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了这档事儿,西北那些大大小小拥有有狐狸一般的心肝,兼具了豺狼或者秃鹫之类的美德和品质,的朝廷大员大老们,只怕又有借题发挥的机会,重长安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我暂时离开以避免表态,或许有利于事态的发展。现长安城里当然是,再次丢给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韦老二当家,他家老头子是西北行朝里资格老的宰相,兄长是南边小朝廷的御史中丞,比我适合担待这些东西。
然后才是,纯粹我个人一点点的私心,我只是想去看看李白,顺便给自己放个假,自出成都以来龙武军就和救火队一样,到处疲于奔命的充当堵窟窿,补漏洞的任务。而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名人,象杜甫已经收于门下,王维官学开宗,王畅龄成都受学,只要世的我多已经见过,就剩这位诗仙了,顺便看看还能为这位已经很倒霉,将来还要倒霉的老先生,做些什么。毕竟他已经五十六岁了,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对这位诗仙,我和多数国人一样有一种复杂而向往的情怀。
生于碎叶,五随入蜀,15岁学剑术,好神仙之道,20岁已经游侠天下,30岁已经名动京华,40岁闻达上听,诏对天子,笑傲公候权门,传奇一般的人物和经历。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维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但到这个时空,随着相关的人和事物,接触的点点滴滴越多,就越褪去那层神圣的光彩。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切。
据说当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同为近交好友,一起出游,同时做客于北海太守兼大书法家李邕府上,一日饮宴,身长者兼主人的李邕突发其想说“诸君皆当今名士,何不学古人,各言尔志呼”
这其实就是南北朝传下来品评名士的遗风,对士林中的地位,有重大的影响。这三人,也同时代表了诗坛三大流派风格,一个是轻傲狂放的游侠派,一个忧国忧民的写实派,一个边塞特『色』的军旅派。
这时杜甫才33岁,李白44岁,高适43岁,还是年华富韶的中年,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
其中以李白有豪情壮志,当先满饮一杯大声说,“凭小子胸中之才,如遇明主,为宰相之位,易如俯拾草芥,使寰宇大定,海内清一,谈笑间之事尔”,显然对自己的才华和未来的前途,充满了自信和自得。
年轻的杜甫,生『性』比较敦厚,接着也说“至君尧舜、醇化风俗、济时爱民,不惜此身”,他主张的是王佐奉君,想魏征之流一样,做一面君王的明镜,也算相当的塌塌实实。
到了高适则低调,只是放下酒杯,笑笑说“古人云,陈力而就列,高某不才,自持才德,得一扬益节度使尔”却是充满了相当的现实和功利的味道,因此被人笑称为——高扬益。
所谓时事弄人,岁月苍茫,以要求低的高适,反而政治成就高,两度拜相,数出为节度使,历任扬州大都督、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远远朝过了当初的抱负;
而杜甫虽然一辈子多数时间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后要投靠高适养老,但起码还以出奔西北的义臣身份受到赏识,当过左拾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虽然不太得意,但起码有过报国的机会,世人称之为杜工部;
只有李白同学才情心气高,却是时运不济,自被皇帝放逐出长安就运气用光,一直倒霉,晚年自以为投了明主,结果却是个遗臭万年的叛贼,自己也被当做叛臣一党流放夜郎。
这三个人的志向和境遇,可以代表安史之『乱』中大多数名士文人的典型。
关于当年李白被逐出长安的内情,我也曾经私下询问过,作为当年重要当事人之一的高力士,这时他也没有那么多顾及,兼拿钱拿的手软,并没有什么我意料中的,恼羞成怒或者勃然变『色』的情绪,却是当场就大大的叫起屈来。
“这简直是冤枉死老奴了”
“高公,这是怎么说呢”我心道,难道不是因为你被李白折辱,而向杨太真打小报告说李白做诗,影『射』她与祸国殃民的赵飞燕相提并论纭纭,而引起的。
“世人皆云,是老奴陷李翰林,可老奴本来只是一个侍人出身,只要能让天家的开心,那区区一点折节,算的什么”他似乎猜出我的想法,摇头晃脑的说“只是老身这辈子,必须当这个恶名了”。
“那又是为何”我心中惊讶了,还有深入的隐情么。
“谁都知道,长安乃是天子脚下,这中,水深的很”高力士的胖脸,微微『露』出一丝苦笑
“偏偏这位青莲居士,却是个愣头青”
“适才傲物不算是他的错处。”
“但这天家里的事情,可是那么好参合的”
“你可知道,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歌”
我楞了一下。
怎么不知道,著名的饮中八仙歌,我还会背诵呢,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名士风流群像图。
“那你又可知这八位酒仙中人,都是什么路数”高力士放低了声音,继续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7。
。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
这八个人,除了焦遂为市井平民之类,其他都是公卿王侯的序列。这一回味,就让人琢磨出点东西来了。
虽然高力士遮遮掩掩,寓意隐晦的很,我还是听出一些东西来,李白的放逐,显然还牵涉到政治层面上的因素。
其中大意就是,李白同志虽然才情绝艳,名动天下,但是政治这个大名利场上还是个小白,或者连刚出道的菜鸟都不如,居然也趟进了皇家统嗣之争这场大浑水。
我到了这里,这才明白当初千秋宴上,他们所说的“又一个的意思”,我之前的“西域通”,竟然是李白同志,不过从他出生地西域碎叶地区,能破解渤海国特意刁难承送的天书本事来看也是情理中。当然,能被与他相提并论,让我虚荣心是小小满足了一把。
按照高力士的暗示。
众人皆以为,李白同学当年春风得意之时被黜,表面上的原因是作风狂放得罪了小人,他失意是为高力士怀私所陷,但事实上这只是世人所知表面上的原因,高力士老皇帝身边多年,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不会那么轻易构陷一个全无野心的狂生。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交游广阔,和诸王走的太近,甚至应邀成了皇太孙剑术老师,卷入以太子亨为首的太子党,和杨国忠为首的后党的斗争中,而成为政治倾扎的牺牲品。
虽然他看来同样是为皇家出力,接受太子的要求教授太孙一些武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当时炙手可热的杨李党人就未必能这么想了,老皇帝也未必能这么想,要知道长安名动一时的所谓饮中八仙,包括了宗室亲王,元老大臣,清流人物、文坛领袖、士林俊杰、宗学大家等朝野各个类型的阶层代表和偶像,再加李白本身具有号召力的江湖背景。已俨然形成个影响力和代表『性』极广泛的政治集团。
其中诸人又以风头重的李白马首是瞻,光综合了众人多方面背景,这些人如果结党起来,本身的号召力足以形成一股可以影响朝野的巨大力量,不是任何当权者所希望的,别说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这些代表了权臣、外戚、内官集团深为忌讳,连皇帝也不得不猜疑起来。因此很容易就成为皇帝猜忌和别人谗言的理由,被放逐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老皇帝虽然对名士有相当宽容纵许的气量,但不能容忍来自子孙的威胁,从他虽然伤心但毫不留情的处决,涉嫌带兵甲夜闯禁宫的前太子内的三王手段上可以看出来。
自古以来越是英明有为的君王,对继承人越是严厉,甚至近乎严酷,其第一继承人也越难以善了。从汉武帝到近代的唐太宗、武则天所立的首位太子万一例外的或废或死,连玄宗老皇帝也不能例外。
当然。
关于高力士的眼光和见解,我还是相信一二的,历史上的高力士一向做事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从不随意开口讲话。又因为他宫中时间长了,见到过宫廷中各种的各种权利之争和残酷血腥,所以他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亲近的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责处分,他轻易也不相救。
所以,李隆基始终保持了对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处事周谨,少有大错,轻易不敢骄横,朝廷内外亦没有大的坏名声,和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朝中的大臣们也并不讨厌他。这位大阉虽然有贪婪、党同伐异等很多缺点,但对李唐王朝的忠诚,是毋庸质疑的。
要知道,当年整个朝廷能够预见到安禄山必反的人,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个是开元名相张九龄,安禄山还是平卢节度使下的一个讨击,正待罪大理寺,他就遇见到此人善揣人心,好用胡将,所图滋大将来必成大患,另一个就是高力士,本来杨国忠也算,但是这位说安禄山反,党同伐异的心思多于对时事的判断,因此之能算半个。
话说回来。
所谓的饮中八仙,无形中,代表了一股庞大的政治舆论势力,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是另一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时又正是李林甫、杨国忠两位交替当政时期,与当时身为太子的今上简直是苦大仇深,恨不得除之欲快,矛盾极其尖锐,只是因为当时的太子城府够深,很能隐忍也很有人脉,那些人为他拼命罗织的罪名,他总能有惊无险的逃脱过去,只是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为太子身边亲近的人,就难以幸免了。
太子亨先后被迫废了相辱以沫的太子妃韦氏、与宠爱的杜良娣断绝关系,而亲信的大舅子韦坚、密友兼节度使皇甫惟明,或被赐死或被迫『自杀』,连从小一起长大的名将王忠嗣,也因为勾结太子的罪名而被构陷。现今那位得宠的张良娣,若不是与宰相张说为同族,张说二子又甚得皇帝赏识,相互多有维护,恐怕也是一个被休戚的下场。
如果这时候,李白真如传闻中,公开应聘为太子剑术的教习,哼哼。
因此说李白被老皇帝以“非庙堂之器,赐金放还”,还真不是偶然,或许说是出于一种爱才的保护手段,算是他的幸运。
虽然如此,仍有很多人看好他,当时很多的名门闺秀也仰慕他,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许氏虽然早死,却为他留下大片的田产,让他可以衣食无忧的满天下,象无业游民一般的流窜闲逛,而现任妻子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还留下李白酒醉梁园题壁,宗氏小姐以“千金买壁”的佳话。
但所谓被皇帝亲自放逐的人,也基本没有人敢起用他,空有盛名,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和事业的低『潮』期。此刻,他正是重意气风发之时,据说永王引兵浔阳,知李白庐山屏风叠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顾茅庐。
虽然宗氏夫人劝阻,“出门妻子强牵衣”。李白过后也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但李白还是怀着犹豫和不安的心情加入了永王幕府,就这样上了贼船。并且入幕以后,就被报国有路而陶醉。他赞美永王东巡,肩负拯救中原的责任。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的诗剧,反映出李白对这次起兵的看法和心态。
但谁又能想到,不用再过过多久,李白就是因为这《永王东巡歌》,坐实了”阿附逆党,鼓吹不臣之意“的罪证而被下狱。
永王兵败后,李白逃至彭泽,被投入浔阳狱中。李白《南奔抒怀》中道:“过江誓流水,志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壮志付诸东流,反成叛臣,能不悲愤填膺?他多次狱中上书申诉求援,呼吁当权者为自己昭雪冤屈。他悲愤的说:“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宗氏夫人外也多方营救,他写诗感激她说:“很感激你同蔡文姬替董祀鸣冤一样,流泪向曹『操』请求赦免。”
不过李白名声外,强力而有权势的朋友还是不少的,有人为他投书宰相张镐,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也极力营救之,乃获释。
但是李白的暮年,生活潦倒,靠人接济,但是“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久,史朝义杀死史思明,包围宋州。李光弼率兵抵御,六十一岁的李白闻听,毅然北上,请缨杀敌。可叹的是,这次从军,刚到半途九病倒了,不得不挣扎回到金陵。从此一蹶不振。这年初冬,贫病交加的李白来到当涂投靠族叔县令李阳冰。第二年,李白病重,自知行将不起,于是“枕上授简”,将“十丧其九”的手稿托付给李阳冰。后来,李阳冰把它编成《草堂集》十卷。十一月,李白与世长辞。死前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带着无穷的遗憾,怀着无限的悲愤和凄凉离开人世。
《旧唐书》:“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这个局面是太上老皇帝一手造成的,当初潼关失陷后,老皇帝曾下了后一道诏书,“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诸镇。”其中,以永王璘宜充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等节度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官署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但实际亲嗣诸王皆养尊处优,畏惧不行,只有永王乘机出藩,他持有玄宗的这道明令,有恃无恐地放手扩展力量,“天宝十四年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以薛珦、李台卿、蔡垧为谋主,势大一方,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当年行朝成立,贺兰进明的奏疏就说“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璘为江南节度,颍王璬为剑南节度,盛王琦为淮南节度,。璘乃以枝庶悉领大藩,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
老皇帝当年下此诏的动机,已经不得而知,老太子李亨虽然肩负独撑北方战局的重大责任,但如前所述,似乎玄宗老皇帝对其究竟能有多大作为实未寄厚望,或许有点其他别类的想法,但此一时彼一时,而现今的永王,却实实成为一位麻烦制造者。
李璘身为皇子,“不能立忠孝之节,为社稷之谋,而乃聚兵江上,规为己利,不义不昵,以灾其身”
但目前这个局面下,没有太大的危险,永王没有举起叛旗前,始终是朝廷的亲藩,一些激烈的手段,不可能用台面上。皇家内部的矛盾,涉及到朝廷和国家的威信,不到后一步,不会轻易摊牌的。
北方实没有需要我太意的东西,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后期,因为国力的匮乏,唐王朝对安、史手下重要将领采用了招抚为主的政策,只要其宣布归顺唐廷,即不问罪,并委以原职及保有所有权力。这是河北藩镇之滥觞,并由此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但这个时空,因为各种阴错阳差的变数和发展,却已经不再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来自官军相对的优势和强大,那些叛军阵营的前降将,已经很难获得好的条件,能象薛嵩这样投过来还能保留军队的,只是极个别例子,而且只保留了他的军队编制,主要成员都被打散整编。
到后期哪怕是象前叛将令狐鄣这样,带个大礼过来投降的,也只是给予一个优厚的头衔和职位,而坚决剥夺了实际的部属,其他愿意投降的,多只给予一个拥有体面头衔的富家翁的保证,因此朝廷的贵人,需要『操』心的反而是,因为作战平『乱』有功,所形成的各个军人利益集团,可能做大的问题。
史家兄弟的内战,让叛军的势力,可以预料的已强弩之末,那位老狐狸一样精的河北都元帅郭子仪,只怕还等待合适的出手结束这一切时机,而李光弼正带着所有的马军草原上,拿契丹人做榜样杀鸡警猴。西北大的边患——吐蕃人,正为南方低地的『骚』『乱』忙活,暂时还没有任何边境上集结军队的迹象,作为草原上大的势力——回纥人,至少表面上还是一副大唐忠实盟友的态度,这时候,只要那些边胡,不要头脑发热,就没我什么事情。
江东的农民暴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流寇一样的作风,缺乏组织和长远目标的,江南两淮的那几位守臣步步围营的围堵下,已经开始大幅缩水了,随着号称河南第一能守的稚阳兵,以及返回淮西的节度使,来滇的嚼铁军,相继进入江东平叛,虽然这是两只被打残的军队,但是对付这些暴动的农民,只要领兵的不太过于猪脑,还是游刃有余的不成问题。
长安d的情况虽然有点复杂,但是,韦老二的身份和背景摆那里,还有清风明月控制下,已经逐步渗透进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衍生产业,以梅玖娘位代表的前地下志愿者构成的娱乐业体系,再加上薛萍为首的前长安吏目属员的地头蛇系统,这三个渠道,相互交错相互补充,足以面对大多数问题。
剩下的事情,安排一个合适的身份,恩,我见了他,是不是该问上一声,你有个女人叫香炉么。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掉馅饼与春江水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掉馅饼与春江水
离开襄阳的后一个消息是,成都那位老爷子,再次下表,说是“年岁已高,山路艰险,实不利行于道途,但请以剑川为养老地足尔”,这位老皇帝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了。
而西北那位便宜岳父皇帝,也急冲冲的赶忙回书说“当初事出从权,暂受大宝,只愿为上分忧。如今天下渐定,儿臣当无眷恋大位尔。愿奉还大政纭纭,还请上驾还宫,”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位第四个年头了。因此这两方你来我往的打一场父慈子孝的文章官司,正热闹的很。
就如崔光远所说过的,蜀中富有物产,而盛产兵甲,人烟稠密,八州六镇一府的雄兵二十万,只要坐拥其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了,显然这位老爷子,还不想那么快回去。
而这时长安到河池之间短420里的骆谷道拓展工程已经基本修通,用八百里加急驿报,三次换马,只要一个日夜就可以往还。因此长安每日刊发的,类似文抄汇淬的内参『性』质的诋文,不会比平凉晚多少到达成都,将长安城中的民生物价、市井见闻、世情逸闻、工程营建,农田水利,安民添户等诸事通报一些,顺便籍以歌颂一二。这也是一种权谋的小手段,哪怕已经不皇帝身边,也要时刻制造体现自己价值的功劳的机会,让人时常会想起你的存。
好现任的行军司马岑参居然是江陵人,熟知这一线的风光和景胜,特地大老远出动快驿营的健儿,三百里投书给我开了张行程表和注意事项。随行的人,我只带了看起来脸生的,昆仑奴少年铁摩勒作为跟班,昆仑奴一族的后代,本来就是作为优秀的奴仆来培养的,他又多少经过军队和战场的磨练,还可以兼职起一时的护卫。
既然是出游,那就不用那么紧张,襄阳精挑细选的,包上一条两层仓室的大船,悠然悠哉放舟南下,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相对炎热的天气,走水路要荫凉的多,而且还可以沿途望山观景,从容不迫的随走随停,船上有十数人服务和可以维持十多天的食才,还可以随时根据季节从江中打捞补充,从烹的一手好河鲜的厨头,到专门替客人上岸采买跑腿的小厮,一应具全。
正如所谓唐诗中记载的“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
唐代商船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由于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以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据唐人李肇称:“江湖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千石。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这还只是江湖间用的河舶,若是海舶就加巨大了。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注《庄子》云:海中大船曰舶。《广雅》:舶,海舟也。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除货物。亦曰昆仑舶。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用椰子皮为连缚。葛览糖灌塞,令水不入。不用钉,恐铁热火生。累木枋而作之,板薄恐破。长数里,前后三节。张帆使风,亦非人力能动也。阿拉伯史料还提到,唐朝海船因为体积太大,只能尸罗夫停泊,无法进入巴士拉和马斯喀特。
船家头唤做乌大,本来就是见多识广很健谈的一个汉子,看丰厚的包船钱上,就变的健谈了。虽然还谈不上“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其间”,但那些船工、船娘、梢手,据说都是他一个家族的人,世代的祖业,吃这水头饭已经数十载了。这人也很知趣,从来不打听客人的是非,却很能看人脸『色』揣摩着心思,侍侯的还算周到满意。
听说我喜欢观景,投契所好的给出好些个折转的建议,恨不得把这一路上大大小小有点来历的事物,都指点出来,好这船上多绵恒几天,我是按照包船的天数给钱的。
“东主,这里就是丹山凝翠崖”
满山绵翠,正是草木华生的时节,随着江风轻摇舞『荡』,不是惊飞起一群群的白鹭翠鸟。
“据说有古楚巫人隐于此中,现是也地方附近的巴人后裔,祭祀江神之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此情此景,让人很有发『骚』的冲动,我随口就念出来,一片侧目中,还娘胎里的白居易同志,不幸再次少了首传世的《忆江南》。
“东主果然是个学问高深的人啊”乌大赞叹道。
唯一随行的跟班,昆仑奴铁摩勒,正船尾一脸是汗的翻转着炭炉上的烤鱼和串白虾,象精工细作的雕匠一样,将酱料,姜汁、酸酿、胡椒末、胡苏碎叶、均匀抹拭到每一个缝隙和褶皱上,让那些满脸好奇的船工,看的一楞一楞的。
船头的女儿一边旁剥着雪白的菱角,将其中肥美的挑出来穿串,一边偷偷冲着他菱角分明的面孔,意味不明的吃吃笑,只是当他转过来时,却赶紧咬着唇儿将黝黑的脸蛋儿,垂的低低的,惹的另一边撑梢子的她家兄弟挤眉弄眼的怪表情。
“晋大将军桓温,引舟北阀,遇浪于此,亦求祀有灵”
他特意指给我看,那藏荫翠里的一角飞檐,
“上头那端,就是江上有名的名胜,沧江亭,供有凌波水神,每年士民邀游踏春,都会来这里祈愿的”。
“不知道灵验不灵验啊”我抬手望了望。
“不知道您许了什么愿望没有”他
“我的愿望很简单”
“哦”
“就让天上给我掉个美女把”
就听头顶的崖上哗啦有声的,草木摧折的,一个白『色』的影子搽着船边,重重的掉进水里,溅了我半身水花。
“我靠”古代人也有这么没公德心的家伙,躲高处『乱』仍东西,要是砸到花花草草怎么办,别说会吓到小朋友怎么办。
正当我很写意的yy当中。
“水鬼啊”,就听铁摩勒那边惊呼起来,看见水中突然漂浮起来的白影,他一副见了鬼的『摸』样
“水鬼你个头啊”我走过去拍了他脑袋一掌,那是个落水人。
“还不救人”
“老天果然不欺我呼,真是个美女”,我顿时高声赞叹道。
仅仅是拖上来,翻转过身的刹那的一撇,那晶莹月白的肌肤,足以让人惊艳绝伦的不忍将目光挪开,虽然『乱』发紧贴掩去了大部分的面容,泯的紧紧,淡『色』而柔腻的唇,就很有一种让人心生万般怜惜的味道,再看看身材,不由一个赞字,只是让人觉得杀风景的是,她小腹上『插』了只精美的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