内的一间公事房,早被来自大内的紫衣内班和带甲宿卫包围着,连一只飞鸟也决难出入,

    不大的官房厅内,一身八甲游麟纹紫衫,嵌翠软脚璞头的皇帝小白,满脸严肃的看着,几名枢密院属员,满头汗水,小心谨慎的『操』作着一架造型奇特的机关,这是一个由众多密密匝匝的转齿和滚轮构成大大的铁架子上,一根根裹着胶皮金属线,深入埋入地下的沟管,再延伸到不知明的去处去。

    这些属员都是有品级的官身,低的也是正七品上穿青叶纹的捷递房干办,高的则是穿深红五花纹的正五品下枢密院直事。

    他们平时都是自己的官房公厅内,负责一方事务的实权官员,现却聚一起,亲手为天子『操』作演示。

    天子亲询,这固然是天大的荣幸,也是无比巨大的压力,因此,哪怕有从深井里抽水的水冷空调,让房中保持一定的温湿,但还是小心翼翼又,一身汗流浃背。

    自从诸位枢密副使入主值守枢密院,左右枢密使两位军中巨头,也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后,枢密院内当初由内枢密使一手创立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小每一项事物和权利,被进一步的细化和制约,

    因此随着内枢密大人的低调和逐渐转入幕后,这个为了分宰相之权,成立专掌军国征伐防要的部门,也一度因为内部巨大的可『操』作『性』和余地,变成朝中势力觊觎权利和地位的瓜分盛宴。

    除了枢密院五方厅,与军国备询的机构总章参事府相对的经略局、智谋院外,另有支差房、内要房、校阅房、畿务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等管理庶务和日常部门,都不免成了各方营钻和伸手的目标,

    随着内枢密大人,因为吐蕃战事而使引兵外,这种趋势也达到一个高『潮』。

    后来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坑,等人跳下去的坑,这位大人从一开始就准备了好了详细的章程和构架,就等着居心叵测的人跳出来。

    面对外来的试探和渗透,这位内枢密大人的反击,也同样来的不声不响,却是犀利无匹,保密防要令一经刊行,便有数十人以“行举不端”“处公荒疏”“涉密违制”等理由,被灰溜溜的审查之后,清出枢密院。有人因为“挟带机要”,而丢掉了官身和前程,被流放到南海去。另有职的品官,因为被坐实逾越本职,打探枢密院的事情,而被贬镝外地。

    这还是那些有品级的流内官,流外的胥吏之属要是触线,连官面上的大多数程序都省了,直接被兵科房秘密请去喝茶,就此人间蒸发的也不少数,林林总总的事端之后就重让人认识到,以这位内枢密大人剥皮盛名之下的想象力和手段,做鬼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因此经过这么多事后,枢密院的制度也日臻严谨周密起来,这些后来补进之辈,无不是小心谨慎的西去前人的教训,拿捏着每一条制令行事。

    陪同天子的是李泌为首的政事堂诸位宰相们,和以兵书尚书兼枢密副使的梁宰率领的枢臣们,自从左右枢密使都长安,内枢密使另兵出外后,这位宿将出身主管武官诠选迁调名籍的老臣,俨然就成为枢密院日常轮值四位副使,排行第一的人物。

    和政事堂一样,枢密院除正副枢密使外,另有不定员的兼领知枢密院事、知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头衔的臣子,可以参与或是过问枢密院事务。如任命枢密使,则设副使;如设知枢密院事,则以同知为之副,资浅者为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

    因此就算正位的枢密使、枢密副使都不位,也可以维持这个系统的基本运作。他们被天子再内朝后,临时召集这里这里来碰面,只为了一个理由。

    终于机关上的齿轮动了,一种噗噗的声音响过之后,一张满是孔洞的字条,被从咄咄响动的机括上取下来,对照切口和密文词典,由若干个人当成分段翻译成完整的整句,才郑重其事的送到天子小白面前。

    能够让这位天子,放下例行的朝后议阅,三番两次亲自驾临的,自当是事关军国机要的头等大事。

    “火寻月,甲子日,寅时,一刻。。例奏,核误,遣还。。”

    随着这几个字句的念出,场『操』演诸人顿时松了一口气,经过这些天的确认,不断往来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宫廷信使和快马数十拨,不惜代价之下累死的好马上百匹,终于成功验证了这个东西的价值。

    “恭喜圣上,这次只有三刻的延迟。。”

    场『操』作人员中,身份高的枢密院内要房直事卢延凯,转而对皇帝小白躬身道

    “字间缺损概不足百一率。。”

    “从西京到东都,快的加急,也要三天两夜吧。。”

    宰相李泌突然开口道

    “正是。。”

    卢延凯应声道,随即对诸位大员讲解起来。

    “只要两次折转。。就可以通达千里,无所不闻。。。”

    “此物乃以上古奇法,从丹石中制取天雷中一丝电光,可传千里之讯。。”

    “然所过皆循五金,犹以银铜善,而次于锡铁,又次于。。。犹恶土石、布帛”

    “而五金所造之线,易为外物所扰,是以胶皮裹之,谓之绝缘,又以横木高架,遥相传接,铺转千里。。”

    “那又是如何日用善后维持的。。”

    说话的却是度支宰相第五岐。

    “目前是以沿线军屯府兵治所,定期巡查维护。。”

    顿时有人面『露』恍然大悟,原来军屯庄选址,非道路河流不近,原来还有这个缘故啊,却是很早就开始的布局深远了。

    “恭喜圣上。。”

    “陛下洪恩。。”

    顿时纷纷开口,对着皇帝小白恭贺起来

    只要稍有些常识的人,都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个东西对皇家、朝廷,乃至整个大唐都意味着什么,一个全的时代。

    有的人是想起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有人想到的是军事,对国家强大的控制力,将朝廷中央的权威延伸到远,边疆与中枢的距离,对大唐的统治来说不再是问题的问题。

    瞬息可致的通讯手段,意味着快的军队调集和物资的国家动员能力,意味着遇到灾荒,快的反应效率,意味着朝廷政令,地方公务快的上情下达的效率,意味着节省大量奔走往返于道途时间,和沿途支使劳役民力的成本。

    无论天子行驾长安还是洛阳,边疆或是地方上的一个预警,就可以立刻得到消息,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不用将时间浪费一层层公文递转和信使往返确认的。

    虽然这东西还很原始,还很脆弱,很容易被破坏,或是干扰,也不适合传达真正的纪要,但并不妨碍对其前景的浮想联翩。

    作为统治一个庞大国家亿万子民的高决策层面的极少数人,处于时代环境条件的缺陷,局限了他们的见识,但是一旦条件成熟,他们也有足够的眼光和前瞻『性』。

    “这就是梁开府献给皇家的请聘大礼么。。”

    百感交集的是当然是天子小白,本来就知道那位师友兼妹婿,一贯喜欢这些奇巧之物,也搞出不少成就来,但却从没这件聘礼那么骇世惊俗,这种千里传讯的手段,对一心想要创造中兴气象的大唐天子来说,实太弥足珍贵了。

    “秘书监。。”

    皇帝小白开声道。一众人等顿然肃身,做出一副聆听备询的『摸』样。

    “制书曰:传电之讯,为军国望要,事关国运,所经之处,皆令胁从。。刺探、毁损者,以逆犯论。。。”

    “陛下,臣以为单列其制,有所不妥,于国于朝,太过彰显,反得其害”

    “还,请以卫禁律,毁禁军物,从重议处好了。。”

    “善,准。。”

    小白想了想又道。作为宰臣们的立场,他自然可以略知一二,好能把这种东西抓手里,但是枢密院有何尝会放手呢,作为献出者的那位妹婿也不是善于之辈,身为天子也只能居中调剂,待此物当得大用之后,做考量。

    “以枢密院总领传电所务,以总章府监之。。”

    “凡营运一应差遣,优给之。。。”

    他又看了眼随侍的内宦,他虽然不是那种动辄杀人的暴虐天子,但这些身份卑微的人,已经被上了立刻流放,押送边疆严密看守的黑名单。至于那几名起居、录事舍人,就放偏远外州好了,而且立刻督促启程。这个东西为这个国家展示的前景实太紧要了,容不得任何人的破坏和阻挠。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五百九十二章 身后

    第五百九十二章 身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进长安花”

    现刚过了御街桃沟灿烂的季节,连沟渠里都流淌着花瓣的香味,可惜我前呼后拥的仪卫旗仗中看不到,五颜六『色』的青游旗、清道旗、比翼旗,朱幡旗,据说可以挡住来自街道两边不怀好意的窥探,同时遮蔽了马车的大部分视野。

    直到巍峨的宫墙下,大堆人马走动的喧声,才因为减缓的步伐,平复下来。接受三五成群的巡街卫士的退避和注目礼,无论是多疲沓或是懈怠的,都作出一副振奋的样子来,只是他们的旗仗甲衣有些杂。

    由于我把城中的守备兵员抽的太干净,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京兆府向那些公卿府邸借调的家将护院,配合武装城管来维持日常的街道巡禁。

    靠近宫墙的御街上这些个巡道的卫士,相当部分来自长安城中那些军勋将门公卿家,不乏曾是节镇出身百战老兵中的精英,才能被选入将主的亲军队,又随本将入归京都。

    不过他们的表情看起来相当的陈错复杂,据说他们有很多人现开始后悔,没有随我那批二路援军出征,大唐开国百余年一直尚武成风,以追逐军功为无尚荣耀,因此,沿袭下来的将门和公卿门第着实不少。

    当初被我从长安各家宅邸罗走的那批防阁、护卫、家将什么的大概也有数千人,虽然这一路从关中转战到河西,河西转到到青唐,乃至吐蕃腹地,死了不少人,但是活下来的也赚到了不少军功,除了少量选择拿了丰厚的赏赐回归住家外,大都选择进入武学重修,以谋取好的前途。

    虽然不能说他们就此与主家划清界限,但是见过世面和成就的人,不再甘于平凡籍没却是必然,武臣的地位全靠军功,进一步退一步,距离拉开也许就是不同的结果了。

    对于这种变化,比较开明如郭子仪等人,会客客气气的请对方以客人的身份回府联谊,由昔日的同袍把手言欢,或是送上一份馈仪,或是予以问候,继续维系将来感情和联络。不够气量的就会生出种种是非来,仗着昔日主从身份羞辱乃至破家出门的有之。不过这就是令人乐见其成的事情了。

    因此大军回归到长安的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上演各『色』的悲欢离合的悲喜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根据早年枢密院成立时初步检点配合秘密『摸』底的结果,据说自从中原平定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才不过几年,那些河北各镇驻军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军纪风貌乃至战斗力堕化的倾向。

    就算是这些作为军中骨干的亲兵、家将、部曲,承平日久后如果没有很好的世代传承,就算有,这个过程也很容易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战斗力劣化武技生疏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或许一两代后,就堕落成纨绔子弟身后欺男霸女的跟班了。

    军队这支国之利器,都是不断战斗中磨砺出来。而这种个人『色』彩浓重的部队,失去了主心骨后,很容易因为缺少真正的荣誉和信念,迅速崩坏驰废。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世家子弟倒不完全是渣,虽然总是不乏被送到军中来镀金的门荫之众,但是上了战场的军队,总是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损耗”的,大浪淘金之下侥幸没死的话,也有人洗脱了门第出身带来的浮华、骄横等『毛』病脱颖而出,毕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战场上,没有人愿意把背后交给一个不合群的人,这样人肯定死的快那个。

    其中又以那些没有家业继承权的庶子旁系们表现显眼,主要是不怎么受到重视,受家族出身的羁縻较少,却有改善自身前程命运光大门楣的动力。所以我这支军队被称为庶子军,还有那么点道理。

    怀着这种想法,

    再次踏进安景宫,已经是数年后,我的心情也再次百感交集,沿着屈曲盘旋的宫室回廊,穿行黑瓦绿顶的宫台楼阁间,由高力士亲自给我引路,沿途所见无论贵贱,无不是躬身鞠腰行礼的身影。

    这一路也没闲着,一边漫步一边和高力士说着海南这些年建设和经营的成就,各种地域的风情人物,特别那些荣军农场附近,专门开辟出来的海滨浴场和山林中的温泉疗养院,听起来很有兴趣的样子。

    高力士此次询问南海情形,再次透『露』出想退休前往海南养老的意思,毕竟他已经达到一个阉人所能享受的高荣焉,再下去就是李辅国那种身死族灭的下场,现考虑的只剩下老皇帝不的情况下如何全身而退。

    因此从剑南开始,他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将自己这几年重积攒的财物,逐一转移到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