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籍着这个由头,很是从各种寺观中弄了一笔。
虽然是朝廷搞的事情,但显然现大家都以为我是大的幕后黑手,或者至少是得力的推动者,纷纷找各种关系上门来试探口风,搞的我烦不胜烦的。
根据的境外消息
曾经庞据辽东不可一世的渤海国,这次真的完了,大半国土沦陷,随着契丹人流窜入境,与叛军合流,渤海人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国土的后一点希望彻底破灭,甚至能否守住天门岭一线以东的国土,也充满悬念。
现渤海的使团,曾经出质过大唐的秉义王大门艺的带领下,长驻四方院的东夷坊里,一边三天两头的堵着宫门以血书泣求,宗主上国上过出兵援助,一边到处串联打点,为自己的要求造势。
而另一位当事人李光弼虽然没有出面,但是他的大将李怀光,却兵部那里叫苦,说河东军远离本镇,客地作战补给艰难,缺钱缺粮缺人缺军械,除了一屁股官债军债以外,是什么都缺。
倒是有安东派遣军回来的消息说,根据深入龙泉京的探子回报,为了抵御外敌的战事,渤海国大氏朝廷,已经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而他们大的主顾,就是那群垄断了海上航路的登州…江南商团联合,为了换取军械物资,据说已经有人把主意打上了本国的流民,用某些人的话说,这些人不但不能创造价值,还要消耗王京的粮食,几个靠海的州已经发生小型流民安置营地,集体失踪。
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要求与之议和,甚至以藩镇的形式收编之,
另一个好消息是,龙武军九建和十一建两只工程团,昌平坊建造的士官集体宿舍楼群,已经大部竣工。
唐代官员的待遇,算是历朝历代比较拔高和突出的,不但有田有地有卫士、跟班、仆人,还包括衣食住行全方面的福利,因此这一朝三人『奸』臣、权臣什么照样不乏其人,但是大贪官什么的,却要少的多。只要按照制度,仕途一入流,哪怕是末品的小官,也有公家安排的房子和仆人,和让你饿不死的禄米。
但是军队里就属于另一个体系了。军人也有职分田,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各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下府及郎将各五顷。上府果毅都尉四顷,中府三顷五十亩,下府三顷。上府长史、别将各三顷,中府、下府各二顷五十亩。亲王府典军五顷五十亩,副典军四顷,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各三顷。诸军上折冲府兵曹二顷,中府、下府各一顷五十亩。其外军校尉一顷二十亩,旅帅一顷,队正、副各八十亩,皆于领所州县界内给。其校尉以下本县及去家百里内领者,不给。永业田,免租、庸、调、阵亡或失踪军人的家属享受同等待遇,残疾军人待遇不减。
但军官中只有别将以上,才有朝廷安排的住房,其他大多数基层军官,大都只能住军营里,只有已经成家的,才可以另外置宅。
这次是为未婚的年青士官提供的集体宿舍,饮食起居有统一的物业管理,大量采用建材和技术的六层楼房,算是周围比较拔高的标志『性』建筑,
虽然看起来灰扑扑的,但却兼具防御『性』的功能,每个门窗都可以迅速加固成工事。除了排水的雨檐,没有多余外部突出物,除了宽敞的内外楼道,内部有水井和仓房、军械库,还有消防员式速降通道,便于迅速集结,分为六组的建筑群,围绕着中间的校场,之间还有栈道连接。需要的时候可以 立即变成封闭式管理的内部堡垒。
这还只是第一步,将来还会有多的建筑群,将成为龙武军城中要害的控制节点。
突然马车震动了一下停了下来,就听见左都虞候鱼同轻叩响板的声音,
“军上,军造所已经到了。”
今天安排我查看的,被士兵称为箭匣子的连弩改进版,显眼的就是被扩充到数十只容量的硕大箭盒,和弩臂下多出来类似机匣的东西,只见『操』作的士兵,用以个小手摇柄,『插』机匣上猛摇,就听嗤嗤有声的,短小的无尾矢,象水枪一样飞快的连『射』出去,小半会就将箭盒『射』空,
其中原理说白了也没有多神气,就是借助弹簧条的蓄力作用,形成类似机关枪一样连『射』的效果,可惜相比简单可靠的弩机,机件复杂了点维修不易,为了保证可靠『性』大量使用铁构件,也导致分量重了点,行军的时候只能用车载和马驮,如果遇到山地,那只能拆开分由士兵背负。另外『操』作需要三个人,让我想起了原始小炮一样的手摇轮盘滚动式机关枪
不过只要有足够的箭支,守城的时候,还是有不错的压制效果,如果再加上车阵和堡垒,
“大公金安”
齐声的拜揭和问侯中
描彩朱绘的府邸里,陈凤笑,不应该是陈太忠公公,站侯御书“晴明堂”的门匾外,冷眼看着脸『色』不虞的鱼朝恩,从内室有些魂不守舍的走出来,甚至忘记了与这些同僚客套,就奔上小黄门驾驶的马车扬尘而去。
他这才有些幸灾乐祸的冷冷笑笑,这位鱼公公,是与他同年被皇上赐字“朝恩”的几名内官之一,又比别人擅长营钻,奉承大公是奉承的得力,因此早早就外放承宣递旨的优差,上接天颜,下结权要,混的可要比自己这个只想弄点钱的车仗主事好多了。
可谁叫这些年他与太子走的亲近,虽然未免没有奉命结交的意思,但是把殿中放出监军的曹日生,章观应那些人,纷纷引荐给太子,就未免有些过于热心了。太子一遇刺,他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可惜的是大公那儿有了看法,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两天李大公公身体有恙,居家修养不大见人,但作为自己这些下属的也要表现些心意,虽然因为那件事被圣上训斥了,但是显然无损恩宠,光看着门庭若市的车马,和标志着大臣身份的朱紫颜『色』,就知道,大公还是大伙儿的主心骨。
终于伦道他被唤进去。却只看到一道帘子,他也心知肚明,这是大公脸上有伤,不便见人,脾气也有些不好。
小心帮来的锦墩上坐了半个屁股,做出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说吧,什么事。”
恭恭敬敬的对帘子后人的
“属下有些好玩意而,献上大公品鉴。”
打开一个精美的缕银盒子,里面是一派整齐的白『色』小棍样的事物。
“这是南海市舶司准备列入采买的贡目的醒脑香,出自外天竺海上岛生的珍惜大叶香草,土人焚叶而吸之,可彻夜狂欢不倦,经天竺人熏浸香『药』后,以供王公”
他不慌不忙的拿起一只,将包了木棉的一端叼口中,孔雀衔尾造型的琉璃精油灯上点上火头,口中吐出一『色』青烟,霎那间一种馥郁而难以形容的沉厚香味,弥漫内室中。
连那帘子霎那都晃动起来。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四百零三章 后手
第四百零三章 后手
随后,朝堂上出手的却是那位年轻的科宰相李岘。
由他拟制曰:
“比缘军国务殷,或宣口敕处分。诸『色』取及杖配囚徒,自今一切并停。如非正宣,并不得行。中外诸务,各归有司。英武军虞候及六军诸使、诸司等,比来或因论竞,悬自追摄,自今须一切经台、府。如所由处断不平,听具状奏闻。诸律令除十恶、杀人、『奸』、盗、造伪外,余烦冗一切删除,仍委中书、门下与法官详定闻奏。”
原本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李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现全部被罢置。
但是李辅国依旧可以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依然一以委之。并保留了赐常居内宅,专掌禁兵的要职,宫中制敕还是必经银台门的内侍省押署,然后方可施行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李辅国仍皆受关白、承旨的权利。
大理寺卿卢全中以怠于政事,贬嘀外州,以鸿胪寺少卿权衡继之。又命侍御史崔伯阳、刑部侍郎李晔、协助权衡清理大理寺积年的旧案,当然具体针对的是谁,可想而知。一向阿附李辅国的御史『毛』若虚,虽然没有被直接清算,却被改授观察河北,打发出朝廷中枢,一时半会回不来了。有她这个例子,剩下的其他人,就算有想要巴结讨好中贵的,也不免要收敛了许多。
虽然对李辅国的地位没有什么损伤,但是倚位爪牙的察事厅一下去了两个得力的臂助,又被消夺干预司法的滥权,李辅国本人也低调的跑去养病,也算聊以安慰的结果。
不知道是不是心有灵犀,刚刚恢复右监门卫大将军头衔的高力士,也南内杖杀了一个叫苟儿的贴身小黄门,理由是盗卖宫物,但稍微知道点内情的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托辞,象高力士这个级别的身边人,本身就是一个肥差,各种外官呈递的收入就很丰厚,根本不用头脑发昏的去盗窃什么宫廷物品赚点小钱,只怕他偷得是其他的东西。
而清风明月正追查的事情似乎也于监门卫有关。
所谓左右监门卫,就是掌管皇城宫城之间诸门禁卫及门籍的军卫,与负责巡城禁街的金吾卫,以及“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的千牛卫一样,都属于京城执勤的内六卫之一,无论南北军衙,但凡进入宫廷里执勤的宿卫士兵,除了腰刀外是不允许自带其他武器,所有兵杖铠甲都是由监门卫配给。
同时,还掌管各种宫廷物料出入的登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阅其数。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月一易其籍。如果想要把什么人和东**宫里,基本是无法绕过监门卫的。
相比之下,原本就掌握南内庭前五杖三班,和政公主的驸马柳谭,以佐领千牛备身,进为左千牛卫中郎将,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千牛”本为刀名,言刀之锐利可屠千牛。千牛刀常备身边,后比喻侍立皇帝左右之警卫人员。唐代设左右千牛卫,为内六卫之一,皆以千牛备身之名,管理由勋贵子弟出身侍卫人员的军籍。
另一件事,
我一直让人暗中关注的鱼朝恩,被指为安东观军容观察兼藩抚使,即日动身去代天子巡阅安东各军,等于变相的流放了,安东那么大块地方藩汉错杂,周边各国番族势力都有『插』手其中,东西两路驻军,无论是河东系,还是龙武系,都不是好惹的。
李辅国本来是高力士的家奴出身,因为小心侍奉,低调做人表现好,才被赏给了太子发达起来,有了权势后,他也不客气起来,处处压过高力士一头,没有丝毫对旧主的恭谦,现鱼朝恩过于亲近太子,他担心历史重演也是正常的。
可惜到底是谁泄『露』了沈夫人的行踪,还没个下文,因为当时随身的人员都死街道的『乱』战中,作为内长史的温哲,只能按照原始的法子,憋着个劲逐一排查近期府上人员出入往来的接触记录,象红眼的疯狗一样盯谁咬谁,弄的府上有些人心惶惶。
可惜,我没外面逍遥两天,扶风刚和李嗣业喝杯茶,就接到京城召还的旨意,看来是许多人对我一直游『荡』外头实是不怎么放心。当然官面上的理由还是很正当的。
朝中有人提出要求,将西域四十四国开设的,由各种邸店、质铺、钱柜、行栈联合发展起来大小飞钱票号,纳入户部的管理中。
结果礼部也马上提出类似的要求,认为这些藩国的经营业务,应当属于礼部的范畴,其业务东海、南海藩诸国,已经成例。
然后是掌天下钱谷金帛诸货币的太府寺少卿张光奇,也突然跳出来争取类似的权益,理由是太府寺正统一天下分散铸钱使、盐铁转运使、诸道节度使、州府刺史的币造权,并认为这些涉及流通事宜的勾当,当属铸钱使管辖的各地钱监一类,要求参与监管的权利。
朝廷突然对西域四十四国重视起来,当然这种重视,是建立巨大的经济利益上的,朝廷的千头万绪的事多要钱的地方多,国库实穷的要紧,西北朝廷当初为了凑集前方军费,通过直接干预组织国家规模的贸易,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多条漫长的东西贸易线上,四十四国本身的商业价值,开始进入朝廷的视线。
这些年,安西都护府增设营田、度支、转运诸使,又敕命礼部派宣抚官常驻其国,主持上供朝贡事宜云云,当然,这也只是官方的说法。西域大富饶的高昌、龟兹、疏勒、于滇列国都被大唐收入囊中,剩下的这些沙漠绿洲上的城邦小国,能够保留下来,纯粹是为了列国朝贡的时候,用来凑数和充排场的,并不指望蚊子腿这点肉的。
但是西域作为东西方各大文明诸国各族的交通要冲,可以绕过战争敌对状态下的限制,不损朝廷的脸面的情况下,直接从吐蕃啊、大食什么的那些敌国中,为朝廷套取急需的金银和钱币。于是也诞生了一大批以官授周转经营发家的贵商贾,当然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人,按照族类又分作好几个群体,势力大还是昭武九姓的栗末人,他们有先天的地理和人脉优势。
他们甚至有手段从天竺贩粮,穿过亲附吐蕃或是大食的势力范围,输送到河中资助军用,再从河中各族贩骏马牛羊到关中,再用朝廷回凭的官票,优先采买中土制定出口瓷丝纸茶盐糖酒等货物,完成回程。
由于作为科礼部尚书的贺兰进明,要想与身兼政事宰相身份的户部尚书苗晋卿,争夺部门的利益,觉得分量和地位还差了点,于是毫不客气的把我也拉下水,提出可以采纳我作为输边模式首创和发起者的意见,
但是,我回来的路上,居然被人拦截了,当然不是那种具有威胁意义的拦截。而是附近的天兴县令孙蓥、县尉谢夷甫,率领治下父老,站我车队仪仗必经的道路中间,守株待兔堵住了我的去路。
交涉了好半天,才弄明白,这两位敢挡住我去路的县令、县尉大人,带着他们的百姓是找我告状来了。
要知道,官僚体制内许多人害怕和龙武军大交道,因为龙武军虽然不排斥和忌讳潜规则,但对往来数字拿捏的精准和明确,对任何部门来说都是相当头痛的事情,要知道无数的下层官僚、胥吏,就是靠这账目数据上的模糊边缘,混吃饭的。虽然无法禁绝上下其手的可能『性』,但至少增加了贪墨舞弊的成本。
而且如果把抓到小辫子,后果很严重的,因为龙武军的人是不会老实的遵循正常官僚体制内的规则和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至于告状,是破天荒的事情。
按照官场的体制,除非有强力的人士包庇,否则越级上告是个大忌讳,这可是关系到前程问题,为官一任,无非是为了钱途和前程,特别还是文官向高过无数级武职请命的跨界行为,他们这种聚众拦截军队的『性』质,说严重了就是煽『乱』,被御史纠举上去发挥一下,罪及全家都不无可能。
因此,反正我也不急,难得以好奇的心情,破例接见了这两位很有勇气的县令和县尉大人,
当然说是告状,实际上像是一种变相的抗议,原因是近年地方上与军屯庄的矛盾冲突。为此,他们还准备了一本厚实而详的调查记录。
原本武装还乡团有组织的迁回观众后,也占据了大片荒芜的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军管『性』质的田庄、除了传统的种植业,还经营者各种特『色』的矿山、烧窑、营造坊、工房、养殖场、林场等等,作为龙武军的后勤基地。
虽然实行的是军管,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日子过的要比地方上的普通百姓要滋润的多,因为他们占据的土地和山林,都是关内地区比较好的位置,而且虽然他们承担的赋税比普通百姓还要多上军队的那一份,但是却少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也不用承当从乡、里、县、州层层过手造成的各种募耗,只要一次交齐税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交足了公粮之后,剩余的产品无论是自用还是市价交易,大都绰绰有余,而且龙武军对军屯庄内的各种农副产品,实行保护价式的收购制度,还有定期的商队进行交易,因此还乡团的军屯户们手头往往比较宽裕,每年还可以举办各种节庆活动。
此外,由于军队的背景,地方上各种名目的摊派徭役,也不敢找上门来,如果有人是不长眼这么做了,很快就会有三五成群的军人,找上门去喝茶谈心,当着全家老小的面,让对方深刻领会一番,『乱』打军屯庄的主意就是拖龙武军的后腿,拖龙武军的后腿就是给朝廷的脸面抹黑,给朝廷的脸面抹黑就是对皇帝大不敬之类的大道理。
随着地方上百姓陆续自发的迁回,他们组成的村落,与先行开发的军屯庄,因为田界、水源、河道、沟渠、堤坝、林木之类缘故产生的大小矛盾,也开始频频发生,不过由于军屯庄的特殊背景,对上那些地方百姓,无论数乡党械斗还是明面上打官司,大多数时候都是奈何不了他们的,对地方官府来说,管辖上也变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他们对军屯庄子,没有明确的职权规定。再加上庄子里同时也安置了一些伤残老军和军人家眷,所以地方官府多数地方官员为了安定和谐着想,多是抱多以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含混过去。
因此,也滋生出令一些弊端,许多百姓,通过各种关系和门路,千方百计的想加入庄中,而一些军管的庄头,也开始利用庄子的特殊地位谋取私利,乃至伪造名册收容投奔的同乡亲党,甚至私自容留庇护一些被官府追查捉拿的人,
由于唐代初期,对军人相当优待,不但授永业田,还免各种租、庸、调,阵亡或失踪军人的家属享受同等待遇,残疾军人待遇不减。
而士兵服役外的期间,其家人也要按照服役距离的远近,减各种比例赋税,甚至可以直接免徭役的,由于唐律规定士兵服役的年龄,18…60岁之间,因此这种恩及家人的优待,理论上也可以终身的。此外,早期唐代对外的开边战争一直不断,同事也不缺乏获得战利品和功勋的境遇。
因此唐代早期军人是一个让人羡慕乃至趋之若鹜的职业,许多浪『荡』子和游侠儿远赴边关投军,也是为了类似的理由,虽然高风险却也是高回报。
这种优待却也是后世所罕有,要知道宋明那些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只有拥有功名的士人阶层,才能够拥有免税赋除徭役的特权,大多数时候,地位低下的军人很可能只是长官变相的奴仆和财产。
但到后来,这种优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而逐渐变得名存实亡,许多将领通过隐瞒阵亡士兵的名额,吃他们的空饷,而地方上士兵的家属,由于失去了土地,变成士门豪族的附庸,优待也变成了一句空话,当兵也就变成一种畏途,府兵制度也因此彻底崩溃。
不过龙武军中,这种制度却被比较好沿袭了下来,事实上只要龙武军存一天,就没有人敢对数量庞大军属提出赋税徭役的要求,因此成为龙武军的军属,竟然成为某种逃避繁重赋税徭役的捷径,甚至一些地方出现冒充顶替的情形。
现变成另一项弊端,有动机不良者,花大价钱买通关节,凭这个身份对抗官府,虽然龙武军内部监管严密,但是对于军属这一块,就有些模糊。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四百零四章 三缺一
第四百零四章 三缺一
我坐马车上看着文抄,顿时笑了出来,
才出去两天,就有的八卦,自从李辅国养病以后,市坊中又诞生的谣传,说《兰若寺传奇之妖魔道》其实与本朝国师不空上人无关,乃是隐『射』那位中贵人,因为这位虽然号称虔信佛门的李善人,却丝毫没有佛门的清心寡欲,喜欢弄权,以察事厅为爪牙,行事如妖魔一般。
打发了天兴县的那群官吏父老,紧赶慢赶总算赶上了早朝会,朝会上『露』个面表个态,然后和贺兰进明朝后,一起被内招去说了几句话,出来后是一大堆昭武九姓胡商背景的官吏,堵上门来来打探消息和口风。
现长安城中各大政治势力,以龙武军这个团体为分野,可以用另一个时空的某种奇幻文学体系的架构来形容,就可以简单分为亲近、中立、敌视等,然后又按照守序和混『乱』倾向,分成若干个团体。
所谓守序,就是主张主流体系内的规则和手段,来解决问题,非到万不得已,至少要保持一个表面上的稳定和秩序,代表了朝中一种资重老成的稳健态度。
所谓的混『乱』倾向,就是倾向希望通过激烈的变化和动『荡』,打破现有的政治版图和僵局,从中获得大的利益,体制内的稳定和秩序,是可以暂时牺牲的,代表的是一种起点低却激进态度。
当然政治名利场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只有有足够的利益,就算死对头也未必没有握手言和的机会,同样的利益,却可能成为亲近盟友离心和翻脸的缘故。
现的长安城里,有一大票人磨刀霍霍,等着吃我帐下两府的大户,因为龙武军独自私吞了长安中历年积累下来的库藏,(这一点要感谢严于律己,极力逢上的崔佑乾和严庄两位大好人)以及诸多准备长安安家的叛军将士,一路拼命刮来的家私,所以一直被人念念不忘的挂记心上。
还有另一大票人同样也磨刀霍霍,准备斩『乱』伸过来断人财路的黑手,因为少了龙武军这个关键节点的支撑,各房空有人脉和资源,却缺少相互信赖的基础和实力,基本什么事也别想做成。
这不,朝会上已经有人提出,去年剑南大熟产出有余,可以适当增加税赋,增加国用,要知道太上才刚刚下令免赋才不到一年,因此,马上被某些“热心正直”的御史给骂的狗血淋头。
关于军输的承包,
当初有人跳出来大放厥词,说是军输项目事关国家机要,乃是前方将是的命脉也不为过,怎么可以轻易付之人手,别说这些商人逐利无义,难以信用,怎么可能把关系国家命脉的勾当,交付给他们。
那些清流,舆论上死死顶这条不松口,另一些人则抬出龙武军剑南的例子,正好问到我,我就随口说了句,如果不放心他们的信誉和行举,就让他们拿出东西来抵押担保好了,这才打开了僵局。
本以为那些商家,苛刻而详细的条件面前,都会知难而退,没想到反而争相竞投之,理由很简单,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后,误以为既然朝廷能拟出这么详的章程,又要如此巨大的担保,想必那成事的决心也很高,人亡政息或者事后推翻的风险也小了许多。
当然这个误会后变成一直延续到现今的制度,其中虽然不乏一些变数和反弹,甚至有地方官府罔顾朝廷的勒令,明里暗中的阻挠过境的承运商团,鼓动地方士民不停制造麻烦,但是没有好的替代法之前,君臣也只有捏着鼻子督促贯彻下去,毕竟,连朝廷倚重的江南财赋,都要靠这个渠道分流部分转运的压力。
这些低品的官吏中,却悄悄夹杂了一位随太子一行,同时回到吴王李祗的门人,传达了一番他家主人想进一步拜访的意向。
太仆卿吴王李祗、东都留守虢王李巨,都是定『乱』中有功的宗室,本朝自中宗以后,每逢国家有事,都是以宗室拨『乱』反正,而入主天下的,特别是前代的太上天子,是以皇帝直系血脉以外,被边缘化的旁支郡王身份,发动宫变将父亲送上大位的。
因此,皇帝们对宗室的事情特别敏感,对血缘亲近的宗王及其子嗣,采取的是良田豪宅锦衣玉食优养之,拥有尊崇的地位和名号,也不让其朝堂有太多发言权的态度,倒是一些远支血脉已经淡薄的宗室,还可以仕途上走的远一些,甚至出将入相,如信安王李玮等,如李林甫、李岘等,不过他们也有限度,特别是涉及兵权,功成名就到一个程度后,就要及时激流勇退。
但是自从永王之变后,朝廷又突然发现的问题,让这样拥有皇家的名分,又拥有实力的宗室,长期领军外,已经构成了的不稳定因素。
相比之下本朝的公主和外戚们,反而要自由一些,既然没有大位之念,就算争权夺利,也不怕少你一个,因此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门人政治,宗室们既然不能直接参政,就扶持一些代理人为自己的利益张目。
正想这件事的因果,突然一个白花花的东西我眼前一晃,顿时喝住了前行的车马仪仗。
契丹人,果然是契丹人,我街上看见那被整把小辫子团起来的光头瓢子,显然因为天气热没戴帽子,愣了一下,被朝廷指为叛贼逆党之一的外种契丹,什么时候可以明目张胆的走大街上,
自从鲜卑山之战后,剩余的松漠外种契丹也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北逃,分散进入大室韦聚居的额骨河流域,一部分转入渤海的扶余、长岭地区。
可以说,隋末大贺氏当权的老八部时代,还是当今遥辇氏主政的大八部时代,都已经彻底结束了。
真正向李光弼的河东军投降的,只有一些小部落联合,这个耶律出身的达刺部落,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外契丹逃亡造成的空白,已经引起周边部族的觊觎,所以他们不得不紧密的依靠河东军。
件到我的仪卫,对方倒是恭恭敬敬的站路边,等我叫过去问话。领着这些契丹人的,正是李光弼的判官韦损。
“他们是有功之臣。”
韦损还算客气的回答道,
虽然头上几位老大碍于立场和身份,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模样,但是作为底下的军头、僚属,以同乡、同年之类名义,暗中有银钱买卖的往来频繁,也并不算什么特别的秘密。
外军需要应急口粮、肉菜罐头、御寒衣被,作战器械、车驾等各种军用物资,龙武军的军工生产剩余也需要固定的买家,如是经过正规渠道和章程,指望朝廷的官僚体系那个效率,不要说前方将士的黄花菜都凉了,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妖蛾子来。
只要有登州商团的担保,甚至可以用俘虏来支付,这也是安东、渤海一带,各族青壮人口大量失踪的重要原因之一,又不是天天打战,哪有那么多战争俘虏。唯一的条件,就是派人跟踪观察各种产品的使用情况,好作出相应的改良改进。
原来耶律氏所的达刺部,鲜卑山大战中是出了大力,早河东军杀过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